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我国已建成2100多个高水平的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其中有209家示范标杆工厂;培育6000多家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建成具有一定区域和行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248家,重点平台工业设备连接数超过8000万台(套)。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的生产效率平均提升32%,资源综合利用率平均提升22%,产品研发周期平均缩短28%,运营成本平均下降19%,产品不良率平均下降24%。 作为制造强国建设主攻方向,智能制造是制造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有效途径,对于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带动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工业软件等产业发展,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还能够重构制造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等各个环节,提高生产制造的整体效率、增强供给体系适配性。 大力推进制造业智能化,要进一步推动数字孪生、人工智能、5G、大数据、区块链、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制造环节的深度应用,探索形成一批智能场景。《“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就提出,要深入实施“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设行动”,推动“场景—车间—工厂—供应链”的智能化改造,探索标准化、模块化、精准化的推广路径。 当前,全球制造业正加快迈向数字化、智能化时代,智能制造对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越来越大。期待我国广大企业积极推进智能制造,持续提升中国制造的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3年4月26日18版) 1. 下列对两则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洛阳轴承集团时,肯定了自主发展工业、制造业道路的正确性。 B. 北斗系统实现100%国产化后,已成为全球唯一提供全天候定位服务的卫星系统。 C. 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数字化车间的建设,是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的重要举措。 D. 创新驱动推动高技术制造业占比提升,加速新质生产力形成。 2. 下列对两则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列举北斗系统、C919大飞机等成果,文本二列举美的、宁德时代等案例,都是为了论证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已实现完全自主可控。 B. 文本一提到“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15.7%”,文本二提到“建成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248家”,共同说明了我国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已全面完成。 C. 文本一引用工信部部长讲话强调“新老并举、实数融合”,文本二引用《“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提出“场景-车间-工厂-供应链”改造,都旨在说明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政策引导与规划先行。 D. 文本一展现了制造业在核心技术突破、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崛起及绿色发展等方面的成就,文本二聚焦智能制造对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产业链水平的提升作用,二者均体现了中国制造向更高质量阶段发展的趋势。 3. 结合材料内容,对情境中的方案选择进行逻辑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情境:某市制造业以代工为主,关键技术长期受制于人。现计划引进新能源汽车电池生产线,提出两种方案: 方案甲:直接采购国外成熟技术,投产周期短,但需长期支付高额专利费且无法获得核心技术; 方案乙:联合高校自主研发,周期较长、风险较高,但可构建本土技术专利池,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A. 选择方案甲符合材料中“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升”的要求,因其能快速投产,短期内稳定供应链。 B. 方案乙契合材料“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如北斗系统100%国产化)与“自主创新动能”(如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研发)的发展逻辑,从根本上破解技术受制人的困局。 C. 材料强调“传统产业改造成效显著”(如钢铁行业减排、轻工专利突破),故方案甲通过引进技术快速升级代工模式,更符合传统产业转型路径。 D. 材料主张“逐‘绿’向‘智’”(如奥迪新能源工厂绿色智造),方案乙因研发周期长可能延迟生产线落地,违背绿色转型的时效性要求。 4. 两则文本均强调“智能制造”,请结合材料分析其战略意义。 5. 假设你是一名智能制造规划师,需为某传统纺织企业设计智能化改造方案。请结合文本,提出两条可行性建议并说明理由。 【答案】1. B 2. D 3. B 4. ①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智能制造大幅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增强产品质量。 ②推动产业升级与创新:带动工业机器人、工业软件等新兴产业发展,重构研发生产流程,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 ③保障产业链安全:通过技术自主和智能化改造,提升供应链韧性,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④引领绿色发展:智能制造与绿色转型结合,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5. ①引入智能生产系统,如物联网设备、自动化纺纱机,打造数字化车间。智能制造可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纺织业可通过自动化设备优化生产流程。 ②建立绿色智能供应链,采用大数据分析优化原料采购与能耗管理。纺织业为高耗能产业,智能供应链可减少资源浪费,提升可持续性。 【解析】 【导语】这两篇文本展现中国制造业的创新发展。文本一宏观呈现全产业链突破:从航天航空到传统产业升级,突出自主创新与核心技术攻坚;文本二聚焦智能制造微观实践,通过工厂案例与数据,论证数字化对效率、质量的提升作用。两篇文本共同构建了“顶层设计——基层实践”的叙事框架,既彰显国家战略定力,又体现产业转型实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已成为全球唯一提供全天候定位服务的卫星系统”错误,根据文本一“如今北斗系统芯片、终端、服务实现100%国产化,已成为向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定位、导航与授时服务的重要新型基础设施”,可知北斗系统“已成为向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定位、导航与授时服务的重要新型基础设施”,并不一定是“全球唯一”。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都是为了论证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已实现完全自主可控”错误,根据文本一“国产大飞机C919累计交付21架”“攻坚,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突破,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不断提升”“如今北斗系统……重要新型基础设施”,文本二“智能制造正深刻改变着中国制造的面貌。在湖北美的洗衣机有限公司5G智能工厂……在宁德时代总部Z基地……超低缺陷率”,可知文本一列举列举北斗系统、C919大飞机等成果,旨在说明我国自主创新成就;文本二列举美的、宁德时代等案例,旨在说明我国智能制造效率提升,而不是论证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已实现完全自主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