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  2025-09-17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辽宁省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6届高三9月调研考试
语 文
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类对宇宙的凝视,始于远古篝火旁对星轨的敬畏,延续于敦煌莫高窟第61窟《炽盛光佛经变图》的二十八宿彩绘中,更将奔赴未来月球熔岩管基地的量子通信阵列。《宇宙发现之旅》《人类仰望星空时》《宇宙生命起源》《重返月球》《她们登上了太空》,这五本书犹如五颗轨道交错的星辰,共同构建起一幅关于宇宙探索的多维图谱。它们以科学为经、人文为纬,在星际尺度的叙事中,揭示出人类文明自我认知的深层逻辑。每一次望远镜的升级,都是文明认知器官的进化;每一次火箭的升空,都是哲学思辨的实体化投射。而NASA宇航员威廉姆斯与威尔莫尔长达286天的太空滞留与归航事件,恰似一簇跃动的星际火种,将抽象哲思具象化为人类探索宇宙的鲜活注脚,以多重维度折射出科学、伦理与文明认知的深层互动。
从认知革命到哲学重构,尼尔·德格拉斯·泰森在《宇宙发现之旅》中提出的“宇宙公民”概念,构成了五部著作的共同精神底色。他以138亿年的时空长河为坐标系,将人类文明比喻为“宇宙蛋糕上的糖霜”,这种视角转换颠覆了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叙事。此外,认知范式的转变,在《宇宙生命起源》中也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哲学追问。作者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杰克·绍斯塔克和天体物理学家马里奥·利维奥通过“信息——能量耦合系统”的生命定义,将土卫六的甲烷湖泊与实验室原生细胞并置,证明碳基生命可能只是宇宙生命树的偶然分支。
“宇宙公民”的概念在美国宇航员威廉姆斯与威尔莫尔的太空困境中获得了戏剧性诠释。当波音“星际客机”飞船因推进器氮气泄漏与姿态控制失效导致滞留时,萨特“存在先于本质”的哲学命题在真空环境中获得了新解——技术系统的脆弱性暴露无遗,但人类的适应能力却展现出惊人韧性。威廉姆斯在太空行走中创造62小时的女性纪录,宇航员们通过900小时的科学实验维持空间站运转,机械故障的“荒诞”转化为生命意志的胜利,生命本质也在极端环境下被重新定义,正如生命体在混沌边缘维持负熵的过程。
在技术狂飙中的伦理困境方面,在NASA对归航过程的直播过程中,哈勃望远镜的“创世之柱”影像与SpaceX龙飞船溅落的直播画面,共同构成数字时代的天体崇拜仪式。在这场商业航天开启月球淘金热之际,约瑟夫·西尔克在《重返月球》一书中敲响了警钟:SpaceX的“先占原则”可能重演地球殖民史,氦-3资源争夺或将催生新型地缘冲突。这种忧虑在《宇宙生命起源》中延伸至文明存续层面,两位作者提出“大筛选器”理论,警示核战争与生态崩溃可能是宇宙文明的普遍坟场。技术突破必须与伦理进化同步,否则星际探索终将沦为文明的自毁程序。
(摘自文汇《太空奥德赛:在星辰褶皱中照见人类文明镜像》)
材料二:
现在的人类,以国家作为划分,绝大多数的人都有自己的国籍。国家和国家之间,有合作有对抗。以国家为范畴来看的话,保护自己的国家,免受其他国家的侵略,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这是国家公民的基本素质,也是国家公民应尽的义务。


浏览完整试题如果人类文明仅停留在国家的层面上,那么就是一种比较低端的文明。我们这个地球上,目前有200多个国家,大家各自为政,如同一盘散沙,还互相拆台。在没有外星文明入侵地球的情况下,要让地球上所有的国家团结一致,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所处的地球,目前仍旧遵循着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大国欺负小国,强国霸凌弱国,这种现象屡见不鲜,而且人们已经默许此种情况的发生,一个弱国要想避免被他国欺辱,就只能不断地变强。几千年来,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之间的一条铁律。
作为一个普通人,其认知决定着他的视角只能局限在国家的范围之内。但是,作为一个哲学家的话,他的视角就会超越国家的范畴,他会关注宇宙的本源。也就是说,在哲学家看来,国家公民的概念没有多大的意义,有关宇宙起源才是人类所思考的终极目标。这两个问题,是古今中外的哲学家都要思考的。
毋庸置疑,大哲学家的目光,从来不关心国家之间的竞争,在他们看来,两个国家之间为了利益而斗争,就如同两只蜗牛在抢夺地盘一样,十分幼稚和可笑。中国的老子,一直在追求道,国家的概念,在老子看来毫无意义,只是人们争权夺利的工具,因此,老子认为小国寡民才能相安无事,如果大国分立,经常会有纷争和战火,必将是生灵涂炭。古希腊的哲学家们,他们追寻的也是宇宙的本源,比如有人认为灵魂不灭,会不断转世重生。又比如,印度的释迦牟尼,他所描绘的三千大千世界,就是有关宇宙的雏形。
为什么哲学家的眼光,会聚焦在宇宙本源上?有一种玄学观点认为,人类本身的存在没有什么实质上的意义,只不过是灵魂的一个载体。地球上的人类,他们之所以出生和死亡,只不过是灵魂在完成一种体验活动。如果灵魂得到净化,它会离开这个地球,会回到它原来所在的地方。
笔者认为,随着人类文明的进化,普通民众的思想会从国家层面,过渡到地球村层面,最终都要回归宇宙层面。在国家层面上,普通民众关心的是公平、正义,及自由等。当民众遭到剥削和奴役时,他们会起来反抗,推翻旧的社会秩序,并建立新的社会秩序,从而推动人类文明向前。
等到生产力极度发展以后,国家之间的差距可以忽略不计。或者在外星文明入侵的情况下,整个地球上的人类,会抛弃国家的概念,将整个地球当作一个整体,每一个民众都认为自己是地球上的一份子,属于地球村民。为了保护生养自身的地球,所有的地球村民都会团结起来一致对外。
如果我们的生产力高度发达,人类就不会只满足在地球上生存,他们会向外太空移民。比如目前马斯克就有计划,想在二三十年内实现火星移民。有传言说马斯克可能是外星人,他出生在地球上,就是要帮助人类向太空发展的。即使没有马斯克提出这样的计划,以后也会有其他人会提出类似的计划,因为这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规律。试想一下,等到地球村民向外太空扩展的时候,或许会碰见其他外星文明。
当不同属性的文明碰撞在一起,各个文明当中的哲学家,他们就会思考这些不同的文明,虽然形式上不同,但是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本源?到了那个时候,所有的文明都会将自己视作宇宙文明的一部分,所有文明的生物,都会将自己视作宇宙居民。
(摘自李腾云《未来的人类文明演化:从国家公民,到地球村民,再到宇宙居民》)
1. 下列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约瑟夫•西尔克在《重返月球》中担忧,SpaceX的“先占原则”可能导致地球殖民史重演,氦-3资源争夺或将催生新型地缘冲突,这体现了技术狂飙中的伦理困境。
B. 《宇宙生命起源》提出的“大筛选器”理论,警示核战争与生态崩溃可能是宇宙文明的普遍威胁,这一观点与技术突破需同步伦理进化的主张相呼应。
C. 哈勃望远镜“创世之柱”影像与SpaceX龙飞船溅落直播构成的“数字时代天体崇拜仪式”,是西尔克提出资源争夺警示的直接依据。
D. 尼尔•德格拉斯•泰森的“宇宙公民”概念,以138亿年时空为坐标系,颠覆了人类中心主义叙事,成为五部著作的共同精神底色。
2.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关于“宇宙公民”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宇宙公民”需通过技术突破实现,材料二则强调其源于哲学家对宇宙本源的思考。
B. 材料一将“宇宙公民”视为认知革命的结果,材料二将其定位为文明演化的终极阶段。
C. 材料一以具体太空事件诠释“宇宙公民”的哲学内涵,材料二通过历史案例论证其现实必然性。
D. 材料一的“宇宙公民”包含伦理约束,材料二的“宇宙公民”强调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3. 根据材料一,下列最能体现“技术突破必须与伦理进化同步”这一观点的选项是( )
A. 威廉姆斯在太空行走中创造62小时女性纪录,展现人类适应能力。
B. 哈勃望远镜“创世之柱”影像与SpaceX龙飞船直播构成数字崇拜仪式。
C. 《宇宙生命起源》提出“大筛选器”理论,警示核战争与生态崩溃风险。
D. 萨特“存在先于本质”哲学命题在太空困境中获得新解。
4. 材料一将五部著作比作“五颗轨道交错的星辰”,材料二用“国家公民—地球村民—宇宙居民”的链条描述文明演化。请分别简析这两种比喻在表达上的妙处。
5. 两则材料均提及“宇宙公民”概念,但对其实现的“驱动力”阐释不同。请结合材料,从“认知革命”与“现实困境”两个维度,分析“宇宙公民”成为可能的深层逻辑,并谈谈这一概念对当下人类文明发展的启示。
【答案】1. C 2. B
3. C 4. ①材料一将五部著作比作“五颗轨道交错的星辰”,既突出每部著作的独立价值(如星辰各自发光),又强调它们共同构建宇宙探索多维图谱的协同作用(如轨道交错形成整体),形象展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②材料二“国家公民—地球村民—宇宙居民”的链条比喻,以递进关系清晰呈现文明演化的阶段性,体现从局部到整体、从现实到理想的认知升级,直观且富有逻辑性。
5. 深层逻辑:①认知革命:“宇宙公民”源于人类对宇宙认知的深化(如“宇宙蛋糕上的糖霜”视角颠覆人类中心主义),哲学家对宇宙本源的思考推动文明认知突破国家边界;②现实困境:地球资源争夺、核战争威胁等现实危机,及外星文明潜在接触的可能,迫使人类超越国家局限寻求协同。


展开余下试题启示:①以开放视野推动国际合作,应对全球性挑战;②在技术发展中同步构建伦理规范;③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星际探索奠定基础。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以宇宙探索为主题,通过两则材料构建了科学、哲学与文明演化的多维对话。材料一以五部著作为载体,探讨技术突破与伦理进化的辩证关系,强调“宇宙公民”的认知革命意义;材料二则从文明演化的宏观视角,提出从国家到宇宙的层级跨越。两则材料共同揭示了人类对自身定位的深刻思考,既有科学理性的冷峻审视,又包含哲学思辨的终极关怀,展现了人类文明在星际尺度下的自我认知与未来想象。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材料多个信息的分析能力。
C.“是西尔克提出资源争夺警示的直接依据”错,原文“在技术狂飙中的伦理困境方面,在NASA对归航过程的直播过程中,哈勃望远镜的‘创世之柱’影像与SpaceX龙飞船溅落的直播画面,共同构成数字时代的天体崇拜仪式。在这场商业航天开启月球淘金热之际,约瑟夫・西尔克在《重返月球》一书中敲响了警钟”,可见前者并非后者的“直接依据”,选项强加关系。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材料一认为‘宇宙公民’需通过技术突破实现,材料二则强调其源于哲学家对宇宙本源的思考”错,材料一未提及“宇宙公民需通过技术突破实现”,仅提到“技术突破必须与伦理进化同步,否则星际探索终将沦为文明的自毁程序”;材料二也未说“源于哲学家对宇宙本源的思考”,而是认为其是文明演化的终极阶段,选项对两则材料的理解均有误。
C.“材料二通过历史案例论证其现实必然性”错,材料二未“通过历史案例论证”,而是通过对文明演化阶段 分析推测其可能性,“历史案例”表述错误。
D.“材料一的‘宇宙公民’包含伦理约束,材料二的‘宇宙公民’强调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作用”错,材料一“宇宙公民”的内涵是认知视角的转变,未提及“伦理约束”;材料二虽提到生产力发展,但未说其是“决定性作用”,仅将其作为文明演化的推动因素之一,理解错误。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A.该事例体现的是人类在太空困境中的韧性,与“技术突破必须与伦理进化同步”无关。
B.该内容仅描述商业航天背景下的现象,未涉及“技术”与“伦理”的关系,无法体现观点。
C.原文“‘大筛选器’理论,警示核战争与生态崩溃可能是宇宙文明的普遍坟场。技术突破必须与伦理进化同步,否则星际探索终将沦为文明的自毁程序”,该理论的警示直接引出“技术+伦理同步”的主张,最能体现观点。
D.该内容是对太空事件的哲学解读,与技术突破”“伦理进化”的关联无关,无法体现观点。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材料一将五部著作比作“五颗轨道交错的星辰”:“星辰”的比喻突出每部著作的独立价值,如《宇宙发现之旅》提出“宇宙公民”概念、《宇宙生命起源》探讨生命本质,各自如同星辰般散发独特光芒;“轨道交错”则强调它们的协同作用,原文提及五本书“共同构建起一幅关于宇宙探索的多维图谱”,形象展现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让“多维图谱”的抽象概念更具象。
②材料二“国家公民—地球村民—宇宙居民”的比喻:以“链条”的递进关系,清晰呈现文明演化的三个阶段——从局限于国家的“国家公民”,到立足地球的“地球村民”,再到面向宇宙的“宇宙居民”;体现从局部到整体、从现实到理想的认知升级,让文明演化的逻辑更直观,便于读者理解“宇宙公民”是文明发展的终极方向。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中思想观点及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能力。
深层逻辑:
①认知革命:材料一提到尼尔・德格拉斯・泰森以138亿年时空为坐标系,将人类文明比作“宇宙蛋糕上的糖霜”,颠覆人类中心主义叙事;材料二指出哲学家超越国家范畴关注宇宙本源,如老子追求“道”、古希腊哲学家探寻宇宙本源,这种对宇宙认知的深化,突破国家边界,为“宇宙公民”提供思想基础。
②现实困境:材料一提到商业航天引发的月球资源争夺、核战争与生态崩溃的“大筛选器”风险,材料二提到地球遵循丛林法则、国家间存在利益斗争,这些现实危机迫使人类需超越国家局限寻求协同;同时材料二提及外星文明潜在接触的可能,也推动人类以“宇宙公民”身份应对跨文明互动,让“宇宙公民”成为必要选择。
当下启示
①应对全球性挑战时,需以“宇宙公民”的开放视野推动国际合作,如在气候变化、资源分配等问题上,打破国家壁垒,避免利益冲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②在技术发展中同步构建伦理规范,如商业航天探索月球、火星移民等技术突破时,需提前制定资源分配、星际环保等伦理规则,避免重蹈地球殖民史覆辙。
③在教育与社会共识中,培养“宇宙公民”意识,让民众突破国家认知局限,认识到人类文明的共同命运,为未来星际探索和文明存续奠定思想基础。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潇潇雨声迟(节选)
孟栀晚
高一开学那天,我在报到处的公告栏前第三次看到了那个名字。
阮雨声。
墨迹在白纸上洇开一点毛边,像极了小学毕业照里他被雨水打湿的衬衫领口。我捏着刚领的校服手册转身,撞进一片带着皂角香的阴影里。
“叶潇?”
声音比记忆里沉了些,尾音还留着少年人特有的清亮。我抬头时,正看见他喉结滚动了一下,左手拎着的军训水壶晃出细碎的水声。
“嗯。”我把手册往怀里拢了拢,指尖触到别在校服上的姓名牌,塑料边缘硌得掌心生疼。
初中三年我们在同一所学校,却像隔着两条永不相交的经纬线。他在三班,我在五班;他是篮球队主力,我是埋头刷题的普通女生。偶尔在走廊遇见,他穿着印着号码的球服擦身而过时,我总会盯着地砖上自己的影子,直到那串脚步声消失在楼梯拐角。
高一分班名单把我们钉在了同一个空间。班主任指着第三排靠窗的位置说“叶潇坐这里”时,我看见阮雨声抱着书包站在讲台旁,阳光斜斜切过他的侧脸,把睫毛的影子投在鼻梁上。
他成了我的斜后桌。
开学第一周的数学课,窗外的香樟叶被风卷得沙沙响。我攥着笔演算到第三遍,还是卡在同一个步骤。后座传来纸张翻动的轻响,接着是笔帽被叩开的声音。
“辅助线应该这样画。”
一支黑色水笔突然伸到我面前,在练习册上画出一道利落的虚线。笔尖离我的手背只有两厘米,我能感觉到他呼吸拂过耳尖,带着薄荷糖的清凉。
“谢谢。”我猛地缩回手,练习册被带得掉在地上。
他弯腰去捡时,我看见他校服后颈露出一小截绷带,边缘还沾着褐色的药渍。后来才听同桌说,他暑假打篮球摔断了锁骨。
九月的月考像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成绩公布那天,我在公告栏前数了三遍,自己的名字在年级前五十,而阮雨声的名字,落在了两百名开外。
晚自习时,我听见后桌传来撕卷子的声音。转头看过去,他正把一张揉皱的物理试卷塞进桌肚,侧脸绷得很紧。我想起小学时,他总是把满分的数学卷子折成纸飞机,从教室后排飞到我桌上。
“这道题,”我捏着自己的试卷转过身,指腹在印刷体上蹭出细微的声响,“用动量定理会简单点。”
他抬眼看我的时候,睫毛上还沾着点灰尘。窗外的路灯透过香樟叶洒进来,在他眼底晃出细碎的光斑。


展开余下试题“谢了。”他接过试卷时,指尖不小心碰到我的指腹,像有微弱的电流窜过。
从那天起,我们之间有了一种奇怪的默契。他会在我被数学题困住时,递来写着解题步骤的草稿纸;我会在他篮球训练晚归时,替他把冷掉的盒饭放进微波炉。
但我们从不聊过去。
十一月的运动会,我被临时拉去凑数跑三千米。跑到最后一圈时,小腿像灌了铅,耳边全是自己粗重的喘息。观众席突然爆发出一阵欢呼,我看见阮雨声穿着红色运动服,正站在终点线前朝我挥手。
“叶潇,加油!”
他的声音穿透嘈杂的人声,像小学那次雨天里,他背着我时说的“抓紧了”。我咬紧牙冲过终点,几乎是立刻就腿软倒地。有人扶住我的肩膀,带着淡淡消毒水味的手帕擦过我的额头。
“摔断骨头还敢跑这么快?”我看见他锁骨处的绷带又渗了点红。
“总不能看着你晕在跑道上。”他笑的时候,眼角有颗小小的痣,和十二岁那年一模一样。
元旦晚会那天飘着细雪。班级联欢结束后,我抱着表演用的古筝往琴房走,看见阮雨声站在教学楼门口的路灯下。他没穿外套,校服拉链敞开着,手里捏着个包装得很粗糙的盒子。
“这个,”他把盒子往我怀里塞,耳朵红得厉害,“元旦礼物。”
盒子里是个陶瓷做的小风车,叶片上画着两只手牵手的小熊。我突然想起小学毕业那天,我说把他送的礼物扔了时,他眼里瞬间熄灭的光。
“我也有东西给你。”我从书包里掏出个笔记本,那是我攒了半年零花钱买的,封面上印着他喜欢的篮球队logo。
他接过笔记本时,雪落在他睫毛上,像撒了把碎星星。
“叶潇,”他突然开口,声音有点抖,“小学毕业那天,我……”
“别说了。”我打断他,心脏跳得快要撞碎肋骨。有些话一旦说出口,可能连现在这种微妙的平衡都会打破。
他沉默了很久,久到我以为他会转身离开。雪越下越大,落在我们之间,堆起薄薄一层白。
“好吧。”他最后说,转身时围巾被风吹得飘起来,“记得早点回去。”
寒假前的最后一场考试,我在文具盒里发现一张纸条。字迹还是和小时候一样潦草,写着“年后开学,我有话对你说”。
那个春节,我把纸条夹在语文书里,翻来覆去看了几十遍。窗外的鞭炮声噼里啪啦响,我数着日历上的数字,想象着他要说的话。
可开学那天,阮雨声的座位是空的。
班主任在班会课上说,阮雨声转学了,跟着父母去了南方城市。我的手指死死掐着掌心,直到听见后桌的女生说,他临走前托人把那个篮球笔记本还给了班长。
那天傍晚,我抱着古筝走到琴房,发现窗台上的陶瓷风车不见了。琴房的门没锁,风灌进来吹得窗帘哗哗响,像极了十二岁那个雨天,他撑着伞站在我身后时,雨打在伞面上的声音。
后来我常常会想,如果那天在路灯下,我没有打断他;如果春节时,我能鼓起勇气给他打个电话;如果小学毕业那天,我回头看了他一眼……
可人生从来没有如果。
就像那年夏天的雨,下得太仓促,停得也太潦草。而我们,终究是被留在了雨里。
6.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阮雨声身上的气味在文中两次出现:讲数学题时带着“薄荷糖的清凉”,运动会后手帕上有“消毒水味”,这两种气味始终伴随着他与叶潇的互动,形成特殊的记忆标识。
B. 阮雨声九月月考成绩下滑至两百名开外,与他暑假打篮球摔断锁骨可能存在关联——受伤或许影响了他的学习状态,这为后文叶潇主动讲题埋下了合理性伏笔。
C. 叶潇在路灯下打断阮雨声提及“小学毕业那天”的话题,并非因对过去的争执仍心怀芥蒂,而是担心一旦触碰往事,两人好不容易建立的微妙平衡会彻底崩塌。
D. 琴房窗台上消失的陶瓷风车与被归还的篮球笔记本,形成呼应的象征:前者承载着阮雨声的主动靠近,后者暗示着他最终的退缩,共同指向两人未说出口的情谊。
7.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雨”的意象贯穿始终,既是两人情感节点的见证,也象征着时光的仓促与情感的朦胧,与标题“潇潇雨声迟”形成呼应。
B. 感官描写极具层次感:“皂角香”“薄荷糖的清凉”“消毒水味”等嗅觉元素,与“水壶水声”“香樟叶沙沙响”“雨打伞面声”等听觉元素交织,既构建了场景真实感,又暗合了人物心境的微妙变化。
C. 结尾以“如果”句式的反复追问与“被留在雨里”的隐喻收束,与开头“墨迹洇开像雨水打湿的衬衫”形成结构上的闭环,用未完成的假设强化了宿命般的遗憾感。
D. 文章善用细节对比凸显人物关系变化:如阮雨声小学时“把满分试卷折成纸飞机”与高中“把揉皱的试卷塞进桌肚”的对比,暗示了成长带来的隔阂与失落。
8. 文中多处以“未完成”的细节(如未说出口的话、未赴约的承诺等)推动情感,这种处理为何比“圆满”的结局更能触动人心?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9. 孟栀晚认为,言情小说是有意义的。它用细腻笔触描绘情感,反映人性与生活,让读者在故事里感受爱与成长,虽风格和题材多元复杂,但能唤起共鸣,在情感体验和心灵滋养上有着独特价值。结合上述观点及文本,分析在诸如“红叶九调”这般严谨的考试中考察“言情小说”这类文本是否恰当,并谈谈你读完选文后收获的人生启示。
【答案】6. A 7. D
8. ①“未完成”细节更贴近真实人生,如未说出口的话、未赴约的承诺,易引发读者对“错过”的共鸣;
②强化情感张力,如阮雨声转学留下的空白,让未竟的情谊更显珍贵,比圆满结局更具余韵;
③凸显成长的遗憾与无奈,如叶潇的反复“如果”,折射出青春中选择与错过的必然性,更易触动人心。
9. 恰当:
①言情小说细腻描绘情感与人性,如文中对青春期懵懂情谊的刻画,符合文学作品考察对情感、人生的理解的要求;
②文本通过人物成长与选择,反映生活本质,能引导考生思考人生,符合考试对思辨能力的考察目标。
人生启示:
①珍惜当下,主动把握情感与机会,避免因犹豫留下遗憾;
②成长中的错过虽难免,但经历本身也是人生的重要部分;
③情感的价值在于真诚的付出与共鸣,而非形式上的圆满。
【解析】
【导语】这篇青春题材的短篇小说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段青涩含蓄的情感故事。作者巧妙运用“雨”的意象贯穿全文,通过墨迹、衬衫、伞声等细节形成情感闭环。文中大量感官描写(皂角香、薄荷味、消毒水气息)与未完成的互动(被打断的告白、消失的风车)共同营造出朦胧怅惘的青春氛围。双线叙事在小学记忆与高中现实的交织中,展现了青春期特有的敏感与克制,最终以开放式结局留给读者无限遐想空间,成功唤起对青春遗憾的普遍共鸣。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这两种气味始终伴随着他与叶潇的互动,形成特殊的记忆标识” 错,原文仅在“开学第一周的数学课”提到他呼吸带“薄荷糖的清凉”,“十一月的运动会”提到手帕有“消毒水味”,并非“始终伴随着他与叶潇的互动”;文中其他互动场景,如递解题草稿纸、替放盒饭、元旦送礼物等,均未提及这两种气味,可见这两种气味是特定场景下的记忆,而非贯穿所有互动的标识。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文章善用细节对比凸显人物关系变化:如阮雨声小学时‘把满分试卷折成纸飞机’与高中‘把揉皱的试卷塞进桌肚’的对比”错,小学“他总是把满分的数学卷子折成纸飞机,从教室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辽宁省部分”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