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3 2025-09-17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长沙市一中2026届高三月考试卷(一)
语 文
本试卷共10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阅读(74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翻开世界文化史的第一页,天文学就占有显著的地位。巴比伦的泥砖、埃及的金字塔,都是历史的见证。在中国,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丰富的,天文记录,表明公元前14世纪时,天文学已很发达。明末顾炎武在《日知录》里说:夏、商、周“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在中国文明的摇篮时期,天文学知识已普及到农民、士卒、妇女、儿童,顾炎武这样说是有典有据的。“龙尾伏辰”见《国语·晋语》,“七月流火”“三星在户”和“月离于毕”源于《诗经》的“七月”“绸缪”和“渐渐之石”三篇。
《诗》《书》《易》《礼》《春秋》,自汉代起被认为是儒家的五部重要经典,合称“五经”,为中国古代每个知识分子的必读书。而在这些书中,就有很多天文学内容。《书》原名《尚书》,或称《书经》,它的第一篇“尧典”关于天文的内容占了总篇幅的五分之二,竺可桢的《论以岁差定人尚书·尧典》四仲中星的年代》是近人研究它的著名之作。
《尚书·尧典》云:“乃命义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这就是说,要求于天文学家的是观察日月星辰,告诉人们历法和时间。“天文”一词,首见于《易经》。《易·贲卦·象辞》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易·系辞》也说:“天垂象,见吉凶”“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这就是说,天象的变异,象征着人事的更迭祸福,天人之间有一种感应关系,天象观察可以预卜人间吉凶福祸,从而为统治者提出趋存避凶的措施。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文学正是沿着这两部经书中所规定的路线前进的,所以中国古代便将天文学称为历象之学。
中国古代主管历象之学的官吏叫太史或太史令。起初,太史的职责很多,可以说“是一个混合宗教祭祀、卜筮、天文观测与资料纪录的综合体,设立天文机构的目的是透过对过去的事件与自然征兆的了解,以达到对未来的掌握。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带迷信色彩的职能逐渐消失,有些职能逐渐分开,不同的工作由不同的官员去负责。编纂中国第一部正统历史书的司马迁,其出身于天文世家。正因如此,他才能在《史记》中写出“历书”和“天官书”,总结出当时和以前的天文学成就,并为后世所师法,从《史记》开始的二十四史中,将天文、历法设专章叙述的凡十七史,占三分之二以上。就是不设专章的史书中,在本纪等篇章中也还有不少的天文记事。这一优良传统使我国天文学记载连绵不断,保存了丰富的天象纪录,为当代的天文学研究提供了许多有用的资料。
(摘编自席泽宗《在第五届国际中国科学史讨论会和第二届全国天文哲学会议上的发言》)
材料二
天文学影响文学,在于其内容成为文学形式和意象,理论成为文学思想源泉;文学影响天文学,在于天文学常采用文学形式说明自身。
天文学与日月星辰这些直观的天象联系甚密,而这些天象同样是文学描写的重要题材与重要意象,在文学中,它们或是被直接歌咏,或是作为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在上古时代,天文学知识较为普及。随着文化的推移,进入文学领域的事象逐渐繁多,靠个人的记诵已经不足以穷尽众多的知识门类,于是类书的出现给文人学士带来了遣词用典上的极大方便。然而,天文学的真义,也往往因此而丧失。下至明清,天文学已经成为一门高度专业的学科,文人学士已经难以究其终始,所以顾炎武说:“三代之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大抵我们的先民们由于农业生产的原因,对多种天文现象已经形成了常识。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天文学知识逐渐退出人们的常识体系,我们今天的读者对这些描写也就不明就里了!
浏览完整试题
如果翻开中国最早的文学典籍之一的《诗经》,各种与天文学有关的内容就会映入我们的眼帘。如“三五在东”(《召南·小星》)、“定之方中”(《鄘风·定之方中》)、“三星在天”(《唐风·绸缪》)、“七月流火”(《豳风·七月》)、“月离于毕”(《小雅·渐渐之石》)等。这些内容多与天文学中星辰和星宿有关。如“三五”即心宿三星及其附近之星,三月时出现在星空的东方。“定”为营室,又称定星,为二十八宿之一,它在夏历十月的黄昏之时出现在正南方的天空,古人见此星象就可以营制宫室。“毕”为毕宿,古人认为月运行至毕宿附近多雨,故诗有“俾滂沱兮”。这其实是先民们对天象与自然关系的一种直观的认识。
(摘编自黄鸣《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与文学》)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竺可桢据岁差推算《尚书·尧典》“四仲中星”年代,这是近人对《诗经》开篇的著名研究。
B. 随着时代推移,太史令的职能逐渐分化,迷信色彩消失,天文观测最终脱离祭祀与卜筮。
C. 随着时代变迁,先民曾掌握的天文学知识逐渐淡出常识范畴,造成今人对相关描写的理解障碍。
D. 《诗经》中的“定之方中”表明古人通过观测定星位置决定营造宫室的时间,体现了先民的迷信。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以经典文献与史书记载为证,材料二以《诗经》意象为例,二者均涉及天文学与传统文化的互动。
B. “天垂象,见吉凶”体现了古人将天象变异视为天人感应的体现,这一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走向。
C. 类书的出现便利文人用典,却常导致天文学真义丧失,说明天文学知识的普及与专业化之间存在矛盾。
D. 《诗经》中包含的天文学内容是最为丰富的,这反映了当时天文知识在民间广为人知,已涉及生活各方面。
3. 根据材料一的相关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本文旨在①_______________。作者通过列举《日知录》、《诗经》及竺可桢的著作,论述了天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根据《尚书》和《易经》的记载,②_______________,又以天象占吉凶指导政事,形成“历象之学”。③_______________,被后世所师法,使得天文学资料记载连绵不断,至今为当代研究提供资料。
4.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引用了顾炎武的观点,请简要分析二者的差异及原因。
5. 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天文学在古代文学中呈现的特点,并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答案】1. C 2. D
3. ①. 阐述中国传统文化中天文学的地位 ②. 中国古代天文学既授人历法时间 ③. 司马迁在《史记》中设天文专章
4. (1)差异:材料一是为证明“中国文明摇篮时期,天文学知识已普及”,支撑“天文学是传统文化重要部分”的观点;材料二是为对比上古天文普及与后世文人茫然不知的差异,作为 “时代变迁导致知识断层”的例证,引出对《诗经》星象描写的解读。
(2)原因:材料一的核心话题是“天文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需通过“三代以上人人知天文”的例证,说明天文学在早期中国的普及性;材料二的核心话题是“天文学与文学的互动”:需解释“为何今人读《诗经》星象描写会‘不明就里’”,故引用顾炎武观点。
5. (1)特点:①内容贴近生活,多为常识性描写; ②形式以意象为主,服务于抒情或叙事; ③早期普及性强,后世逐渐脱离大众认知。
(2)原因:①农业生产的需求(核心原因):先民依赖天象判断季节、安排农事,天文知识成为生存必需,自然融入日常语言与文学创作。②“天人感应”观念的影响:“天垂象,见吉凶”的观念,使天文学与人事祸福绑定。③知识体系的演变(时代原因):上古时期知识未分化,天文知识通过口耳相传普及;后世学科逐渐专业化,且类书的出现导致天文“真义丧失”,使天文知识脱离大众常识,最终“后世文人茫然不知”。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均探讨天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关联。材料一以经典文献和史书记载为据,系统梳理天文学在古代政治、历法及占卜中的作用,强调其“历象之学”的实用性与延续性;材料二则聚焦天文学对文学意象与表达的影响,通过《诗经》例证展现天文知识的文学化及其在历史变迁中的认知断层。二者互补,共同揭示天文学作为科学与文化双重载体的历史地位。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这是近人对《诗经》开篇的著名研究”错。根据材料一第二段“《书》原名《尚书》,或称《书经》……竺可桢的《论以岁差定人尚书·尧典》四仲中星的年代》是近人研究它的著名之作”可知,竺可桢研究的是《尚书·尧典》的“四仲中星”,而非《诗经》开篇,属于对象混淆,偷换概念。
B.“迷信色彩消失,天文观测最终脱离祭祀与卜筮”错。材料一最后一段“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带迷信色彩的职能逐渐消失,有些职能逐渐分开”,并非“迷信色彩消失”“最终脱离祭祀与卜筮”,表述过于绝对。
D.“体现了先民的迷信”错。材料二最后一段指出“定之方中”是古人对“天象与自然关系的一种直观的认识”,是实用观测,而非“迷信”,属于情感色彩误判。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诗经》中包含的天文学内容是最为丰富的”错。材料二仅说“如果翻开中国最早的文学典籍之一的《诗经》,各种与天文学有关的内容就会映入我们的眼帘”,但未提及“最为丰富”,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进行情景补写的能力。
展开余下试题
①材料一开篇即强调天文学在世界文化史及中国古代的重要地位,后文围绕其与经典、史学的关系展开,核心是“地位”。故提炼为“阐述中国传统文化中天文学的地位”。
②材料一引用《尚书·尧典》“敬授人时”,要求天文学家“观察日月星辰,告诉人们历法和时间”,又提及《易经》以天象占吉凶,二者并列,需体现“双重功能”。故此处可填“中国古代天文学既授人历法时间”。
③材料一最后一段明确指出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出‘历书’和‘天官书’,总结出当时和以前的天文学成就,并为后世所师法,从《史记》开始的二十四史中,将天文、历法设专章叙述的凡十七史,占三分之二以上”,由此可总结出“司马迁在《史记》中设天文专章”。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1)差异:
根据材料一第一段“明末顾炎武在《日知录》里说……在中国文明的摇篮时期,天文学知识已普及到……”可知,材料一引用顾炎武的观点是为证明“中国文明摇篮时期,天文学知识已普及”,进而论证中心论点。
材料二第二段提到“先民们……对多种天文现象已经形成了常识。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今天的读者对这些描写也就不明就里了”,通过对比论证了观点“时代变迁导致知识断层”,并由此引出《诗经》中关于天文星象的具体描写与解读。
(2)原因:引用古人话语是为了论证文章观点,两则材料的中心论点不同,引用的目的与原因自然也不同。材料一的核心话题是“天文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引用顾炎武观点可以正向证明天文学在早期中国的普及性。材料二的核心话题是“天文学与文学的互动”。引用顾炎武观点,可以突出“时代变迁导致知识断层”的背景,为后文解读《诗经》内容铺垫。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1)特点:
①古代文学中的天文学内容多与农业生产、日常生活(营室、预判天气)相关,是先民的常识性表达。
②天文学元素(日月星辰、星宿)多作为文学意象存在,如“月离于毕”暗示降雨,“定之方中”关联营室,服务于诗歌的情感或场景表达。
③上古时期的文学中,天文知识是农夫、妇人、戍卒、儿童的共同认知;后世(明清)文学中,“天文学已经成为一门高度专业的学科”,退出人们的常识体系。
(2)原因:
①先民依赖天象判断季节、安排农事(如“七月流火”指示秋凉,“定之方中”指导营室),天文知识自然融入日常语言与文学创作,形成“常识性描写”。
②材料一提到《易经》“天垂象,见吉凶”的观念,这种观念下,文学中的天文意象(如星象变异)不仅是自然描写,还暗含对人事的隐喻,“服务于抒情或叙事”。
③材料二“在上古时代,天文学知识较为普及”,随着文化的推移,天文知识脱离大众常识。
(二)阅读Ⅱ(本题共4 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战火逼近时
齐邦媛
回到学校最企盼的是重回英诗课。
寒假中我曾向孙晋三先生请教英国文学浪漫时期的诗,主要是雪莱,由他借给我的书上也抄了一些深层次的资料。这样的事使我全神贯注,忘了战争的威胁。
太平洋的英美盟军已渐占上风,转守为攻,美军收复菲律宾登陆硫磺岛后,逐岛血战开始。但是国内战线令人忧虑,已无路可回的日本人打通了我们的粤汉铁路,全国知识青年呼应国家“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征召,有二十万学生从军,我的一个南开校友也在放寒假前投考空军官校去了。
我已许久没有收到爱人的信了,我无法告诉任何人,那寄自奇怪地名的浅蓝信纸的信,毫无征兆地消失了。三江之外的世界只有旧报上的战讯了。
在英诗课上,朱光潜老师先讲英国浪漫诗的特色,教我们抄八首雪莱的诗。所有初读雪莱诗的年轻人都会被他奔放的热情所“冲激”吧,爱情和死亡的预感常在一行诗中以三个惊叹号的形式出现。那种坦白单纯的喊叫是我在中国诗词中没有读过的,我那青春苦闷心情的最强共鸣就是雪莱的《哀歌》首句:“O World!O Life!O Time!”(“啊,世界!啊,人生!啊,光阴!”)简直就是我喊不出来的郁闷。我所惦念的不仅是一个人的生死,而是感觉他的生死与世界、人生、日夜运转的时间都息息相关。我们这么年轻,也被深深卷入这么广大且似乎没有止境的战争里!朱老师说这诗不算太好的诗,但有雪莱本色。青年人为情所困,想突破牢笼而如此喊叫。纯宣泄性的诗总有点浅,经不起岁月的冲刷。自从1945年2月我读了这首诗后,国家和我个人生命都不断地在剧变之中,数十年间,“O World!O Life!O Time!”仍不断地在我心中激荡,没有更贴切、更简单的语言能如此直述迷茫。
英国哲人罗素75岁时写完他的《事实与虚构》,讲述15岁到21岁,心智成长过程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书。其中有一篇是《雪莱的重要》,说他少年时读到雪莱诗中如真似幻的情境,深感着迷。成年后见识日增,遇到一些深沉宁静的境界,会有似曾相识的感动。雪莱短的情诗,他都熟读在心,也渴望会产生那样虽然有些苦涩但却痴迷的爱情:“我爱他诗中的绝望、孤立和幻想景致之美⋯⋯”这成为他想象力和感情的光源。据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谈天时最爱谈雪莱,对这位出身贵族、才情飘逸的诗人的反传统精神十分倾慕。
朱老师坚信好文章要背诵,我们跟他念的每首诗都得背。“教”和“背”之际,每首诗由生变熟,有老师几句指引,确能得其真意。1945年,极寒冷的2月早上,我们四个同班同学由宿舍出来,走下白塔街,经过湿漉漉的水西门,地上已有薄冰,每人手里捧着手抄的英诗课本,背诵雪莱自怨自艾、充满悔憾的《沮丧》。它的第三节有一行贴切地说出我那时无从诉说的心情:“没有内在的平静,没有外在的宁谧。”四个人喃喃背开了有种互相接续,从县街转入文庙广场,由宽阔的石阶进了庙门,迎面看到棂星门旁石柱上贴了一大张毛笔布告,墨汁淋漓似乎未干:
二月二十五日早晨,美国巨型飞机一千八百架轰炸东京,市区成为火海,日本首相惶恐,入宫谢罪。
站在这布告前的数百个中国大学生,经历战争8年之后,大多数的人全靠政府公费生存,衣衫褴褛,面黄肌瘦,在大石板铺的文庙正庭,无声无言地站着,读到这样的复仇消息,内心涌出复杂的欣喜。
我无言无语,沉痛而欢欣地站在那石柱之前,想象1800架轰炸机临空时遮天蔽日的景象,似乎听到千百颗炸弹落地前尖锐的呼啸,爆炸前灼热的强风,房屋的倒塌和焚烧,地面土石崩溅的伤害……啊,难以忘怀的青春岁月!死亡在日光月明的晴空盘旋,降下,无处可以躲藏……
上课钟把我们带回现实人生,从石柱走向右排配殿第二间教室,又接续着背雪莱那首和我们完全不同的太平世界里优美的《沮丧》。
朱老师上课相当准时,他站在小小的讲台前面,距我们第一排不过两尺。他进来之后,这一间石砌的配殿小室即不再是一间教室,而是我和蓝天之间的一座密室。无漆的木桌椅之外,只有一块小黑板,四壁空荡到了庄严的境界,像一些现代或后现代的studio(录播室)。心灵回荡,似有乐音从四壁汇流而出,随着朱老师略带安徽腔的英国英文,引我们进入神奇世界。也许是我想象力初启的双耳带着双眼望向窗外浮云的幻象,自此我终生爱恋英文诗的声韵,像山峦起伏或海浪潮涌的绵延不息。英文诗和中国诗词,于我都是一种感情的乌托邦,即使是最绝望的诗也似有一股强韧的生命力。这也是一种缘分,曾在生命某个飘浮的年月,听到一些声音,看到它的意象,把心拴系其上,自此之后终生不能拔除。
展开余下试题
当然,最强烈的原因是我读了雪莱的《致云雀》,忘记了朱老师英文中的安徽腔,只看到人生万万千千的不同。多年之内一再重读,自己上讲台授课,读遍了能读到的反响,深深感到人生所有“不同”都可由《致云雀》的欢愉中找到起点。命运、性格、才华,人生现实亦环环相扣,雪莱那不羁的灵魂,一面高飞一面歌唱,似星光银亮与明月的万顷光华,像甘霖,像流萤,像春日急雨洒上大地;而我们在人间,总是瞻前顾后,在真心的笑时也隐含着某种痛苦。诗人在《致云雀》中说:“我若能得你歌中一半的欢愉,必能使世人倾听!”
(节选自齐邦媛作品《巨流河》,有删改)
文本二:
巨流河,我一生的皈依(节选)
齐邦媛
这本书出来以后,很多人都觉得难以归类。有人称它为自传体散文,有人把它归为长篇小说,我自己更愿意把它称为散文。事实上,自传、小说这些题材原初都是散文。
我没有想要给这本书一种特定的形式。开始我想写大的历史。但我发现这样我没法写。像东北的情况,我就不太清楚。我写当年我父亲的事,也都是根据他的口述史资料。但我的资料实在是不够,我也不能随便写。而从个人记忆角度切入,以文学的方式呈现,是可以多写,可以少写的。
我的写作态度是非常客观的,因为客观,所以平实。我作为亲历者,80岁以后看人间事也许真的超然了一些——你连生死都超然,你还激越吗?
所以,我只想写自己能感悟到的人生经验。我觉得我并不仅仅为自己写那段历史,我的故事真的代表很多人,我死了就没人知道了。我出书时已经80岁,我只想我能不能说一些我能说别人不能说的话。我知道的,在我之后的人都不知道,在我之前的人都死了,所以我要说的是别人不知道的事。我现在说得很高兴,我居然还活着。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最企盼的是重回英诗课”,开篇简短一句表达了作者对英诗的喜爱,以及想借助诗歌逃避战争的虚妄心理。
B. 文中朱光潜评论雪莱的诗“纯宣泄性的诗总有点浅,经不起岁月的冲刷”,暗示作者青年时的情感并不深沉。
C. 把授课的教室说成“我和蓝天之间的一座密室”,表现了战争背景下学习的隐秘性,凸显出学习条件的艰苦。
D. 从英诗课、雪莱诗歌入手,穿插战争背景,这一写法体现了作者放弃大历史,从个人记忆角度切入的创作态度。
7. 关于看布告的这两个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具体数字的使用,使战争背景产生真实感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渲染了战争的残酷性。
B. “我”从视觉、听觉、触觉来想象战争的场景,源于“我”读到复仇消息之后内心的欣喜。
C. “我”和学生们的无声无言,与人物彼时的强烈情感形成巨大张力,有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
D. 学生衣衫褴褛、面黄肌瘦与“大石板铺的文庙正庭”形成反差,象征着知识分子的落难。
8. 文本一最后一段作者借雪莱的《致云雀》表达了多重情感,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9. 文本二中,作者提出“我的写作态度是非常客观的。”请分析文本一是如何体现作者这一写作态度的。
【答案】6. D 7. B
8.
①对雪菜和《致云雀》中所传递的不羁的生命力及其对世间的滋养,作者表达了歌颂和感激;
②人们本身从欢愉的起点出发,却因各种现实而成为“万万千千的不同”,作者对此表达了宽容和悲悯;
③表达了作者追求云雀般纯粹的欢愉来帮助世人超越痛苦的希冀。
9.
①作者用冷静的笔调处理战争背景,着重于精准的事实陈述,给人以新闻事实的客观性。
②作者用克制的笔调书写个人情感,书写跟爱人书信的断绝,情感隐匿在客观叙述之中,书写个人内心的复杂情愫则多借由雪莱的诗歌传达。
③回顾个人的人生经验时,将自我置于青年群体中,将战争年代青年学生的迷茫、痛苦、欢欣等复杂情绪理性记录下来,客观上还原了这一群体在特殊时代下的普遍感受。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皆围绕齐邦媛的战争记忆与写作展开。材料一叙战火逼近时,英诗课上朱光潜讲雪莱诗,《哀歌》《沮丧》与她因战争、爱人失联的苦闷共鸣,轰炸东京消息带来复杂心绪,雪莱诗歌成心灵慰藉。材料二谈《巨流河》创作,称其为散文,从个人记忆切入,以客观平实态度记录他人未知的历史经验。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逃避战争的虚妄心理”错误。原文的表述是“这样的事使我全神贯注,忘了战争的威胁”,意味着忘记战争的威胁是客观产生的结果,而不是作者主观上自欺欺人的一种逃避想法。
B.“暗示作者青年时的情感并不深沉”错误。原文“数十年间,‘O World!O Life!O Time!’……更简单的语言能如此直述迷茫”,雪莱的这句话在经历岁月的冲刷后,于“我”而言更为深刻,更证明战争的特殊苦难是沉重而难以言说的,没有比这种简单的宣泄更能直抵人心的表达。
C.“表现了战争背景下学习的隐秘性,凸显出学习条件的艰苦”错误。表现的并不是学习的隐秘性和艰苦。这里的“密室”是指作者深沉丰富的精神世界,架起了她跟“蓝天”之间的沟通,此处凸显的不是艰苦,而是作者的想象力与生命力。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B.“源于‘我’读到复仇消息之后内心的欣喜”错误。原因有二:其一,从想象的画面本身而言,突出的是战争对东京的摧毁和伤害;其二,结合上文“复杂的欣喜”及下文的“沉痛而欢欣”可知,这里的想象,更多的是源于作者面对战争带来的普遍性伤害而产生的复杂情绪。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情感的能力。
①文中提到雪莱《致云雀》中“不羁 灵魂,一面高飞一面歌唱”,其意象如“星光银亮”“甘霖”等,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与滋养世间的力量。作者多年重读且授课时深入体会,可见对这种生命力的歌颂及对诗歌带来影响的感激。
②作者指出人生“万万千千的不同”,人们“瞻前顾后,在真心的笑时也隐含着某种痛苦”,是对现实中人们被命运、性格等束缚的观察,体现出对世人境遇的宽容与悲悯。
③诗中“我若能得你歌中一半的欢愉,必能使世人倾听”的表述,反映出作者渴望拥有云雀般的纯粹欢愉,并希望以此帮助世人超越痛苦,传递出这样的美好希冀。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①作者在叙述战争背景时,以客观的笔触呈现事实,如“太平洋的英美盟军已渐占上风”“日本人打通了我们的粤汉铁路”“二十万学生从军”等,如同记录新闻事件般精准,不带主观情绪,体现了对历史背景的客观呈现。
②在表达个人情感时,作者十分克制。写与爱人书信断绝,仅以“毫无征兆地消失了”平淡带过,情感蕴含其中;描述内心迷茫,则借助雪莱的诗句“O World!O Life!O Time!”来传达,避免了直接的情感宣泄,保持了叙述的客观性。
③作者将个人经历融入青年群体中,如写同学们背诵诗歌、看到轰炸东京的布告时的反应,既记录了自己的“沉痛而欢欣”,也展现了群体的“复杂的欣喜”,理性还原了战争年代青年学生的普遍状态,体现了客观的写作态度。
(三)阅读Ⅲ(本题共5 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照邻有恶疾,医所不能愈,乃问思邈:“名医愈疾,其道何如?”思邈曰:“吾闻善言天者,必质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代
上一篇:
河南省周口地区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篇: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湖南省长沙”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