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问七:在当下全球化的语境下,中国艺术家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包:我认为只有跨文化的艺术品才有能力超越“本土性”,成为用于文化竞争中的国际性产品。欧美先锋艺术家吸纳来自其他国家的文化资源,在坚持自身文化的基础上开启了现代化的创新,推出了有竞争力的国际性文化产品,但五四知识分子在借用西方资源进行社会变革时却失去了传统的根基,无法为自己的文化价值做出合理的辩护,这导致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大多无法用于建构“现代性中国”。未来的中国艺术家如果想推出具有竞争力的国际文化产品,恐怕还得重新思考“现代性”与文化政治之间的密切关系。 问八:清华大学刘东教授在《为中国人民声辩》中认为您的著作揭露了西方学者“偷窃历史”的各种诡辩术和偏狭的民族主义,指出了中国美术的精神底蕴,验证了中国文化当年的势能。您认同他的看法吗? 包:我想要强调的是,文化不具有本质性,而是流变的。西方并非总是先进的,不同文化之间除了竞争,也可相互学习、借鉴和交流。艺术将以巨大的感召力和魅力,拆除我们在理解之路上的各种障碍和偏见,把人类不同的心灵沟通在一起。 (摘编自刘燕《海外中国艺术史的研究理路与创新——美国汉学家包华石教授访谈录》)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庄子开启了包华石的汉学道路,他认为《齐物论》提出了民主思想,它在汉代至宋代的艺术视觉与政治领域均有所呈现。 B. 除了现代平等观念外,许多当代人不言而喻的西方现代概念,如法制、民意反馈、分权制衡,都受到了中国的启发与影响。 C. 针对“西方诡辩术”,问六和问八持续抛出追问,不仅折射出采访者对西方中心论调的关注,也体现了他对这个现象的警惕。 D. 访谈涉及了受访者走向汉学的路径与研究成果,并给出了不同文化之间除了竞争也可以相互学习、借鉴和交流的建议。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问一将受访者被中国艺术史或汉学吸引的过程作为访谈的切入点,营造了亲切而不失专业的对话氛围,能够激发听众的兴趣。 B. 问三回答颠覆了大众惯常认知,举例较丰富,体现受访者的观点植根于对事实真相的尊重和对历史材料的开掘,具有独创性。 C. 问四可能会提出“中西方在政治风俗画中表现的观念有什么不同”或“在西方艺术中,是否也存在反馈民意的案例”等问题。 D. 联合国副秘书长在2025年首个“文明对话国际日”上的“文明对话是通往和平的途径”发言与问八中受访者的观点不谋而合。 3. 下列选项中,更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问五回答的是( ) A. 南宋 《望贤迎驾图》具体描绘了妇孺形象,16世纪《利维坦》插图中却只有群众以背影衬托国王巨兽的画面。 B. 清代《古文渊鉴》提出任用官员“不限资格之高下”,18世纪初被译为英文,欧洲启蒙运动时期该书影响很大。 C. 1593年由杨东明创作的《饥民图说》反映了收成欠佳时期饥民的悲惨生活,但欧洲16世纪却尚未出现此类作品。 D. 宋代税率依靠收入而定,赚得越多,则纳税越多;17-18世纪的欧洲,税率仍然靠世袭身份进行区分,世代相同。 4. 访问者如何在对谈中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拿来主义》与本文都提出了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鲁迅和包华石观点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 D 2. B 3. B 4. ①从简单问题入手,启发访谈对象:如问一“如何开启学术之路”。 ②对重要问题有针对性地追问:针对受访者提出的“中国知识资源启发了许多被视为‘西方’特色的‘现代观念’”这一观点,继续追问“如何才能跳出‘西方诡辩术’带来的陷阱”(或针对问六“如何跳脱西方诡辩术的陷阱”,继续追问“当下时代语境下,中国艺术家该如何做”)。 ③逐步深入地 (或有逻辑性地)提问:从学术研究缘起问起,再到具体的学术观点,最后关注当下时代的困局与做法。 5. 侧重点差异: ①鲁迅强调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②包华石强调在坚持自身文化的基础上开启创新,吸纳文化资源(展开学习、借鉴和交流)。 原因差异: ①鲁迅的目的是针对半殖民地背景下国民党政府媚外的“送去”政策和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文化侵略,批驳当时知识分子无原则全盘西化或盲目排斥外来文化的极端态度。 ②包华石的目的是对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想要推出具有竞争力的国际性文化产品提出建议;(解决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无法用于建构“现代性”中国的困局)。 【解析】 【导语】该访谈先探寻其受庄子启发走上汉学之路 缘起,再深入探讨其核心学术观点,如中国艺术与政治的联系、艺术作为“民意反馈管道”、中国对欧洲现代观念的启发,还剖析“西方诡辩术”陷阱,最后聚焦当下中国艺术家的发展方向与文化交流意义。访谈逻辑清晰,从学术起源到观点阐释,再到现实建议,层层递进,展现了对中西方文化关系的深度思考,打破西方中心论,强调文化交流与坚守自身文化根基的重要性。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他认为《齐物论》提出了民主思想,它在汉代至宋代的艺术视觉与政治领域均有所呈现”错误,原文提到的是“因为庄子,我想做一个有关中国古代思想中的‘逍遥’术语的细读研究,探讨它在汉代至宋代如何在艺术视觉与政治方面呈现出来”,即“逍遥”术语在汉至宋的艺术与政治领域呈现,而非《齐物论》。 B.“如法制、民意反馈、分权制衡,都受到了中国的启发与影响”错误,原文问六中提到包华石提出“中国的八大发现”,含法制、民意反馈等,但仅在问五中明确“欧洲现代的平等观念受到中国的启发与影响”,其他概念未提及受到中国启发。 C.“针对‘西方诡辩术’,问六和问八持续抛出追问”错误,问八是引用刘东教授的观点并询问包华石是否认同,核心是文化是流变的、艺术的作用”,并非持续追问西方诡辩术;且“体现了他对这个现象的警惕”于文无据。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推断和辨析的能力。 B.“具有独创性”错误,原文问三的回答中,仅举例“春秋战国时期”、东汉“画像石”“唐代的绘画题材”,例子数量有限,“植根于对事实真相的尊重和对历史材料的开掘,具有独创性”原文无据,选项夸大了论据数量和观点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