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3 2025-09-17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河北省唐山市2025—2026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摸底演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唐山市2025—2026学年度高三年级摸底演练
语 文 试 卷
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动物是否拥有尊严?人类尊严的概念已被广泛接受。当一个人被当作“牛马”般驱使时,我们会谴责这有辱其尊严。然而,当真正的牛或马被纯粹用作工具或被视为物品时,这是否也侵犯了它们的尊严?动物具备感受能力,因此人类在与动物互动时,应当考虑它们的感受。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作为名词的“尊严”被定义为“可尊敬的身份或地位”。那么,什么样的生命体可以拥有这种身份或地位?康德认为,尊严属于有理性自主能力的人类,动物则缺乏这种理性。尽管康德反对虐待动物,但是他坚持认为尊严属于有理性者。也有人会说,尊严是一个纯粹的人类社会建构的概念,动物不会用这个概念来思考。然而,仅仅因为动物不会使用某个概念,就断言该概念不适用于它们,这过于草率。例如,动物不使用“利他”概念,但它们仍能表现出利他行为,如狼群中的互助行为;动物不使用抽象意义上的“痛苦”概念,但它们无疑会感受到痛苦。然而,尊严这一概念也许不同。动物会关心自身的痛苦和身体完整,也会关心同伴,但它们是否关心自己被尊重或被侮辱?换言之,将尊严适用于动物,是否要求动物具备某些与尊严相关的复杂认知能力?
许多动物确实显示出这些能力。研究表明,很多动物(如大猩猩)拥有自我意识,能够反抗不公平待遇,比如对动物园强制施加的表演训练表达抗议。这表明有些动物可能具备构成尊严的心理要素。然而,如果我们用如此高的认知能力来衡量个体是否具有尊严,会将许多人类和非人类动物一起排除在外。比如,一个先天性严重智力障碍者可能既没有尊严的概念,也无法形成与之相关的心理状态,甚至意识不到自己是否被侮辱,我们就可以不尊重他,欺辱他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尊严不是强势者的奖章,而是弱势者的盾牌。尊严不依赖个体的理性能力或语言能力。玛莎·努斯鲍姆认为,即使一个智力障碍者的认知能力有限,他仍拥有主观体验,能够建立情感联系,参与社会互动,并拥有在自身潜能范围内成长与发展的需求。我们应尊重其作为一个个体的繁兴(flourishing),而繁兴的生活是有尊严的。努斯鲍姆将其理论框架延伸到非人类动物,认为一切有感受力的动物都是有尊严的,动物个体的繁兴应当得到尊重。然而,当一个动物被关在养殖场的笼子里无法转身,生活在痛苦与恐惧中,无法展现自然天性时,其尊严未得到承认,完全被用作一个物品。在努斯鲍姆看来,尊严应基于个体的繁兴及其脆弱性,而不是被人类自视为优越的理性能力。汤姆·雷根认为,那些作为“生活主体”的动物拥有自己的偏好,拥有自己想过的生活,具有自主性和固有价值,因此应当得到人类尊重。
然而,将尊严扩展到动物,引发了“贬值”的担忧。反对者担心这会稀释尊严概念,使其无法有效保护人类弱势群体,如智力障碍者或儿童,所以应当将尊严视为人类专属的,以维护其道德力量。但这种担忧可能适得其反:承认至少某些动物拥有尊严,反而可以为智力障碍者的尊严提供更加坚实的哲学基础。许多倡导动物尊严的哲学家,同时也在不遗余力地为残障者尊严发声。通过强调繁兴和脆弱性,尊严概念可以变得更具包容性,更有力地排除各种基于优越能力的歧视。将尊严概念与高水平的心理能力(如理性)相绑定,这对一些智力障碍者来说是很危险的。当然,反对者也许会说“因为人是人,所以,所有人都拥有所有动物都不具有的尊严”,但这种基于同义反复的推论是无效的。
浏览完整试题
我们还可以从关系性尊严理论来思考这个问题。在关怀伦理学中,我们不能因为个体达不到某个较高的能力标准就否定其尊严,因为尊严是一个关系性概念,它不完全依赖于个体的内在特征或心理状态。我们作为道德行动者,应关怀那些与我们有道德关系的弱势个体,即使后者因缺乏能力而成为道德接受者。但这不表明我们可以不尊重那些无任何关系的个体,如一个被父母发现有智力障碍而惨遭遗弃的孤儿。相反,我们应当普遍扩展关怀的范围,使我们与这样的脆弱个体至少建立某种最低的道德关系。
最后,尊严的关系性还体现在另一个层面。洛丽·马里诺认为,当施害者无视受害者的尊严时,如当一个人残忍虐待动物时,他自身也会丧失尊严。也就是说,一个道德行动者不是仅仅因为自己拥有某种内在认知能力就拥有尊严,还要看他有没有尊重其他道德行动者与道德接受者。马里诺认为,如果你剥夺他者的尊严,你也在否定自己的尊严。身为拥有尊严的道德行动者,我们应当尊重那些处于弱势地位的他者,即使其生活形式与我们非常不同。
(摘编自王珀《动物是否拥有尊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代汉语词典》中,“尊严”被定义为“可尊敬的身份或地位”,这一定义并未明确限定其适用的具体范围。
B. 康德认为尊严只属于人类,动物因缺乏理性而不具备尊严,但其反对虐待动物的立场与这一观点并不矛盾。
C. 玛莎·努斯鲍姆认为,包括动物在内的一切个体都有主观体验,能参与社会生活,有成长与发展需求,因而都拥有尊严。
D. 洛丽·马里诺认为,施害者剥夺他者的尊严也会丧失自身尊严,道德行动者的尊严不仅源于自身能力,还在于尊重他者。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通过“人类被当作牛马驱使是侮辱尊严”,引发人们对“牛马被当作工具是否侵犯尊严”的思考,进而引起对动物尊严问题的关注。
B. 文中以“狼群互助”“动物感受痛苦”为例论证“动物虽不使用某些概念,却能表现出相关行为或状态”的观点,进而直接证明动物拥有尊严。
C. 作者引用玛莎·努斯鲍姆的“繁兴”理论,是为了证明动物与人类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应享有相同的权利保障。
D. 文章提及“反对者担心动物尊严会稀释人类尊严”,这一论述的目的是否定反对者的观点,强调动物尊严的优先性。
3. 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某动物园为吸引游客,强制大猩猩进行钻火圈、骑自行车等表演训练,引发动物保护组织的强烈抗议,他们认为这严重践踏了大猩猩的尊严。在他们看来,大猩猩虽然没有_______,但它们具有自我意识,能感知不公与痛苦。动物园的做法,剥夺了它们自由运动的权利,忽视了它们成长与发展的需求,完全违背了_______这一“尊严基础”。更何况,大猩猩拥有自己的偏好和想过的生活,具有_______,动物园将其视作没有情感与价值的工具,显然是对尊严的无视。
4. 作者是从哪些角度论证“动物是拥有尊严的”这一观点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 卢梭在《怜悯是人的天性》中提出,怜悯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使人能感知他人痛苦并产生同情。请结合本文中“动物是拥有尊严的”的观点,分析人类的怜悯心与尊重动物尊严之间的关系。
【答案】1. C 2. A
3. ①. 理性能力 ②. 个体的繁兴(及其脆弱性) ③. 自主性和固有价值
4. ①认知角度,许多动物具有自我意识,能反抗不公平待遇,符合尊严所需的心理要素。
②需求角度,“繁兴”论认为,动物的主观体验与自然需求应被尊重。
③关系性角度,无论个体与我们有无道德关系,都应该得到尊重,包括那些处于弱势地位的他者。
5. ①怜悯心是尊重动物尊严的情感基础。卢梭认为怜悯心使人能感知他人痛苦,而本文指出动物能感受痛苦,怜悯心会促使人类关注动物处境,尊重其尊严。
②尊重动物尊严是怜悯心的延伸。本文认为应该尊重与我们没有任何关系的个体,包括动物,体现了对生命的怜悯和普遍关怀。
③怜悯心与尊严理论互补。卢梭的怜悯心强调情感共鸣,而本文尊严理论强调道德义务,二者结合,互为补充。
【解析】
【导语】文章围绕“动物是否拥有尊严”展开深度思辨,先以人类尊严为参照提出核心问题,再结合词典定义、康德观点等辨析概念适用边界,借大猩猩、智力障碍者案例打破认知能力与尊严的绑定。引入努斯鲍姆“繁兴”理论、雷根“生活主体”说支撑动物有尊严,又回应“贬值”担忧,还从关系性尊严理论深化论证。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包括动物在内 一切个体……”错误,从原文“努斯鲍姆将其理论框架延伸到非人类动物”看,上述内容指向人类。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直接证明动物拥有尊严”错误,例子是为了反驳“因动物不使用概念就不适用于该概念”的观点。
C.“是为了证明动物与人类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应享有相同的权利保障”错。努斯鲍姆的“繁兴”理论强调动物的自然天性与生存需求应被尊重,但并未主张“动物与人类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或“享有相同的权利保障”,属于过度解读。
D.文章提及反对者的担忧,是为了通过后续论证说明这种担忧“可能适得其反”,而非“动物尊严的优先性”。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康德认为尊严属于有理性自主能力的人类,动物缺乏这种理性;也提到有人认为动物不会用“尊严”概念思考。但动物保护组织认可大猩猩有尊严,故横线需体现大猩猩没有人类所强调的与尊严相关的高阶能力,可填“理性能力”。
展开余下试题
②原文明确玛莎・努斯鲍姆的观点:尊严应基于个体的繁兴及其脆弱性,而非人类优越的理性能力,且强调动物个体的繁兴应被尊重。动物园强制大猩猩表演,使其无法“繁兴”,违背了这一尊严基础。因此应填“个体的繁兴(及其脆弱性)”。
③原文指出汤姆・雷根的观点:作为“生活主体”的动物,拥有自己的偏好、想过的生活,具有自主性和固有价值,应得到尊重。大猩猩符合“生活主体”特征,动物园将其视作工具,正是忽视了其“自主性和固有价值”,故横线填“自主性和固有价值”。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①认知能力角度:作者指出许多动物拥有自我意识,能反抗不公平待遇,具备构成尊严的心理要素;同时反驳“以高阶认知能力定尊严”的观点,以先天性智力障碍者仍需被尊重为例,说明动物无需复杂认知也可拥有尊严。
②个体需求角度:援引努斯鲍姆理论,提出尊严基于个体“繁兴”与脆弱性,有感受力的动物有成长发展、展现自然天性的需求,其繁兴应被尊重;又借雷根观点,强调动物作为“生活主体”有偏好与自主性,具备固有价值,应获尊重。
③关系性伦理角度:从关怀伦理学出发,指出尊严是关系性概念,不应因动物缺乏某些能力否定其尊严,人类作为道德行动者需扩展关怀范围;结合马里诺观点,提出尊重动物尊严也是维护人类自身尊严,进一步支撑动物拥有尊严的观点。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①怜悯心是尊重动物尊严的情感基础。卢梭提出怜悯心使人感知他人痛苦,本文也指出动物具备感受能力,能感知痛苦,人类的怜悯心会促使自身关注动物的痛苦处境,进而考虑其感受、尊重其尊严。
②尊重动物尊严是怜悯心的延伸。本文认为应普遍扩展关怀范围,尊重无直接关系的个体(包括动物),这正是将对“人”的怜悯,延伸到对有感受力的动物的关怀,是怜悯心覆盖更多生命的体现。
③二者互补。怜悯心侧重情感共鸣,驱动人关注动物痛苦;本文的尊严理论(如基于繁兴、脆弱性)则明确道德义务,二者结合,既凭情感触动,又以道德规范约束,共同支撑对动物尊严的尊重。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黄河东流去 (节选)【注】
李 凖
道光二十三,黄水涨上天,冲走太阳渡,捎带锦家滩。
——黄河民歌
晌午以后,赤杨岗村子里只流进了二三寸深的黄泥水。人们看着脚下像箭一样乱跑的水流有些害怕,后来看着水没有多大劲,就又大意起来。
到了黄昏时候,天空中忽然出现了奇异的景象。天忽然黄了!它不像晚霞夕照,也不像落日余晖,却像是一层几十丈高的黄尘和水雾弥漫在天空。接着狂风呼叫起来,这风也怪,它是从地面溜过来的,不见树梢有大的摆动,却把地里的麦子,路旁的野草吹得像捺住头一样直不起腰来。这时,大家在街上站着,忽然感到两条腿上直发凉!紧接着一阵呜——呜——呜的嚷叫声隐隐地传了过来。
春义说:“莫不是日本鬼子过来了吧?”
李麦说:“不像是……没有枪炮响声啊!”她又说:“怎么这么大灰气?什么也看不清!”
李麦还当是云彩,天亮眼尖,大声喊:“水!黄河水下来了!”
小马庄在赤杨岗东边,离赤杨岗只有五六里地。人们看到那浑浊的黄河水,像几万头凶猛野兽一样冲了过来。只一转眼工夫,一个三十来户人家的小马庄,只剩下几棵杨树梢,其他什么也看不见了。
这时大伙全吓懵了。他们也不知道往哪儿跑。
李麦喊着:“跟我来!”她带着头向沙岗上跑。
水铺天盖地地卷过来,当李麦站在沙岗上朝村里看时,只见家家户户的房子都像矮了半截似地泡在水里。
李麦看着沙岗上的人,北街的几十家,大部分都跑上来了。
就是长松一家、徐秋斋老头还没有出来。
李麦对天亮说:“天亮,你赶快到村里看看,你长松哥家和你徐二爷家,赶快去!”
天亮正要下水,蓝五对春义和柱子说:“一个人不行,咱们都去!”说着几个人蹚着水回村里了。
没多大一会儿,蓝五拉着一只木筏过来了,筏上坐着徐秋斋。天亮和春义又蹚着水到了长松家大门口,把这一家人推上了沙岗。
天黑下来了,李麦突然想起了申奶奶。她说:“天亮,怎么没看见你申奶奶?”天亮说:“我也没看见。”李麦一急就想蹚水回村,天亮说:“妈,我去!”徐秋斋喊着他,从腰里掏出来一盒火柴给了他。
摸到申奶奶家的小草屋门口,门开着,天亮叫着:“申奶奶!申奶奶!”里边没人答应。天亮大着胆走了进去,他划了根火柴,只见申奶奶穿着一身新衣裳,盘着腿闭着眼坐在自己的床上。
天亮拉住她一只胳膊背上就走。申奶奶这时忽然哭喊起来,一边哭喊着,一边还用手打着天亮的头。
天亮背着她只管跑,一口气跑到了沙岗上。天亮把她放在地上,她还是赶着打天亮。天亮只好笑着含着泪由她打。
李麦看着,又心疼老人,又心疼自己孩子。她随手在地下拾了一根小柳枝,递给申奶奶说:“婶子,你用这打他!用这打手不疼。”
申奶奶听见是李麦的声音,才住了手。她说:“天亮他娘,你们不要管我,我不想活了!”
“为啥不想活?婶子!是条命都得活!”
“怎么活?这一次大水逃不了这条命了。”
“咱出去逃荒,咱出去要饭。等光景好了,水退了再回来。”
“天亮他娘,你是好人,你的心我知道。可我现在逃荒……”
李麦擦着泪说:“婶子,走不动路,我们背着你;要不动饭,我们给你要!”
她们两个人在哭着说着,沙岗上几百口子人,没有一个不掉眼泪的。他们饮泣的声音和黄河波浪的呜咽声混合在一起。
别人都撑着筏回村打捞东西,长松家里没有什么东西可找。他腰里掖着一把镰刀,撑着筏来到村外他新买的那块地里。这块地只有一个地角还露出那可怜的黄土。
“留下点什么呢?”“对,就把我这把镰刀埋在这块地里吧!这是我海长松的地啊!”他用镰刀在地里挖了坑,把自己的镰刀放进去了,最后,他又把自己那根发亮的黄铜烟袋锅放进去了。
他填着埋着,眼泪止不住地顺着脸颊向坑里滴着……他忍不住抓了一把黄泥土团成一团,放到了自己的口袋里。这是我海长松自己的土啊!
中午下了一阵小雨。雨住以后,各家都搭起窝棚和房子来了。
自从传说中的有巢氏发明房子以后,几千年来,房子变成了“家”的代名词。人们把房子叫作“家”,把老婆叫作“屋里人”。四堵墙把人们分成了一个个社会细胞,两扇门构成了几千年的传统“家庭”。在中国,只了解家不了解国是近视患者,只了解国不了解家则是瞎子。中国的“国家”这个词,是把国和家连在一起写的。
不管在什么地方和什么情况下,家庭的标志和色彩总要强烈地表现出来。哪怕是坐一百里地的火车,他们也要把自家的行李堆在一起,挤在一块儿。中国的家庭结构是如此牢固,她是世界上家庭最多的国家,这可能是中国的悲剧,也可能是中国强大生命力所在。不管是什么,我们都应该认真去研究它。
就在这一场小雨催促之后,沙岗上一个个家庭雏形又出现了。只是一个下午的时间,沙岗上像变戏法似地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简单房子。
夜里,雨过天晴,天显得特别蓝,一丝流云飘过,月亮升起来了。人们在地上横七竖八地躺着,但是都没有睡。月亮把清冷的光辉洒在他们的脸上,寻找着他们眼睛里的泪珠。
就在这时候,忽然一声清脆凄婉的唢呐声,在一棵老柏树下响起来。这是蓝五吹的。
展开余下试题
唢呐刚一响,王跑就骂着:“蓝五,你吹啥哩!人心里像棍子戳一样,倒有心思吹!……你要是嘴痒,去树上磨磨!”
蓝五慢腾腾地说:“我咋看着这会儿得吹吹呢。”
李麦这时站起来说:“跑!叫蓝五吹吧!人都快憋死了!叫他吹吧!”
几个小伙子跳起来了,他们喊着说:“吹!拣最热闹的吹!吹他一夜!”
蓝五看大伙突然像疯了一样喊着叫着,他含着泪拿起了唢呐。唢呐悠扬热烈的声音响起来了!
(有删改)
【注】《黄河东流去》以1938年日本入侵中原,国民党军队为阻滞日军南下,炸开河南境内黄河花园口大坝,造成一千多万黄泛区难民流离失所为历史背景,以赤杨岗村的李麦、王跑、蓝五等7个家庭的流亡逃荒为叙事线索,形象地描绘了赤杨岗村难民历时8年从失去家园到重建家园的血泪史、抗争史和奋斗史。
文本二:
实际上有些不以“寻根文学”著称的长篇小说同样闪耀着追寻民族文化精神的爝光。如李凖的《黄河东流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都是如此,徐秋斋和李麦、孙少安和孙少平,这些现实主义文学人物典型形象中都隐含了作者寄托的中华民族刚健不息的精神和意志。李凖和陈忠实的创作几乎一脉相承,他说:“《黄河东流去》就是为了展示民族精神、展示对民族前途的信心而创作的。我要借此证明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任何性质和任何强度的劫难都不能使它一蹶不振,它永远可以凭借自己内在的活力战胜一切困难而生存下去,强盛下去!”可见民族精神的追寻是“泛寻根文学”的艺术灵魂。
(摘编自李遇春《新时代文学的理论特质与创作管窥》)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开篇引用黄河民歌,写出了黄河水患由来已久,危害极其严重,奠定了全文的悲剧基调,也为后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B. 文本一写“只一转眼工夫,一个三十来户人家的小马庄,只剩下几棵杨树梢……”,这富有镜头感的描写直接表现出黄河水的迅猛。
C. 文本一写“他们饮泣的声音和黄河波浪的呜咽声混合在一起”,这里用两种声音的混合,写出了刚刚遭受水灾的赤杨岗村人的悲伤绝望。
D. 文本二中作者认为,作为“寻根文学”代表作,李凖的《黄河东流去》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都闪耀着追寻民族文化精神的爝光。
7. 关于文本一中结尾蓝五吹唢呐这一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一情节着墨不多,却写得较为曲折,主要得益于作者创设的“吹与不吹”的矛盾。
B. 夜里,蓝五在老柏树下吹起了唢呐,唢呐声清脆凄婉,体现了他当时内心的情感。
C. 王跑骂蓝五,是因为遭水灾大家心里都苦闷难受,他觉得此时蓝五吹唢呐不合适。
D. 蓝五“慢腾腾”地回复王跑,既写出了他的胆小懦弱,也表现出了他的人生智慧。
8. 文本一中画线段落让人身临其境,请分析这一效果是如何取得的。
9. 文本二中李凖说:“它永远可以凭借自己内在的活力战胜一切困难而生存下去,强盛下去!”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对“内在活力”的理解。
【答案】6. C 7. D
8. ①从村民的角度来写,写村民见到的弥漫的黄尘水雾、被捺住直不起腰来的野草和麦子,听到狂风呼叫,感觉两腿发凉,给读者很强的代入感、画面感、冲击感。
②词语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如3次用“忽然”一词,“弥漫”“呼叫”“溜”等动词写出现场感。
9. ①乐观坚韧的意志。如洪水过后,蓝五吹响了悠扬热烈的唢呐,表现了人们的乐观坚强。
②团结互助的精神。如受灾后,李麦、天亮、蓝五、春义、柱子等帮助同村人。
③包容善良的品质。如大灾面前,申奶奶不想拖累大家,大家也不放弃她,天亮笑着含着泪由她打。
④临危自救的生存智慧。如水灾过后,大家就地取材搭起了各种各样的临时房屋。
⑤坚守家园乡土的情结。如离开家园时,海长松将镰刀和烟袋锅埋在自己地里,将一把黄泥土放到了自己的口袋里。
【解析】
【导语】文本一以黄河溃决为背景,借赤杨岗村民救灾、重建的日常叙事,将乐观坚韧、团结互助等民族品格融入细节,如蓝五的唢呐、长松藏土,让苦难中的生命力具象可感。文本二则点明其“泛寻根文学”内核,指出李凖借人物群像诠释民族“内在活力”,二者一叙一论,前者以现实主义笔触为后者的精神解读提供鲜活注脚,共同完成对民族精神的深度书写。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也为后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错。开篇引用黄河民歌“道光二十三,黄水涨上天,冲走太阳渡,捎带锦家滩”,仅以历史民歌点明黄河水患历史悠久、危害严重的背景,且歌词聚焦道光年间的太阳渡、锦家滩,与后文“1938年花园口决堤导致赤杨岗受灾”的核心情节无直接关联。
B.“这富有镜头感的描写直接表现出黄河水的迅猛”错。这是侧面烘托,反向凸显黄河水的迅猛、破坏力之强。
D.“都闪耀着追寻民族文化精神的爝光”错。文本二明确指出“有些不以‘寻根文学’著称的长篇小说同样闪耀着追寻民族文化精神的爝光”,并以《黄河东流去》《平凡的世界》为例,强调二者“不以‘寻根文学’著称”,仅隐含“民族精神追寻”的内核。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D.“写出了他的胆小懦弱”错。结合前文,蓝五主动参与救援,可见他并非怯懦之人;他“慢腾腾”的态度,实则是在困境中对用唢呐疏解情绪的坚持——他意识到众人憋闷已久,需要通过唢呐声释放痛苦,这是一种体察人心的“人生智慧”,而非胆小。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①以村民视角展开描写,贴合普通人面对灾难前异常景象的感知逻辑。先写视觉上“几十丈高的黄尘和水雾弥漫在天空”“麦子,路旁的野草被吹得像捺住头一样直不起腰”,再写听觉上“狂风呼叫”“呜——呜——呜的嚷叫声”,最后写触觉上“两条腿上直发凉”,多感官联动还原现场,让读者仿佛与村民一同直面诡异场景,代入感与画面感极强。
②用词精准且富有表现力。3次“忽然”层层递进,凸显天色、风力、声响变化的猝不及防,营造紧张氛围;“弥漫”写出黄尘水雾的笼罩感,“呼叫”赋予狂风凶猛气息,“溜”则生动表现风贴地而行的特点,动态化词语精准还原场景细节,强化了现场的真实冲击感。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①乐观坚韧的意志:洪水过后蓝五吹唢呐,众人更要求“吹最热闹的”,以热烈乐声驱散绝望,尽显灾难中不屈的生命力。
②团结互助的精神:大水来袭,李麦指挥救援,天亮、蓝五等人冒险回村,先后救出徐秋斋、长松一家与申奶奶,危难中彼此扶持。
③包容善良的品质:申奶奶怕拖累人抗拒救援,天亮仍背她脱险,李麦递柳枝让她“打手不疼”,满含对弱者的体谅。
④临危自救的智慧:雨停后,村民就地取材,仅一个下午便搭起窝棚,快速重建“家”的雏形,为生存创造条件。
⑤坚守乡土的情结:长松将镰刀、烟袋锅埋进自家地,揣起黄土,以质朴方式留存对家园的眷恋,成为重建生活的精神支撑。这些特质共同构成民族“内在活力”。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谓宓子贱曰:“子治单父而众说,语丘所以为之者。”曰:“不齐【注】父其父,子其子,恤诸孤而哀丧纪。”孔子曰:“善,小节也,小民附
上一篇: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篇:
河南省周口地区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河北省唐山”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