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3  2025-09-17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天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中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高三语文试卷
试卷说明:
本次练习共150分,用时120分钟。练习结束后,请上交答题卡。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人脸识别技术的相关民事案件法律问题的规定,对 人脸识别说“不”。这一司法解释,对各级人民法院正确审理相关案件、统一裁判标准、维护法律统一正确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人脸识别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中处处渗透着人脸识别技术。但由于信息泄露风险大、安全漏洞难消除等问题,人脸识别技术带来的个人信息保护也日益凸显。比如,有些知名门店使用“无感式”人脸识别技术擅自采集消费者人脸信息,分析消费者的性别、年龄、心情等,进而采取不同营销策略。又如,部分线上平台强制索取用户的人脸信息, 的卖家在社交平台公开售卖人脸识别视频及信息等。由此,在生活中强化人脸信息保护的呼声日益高涨。百姓有所呼,司法有所应。从今年“人脸识别第一案”的宣判,到此次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司法解释,都彰显了规范和控制人脸识别技术使用的司法努力。
然而,在人工智能发展的 上,强化用户人脸信息保护,会不会影响数字经济发展?此次司法解释,很好地实现了两者平衡。一方面,在依法保护自然人人脸信息的同时,明确规定了使用人脸识别不承担民事责任的情形,实现了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平衡。另一方面,充分考量人脸识别技术的积极作用,明确不 的基本规则,以规范促应用,实现惩戒侵权和鼓励数字科技发展之间的平衡。()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滥用 殚精竭虑 风口浪尖 溯本求源
B. 滥用 处心积虑 风口浪尖 溯及既往
C. 乱用 处心积虑 风急浪高 溯本求源
D. 乱用 殚精竭虑 风急浪高 溯及既往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近年来,人脸识别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全面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但由于信息泄露风险大、安全漏洞难消除等问题,人脸识别技术带来的个人信息保护也日益凸显。
B. 近年来,人脸识别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中处处渗透着人脸识别技术。但由于信息泄露风险大、安全漏洞难消除等问题,人脸识别技术带来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也日益凸显。
C. 近年来,人脸识别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中处处渗透着人脸识别技术。但由于信息泄露风险大、安全漏洞难消除等问题,人脸识别技术带来的个人信息保护情况也日益凸显。
D. 近年来,人脸识别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全面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但由于信息泄露风险大、安全漏洞难消除等问题,人脸识别技术带来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日益凸显。
3.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可以说,既有利于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又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是这一司法解释的最大亮点。
B. 可以说,既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又有利于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是这一司法解释的最大亮点。
C. 可以说,这一司法解释既有利于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又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D. 可以说,这一司法解释既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又有利于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答案】1. B 2. D 3. D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浏览完整试题“滥用”:无限制地用,不必用也用,不该用也用,如滥用职权,滥用抗生素。“乱用”:无条理,无秩序地用,该用这而用那。
第一空强调无限制地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应选“滥用”。
“处心积虑”:形容蓄谋已久做某事,多含贬义。 “殚精竭虑”:使尽了精力,费尽了心思。
第二空明显含贬义,应选“处心积虑”。
“风口浪尖”:尖锐激烈的斗争前沿,是名词。“风急浪高”:形容风浪很大。
第三空从语法上看需要一个名词,应选“风口浪尖”。
“溯及既往”:新法生效以后,对于其生效以前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具有溯及力的一种原则。 “溯本求源”:追寻根本,探求起源,比喻寻根究底。
第四空的陈述主体是“司法解释”,应选“ 溯及既往”。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存在两处语病:“人脸识别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中处处渗透着人脸识别技术” 这一句中途易辙致使句子缺少主语;“人脸识别技术带来的个人信息保护也日益凸显”这一句成分残缺, 应是“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修改全部正确的只有D。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
本句强调司法解释的作用,“司法解释”应该作主语,排除AB两项;从逻辑顺序上说,应该先说当事人,再说数字经济,排除C项。
故选D。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职场人士学习新职业的原因调查

材料二:
新职业蓬勃发展的背后,是许多因素发生改变、综合作用的结果。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大众对更加细分、多元的职业和岗位持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这为新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土壤。新的就业岗位,在过去或许会被贴上“不务正业”的标签,但如今被更多人接受,成为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重要因子。
如今,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对传统行业和就业岗位产生深远影响,而且创造了大量全新的就业岗位,比如网约配送员、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互联网营销师等。无论身处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拥有怎样的学历学识,只要吃苦耐劳、发挥专长,就能找到谋生的手段和个人发展的方向。大山深处的人们通过网络直播卖货,将地方特产销往全国;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勤勤恳恳、用心服务,往往能获得不错的收入……
如今,众多从业者积极投身新职业,反映出人们择业观的重大转变。很多年轻人不再拘泥于所谓“铁饭碗”,不再人为地将行业分为三六九等,而是认定只要自己付出辛劳,就能得到相应的回报,得到社会认可,实现人生价值。这种打破束缚的就业理念和价值追求,给年轻人提供了无限可能。
(摘编自黄福特《在新职业舞台上放飞梦想》,有删改)
材料三:
如今的年轻人在择业问题上更倾向于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钟情于新型职业,让青春更加闪亮。
新型职业代表全新或更高级的消费需求,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和更好的发展前景。同时,新型职业可以充分发挥年轻人的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因此受到年轻群体的追捧。一项调查显示,在2000名青年受访者中,96.1%的受访者认为如果有机会,愿意去从事新型职业;62.5%的受访者认为新型职业能激励劳动者从更多角度提升个人价值。
写字楼白领、健身房教练、电台主播、自由撰稿人……这些看似毫不相关的身份,在当下的年轻人身上却可能随机组合,这种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人,被称作“斜杠青年”。“斜杠生活”不仅满足了年轻人寻求新鲜和刺激的心理,而且还为其带来经济上的收入。“斜杠青年”的出现,主要得益于技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身兼数职,需要协调不同的工作时间,而新技术的应用为远程办公提供了支持,工作的时空限制被打破,很多青年可以在业余时间完成第二、第三职业的工作。
(摘编自向秋《新型职业让青春更加闪亮》,有删改)
材料四:
面对新职业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国家扶持政策十分给力。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带动新型消费的措施,要求“促进新业态新模式从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强化灵活就业劳动保障”;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意见》中指出,要从推动新职业发布和应用、开展针对性培训、优化人力资源服务、维护劳动保障权益、加大对困难灵活就业人员帮扶力度等方面,加大对灵活就业保障支持;多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提出强化灵活就业劳动权益保障,探索适应跨平台、多雇主间灵活就业的权益保障、社会保障等政策。持续增强对新职业的规范引导、政策帮扶,理清思路、理顺机制,才能切实解决从业者的后顾之忧,为新职业群体提供更广阔的发展舞台。
面向“十四五”,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将会催生越来越多新职业。在这个过程中,新职业背后的新业态、新动能,会进一步打开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空间。特别是随着深挖内需潜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一个又一个新职业将实现从无到有的生长、从有到好的蝶变,为奋斗者标注美好生活的方向,为中国经济行稳致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摘编自李洪兴《为新职业群体提供更广阔舞台》,有删改)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提升职业发展空间、掌握新技能、为未来做准备成为许多职场人士学习新职业的主要原因。
B. 新职业能够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主要是因为大众观念发生变化,它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C. 一项有2000名青年受访者参与的调查显示,大部分人认可新职业,认为其能激励劳动者从更多角度提升个人价值。
D. 当下传统行业受到影响,大量全新的就业岗位出现,这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分不开。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职业让许多人找到谋生的手段和个人发展的方向,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等都是新职业。
B. “斜杠生活”在为广大青年带来挑战和新鲜感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更多收入和发展机会。
C. 得益于新技术的应用,从事新职业的年轻人都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他们被人们称为“斜杠青年”。
D. 深挖内需潜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将促使更多新职业产生,促进经济发展。


展开余下试题6. 下列对新职业能走得更远更好 条件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社会大众要尊重人们的新型职业选择,以理性、谨慎的态度对待新职业,不可盲目接受新职业。
B. 大力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广大劳动者提供创造价值的新就业机会,为新职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C. 从业者转变择业观念,打破束缚,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提升个人价值。
D. 国家采取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带动新型消费的措施,强化灵活就业劳动权益保障,规范引导新职业,加大政策帮扶力度。
【答案】4. B 5. C 6. A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主要原因”错误,“它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只是“新职业能够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一个影响因素,而不是“主要原因”。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C.“从事新职业的年轻人都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错误,材料三中说的是“这种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人,被称作‘斜杠青年’”,并不是所有从事新职业的年轻人都是“斜杠青年”选项说法绝对。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内容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以理性、谨慎的态度对待新职业,不可盲目接受新职业”错,应该是“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新职业,接受新职业”。
故选A。
三、(18分)
7. 选出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 )
A. 敏于事而慎于言 回虽不敏
B. 见贤思齐焉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C. 静而后能安 其安易持
D. 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故贼人以利其身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不同。勤勉/聪敏。句意:行事勤勉,言语谨慎。/我虽然不聪敏。
B.不同。看齐/使……整齐有序。句意: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C.不同。性情安和/安然未生变的状态。句意: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
D.相同。都是“伤害”的意思。句意: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人,就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因此伤害别人来使自身获利。
故选D。
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可谓好学也已 B.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C.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D. 跨者不行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好学”,古今同义,喜好学习;句意: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B.“平地”,古义,填平洼地;今义,平整的土地。句意:譬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虽然只有一筐,但我也在前进。
C.“从事”,古义,做事情;今义,将某类事情当作职业般去做。句意: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
D.“不行”,古义,行走不稳;今义,不允许;句意:跨步前行的人反而走不稳。
故选A。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
A. 铸以为金人十二 盛以锦囊
B.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C. 不凝滞于物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D. 当察乱何自起 仁以为己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定语后置句,正常的语序为“铸以为十二金人”。句意:把它们铸造成了十二个金人。
状语后置句,正常的语序为“以锦囊盛”。句意:用锦囊盛着。
B.判断句,“……者”表判断。句意:这四位君子,都是既聪明、有智慧又忠诚守信的人。
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怜悯之心是仁的萌芽。
C.被动句,“于”表被动句。句意:不被外物所拘束。
被动句,“为”表被动句。句意:自己也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
D.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当察乱自何起”。句意:尝试考察祸乱因何而起。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以仁为己任”。句意:把实现“仁”的理想当作自己的使命。
故选A。
10. 选出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邪曲之害公也
A. 短屈原于顷襄王 B.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C. 天雨雪 D. 反欲斗两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例句:形容词用作名词,品行不正的小人。句意:品行不正的小人损害国家。
A.形容词作动词,贬低、讲坏话。句意: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B.形容词用作名词,忠臣。句意: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帮助自己。
C.名词作动词,下(雨、雪)。句意:天下大雪。
D.使动用法,使……争斗。句意:反而想借此使汉天子和单于相斗。
故选B。
11. 选出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会盟而谋弱秦
A.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B. 忧劳可以兴国
C. 单于壮其节 D. 函梁君臣之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例句:使动用法,使……弱,削弱。句意:会聚结盟,谋求削弱秦国。
A.形容词作动词,变小,变弱。句意:况且天下没有变小,变弱。
B.使动用法,使……兴盛。句意:忧患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
C.意动用法,以……为壮。句意:单于认为苏武的气节豪壮。
D.名词作动词,用木匣子装。句意:用木匣子装着后梁皇帝、大臣的头。
故选B。
12. 选出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 )
A. 欲因此时降武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B. 石之铿然有声者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C. 何以汝为见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D. 贼爱其身,不爱人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不同。趁,趁着/凭借。句意:想趁这个时候让苏武投降。/然后据守华山作为帝都城墙,凭借黄河作为帝都的护城河。
B.不同。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助词,的。句意: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
C.不同。介词,为/介词,用。句意:见你干什么?/便派属官用羊、猪各一头祭告祖庙。
D.相同。都是“自己”的意思。句意:劫夺财物者只爱自身,而不爱别人。/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自己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故选D。
13.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哲学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
B. 司马迁,字子长,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共130篇,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
C. 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猪三牲全备 “少牢”。只有羊和猪,称为“太牢”。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D. 合纵连横是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政治军事策略,其中连横是指六国联合起来抗击秦国,而合纵是指秦国拉拢其它国家共同对付别的国家。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 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展开余下试题A.“儒家学派”错误,是道家学派。
C.“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少牢’。只有羊和猪,称为‘太牢’”错误,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只有羊和猪,称为“少牢”。
D.“连横是指六国联合起来抗击秦国,而合纵是指秦国拉拢其它国家共同对付别的国家”错误,合纵是指六国联合起来抗击秦国,而连横是指秦国拉拢其它国家共同对付别的国家。
故选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贾母笑道:“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坐了。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坐左第二,惜春坐右第二。旁边丫鬟执着拂尘、漱盂、巾帕。李、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外间伺候之媳妇丫鬟虽多,却连一声咳嗽不闻。寂然饭毕,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早见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盥手毕,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
14. 结合《乡土中国》相关理论,下列选项对选段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贾母称女子“不是睁眼的瞎子”,展现出乡土社会中“男女有别”的交往界限。
B. 李纨、凤姐等儿媳侍奉布让,体现了乡土社会中家庭主轴纵向而非横向的特点。
C. 贾母宴饮时长幼尊卑的座位安排,体现严格等级制度,符合“差序格局”特点。
D. 黛玉调整行为以适应贾府规矩,体现了乡土社会中“礼治秩序”对个体的约束。
15.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贾母以“你是客”为由安排黛玉坐主位,既显出待客之道,又表现其在贾府的绝对权威。
B. 王熙凤“忙拉”黛玉入座的主动姿态,凸显其世故精明的个性与对贾母心思的敏锐揣摩。
C. 黛玉从推让座位到改变饮茶习惯,待人处事谨慎多虑,且礼数周到,展现其心思的细腻。
D. 选段通过“寂然饭毕”“捧茶漱盂”等细节描写,旨在突出贾府生活的奢靡与铺张浪费。
【答案】14. A 15. D
【解析】
【导语】这段文字通过细腻的宴饮场景描写,展现了贾府森严的礼制秩序和复杂的人际关系。贾母的权威地位、王熙凤的机敏世故、林黛玉的谨慎守礼,都在座位安排、饮茶细节中自然流露。作者以“寂然饭毕”等细节,既写出贵族生活的规范严谨,又暗含压抑氛围,为后续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结合《乡土中国》理论分析文学作品内容的能力。
A.“展现出乡土社会中‘男女有别’的交往界限”错误。此处的对话是贾母对女子受教育程度的轻描淡写,反映的是传统社会对女性才学的轻视,而不是关于男女之间交往的界限问题。“男女有别”强调的是男女在社会生活、交往等方面存在明确的区分和限制。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旨在突出贾府生活的奢靡与铺张浪费”错误。“寂然饭毕”突出礼仪规范之严格,“捧茶漱盂”表现贵族生活仪轨的繁琐,主要展现贾府上下井然有序的礼仪规范和等级制度,而非“突出生活的奢靡与铺张浪费”。
故选D。
四、(44分)
(一) (23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小题。
李台州传
[宋]杨万里
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展,妾也,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母子相失,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马季思官蜀,宗质曰:“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乎?”从之西,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曰展婆,展婆。至暮,哭而归,不食,司马家人哀之,必宽譬之,乃饮泣强食,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至荆州,复然。日旦夕号呼,嗌痛气惫,小憩于茗肆,垂涕。
坐顷之,一乞媪至前,揖曰:“官人与我一文两文。”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既饮茗,问其里若姓。媪勃然怒曰:“官人能与我几钱,何遽问我姓名?我非乞人也。”宗质起敬,谢曰:“某皇恐,上忤阿婆。愿霁怒,试言之,何害?恐或乡邻或亲族也,某倒囊钱为阿婆寿。”媪喜曰:“老婆姓异甚,不可言。”宗质力恳请,忽曰:“我姓展。”宗质瞿然起,抱之,大哭曰:“夫人,吾母也。”媪曰:“官人勿误,吾儿有验,右腋有紫痣,其大如杯。”宗质拜曰:“然。”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观者数十百人,皆叹息泣下。
宗质负其母以归,季思与家人子亦泣,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母以高年终,宗质亦白首矣。
宗质乾道庚寅为洪倅,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明年,予官中都,宗质造朝,除知台州。朝士云:“李台州,曾觌姻家也。觌无子,子台州之子。”予一见不敢再也,亦未知其孝。
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予生八年,丧先太夫人,终身饮恨。闻之,泣不能止,感而为之传。
赞曰:孔子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若李台州,生而不知失母,壮而知求母,求母而不得,不得而不懈,遍天下之半,老而乃得之。昔东坡先生颂朱寿昌,至今咏歌以为美谈。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非至孝奚而通神明,非通神明奚而得母?予每为士大夫言之,闻者必泣。人谁无母?有母谁无是心哉?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选自《杨万里集笺校》)
16.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 罹:遭遇
B. 愿霁怒 霁:停止
C. 除知台州 除:罢免
D. 终身饮恨 饮:含着
17. 依次填人文中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宗质负其母以归 入则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B. 必宽譬之,乃饮泣强食 见犯乃死,重负国
C. 求母而不得 人而不仁,如礼何
D. 感而为之传 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
18. 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B. 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C. 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D. 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19. 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李台州“至孝”的一组是( )
①既长,仕所至必求母 ②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
③某倒囊钱为阿婆寿 ④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天津市经济”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