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3  2025-09-17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高三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作为建筑功能性构件,窗既能通风采光,又能遮风挡雨。在中国文化里,窗还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建筑家贝聿铭说:“在西方,窗户就是窗户,它放进光线和新鲜的空气。但对于中国人来说,它是一个画框,花园永远在它外头。”这段话揭示了窗在中国建筑文化中的审美意义。
②“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漏窗无疑是为园林增色的建筑形式。顾名思义,漏窗是一种漏透而无闭合功能的窗户,俗称花墙头、花墙洞。在明代计成的《园冶》中,把它称为“漏砖墙”或“漏明墙”,通常建于园林园墙与廊壁之上,起到增加视角深度,延伸景观的作用。
③孟子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观察一个人,最好的方法是看他的眼睛。漏窗被誉为古典园林的眼睛,如果说古典园林是一个美人,漏窗就是她顾盼生辉的眸子。
④一般窗户都兼具开敞闭合功能。漏窗形制一反常态,通体透空,且在窗洞内饰以各种镂空图案。如此构造,显然另有巧思。《营造法原》载:“园林墙垣,常开空宕,以砖瓦木条构成各种图案、漏洞,以便于凭眺,似有避外隐内之意。”可见,凭眺风景,区隔内外,营造意境,乃漏窗审美之要旨。
⑤漏窗有空窗与花窗之分。空窗是在墙上留出不装窗芯的窗孔,往往用来框景、借景。花窗是窗框内装饰着各种镂空花纹的窗芯,花窗除了借景之外,还能体现园主的趣味和品格。
⑥在结构上,漏窗一般由外框、内框、窗芯组合而成。按制作材料来看,漏窗可分为木雕漏窗、砖雕漏窗、瓦漏窗、琉璃漏窗、石漏窗、铁漏窗等。木雕漏窗精致轻巧,但不易在露天环境中使用。石漏窗结实坚固,适合露天环境。砖漏窗采用异形砖砌成。瓦漏窗利用瓦片的天然弧形构成曲线优美的图案,造价较低。
⑦漏窗窗框与窗芯图案不拘一格。通常有抽象、自然与符号等形态。抽象图样多由直线、弧形和圆形组成。直线形图案有方形、万字形、回形、井字、冰裂纹等;弧线形有如意、方胜、宝瓶、直棂及软脚纹、灯笼锦、回云纹等。自然形图案多为具象纹样,有梅、兰、竹、菊、海棠、石榴、荷花等植物图案,鸟、龙、蝴蝶、鲤鱼、仙鹤等动物图案。综合形态图案,将文字与抽象图案结合使用,如寓意吉祥的“福、禄、寿、喜”等文字图案等。漏窗本身就有很高的审美价值。透过漏窗看到的景致,则更是变化万千。正如《园冶》中所说“轩楹高爽,窗户临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
⑧细品漏窗之韵味,其整体设计形质兼具,蕴涵丰厚。漏窗不仅具有形式美感,更具有丰赡内涵。冰纹寓意“冰雪聪明”。云纹寓意祥瑞,《汉书·天文志》有“庆云见,喜气也”。方胜纹“胜”原为古代神话中西王母所戴的发饰,寓意长寿健康。折扇是古时文人标配,乃文人意趣的象征符号;宝瓶传说是佛教法器,寓意平安。
⑨漏窗形态各异,依景而设,处处点染园林深邃幽眇之意境。宋代郑獬《春日》一诗有“碧虹漏窗春日高”,描绘了漏窗内外光影照射交融之景象。


浏览完整试题⑩框景乃园林造景手法之一,利用门洞、窗洞、柱廊等框住园中景致。漏窗对园林景观意境的营造,尽在一“框”之中。人们既可欣赏漏窗自身图案纹饰的静态美,又可玩味漏窗“框”借来的动态美。移步换景,园林墙垣与廊壁之上的漏窗,顷刻就可呈现不同的美景,让整座园林充满生机与妙趣。
⑪漏窗框景,趣在变幻。四季流转,阴晴变化,流动的风景被漏窗所摄取,构成一帧帧美妙的画面。恰如明代李渔所说:“时时变幻,不为一定之形。”移一步,变一象,转一眼,换一景,目不暇接。清代孙温《红楼梦》绘本更将漏窗的妙趣延伸体现于漏墙、漏屏风之中。

清代《红楼梦》孙温绘本中的漏窗(第七回王夫人做客梨香院)
⑫李渔说:“开窗莫妙于借景。”借景是中国园林意境营造的独特手法。《园冶》中说:“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疃,尽为烟景,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也。”道出借景美学之精要。
⑬借景之趣在于隔。园林学家陈从周《说园(四)》中说:“园林与建筑之空间,隔则深,畅则浅,斯理甚明。”漏窗隔而不断,形成内透成景、景中有景,外借成画、画中有画之观赏效果。《红楼梦》第十七回有这样一段描写:“贾政等走了进来,未进两层,便都迷了旧路,左瞧也有门可通,右瞧又有窗暂隔。”由隔断而生的景观,于疏影横斜中幽趣迭现。
⑭《园冶》将江南园林精要归纳为“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因借”要旨在于随高就低、因势安置,将局部的欣赏空间延伸出去,引入更丰富的景致。
⑮ 苏州园林中漏窗图案达400多种,沧浪亭一园之中便有108式漏窗,构图不拘一格,意象繁复,雕工精巧,各臻其妙。拙政园仅在一道复廊白墙上,就镶嵌出25个形态各异的漏窗,犹如粉墙上的立体剪纸,生机灵动,清秀雅洁。
⑯美学家宗白华说:“美的对象之第一步需要间隔。”作为间隔艺术的代表,漏窗这一来自古典园林的建筑形式,在今天依然可以为我们的城市增添一份灵动和浪漫。
(摘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12月管宁《别有窗外一隅幽——漫谈漏窗之美》)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贝聿铭从审美角度定位中国人心目中窗户的功能,这与西方只看重窗户通风采光等实用功能有着明显的不同。
B. 与一般窗户具有的开敞闭合功能相比,漏窗通体透空,既能区隔内外,遮风挡雨,也能凭窗观景,营造意境。
C. 杜甫《绝句》中“窗含西岭千秋雪”以窗框景,开窗借景,把视野拓展至白雪皑皑的远山,点染出壮美的意境。
D. 《项脊轩志》“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体现的是窗的实用功能,而非审美作用。
2. 下列对《红楼梦》绘本图画中“漏窗”的解读和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图画中漏窗从结构上来看形制多样,图案精美,富有变化。
B. 其中的漏窗,既有花窗,也有空窗,花窗图案有抽象特点。
C. 方形漏窗借助房檐的庇护,在制作材料上与圆形空窗不同。
D. 漏窗巧妙框取梅树全景,体现出“疏影横斜”的动态之美。
3. 下列对材料论述和说明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②段简明阐释了漏窗的概念,准确、清晰地界定了其本质属性。
B. ⑫段对李渔和《园冶》的两处引用围绕借景展开,形成总分关系。
C. ⑮段以苏州园林为例,充分说明漏窗的形式繁复、功能多样。
D. 结尾段宗白华的论断,可以与园林学家陈从周的观点相互提供佐证。
4. 文章第三段的论述很有特点,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5. 下面是某同学依据“漏窗”这一核心概念和文本内容梳理的漏思维导图,请你根据对材料的理解,补充标注序号处缺失的内容。

【答案】1. B 2. D
3. C 4. ①引用孟子的名言,强调眼睛作为观察人内心世界的窗口。不仅增强了自身的文化底蕴,也为后续的比喻论证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②通过将漏窗比作古典园林的眼睛,美人的眸子,使抽象的漏窗概念变得具体可感,增强了论证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③先通过孟子的名言引出眼睛的重要性,然后顺势将这一重要性延伸到漏窗上,文章逻辑连贯,过渡自然。
5. (1)凭眺风景,营造意境(2)曲线优美,造价低(3)花窗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围绕漏窗展开,先借贝聿铭之言引出其审美意义,接着介绍分类、结构、图案等自身特点,再阐述漏窗在框景、借景方面的作用,展现其营造园林意境的妙趣,最后提及漏窗在当下的价值。文章内容丰富,条理清晰,将漏窗之美全方位呈现,让读者领略到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遮风挡雨”错误。原文第四段只是“漏窗形制一反常态,通体透空”,并未提及漏窗能“遮风挡雨”;漏窗的主要功能是“增加视角深度”,“延伸景观”,“区隔内外,营造意境”,其形制并不能遮风挡雨。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图表,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D.“漏窗巧妙框取梅树全景”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梅树处于三个漏窗的视野之外,属于视觉盲区,是无法从漏窗之内框取梅树全景的。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充分说明漏窗的形式繁复、功能多样”错误。倒数第二段以苏州园林为例,主要是为了说明漏窗“构图不拘一格,意象繁复,雕工精巧”,并未体现“功能多样”。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
①开篇引用孟子名言“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孟子强调眼睛是观察人内心世界的关键窗口,通过眼睛能洞察人的善恶。此引用为文段增添深厚文化底蕴,为后续论述做了有力铺垫。
②作者巧妙运用比喻论证,将漏窗比作古典园林的眼睛,又进一步喻为美人顾盼生辉的眸子。这种比喻手法,把原本抽象的漏窗概念,具象化为人们熟悉且能感知的眼睛形象,使读者对漏窗在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与独特美感有了直观认识,极大地增强了论证的形象性与生动性。
③在论述逻辑上,先以孟子名言突出眼睛的重要性,顺势将这一重要特质迁移至漏窗,阐述漏窗如同眼睛对于园林的关键意义,前后衔接紧密,过渡自然流畅,让读者清晰地理解到漏窗在古典园林中所起到的画龙点睛般的作用。


展开余下试题【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1)文中提到“凭眺风景,区隔内外,营造意境,乃漏窗审美之要旨”,介绍了漏窗的审美功能,此处应填“凭眺风景,营造意境”。
(2)对应瓦漏窗的特点,文本中描述瓦漏窗“利用瓦片的天然弧形构成曲线优美的图案,造价较低”,所以此处应是“曲线优美,造价低”。
(3)漏窗类型上,文中清晰阐述“漏窗有空窗与花窗之分”,所以此处为“花窗”。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匆离额济纳
范长江
骑骆驼作沙漠长征,在我尚为第一次。我们在北平和平绥线一带所看到的骆驼,体格总不很大,驼峰小而倒仆的多。这五只骆驼,因为被喀尔喀人终年休养着,精神焕发,体格壮美,其中三匹有出乎寻常的高度,人骑在驼峰间,只剩了一个头部比驼峰略高一筹。骆驼肚子肥大得可怕,从脊梁到肚底,我们这般骑士们的腿长只够它五分之二。新长的秋毛,是那样的鲜嫩,那样的舒展。
驼主兼向导的这两位蒙古喇嘛,一个叫道尔济,一个叫苏牧羊,是同胞兄弟俩。翻译是久留蒙古的汉人老杜。老杜从前拉骆驼惯走外蒙古,酒泉到绥远一路也很熟,蒙古话说得很漂亮。他们知道我是初行戈壁,选择了那匹比较矮而年轻的骆驼,给我作骑驼,顾虑大驼不好驾驭,恐怕我跌下来。实在是骑驼比骑马平稳安适得多。
用汽车行戈壁,并不感觉戈壁十分广阔,骑上骆驼,就感到缩地之无术了。由白音泰来东南过东河,额济纳肥美的森林水草区,慢慢留在我们的后面,骆驼舒缓平稳的脚步,前后摇荡着骑人的上身。驼背上不必要很完全的骑鞍,有相当垫隔的工具就行。驼不要缰,牵着连在它鼻上的单索,就可以对它指挥如意。
你要想骆驼自己加速它的行进速度,最好让它们并排着前进,平行局势下,谁也不肯让谁,它想赶过它的同伴,而它的同伴却没有一个愿意落后,你快我更快。它们各不相让,我们赶路的人,却占了便宜。生存是竞争的,为了竞争,各方面不能不全力奋进,否则将成落伍者和失败者。
戈壁中无鲜明的道路,只是望着山头走。走过一个山头,又望着另外山头,作为前进的指针。连续通过两大戈壁滩,骑得乏了,下驼休息。下面是干燥的沙地,寸草不存,四望遥远的天边,有时有山,有时我们的视线消失在阴灰的地天相接的气氛里。人是这样的四个,骆驼是这五匹。两个蒙古人和我语言不通,他们三个相互间谈得起劲,我自己除了偶尔和翻译谈几句之外,没有方法可以表达我的思想和感情。我这时才感到戈壁之辽阔,及其给予旅人之空虚。一片戈壁盆地的中心,沙地上存留着灰白色的细泥沉淀块,整个来说,这些沉淀泥块已经破碎了。远远看去,还保存着蜂巢式的平面。假如回到万万年以前,戈壁正是碧蓝海底的平沙,如果我们坐在探海器里,沉坠到汪洋的中心,那时可能遇到许多鲨鱼、乌贼、珊瑚之类,隔着玻璃我们可以和许多水栖动物见面。可惜我迟生了若干万万年,沧海已成荒漠,风沙而外,所余的只有极少的古海征候了。
途次,常遇成堆的白骨狼藉戈壁中,盖为过去横渡沙漠而牺牲之骆驼。骆驼本生于沙漠,其所恃以生者,以其能食各种杂草,有水囊可以蓄水,有驼峰可以耐饥,故能纵横大漠,独傲群兽。待其经过一定时期之后,一代之生命即告结束,黄沙广漠,即为此漠上英雄白骨之陈列所。过去若干代如此,今后若干代亦莫不如此,此盖为骆驼生存史之本质。然而我们所骑未死骆驼,对于彼等先代之白骨,仍时现惊避之行动,是盖有惧于“死”。生物必不能不死,而生物皆不欲死,此生物之所以奇特也。
午后走过了一个十数里的大沙窝区,黄昏后又走进另一沙窝,我有点不愿意走,一方面是骑骆驼骑得饿了,一方面是恐怕走进沙窝,夜间走不出来。但是老杜告诉我,苏牧羊的意思是再过了这片沙窝才住下,过了沙窝有草可以喂骆驼。我当然只好听话。天是慢慢由太阳的世界走入月亮的世界,朦胧的月光射在紧密的沙浪上,半明半暗的浪头,无尽地连绵着,起伏着,四望都是茫茫。五匹骆驼在苏牧羊领导之下,转来转去,浮沉在沙浪之中,飘荡,飘荡。到嫦娥小姐都有休息的意思了,我们仍没有发现沙海的边沿。看苏牧羊东张西望的神气无疑是迷路了。既然丧失了方向,也只好暂时找地住了下来。沙里无水无草,因为沙是松的,帐幕也立不起来,草率地烧些茶吃,我们就露天睡在沙上了。
仰面看到明月和星光,她们陪着我们。她们的态度非常温和活泼,似乎有几分嘲笑人类。笑人类的活动太迟缓,太小气,太自私,太白费气力。因为她们想来,人类正当的生活期,应该是集中所有的力量,克服自然界,增加全人类的享受,而现在还停滞在民族压迫民族、阶级压迫阶级、世界压迫世界、个人倾轧个人的时期,人类的进步太慢了,墨索里尼和希特勒在拼命提倡压迫弱小民族,说是“传播文化”,这完全是开人类历史的倒车。在她们看来,是更加可笑了。
我们这一小队人驼,实无异于大海中的孤舟,假如我们今夜就消灭在沙漠里,等于大西洋上沉没了一只帆船,不会引起世人的注意。这种遭遇,常常令许多有志的人灰心。他们努力的苦心,总希望世人了解和同情,如果一番热忱放在冰窟里,往往令人伤心丧气。然而,真正从事艰难事业的人,又应该有更深的了解。人与人间之彻底了悟,因生活环境之不同,与修养之有别,纵然平心静气,障碍已多,何况利害不齐,观点各异。故明代名将俞大猷说:“真丈夫处世,唯自信而已,又何穷通得失之足动于其心哉!”这实在是紧要的秘诀,我们认定事情做去,旁人是否能了解我们的苦心,大可不管。
太阳刚从地平线的东方放出红光,我们已经骑上骆驼随沙梁而起伏。骑驼有如骑龙,因为它的头颈有几分像龙,走路的风度,又安详落大。驼上四望,风景索然,于是转而运用思想,往往能把一个问题想得很远很深,没有什么另外的刺激可使我的思想混乱。我这时才明白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精义。淡泊指生活,宁静指环境,即生活之物欲不能过高,始能建立高尚之志趣。同时自己心内心外,都要保持安宁与清静,才能集中精力,致力于精深远大之事功。因为是清晨,看准了方向,约二小时走出沙窝。飓风区海浪式的沙窝,上上下下,象征人生之崎岖,崎岖中正有人生最精彩的节目。一入戈壁,宛如人入顺境,平顺生涯,又无大可称述了。
(节选自《中国的西北角》【注】,有删改)
【注】《中国的西北角》是新闻记者范长江于1936年出版的通讯报道集,记录其1935年7月至1936年5月期间对中国西北地区的考察经历。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作者首次骑骆驼穿越戈壁的经历,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西北驼运生活的细节。
B. “人骑在驼峰间,只剩了一个头部比驼峰略高一筹”“腿长只够它五分之二”等侧面烘托,突出骆驼体型的高大。
C. “嫦娥小姐都有休息的意思了”一句,以混搭的语言风格和幽默的语调,赋予自然以灵性,烘托旅途的愉悦心理。
D. 文本引用明代名将俞大猷的话,抒发了真正从事艰难事业的人应秉持自信、不必在意旁人是否理解自己苦心的感慨。
7. 关于文本中对骆驼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表面看来,作者是对骆驼的外表进行赞美,因为它们提供了交通上的便利,内在看则是对“骆驼精神”的赞美。
B. 以“用汽车行戈壁”的体验与骑上骆驼“感到缩地之无术”进行对比,突出骆驼行进视角下人对荒漠环境的独特感受。


展开余下试题C. 文本塑造出的骆驼的独特形象,既丰富行程叙事,又成为读者理解荒漠环境、作者旅途情感与文章主题的切入点。
D. 文本对骆驼的描写多基于作者自身的体验,这与茅盾《风景谈》对驼队的描写如出一辙,但二者表达主旨迥然有别。
8. 作为一名旅游博主,读到本文后,你准备以“重走额济纳”为题拍摄你的旅游日志,请你任选文本中的相关段落为该日志的某画面拟写文字脚本,要求拟写的文字具有文学性。
9. 作者骑骆驼穿越戈壁时,将眼前所见与人生哲思、生命感悟相融合。请结合文本举例分析。
【答案】6. C 7. D
8.
示例一:晨光中,五匹骆驼驮着行囊缓步前行,驼峰起伏如浪,蒙古向导的袍角在风中翻卷。广袤的戈壁里,沙浪绵延如凝固的海,白骨零星散落,地质褶皱间仿佛蛰伏着远古海洋的记忆。
示例二:黄昏,驼队剪影划过沙脊。夜里,星空低垂,月光为沙丘镀上一层银边。晨光中,驼队渐行渐远,沙梁上人影渐小,化作天地间的墨点。
9.
①观察到骆驼并排行走时“谁也不肯让谁”的景象,产生“生存是竞争的”的感慨,借以批判“落伍者与失败者”的消极懈怠态度,倡导积极进取的生命态度。
②由“成堆的白骨狼藉戈壁中”感叹生命轮回,借此表达了生命虽有辉煌之时,但最终都将走向终结,体现出生命的轮回与自然的残酷。
③由“驼上四望,风景索然”领悟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精义,将沙漠的宁静环境与自己内心对生活淡泊、心守宁静以成高远之事功的感悟联系起来。
④作者将“飓风区海浪式的沙窝,上上下下”视为“象征人生之崎岖”,传达出对人生起伏的辩证思考。
【解析】
【导语】这篇散文以作者骑骆驼穿越戈壁的独特经历为线索,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西北荒漠的壮阔与苍凉。文章以骆驼为象征,既赞美了其坚韧的生命力,又借此引发对生存竞争、人生意义等命题的思考。作者将旅途见闻与历史、现实相联系,批判了压迫与战争,表达了对人类进步的期许。语言风格质朴而富有诗意,在平实的叙述中蕴含着深邃的哲思,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生命和社会的深刻观察与思考。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烘托旅途的愉悦心理”错误。是烘托旅途的孤寂与漫长。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D.“这与茅盾《风景谈》对驼队的描写如出一辙”错误。茅盾《风景谈》对骆驼队的描写不是基于作者自身的旅途体验。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示例一:选取“清晨穿越沙窝”相关段落,提取文本中“五匹骆驼、蒙古向导、戈壁、骆驼白骨”等关键信息,确保脚本不脱离文本内容。运用“驼峰起伏如浪”“沙浪绵延如凝固 海”等比喻修辞来增强画面感与意境;通过“地质褶皱间仿佛蛰伏着远古海洋的记忆”的想象巧妙关联原文“戈壁曾碧蓝海底”的内容,增强文本文学性。
示例二:选取“黄昏入沙窝、夜间宿沙、清晨出沙窝”相关段落,提取“黄昏驼队”“明月星光”“晨光中驼队”等核心元素,确保脚本与文本内容紧密关联。运用“剪影划过”“镀上银边”“化作天地间的墨点”等细腻表达,增强画面感与氛围感;以“星空低垂”“人影渐小”强化戈壁的广袤与驼队的渺小,凸显旅途的苍茫感,既还原文本场景,又增添文学韵味。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①作者由“骆驼并排前进互不相让”的自然界现象联想到“生存是竞争的”的生存法则,指出不全力竞争“将成落伍者和失败者”,批判了消极懈怠的态度,倡导积极进取的生命态度。
②作者目睹戈壁中的骆驼白骨,感慨其生命虽曾“纵横大漠”,但终难逃终结,揭示了生命的普遍规律,体悟出生命的轮回与自然法则的残酷。
③作者清晨骑驼行于沙梁,因环境宁静空旷,参透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精义。作者将环境特点转化为精神修养的隐喻,强调了低物欲、坚守内心清静方能成大事。
④作者将沙窝的“上上下下”比作人生的起伏,认为“崎岖中正有人生最精彩的节目”,而平顺的戈壁则“无大可称述”。通过沙窝的起伏与戈壁的平顺对比,传达出对人生起伏的辩证思考。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信数策干项羽,羽弗用。汉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①。坐法当斩,其畴十三人皆已斩,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而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弗斩。与语,大说之,言于汉王。王以为治粟都尉,上未奇之也。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何亡也?”何曰:“臣非敢亡,追亡者耳。”上曰:“所追者谁也?”曰:“韩信。”上复骂曰:“诸将亡者已数十,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如信,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决。”
(《汉书》)
【注】①连敖:军中的低级官员。
材料二
梁惠王与齐威王田于郊,惠王问曰:“王亦有宝乎?”威王曰:“无之。”惠王曰:“若寡人,国小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奈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为宝者,与王异。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吾臣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之者,七千余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将以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梁惠王惭,不怿而去。
(《史记》)
材料三
“君子知而举之,谓之尊贤。”君子知而举之者,犹尧之举舜,商汤之举伊尹也。举之也者,诚举之也。知而弗举,未可谓尊贤。“君子从而事之”也者,犹颜子、子路之事孔子也。事之者,诚事之也。知而弗事,未可谓尊贤也。
(《郭店楚墓竹简·五行》)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王必欲长[A]王[B]汉中[C]无所事[D]信[E]必欲争[F]天下[G]非信[H]无可与计事者。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坐,因……犯罪、触犯法律,与《苏武传》“副有罪,当相坐”中“坐”意思相同。
B. 奇,以……为奇,意动用法,与《师说》中“不耻相师”的“耻”用法相同。
C. 王策安决,大王如何决策,《鸿门宴》中“沛公安在?”的句式与此不相同。
D. 之,结构助词,与《庖丁解牛》中“臣之所好者,道也”的“之”作用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信曾多次向项羽献策,但项羽并未采纳,于是韩信就逃离了楚军,投奔了汉军,但他并没有得到刘邦的重用,只是担任了连敖这一小职务。
B. 当汉王得知萧何不是逃走而是去追韩信时,汉王竟然不相信这是真的,因为将领中已逃跑了数十个萧何都没有追,不可能去追一个落拓无名的韩信。
C. 齐威王列举镇守南城的檀子、镇守高唐的盼子、镇守徐州的黔夫等人物事迹,旨在向梁惠王证明他的宝物能光照千里,范围比那十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山东省泰安”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