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3  2025-09-17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测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浙江省名校协作体试题
高三语文 试题卷
命题:温州中学 春晖中学 审核:柯桥中学
注意事项:
1.作答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的规定位置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试卷、草稿纸一并交回。
一、阅读 (72分)
(一)阅读I (本题共5 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问一:可否先谈谈您是如何被中国艺术史或汉学所吸引,最终走向这个研究领域的?
包华石(以下简称“包”):庄子开启了我的汉学道路。《齐物论》提出了民主思想,我后来写过文章专门讨论《齐物论》的视觉性与物体特性。因为庄子,我想做一个有关中国古代思想中的“逍遥”术语的细读研究,探讨它在汉代至宋代如何在艺术视觉与政治方面呈现出来。
问二:如何从学术层面探寻中国艺术与政治之间的复杂联系?
包:这需要学者有更为广阔的学术视野、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方法。除了艺术本身的形式与风格外,还要放在历史文化、商业流通、言论管道、风尚习俗等领域全面考察。我认为视觉艺术具有认知维度,可以运用于追踪抽象概念的发展进程。通过考察文本和图像的具体构成,我们能够透视政体、权力、平等、人民等抽象的政治概念在古代中国与近代欧洲的演变轨迹。
问三:您提出在古代中国,艺术也是“民意反馈管道”之一,这颠覆了我们的固有认知。
包:艺术作为“民意反馈管道”之一,反映了一个文明的言论自由程度。在中国,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东汉的许多画像石中留下了不少具有政治内涵的图像,如拓片《北风其凉》、武氏祠画像《淮南子》等;汉代之后,中国进入了贵族统治时期,唐代的绘画题材大多限于贵族阶级……不同时期的政治风俗画都体现了知识分子与政治制度、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复杂的政治关系。
问四:……
包: ……
问五:您在近著《西中有东:前工业化时代的中英政治与视觉》中提出欧洲现代的平等观念受到中国的启发与影响,可否介绍一下这方面的观点?
包:中国的知识资源启发了许多被视为“西方”特色的“现代观念”。比如18世纪晚期法国大革命时,欧洲人才谈及“政权”概念,但用的是“贵族性”。虽然有人说西方的制度是科学民主,实际上一开始并非如此。英国人看到中国科举制度,觉得可以学习这“举贤任能”的制度,又花了几百年调整社会结构与文化,才施用于政。
问六:在此基础上,您还提出了“中国的八大发现”:人民与国家的关系、国家权力范围的界定、平等的来源、法制、民意反馈、分权制衡、仁政的对象、人情。您以解构西方中心论的方式,试图证明那些不言而喻的许多现代概念,其来源都是可疑的。那么如何才能跳出您所谓的“西方诡辩术”带来的陷阱?
包:“西方诡辩术”常把许多东西,包括民主、言论自由、贤能或自然等,都视为西方的专有概念。这种诡辩术有两种逻辑弱点:一是将地方习惯视为准则,例如多数美国人甚至汉学家至今都相信,相比于中国或其他任何地方,西方无论在任何时代都更为民主平等,这种视角的问题并不完全在于诋毁其他区域,而在于以群体身份认同取代客观历史事实作为学术讨论的基础;二是年代置换、反客为主,启蒙运动以来西方给中国贴上“社会停滞”“东方专制主义”等负面标签就是如此。五四以来,中国知识分子把自己的未来限于西方学者所断定的范围之中,因此,当代中国人应该重新反思自身文化中的知识传统,不要被“西方诡辩术”所迷惑。


浏览完整试题问七:在当下全球化的语境下,中国艺术家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包:我认为只有跨文化的艺术品才有能力超越“本土性”,成为用于文化竞争中的国际性产品。欧美先锋艺术家吸纳来自其他国家的文化资源,在坚持自身文化的基础上开启了现代化的创新,推出了有竞争力的国际性文化产品,但五四知识分子在借用西方资源进行社会变革时却失去了传统的根基,无法为自己的文化价值做出合理的辩护,这导致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大多无法用于建构“现代性中国”。未来的中国艺术家如果想推出具有竞争力的国际文化产品,恐怕还得重新思考“现代性”与文化政治之间的密切关系。
问八:清华大学刘东教授在《为中国人民声辩》中认为您的著作揭露了西方学者“偷窃历史”的各种诡辩术和偏狭的民族主义,指出了中国美术的精神底蕴,验证了中国文化当年的势能。您认同他的看法吗?
包:我想要强调的是,文化不具有本质性,而是流变的。西方并非总是先进的,不同文化之间除了竞争,也可相互学习、借鉴和交流。艺术将以巨大的感召力和魅力,拆除我们在理解之路上的各种障碍和偏见,把人类不同的心灵沟通在一起。
(摘编自刘燕《海外中国艺术史的研究理路与创新——美国汉学家包华石教授访谈录》)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庄子开启了包华石的汉学道路,他认为《齐物论》提出了民主思想,它在汉代至宋代的艺术视觉与政治领域均有所呈现。
B. 除了现代平等观念外,许多当代人不言而喻的西方现代概念,如法制、民意反馈、分权制衡,都受到了中国的启发与影响。
C. 针对“西方诡辩术”,问六和问八持续抛出追问,不仅折射出采访者对西方中心论调的关注,也体现了他对这个现象的警惕。
D. 访谈涉及了受访者走向汉学的路径与研究成果,并给出了不同文化之间除了竞争也可以相互学习、借鉴和交流的建议。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问一将受访者被中国艺术史或汉学吸引的过程作为访谈的切入点,营造了亲切而不失专业的对话氛围,能够激发听众的兴趣。
B. 问三回答颠覆了大众惯常认知,举例较丰富,体现受访者的观点植根于对事实真相的尊重和对历史材料的开掘,具有独创性。
C. 问四可能会提出“中西方在政治风俗画中表现的观念有什么不同”或“在西方艺术中,是否也存在反馈民意的案例”等问题。
D. 联合国副秘书长在2025年首个“文明对话国际日”上的“文明对话是通往和平的途径”发言与问八中受访者的观点不谋而合。
3. 下列选项中,更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问五回答的是( )
A. 南宋 《望贤迎驾图》具体描绘了妇孺形象,16世纪《利维坦》插图中却只有群众以背影衬托国王巨兽的画面。
B. 清代《古文渊鉴》提出任用官员“不限资格之高下”,18世纪初被译为英文,欧洲启蒙运动时期该书影响很大。
C. 1593年由杨东明创作的《饥民图说》反映了收成欠佳时期饥民的悲惨生活,但欧洲16世纪却尚未出现此类作品。
D. 宋代税率依靠收入而定,赚得越多,则纳税越多;17-18世纪的欧洲,税率仍然靠世袭身份进行区分,世代相同。
4. 访问者如何在对谈中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拿来主义》与本文都提出了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鲁迅和包华石观点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 D 2. B
3. B 4. ①从简单问题入手,启发访谈对象:如问一“如何开启学术之路”。
②对重要问题有针对性地追问:针对受访者提出的“中国知识资源启发了许多被视为‘西方’特色的‘现代观念’”这一观点,继续追问“如何才能跳出‘西方诡辩术’带来的陷阱”(或针对问六“如何跳脱西方诡辩术的陷阱”,继续追问“当下时代语境下,中国艺术家该如何做”)。
③逐步深入地 (或有逻辑性地)提问:从学术研究缘起问起,再到具体的学术观点,最后关注当下时代的困局与做法。
5. 侧重点差异:
①鲁迅强调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②包华石强调在坚持自身文化的基础上开启创新,吸纳文化资源(展开学习、借鉴和交流)。
原因差异:
①鲁迅的目的是针对半殖民地背景下国民党政府媚外的“送去”政策和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文化侵略,批驳当时知识分子无原则全盘西化或盲目排斥外来文化的极端态度。
②包华石的目的是对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想要推出具有竞争力的国际性文化产品提出建议;(解决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无法用于建构“现代性”中国的困局)。
【解析】
【导语】该访谈先探寻其受庄子启发走上汉学之路 缘起,再深入探讨其核心学术观点,如中国艺术与政治的联系、艺术作为“民意反馈管道”、中国对欧洲现代观念的启发,还剖析“西方诡辩术”陷阱,最后聚焦当下中国艺术家的发展方向与文化交流意义。访谈逻辑清晰,从学术起源到观点阐释,再到现实建议,层层递进,展现了对中西方文化关系的深度思考,打破西方中心论,强调文化交流与坚守自身文化根基的重要性。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他认为《齐物论》提出了民主思想,它在汉代至宋代的艺术视觉与政治领域均有所呈现”错误,原文提到的是“因为庄子,我想做一个有关中国古代思想中的‘逍遥’术语的细读研究,探讨它在汉代至宋代如何在艺术视觉与政治方面呈现出来”,即“逍遥”术语在汉至宋的艺术与政治领域呈现,而非《齐物论》。
B.“如法制、民意反馈、分权制衡,都受到了中国的启发与影响”错误,原文问六中提到包华石提出“中国的八大发现”,含法制、民意反馈等,但仅在问五中明确“欧洲现代的平等观念受到中国的启发与影响”,其他概念未提及受到中国启发。
C.“针对‘西方诡辩术’,问六和问八持续抛出追问”错误,问八是引用刘东教授的观点并询问包华石是否认同,核心是文化是流变的、艺术的作用”,并非持续追问西方诡辩术;且“体现了他对这个现象的警惕”于文无据。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推断和辨析的能力。
B.“具有独创性”错误,原文问三的回答中,仅举例“春秋战国时期”、东汉“画像石”“唐代的绘画题材”,例子数量有限,“植根于对事实真相的尊重和对历史材料的开掘,具有独创性”原文无据,选项夸大了论据数量和观点依据。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问五的核心观点是“中国的知识资源启发了许多被视为‘西方’特色的‘现代观念’”,即中国资源启发西方现代观念。
A.对比南宋与《利维坦》插图的差异,未涉及“中国启发西方”,不适合作为论据。
B.清代《古文渊鉴》“不限资格之高下”被译为英文,影响欧洲启蒙运动,证明中国知识资源启发西方,适合作为论据。
C.对比中国《饥民图说》与欧洲16世纪无此类作品,未涉及“中国启发西方”,不适合作为论据。
D.对比宋代与欧洲税率差异,未涉及“中国启发西方”,不适合作为论据。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访谈技巧的能力。
①访谈以“问一:如何被中国艺术史或汉学吸引”开篇,从受访者的学术起源入手,问题简单且贴近个人体验,易于受访者展开。
②当受访者在问五中提出“中国知识资源启发西方现代观念”,并在问六中延伸出“西方诡辩术”的概念后,访问者立即追问“那么如何才能跳出您所谓的‘西方诡辩术’带来的陷阱?”;在受访者解答后,又进一步追问“在当下全球化的语境下,中国艺术家如何才能做得更好”(问七),针对核心观点层层递进,推动话题从理论走向实践。
③访谈先问学术起源(问一),再问具体学术方法与观点(问二到问六),最后问当下实践与文化发展(问七到问八),从“理论”到“应用”,逻辑连贯,逐步将话题引向更深层次的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写作背景和意图的能力。
侧重点差异:
①鲁迅在《拿来主义》中强调“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主张根据自身需求,批判性地选取外来文化的精华。
②原文中包华石明确提出“欧美先锋艺术家吸纳来自其他国家……开启了现代化的创新”“未来的中国艺术家如果想推出……‘现代性’与文化政治之间的密切关系”,强调自身文化是基础,外来资源为创新服务。
差异原因:
①《拿来主义》创作于半殖民地中国,当时国民党政府推行“送去主义”,帝国主义通过经济、文化侵略进行“送来”,部分知识分子要么盲目排外,要么全盘西化。鲁迅的目的是批驳这些极端态度,呼吁中国主动、理性地对待外来文化。
②原文语境是“在当下全球化的语境下”,包华石指出“五四知识分子在借用西方资源进行社会变革时却失去了传统的根基……导致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大多无法用于建构‘现代性中国’”。其目的是为中国艺术家提供建议,解决传统文化无法服务现代性的困局。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树桩
阿城
①街的东首一有阳光,便会长出矮矮的一截树桩。赶街的年轻人们并不奇怪在意,说笑着过去。那树桩冒出一股烟子,有老人见了,背着手立下,哑哑地问一声:“可吃了饭了?”树桩点点头,虚虚笑一笑,以问作答,再不言语,慢慢看人赶路。
树桩无姓,亦无名,人只唤大爹,年轻时认不得,只知现时是如此。树桩多少年纪?认不得,只听街中老幼皆呼大爹。
街子极老极旧,铺面虽宽,进身却窄,仅容一个扁扁的货架,摆一些“金沙江”“红缨”,间或有锡纸的“春城”,并不常见吃烟的人买,锡纸上于是有一层灰。也有铺子卖些针线百货,鲜鲜的更显着门板旧。街又极狭,挑担子的人横着换肩,扁担便捣着两面的铺板。街中有细石条条相连,两旁又有尺宽的浅沟,一条街的污水便顺着流出去,有雨时清,无雨时浊。山寨里的汉子们掮了柴、猎物、药材来街上卖了,钱烧手,就钻进极小的酒店里买酒吃。吃来吃去,便醉了,于是滚在尺宽的沟里醒酒,之后又吃,摸摸钱没得了,才一身泥水,跌跌地赶路回去。
这街子其实是在重重大山之下,滇人称为坝子的谷地中。川流汇聚之地,就是小小的经济文化中心。经济,无非是柴米土产,些微百货。文化,却一言难尽。
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入滇擒孟获,率军路过这条街子,时正深夜,人困马乏。孔明于昏暗之中瞥见一扇门上贴有字纸,心中奇怪,下车看了,不想却是一副对联。上联是:君子豹变小人革面;下联是:小人用壮君子用罔。还有横批:惠心勿问。孔明心下一惊,想这蛮夷之地,如何有这等异人?待事后派人寻访,联也不见,人亦不见。传说到底是传说,却不无根据。这街子上每逢旧历新年,对联中常有异词,懂得的人说,用典用词都极古。问那户主,常常不知道,只说是老辈如此写,后世传摹,无非讨个吉利。
然而这条街子上最得意的是出有名的对歌手。滇中多山,常常人走比肩,却拉不起手来,原来当中隔一道深谷。若要汇在一起,非绕半日不能。人在山中走闷了,遇见人自然欢喜,于是要聊。无奈扯起嗓子对嚷,一是不能持久,二是近乎争嘴,少趣味。于是就唱,有腔有调,话也说了,乏也解了。又有男女隔谷碰见,少不了戏谑调情,那意指在城里人听来过于猥亵,可词却是风趣巧妙,令人忍俊不禁。嬉笑过后,各自转过山去谁也见不到谁。据说无数好歌,从此流传开来。现代又有一个写电影插曲的人,来搜集了去,竟一个中国唱遍。
这个街子虽小,以往每年三月却有一次盛会。各乡歌手都来聚在四面山上,你唱了我唱,我唱了他唱,最后赢出一个高手。高手极为荣耀,各寨请去,围了柴火唱,通宵达旦,如醉如痴。日后高手在山里走动,没有不认识的,没有办不成的事。
只可惜这歌子忽然断了,成为“四旧”。小学里学生上音乐课,街上人听了,都叹息太淡太直,如何就能成歌?日子一天天过去,这个街子竟失了自己的歌。②偶有人不自禁,唱一两句,觉省到了,张嘴僵在那里,看看没人,才慌慌地舔一舔嘴。
赛歌会不再有,自然高手空了如许年。
不料忽然传来消息:昆明有人又唱了,而且成千上万人在一起唱,还要对,很是热闹。歌子的解禁之令并无明文行下来,但其它诸事慢慢都许做,自然百姓明白,这歌子也可以唱了。街子里闹闹地说了半月,就到了旧时赛歌的这一天。街子决心复得往日的殊荣,自然操办了一下。一传十,十传百,天知道竟百里之内无人不晓,近万数赶了来,坐满四面山上,哄哄的像起雷。县上专区都来了干部,在街口置几张桌,放一排缸子,摆一溜坐头,真正一个大会。先由街上出人唱了,一曲刚了,对面山中人就起了对,漫声过来,万颗人头立刻又都摆过去。街上人不服气,又作出对,歌声才落,对方又逼过来。人头摆来摆去,渐渐热烈起来。
唱着唱着,却发现有些奇妙,原来尽是四十多岁的人起歌对歌,年轻人只听只笑只嚷只拍掌,却不会唱;有略会的,自知词不多不妙,不敢起对,怕在万人前失了面子。专区来的一个老文化干部就叹了,说自己三四十年前在此赶这个会,曾听到一个男子极是会唱,敌了无数歌手,对了半个月,赢到高手。再打听名字时,百姓眼里就喷出火来,嚷:“你李二都认不得?”
大爹就是姓李行二。年轻人都呆了,想不到树桩竟如此风流过。
大爹其实就在山上人里,括住耳朵听对歌,烟子一筒接一筒地吃,慢慢地笑。有那眼尖的,领了人挤上山去请大爹。
等到消息传过来,说是找到一个当年的高手叫李二,万人不由轰动起来。有那上了岁数的婆婆们,竟哀哀地哭着,挤下山去,问问他可还认得自己某年某月某日与某女子对过歌?那说词可又还认得?
年轻人说话无轻重,自然又笑话这些婆婆们老不要脸。不料大爹都认得,一个个叙话。原来婆婆们当年也都是有名有姓的歌手呢。干部们忙把坐头让出来,请老人们坐了。③一个人站出去向四面唱说了此事,上下远近地鼓掌,将一群过路的鸟惊散开,却又找不到落脚之地,慌慌地飞过山去。


展开余下试题四下里自然要请大爹唱,大爹笑了,笑纹不再收回去,慢慢地说:“有对才好。”回身请了一个婆婆。那婆婆竟面若桃花,轻轻盈盈地出来,擦一把泪,请大爹起。大爹合了眼,发一个长音,万人立刻静下来,天似乎也退远了。大爹久不运嗓,粗粗嘎嘎,情韵风趣却在:
你是山上的枇杷树
我去坡首挖了来
将你做成个土琵琶
一天到晚抱在怀
四面山上早轰出一片彩来。看那婆婆,女子到底不一样,也是一个长音,尚存清亮,四面先就喝彩,婆婆早有了对:
我是山上的枇杷树
根根须须石首埋
莫说做哪样琵琶梦
挖个石卵怀中抬
四面山上又轰出一个好来。年轻人都呆了,想不到老人们当年这样风流,人老了,调情依旧,更显老歌一股风韵,醇厚幽默,当下就有人记住会了。
大爹不在意输赢,又与其他几个人对了几首。婆婆们脸上泛光,万人面前,荣耀至极。随婆婆们来的儿孙们,也被人围着,像是什么都知道,指手画脚,得意非凡。
有街中人拿来酒,敬了老人们。大爹吃了几口。绷出筋来,却待要再唱,忽然口不能张,涎水流下来,往后便倒。
④自此,这街子,这山里,又唱起了自己的歌子。李二的名字,被年轻人记在心里,见了外地来人,便说李二。人人都觉得,大爹替这街子、这山里立了一个碑。
(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事发生在一个闭塞落后的小山沟,写街面破败老旧,却孕育出了美丽的山歌,意在赞美山乡的诗情画意。
B. “诸葛亮入滇擒孟获”的传说、老街历史与每年三月的盛会,为后文“树桩”形象的反转做了铺垫。
C. “树桩”与婆婆们对歌,年轻人从开始“笑话”到“当下就有人记住会了”,体现了他们对对歌这种民俗活动的认同。
D. 本文融合了典雅的书面语和通俗的口语,形成了独特的“雅俗交融”风格,使作品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
7.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①中“长”字化静为动,表明树桩和大爹之间有着内在联系,也暗示了人物的生存状态。
B. 句②运用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展现了人们在赛歌会中断后不敢又不愿唱歌的尴尬场景。
C. 句③中的场景描写,为下文大爹与婆婆们开始四面轰动的对唱场景做了必要的渲染和铺垫。
D. 句④的叙述与前文对歌的中断形成呼应,交代了结局,也承载着复杂的情感与历史的感悟。
8. 作家朱伟说:“没有歌唱的日子,老人成了树桩,街也就成了死街。而有了歌唱,树桩的生命一下子迸射开来,一瞬间突现出风流神采。”请谈谈你对“树桩”这一人物形象“沉默”与“重生”的理解。
9. 阿城《树桩》中的“赛歌会”与沈从文《边城(节选)》中的“赛龙舟”在小说中有何共同作用?
【答案】6. A 7. B
8. ①大爹无名无姓,他面对街坊的点点头和虚虚一笑,从年轻风流变成老年的“一截树桩”,沉默中见证历史,尽显沧桑和孤独。
②大爹年老体弱,但在赛歌会上再次展现出强大的魅力和蓬勃的生命力,成了乡民心中的丰碑,隐喻了文化的坚韧。
9. ①勾连情节:《树桩》中赛歌会从“通宵达旦、如醉如痴”到“忽然断了”,再到“渐渐热烈”起来,连接了过去与现在、历史与现实;《边城(节选)》中赛龙舟勾连情节,如翠翠与傩送相遇,天保认识翠翠,翠翠对傩送暗生情愫等。
②塑造人物:《树桩》中李二的对歌凸显其才华和生命的光彩,婆婆群像体现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边城(节选)》展现了傩送的勇敢善良、翠翠的纯真无邪。
③表现主题:《树桩》中赛歌会象征着传统文化断裂后的接续;《边城(节选)》中赛龙舟展现了湘西世界的生命力与人性美。
④强化地域特色:《树桩》中的赛歌会和《边城(节选)》中的赛龙舟都展现了偏远地区热闹喧腾的民俗活动,强化了小说的地域特色。
⑤构建文化精神:《树桩》中的赛歌会和《边城(节选)》中的赛龙舟于热闹欢腾的民俗活动中消除了阶层隔阂,凝聚了文化认同,构建了民众共同的精神纽带,成为传统文明面对现代冲击时的诗意纪念碑。
【解析】
【导语】这篇小说以云南山乡为背景,通过“树桩”李二的形象变迁,展现了传统民俗文化的兴衰历程。作者以白描手法勾勒出老街的破败与生机,巧妙运用树桩意象隐喻人物从沉默到重生的转变。对歌场景的生动描写既呈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也折射出时代变迁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小说语言雅俗交融,在平淡叙述中蕴含深厚文化底蕴,最终以民俗复兴的温暖结局,完成了对民间文化生命力的礼赞。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A.“意在赞美山乡的诗情画意”错误。由原文“铺面虽宽,进身却窄”“街中有细石……污水便顺着流出去”“汉子们醉了滚在沟里醒酒”可知,作者并非为了“赞美山乡的诗情画意”,而是客观呈现山乡闭塞、朴素甚至粗粝的真实生存状态。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B.“不敢又不愿唱歌的尴尬场景”错误。由文中“歌子忽然断了,成了‘四旧’”“年轻人情不自禁唱一两句,觉省到了,张嘴僵在那里”可知,这是愿唱却不敢唱的尴尬。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①“沉默”:由原文“街的东首……树桩”“树桩点点头……不言语”“大爹就是姓李行二……风流过”等可知,大爹赛歌被定为“四旧”,山歌文化断裂,使大爹失去精神寄托,如枯木般沧桑和孤独,无人知晓其过往,只能默默见证小街变迁。
②“重生”:由文中“笑纹不收”“情韵风趣却在”可知,赛歌会重启,大爹虽年老体弱,但从“树桩”变回“李二”,重现当年魅力和蓬勃的生命力;由文中“大爹……立了一个碑”可知,大爹以自身经历激励年轻人传承文化,也隐喻了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复苏与延续。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①推动情节发展:赛歌会从“通宵达旦”到“忽然断了”再到复兴,串联历史与现实;《边城》赛龙舟勾连翠翠与傩送相遇等情节。
②塑造人物形象:赛歌会中,李二对歌显才华,婆婆群像现传统活力;《边城》中突出傩送勇敢、翠翠纯真。
③利于表现主题:《树桩》以“赛歌会”隐喻着传统民俗在时代中的消亡与重生;《边城》展现了湘西自然、纯粹的美。
④强化地域特色:赛歌会是滇中山区的特色民俗,赛龙舟是湘西茶峒的传统盛会,都强化了小说的地域特色。
⑤构建文化精神:由“天知道……来了干部”“军民同乐……船总儿子亲自划船”可知,赛歌会与赛龙舟消弭职业隔阂,凝聚文化认同,成为传统文明的明灯。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宋之以隐士征者四:陈抟、种放、魏野、林逋。夫隐,非漫言者。考其时,察其所以安于隐,则其志行可知也。以其行,求其志,以其志,定其品,则其胜劣固可知也。抟之初,非隐者也。唐末丧乱,僭伪相仍,抟弃进士举,结豪侠子弟,意欲有为。其思复唐祚,与自欲争衡也,两不可知,大要不甘为盗窃之朱温、沙陀之部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名校”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