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  2025-09-17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天津市津南区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5-2026学年高三(上)开学水平测验—语文试卷
说明: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请考生结合试卷页码认真查验试卷,试题是否完整,印刷是否清晰。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卡,试卷留存,待试卷分析为用。
第Ⅰ卷选择题(35分)
一、(每题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早将体现“以悲为美”审美特点的骚体歌赋引入叙事文学领域的,是以《史记》为代表的史传文学。这些带有浓郁感伤色彩的骚体歌赋,为叙事写人的史传文学渲染了悲剧氛围,营造了凄怆情境,彰显了悲剧人物的精神气质。
作为楚骚传统的重要( ),“以悲为美”的骚体歌赋对中国古代小说抒情性的形成,具有特殊意义。以穿插的骚体歌赋为( ),可以充分认识抒情性是中国古代小说富于民族特色的文体特征之一,由此也可证明中国古代史传叙事传统与诗骚抒情传统的交汇( ),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
和《史记》相比,近乎“纯史”的《汉书》叙事虽( ),______。如《李广苏建传》中李陵自伤遭际的《别歌》“其源出于《楚辞》,文多凄怆”,而作为世情小说典范的《红楼梦》能成为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与曹雪芹对楚骚传统的成功借鉴密不可分。
(选自陈才训《楚骚传统与中国古代小说的抒情性》,有删改)
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媒介 视角 溶合 循规蹈矩 B. 载体 视野 融合 循规蹈矩
C. 载体 视角 融合 中规中矩 D. 媒介 视野 溶合 中规中矩
2. 下列填入文中划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但其中很多故事仍饶有情致,这也得益于其穿插的骚体歌赋。
B. 但骚体歌赋的穿插使其中的很多故事仍饶有情致。
C. 但其中很多故事仍饶有兴致,这也得益于其穿插的骚体歌赋。
D. 但骚体歌赋的穿插使其中的很多故事仍饶有兴致。
3. 下列诗句不含有“悲”的因素的一项是( )
A.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B. 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
C.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D.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答案】1. C 2. B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处:媒介:侧重“传播工具/手段”,如“网络媒介”,强调连接不同事物的“中间载体”,不用于形容传统的组成部分。载体:侧重“承载内容的事物”,可指具体或抽象事物(如“文化载体”“精神载体”)。此处“骚体歌赋”是承载“楚骚传统”核心审美(以悲为美)的具体形式,搭配“传统”更恰当,应选“载体”。
第二处:视野:侧重“空间范围或认知广度”,如“开阔视野”,强调“看到的范围”,无法与“以……为”搭配表示“观察角度”。视角:侧重“观察、分析问题的角度”,“以……为视角”是固定搭配,意为“从骚体歌赋这一角度出发去认识古代小说的抒情性”,符合后文“充分认识抒情性是……文体特征”的逻辑,应选“视角”。
第三处:溶合:多用于“液体混合”(如“水与酒精溶合”),或抽象事物的“被动混合”,不强调“有机结合”。融合:侧重“不同事物主动、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可用于文化、传统等抽象概念,此处叙事传统与抒情传统的交汇是主动且深度的结合,符合贯穿古代小说发展史的长期关联,应选“融合”。


浏览完整试题第四处:循规蹈矩:含“守旧、不敢突破”的贬义,侧重“行为拘泥于规则”,而《汉书》作为正史,其“纯史”风格是客观的叙事特点,无贬义色彩。中规中矩:指“符合规范、不出差错”,为中性词,既能体现《汉书》叙事遵循正史规范的特点,又与后文“对楚骚传统的成功借鉴密不可分”形成转折(虽规范但非完全僵化),语体与语境更匹配,应选“中规中矩”。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根据后文所举的《李广苏建传》中李陵自伤遭际的《别歌》源出于《楚辞》,《红楼梦》能成为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与曹雪芹对楚骚传统的成功借鉴密不可分的例子,可知本处强调的是骚体歌赋在《汉书》中的穿插,所以主语应是“骚体歌赋的穿插”,排除AC;
饶有情致,侧重“事物本身蕴含情感与意趣”,主语多为文学作品、故事、场景等客观对象,符合文中描述《汉书》“故事”的语境。饶有兴致,侧重“人主观上有兴趣、有热情”,主语必须是人。排除D。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容的能力。
A.“酌酒自宽”暗含借酒消愁的无奈,“歌《路难》”则直接关联“人生行路难”的失意与悲苦,明确传递出困顿、悲愁的情绪,含有“悲”的因素。
B.诗句是对保姆大堰河的深情致敬。“紫色的灵魂”并非悲戚的象征,而是诗人对大堰河高贵、纯洁精神的赞美,传递的是敬重与怀念,无凄凉、悲苦的意味,不含有“悲”的因素。
C.“寒塘”“冷月”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葬花魂”更是直接关联黛玉对生命凋零的感伤(呼应“葬花吟”的悲戚),充满悲凉、凄楚的情绪,含有“悲”的因素。
D.“黄昏”“清角吹寒”“空城”勾勒出战后扬州的荒凉、萧瑟,暗含对家国残破的痛惜与悲凉,传递出沉郁、悲怆的情感,含有“悲”的因素。
故选B。
4. 下列各项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幸蒙大恩 幸蒙其赏赐
B. 信义安所见乎 君既若见录
C. 置币遗单于 留待作遗施
D. 《国风》好色而不淫 谣诼谓余以善淫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不相同。幸运/希望。句意:幸运地蒙受到单于的大恩。/希望得到皇帝的赏赐。
B.不相同。同“现”,显现/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句意:(您对汉朝的)信义又能在哪里显示呢?/既然承蒙你这样的记着我。
C.相同。均为“赠送”。句意:备办了一些财物送给单于。/你留着等待以后有机会赠送给别人吧。
D.不相同。过度、无节制/淫邪之事。句意:《国风》好描写男女恋情但不失分寸。/诽谤我好做淫邪之事。
故选C。
5. 下列划线处所填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______;淫侈之俗,日日______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______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______得不蹶!
A. 也、以、而、何 B. 乎、之、则、焉
C. 也、之、则、焉 D. 乎、以、而、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第一空,句意:这是国家的大祸患。表示对“天下之大残”的肯定判断,需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也”用于句末,表判断或肯定;“乎”表感叹,但此处更强调肯定而非疑问,故选“也”。
第二空,句意:过度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描述奢侈风气日益增长,需虚词修饰动词“长”,表方式或状态。“以”作助词,相当于“地”,表修饰关系。“之”若填入,则为结构助词的。故选“以”。
第三空,句意:生产的人极少,而消费的人很多。指生产的人少、浪费的人多,需表转折的虚词连接前后对比。“而”表转折凸显对比关系。“则”表因果或顺承,那么。故选“而”。
第四空,句意:国家的财富怎能不枯竭呢?此处需表反问的虚词。“何”表反问,相当于“怎么”,语气强烈。“焉”可表反问,怎么能,但不如“何”直接常见;“焉”多用于句末,此处需句中引导反问。故选“何”。
故选A。
参考译文:
管子说:粮仓充足,百姓就懂得礼节。百姓缺吃少穿而可以治理得好的,从古到今,没有听说过这事。古代的人说:一个男子不耕地,有人就要因此挨饿;一个女子不织布,有人就要因此受冻。生产东西有时节的限制,而消费它却没有限度,那么社会财富一定会缺乏。古代的人治理国家,考虑得极为细致和周密,所以他们的积贮足以依靠。现在人们弃农经商(不生产而)吃粮的人很多,这是国家的大祸患。过度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这也是国家的大祸害。这两种大祸害公然盛行,没有人去稍加制止;国家的命运将要覆灭,没有人去挽救;生产的人极少,而消费的人很多,国家的财富怎能不枯竭呢?
6. 下列各项表述,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怀瑾握瑜”出自《楚辞·九章·怀沙》“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以美玉喻指高洁品德,《屈原列传》中“何故怀瑾握瑜,自令见放为”便是此意。
B. “结草衔环”是由“结草”(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魏颗得老人结草绊敌报恩)和“衔环”(出自《后汉书·杨震传》注引《续齐谐记》,杨宝救黄雀得衔环报恩)两个报恩典故融合而成。《陈情表》中用“死当结草”来表达李密对皇帝的效命衷情。
C. “欣欣向荣”语出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一句,此处比喻事业蓬勃发展,兴旺昌盛。
D. “游目骋怀”语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一句,意思是纵目四望,舒展胸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此处比喻事业蓬勃发展,兴旺昌盛”错误。此处是描写树木茂盛,为字面写实,并非比喻事业蓬勃发展。
故选C。
7. 下列各句艺术手法判断无误的一项是( )
A.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通感)
B.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视听结合)
C.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借喻)


展开余下试题D.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点染)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A.正确。“清角”(凄清的号角声)是听觉意象,“寒”是触觉感受(寒冷)。作者将听觉层面的“号角声”与触觉层面的“寒冷”相联通,运用了通感手法。
B.错误,词人化用杜牧诗句,以原有的热闹繁华反衬现在的沉寂冷清,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
C.错误,本体 “一潭(水)”,喻体是“天上虹”,比喻词是“是”,明确连接本体与喻体,属于暗喻,而非借喻。
D.错误,“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是直接陈述钱塘的优势与繁华,全句均为“点”(点明主旨),无“染”(细节烘托)的部分,因此不属于点染。
故选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气候变暖可改变植物、传粉者的物候,并破坏物种之间已有的互作关系。随着温度的上升,许多植物的物候期会提前,有些则会延迟;同样,气候变暖也可能导致传粉动物(例如昆虫、候鸟、哺乳类)的出现或迁徙时间提前或者延迟。但传粉动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比植物更加敏感,这可能导致植物和传粉者间物候匹配性发生改变。最近数十年来,气候变暖导致伊比利亚半岛的传粉昆虫物候比其传粉的植物开花物候显著提前,这使得传粉昆虫与其原有授粉对象之间的互作机会显著降低。
传粉者与植物间的物候不匹配,使花资源供应短缺,可获得的有效花粉资源减少,导致传粉者种群数量下降;相应地,植物因缺乏合适的传粉者而导致传粉失败,其通过有性繁殖产生的个体的数目会急剧减少,并可能最终导致植物群落衰退。
(取材于肖宜安等《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植物——传粉者网络的研究进展》)
材料二:
将全球温升稳定在一个给定的水平意味着全球“净”温室气体排放需要大致下降到零,即在进入大气的温室气体排放和吸收的汇之间达到平衡。这一平衡通常被称为中和或净零排放。由于目前人为温室气体排放的绝大部分是CO2,因此在各国提出的中和或净零排放目标中也常用碳代指温室气体。各国提出的与中和相关的目标表述主要包括四种:气候中和、碳中和、净零碳排放和净零排放。
净零排放与气候中和的定义并不完全等同,这是因为气候中和是从对气候系统的影响出发,而净零排放则是从排放角度进行定义,零排放与零影响之间并不等同。首先,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并不等同于气候净影响为零。虽然温室气体排放是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最大贡献源,但并非唯一来源。其次,气候中和并不必然要求温室气体净零排放。有研究表明,稳定的短寿命温室气体排放并不会导致新的气候影响,因此气候中和只要求短寿命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稳定而不必要求其达到零排放。
(取材于邓旭等《何谓“碳中和”?》)
材料三: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增加天津、重庆等城市作为新一批数字人民币试点地区。天津市积极采取相关措施,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引领消费升级,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数字人民币是由央行发行的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以广义账户体系为基础,支持银行账户松耦合功能,与实物人民币等价,具有价值特征和法偿性,由指定机构参与运营并向社会公众提供兑换和流通服务。
数字人民币具有低成本、高效率、安全可靠等特点,是绿色低碳的货币工具和支付工具。而现金管理成本较高,其设计、印制、调运、存取、鉴别、清分、回笼、销毁以及防伪反假等环节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业界普遍认为,数字人民币有条件成为绿色金融的重要抓手,在推动绿色低碳生活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取材于《中国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进展白皮书》等)
材料四:
中国人民银行的相关调查显示,近年来,虽然手机支付的交易笔数和金额均高于现金交易的笔数和金额,但是我国对流通中现金的需求量依然巨大。

(取材于《中国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进展白皮书》)
8.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相比传粉动物,植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更加敏感,它们会提前物候期以适应环境。
B. 气候变暖会导致植物和传粉者之间的物候匹配性降低,这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C. 碳中和是在进入大气的温室气体排放和吸收的汇之间达到的平衡,即净零排放。
D. 短寿命温室气体排放对气候不会有新的影响,也不会对动植物的物候造成影响。
9. 根据材料三、材料四,下列与“数字人民币”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数字人民币是央行发行的法定货币,与现金等价,具有价值特征,可以安全使用。
B. 相比现金,数字人民币可降低印制、运输、防伪等管理成本,减轻社会经济负担。
C. 数字人民币是绿色金融的重要抓手,在推动绿色低碳生活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D. 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手机支付越来越普遍,但中国流通中现金余额仍呈增长趋势。
10. 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着气候变暖,全球植物的物候期会提前或延迟,生物多样性将遭受系统性破坏。
B. 净零排放目标达成的过程有助于保护环境,且有利于未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C. 数字人民币将很快取代流通领域的现金而成为便捷高效、安全低碳的支付工具。
D. 人民币数字化在减少碳排放、改善动植物间物候、促进种群繁衍方面意义重大。
【答案】8. B 9. C 10. B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相比传粉动物,植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更加敏感”说法错误。材料一第一段的表述为“但传粉动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比植物更加敏感”。
C.“碳中和是……即净零排放”混淆概念,从材料二第一段“即在进入大气的温室气体排放和吸收的汇之间达到平衡。这一平衡通常被称为中和或净零排放”可知,选项说的是净零排放,而不是碳中和。
D.“也不会对动植物的物候造成影响”于文无据。材料二中只提到“稳定的短寿命温室气体排放并不会导致新的气候影响”。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C.“数字人民币是绿色金融的重要抓手”将未然说成已然。材料三“业界普遍认为,数字人民币有条件成为绿色金融的重要抓手”指出了数字人民币有条件成为绿色金融的重要抓手,而没有说其已经成为了绿色金融的重要抓手。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 能力。
A.“生物多样性将遭受系统性破坏”于文无据,材料一第二段表述为“传粉者与植物间的物候不匹配,使花资源供应短缺,可获得的有效花粉资源减少,导致传粉者种群数量下降;……并可能最终导致植物群落衰退”。
C.“数字人民币将很快取代流通领域的现金而成为便捷高效、安全低碳的支付工具”于文无据。从材料四图表可知,中国流通中现金余额仍呈增长趋势,数字人民币取代流通领域的现金的时期应该不会很快。
D.“人民币数字化在减少碳排放、改善动植物间物候、促进种群繁衍方面意义重大”夸大作用,材料三相关内容表述为“业界普遍认为,数字人民币有条件成为绿色金融的重要抓手,在推动绿色低碳生活方面具有一定价值”,并未说明人民币数字化对“改善动植物间物候、促进种群繁衍方面意义重大”。
故选B。
二、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选文一
苏武传(节选)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展开余下试题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选文二
答苏武书(节选)
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刭身绝域之表。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何谓“不薄”哉?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孤恩,汉亦负德。愿足下勿复望陵。
(选自李陵《答苏武书》,有删节)
1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长君为奉车 长君:兄长
B. 扶辇下除 除:台阶
C. 诚以虚死不如立节 虚:虚假,不真实
D. 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 图:料想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计未从而骨肉受刑 而刘夙婴疾病
B. 因谓武曰 因厚币委质事楚
C. 报恩于国主耳 得双石于潭上
D. 且汉厚诛陵以不死 垣庭周墙,以当南日
1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
B. 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
C. 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
D. 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
14.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一交代了李陵和苏武感情“素厚”:李凌不仅对苏家的变故关心了解,而且亲自为其祖母送葬,如今又为了改善苏武的伙食而不辞辛劳亲至大海上为他“置酒设乐”。
B. 选文一李陵劝说苏武的话既事实清楚又入情入理,大大震动了苏武的内心,以致苏武无言以对,只能以君臣父子、以死报君的套语陈词来答复李陵。
C. 选文二李陵自陈内心,他“不死”是为报恩,并列举了范蠡、曹沫、勾践的例子来说明这样做法自古有之,自己没有成功,所以痛苦地吐血悲伤。
D. 选文二李陵不同意苏武“汉与功臣不薄”的说法,他从自己先祖李广遭际讲起,至苏武滞留匈奴十九年归汉却未得到厚遇的现状,斥责了汉廷做法的不妥。
15.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2)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3)陵虽孤恩,汉亦负德。
16. 请从选文一内容中概括,李陵从哪些方面劝说苏武投降匈奴?
【答案】11. C 12. B
13. A 14. D
15. (1)人生像早晨 露水(一下子就消失了),何必久久地这样折磨自己(使自己受苦)!
(2)苏武被扣留在匈奴总共十九年,当初在壮年的时候出使,等回国时,胡须和头发都已变白了。
(3)我虽然辜负了汉朝的恩情,汉朝也亏对(辜负)了我的功德。
16. (1)待遇方面:匈奴方面会“虚心相待”,即投降后会得到好的待遇。
(2)结局方面:预料苏武会终老匈奴,不会再回归汉廷,“终不得归汉”,所作所为无意义,他的表现汉廷也不会知道。
(3)家庭方面:苏武的母亲去世,兄弟惨死,妻子改嫁,皇权薄凉,人情冷暖,不必再为家庭纠结负累。
(4)朝廷方面:皇帝年高老迈,法令无常,常常杀灭大臣,回归后福祸难料。
【解析】
【导语】这篇文言文对比展现了苏武与李陵截然不同的精神抉择。选文一通过李陵劝降场景,凸显苏武“臣事君犹子事父”的忠贞气节,其须发尽白的形象成为坚守信念的象征;选文二李陵《答苏武书》则以“虚死不如立节”自辩,揭露汉室薄待功臣的残酷现实。两文形成忠君与批判的张力,在“信义”与“现实”的辩难中,折射出古代士人在家国困境中的精神挣扎。史传笔法与人物质询相得益彰,具有深刻的历史反思价值。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以前你的大哥苏嘉做奉车都尉。
B.正确。句意:扶着皇帝的车驾下殿阶。
C.“虚:虚假,不真实”错误。“虚”,徒然,白白地。句意:实在因为徒然死去不如树立名节。
D.正确。句意:哪里料到志向没有实现,怨责之声已四起。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而”,连词,表示转折关系;/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句意:计划尚未实行,但亲人已作刀下之鬼。/并且祖母刘氏又早被疾病缠绕。
B.“因”,均为“介词,趁机”。句意:李陵趁机对苏武说。/趁机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
C.“于”,介词,向;/介词,在。句意:要向皇上报恩啊。/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
D.“以”,介词,因为;/连词,来。句意:汉朝因为我未能死节而施以严厉的惩罚。/用矮墙在庭院周围环绕,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而那些排斥功臣、扼杀人才的朝臣,都成了万户侯;皇亲国戚或逢迎拍马之流,都成了朝廷政权的主宰。您尚且如此,我还有什么希望呢?
“妨功害能”作定语修饰“臣”,“尽”作状语修饰动词“为”,所以应在“臣”后面断开,排除BD;
“亲戚贪佞”作定语修饰“类”,不可断开,排除C。
故选A。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亲自为其祖母送葬,如今又为了改善苏武的伙食而不辞辛劳亲至大海上为他‘置酒设乐’”错误。“海上”指北海,为匈奴北境,不是大海;李陵是为苏母“送葬”;李陵“置酒设乐”的目的是劝降苏武。
B.“震动了苏武的内心,以致苏武无言以对,只能以君臣父子、以死报君的套语陈词来答复李陵”错误。苏武并不是被李陵的话震动的无言以对,他的话也不是陈词套语,而是他的肺腑之言。
C.“并列举了范蠡、曹沫、勾践的例子来说明这样做法自古有之,自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天津市津南”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