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  2025-09-17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重庆市西北狼教育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重庆市西北狼教育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孔子十分重视诗教,因为他认为诗的社会作用是很大的。《论语·阳货》篇有相关说明,这就是孔子提出的“兴、观、群、怨”说。对此,研究者一般都从社会伦理的角度来解释孔子对诗的社会作用的看法。我认为如果深入研究的话,对于孔子的“兴、观、群、怨”说,也完全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加以解释。因为“兴、观、群、怨”说最终是要解决文学的社会功能问题,但是,这种社会功能必然要通过对人的心理力量的激发,才有可能实现。离开了人及其心理的变化,文学的社会作用无从发生。
诗可以“兴”。“兴”是什么意思?这里的“兴”与“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兴”,则有较密切的关系。“兴”的原义是“起”(见《说文解字》),“起”与“立”的意义相近,因此作为《诗》的“兴”,是说不能把学诗停留在学习语言技巧和知识以及“专对”的本领上面,还必须从诗的学习中获得对人自身感情的助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朱熹把“兴”解释为“感发志意”(《四书章句集注》),意思是说诵读诗歌可以使人的感情激动、精神振奋。那么为什么诗会有这种作用呢?朱熹又把“兴”解释为“托物兴辞”(《诗传纲领》),孔安国则把“兴”解释为“引譬连类”(见何晏《论语集解》孔安国注)。如果我们把这三种解释联系起来思考,那么我们对“兴”可能就有一个比较准确的理解。首先,诗必须“托物”“引譬连类”,有形象,有联想的空间,而不是抽象的说教;其次,人们诵诗过程中通过对形象的体会和联想,受到启发和感悟,从而使感情、意志和精神振奋起来,使人得以“起”,得以“立”。所以“兴”的意思是指诗的形象和思想感情对人的情感激励鼓舞。孔子的“兴”的观念既考虑到诗的形象性特征,又强调了诗的感情特性。对于“兴”,基本上可以理解为培养人的情感力。我的理由是,既然把“兴”训为“起”,实际上可以把“兴起”连起来解释。《论语》中的“兴于诗”,《孟子》中的“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都是偏重情感发动的意思。所以“兴”可以说是孔子对情感力量的关心。他认为诗三百篇表达了人类丰富的情感,通过诗来开发人的健康情感,是孔子的“兴”说的基本内涵。过去的研究多受朱熹的影响,认为“兴”是“感发志意”,“志意”偏重于理性方面,忽视了兴与人心的激动感兴的关系,是有片面性的。
诗可以“观”。“观”是什么意思?“观”首先是对《左传》所记载的“观诗”活动的总结。具体的解释,可参考《论语集解》引郑玄注“观风俗之盛衰”、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考见得失”。诗因为反映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在春秋时期,统治者热心派人搜集各地的民歌,谓之“采诗”,借以考察下层人民对现实政治的看法和呼声。所以“观”的内涵主要指人们可以通过诗来观察现实的政治实施的结果,当然也可通过赋诗言志观赋诗者的志向、意愿等。可以说,“观”揭示了诗歌的认识作用。如果说“兴”偏重于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的话,那么“观”偏重于作用于人的理智的世界。
诗可以“群”。“群”是什么意思?关于“群”的问题可能与原始时期人类的群体活动有联系,诗和乐、舞一起,在原始人类的生活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孔子“群”的提法可能是对这种生活的总结。后人的注解也与此有关。《论语集解》引孔安国的解释“群居相切磋”,朱熹《四书集注》中则说“和而不流”。这些解释都比较准确。所谓“群居相切磋”,就是通过对诗的解读,可以发表不同的看法,互相切磋,最后达成统一的意见。所谓“和而不流”也差不多是这个意思。“流”,是漫无检束的意思,“不流”就是达到统一,但这统一是怎样达到的呢?不是一个人说了算,而是要在“和”之中达到,“和而不同”,“和”不是一团和气,“和”是在不同的意见中去求统一。这就是“群”。可以说,“群”体现了诗歌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作用。用现代的话语翻译出来,就是通过诗进行对话。


浏览完整试题诗可以“怨”。什么是“怨”?《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注:“《诗》有君政不善则讽刺之,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可以怨刺上政。”朱熹注则说:“怨而不怒。”这样,“怨”就包括了两点:第一,怨作为对不良政治的批判,是诗的重要功能,“苛政猛于虎”,对不好的政治就是要批判,而且言之者无罪,闻之者则有所戒惧,这才符合“仁”学的根本目标;第二,怨作为下层百姓手中的武器,又不能运用过分,要适可而止,怨可以,但要“怨而不怒”,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这是孔子的立场所决定的,孔子的学说是治理社会、组织社会的学说,不是推翻社会的哲学,这反映到诗上面,就要求批判社会政治也要符合分寸,不能把社会搞乱。当然,在后来的诗学发展中,已经把“怨”的内容扩大到对现实一切不合理事物的批判。可以说,“怨”概括了诗的批判现实的作用。
从心理学的视野来看,“兴”是开发情感力量,“观”是开发认识力量,“群”是加强人们之间的沟通能力,“怨”是通过批判社会舒泄人们心中的愤懑,是舒泄能力。“兴、观、群、怨”恰好是四种力量,这四种力量涵盖了人的“知、情、意”基本心理功能。孔子当年这种对诗的功能的系统概括,对今天而言,仍然是有重要参考价值和理论意义的。
(摘编自童庆炳《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研究者多从社会伦理角度解释孔子的诗教说,作者从心理学角度更深入地探究诗教说产生的原因。
B. 春秋时期的统治者通过搜集的民歌来观察现实政治的实施结果,也观察赋诗者的志向、意愿等。
C. “群”的提法起初可能与原始人类的诗乐舞活动有关,而朱熹和孔安国对“群”的注解仅关注“诗”。
D. “怨”的对象在诗学发展中从不良政治扩大到现实中一切不合理事物,偏离“怨而不怒”的要求。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的社会功能的发生不能离开人及其心理的变化,心理力量的激发是文学社会功能实现的必要条件。
B. 朱熹将“兴”解释为理性“志意”的感发,不重视诗的感情特性,与孔孟强调情感发动的解释相偏离。
C. 诗可以“观风俗之盛衰”,可以“考见得失”,是因为诗反映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D. “怨”是诗的重要功能,对于“怨”的注解,孔安国和朱熹各有侧重,但都符合孔子的“仁”学目标。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第二段观点的是( )
A. 西汉《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B. 西晋傅玄《蜉蝣赋序》:“读《诗》至《蜉蝣》,感其虽朝生暮死,而能修其羽翼,可以有兴,遂赋之。”
C. 南朝宋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
D. 宋人葛立方《韵语阳秋》:“自古工诗者未尝无兴也,观物有感焉,则有兴。”
4. 《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孔子的诗教说是如何体现儒家的“中和之道”的。
5. 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在行文上极富严谨性,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 B 2. B
3. B 4. 中和之道指一种不偏不倚的和谐统一状态。①情理统一。诗歌既作用于情感世界,也作用于理智世界。人们既通过诗歌发动情感,亦通过诗歌理性观察现实。/诗歌既能发动情感,亦能感发人的理性意志,使情感宣泄与理性调节相结合。②“多”中求“一”,在不同意见中求统一。诗可以“群”,允许不同意见的切磋,在此基础上寻求和谐统一。③怨而不怒,怨刺有度,适可而止,符合分寸,以维护社会安定统一为最终目标。
5. ①语言严谨:多用限定性词语“可能”“比较”“基本上”等,用语谨慎,避免表达绝对化。/通过“必然”“必须”等词,更加精确地界定了概念与条件之间的关系。②结构严谨:采用总分总结构,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对概念内涵的揭示层层推进。③引用严谨:引用文献皆标明出处,使之有据可依,真实可靠。
【解析】
【导语】这篇学术论文从心理学视角重新诠释了孔子“兴观群怨”的诗教理论,展现了古典文论的现代阐释价值。作者通过严谨的文献考证与逻辑推演,将传统诗学概念与心理功能相对应:“兴”对应情感力,“观”对应认识力,“群”对应沟通力,“怨”对应舒泄力,构建了完整的心理功能体系。论文既尊重传统注疏,又突破朱熹等前人的理性化解读,强调诗歌的感性特质,体现了学术创新与历史传承的平衡。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作者从心理学角度更深入地探究诗教说产生的原因”错,根据原文“我认为如果深入研究的话,对于孔子的‘兴、观、群、怨’说,也完全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加以解释”可知,心理学是作者解释孔子诗教说内涵的新角度,并非解释诗教说“产生的原因”。
C.“仅关注”错,根据原文“关于‘群’的问题可能与原始时期人类的群体活动有联系,诗和乐、舞一起,在原始人类的生活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孔子‘群’的提法可能是对这种生活的总结。后人的注解也与此有关”可知,原文说“群”的提法可能是对诗乐舞生活的总结,“后人的注解也与此有关”,这说明朱熹和孔安国的注解仍延续了诗乐舞群体活动的背景,而非仅关注诗本身。
D.“偏离”错。根据原文“但要‘怨而不怒’,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这是孔子的立场所决定的,孔子的学说是治理社会、组织社会的学说,不是推翻社会的哲学,这反映到诗上面,就要求批判社会政治也要符合分寸”“当然,在后来的诗学发展中,已经把‘怨’的内容扩大到对现实一切不合理事物的批判。可以说,‘怨’概括了诗的批判现实的作用”可知,原文明确提到“怨”在后来的诗学发展中“已经将内容扩大到对现实一切不合理事物的批判”,但并未指出这种扩大“偏离‘怨而不怒’的要求”。相反,全文始终强调孔子学说“不是推翻社会的哲学”,要求批判“符合分寸”。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不重视诗的感情特性,与孔孟强调情感发动的解释相偏离”错,根据原文“朱熹把‘兴’解释为‘感发志意’,意思是说诵读诗歌可以使人的感情激动、精神振奋”,说明朱熹对“兴”的注解也关注到了诗的感情特性,同样与孔孟的情感发动解释有关。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根据原文可知,第二段的观点认为“兴”是指“诗的形象和思想感情对人的情感激励鼓舞”,强调“兴”是诗歌发动人的情感的功能。
A.该句强调诗是情志的表达,侧重“诗”与“志、情”的内在关联,未直接涉及孔子“兴”说中“托物兴辞”“感发志意”的形象激发过程,未体现通过诗的形象引发情感振奋的特点,与第二段“兴”的情感激励功能关联较弱。
B.傅玄读《诗・蜉蝣》时,由“蜉蝣朝生暮死仍修羽翼”的形象引发联想,产生情感触动并作赋,直接体现了“托物兴辞”“引譬连类”的过程,符合第二段中“通过诗的形象激发情感、使人‘兴起’”的观点,是“兴”之情感激励功能的典型例证。
C.此句侧重创作中“物”与“情”的相互作用,强调“睹物兴情”的创作逻辑,而非第二段所论“读诗时通过形象感发情感”的接受过程,偏离了“兴”对读者情感力的培养这一核心论点。
D.该句强调诗人创作需“观物有感”,侧重“兴”在诗歌创作中的起源,而第二段重点探讨的是诗歌对读者的情感激发作用(即“兴”的社会功能),二者论述角度不同,无法直接支撑第二段观点。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思想观点、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中和之道指一种不偏不倚的和谐统一状态。
①情理统一。材料提到“兴”可“培养人的情感力”,通过诗的形象“使人的感情激动、精神振奋”;“观”则“偏重于作用于人的理智的世界”,能让人“考察下层人民对现实政治的看法”“考见得失”。二者分别作用于情感与理智,使诗歌功能不偏于一端,实现情理和谐。
②和谐统一。材料引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朱熹注“和而不流”,指出“群”是通过解读诗歌发表不同意见、互相切磋,在“和而不同”中达成统一,而非一人独断或无原则调和,在差异中求和谐。
③适度原则。材料中孔安国注“《诗》有君政不善则讽刺之”,朱熹注“怨而不怒”,说明“怨”允许批判不良政治,但需适可而止,避免过度愤怒破坏社会安定,既发挥批判功能,又坚守分寸,符合“中和之道”不偏激、求和谐的核心。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思路、语言特点及文本特色的能力。
①语言严谨:运用限定性词语如“可能”“比较”“基本上”,避免绝对化表述。例如“‘兴’的原义是‘起’(见《说文解字》),‘起’与‘立’的意义相近”中“相近”一词,谨慎界定概念关联。使用“必然”“必须”等词精确逻辑关系。这类词语精准把握内容之间的关系,同样体现语言的严谨性。
②结构严谨:采用“总—分—总”结构,开篇提出从心理学角度解析“兴、观、群、怨”,中间分点阐释,结尾总结其涵盖心理功能及现代意义,层次清晰。概念解析层层推进。如释“兴”时,先引《说文解字》,再结合朱熹、孔安国注,最后联系《论语》《孟子》,逐步明确其情感激励 本质。
③引用严谨:所有文献引用均标明出处,如《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解》,确保论据可靠 再如引用郑玄“观风俗之盛衰”、朱熹“考见得失”注解“观”,均注明来源,增强学术可信度。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
艰难时世
【美】罗恩·拉什
雅各布站在牛舍门口,看着埃德娜从鸡舍里走出来。她嘴唇紧抿,看来鸡蛋又少了几个。
“矮脚鸡下面一只蛋都没有。”埃德娜说,“都连续四天这样了。”
“兴许是那只老公鸡重新黏上她了。”雅各布说道。他等着妻子露出笑容。好多年前,他俩头一回谈情说爱时,埃德娜的迷人微笑曾经最让他神魂颠倒。她的整个脸蛋变得灿烂迷人,嘴唇向上扬起时,仿佛有一波光束从嘴角一直传递到额头。
“你就继续开玩笑吧。”埃德娜回话说,“可咱们靠卖鸡蛋换得的一点儿现金很紧要。也许关系到你有没有五分钱来浪费在一份报纸上。”
“可有许多人比咱们还穷呐,”雅各布说,“你只要看看山坳,就晓得这句话是真是假。”
“咱们仍旧可能落得像哈特利一样。”埃德娜回嘴道。她的视线越过雅各布,落到道路尽头,“大概是他养的癞皮狗偷走咱家的鸡蛋。那只狗的模样看上去就像是个偷吃鸡蛋的主。总是鬼鬼祟祟地在这附近游走。”
“我会去察看下。”雅各布说道,他知道埃德娜会为鸡蛋不翼而飞的事苦恼上一整天。雅各布试图让自己变得大度一些,记着埃德娜并不总是这样斤斤计较。是在银行夺去家里的卡车和多数牲口后,她才变成如今这模样。
雅各布走出鸡舍的时候,见到哈特利一家从土路上走下来,灰色的尘土从他们的赤足上升腾起。哈特利一家瘦骨嶙峋的骨架上,挂着褴褛的衣衫,样子就像是随身携带了全部家当、要转场到另一块麦地的稻草人。他家的狗跟在后面,和他所追随的主人一样身形憔悴。雅各布从他买的星期日报纸上知道,到处都是经济大萧条。纽约的富人们丧失了所有的财产,从高楼上跃下自杀。有些人攀在火车的货车顶上,从一个城镇去往下一个城镇,祈求能得到一份工作。可是呢,很难相信竟然有人会比哈特利和他一家还要穷。
埃德娜突然走到了门廊上。“你们家的狗,”她对着哈特利说道,“是不是爱偷鸡蛋啊?”埃德娜也许并不想用责问的语气说话,但这番话听上去就是来势汹汹。
哈特利止住脚步,转过身,对着门廊。换作另一个人,肯定会把手中沉重的麻袋放下,可哈特利并没有那么做。他依旧拎着袋子,仿佛是在掂量轻重。
“你为啥问我这个?”他说道。从哈特利的说话语气里,你既听不出生气,也听不到辩护的味道。这不由让雅各布想到,这个男人甚至连嗓音都被消磨得平淡无奇,没剩下一丝棱角了。
“有东西潜入我家的鸡舍,偷走了些鸡蛋。”埃德娜说,“只偷走鸡蛋,所以肯定不是狐狸或黄鼠狼干的。”
“所以你怀疑是我家的狗干的。”
埃德娜没有出声,哈特利放下了手中的麻袋,从工装裤里摸出一把折刀,又轻轻地叫来自家的狗,后者听话地向哈特利走去。哈特利单膝跪下,左手捏住狗的后脖颈,同时用折刀刀刃抵住狗的喉咙。
“我不认为是你家的狗偷走鸡蛋。”雅各布说。
“可你也不是百分百确信。还是有那种可能。”哈特利一边说,一边用食指抚摩爱狗的头颅,狗随之抬起了脑袋。雅各布还没来得及回话,刀刃就切开了狗的气管。狗没有大叫或咆哮,只是在哈特利的手里垂下脑袋,溅洒出的狗血染红了道路。
“你们现在就明确知道了。”哈特利边说边站起身。
第二日早晨,哈特利家的狗已经无法在路旁逛荡了,但失踪的鸡蛋数目却增加了。雅各布听说可能是黄鼠蛇偷了鸡蛋,可以用捕鱼的方法抓住它。
吃过晚饭,雅各布便进了柴火棚,找到一枚鱼钩。雅各布拿起鸡蛋,用鱼钩上的倒刺钻了一个细洞,缓缓地把整个鱼钩放入鸡蛋里,接着把细线系在鸡窝盒后面的一根铁钉头上。


展开余下试题夜晚,窗户敞开着,在重新坠入梦乡前,雅各布听到了鸡舍里传出的异响。
于是,他走进柴火棚,拿出一把锄头,准备杀蛇用。雅各布跨过鸡舍门口充作台阶用的圆木,径直走了进去。他把提灯拎到前方,检查鸡窝盒。矮脚鸡还在里面,但她身底下的鸡蛋已经不翼而飞了。雅各布花费了好一会儿,才找到那根钓鱼线,细线像蜘蛛网上的一缕蛛丝,通向鸡舍的一个角落。雅各布手里拿好锄头,上前一步。他把提灯举在身前,随后便看见哈特利的女儿畏缩在角落,钓鱼线的另一头消失在她合拢的嘴巴里。
雅各布跪在她面前,小姑娘没有试图说话。雅各布放下锄头和提灯,取出折叠小刀,然后在距离小姑娘的嘴唇还有几英寸的地方,割断了钓鱼线。之后的几分钟内,他什么都没做。“让我瞧瞧。”雅各布说。小姑娘没有张开嘴,可这并不能阻止他用手指拨开她的嘴巴,发现鱼钩的倒刺深陷在小姑娘的腮帮子的肉里,立马松了口气。
“你没把鸡蛋带回家过吧,“他说,“你在这儿就吃掉了鸡蛋,对吧?”
小姑娘点点头。
“那就赶紧吃了它。”雅各布说,“可你以后不能再到这里来了。假如你再回来,你爸就会知道这件事。你明白吗?”
“明白。”小姑娘低声说道,这还是她头一次开口讲话。
稍后,雅各布目视着小姑娘沿着土路离开,直到夜色将她完全包裹,随后雅各布坐在劈柴火时当作垫块用的树桩上。他吹灭了提灯的火苗,接着便等待起来,虽然他也说不清自己到底在等待什么。不久后,月亮和星辰的光芒变得黯淡。东方的天空里,黑暗中透出一丝光亮,颜色像是紫色的玻璃。
(摘自罗恩·拉什《炽焰燃烧》,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面对鸡蛋的丢失,雅各布并没有像埃德娜一样焦急不安,反而开玩笑宽慰她,体现出雅各布达观的性格。
B. 对于埃德娜的质疑,哈特利并没有进行辩解,而是果断杀死了自己的爱犬,说明贫穷让他变得脾气暴躁。
C. 哈特利 女儿偷吃鸡蛋被雅各布发现后,内心极度恐慌,她没有试图说话,也不张开嘴让他瞧瞧伤口。
D. 雅各布割断钓鱼线之后的几分钟内什么都没做,主要是因为他以为小姑娘误吞鱼钩,紧张而不知所措。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围绕“鸡蛋失窃”这一事件展开,叙述了疑贼、问贼、捕贼、放贼的经过,环环相扣,不蔓不枝。
B. 小说通篇以雅各布的视角呈现故事,既真实地展现出他的情感波动,也有助于突出他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差异。
C. 作品以稻草人为喻,刻画了哈特利一家瘦骨嶙峋、衣衫褴褛的外形特征,并表现了他们麻木空洞的精神状态。
D. 小说最后一段的环境描写,不仅是人物活动的背景,还象征着现实的沉重和压抑,又隐隐透露出一丝希望。
8. 小说中叙述了雅各布在报纸中看到的内容,这样有什么用意?
9. 有人说“苦难的威力并不在于事件本身,而在于浸泡在苦难事件里的心态。”这篇文章中“苦难的威力”体现在哪些地方?
【答案】6. B 7. B
8. ①巧妙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呼应题目。
②拓展故事内容,解释了小说中人物反常行为和心态的原因。
9. (1)消极:
①埃德娜在经济大萧条下变得斤斤计较和焦虑猜疑。
②哈特利在贫穷下过分敏感和自尊。
③雅各布面对未来的迷茫。
(2)积极:
①雅各布面对问题的达观。
②雅各布对未来的微弱希望。
③雅各布对小姑娘的同情和关爱。
【解析】
【导语】这篇小说以经济大萧条为背景,通过“鸡蛋失窃”的日常事件,深刻展现了极端贫困下人性的扭曲与坚守。作者运用冷峻克制的笔调,在雅各布的达观与埃德娜的焦虑、哈特利的麻木之间形成强烈张力。杀狗与偷蛋两个震撼场景,将物质匮乏对人性的摧残具象化,而结尾雅各布对女孩的宽恕,又在黑暗中透出人性的微光。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说明贫穷让他变得脾气暴躁”错,哈特利果断杀死了自己的爱犬不是因为他脾气暴躁,而是因为过分的自尊。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小说通篇以雅各布的视角呈现故事”错,小说是叙述者视角,是全知视角。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①文中写道“雅各布从他买的星期日报纸上知道,到处都是经济大萧条……从一个城镇去往下一个城镇,祈求能得到一份工作”,通过这些描述,明确地将故事置于经济大萧条这一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艰难时世”的题目也因这一背景而得到了具体的呼应,让读者明白小说中人物所面临的困境是时代的产物,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②这一内容解释了小说中人物一些反常行为和心态的原因。比如哈特利一家的极度贫穷,如“哈特利一家瘦骨嶙峋的骨架上,挂着褴褛的衣衫,样子就像是随身携带了全部家当、要转场到另一块麦地的稻草人”,以及埃德娜对鸡蛋丢失的焦虑和猜疑,雅各布一家也因经济问题而生活艰难。同时,也让读者理解到在这样的艰难时世中,人们的生活和心理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他们的行为和反应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无奈之举,拓展了故事的内涵,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
(1)消极:
①埃德娜的变化:原本可能并非斤斤计较之人,但在银行夺去家里的卡车和多数牲口后,在经济大萧条的压力下,她变得对鸡蛋的丢失十分在意,焦虑猜疑,甚至直接责问哈特利他家的狗是否偷鸡蛋,语气来势汹汹,体现出生活的苦难对她心态和性格的影响。
②哈特利的敏感自尊:当埃德娜怀疑他家的狗偷鸡蛋时,他没有过多辩解,而是直接“左手捏住狗的后脖颈,同时用折刀刀刃抵住狗的喉咙”,这种行为表现出他在贫穷困境下过分的敏感和自尊,他无法忍受被怀疑的屈辱,以极端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反映出苦难对他心理的扭曲。
③雅各布的迷茫:雅各布虽然相对较为冷静,但从他“也说不清自己到底在等待什么”等表现,可以看出他在艰难时世中对未来感到迷茫,不知道生活将会如何发展,对摆脱困境缺乏信心。
(2)积极:
①雅各布的达观:在面对生活的困难和埃德娜的抱怨时,雅各布试图让自己变得大度一些,还会开玩笑缓解气氛,如“兴许是那只老公鸡重新黏上她了”,他没有被生活的苦难完全压垮,仍能以一种相对达观的心态面对,这种心态是在苦难中保持的一种积极力量。
②雅各布对未来的微弱希望:尽管生活艰难,雅各布在发现小姑娘偷鸡蛋后,没有严厉惩罚她,而是选择理解和宽容,并且在故事结尾,他坐在树桩上等待,“东方的天空里,黑暗中透出一丝光亮,颜色像是紫色的玻璃”,这一描写暗示着他内心对未来仍存有一丝微弱的希望,相信生活或许会有所改变。
③雅各布对小姑娘的同情和关爱:当发现是哈特利的女儿偷鸡蛋且鱼钩倒刺深陷在她腮帮子肉里时,雅各布没有指责她,而是小心地割断钓鱼线,让她赶紧吃掉鸡蛋并叮嘱她以后别再来,体现出他对处于困境中的小姑娘的同情和关爱,这种人性中的善良在苦难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
(三)阅读III(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晁错者,颍川人也。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重庆市西北”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