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裘锡圭先生的“三书说”包括表意字、假借字和形声字。他说:“表意字使用意符,也可以称为意符字。假借字使用音符,也可以称为表音或音符字。形声字同时使用意符和音符,也可以称为半表意半表音字或意符音符字。这样分类,名目清楚,合乎逻辑,比‘六书说’要好得多。”班击庆的《汉字学纲要》评价道:“裘锡圭的三书说使汉字结构类型问题建立起比较严密的理论体系,同时可以大大减少在应用过程中产生的分歧,具有很大的价值。当然,三书说在分类及其界说方面并不是尽善尽美,但它为汉字结构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李艳在其论文《汉字结构理论的研究》中说:“唐兰只着眼于汉字的形体结构,因而将假借排除在三书之外。陈梦家和裘锡圭在某种程度上承认假借是造字之本,是不造字的造字法,因而将假借看作汉字的基本类型,而非结构类型。”此说客观地分析了三家说,他们的不同是由于分类标准的差异造成的。 唐兰、陈梦家、裘锡圭先生对“六书”理论相对以前都有所发展,“三书说”的价值便在于:勇于挑战传统“六书”理论,从音、形、义三要素来分析、归纳汉字结构,而传统“六书”理论分为造字、用字两个层次,把汉字三要素隔离开去解释汉字;各学者分类更加合理、完善,如裘锡圭先生在三书之下又分出诸多小类,有助于分析具体的汉字。 汉字结构类型的研究的多样化,有利于学科研究的深入发展。后代学者们在唐兰先生“三书说”的影响下,突破传统“六书”的框架,提出诸多新的观点,对汉字结构的分析也越来越深入、细密。尽管“三书说”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但我们要从科学的角度去肯定各位学者在文字学理论研究方面的价值和贡献。 (摘编自肖方平《浅议“六书”“三书”》)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出了“六书”的具体名目,并举出例字,确立了后世通行的“六书”次序。 B. 由于“六书”理论存在定义简单、例证歧义等局限,《说文解字》难以作为汉字研究的纲领性著作。 C. “六书”理论在分析小篆字形时,因小篆图画性差、抽象性强,导致象形、指事等字的本义难以分析。 D. 唐兰的“三书说”将假借字排除在外,是因为甲骨文中的假借字不发达,未能够引起他的重视。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整体上按照“传统理论—其局限性—后世创新”的递进思路展开,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B. 文章在评价各种理论时注重一分为二,既肯定其贡献价值,也不回避其局限与不足。 C. 文章引用李艳的论述,旨在论证三家的“三书说”因标准不同而结论各异,具有互补性。 D. 文章多处使用引用论证,如引述戴震、唐兰、裘锡圭等人的观点,增强了论证的权威性。 3. 下列对汉字现象的分析,不符合清代戴震“四体二用”说的一项是( ) A. “本”字在“木”的下部添加一横,指示树木的根部所在,属于通过符号标示来表现字义的造字方法。 B. “颖”字从“禾”“顷”声,意符与声符相结合,构成表示禾苗末梢之义的新字,属于形声造字之法。 C. “歌”“谣”二字在表示歌唱时意义相通,《说文解字》中互训,体现了“建类一首,同意相受”的造字特点。 D. “求”字本为“裘”的初文,象皮衣之形,后假借来表示“请求”之义,这种用法属于借用同音字来表示新词。 4. 陈梦家和裘锡圭两位学者的“三书说”都包含了“假借”,但他们对“假借”的理解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 文本结尾说:“后代学者们在唐兰先生‘三书说’的影响下,突破传统‘六书’的框架,提出诸多新的观点。”班级计划举办一场“汉字理论研究如何与时俱进”的微论坛,请你以本文提供的材料为依托,结合以下任意一个现象,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及由此产生的思考。 现象一:随着科技进步,汉字数字化(如汉字信息处理、人工智能识别与书写)成为重要研究领域。 现象二:近年来,一些文化节目(如《“字”从遇见你》)和文创产品(如甲骨文表情包)让古老的汉字焕发出新的活力。 【答案】1. C 2. C 3. C 4. ①陈梦家将“假借”视为汉字发展的一个关键过程,即象形字变为音符的过程,认为它是承前(象形)启后(形声)的环节。 ②裘锡圭将“假借”视为汉字的一种基本类型,即使用音符的字,认为它是与表意字、形声字并列的一种字符功能类型。 5. (示例一)选择现象一:汉字数字化 ①后代学者在此基础上继续创新,提出更多新理论,这表明汉字学研究具有不墨守成规、勇于创新、持续深化的发展特点。 ②汉字数字化研究同样体现了“突破框架”的精神,它完全跳出了传统的形、音、义分析模式,从信息科学、计算机编码等全新维度建立汉字处理体系,以解决人工智能时代的实际问题。 ③这启示我们,理论的“与时俱进”不仅体现在学理本身的发展,更在于能够回应时代需求。/汉字数字化正是传统文字学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的产物,展现了学术研究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示例二)选择现象二:汉字文化传播 ①后代学者在此基础上继续创新,提出更多新理论,这表明汉字学研究具有不墨守成规、勇于创新、持续深化的发展特点。 ②汉字文化传播的创新同样体现了“突破传统框架”,它打破了汉字研究是书斋学问的局限,融合传播学、艺术设计等多学科视角,用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阐释汉字,使其重焕生机。 ③这启示我们,理论的“与时俱进”还需要传播方式的创新。/让古老汉字融入当代文化生活,是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以汉字构形理论发展为主线,系统梳理了从“六书”到“三书” 学术演进。文章采用“理论溯源—局限分析—创新发展”的三段式结构,通过对比许慎、戴震、唐兰等学者的观点,展现了汉字研究的历时性嬗变。材料既肯定了传统理论的奠基作用,又凸显了后世学者突破创新的学术价值,体现了文字学研究“守正出新”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