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2 2025-09-17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广东省深圳市多校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开学质量检测
高三 语文
2025.9
注意事项:
1.全卷共10页,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答题前,请将姓名、准考证号和学校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并把条形码粘贴好。
3.作答单项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答案标号的信息点框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作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把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写在本试卷或草稿纸上,其答案一律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庸》相传为孔子之孙所作,其中第二十章有关于治学方法的系统论述,首先为孙中山所发现,并于1924年亲笔题写,作为广东大学(中山大学前身)的校训: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从认识过程来看,研究科学的方法,大体可以分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检验结果三个阶段。《中庸》中的“学”是获取信息,“问”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思”是处理信息,用各种逻辑方法进行推理,得出结论。结论是否正确,那就要进行第四步:辨。辨明白了,如果正确,那就坚持真理,一往无前地去执行,即第五步:笃行之。
的确,做一项研究,“学”是第一步。但光读书不行,朱熹说:“今也须如僧家行脚,接四方之贤士,察四方之事情,览山川之形势,观古今兴亡治乱得失之迹,这道理方见得周遍。”观察是认识的基础,儒家一贯有这样的看法。《易传》言:“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这里不但强调要对天地、生命,即整个自然界进行观察,还要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进行观察。明末方以智在他的《物理小识·自序》里说:“物有其故,实考究之。”例如,孔子要人们“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方以智就说:“草木鸟兽之名最难考究,……须足迹遍天下,通晓方言,方能核之。”这就证明他是做过一些实地考察的。又如,他研究声音的共振现象,不仅重复了沈括《梦溪笔谈》中的实验,即两张琴的弦与弦相应,来证明共振,而且作了改进,改弦与弦相应为笛和琴的管与弦相应,从而进一步证明了共振现象的普遍性。
获取信息之后,还需追问。朱熹描述人们的认识过程是:“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只有会提问题的,才会做学问。正如爱因斯坦说:“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1900年,希尔伯特在巴黎世界数学家大会上提出了23个尚待解决的难题,带动了整个20世纪数学的发展,其中有些难题,至今也还没有完全解决,仍然是数学界关注的焦点。
朱熹进一步提出,仅停留在“审问”阶段是不够的:“学也,问也,得于外者也。若专恃此而不反之以心,以验其实,则察之不精,信之不笃,而守之不固矣,故必思索以精之,……知其为何事何物而已也。”可见,由感官得来的知识,必须结合大脑思索、逻辑推理,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
如何思索和推理,刘徽在《九章算术注》的“序”中说:“事类相推,各有攸归,故枝条虽分而同本干者知,发其一端而已。又所析理以辞,解体用图,庶亦约而能周,通而不黩,览之者思过半矣。”这是孔子“举一反三”(《论语·述而》)和“一以贯之”(《论语·卫灵公》)在数学领域的一次具体运用,既包含了归纳和演绎,又包含了类比和联想,是很好的思想方法。孔子的另一方法是“叩其两端而竭焉”——即利用对同一问题的各种对立观点和各种事物的极端状态,将其中的矛盾进行分析,以求得正确的了解。这一方法对于汉语的构词具有深刻的影响。汉语中常用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来构成一个更具普遍意义的概念,如冷热、大小、东西和远近等。在现代科学中,这种抓两头的办法也常用,如物理学中的高温、低温,高能、低能,如天文学中超高密、超稀薄,都是重点研究对象。
浏览完整试题
朱熹说:“思之慎,则精而不杂,故能有所自得而可以施其辨。辨之明,则断而不差,故能无所疑惑而见于行。”这就是说在经过理性思维,由表及里,去粗取精,自己得出结论以后,采取行动之前,还要接受检验(辨)。
在天文学领域,汉武帝时的太初历,先后和28家历法进行比较,经过36年的辩论才确定了其地位。宋代规定,推算食分以一分以下为亲,二分以下为近,三分以上为远。明末清初的天文学家王锡阐则提高到“食分求合于秒,加时求合于分”,并且每遇日食,必以自己的观测结果与计算结果相比较,不一致时,一定要找出原因;而一致时,犹恐有偶合之缘,也还要继续研究。在人类探索自然的长河中,观测时间越久,次数越多,排除错误越多,则所得数据越精密,所建立的理论越完善。但是新的理论还要在实践中进一步证实、证伪和发展。
毛泽东在《实践论》里说:“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在知和行的关系问题上,毛泽东认为行更重要。中国古代没有发生过深刻的科学革命,但张衡反对图谶的斗争,祖冲之和戴法兴的辩论,也很激烈。所以王绶琯院士在中国天文学会中“祝辞”:“我们中国的天文工作者,始终贯穿着一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献身求实精神。今天,让我们继承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号角中,团结、奋斗、前进吧!”
(摘编自席泽宗《<中庸>里的科学方法》)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为总分结构,先总说《中庸》中的科学方法,再分而论之,自“博学”至“明辨”为致知之事,“笃行”则为力行之事。
B. 引用朱熹的“融会贯通”与孔子的“一以贯之”,都是为了强调“贯通”是认知的关键,而质疑是实现“贯通”的重要能力。
C. “思索以精之”要求对感官得来的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否则认知会流于表面,这与朱熹提到的“得于外者”形成对立关系。
D. 材料以张衡、祖冲之等科学家为例,旨在证明中国古代虽无科学革命,但激烈的学术辩论已推动了科学的实质性进步。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依照爱因斯坦的观点,在呼唤创造性和想象力的AI时代,对于科学发展而言,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
B. 王锡阐将观测结果与计算结果相比较,一旦发现两者存在矛盾之处,就会对现有的历法进行更新。
C. 材料以《实践论》中的观点强调任何理论都要接受实践的检验,这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的倡导一致。
D. 材料中多处使用括号,“广东大学(中山大学前身)”与“举一反三(《论语·述而》)”两处括号的用法不同。
3. 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词语或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 )
《中庸》中的这套“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治学方法,和当代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提出的方法论模式有某些相通之处。波普尔在他的《客观知识》一书中,把科学进步的方法模式表述为:
问题(P1)→尝试性解决(TS)→排除错误(EE)→新问题(P2)
《中庸》的“审问”就是它的第一步,“_______”就是它的第二步(TS),“_______”就是它的第三步(EE)。相对来说,波普尔的模式还没有《中庸》的完整,“_______”的过程,他都忽略了。
4. 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强调得出结论需“目见耳闻”,这与方以智所言“物有其故,实考究之”中的“实考”理念有何异同?
5. 本文在阐述《中庸》里的科学方法时,体现了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这一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某学习小组正在依据文本对此进行提炼。请结合材料,补全学习记录单。
学习记录单
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特征 文本依据
不同学科的理论融合 ______________
某一学科的方法运用到不同学科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用爱因斯坦、希尔伯特等科学领域的案例,证明《中庸》哲学中“审问”的重要性。
【答案】1. A 2. B
3. ①. 慎思 ②. 明辨 ③. 博学和笃行
4. 同:二者都主张观察事实,实地考察。
异:从方以智研究声音的共振现象可见,方以智的实考还包含实验验证。
5. ①. 将儒家“学→问→思→辨→行”的治学阶段,与现代科学“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检验结果”的科学方法对应起来。 ②. 运用儒家“叩其两端而竭焉”的矛盾分析法来分析语言学、物理学的现象。 ③. 不同学科的案例佐证。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以《中庸》的治学方法为主线,巧妙融合了哲学、科学、语言学等多学科视角,展现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的共通性。通过引用朱熹、爱因斯坦等中外学者的观点,论证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一认知链条的科学性,既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实践理性,又揭示了科学研究的普遍规律,具有跨学科的启发意义。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而质疑是实现‘贯通’的重要能力”错误。孔子的“一以贯之”法与“质疑”无关。原文提及孔子“一以贯之”时,是结合刘徽《九章算术注》的“事类相推……发其一端而已”,指出这是“在数学领域的一次具体运用,既包含了归纳和演绎,又包含了类比和联想”,核心是强调推理、联想的思想方法;而“质疑”相关的是朱熹“未知有疑……方始是学”的论述,侧重“提出问题”对治学的意义。二者指向不同,“一以贯之”并未涉及“质疑”。
C.“形成对立关系”错误。根据原文“由感官得来的知识,必须结合大脑思索、逻辑推理,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可知,二者是互补关系,而非对立关系。
展开余下试题
D.“旨在证明……但激烈的学术辩论已推动了科学的实质性进步”错误。原文明确说“中国古代没有发生过深刻的科学革命,但张衡反对图谶的斗争,祖冲之和戴法兴的辩论,也很激烈”,后文引用王绶琯院士祝辞,是强调中国天文工作者“献身求实精神”,并非证明“激烈的学术辩论已推动了科学的实质性进步”。“推动了科学的实质性进步”在原文中无对应表述,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B.“就会对现有的历法进行更新”错误。根据原文“必以自己的观测结果与计算结果相比较,不一致时,一定要找出原因;而一致时,犹恐有偶合之缘,也还要继续研究”可知,在发现数据存在矛盾时,要“找出原因”,而非立即更新原有历法。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根据原文,波普尔“尝试性解决(TS)”的核心是针对“问题(P1)”,通过思考推导提出解决方案。《中庸》中的“慎思”,原文明确其为“处理信息,用各种逻辑方法进行推理,得出结论”,朱熹也强调“学与问得于外,需思索以精之”,即“慎思”是在“审问”(发现问题)后,借助归纳、演绎等逻辑思维推导解决路径的过程。二者均聚焦“针对问题进行思维推导以寻求解决方案”,功能高度契合,故“慎思”对应“尝试性解决(TS)”,所以此处应填“慎思”。
②波普尔“排除错误(EE)”的关键是检验“尝试性解决”的结论,剔除错误、验证正确性。《中庸》的“明辨”,原文定义为“检验结果”的阶段,朱熹称“思后需施其辨,辨明则断不差”,文中还以太初历与28家历法辩论、王锡阐对比观测与计算结果为例,说明“明辨”是通过实践或对比检验结论、排除错误的过程。二者均以“验证结论、排除错误”为核心,逻辑一致,故“明辨”对应“排除错误(EE)”,所以此处应填“明辨”。
③波普尔模式仅覆盖“问题→解决→纠错→新问题”的循环,未涉及“问题的前提”与“结论的落地”。《中庸》中,“博学”是“获取信息”,是“审问”(发现问题)的基础——只有先通过“博学”积累信息(如观察、考察),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波普尔“问题(P1)”前缺失的环节;“笃行”是“执行正确结论”,是“明辨”(检验)后的实践——将正确理论付诸行动,这是波普尔“排除错误(EE)”后缺失的环节。因此,波普尔模式忽略了“博学和笃行”,所以此处应填“博学和笃行”。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同:苏轼“目见耳闻”强调需通过亲眼观察、亲耳听闻获取事实,摒弃主观臆断;方以智“物有其故,实考究之”的“实考”,也主张切实探究事物本质,原文提及他认为“草木鸟兽之名最难考究,……须足迹遍天下,通晓方言,方能核之”,可见二者都将亲身接触、实地观察作为认知前提,注重从客观事实出发探究真理。
异:苏轼“目见耳闻”侧重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感知;方以智“实考”除实地考察外,还包含实验验证。原文提到方以智研究声音共振,“不仅重复了沈括《梦溪笔谈》中的实验……而且作了改进,改弦与弦相应为笛和琴的管与弦相应”,通过主动设计实验检验认知,这是苏轼仅靠自然观察所无的,体现出方以智“实考”更具主动探究的科学特质。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①根据原文“作为广东大学(中山大学前身)的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即第五步:笃行之”可知,不同学科的理论融合的文本依据是“将儒家‘学→问→思→辨→行’的治学阶段……科学方法对应起来”。
②根据原文“另一方法是‘叩其两端而竭焉’……将其中的矛盾进行分析……如物理学中的高温、……都是重点研究对象”可知,某一学科的方法运用到不同学科的文本依据是“运用儒家‘叩其两端而竭焉’的矛盾分析法来分析语言学、物理学的现象”。
③以爱因斯坦关于“提出问题”的论述、希尔伯特提出数学难题的案例,证明《中庸》“审问”对治学的重要性,实现科学案例与哲学理念的互证,所以此处的特征是“不同学科的案例佐证”。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儿童玩具(节选)
王安忆
从小,我就是个动作笨拙的孩子。儿童乐园里的各项器械,我都难以胜任。秋千荡不起来,水车也踩不起来,滑梯呢,对我又总是危险的,弄不好就会来个倒栽葱。所以,我记忆中,乐园里的游戏总是没我的份。但是,不要紧,我有我的乐子,那就是儿童乐园里的沙坑。
那时候,每个儿童乐园里,除了必备的器械以外,都设有几个大沙坑,围满玩沙子的孩子们。去公园的孩子,大都备有一副玩沙子的工具:一个小铅桶和一把小铁铲。沙坑里的沙子都是经过筛洗的,黄黄的,细细的,并且一粒一粒很均匀。它在我们的小手里,可变成我们想要的任何东西。它可以是小姑娘过家家的碗盏里的美餐,它可以是男孩子们的战壕和城堡。最无想象力的孩子,至少也可以堆积一座小山包,山头上插一根扫帚苗做旗帜,或者反过来,挖一个大坑,中间蓄上水做一个湖泊。或者,它什么也不做,只是从手心和手指缝里淌过去,手像鱼一样游动在其中的,细腻,松软,流畅的摩擦。
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儿童乐园里的沙坑渐渐荒凉,它们积起了尘土,原先的金黄色变成了灰白。然后,它们又被踩平踏实,最后,干脆连同儿童乐园一同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大型或者小型的游乐场。过山车,大转盘,宇宙飞船,名目各异,玩法一律是坐上去,固定好,然后飞转,疾驶,发出阵阵尖声锐叫,便完了。
那时候,南京路与黄河路交接的路口上,有一幢三层高的玩具大楼。印象中,整个三楼都是娃娃柜台,各式衣裙的娃娃排列在玻璃橱里。我们玩得最持久的是一个漆皮娃娃。它的头很大,肚子也很大,额头和脸颊鼓鼓的。它要比一般娃娃都要肥硕一些,有些憨,还有些愣,颇像一个真正的小孩。抱在怀里,满满的一抱。我姐姐整天抱着它,像个小妈妈似的,给它裹着各种衣被。后来,我姐姐生了个男孩,照顾孩子时,总让我想起她抱着漆皮娃娃的场景。
这时节,电动玩具出场了。我以为,电动玩具是儿童玩具走上末路的开始,它将玩耍的一应过程都替代,或者说剥夺了。我最先得到的电动玩具是一辆小汽车,装上两节电池,便可行驶,并且鸣响喇叭。它和真的汽车一样有着车灯,向前行驶亮前灯,一旦遇障碍物倒退,则亮尾灯。它当然是稀罕的,但内心里,我对它并没有兴趣,我宁可玩我原先的一辆木头卡车。这辆卡车没有任何机械装置,我就在车头上拴一根绳子,拖着走。车斗里坐了我的娃娃,以及它的被子、碗盏,还有一些供我自己享用的糖果饼干,然后,就可上外婆家了。
那种机械装置的玩具,其实也是单调的。我爸爸给我们买玩具,不如说是给他自己买玩具,是出于他的喜好。曾有一次,他给我买了一只会喝水的小鸭子。这鸭子身上有一个循环的装置,可不停地低头喝水,水呢,从嘴里进去,再流入杯中,永远喝个没完。他大感惊讶,赞叹不已,立即又去买了一只。而我看不多久便觉索然,它们喝得再棒我也插不进手去,终是个旁观者。
这时节,玩具做得越发精致了,但这些说是玩具,更像是工艺品。看起来很好,却没有什么玩头,你能拿它做什么?
许多好玩的玩具都是简单的,比如积木,是我永远玩不腻的。还有游戏棒,它也有着奇异的吸引力。从错综交叠的游戏棒中,单独抽出一根,不能触动其他,无疑是个挑战。还有万花筒,它随着手的轻轻转动变幻出无穷无尽、永不重复的图案,这一刻无法预测下一刻。从一个小眼里望进去的,竟是那样一个绚丽的世界。后来,万花筒里的碎玻璃被塑料片取代了,塑料片不仅没有碎玻璃的晶莹,也没有碎玻璃的多棱面,那种交相辉映的灿烂便消失殆尽。塑料工业的诞生其实是极大地损伤了儿童玩具,它似乎有着模仿一切的性能,事实上,却是以歪曲本质为代价的。
展开余下试题
我们还曾经有过一样特别有趣的玩具,那是一架投影幻灯机,是我们的三舅舅送给我们的。他送我们的投影幻灯机是自己制作的,他很耐心地将废胶片挑选出来,制成一条条的幻灯卡。这台幻灯机伴随了我们很多时间,在那些寂寞的日子,没有娱乐可言,我们就看幻灯片。我们的玩伴中有三姐妹,是上海电影厂的一位著名编剧的孩子。那些天,我们就是这样,拉上窗帘,躲在幽暗的房间里,看着电影画报和墙上映出的幻灯投影,讨论着旧电影中的细节和男女明星,想象着一个绚烂的远方世界,渐渐地结束了我们的儿童时代。
一九九八年七月二十一日上海
(有删改)
文本二:
艺术与游戏(节选)
朱光潜
从普遍的游戏中间,我们可以看出几个游戏和艺术的类似点。一、游戏把所欣赏的意象加以客观化,使它成为一个具体的情境。二、游戏是一种“想当然耳”的勾当。本来是幻想的世界,却被他看成实在的世界了。他在幻想世界中仍然持着郑重其事的态度。三、游戏带有移情作用,把死板的宇宙看成活跃的生灵。四、游戏是在现实世界之外另造一个理想世界来安慰情感。
儿童在游戏时意造空中楼阁,大概都现出这几个特点。他们的想象力还没有受经验和理智束缚死,还能去来无碍。只要有一点实事实物触动他们的思路,他们立刻就生出一种意境,在一弹指间就把这种意境渲染成五光十彩。念头一动,随便什么事物都变成他们的玩具,你给他们一个世界,他们立刻就可以造出许多变化离奇的世界来交还你。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对电动小汽车缺乏兴趣,却对简单的木头卡车情有独钟,这一对比表明后者更能赋予“我”完全的游戏主导权。
B. 父亲购买循环喝水鸭是“出于他的喜好”,三舅舅自制幻灯机为儿童提供有趣玩具,都反映了成人视角与儿童需求的错位。
C. 文本一既有孩童天真的表达,又有对现代工业的冷静审视,两种语言风格的交融,使文本在童真趣味中蕴含着理性与深度。
D. 文本二指出在游戏中由具象事物激活的想象力未被“经验和理智”束缚,此能力既是儿童天性,亦是人类认知的珍贵特质。
7. 关于文本一中“沙坑”相关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部分文字以童年“我”的回忆引入,且融入成年“我”的回顾视角,既还原了沙坑游戏带来的沉浸体验,又流露出对儿童乐园消逝的怅惘眷恋。
B. “黄黄细细”“细腻松软”等对沙子的视觉、触觉描写,与后文万花筒的绚烂一样,都通过具体感官体验再现儿童丰富而真切的游戏感受。
C. 第二段“可变成”“可以是”“至少也可以”等词语,精准展现了沙坑作为开放性游戏场域,对不同儿童想象力与创造欲的包容和激发。
D. 沙坑这一游戏空间鼓励自由创造,现代游乐场的玩法千篇一律,游戏的物理空间逐渐缩小,儿童也从主动创造者转变为固有程式接受者。
8. 文中多次出现“那时候”和“这时节”之类标示时间线索的词语,产生了怎样的叙述效果?请简要分析。
9. 文本二指出“儿童在游戏时意造空中楼阁”的几个特点,谈谈文本一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6 B 7. D
8. ①“这时节”是时间上的近指,“那时候”是时间上的远指,由远及近,全文以回忆性视角展开,串联起儿童乐园消失、电动玩具兴起、幻灯机终结儿童时代的时代变迁史。
②“那时候”呈现出对儿童乐园和投影幻灯机的温暖回忆,“这时节”则凸显现代电动玩具的冷峻现实,在时空对照中,凸显“我”在玩具演变过程中的欢乐与怅惘。
9. ①文本一中,儿童将沙堆转化为具象存在,如战壕、城堡、碗盏美餐等,体现了游戏把欣赏与玩乐的意象客体化,变成具体情境的特点。
②文本一中,“我”将木头卡车拴绳即当“真车”使用,车斗载“娃娃/糖果”直抵外婆家,体现了“想当然耳”地自定游戏法则,对幻想世界持郑重其事的态度的特点。
③文本一中,姐姐对漆皮娃娃“裹衣被”的照料,将无生命体视为“活跃生灵”,体现了游戏的移情特点。
④文本一中,在万花筒的小眼里洞见一个“绚丽的世界”;在幻灯机观影中,想象远方世界,体现了游戏“造理想世界安慰情感”的特点。
【解析】
【导语】这篇散文以儿童玩具为切入点,通过细腻的回忆性叙事,展现了不同时代玩具的变迁。作者以个人童年体验为线索,对比传统沙坑、积木等开放式玩具与现代电动玩具的差异,暗含对工业化时代儿童游戏方式异化的反思。朱光潜的补充理论则从美学角度阐释了游戏与艺术的共通性,为散文提供了理论支撑,形成文学性与思想性的有机统一。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反映了成人视角与儿童需求的错位”错误。文本一中,父亲购买循环喝水鸭确实是出于个人喜好,体现了成人视角与儿童需求的错位。但三舅舅自制幻灯机的行为并非如此:文中明确提到幻灯机“伴随了我们很多时间”,孩子们通过它“讨论着旧电影中的细节和男女明星,想象着一个绚烂的远方世界”,说明该玩具精准契合了儿童的情感需求与想象力,是成人对儿童需求的积极回应,而非“错位”。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D.“游戏的物理空间逐渐缩小”错误。文本一第3段,仅提游乐场“名目各异,玩法一律是坐上去,固定好,然后飞转,疾驶,发出阵阵尖声锐叫,便完了”“儿童从主动变被动”,无“物理空间缩小”的文本依据。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句产生的叙述效果的能力。
①“那时候”“这时节”串联时间,先写沙坑、玩具大楼等传统玩具,再到电动、精致工艺品式现代玩具,展现玩具演变与时代变迁,让叙述连贯。
②情感上,“那时候”的传统玩具创造快乐与想象温暖,“这时节”的现代玩具让作者感失落与怅惘,形成对照。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分析思想内容 能力。
①沙坑游戏中,儿童将沙堆转化为多样事物,体现游戏将欣赏玩乐意象客体化。
②木头卡车游戏,作者自定规则并投入,体现“想当然耳”定法则且郑重对待幻想。
③姐姐珍视漆皮娃娃如照料生灵,体现游戏移情特点。
④万花筒、幻灯机助儿童构建美好世界,体现游戏造理想世界安慰情感。
(三)阅读III(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始吾读孟轲书,然后知孔子之道尊,圣人之道易行,王易王,霸易霸也。以为孔子之徒没,尊圣人者,孟氏而已。晚得扬雄书,益尊信孟氏。因雄书而孟氏益尊,则雄者亦圣人之徒欤!
圣人之道,不传于世。周之衰,好事者各以其说干时君,纷纷藉藉相乱,六经与百家之说错杂,然老师大儒犹在。火于秦,黄老于汉,其存而醇者,孟轲氏而止耳,扬雄氏而止耳。及得荀氏书,于是又知有荀氏者也。考其辞,时若不粹;要其归,与孔子异者鲜矣。抑犹在轲、雄之间乎?孔子删《诗》《书》,笔削《春秋》,合于道者著之,离于道者黜去
上一篇:
福建省莆田市一中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篇:
河南省部分示范性高中2025-2026学年高三9月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广东省深圳”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