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2 2025-09-17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华大新高考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测评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机密★启用前
华大新高考联盟2026届高三9月教学质量测评
语文
本试题卷共8页,23题。全卷满分 150分。考试用时 150分钟。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棉察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文学史的书写中,很多作家通常与一个地理坐标联系在一起,这个地方可能真实存在,也有可能只诞生于一种虚构,读者们称之为“故乡”,或者是他们的写作出发地,作家由此发轫,开始从零以至无限广大的探求。由此一个问题诞生了,他们动笔时是不是只出于某种安全感和经验的依赖,然后在长时间的摸索中意识到,这样一个坐标将为其创作带来别样的张力和色彩?换句话说,离开这些,写作会不会变得无来无由?
那么,批评家呢?批评家是不是也有自己的来处?换而言之,他们有没有必须出发以及返回的根据地,并以此作为永久的滋养和动力的来源。可能不是某一个确切的地理、时空标记,而是在宏阔、长久的阅读和研究中确立的立场,或者说是自己的方法论?
它会发生改变吗?也许会,不过一个成熟的批评家一旦在文学阅读和审美世界中建构起独立的坐标系,随着时间的流逝或许会有微调,但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立场——批评者自有其堪称经典的美学立场,同时由此建构出一个兼具理性和感性的世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张莉的批评轨迹基本印证了这一点。她最新的著作《小说风景》,所论对象从《祝福》起,至《过去》《萧萧》《呼兰河传》《荷花淀》《登记》《红高粱》《活着》《玫瑰门》《我爱比尔》,最后以《爱情九种》结束。在对这些文本的选择和分析中,可以看到互文性的对话和比较,她将自己一直以来热爱的作家放在同一个时空里观照,从百年文学史的经典作品序列里进行研究、论述。这不是一本简单的文学评论集,而是试图从一个更阔大、更深远的框架里思索作家如何在百年文学传统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去探索中国百年小说史中的核心命题。
张莉的批评是有自己的根据地的,她坚守自己文学研究的理想,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丰富着属于她的方法,比如文本细读、感受式批评,还有她一直坚持的女性主义文学研究等,在《通往更高级的小说世界——关于鲁迅(祝福)》一文里,她论述了小说的戏剧张力和命运冲突感,分析了小说中各个人物的来由、经验以及美学意义,同时再次运用她所坚持的女性视角提出,“对祥林嫂的命运关注,是这部作品成为经典的重要原因。如果鲁迅只把她当成‘人’而不当成‘女人’写,这部小说不会成功……《祝福》的魅力在于,小说家将祥林嫂还原成一个女人,还原成一个下层的女佣,还原成一个受困于各种话语及伦理的女人。作为读者,我们只有和祥林嫂一起看世界,才会看到一个女性的真实生存境遇”。
(摘编自李晓晨《张莉:以文学批评,勘探通往文学的隐秘入口》)
材料二:
为什么会有祥林嫂这个人物,是什么触发了小说家写她,或者,什么是《祝福》的情感发动机?这是围绕《祝福》研究的著名问题。不同研究者给过不同的答案。有一种说法是这个人物来源于现实生活。周作人有一篇文章叫《彷徨衍义》,里面指出祥林嫂的“真实原型”。在他看来,人物原型是鲁迅本家远房的伯母,一个因为“失去”儿子变得精神有些失常的女人。“祥林嫂的悲剧是女人的再嫁问题,但其精神失常的原因乃在于阿毛被狼所吃,也即失去儿子的悲哀,在这一点上,她们两人可以说是有些相同的。”这篇文章讲到再嫁女人死后的际遇,以及孩子被狼吃掉的传说等,可以被理解为鲁迅写作《祝福》的一个背景。很可能,是现实中的某个人物引发了小说家的思考。
浏览完整试题
最近十年来,研究界有另一种说法,认为祥林嫂这一形象的诞生与佛教故事有关。因为读者发现这篇小说使用了一些佛教用语,也有地狱与魂灵的说法,而鲁迅本人,包括周作人,都喜欢读佛教故事。目前看来,第一篇关于这个说法的论文是甘智钢《〈祝福〉故事源考》。这篇论文发现《祝福》的故事与佛经《贤愚因缘经》中微妙比丘尼的故事有一定联系。微妙的前世是一位有权势的贵夫人,她真诚忏悔前世罪业,后来佛陀将她收为了弟子,她也反复宣讲自己因果报应的故事,以此为众人说法。甘智钢注意到,《鲁迅日记》1914年7月4日记载,鲁迅午后赴琉璃厂买书,其中有《贤愚因缘经》四册,后来他还将它寄给了周作人。
刘禾在《鲁迅生命观中的科学与宗教——从〈造人术〉到〈祝福〉的思想轨迹》里认为,《祝福》与鲁迅想回应当时的一些问题有关。因为鲁迅当时对人类的灵魂问题有自己的困惑。他把自己的思考与困惑,以及阅读佛教作品的经历糅合在了一起,所以才有了这部作品,这一观点深具启发性。
以上是关于为什么会有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研究成果的梳理。其实,一个作家为什么要写这部作品,为何会有这样一个人物,原因肯定很复杂。很可能是由许多原因、许多感慨共同促成的。
小说标注的写作时间是1924年2月7日,这是那一年阴历的大年初三。在家家户户的爆竹声中,作为小说家的鲁迅想象了一个女佣的发问与死去。这一年离他读《贤愚因缘经》过去了大概有十年,而他也离家很久了。小说里所发生的一切,其实是来自一个小说家的创造性想象。他用9000字的篇幅构造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他创造了一个在鲁镇讨生活的女人,一个一直在努力争取命运自主权的人,也写出了她最后走向毁灭的悲剧。换句话说,无论脱胎于哪儿,祥林嫂这个人物都是被鲁迅创造出来的,他以不长的篇幅“无中生有”,给予这个女人生命和血肉,正如我们所知道的,九十多年来,这个女人从被创造之初就活着,活到今天。创作者的肉身已然离去,但是祥林嫂活了下来,她有人间气,有生命力,也活过了时间。
(摘编自张莉《通往更高级的小说世界——关于鲁迅〈祝福〉》)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家通常有一个被读者称为“故乡”的特殊地方,这个“故乡”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虚构的。
B. 成熟的批评家如果在文学阅读和审美世界中建构起独立的坐标系,就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立场。
C. 张莉从小说《祝福》到《爱情九种》的批评轨迹,印证了批评者自有其堪称经典的美学立场等观点。
D. 《祝福》是许多因素和感慨促成的,“那一年阴历的大年初三”的“爆竹声”是创作的“情感发动机”。
2. 根据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周作人看来,祥林嫂的原型就是周作人本家远房的伯母,张莉也认为二者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联系。
B. 虽然《祝福》中涉及了地狱与灵魂,鲁迅也喜欢读佛教故事,但这并不意味着祥林嫂脱胎于佛教故事。
C. 刘禾认为鲁迅因对灵魂问题有困惑及阅读佛教作品的经历而创作了《祝福》,这得到了张莉的认可。
D. 祥林嫂“活过了时间”,并不是指她的肉体生命,而是说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超越了特定的历史时期。
3. 根据材料二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关于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我想强调的是,_______,无论鲁迅是否受过佛教故事的启发,无论是否为他对当时一些问题的回应,《祝福》这个故事都深具原创性。祥林嫂的故事和微妙比丘尼的故事不能真正构成对话,微妙是不断用自己的苦难感化他人,那属于宗教的布道;而_______,则是一个被当作“物”而不断被贩卖的女人,是一个因不断诉苦而被世人厌弃的人。《祝福》书写的是女性的悲苦命运,书写的是人的生存困境,_______。艺术创造是高级而复杂的行为,小说家所想写、所想表达的和他真的能表达的、作品最后呈现的有时候并不一致。
4. 你和张莉从《祝福》中看到的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是相同的吗?请结合材料作简要说明。
5. 材料二最后一段说“无论脱胎于哪儿,祥林嫂这个人物都是被鲁迅创造出来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 B 2. C
3. ①. 无论是否有原型 ②. 鲁迅创造的祥林嫂 ③. 这属于艺术家的创造
4.
答案示例一:相同。
祥林嫂是中国封建礼教压迫下的典型悲剧形象。她一直在努力争取命运的自主权,但最终还是沦为精神崩溃的“活死人”。这一形象深刻揭露了封建制度下底层妇女的生存境遇——被物化为生育工具和廉价劳动力,成为封建社会吃人本质的血泪见证。
答案示例二:不同。
①“我”眼中的祥林嫂是一个勤劳、善良、安分而又蒙昧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形象。②张莉以批评家及女性的视角去审视祥林嫂,她眼中的祥林嫂不是束手就擒的人,而是一直在反抗,一直在努力争取命运的自主权,但还是受困于封建社会的各种话语及伦理,最终走向毁灭的可悲女人。
5.
①祥林嫂不等同于微妙比丘尼。微妙是转世而来的,充满传奇色彩,而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只是一个普通女人。祥林嫂有别于鲁迅本家远房的伯母。鲁迅借助想象、虚构等手法将祥林嫂还原成一个封建社会的下层女佣。
②在人物塑造方面,鲁迅突破了传统小说对底层人物的扁平化描写。他赋予祥林嫂“争取命运自主权”的现代主体意识,又让她最终被封建礼教吞噬,这种复杂性格的刻画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③在叙事时空上,鲁迅虚构了“鲁镇”这个浓缩旧中国社会的文学空间,使祥林嫂的悲剧有了典型环境。当爆竹声与濒死者的发问形成残酷对照时,这种艺术安排已超越简单的生活描写,祥林嫂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成了文学史上的一个文学典型。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围绕文学创作与批评展开:材料一探讨作家与批评家的精神故乡,以张莉的文学批评实践为例,展现其坚守女性主义立场、文本细读等方法论;材料二聚焦鲁迅《祝福》的创作渊源,分析祥林嫂形象的现实原型、佛教故事启发及思想内核,强调文学创作的复杂性与原创性。两文共同揭示:伟大作品既扎根具体经验,又超越时空获得永恒生命力。
展开余下试题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作家通常有一个被读者称为‘故乡’的特殊地方”错误。根据原文“在文学史的书写中,很多作家通常与一个地理坐标联系在一起,这个地方……读者们称之为‘故乡’”可知,是“文学史的书写”领域所涉及的“很多作家”,而不是宽泛的“作家”;
C.“印证了批评者自有其堪称经典的美学立场等观点”错误。据原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张莉的批评轨迹基本印证了这一点”可知,是“某种程度上”“基本印证”,而不能直接说“印证了”;
D.“‘那一年阴历的大年初三’的‘爆竹声’是创作的‘情感发动机’”错误。根据原文“一个作家为什么要写这部作品……很可能是由许多原因、许多感慨共同促成的”和“在家家户户的爆竹声中,作为小说家的鲁迅想象了一个女佣的发问与死去”可知,这只能说明“爆竹声”可能是引发鲁迅“想象”的一个因素,但不一定就是“情感发动机”。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C.“这得到了张莉的认可”错误。原文说“这一观点深具启发性”,可知张莉只是说这一观点给人带来了启发,并没有直接认可。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进、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根据题干材料“无论……无论……”可知,本空应是让步条件之一。根据材料二“很可能,是现实中的某个人物引发了小说家的思考”“祥林嫂这一形象的诞生与佛教故事有关”“《祝福》与鲁迅想回应当时的一些问题有关”等语句可知,本空应与现实性有关,即这个人物是否有现实原型,可填“无论是否有原型”。
第②空:根据题干材料“而……则是一个被当作‘物’而不断被贩卖的女人”可知,这句话是将“微妙比丘尼”与“祥林嫂”对比,此处应填入与“祥林嫂”有关。根据材料二“祥林嫂这个人物都是被鲁迅创造出来的……给予这个女人生命和血肉”可知,祥林嫂是鲁迅创作的文学人物,因此可填“鲁迅创造的祥林嫂”。
第③空:根据题干材料“《祝福》书写的是女性的悲苦命运,书写的是人的生存困境……艺术创造是高级而复杂的行为”可知,此处应填入与“艺术创造”相关的总结性语句。根据材料二“其实是来自一个小说家的创造性想象”可知,《祝福》所体现的是艺术家的创造。因此可填“这属于艺术家的创造”。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相同。
张莉指出祥林嫂是被“还原成一个女人”“一个下层的女佣”“一个受困于各种话语及伦理的女人”,强调其女性身份与社会压迫交织。材料二也表明,祥林嫂的悲剧核心是“失去儿子”与“再嫁”引发的精神崩溃,体现封建礼教对女性个体摧残。两人都认为祥林嫂是封建制度下底层女性苦难命运的代表,揭示其悲剧源于社会结构与文化伦理的压迫。
不同。
①结合《祝福》,我”眼中的祥林嫂是一个勤劳、善良、安分的旧中国农村妇女形象,她在苦难中顺从命运,逐渐走向精神崩溃与肉体死亡。
②张莉眼中的祥林嫂则更具反抗性,她强调祥林嫂“一直在努力争取命运自主权”,并非完全被动受害,而是受困于封建伦理与社会话语的结构性压迫,最终走向悲剧。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①材料二指出,祥林嫂可能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鲁迅“远房的伯母”或佛教故事中的“微妙比丘尼”,但最终是鲁迅通过“创造性想象”“无中生有”地创造了她。材料强调她“只是当成‘女人’写”,区别于微妙的传奇色彩和伯母的真实存在,说明鲁迅并非直接复制原型,而是进行了艺术加工。
②张莉指出,鲁迅赋予祥林嫂“争取命运自主权”的意识,且最终“走向毁灭的悲剧”“她有人间气,有生命力”,使她具有复杂的心理和现代性思考。这种塑造突破了传统小说对底层人物的扁平描写,使人物更具思想深度和现实意义。
③《祝福》将环境设定在“鲁镇”这一浓缩旧中国社会的空间,且以春节爆竹声与祥林嫂之死形成强烈对比。这种艺术安排使祥林嫂的悲剧具有普遍象征意义,成为封建礼教压迫下的典型代表,实现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文学升华。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骑在马上
尹向东
那时候夺翁玛贡玛草原没通公路,从小镇到草原有四十多公里,要分派各区乡的信件非常麻烦,邮局建立了邮件分发点,就在公路边上,还聘请了临时的邮递员,他们骑马前往区乡;两三天后送完邮件再返回取,就这样不停往返。
选择邮递员时,考虑到四郎益西家里穷,男人早逝,独自拖着孩子嘎绒,便把这名额给了嘎绒。上任前,还让他去县上的邮政局培训过两个星期,至此,他的变化就开始了。
培训完后,嘎绒带回一匹黄色的马,他将它牵到每一个黑帐篷门前,邀请他们出来观看,草原上对马本不稀罕,那匹黄马也并无特色。嘎绒牵着它对牧民们说:这是公家的马,每个月都配有口粮。”说完这个,他顿一顿,带点羞涩说:“我也成了公家的人。”“公家人嘎绒”,这是牧民们给他的新称谓。
遇上在草原策马而行的熟人,他将他们截停,拿眼从上到下看他们胯下的马,眼里有点不屑,问:“你这马平时吃什么?”骑马的人说:“就算苍鹰不认识天空,就算兔鼠不知道泥土,你嘎绒也不应该问这样的问题嘛。”嘎绒笑着说:“你这马是吃草的,我的黄马每月都吃豆子,配了三十斤胡豆。”骑马的人笑起来,打趣说:“那你吃什么?”嘎绒说:“我自然是有工资的。”听了这话,骑马的人哈哈大笑着策马远去,嘎绒回味这场景,感觉挺满足,又觉哪地方有点不对,他们哈哈大笑的样子不那么地道。
嘎绒骑着马,开始往返于区乡和小镇之间。第一次领到工资,他给黄马购了三只铜铃,两小一大,大铜铃足有碗大,这是马帮走远路穿山林爱用的,声音极响,配在黄马脖下,成天叮叮当当响彻草原。远远听见铃声,大家就知道嘎绒来了,最初是公家的人盼他来,铃声响起,区乡的工作人员汇聚到路口,看他远远歪在马上。在牧场,嘎绒投递的邮件大部分是区乡公务人员的,极少有邮件要投给牧民,但是牧民对他的要求却多,常有人让他带口信,求他帮着买点啥带回来,或带什么东西去别处,有的甚至要他拿新取的酥油去市场帮忙卖掉。对这些要求,嘎绒从没拒绝过。他虽然高高骑在马上,别人尾随黄马,把要帮办的事说了,他并不点头答应,只管走自己的路。但下一次来,他一定已带上别人嘱托的东西。遇上谁要请他去家里喝碗茶,他的表情显得有些冷漠,摆手说忙。
那匹黄马是嘎绒的心肝,路上,只要他没醉酒,基本不骑它。最初他牵着缰绳和它并排走,后来他跟在马屁股后。快到区乡,他才翻身上马。听说别的邮递员把配给马的饲料偷偷都换了其他东西,只让马吃青草。嘎绒讨厌他们的做法,公家的马才有胡豆,吃青草的马多了,吃胡豆的马能有几匹?他对这事非常死板,配给马的饲料一个月三十斤,他每天喂马一斤,拿秤严格称了来,一两不差。在他的精心照顾下,原本毫无特色的大黄马也长得膘肥体壮,着实让人喜爱。有人想骑黄马,给嘎绒讲起,他摆着双手拒绝。
展开余下试题
嘎绒的母亲四郎益西去世不久,嘎绒在离邮件交换点不远的地方搭起一座小小的土房屋,还为大黄马建了一个简单的马厩,说这样更方便一些,不必让黄马走更多的路。
二十多年过去了,嘎绒的头发花白了,那匹马也老了。但在牧民心中,嘎绒还是那个风雨无阻的人,是那个能相信他做事的人,是那个与黄马形影不离的人。他们相信,再过许多年,他还是这个样子。
一天早晨,嘎绒骑着大黄马去邮件交换点,看见公路一侧搭了许多简易的工棚,一些工人正在路边施工,嘎绒上前寻问,说是要修建通村公路。嘎绒非常高兴,这片草原从来没有路通到乡村,常听别人说,要致富,先修路,现在好了,开始修路了。驮着邮件去乡上,嘎绒逢人就讲修路的事。到了乡上,面对牧民,他又讲开了,像召开会议一样把修路的意义讲得非常透彻,他的描述让人感觉到达了香巴拉圣境。
两个月后,一条小土路通到几个乡上,那条土路可以行驶一辆小卡车。县上为此搞了一个剪彩庆典仪式,就在土路的开端,离邮件交换站不远的地方。许多领导都来了,嘎绒也牵着黄马在旁边观看。邮局领导也来了,还专门找他谈了话,因为激动,嘎绒没领会领导的意思。邮局领导说:“路修通了,我们的邮政事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迈向了更高的平台。”嘎绒眼睛潮湿,不好意思抬起头,嗯嗯地应着,听领导继续说:“你在这没路的草原上跑了二十多个年头,你的贡献不小啊,不过现在好了 你可以安安心心休息了,考虑到你在这二十多年时间里的奉献,基本工资会一直照发,到退休年龄,就拿退休金。”嘎绒好不容易将那潮湿的眼睛忍干涩,抬起头来,看着领导,还嗯嗯地应着。
第二天一早,嘎绒从小土屋出发,骑上马去交换站取邮件,刚出门不久,他看见一辆三轮摩托车突突突地响着,往自己身边飞驰而去,骑摩托的是个穿绿衣服的小伙子,嘎绒勒住马,看他在那条路上很快没了踪影,感慨有这路比骑马快多了。来到交换站,站里那个熟悉的老头一见嘎绒,说:“你怎么来了?”
嘎绒说:“我来取邮件啊!”
老头说:“昨天领导给你交代了嘛。”
嘎绒这才悟出有什么不对,说:“当时激动,我没听清楚。”
老头说:“送邮件的换年轻人了,骑三轮摩托车去送,你可以好好休息了。”
嘎绒说:“马怎么办?”
老头说:“这么多年了,马自然是你的,现在你一样能领到钱,到年龄还能拿上退休金,多好的事,把马牵回去,干嘛找这累受。”
嘎绒点点头说:“不做事,那工资也不好意思要啊!”说着,默默地牵马走了。
那天许多人都看见嘎绒牵着马,一路淌着眼泪哇哇哭。一个老人、一匹老马,就这样哭着回到草原。
这以后嘎绒的许多习惯都没了,他回到牧民的生活模式,在草原上忙碌。只是每月他都会牵马来到镇上的粮站,自己掏钱买三十斤胡豆。
(有删改)
文本二:
水土之味
尹向东
在康巴,雪山、草甸以及具有灵性的高山湖泊,在透明阳光的照耀下,色彩艳丽而纯净,从某种意义来说,这也赋予了雪域的人们单一、简单的性情。风景固然美丽,但在高海拔地区,生存从来就是一种挑战。冬季漫长,尤其雪灾降临,广袤雪原上处处是牛羊的骸骨,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牛羊,一个牧场就得面临流离和消亡。生存的艰辛注定了这个群体意志力的顽强和坚韧。康巴有漫长历史的浓缩和多部族的交融,各种习俗、文化的选择与沉淀,以及相对于汉地和藏地的边缘形态。所有这些,形成了康巴的人。
我出生于康定,这座位于康巴大地边缘的小小城市囊括了许多康巴的特质,文化与民族的交融也更为显著。他们之间有冲突,但更多的是相互理解和包容。
时日流转,当现代文明以其强大的趋势统率全球,人们的思维、习俗、观念越来越相似,而固有的性格特质开始随新世纪的影响转变,过往的一切成为概念,成为名词。我总希望自己用小说的美和韵味,将这些概念和名词还原到人心的深处,让他们在小说中呼吸并繁衍。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写嘎绒因家庭原因而得到照顾,当上了邮递员,从县上培训回来的嘎绒有些不一样了,他邀请牧民观看黄马,可见他成熟又热情。
B. 文本一写嘎绒用首月的工资给黄马买了三个铜铃,大铜铃足有碗大,声音也特别大,马配铜铃是马帮的习惯,说明嘎绒受了马帮的影响。
C. 文本一写嘎绒心中的黄马是“公家的马”,但又不只是一匹马,它也是嘎绒的伙伴、亲人,所以嘎绒精心照料它,舍不得骑它,更不会让别人骑。
D. 文本二先写康巴雪山、草甸之美,是为了衬托高海拔地区对人的磨炼,题目“水土之味”意味深长,暗示作者的创作离不开家乡水土的滋养。
7. 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开篇提到的“那时候夺翁玛贡玛草原没通公路”等内容,既交代了嘎绒当邮递员的原因,也为下文的修路作了铺垫。
B. 别的邮递员把配给马的饲料都换了其他东西,嘎绒则严格按照标准,分毫不差地喂养他的黄马,对比中突出了嘎绒的人品。
C. 工作二十多年的嘎绒头发花白了,但嘎绒在牧民心中的形象没变,牧民相信再过许多年也不会变,侧面烘托了嘎绒的形象。
D. 嘎绒最后一次上班时,与交换站里的老头对话,嘎绒的话语较短,老头的话语较长,语言描写强化了老头对嘎绒的关心。
8. “工资也不好意思要”的嘎绒,为什么会把“公家的马”带回去?请结合材料作简要说明。
9. 文本二指出“固有的性格特质开始随新世纪的影响转变,过往的一切成为概念、成为名词”“将这些概念和名词还原到人心的深处,让他们在小说中呼吸并繁衍”。请结合文本二谈谈文本一的创作是如何体现作者的这一认知的。
【答案】6. C 7. D
8
①这匹“公家的马”原本是草原上的交通工具,但现在黄马老了,草原上也有了三轮摩托车等交通工具和新的通村公路,邮局不需要黄马,它可能无家可归了。
②嘎绒与黄马有深厚的情感,他与黄马形影不离,黄马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
③嘎绒对黄马的依赖体现了他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坚守,黄马也成了他的精神依托。
9.
①将文化概念转化为可感可知的环境描写。《骑在马上》特定的草原环境体现了小说的“水土之味”,草原的风土人情,深深镌刻着作者对家乡最真实的记忆,也承载了他内心深处那份难以割舍的眷恋与深情。
②把时代变迁浓缩为个体情感的波动。面对草原环境的变化,嘎绒内心夹杂着痛惜与无奈而黄马成为他确认传统文化存在的符号。作者通过聚焦绒内心的失落感、疏离感和坚守感展现出现代文明对传统草原文化的深刻冲击,也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③通过人物形象体现对社会发展的思考。嘎绒的性格随时代而变化,却仍保留着藏区人民的热心善良,也存在着看似矛盾的特质:骄傲、忠于职守且质朴。他骄傲于自身传统身份,又忠于现代岗位职责,且未受功利侵蚀。这一形象折射出作者对社会发展的思考。
【解析】
【导语】在夺翁玛贡玛草原的岁月长河中,嘎绒与他的黄马承载着草原人的信任与期待,用脚步丈量着邮路的艰辛。而随着现代文明的到来,曾经的马背邮差被时代浪潮悄然取代。这是一个关于坚守与变迁、人与马、责任与失落交织的动人故事,也是一幅康巴高原生活图景的深情写照。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可见他成熟又热情”错误。嘎绒邀请牧民观看他的马,主要是炫耀,是不成熟的表现,更没有“热情”一说。
B.“说明嘎绒受了马帮的影响”错误。原文只是说
上一篇: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篇:
四川省部分高中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华大新高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