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  2025-09-17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北京市延庆区2025-2026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北京市延庆区2025-2026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2025.09
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诗史”一词从晚唐《本事诗》开始正式成为文学批评概念。
何为“诗史”?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普遍的看法认为杜甫的诗具有“史”的认识价值。除对现实生活的记录和描写外,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在杜诗中都有真实的反映,其内容指向了确凿可证的具体史事。因此,杜诗不仅可以证史,而且还提供了许多史书未载的史实,可以补史之阙。
于是,众多的学者开始走上以诗证史、以史证诗的“不归之路”。晚唐李肇《唐国史补》、郑处诲《明皇杂录》等书多引杜诗以证史。近代的陈寅恪先生将以诗证史的方法系统化、完善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半个世纪以来,诗史互证已成为学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诚然,杜诗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论者从杜诗中可以寻绎出天文史、地理史、民俗史等丰富的相关史料。但归根结底,以诗证史是一种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一些研究者只看到了诗史的史料价值,却忽略了诗史在历史学研究之外的意义。正如郭绍虞先生所说:“大抵自诗史之说兴,而注杜者多附会史实之论。于是杜诗之真面目、真精神反变得不易理解了。”
从根本上说,诗歌是诗人具有独特魅力之情感的凝结与投射,它与客观、理性见长的历史著作之间有不可混淆的区别。黑格尔指出:“最完美的历史著作毕竟不属于自由的艺术,甚至用诗的辞藻和韵律来写成历史著作,也不因此就变成诗。”诗史是诗而不是史,是诗史之诗,是诗人以仁者心观照当下社会现实,从而创作的具有天下意识、忧患意识及其相应艺术特征的诗歌,故不能仅仅把诗歌看成以诗证史的材料。
对诗史的误解之二是将诗史之诗视为政教的工具。在封建时代,众多学者认定杜甫是忠君的典范。为了证明杜甫每饭不忘君,一些古代学者在阐释杜甫诗史性作品时,往往肆意歪曲,削足适履。新中国成立以后,一些学者认为杜甫是“为人民请命的人”,给他戴上“人民诗人”的桂冠,其诗被视为“时代的镜子”。从表面看,“忠君说”与“人民诗人说”针锋相对,其实二者犯了同样的错误:把诗歌视为政教工具,要求文学自觉“服务”于政教。
其实,杜甫只是以其仁者心观察社会、思考社会、再现社会,忠君爱民自然是其诗史之作的重要内涵,但其诗史之作又不是忠君爱民所能概括的。
(取材于孙明君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清人对于诗史研究多有贡献。吴伟业提出了“传心之史”的说法,认为诗史并非只是写现实中存在的事实,而是还要写出现实在人心灵中的反映,通过“写心”来实现“写史”的目的。
不过,“诗史”概念亦曾受到质疑。王夫之认为诗与历史是两种不同的书写体裁,如同嘴巴与眼睛不同一样,二者不能相混。他强调“以诗解诗”,或如今人所说,“诗歌如果沦为记载历史的工具,就会牺牲诗歌自己的特质”。这是用文学审美论来观察与评价诗的特性,有忽略文学与历史的关联性之嫌。
当代学者钱锺书也指出,或许史料里把一件事情记述得比较详细,但是诗歌里经过一番提炼和剪裁,就把它表现得更集中、更具体、更鲜明。反之,要是诗歌缺乏这种艺术特性,只是枯燥粗糙的平铺直叙,那么,即使它在内容上有史实的根据,或者竟可以补历史记录的缺漏,它也只是押韵的文件。他倡导把握作品的审美特性,反对只重视作品与历史现实关系的探究。钱锺书将文学与历史加以区别是对的,却没有相应地建立相互关联的认识方法。


浏览完整试题事实上,文学的审美性与其他社会特性是有交流、对话和融合的。有意或无意地孤立审美论,就很难把握文学史的全貌。正确地认识“诗史”,是要在充分尊重文学审美特性的基础上来认识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即历史融入到诗中,而非诗成为历史的一种表达方式。
王国维着力区分文学与历史,以建立文学独立论,与王夫之的思路相近。但他更具有“通观意识”,看到了文学与历史的关联性,通透地思考文学与历史的关系。他还指出:“政治家之眼,域于一人一事。诗人之眼,则通古今而观之。”文学中的情感,不再是个人化的,而是人类化的;不再是一时的体验,而成为永久的沉思。基于此,后人可以从“实录”角度理解“诗史”。但若仅仅将“诗史”理解成是对事实的记录,就会造成对“诗史”的限制与误解。只有看到“诗史”的“实录”中体现了“通观意识”,才能更加完整地理解“诗史”内涵。
(取材于刘锋杰的相关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属于“诗史”特点的一项是( )
A. 描写和记录了现实生活 B. 所写历史事件有据可循
C. 主要价值在于佐证历史 D. 具有多方面的研究意义
2. 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不能体现“通观意识”的一项是( )
A. 杜甫一人之心,即可表现出当时人人所同具之心。(钱穆)
B. 诗歌的“真”是要记载隐藏在这些事件、人物背后的普遍意义。(张晖)
C. 《春秋》万世之史也。孔子具万世之眼,马、班具一代之眼。(钱谦益)
D. 解释词句,征引故实,必有时代断限。(陈寅恪)
3.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郭绍虞认为以诗证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人对杜诗的理解。
B. 黑格尔认为历史著作有诗歌的外在形式,可以算作真正的诗。
C. 吴伟业认为“诗史”是通过写心灵反应来实现写史的目的。
D. 作者认为王国维“诗人之眼”观点,丰富了“诗史”传统。
4.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者王夫之强调“以诗解诗”,反对把诗歌与历史混为一谈。
B. 杜甫能被尊为“诗圣”,源于他的诗歌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C. 受忠君思想 局限,杜甫不可能成为代表大众的“人民诗人”。
D. 诗史互证的方法在晚唐被完善化、系统化,取得了丰硕成果。
5. 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历代学者对“诗史”认识的误区或不足。
【答案】1. C 2. D
3. B 4. A
5. ①只重视诗史的史料价值,忽视文学审美特性。
②把诗史之诗视为政教的工具,忽略了诗人内心情感的丰富性。
③独立地看待诗史的文学审美特性,忽略文学与历史的关联性。
④不能以“通观意识”认识诗史,造成对“诗史”的限制与误解。
【解析】
【导语】这篇材料围绕“诗史”概念展开深入探讨,呈现了文学与历史的复杂关系。材料一从杜甫诗歌的史料价值切入,批判了将诗歌简单工具化的两种倾向:历史佐证和政教工具,强调诗歌的情感特质。材料二通过清人和近现代学者的观点,展现了“诗史”研究的多元视角,尤其突出了“通观意识”的重要性。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诗史”是晚唐后形成的文学批评概念,是以艺术化方式观照并再现社会现实,而非单纯历史记录或政教工具的诗歌类型。
C.“主要价值”错误。材料一明确批判“只看到诗史的史料价值,忽略其历史学研究之外的意义”,强调“诗史是诗而不是史”,不能将“佐证历史”视为其“主要价值”。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和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通观意识”是指诗人在创作中超越对单一历史事件、个人一时体验的局限,以更广阔的视野贯通古今、观照社会现实。
A.把个人对时代苦难、社会现实的感知,升华为整个时代群体的共同心声,打破了个体情感的狭隘性,让诗歌承载了时代群体的普遍体验,符合“通观意识”。
B.对“普遍意义”的追求,让诗歌不再局限于某一件事、某一群人的具体时空,而是能引发不同时代读者的共鸣,具备了超越具体史实的永恒价值,符合“通观意识”。
C.肯定了孔子超越“一代”时空、贯通“万世”的视野。万世之眼的本质,正是“通观意识”所倡导的贯通古今、突破具体时代局限的核心内涵。
D.“必有时代断限”强调解读文献时需聚焦于特定时代的具体内容,局限于“一时一地”的范围,与“通观意识”中“通古今而观之”的核心相悖。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可以算作真正的诗”错误。材料一第五段提到“黑格尔指出:‘最完美的历史著作毕竟不属于自由的艺术,甚至用诗的辞藻和韵律来写成历史著作,也不因此就变成诗’”,可知,黑格尔明确认为即便历史著作具备诗歌的外在形式,也不能成为“真正的诗”。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B.“源于他的诗歌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错误。杜甫的诗歌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但未提及他被尊为“诗圣”的缘由。
C.“杜甫不可能成为代表大众的‘人民诗人’”错误。原文指出“‘忠君说’与‘人民诗人说’针锋相对,其实二者犯了同样的错误:把诗歌视为政教工具”,并明确指出“杜甫只是以其仁者心观察社会……忠君爱民自然是其诗史之作的重要内涵”。选项既不符合材料对“忠君说”的批判,也忽略了杜诗中超越“忠君”的民生关怀与社会视野。
D.“在晚唐被完善化、系统化,取得了丰硕成果”错误。材料一第三段指出“近代的陈寅恪先生将以诗证史的方法系统化、完善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①依据材料一“以诗证史是一种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一些研究者只看到了诗史的史料价值,却忽略了诗史在历史学研究之外的意义”,可知历代学者只重视诗史的史料价值,忽视文学审美特性。
②依据材料一“对诗史的误解之二是将诗史之诗视为政教的工具”,可知历代学者把诗史之诗视为政教的工具,忽略了诗人内心情感的丰富性。


展开余下试题③依据材料二“这是用文学审美论来观察与评价诗的特性,有忽略文学与历史的关联性之嫌”,可知历代学者独立地看待诗史的文学审美特性,忽略文学与历史的关联性。
④依据材料二“但若仅仅将‘诗史’理解成是对事实的记录,就会造成对‘诗史’的限制与误解。只有看到‘诗史’的‘实录’中体现了‘通观意识’,才能更加完整地理解‘诗史’内涵”,可知历代学者不能以“通观意识”认识诗史,造成对“诗史”的限制与误解。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
(一)(共1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取材于《宋史·苏轼传》)
材料二
苏氏之言,高者出入有无,而曲成义理。下者指陈利害,而切近人情。其智识、才辨、谋为、气概,又足以震耀而张皇之,使听者欣然而不知倦,非王氏之比也。然语道学则迷大本,论事实则尚权谋,炫浮华,忘本实,贵通达,贱名检,此其害天理,乱人心,妨道术,败风教,亦岂尽出王氏之下也哉。
(取材于朱熹《朱文公文集》卷三0答汪尚书第四书》)
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辄能语其要 概括 B. 违制之坐 定罪
C. 权知礼部贡举 主管 D. 徽宗立,更三大赦 经历
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轼请于朝 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
B. 稍畜钱粮待之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C. 为当轴者所恨 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
D. 易米以救饥者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
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冻得不能说话,苏轼放宽对他们的禁约。
B. 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
又减价买入常平仓的米,制成许多稠粥和药剂,派遣使者监督医生在各街巷治病。
C. 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
于是收集多余的钱二千缗,又拿出自己囊中黄金五十两。
D. 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
苏轼从元佑以来,从未因每年考绩要求升迁,所以官职仅止于此。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在科举考试中表现出色,得到了欧阳修的高度赏识。
B. 苏轼在杭州任上遇灾疫,采取多种措施救灾,成效显著。
C. 苏轼在执行新法时完全依照朝廷规定,从来不擅自变通。
D. 苏轼的文章风格自然流畅,在当时和后世都有很高评价。
10. 苏轼在历史有巨大的影响力,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你认同朱熹对苏轼的评价吗?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苏轼的认识并说明理由。
【答案】6. A 7. D
8. B 9. C
10. (1)不认同朱熹的观点。①为官方面:勤政爱民,以民为本:在杭州为官时,救旱灾疫灾、减免赋税、设立病坊等体现心系百姓,务实为民的态度。②直言劝谏,敢于担当: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中不利于民的措施等,体现他的正直。③重视名节:因论事遭当轴者忌恨,主动请求外放;不曾“以岁课乞迁”,坚守为官本分与操守,可见其重名节。④为文方面:自然流畅,呈现本色,强调随性而发。
(2)认同朱熹的观点。高明处能融会有无之理且曲成义理,浅近处能指陈利害且切近人情,其智识、才辩等足以吸引人,但在道学上迷失大本,论事实尚权谋,炫浮华忘本实,贵通达贱名检,危害不小。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苏轼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展现了他作为政治家、文学家的多重形象。材料一突出其为民请命、政绩卓著,材料二则从理学角度批评其思想倾向。两则材料形成鲜明对比,既肯定其才华与贡献,又指出思想局限,体现了历史人物评价的多元性。苏轼“行云流水”的文学主张,更彰显其艺术境界。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错误。名词,要点。句意:(苏轼)总能说出其中的要点。
B.正确。句意:违反制度的定罪。
C.正确。句意:苏轼暂时代理主管礼部贡举事务。
D.正确。句意:徽宗即位,又经历三次大赦。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错误。介词,向/介词,到。句意:苏轼向朝廷请求。/都到齐国朝拜。
B.错误。代词,代疫病。/宾语前置的标志。句意:渐渐积贮钱粮来防备疫病。/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
C.错误。与“为”结合,表示被动。/所字结构,……地方。句意:被当权的人所恨。/无影无踪,不知道它去到什么地方。
D.正确。均为目的连词,来。句意:用以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B.“买入”错误。“粜”,应解释为“卖出大米”,“籴”解释为“买进大米”。句意: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完全依照朝廷规定,从来不擅自变通”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二段“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可知,苏轼在杭州任上期间,总是利用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造福百姓,百姓们因此生活安定。并非“完全依照朝廷规定,从来不擅自变通”。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作者思想观点的能力。
(1)不认同朱熹观点。
①为官勤政爱民:材料一“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减价粜常平米”“作病坊”,可见其心系百姓。
②敢于直言担当:材料一“上书论其不便”(反对新法弊端),体现正直品格。
③坚守名节操守:材料一“未尝以岁课乞迁”,不谋私利,与“贱名检”不符。
④为文自然本色:材料一“作文如行云流水……止于所不可不止”,无“炫浮华”之态。
(2)认同朱熹观点。


展开余下试题文才与识见突出:材料二“高者出入有无,曲成义理;下者指陈利害,切近人情”“智识、才辨……听者不倦”,符朱熹对其长处的评价。
存在明显不足:材料二“语道学迷大本,论事实尚权谋,炫浮华忘本实,贵通达贱名检”,印证朱熹“害天理、乱人心”的判断。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总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嘉祐二年,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主考官欧阳修见到苏轼的文章很惊喜,参加殿试考中了乙科,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说:“我要避开他,好让他出人头地。”
苏洵去世后,朝廷追赠他为光禄丞。苏轼服丧期满,回到朝廷,任命他为判官告院,王安石创立施行新法,苏轼上书评论新法的弊病。新的政令一天天下达,苏轼在杭州任上期间,总是利用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造福百姓,百姓们因此生活安定。调任密州。司农下令实施新法,不按时施行的人按违反国家制度判罪。苏轼对提举官说:“违反制度的判罚,如果是出自朝廷,谁敢不听从?如今命令出自司农,这是擅自制定律法。”提举官害怕地说:“请您先不要追究这件事。”不久,朝廷知道这个法令危害百姓利益,于是下令废除了它。
元祐元年,轼以七品官身份入朝在延和殿侍奉皇帝,就赐给他银印红绶,升迁为中书舍人。元祐三年,暂代知礼部贡举。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地不能说话。苏轼放宽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人,而且抓住意义暧昧的个别辞语,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元佑四年,因积累了一些议论政事的话,被当权的人所恨。苏轼怕不被他们所接受,请求调到外地,任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做了很多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是水陆交通的要地,得疫病死的人比别处常要多些。”于是收集多余的钱二千缗,又拿出自己囊中黄金五十两,建造治病场所,渐渐积贮钱粮来防备疫病。徽宗即位,又经历三次大赦,于是提举玉局观,恢复朝奉郎的官职。苏轼从元祐以来,从未因每年考核政绩请求升迁。所以官职就停留在这里。
建中靖国元年,在常州去世。苏轼师从父亲苏洵学习写文章,从来得之于天资。(苏轼)曾经自己说:“写文章如同行云流水,本来就没有一定的格式,仅是常要在该说的地方就说,该停的地方就停。”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话,都可以写成文章诵读。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
材料二:
苏轼的言论,其中水平高的部分,在“有”与“无”的概念间游走,并且能牵强地构建出一套道理。水平较低的部分,直接陈述事情的利弊得失,并且贴近普通人的情感与事理。他的智慧见识、辩才、谋划能力、气度风范,又足以让这些言论显得耀眼而张扬,使听的人欣然接受而不感到疲倦,这一点不是王安石能比得上的。但是谈论道学(儒家正统学问)时,他就迷失了根本;议论事情时则崇尚权术谋略,炫耀表面的浮华,忘记了根本的实质,看重变通圆滑,轻视名节操守。这种做法对天理的损害、对人心的扰乱、对圣道的阻碍、对风俗教化的败坏,又难道全都在王安石之下(即未必比王安石的危害小)吗?
(二)(10分)
阅读下面《论语十二章》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1. 请解释“温故”与“罔”的含义。
12. 综合以上三则材料,简述孔子倡导的学习观核心要点,并就其中一点谈谈对高三学习的启示。
【答案】11. ①温习旧有的知识。
②迷惑而无所得。 12. 学习观核心要点:
①“学”与“知”的衔接。
②“学”与“思”的辩证。
③“学”与“志”“行”的统一。
学习启示:
示例一:
高三学习常陷入“机械刷题” 的误区,而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念,恰恰能为高三学子破解“努力却低效”的困境,启示在于:做题后要总结规律,分析错因,避免空想不练;学习加思考,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示例二:
高三阶段,学生常面临“学了新的忘旧的”的困境,而孔子“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理念,为高三复习提供了高效路径,启示在于:要在温习中发现不同模块知识的内在联系,总结更高效的解题方法,发现被忽略的细节。
【解析】
【导语】这三则《论语》选段,聚焦为学与修身的核心关联。“温故知新” 点明学的进阶之法,重积累与贯通;“学而不思则罔” 拆解学与思的辩证,破“学”的浅层化困局;“博学笃志”则将学的范畴、态度与实践结合,指向“仁”的终极追求。三则层层递进,从学法到学思关系,再到学以成仁的目标,勾勒出儒家务实且具深度的为学路径。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温”,温习、重温,“故”,形容词作名词,过去的、旧有的知识。句意,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并从中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②“罔”,迷惑而无所得。句意,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陷入徒劳无功的境地。”
句意,孔子说:“广泛学习并坚定志向,善于提问并联系实际思考,仁德便自然体现在其中了。”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价值、意义的感悟和评价能力。
①首先,要提炼这三则材料在学习方面的核心要点,分别是:“学”与“知”的衔接,“学”与“思”的辩证,“学”与“志”“行”的统一。
②然后,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经验,选择一则谈谈高三学习的启示。示例:选择一则材料,先思考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题海战术”“学新忘旧”“眼高手低”等;再思考所选材料对困境的方向指导,如,总结规律、分析错题本、注重基础、学思结合、抓住细节等。
③注意表述流畅,避免病句、错别字。
参考译文:
孔子说:“温习旧知识而能获得新理解,就可以当老师了。”
孔子说:“学习却不思考会迷惑,空想却不学习会懈怠。”
孔子说:“广博学习且志向坚定,恳切提问且联系实际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小题。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1】
辛弃疾
白苎【2】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3】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释:【1】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2】白苎: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3】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1】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2】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释:【1】红蕖:荷花。【2】殷勤:劳驾,有劳。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北京市延庆”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