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事实上,文学的审美性与其他社会特性是有交流、对话和融合的。有意或无意地孤立审美论,就很难把握文学史的全貌。正确地认识“诗史”,是要在充分尊重文学审美特性的基础上来认识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即历史融入到诗中,而非诗成为历史的一种表达方式。 王国维着力区分文学与历史,以建立文学独立论,与王夫之的思路相近。但他更具有“通观意识”,看到了文学与历史的关联性,通透地思考文学与历史的关系。他还指出:“政治家之眼,域于一人一事。诗人之眼,则通古今而观之。”文学中的情感,不再是个人化的,而是人类化的;不再是一时的体验,而成为永久的沉思。基于此,后人可以从“实录”角度理解“诗史”。但若仅仅将“诗史”理解成是对事实的记录,就会造成对“诗史”的限制与误解。只有看到“诗史”的“实录”中体现了“通观意识”,才能更加完整地理解“诗史”内涵。 (取材于刘锋杰的相关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属于“诗史”特点的一项是( ) A. 描写和记录了现实生活 B. 所写历史事件有据可循 C. 主要价值在于佐证历史 D. 具有多方面的研究意义 2. 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不能体现“通观意识”的一项是( ) A. 杜甫一人之心,即可表现出当时人人所同具之心。(钱穆) B. 诗歌的“真”是要记载隐藏在这些事件、人物背后的普遍意义。(张晖) C. 《春秋》万世之史也。孔子具万世之眼,马、班具一代之眼。(钱谦益) D. 解释词句,征引故实,必有时代断限。(陈寅恪) 3.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郭绍虞认为以诗证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人对杜诗的理解。 B. 黑格尔认为历史著作有诗歌的外在形式,可以算作真正的诗。 C. 吴伟业认为“诗史”是通过写心灵反应来实现写史的目的。 D. 作者认为王国维“诗人之眼”观点,丰富了“诗史”传统。 4.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者王夫之强调“以诗解诗”,反对把诗歌与历史混为一谈。 B. 杜甫能被尊为“诗圣”,源于他的诗歌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C. 受忠君思想 局限,杜甫不可能成为代表大众的“人民诗人”。 D. 诗史互证的方法在晚唐被完善化、系统化,取得了丰硕成果。 5. 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历代学者对“诗史”认识的误区或不足。 【答案】1. C 2. D 3. B 4. A 5. ①只重视诗史的史料价值,忽视文学审美特性。 ②把诗史之诗视为政教的工具,忽略了诗人内心情感的丰富性。 ③独立地看待诗史的文学审美特性,忽略文学与历史的关联性。 ④不能以“通观意识”认识诗史,造成对“诗史”的限制与误解。 【解析】 【导语】这篇材料围绕“诗史”概念展开深入探讨,呈现了文学与历史的复杂关系。材料一从杜甫诗歌的史料价值切入,批判了将诗歌简单工具化的两种倾向:历史佐证和政教工具,强调诗歌的情感特质。材料二通过清人和近现代学者的观点,展现了“诗史”研究的多元视角,尤其突出了“通观意识”的重要性。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诗史”是晚唐后形成的文学批评概念,是以艺术化方式观照并再现社会现实,而非单纯历史记录或政教工具的诗歌类型。 C.“主要价值”错误。材料一明确批判“只看到诗史的史料价值,忽略其历史学研究之外的意义”,强调“诗史是诗而不是史”,不能将“佐证历史”视为其“主要价值”。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和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通观意识”是指诗人在创作中超越对单一历史事件、个人一时体验的局限,以更广阔的视野贯通古今、观照社会现实。 A.把个人对时代苦难、社会现实的感知,升华为整个时代群体的共同心声,打破了个体情感的狭隘性,让诗歌承载了时代群体的普遍体验,符合“通观意识”。 B.对“普遍意义”的追求,让诗歌不再局限于某一件事、某一群人的具体时空,而是能引发不同时代读者的共鸣,具备了超越具体史实的永恒价值,符合“通观意识”。 C.肯定了孔子超越“一代”时空、贯通“万世”的视野。万世之眼的本质,正是“通观意识”所倡导的贯通古今、突破具体时代局限的核心内涵。 D.“必有时代断限”强调解读文献时需聚焦于特定时代的具体内容,局限于“一时一地”的范围,与“通观意识”中“通古今而观之”的核心相悖。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可以算作真正的诗”错误。材料一第五段提到“黑格尔指出:‘最完美的历史著作毕竟不属于自由的艺术,甚至用诗的辞藻和韵律来写成历史著作,也不因此就变成诗’”,可知,黑格尔明确认为即便历史著作具备诗歌的外在形式,也不能成为“真正的诗”。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B.“源于他的诗歌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错误。杜甫的诗歌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但未提及他被尊为“诗圣”的缘由。 C.“杜甫不可能成为代表大众的‘人民诗人’”错误。原文指出“‘忠君说’与‘人民诗人说’针锋相对,其实二者犯了同样的错误:把诗歌视为政教工具”,并明确指出“杜甫只是以其仁者心观察社会……忠君爱民自然是其诗史之作的重要内涵”。选项既不符合材料对“忠君说”的批判,也忽略了杜诗中超越“忠君”的民生关怀与社会视野。 D.“在晚唐被完善化、系统化,取得了丰硕成果”错误。材料一第三段指出“近代的陈寅恪先生将以诗证史的方法系统化、完善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①依据材料一“以诗证史是一种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一些研究者只看到了诗史的史料价值,却忽略了诗史在历史学研究之外的意义”,可知历代学者只重视诗史的史料价值,忽视文学审美特性。 ②依据材料一“对诗史的误解之二是将诗史之诗视为政教的工具”,可知历代学者把诗史之诗视为政教的工具,忽略了诗人内心情感的丰富性。
展开余下试题③依据材料二“这是用文学审美论来观察与评价诗的特性,有忽略文学与历史的关联性之嫌”,可知历代学者独立地看待诗史的文学审美特性,忽略文学与历史的关联性。 ④依据材料二“但若仅仅将‘诗史’理解成是对事实的记录,就会造成对‘诗史’的限制与误解。只有看到‘诗史’的‘实录’中体现了‘通观意识’,才能更加完整地理解‘诗史’内涵”,可知历代学者不能以“通观意识”认识诗史,造成对“诗史”的限制与误解。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 (一)(共1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取材于《宋史·苏轼传》) 材料二 苏氏之言,高者出入有无,而曲成义理。下者指陈利害,而切近人情。其智识、才辨、谋为、气概,又足以震耀而张皇之,使听者欣然而不知倦,非王氏之比也。然语道学则迷大本,论事实则尚权谋,炫浮华,忘本实,贵通达,贱名检,此其害天理,乱人心,妨道术,败风教,亦岂尽出王氏之下也哉。 (取材于朱熹《朱文公文集》卷三0答汪尚书第四书》) 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辄能语其要 概括 B. 违制之坐 定罪 C. 权知礼部贡举 主管 D. 徽宗立,更三大赦 经历 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轼请于朝 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 B. 稍畜钱粮待之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C. 为当轴者所恨 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 D. 易米以救饥者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 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冻得不能说话,苏轼放宽对他们的禁约。 B. 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 又减价买入常平仓的米,制成许多稠粥和药剂,派遣使者监督医生在各街巷治病。 C. 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 于是收集多余的钱二千缗,又拿出自己囊中黄金五十两。 D. 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 苏轼从元佑以来,从未因每年考绩要求升迁,所以官职仅止于此。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在科举考试中表现出色,得到了欧阳修的高度赏识。 B. 苏轼在杭州任上遇灾疫,采取多种措施救灾,成效显著。 C. 苏轼在执行新法时完全依照朝廷规定,从来不擅自变通。 D. 苏轼的文章风格自然流畅,在当时和后世都有很高评价。 10. 苏轼在历史有巨大的影响力,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你认同朱熹对苏轼的评价吗?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苏轼的认识并说明理由。 【答案】6. A 7. D 8. B 9. C 10. (1)不认同朱熹的观点。①为官方面:勤政爱民,以民为本:在杭州为官时,救旱灾疫灾、减免赋税、设立病坊等体现心系百姓,务实为民的态度。②直言劝谏,敢于担当: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中不利于民的措施等,体现他的正直。③重视名节:因论事遭当轴者忌恨,主动请求外放;不曾“以岁课乞迁”,坚守为官本分与操守,可见其重名节。④为文方面:自然流畅,呈现本色,强调随性而发。 (2)认同朱熹的观点。高明处能融会有无之理且曲成义理,浅近处能指陈利害且切近人情,其智识、才辩等足以吸引人,但在道学上迷失大本,论事实尚权谋,炫浮华忘本实,贵通达贱名检,危害不小。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苏轼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展现了他作为政治家、文学家的多重形象。材料一突出其为民请命、政绩卓著,材料二则从理学角度批评其思想倾向。两则材料形成鲜明对比,既肯定其才华与贡献,又指出思想局限,体现了历史人物评价的多元性。苏轼“行云流水”的文学主张,更彰显其艺术境界。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错误。名词,要点。句意:(苏轼)总能说出其中的要点。 B.正确。句意:违反制度的定罪。 C.正确。句意:苏轼暂时代理主管礼部贡举事务。 D.正确。句意:徽宗即位,又经历三次大赦。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错误。介词,向/介词,到。句意:苏轼向朝廷请求。/都到齐国朝拜。 B.错误。代词,代疫病。/宾语前置的标志。句意:渐渐积贮钱粮来防备疫病。/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 C.错误。与“为”结合,表示被动。/所字结构,……地方。句意:被当权的人所恨。/无影无踪,不知道它去到什么地方。 D.正确。均为目的连词,来。句意:用以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B.“买入”错误。“粜”,应解释为“卖出大米”,“籴”解释为“买进大米”。句意: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完全依照朝廷规定,从来不擅自变通”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二段“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可知,苏轼在杭州任上期间,总是利用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造福百姓,百姓们因此生活安定。并非“完全依照朝廷规定,从来不擅自变通”。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作者思想观点的能力。 (1)不认同朱熹观点。 ①为官勤政爱民:材料一“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减价粜常平米”“作病坊”,可见其心系百姓。 ②敢于直言担当:材料一“上书论其不便”(反对新法弊端),体现正直品格。 ③坚守名节操守:材料一“未尝以岁课乞迁”,不谋私利,与“贱名检”不符。 ④为文自然本色:材料一“作文如行云流水……止于所不可不止”,无“炫浮华”之态。 (2)认同朱熹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