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3  2025-09-17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雅礼中学2026届高三月考试卷(二)
语 文
命题人:1—5周金颖 6—9刘宇欣 10—14李臻 15—17刘昭文 18—22赵钟婷 23何飞虎审题人:何飞虎
本试卷共三道大题,23道小题,满分150分。时量150分钟。
得分: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六书”最早出现于《周礼》。《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此时“六书”并没有具体的名称和分类。
西汉至东汉,班固、郑众、许慎先后对“六书”进行了阐释。班固《汉书·艺文志》、郑众注《周礼》只是简单地给出了“六书”的名目和次第,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不仅列出具体名称,还给“六书”下了定义并举出例字。后世讲六书,一般都用许慎的名目取班固的次序,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以及假借。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文字学史上第一部经典的文字学理论著作。该书确立了六书理论,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是研究汉字的纲领,是传统文字学的基石。
“六书”理论本身也存在着局限,主要表现在三方面:许慎把造字方法、结构类型、用字方法都放到一个层次里,但在分析造字方法时,却只用了四种,没有“转注”和“假借”;许慎给六书下的定义过于简单,界限不清楚,意义不够明确,所举例证有歧义;“六书”立足小篆分析汉字构形,当时小篆已经开始符号化,图画性差、抽象性强,象形、指事、会意很难从字形分析。
在汉字构形理论研究方面,后世学者在许慎基础之上有所创新,从原来“造字之本”一个层面发展为构形和用字的两个层面。清代对《说文解字》的研究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取得了极大的成就。戴震是最早明确提出“四体二用”说的学者,他在《答江慎修先生论小学》中指出:“象形、指事、会意、谐声四者,书之体止此矣,转注、假借所以用文字者,为字之用”。戴震把“六书”区分为“体”“用”,实际是把六书分为了造字法、用字法两类。
“四体二用”的提出是对“六书”理论研究的巨大突破和创新,在理论思辨与方法论上给后世学者以极大的启示,他们由单纯地从汉字构形上去解说转注、假借,转向从文字的记录功能中寻找答案,这为正确解释转注、假借开辟了道路,奠定了汉字构形理论创新发展的基础。
由于“六书说”并不是尽善尽美,还存在诸多不足,后世学者尤以近代以来的学者为甚,他们努力摆脱传统“六书”理论的束缚,提出新的汉字构形理论,其中“三书说”影响最大。
唐兰在《古文字学导论》中首先提出“三书说”: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和形声文字。在《中国文字学》中又分别做了解释:“象形文字画出一个物体,或一些惯用的记号,叫人一见就能认识这是什么……象意文字是图画文字的主要部分,和象形同是上古时期的图画文字,不过象意文字,不能一见就明了,而是要人去想的……形声字的特点是有了声符,比较容易区别。”唐兰先生总结说:“象形、象意、形声,叫做三书,足以范围一切中国文字,不归于形,必归于意,不归于意,必归于声。形意声是文字的三个方面,我们用三书来分类,就不容许再有混淆不清的地方。”
陈梦家先生通过研究甲骨文,把“三书”分为象形、假借、形声三类。《殷墟卜辞综述》认为:“象形、假借、形声不是三种预设的造字法则,只是文字发展的三个过程。汉字从象形开始,在发展与应用的过程中变作了音符,是为假借字;再向前发展而有象形与假借之增加形符与音符的过程,是为形声字。形声字是汉字发展的自然结果。”而实际情况是假借字在汉字字形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产生,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汉字发展阶段的产物,所以陈先生观点值得商榷。


浏览完整试题裘锡圭先生的“三书说”包括表意字、假借字和形声字。他说:“表意字使用意符,也可以称为意符字。假借字使用音符,也可以称为表音或音符字。形声字同时使用意符和音符,也可以称为半表意半表音字或意符音符字。这样分类,名目清楚,合乎逻辑,比‘六书说’要好得多。”班击庆的《汉字学纲要》评价道:“裘锡圭的三书说使汉字结构类型问题建立起比较严密的理论体系,同时可以大大减少在应用过程中产生的分歧,具有很大的价值。当然,三书说在分类及其界说方面并不是尽善尽美,但它为汉字结构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李艳在其论文《汉字结构理论的研究》中说:“唐兰只着眼于汉字的形体结构,因而将假借排除在三书之外。陈梦家和裘锡圭在某种程度上承认假借是造字之本,是不造字的造字法,因而将假借看作汉字的基本类型,而非结构类型。”此说客观地分析了三家说,他们的不同是由于分类标准的差异造成的。
唐兰、陈梦家、裘锡圭先生对“六书”理论相对以前都有所发展,“三书说”的价值便在于:勇于挑战传统“六书”理论,从音、形、义三要素来分析、归纳汉字结构,而传统“六书”理论分为造字、用字两个层次,把汉字三要素隔离开去解释汉字;各学者分类更加合理、完善,如裘锡圭先生在三书之下又分出诸多小类,有助于分析具体的汉字。
汉字结构类型的研究的多样化,有利于学科研究的深入发展。后代学者们在唐兰先生“三书说”的影响下,突破传统“六书”的框架,提出诸多新的观点,对汉字结构的分析也越来越深入、细密。尽管“三书说”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但我们要从科学的角度去肯定各位学者在文字学理论研究方面的价值和贡献。
(摘编自肖方平《浅议“六书”“三书”》)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出了“六书”的具体名目,并举出例字,确立了后世通行的“六书”次序。
B. 由于“六书”理论存在定义简单、例证歧义等局限,《说文解字》难以作为汉字研究的纲领性著作。
C. “六书”理论在分析小篆字形时,因小篆图画性差、抽象性强,导致象形、指事等字的本义难以分析。
D. 唐兰的“三书说”将假借字排除在外,是因为甲骨文中的假借字不发达,未能够引起他的重视。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整体上按照“传统理论—其局限性—后世创新”的递进思路展开,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B. 文章在评价各种理论时注重一分为二,既肯定其贡献价值,也不回避其局限与不足。
C. 文章引用李艳的论述,旨在论证三家的“三书说”因标准不同而结论各异,具有互补性。
D. 文章多处使用引用论证,如引述戴震、唐兰、裘锡圭等人的观点,增强了论证的权威性。
3. 下列对汉字现象的分析,不符合清代戴震“四体二用”说的一项是( )
A. “本”字在“木”的下部添加一横,指示树木的根部所在,属于通过符号标示来表现字义的造字方法。
B. “颖”字从“禾”“顷”声,意符与声符相结合,构成表示禾苗末梢之义的新字,属于形声造字之法。
C. “歌”“谣”二字在表示歌唱时意义相通,《说文解字》中互训,体现了“建类一首,同意相受”的造字特点。
D. “求”字本为“裘”的初文,象皮衣之形,后假借来表示“请求”之义,这种用法属于借用同音字来表示新词。
4. 陈梦家和裘锡圭两位学者的“三书说”都包含了“假借”,但他们对“假借”的理解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 文本结尾说:“后代学者们在唐兰先生‘三书说’的影响下,突破传统‘六书’的框架,提出诸多新的观点。”班级计划举办一场“汉字理论研究如何与时俱进”的微论坛,请你以本文提供的材料为依托,结合以下任意一个现象,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及由此产生的思考。
现象一:随着科技进步,汉字数字化(如汉字信息处理、人工智能识别与书写)成为重要研究领域。
现象二:近年来,一些文化节目(如《“字”从遇见你》)和文创产品(如甲骨文表情包)让古老的汉字焕发出新的活力。
【答案】1. C 2. C
3. C 4. ①陈梦家将“假借”视为汉字发展的一个关键过程,即象形字变为音符的过程,认为它是承前(象形)启后(形声)的环节。
②裘锡圭将“假借”视为汉字的一种基本类型,即使用音符的字,认为它是与表意字、形声字并列的一种字符功能类型。
5. (示例一)选择现象一:汉字数字化
①后代学者在此基础上继续创新,提出更多新理论,这表明汉字学研究具有不墨守成规、勇于创新、持续深化的发展特点。
②汉字数字化研究同样体现了“突破框架”的精神,它完全跳出了传统的形、音、义分析模式,从信息科学、计算机编码等全新维度建立汉字处理体系,以解决人工智能时代的实际问题。
③这启示我们,理论的“与时俱进”不仅体现在学理本身的发展,更在于能够回应时代需求。/汉字数字化正是传统文字学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的产物,展现了学术研究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示例二)选择现象二:汉字文化传播
①后代学者在此基础上继续创新,提出更多新理论,这表明汉字学研究具有不墨守成规、勇于创新、持续深化的发展特点。
②汉字文化传播的创新同样体现了“突破传统框架”,它打破了汉字研究是书斋学问的局限,融合传播学、艺术设计等多学科视角,用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阐释汉字,使其重焕生机。
③这启示我们,理论的“与时俱进”还需要传播方式的创新。/让古老汉字融入当代文化生活,是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以汉字构形理论发展为主线,系统梳理了从“六书”到“三书” 学术演进。文章采用“理论溯源—局限分析—创新发展”的三段式结构,通过对比许慎、戴震、唐兰等学者的观点,展现了汉字研究的历时性嬗变。材料既肯定了传统理论的奠基作用,又凸显了后世学者突破创新的学术价值,体现了文字学研究“守正出新”的特点。


展开余下试题【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
A.“许慎……确立了后世通行的‘六书’次序”错误。原文第二段指出“后世讲六书,一般都用许慎的名目取班固的次序”,并非许慎完全确立了后世通行的“六书”次序。
B.“难以作为汉字研究的纲领性著作”错误。原文第二段指出“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文字学史上第一部经典的文字学理论著作。该书确立了六书理论,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是研究汉字的纲领,是传统文字学的基石”。
D.“是因为甲骨文中的假借字不发达,未能够引起他的重视”错误。原文第七段只是介绍了唐兰“三书说”“足以范围一切中国文字,不归于形,必归于意,不归于意,必归于声”,并未提及唐兰不重视假借字的原因与甲骨文有关。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具有互补性”错误。文章引用李艳的论述,目的是客观分析三家学说产生差异的原因(即“分类标准的差异”),而非论证它们“具有互补性”。由此可见,原文并无“互补”之意。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
清代戴震“四体二用”说将“六书”明确区分为:造字法(四体)——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用字法(二用)——转注、假借。
A.分析“本”字,体现“指事”造字法,符合“四体”范畴。
B.分析“颖”字,体现“形声”造字法,符合“四体”范畴。
C.分析“歌”“谣”二字,虽然正确指出了转注现象,但将其归为“造字特点”,这与戴震“四体二用”说将转注归为用字法的主张相悖。
D.分析“求”字,体现“假借”用字法,符合“二用”范畴。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根据第八段“汉字从象形开始,在发展与应用的过程中变作了音符,是为假借字;再向前发展而有象形与假借之增加形符与音符的过程,是为形声字”,陈梦家将“假借”视为汉字发展的一个关键过程,即象形字变为音符的过程,认为它是承前启后的环节。
②根据第九段“表意字使用意符,也可以称为意符字。假借字使用音符,也可以称为表音或音符字。形声字同时使用意符和音符,也可以称为半表意半表音字或意符音符字”,裘锡圭将“假借”视为汉字的一种基本类型,即使用音符的字,认为它是与表意字、形声字并列的一种字符功能类型。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并提出见解的能力。
语句理解:①文本结尾“后代学者们……突破传统‘六书’的框架,提出诸多新的观点”表明,汉字学研究具有不墨守成规、勇于创新、持续深化的发展特点。
现象一分析:②汉字数字化,如AI识别与书写是“突破框架”的体现,它跳出传统形、音、义分析,从计算机编码、符号识别等全新维度构建理论体系。
③理论与时俱进不仅要自身发展,更要回应时代需求,汉字数字化就是传统文字学与现代科技融合的成果。
现象二分析:②文化节目与文创产品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阐释汉字,体现了传播方式的创新。
③文化节目与文创产品让古老汉字“焕发出新的活力”,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创新性发展,可见理论与时俱进还需传播方式创新。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身为鱼贩
林楷伦
阿公跟爸都说以后不要卖鱼,好好读书。
后来爸只说,记得要帮家里,要好好卖鱼,没有再提好好读书。
小时候常有人说我很聪明,爸妈会问我要做医师还是律师,怎么样都想不到最后会去当个鱼贩。
中学前我写过几次作文“我的志愿”,从太空人、市长到短跑冠军,甚至写要继承爸的泡沫茶饮,就是不曾想过要当鱼贩。那太没有雄心壮志,就算我不讨厌鱼腥味,但当鱼贩这志愿太小,小到写出来分数会很低,还会被笑赚不了什么钱。
跟下了班的阿公撒娇拿零用钱,他会从干干的抽屉里抽几张一百。阿公的纸钞潮湿,味道像是老旧铝制水壶中沸腾的水。纸钞吸附了蛤的壳味、鱼的腥味,那时我便知道钱的味道有很多种。爸的钱是古龙香水味,妈妈的钱偶尔有白麝香味,偶尔有向日葵香水味。他们在故乡开了家泡沫红茶店,城里开了两三家。爸的生意顺风顺水,小学二年级的我问他,一个月能赚多少。他说十万。
刚开始爸妈在城里开店,平日晚上偶尔会见到他们回来,假日也会带我们兄弟去城里吃饭。但数字游戏玩久了,平日不再回来,除非我要月考,求爸教数学,他才回来。他以为我真的不会,请了家教,他们更不回来了。后来,数学从装不会,变成真的不会了。我不会算月入十万怎么可以玩到离婚,玩到三四家泡沫红茶店收店。
我再也没有假日。我必须帮忙,需要分担家庭经济的责任,我知道。
每个周末,我不去私立中学的辅导课,在鱼摊上生物课。我顾起鱼摊的蛤、蚵、鱼,摊位上的鱼我只认得白鲳、肉鱼、吴郭鱼。我问爸,爸叫我问阿公。阿公拿起冷冻与现流的白鲳,教我看背上的蓝色与鳞片上的微微虹光分辨鲜度,教我从鱼鳍鱼尾分辨不同品种的白鲳:鱼鳍长且鱼尾如剪刀的,是正鲳;体色偏灰、鱼鳍短的是暗鲳;鱼鳍、鱼尾短短,鳍边形状如流苏是斗鲳。他问我哪种好吃,我说正鲳,暗鲳与斗鲳偏软。阿公称赞嘴刁的我,又拿起白口与黑喉……虾不选红头,小卷不选红身,养殖蛤不选脱皮,台湾蚵不选绿肚,这是阿公鱼摊的第一学期。没有生来就会卖鱼的人。阿公说卖鱼要学,学一辈子。
爸说卖鱼要学,学一下子。
周末卖鱼很累,上课变成放假,同学说你都不用假日辅导真好,我回说要不然你来卖鱼?“才不要咧,很臭。”对,很臭。我闻到我的前臂仍有鱼的血味。
中学时,在鱼摊的工作是把鱼拿给阿公称,或是按按磅秤跟客人说价钱,没多做其他的工作,因为我不想当鱼贩,不想多踏一步,踏到杀鱼的台前,拿起鱼刨鳞,用剪刀剪开鱼的皮肉。这些都不想做,我没有说出口。
我的成绩还过得去,便没人管我要不要出席假日辅导。我的假日起得比上课还早,在空荡无人的清晨市场等到热络,像上课钟响,只不过我是鱼摊上的学徒,被人叫喊。就算要大考了,前两个礼拜我还站在摊位前招呼客人,缺席卖鱼还会觉得愧疚。
我以为我有想过未来,以为我念了较自由的五专,选了医学技术系,考上资格证成为检验师,未来便能离开鱼摊。我刻意排出早上空堂、下午满堂的课表。空堂时,我在鱼摊自学鱼之解剖学、鱼类辨识课。我站在鱼摊,拿起一尾尾冰冷的死鱼,称重刨鳞杀肚,换取更多更多的家庭奉献。常有客人说我很乖,我不知道要怎么坏。中午换穿球鞋,上起自己毫无兴趣的微生物学和化学,觉得人生不能这样虚耗,却耗了五年。
五专毕业后,转学考上北部的大学。刚上大学,阿公与爸又说周末没人帮忙,能每周回来吗?怎会说不能。半年后,每周来回跑好累,于是,转回故乡的大学。早上没有课程,下午满堂,“正职卖鱼,读书像放假”,我都这样自嘲。那时,我已经能独当一面站在鱼摊前,招呼、买卖、杀鱼,只差没去批货了。
“还要学什么吗?”我问阿公。
“不用了,学批货要过一阵子。你还要读书吗?”他回。
“要。”我说。
他说,记得要帮家里,要好好卖鱼。没有再提好好读书。
凌晨两三点的高速公路,没什么车,通往那时最热闹的地方——鱼市。嘈杂到嗓门加大,气味纷杂,闻不出鱼臭,千百盏灯照出的世界已无黑暗。我下了货车,踏入潮湿,边走边点头或是捶打他人手臂,几句脏话,都只是招呼。当我习惯这些生活,我就接受了自己是名鱼贩。鱼贩中,有几个跟我相似的年轻人,有老派如阿公的人;有几个会让人想起谁,有几个是他自己的模样?


展开余下试题“学历那么高,干嘛卖鱼啦?”又有人问我。
我更难回答了。“只是工作。”我说。
接下鱼摊时,吴郭鱼一公斤才六十元。阿公中风在床,我仍在卖鱼,变了一些,但爸仍然在赌。没人问过我喜不喜欢卖鱼,我却每日每夜地问自己:不喜欢又能怎样?
卖鱼卖鸡卖肉不太会成为志愿,也非我志向,非我所愿,但要找个支撑住“家”的方法,便是直挺地站着喊:鱼很新鲜喔。
变成称职的鱼贩之前,我学会了什么工作令我厌恶,同时学会了什么令我向往。既然不爱的、讨厌的都能做好,那还有什么不能做呢?我这么想。
没有出生就会卖鱼的人。没有什么东西,不用学一辈子。
身为一名鱼贩,我很努力,很努力了。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时候,“我”不曾想过“当鱼贩”,是因为“当鱼贩”这个志愿太小了,配不上“我”的聪颖天资。
B. “我”从阿公、爸妈那里知道了钱的味道有很多种,它与钱主人的身份有关,也与人的生活状态有关。
C. 阿公在卖鱼和读书上对“我”要求的变化,表明他满意“我”的表现,对“我”成为称职鱼贩充满信心。
D. 文中描写了凌晨两三点热闹的鱼市,融情于景,表明“我”乐在其中,已经从阿公鱼摊顺利“毕业”。
7. 关于文中画波浪线这个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每个周末都不去上辅导课,而是到鱼摊帮忙,写出了“我”不得不分担家庭经济重任的懂事与无奈。
B. 本段重点写阿公教“我”辨识鱼类,有详有略,详写了如何分辨白鲳,借此表现“我”对阿公的崇拜。
C. 从四个“不选”可以推知,“我”在掌握鱼类外形辨别的基本技能之后,又学会了品质鉴定的方法。
D. 这个段落写“我”在阿公鱼摊第一学期所学内容,暗示成为一名称职鱼贩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东西。
8. 文章最后说“身为一名鱼贩,我很努力,很努力了”。请分析其意蕴。
9. 林楷伦曾说,“像我这样的书写者不是要义愤填膺地说这个世界是不好的,而是反过来,让读者看到我的世界”。你认为本文是否做到了这一点?请简要说明。
【答案】6. B 7. B
8. ①行为:从辨识鱼类到学会杀鱼再到批货,“我”付出了很多体力和心血,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称职的鱼贩。
②心理:从抗拒到接纳、从被动到主动,“我”也一直在努力地克服成为鱼贩的心理障碍。
③责任:在家庭变故面前,“我”以成为一名鱼贩来支撑住家庭,帮助亲人生活。
9. (示例一)做到了
①个人角度:没有一味地抱怨,而是客观呈现了“我”成为鱼贩的过程;
②家庭角度:并未浓墨重彩地渲染家庭变故等困境给自己带来的痛苦,只是将其作为“我”成为鱼贩的背景因素;
③社会角度:用平淡的语言描写“我”和鱼贩群体真实的生活状态,而非进行批判或宣泄负面情绪。
(示例二)没有做到
①个人角度:从最初的“不喜”“不愿”做鱼贩到最终成为鱼贩的过程,无不流露着“我”的被迫性;
②家庭角度:极少的对父亲的描写也暗含了“我”对父亲的不满;
③社会角度:文章最后有关鱼市的描写和“我”的感慨,流露出“我”对自己和鱼贩群体失去自我的无奈。
【解析】
【导语】文章以细腻笔触讲述“我”成为鱼贩的历程,充满生活气息与成长感悟。作者通过回忆家庭变故、学业与卖鱼经历,展现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从抗拒到接受,再到思考工作与自我的关系,情感真挚且复杂。文中对卖鱼细节和市场场景的描写生动,既体现生活的真实,也反映“我”在困境中努力成长,引发读者对人生选择与责任的思考。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配不上‘我’的聪明天资”错误。小时候“我”不曾想过当鱼贩,是因为觉得这个志愿太小,没有雄心壮志,写出来会被笑赚不了钱,而不是配不上“聪明天资”。
C.“表明他很满意‘我’的表现,对‘我’成为称职鱼贩充满信心”错误。阿公对“我”要求的变化是因为家庭变故,并非是满意“我”的表现和对“我”成为称职鱼贩充满信心。
D.“表明‘我’乐在其中,已经从阿公鱼摊顺利毕业了”错误。描写凌晨热闹的鱼市,表明“我”习惯了这种生活,接受了自己是鱼贩的身份,但不能体现“乐在其中”和“从阿公鱼摊顺利毕业”。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B.“借此表现‘我’对阿公的崇拜”错误。该段重点写阿公教“我”辨识鱼类,详写分辨白鲳,主要是体现“我”学习卖鱼知识的过程,而非表达对阿公的崇拜。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①行为层面:文中写“我”从最初只认得几种鱼,到跟着阿公学习分辨鱼的鲜度、品种,再到学会杀鱼、招呼客人,最后参与批货,逐步掌握卖鱼技能,成为一名真正的鱼贩子,可见“我”的努力程度。
②心理层面:“我”起初抗拒当鱼贩,不愿踏足杀鱼台,后来从被动帮忙到主动承担,接受自己是鱼贩,这是心理上从抗拒到接纳的转变,体现心理努力。
③责任层面:家庭变故后,“我”放弃学业规划,承担起支撑家庭的责任,卖鱼成为支撑家庭的方式,体现对家庭的担当,努力支撑家庭的责任。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一)做到了。
①文中客观叙述“我”从抗拒到接受鱼贩身份的过程,如从不愿杀鱼到独当一面,无过多抱怨,体现个人经历的真实呈现。
②父母离婚等家庭变故,仅作为“我”承担家庭责任、成为鱼贩的背景,未大肆渲染痛苦,符合“呈现”。
③描写鱼市的嘈杂、鱼贩间的交流,以及他人对“高学历卖鱼”的疑问,用平淡语言展现鱼贩群体及“我”的真实生活,无批判色彩。
(二)没有做到。
①文中“不想当鱼贩”“没多做其他工作”等表述,体现对卖鱼的抗拒;最终成为鱼贩,强调“被迫性”,可见个人情感中的无奈。
②父亲“仍在赌”、导致家庭变故,文中对其描写虽少,但“我不会算月入十万怎么玩到离婚”等语句,暗含对父亲的不满,印证负面情绪。
③鱼市描写中“有几个是他自己的模样”的疑问,及“没人问过我喜不喜欢”的感慨,流露出对自我及群体“失去自我”的无奈,体现对现状的消极态度。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光昔从介甫游,介甫于诸书无不观,而特好孟子与老子之言。孟子曰:“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今介甫为政,首建制置条例司,大讲财利之事;又命薛向行均输法于江、淮,欲尽夺商贾之利;又分遣使者散青苗钱于天下而收其息,使人人愁痛,此岂孟子之志乎?老子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矻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此岂老氏之志乎!
介甫得光书,倘未赐弃掷,幸与忠信之士谋其可否,不可以示谄谀之人,必不肯以光言为然也。彼谄谀之人欲依附介甫,因缘改法,以为进身之资,一旦罢局,譬如鱼之失水,此所以挽引介甫使不得由直道行者也,介甫奈何徇此曹之所欲而不思国家之大计哉?孔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彼忠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湖南省长沙”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