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3  2025-09-17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河南省周口地区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6届高三9月检测试卷
语文
分值: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自然召唤我以美,我心急火燎地想要进入它的世界。太美了,真是太美了。
我在邻居家的后院里,驻足欣赏一朵向日葵。和雏菊、蒲公英一样,向日葵实际上是一个花序,是由一群小花交织所组成的群落。在向日葵花朵的中心,每朵纤细的筒状花都有能够产生花粉的合生花药、能够迎接花粉的雌蕊柱头,以及内含胚珠的子房,而胚珠日后将发育成种子。另一方面,沿着花中心的边缘,舌状花一瓣一瓣地连成一圈。这对蜜蜂而言就像是一圈环状指示灯。
环保人士奥尔多·利奥波德曾写道:“对美的物理研究好像仍停留在黑暗时代。科学家推演着弯曲时空的数学公式,却不曾试着解答美的方程式。”谁都知道北方树林在秋天的景象:大地,红枫,加上披肩松鸡。用传统物理学的方式来看,在每平方米的土地上,一只松鸡只能代表千分之四左右的质量或能量;然而少了松鸡,大地一片死寂。没有花,世界对人类来说也是死寂的。所有的植物,几乎都要靠花来繁殖。
现在我们要开始探讨美的物理属性了。哲学家和科学家已经携手合作,整理出了宇宙的一些规律:宇宙有趋于复杂的倾向;宇宙是个紧密连结的网络;宇宙以达到对称为目的;宇宙有自己的节奏;宇宙倾向于自成一体的组织系统;宇宙依靠反馈和回应维持;宇宙是善变而不羁的……
这些宇宙间的规律可能就是构成美的元素。可以确定的是,它们正是花的元素。
美的物理以数学为基础。向日葵的种子数量呈螺旋状递增,有二十一、三十四、五十五、八十九粒的不同类型。有的花特别大,甚至会有一百四十四粒种子。每一个种子数都是前面两个的总和。这样的模式几乎随处可见,例如松针、软体动物的壳、鹦鹉的喙与螺旋状星系等。
第十四个数目之后,每个数字除以前一个数字,就会得到名为“黄金比例”的长宽比。古埃及的金字塔、希腊帕特农神庙以及几乎所有的美术甚至音乐创作,依循的都是这个比例。
更巧妙的是,美的物理属性自有一套独一无二、自成一体的组织架构。科学家已经知道,不论是花对外界的敏锐度或采取行动时的个体差异,都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植物会对这个世界做出回应,有自己观察、触碰、品尝、嗅闻、聆听这个世界的方式。
向日葵会随着太阳改变方向,早上向东转,下午向西转。它的茎部有对光敏感的细胞,可以“看”到阳光,而茎生长的方向带动了花转动的方向。在植物中,有些细胞能够看到光谱中的红光,有些可以看到蓝光或绿光。植物甚至可以看到我们看不到的波长的光,比如紫外线。
大部分的植物都对触碰有反应,例如捕蝇草会迅速合起来,轻碰豆科植物攀爬的藤须会使它卷起来,而风的吹拂会让幼苗长得矮而结实。
它们也“尝遍”了我们周遭的世界。向日葵用根品尝泥土以探寻养分。它的根可以深入地下两三米,品评出最好的食物来源,然后向那边长去。研究显示,有些种子若闻到或尝到烟的味道,会更快发芽。某些特定的声波也可能会促使植物更快发芽。向日葵和豆科植物一样,都会因听到某种类似人声但分贝较高的声音而长得更快。
花和传粉者有其他的办法经由声音找到彼此。有种热带藤蔓植物靠蝙蝠传粉,它会用有凹陷的花瓣反射蝙蝠发射的声呐。蝙蝠呼唤花,花也做出回应。


浏览完整试题我们对花所知越多,它们就越活泼灵动。
(摘编自沙曼·阿普特·萝赛《美的物理》)
材料二
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
比如园里那一棵古松,无论是你是我或是任何人一看到它,都说它是古松。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
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从此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美也是如此。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的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为他去看它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向日葵、雏菊、蒲公英都是由一群小花交织组成的群落,纤细的筒状花位于花朵的中心,舌状花沿着花中心的边缘连成一圈。
B. 美的物理以数学为基础,如向日葵的种子数量、鹦鹉的喙等所展现的模式,美术创作所依循的“黄金比例”,都与数学有关。
C. 植物可通过观察、触碰、品尝、嗅闻等方式感受外界并做出回应,植物的美的物理属性独一无二的组织架构由此得以呈现。
D. 受到各自性格和情趣的影响,我们在观察同一客观事物时,对事物的感知往往会有区别,得出多种看法,做出不一致的反应。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引用利奥波德的话语,陈述缺少松鸡、花朵带来的影响,分别从道理和事实的角度阐述人类对美的物理研究不够深入的观点。
B. 材料一加点的“看”和“尝遍”两词使句子具有了拟人的修辞意味,这两处引号的用法与材料二第三段“知觉”的引号有明显不同。
C. 材料二中,作者将木商、植物学家、画家对古松的态度进行了比较,肯定并突出了审美态度,否定了实用态度和科学态度的价值。
D. 两则材料的作者都先关注了日常生活中的具体现象,再对之进行梳理,发现了基本规律,最后作出结论,体现了科学研究的态度。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B. 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
C. 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D.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4. 在科普作品中加入第一人称的叙述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一画线句简析。
5. 美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还是兼而有之?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思考。
【答案】1. A 2. B
3. B 4. ①“我心急火燎地想要进入它的世界”,运用第一人称融入个人情感,增强文章感染力。
②“我在邻居家的后院里,驻足欣赏一朵向日葵”,运用第一人称融入个体经历,把读者带入具体情境。
5. 示例1:美是客观存在的。依据材料一,美的物理以数学为基础,美的物理属性自有自成一体的组织架构,这决定了美的客观性,与个人的审美偏好和主观感受无关。虽然材料二认为只有具有审美的眼睛才能看到美,但只能说明有些人没有发现客观美的能力,而不能证明美是主观的。
示例2:美是主观感受。依据材料二,对古松或者说是任何自然客体,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美是个人的主观感受。材料一说美的物理属性自有自成一体的组织架构,但见到美,必须要有审美的眼睛。
示例3: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依据材料一,美的物理以数学为基础,美的物理属性自有自成一体的组织架构,这决定了美的客观性;依据材料二,古松等自然客体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美又是个人的主观感受。“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美也一样,是主客观的统一。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纤细的筒状花位于花朵的中心,舌状花沿着花中心的边缘连成一圈”是向日葵花朵的特征,而非雏菊、蒲公英花朵的特征。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从道理和事实的角度阐述人类对美的物理研究不够深入的观点”错误,“然而少了松鸡,大地一片死寂。没有花,世界对人类来说也是死寂的”并非事实,而是假设论证。
C.“否定了实用态度和科学态度的价值”错误,文中只是介绍了我们三人的出发点不同,反应态度不一致,并没有否定任何一方。
D.“两则材料的作者都……”错误,材料一并没有直接梳理出基本规律,而是列举了多种现象,并没有明确的规律总结。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最后一段的观点是: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
A.讲的是顺应自然,免除物我之别而融与天地万物之间。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B.意思是:只要心中有美好的愿望(或者追求),眼中看到的哪里不会是美景呢?与材料二最后一段的观点一致。
C.指人心难测,透过现象是很难认识本质的;
D.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称作用的能力。
①“我心急火燎地想要进入它的世界”,运用第一人称表达,让读者感觉作者仿佛在与他们面对面交流,分享自己的真实感受和迫切愿望,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能让读者更容易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连接,读者能直观地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渴望,从而引发自身相似的好奇和探索欲望,产生共鸣,这种充满情感色彩的表述,为科普注入了活力,增强文章感染力。


展开余下试题②“我在邻居家的后院里,驻足欣赏一朵向日葵”,运用第一人称的表述能让读者感觉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事情,使科普内容更具真实感。通过分享个人的具体经历,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兴趣使读者能够代入作者的视角,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场景中。读者可能会在脑海中想象自己站在邻居家后院,与作者一同欣赏向日葵,有情境感。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示例1:美是客观存在 。材料一认为“美的物理以数学为基础”“美的物理属性自有一套独一无二、自成一体的组织架构”,这些表明美具有客观性,美是客观存在,不随人的主观意志增减变化。虽然材料二认为“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但并没有否认美的客观性,只能表明人的审美能力很重要。
示例2:美是主观感受。依据材料二“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以及“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可知,美是个人的主观感受,个体领略到的感受是不同的。材料一认为“美的物理属性自有一套独一无二、自成一体的组织架构”,但材料二更强调“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
示例3: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依据材料一“美的物理以数学为基础”“美的物理属性自有一套独一无二、自成一体的组织架构”,这些决定了美的客观性;依据材料二 ”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可知,美是主观感受。根据“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可知,美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是主客观的统一。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龙头青铜锁
聂鑫森
九七年初夏的一个黄昏,久卧病榻的江雨亭,从一个宽宽的梦里走出来,浑身透着虚汗,翻动一下轻飘飘的身子,竹席上便见一片人形的汗渍。从窗口斜射进来的夕光,闪着一种青铜的凉意,覆在他的面颊上。屋子里是一派看厌了的陈旧的风景,老式的双门柜,老式的条桌,老式的圆凳,就连他睡的床也是一张老式的圆柱床。
江雨亭兀地喊了一声:“秀芬!”
“那把龙头锁呢?”
“你要它做什么?好多日子都不动它了,怎么又想起了它?唉,唉,你的病就是它引起的。”
“胡说。难道我父亲交给我,就是把个病交给我?真是好不晓事!”
秀芬不敢作声了,忙打开双门柜,在里面摸索一阵,才寻出一个小布包,再一层一层打开,便凸出了那把龙头青铜锁,然后小心地递给了江雨亭。
江雨亭接过来,久久地摩挲着。
这真是一把好锁,锁身镜面一样闪亮,冰凉冰凉的,造型更奇特,两只龙角就是锁柄,弯成弧对绞在一起,龙眼、龙嘴透出凛凛威严。三个锁孔,是用三片钥匙,还是用一片钥匙,钥匙该是什么形状,至今是个谜。而在锁的一侧,排着六个自上而下的孔。
他无数次企望打开这把锁,想象在打开的一刹那,随着很清脆的一响,两只绞在一起的龙角猛地松开。但他一直没有打开过它。爷爷没有打开过,父亲没有打开过,他也如此。
他父亲把锁谨慎地交给他的时候,是一九五五年。那时,父亲在中华锁厂当高级技工,他在设计室当技术员。深夜,父亲气喘吁吁地躺在床上,从枕头下掏出了龙头青铜锁,交给了他,让他想办法打开它。打不开不要紧,但不能砸坏或者遗失,再传下去,总有一天会打开的。
父亲断断续续交代完后事,就安详地阖上了眼睛。
江雨亭从那一天开始,就把心思放在龙头青铜锁上。白天在设计室搞新锁的设计和试制,晚上回到家里,翻资料,研究各种锁形和原理。他配置过各种不同的钥匙,但结果都一样:打不开。在每个夜晚的梦中,古代的、现代的、外国的、中国的各种各样的锁,纷至沓来,各种精美的钥匙依次打开那些锁,锁柄从锁孔里猛地弹出的声音,清亮悦耳,如鸣佩环,他常常狂笑着从梦中走出来。
那时候,没有人知道他为打开一把古代的锁而昼夜苦思,只知道他痴痴呆呆,一副傻里傻气的样子,工人们给他取的外号叫“锁宝”。
第二年,开始了一场运动,动员工人、干部、知识分子向党的领导干部提意见。那一次江雨亭被邀请去了。
他走进会场时,人已经坐得满满的,他便拣个墙角的座位坐下来。双眼微闭,双手抱在胸前,臆想着开锁的方法,一个人嘿嘿的笑着。那天,会场上的气氛非常热烈,发言的一个接一个,有批评党委书记工作方法粗暴的,有批评厂长不懂技术乱指挥的……江雨亭什么也没有听见,他喃喃自语:“打开了!打开了!”
他忽然听见党委书记点他的名,他一惊,说:“我没有什么意见,我觉得一切都很好。我想的是锁。”哄堂大笑。结果江雨亭倒落下个“立场坚定”的好名声。
一九七八年,二十岁的儿子考上大学了。又过了几年,儿子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华锁厂的设计室,和他共事。到一九九一年,江雨亭六十岁,退休了。这一年,儿子经群众选举当了厂长。
可是,龙头青铜锁还没有打开。江雨亭有些灰心了。
有一天,秀芬悄悄坐在江雨亭的身边,看着他摆弄龙头青铜锁,然后说:“雨亭,我说句话,你听不听?”
江雨亭惊愕地抬起头,说:“我听着哩。”
“我怀疑这是一把死锁,根本就打不开——做的时候就是一把死锁。”
“啊?”
“要不,为什么几代人都打不开?不过是个锁的意思,让江家子孙的心思都在锁上,好守着这门技艺。”
江雨亭突然低下了脑袋,说:“那么,这把锁就太邪乎了,岂不是把江家子孙世世代代锁住了,安分守己,老老实实。”
江雨亭把龙头青铜锁包好,交给秀芬,让她好好收着,到蹬腿前交给儿子,了一桩心事。他说:“秀芬,我们都退休了,好好玩一玩,跳晨舞,打门球。”
秀芬说:“要得!”
三年前,江雨亭突然病了,全身乏力,坐卧不宁,自言自语,旁若无人。他又想起了龙头青铜锁,想起了多年来总盯着龙眼、龙嘴那三个锁孔,而锁侧的那六个自上而下的形如装饰的小孔呢?
在一九九七年初夏的这个黄昏,江雨亭的脑海里突然冒出了一些龙的意象,并由此想到了《易经》上的“乾”卦。那六个呈扁形的孔,是不是像“乾”卦的六个爻位?初九,潜龙勿用……九五,飞龙在天……
江雨亭高喊:“秀芬,快寻几根铁丝来。”
秀芬满头大汗进来了,她说家中没有铁丝,只找到几颗回形针,并捶直了,看行不行?
开锁的过程并不冗长。
龙头青铜锁打开了,叭叭叭,响了几声后,两只龙角蓦地分开,整个龙头变得美丽极了。
江雨亭放声大哭。
秀芬说:“你该笑,还哭什么?”
江雨亭抹了抹老泪,沉思了一阵,说:“不!这把锁,世世代代都打开过,我坚信这一点。只是在他们快离开人世时,再把锁关死,只传锁,不传开锁的方法,让下一代把心思都放在锁上,成为一个老老实实的手艺人。”


展开余下试题“你父亲也打开过?”
“是的。我相信我的判断。我老老实实地过了一辈子,没有风险,当然也没有成就,不过能养家糊口而已,这是一件幸事,还是一件憾事?”
秀芬说:“当然是幸事。你把锁关上吧,传给儿子!”
“不!我要把这一切都告诉小波。一个人就为开一把锁过一辈子有什么意思。”
秀芬说:“我真担心。”
江雨亭劲鼓鼓地跳下床,说:“晚餐准备一瓶好酒,把儿子叫回来!”
“你怎么下床了,你还病着哩。”
“我有病吗?不!我很健旺,我还想多活些日子。”
几个月后,濒临破产边缘的中华锁厂突然起死回生,像一条巨龙一样腾空而起。龙头青铜锁以它奇特的外形和充满趣味的开锁方法风行于城乡市场及各旅游风景地。
当小波将锁和一串针样的镀银钥匙交给父亲时,江雨亭仰天大笑,说:“你比我有出息。那把祖传的锁呢?”
小波说:“摆在厂里的陈列室了。放在家里,我怕它有一天又要来锁住我。”
江雨亭骂一声:“这小子!”
这以后,江雨亭的身体好了起来,吃得,睡得,走得,玩得。那些老式家具,通通不要了,换上一套组合式米黄色的家具。墙上挂上了国画条轴,其中一幅《鲤鱼跃水图》,题款是“鱼为奔波始化龙”。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亲把龙头青铜锁交代给儿子,特别叮嘱“不能砸坏或者遗失”,这暗示下文江雨亭的推断“世世代代都打开过”是合理的。
B. 在锁没打开的时候,秀芬怀疑是死锁,在锁打开后,秀芬又建议把锁锁上,意在以秀芬的保守封闭反衬江雨亭的开拓进取。
C. “一套组合式米黄色的家具”,不仅给小说结局带来一抹亮色,而且与开头的“老式”家具前后照应,暗示人物的内心变化。
D. 小说以“九七年初夏的这个黄昏”为线索联结过去和现在,巧妙地讲述了三代开锁的故事,同时使叙事具有历史纵深感。
7. 关于文中画横线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文叙事舒缓,此处简要交代江雨亭儿子人生中的重要经历,叙事节奏加快,行文张弛有度。
B. 江雨亭家祖孙三代先后在中华锁厂工作,这与江家“老老实实”过一辈子的家风有一定关系。
C. 江雨亭的儿子被选举为厂长,既表现出他的才能,又使他带领锁厂起死回生的情节自然合理。
D. 看似介绍儿子的成长发展,实则通过对比暗写江雨亭心理,后者几十年钻研未果,不免灰心。
8. 文章开篇写江雨亭“从一个宽宽的梦里走出来”,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9. 这是一篇“以小见大”的小说,请结合文本简述这一叙事效果是如何实现的。
【答案】6. C 7. D
8. “宽宽的梦”,表现出江雨亭解开龙头青铜锁执念之深、耗时之久,“走出来”意味着神志清醒,找到出路。
9. 以一个普通家庭的遭际表现中国半世纪的历史波澜,以“解锁”这件小事表现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的主题,以“龙”这个具体的意象象征中国积极进取的传统文化精神。
【解析】
【导语】《龙头青铜锁》通过一把传承三代的锁,展现了江家几代人对技艺的执着与对生活的思考。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雨亭从痴迷到顿悟的心路历程,揭示了传统与现代、守旧与创新的冲突。通过锁的象征意义,作者探讨了家族传承与个人追求的关系,最终以江雨亭的觉醒和儿子的成功,传递出突破束缚、追求创新的主题。全文叙事紧凑,情感深沉,既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又富有现实的启示意义。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A.“这暗示下文江雨亭的推断‘世世代代都打开过’是合理的”错,父亲叮嘱“不能砸坏或者遗失”主要是体现对祖传之物的珍视,以及希望后代能继续尝试打开锁,将家族技艺传承下去,不能直接暗示江雨亭“世世代代都打开过”这一推断合理。
B.“意在以秀芬的保守封闭反衬江雨亭的开拓进取”错,秀芬怀疑是死锁以及建议把锁锁上,主要是出于她对这把锁的实际看法和传统观念,不算保守封闭,也并非为了反衬江雨亭的开拓进取,这种说法过于牵强。
D.“小说以‘九七年初夏的这个黄昏’为线索”错,小说是以“龙头青铜锁”为线索联结过去和现在,讲述三代人的故事,而不是“九七年初夏的这个黄昏”,“九七年初夏的这个黄昏”只是故事中的一个时间节点。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D.“通过对比暗写江雨亭心理,后者几十年钻研未果,不免灰心”错,文中介绍儿子的成长发展主要是为了展现时代的变迁以及锁厂的发展变化,并非通过对比暗写江雨亭的心理,说江雨亭几十年钻研未果不免灰心在文中没有依据,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宽宽的梦”生动体现江雨亭对解开龙头青铜锁执念极深且耗时长久。他自父亲交锁后,几十年都专注于开锁研究,梦境暗示其脑海中全是与锁相关想象、探索,执念深入生活与精神世界。
“走出来”表明他从长久对锁的迷茫、困惑状态中清醒,同时意味着他找到开锁思路和方法,实现思维突破,为后文成功开锁及观念转变铺垫,精准传达其心理和状态变化。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叙事特点和艺术效果的能力。
以家庭琐事映射时代浪潮:小说围绕江雨亭一家展开。江雨亭从父亲手中接过龙头青铜锁,此后几十年钻研开锁,期间历经社会运动等时代变迁。儿子的成长轨迹,从上学到进入锁厂工作直至当厂长,也与时代发展同步。家庭中这些看似平常的经历,如江雨亭在特殊时期开会的表现,儿子所在锁厂的兴衰,实则是中国半个世纪社会经济发展、时代风云变幻的微观呈现,借家庭遭际展现历史波澜壮阔。
借解锁小事彰显发展变革:龙头青铜锁长期未被打开,象征着一种封闭状态,江家几代人困于解锁难题,恰似社会曾处于相对封闭的发展阶段。而江雨亭最终成功解锁,且锁厂将其开发推向市场,锁从家族秘物变为商品,这一转变如同社会打破封闭走向开放。锁厂从困境到因创新产品(以龙头青铜锁为原型开发产品)而起死回生,暗示中国传统产业在开放中变革发展,借解锁这件小事揭示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宏大主题。
用龙形锁具寓意文化精神:龙头青铜锁以“龙”为显著造型特征。在中国文化里,龙代表积极进取。江家对锁的执着传承,是对传统文化坚守;解锁后锁厂发展,如同龙腾空而起,展现出突破创新。这一过程借“龙”这一具体意象,寓意中国在传统文化根基上,积极进取,实现传承与发展,将抽象文化精神具象化,展现“以小见大”叙事魅力 。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守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自此保安黎献,谨守封陲,质于天地神祇,告于宗庙社稷,子孙共守,传之无穷,有渝此盟,不克享国。昭昭天鉴,当共殛之。远具披陈,专俟报复,不宣。
(节选自《宋·叶隆礼·契丹国志<澶渊誓书>》)
材料二:
真宗皇帝亲御六师,胜虏于澶渊。知其有厌兵之心,稍以金帛啖之。虏欣然听命,岁遣使介,修邻国之好。逮今百数十年,而北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河南省周口”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