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诗可以“怨”。什么是“怨”?《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注:“《诗》有君政不善则讽刺之,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可以怨刺上政。”朱熹注则说:“怨而不怒。”这样,“怨”就包括了两点:第一,怨作为对不良政治的批判,是诗的重要功能,“苛政猛于虎”,对不好的政治就是要批判,而且言之者无罪,闻之者则有所戒惧,这才符合“仁”学的根本目标;第二,怨作为下层百姓手中的武器,又不能运用过分,要适可而止,怨可以,但要“怨而不怒”,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这是孔子的立场所决定的,孔子的学说是治理社会、组织社会的学说,不是推翻社会的哲学,这反映到诗上面,就要求批判社会政治也要符合分寸,不能把社会搞乱。当然,在后来的诗学发展中,已经把“怨”的内容扩大到对现实一切不合理事物的批判。可以说,“怨”概括了诗的批判现实的作用。 从心理学的视野来看,“兴”是开发情感力量,“观”是开发认识力量,“群”是加强人们之间的沟通能力,“怨”是通过批判社会舒泄人们心中的愤懑,是舒泄能力。“兴、观、群、怨”恰好是四种力量,这四种力量涵盖了人的“知、情、意”基本心理功能。孔子当年这种对诗的功能的系统概括,对今天而言,仍然是有重要参考价值和理论意义的。 (摘编自童庆炳《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研究者多从社会伦理角度解释孔子的诗教说,作者从心理学角度更深入地探究诗教说产生的原因。 B. 春秋时期的统治者通过搜集的民歌来观察现实政治的实施结果,也观察赋诗者的志向、意愿等。 C. “群”的提法起初可能与原始人类的诗乐舞活动有关,而朱熹和孔安国对“群”的注解仅关注“诗”。 D. “怨”的对象在诗学发展中从不良政治扩大到现实中一切不合理事物,偏离“怨而不怒”的要求。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的社会功能的发生不能离开人及其心理的变化,心理力量的激发是文学社会功能实现的必要条件。 B. 朱熹将“兴”解释为理性“志意”的感发,不重视诗的感情特性,与孔孟强调情感发动的解释相偏离。 C. 诗可以“观风俗之盛衰”,可以“考见得失”,是因为诗反映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D. “怨”是诗的重要功能,对于“怨”的注解,孔安国和朱熹各有侧重,但都符合孔子的“仁”学目标。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第二段观点的是( ) A. 西汉《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B. 西晋傅玄《蜉蝣赋序》:“读《诗》至《蜉蝣》,感其虽朝生暮死,而能修其羽翼,可以有兴,遂赋之。” C. 南朝宋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 D. 宋人葛立方《韵语阳秋》:“自古工诗者未尝无兴也,观物有感焉,则有兴。” 4. 《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孔子的诗教说是如何体现儒家的“中和之道”的。 5. 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在行文上极富严谨性,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 B 2. B 3. B 4. 中和之道指一种不偏不倚的和谐统一状态。①情理统一。诗歌既作用于情感世界,也作用于理智世界。人们既通过诗歌发动情感,亦通过诗歌理性观察现实。/诗歌既能发动情感,亦能感发人的理性意志,使情感宣泄与理性调节相结合。②“多”中求“一”,在不同意见中求统一。诗可以“群”,允许不同意见的切磋,在此基础上寻求和谐统一。③怨而不怒,怨刺有度,适可而止,符合分寸,以维护社会安定统一为最终目标。 5. ①语言严谨:多用限定性词语“可能”“比较”“基本上”等,用语谨慎,避免表达绝对化。/通过“必然”“必须”等词,更加精确地界定了概念与条件之间的关系。②结构严谨:采用总分总结构,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对概念内涵的揭示层层推进。③引用严谨:引用文献皆标明出处,使之有据可依,真实可靠。 【解析】 【导语】这篇学术论文从心理学视角重新诠释了孔子“兴观群怨”的诗教理论,展现了古典文论的现代阐释价值。作者通过严谨的文献考证与逻辑推演,将传统诗学概念与心理功能相对应:“兴”对应情感力,“观”对应认识力,“群”对应沟通力,“怨”对应舒泄力,构建了完整的心理功能体系。论文既尊重传统注疏,又突破朱熹等前人的理性化解读,强调诗歌的感性特质,体现了学术创新与历史传承的平衡。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作者从心理学角度更深入地探究诗教说产生的原因”错,根据原文“我认为如果深入研究的话,对于孔子的‘兴、观、群、怨’说,也完全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加以解释”可知,心理学是作者解释孔子诗教说内涵的新角度,并非解释诗教说“产生的原因”。 C.“仅关注”错,根据原文“关于‘群’的问题可能与原始时期人类的群体活动有联系,诗和乐、舞一起,在原始人类的生活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孔子‘群’的提法可能是对这种生活的总结。后人的注解也与此有关”可知,原文说“群”的提法可能是对诗乐舞生活的总结,“后人的注解也与此有关”,这说明朱熹和孔安国的注解仍延续了诗乐舞群体活动的背景,而非仅关注诗本身。 D.“偏离”错。根据原文“但要‘怨而不怒’,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这是孔子的立场所决定的,孔子的学说是治理社会、组织社会的学说,不是推翻社会的哲学,这反映到诗上面,就要求批判社会政治也要符合分寸”“当然,在后来的诗学发展中,已经把‘怨’的内容扩大到对现实一切不合理事物的批判。可以说,‘怨’概括了诗的批判现实的作用”可知,原文明确提到“怨”在后来的诗学发展中“已经将内容扩大到对现实一切不合理事物的批判”,但并未指出这种扩大“偏离‘怨而不怒’的要求”。相反,全文始终强调孔子学说“不是推翻社会的哲学”,要求批判“符合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