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如果人类文明仅停留在国家的层面上,那么就是一种比较低端的文明。我们这个地球上,目前有200多个国家,大家各自为政,如同一盘散沙,还互相拆台。在没有外星文明入侵地球的情况下,要让地球上所有的国家团结一致,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所处的地球,目前仍旧遵循着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大国欺负小国,强国霸凌弱国,这种现象屡见不鲜,而且人们已经默许此种情况的发生,一个弱国要想避免被他国欺辱,就只能不断地变强。几千年来,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之间的一条铁律。 作为一个普通人,其认知决定着他的视角只能局限在国家的范围之内。但是,作为一个哲学家的话,他的视角就会超越国家的范畴,他会关注宇宙的本源。也就是说,在哲学家看来,国家公民的概念没有多大的意义,有关宇宙起源才是人类所思考的终极目标。这两个问题,是古今中外的哲学家都要思考的。 毋庸置疑,大哲学家的目光,从来不关心国家之间的竞争,在他们看来,两个国家之间为了利益而斗争,就如同两只蜗牛在抢夺地盘一样,十分幼稚和可笑。中国的老子,一直在追求道,国家的概念,在老子看来毫无意义,只是人们争权夺利的工具,因此,老子认为小国寡民才能相安无事,如果大国分立,经常会有纷争和战火,必将是生灵涂炭。古希腊的哲学家们,他们追寻的也是宇宙的本源,比如有人认为灵魂不灭,会不断转世重生。又比如,印度的释迦牟尼,他所描绘的三千大千世界,就是有关宇宙的雏形。 为什么哲学家的眼光,会聚焦在宇宙本源上?有一种玄学观点认为,人类本身的存在没有什么实质上的意义,只不过是灵魂的一个载体。地球上的人类,他们之所以出生和死亡,只不过是灵魂在完成一种体验活动。如果灵魂得到净化,它会离开这个地球,会回到它原来所在的地方。 笔者认为,随着人类文明的进化,普通民众的思想会从国家层面,过渡到地球村层面,最终都要回归宇宙层面。在国家层面上,普通民众关心的是公平、正义,及自由等。当民众遭到剥削和奴役时,他们会起来反抗,推翻旧的社会秩序,并建立新的社会秩序,从而推动人类文明向前。 等到生产力极度发展以后,国家之间的差距可以忽略不计。或者在外星文明入侵的情况下,整个地球上的人类,会抛弃国家的概念,将整个地球当作一个整体,每一个民众都认为自己是地球上的一份子,属于地球村民。为了保护生养自身的地球,所有的地球村民都会团结起来一致对外。 如果我们的生产力高度发达,人类就不会只满足在地球上生存,他们会向外太空移民。比如目前马斯克就有计划,想在二三十年内实现火星移民。有传言说马斯克可能是外星人,他出生在地球上,就是要帮助人类向太空发展的。即使没有马斯克提出这样的计划,以后也会有其他人会提出类似的计划,因为这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规律。试想一下,等到地球村民向外太空扩展的时候,或许会碰见其他外星文明。 当不同属性的文明碰撞在一起,各个文明当中的哲学家,他们就会思考这些不同的文明,虽然形式上不同,但是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本源?到了那个时候,所有的文明都会将自己视作宇宙文明的一部分,所有文明的生物,都会将自己视作宇宙居民。 (摘自李腾云《未来的人类文明演化:从国家公民,到地球村民,再到宇宙居民》) 1. 下列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约瑟夫•西尔克在《重返月球》中担忧,SpaceX的“先占原则”可能导致地球殖民史重演,氦-3资源争夺或将催生新型地缘冲突,这体现了技术狂飙中的伦理困境。 B. 《宇宙生命起源》提出的“大筛选器”理论,警示核战争与生态崩溃可能是宇宙文明的普遍威胁,这一观点与技术突破需同步伦理进化的主张相呼应。 C. 哈勃望远镜“创世之柱”影像与SpaceX龙飞船溅落直播构成的“数字时代天体崇拜仪式”,是西尔克提出资源争夺警示的直接依据。 D. 尼尔•德格拉斯•泰森的“宇宙公民”概念,以138亿年时空为坐标系,颠覆了人类中心主义叙事,成为五部著作的共同精神底色。 2.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关于“宇宙公民”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宇宙公民”需通过技术突破实现,材料二则强调其源于哲学家对宇宙本源的思考。 B. 材料一将“宇宙公民”视为认知革命的结果,材料二将其定位为文明演化的终极阶段。 C. 材料一以具体太空事件诠释“宇宙公民”的哲学内涵,材料二通过历史案例论证其现实必然性。 D. 材料一的“宇宙公民”包含伦理约束,材料二的“宇宙公民”强调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3. 根据材料一,下列最能体现“技术突破必须与伦理进化同步”这一观点的选项是( ) A. 威廉姆斯在太空行走中创造62小时女性纪录,展现人类适应能力。 B. 哈勃望远镜“创世之柱”影像与SpaceX龙飞船直播构成数字崇拜仪式。 C. 《宇宙生命起源》提出“大筛选器”理论,警示核战争与生态崩溃风险。 D. 萨特“存在先于本质”哲学命题在太空困境中获得新解。 4. 材料一将五部著作比作“五颗轨道交错的星辰”,材料二用“国家公民—地球村民—宇宙居民”的链条描述文明演化。请分别简析这两种比喻在表达上的妙处。 5. 两则材料均提及“宇宙公民”概念,但对其实现的“驱动力”阐释不同。请结合材料,从“认知革命”与“现实困境”两个维度,分析“宇宙公民”成为可能的深层逻辑,并谈谈这一概念对当下人类文明发展的启示。 【答案】1. C 2. B 3. C 4. ①材料一将五部著作比作“五颗轨道交错的星辰”,既突出每部著作的独立价值(如星辰各自发光),又强调它们共同构建宇宙探索多维图谱的协同作用(如轨道交错形成整体),形象展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②材料二“国家公民—地球村民—宇宙居民”的链条比喻,以递进关系清晰呈现文明演化的阶段性,体现从局部到整体、从现实到理想的认知升级,直观且富有逻辑性。 5. 深层逻辑:①认知革命:“宇宙公民”源于人类对宇宙认知的深化(如“宇宙蛋糕上的糖霜”视角颠覆人类中心主义),哲学家对宇宙本源的思考推动文明认知突破国家边界;②现实困境:地球资源争夺、核战争威胁等现实危机,及外星文明潜在接触的可能,迫使人类超越国家局限寻求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