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33 2025-09-24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3]
2026届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高考适应性测试(一)语文试题
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2026届高考适应性测试(一)
语 文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的答案序号标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家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燕子。最初人们称之为“玄鸟”,认为它是一种神鸟。对它的记录与描述都有着浓厚的崇拜色彩。随着人们对燕子的认识不断加深,其逐渐与社会生产活动联系起来,而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它对农业的指导上。
预报农时
“春分之日,玄鸟至。”古人将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都对应着相应的农时,除了以历法为参考,人们还会将不同时节出现的物候现象当作判断农时的依据。“玄鸟至”便是古人判断“春分日”来临的依据之一。而春分之日对于农业生产又至关重要,俗话讲:“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一场春雨一场暖,春雨过后忙耕田。
南宋画家牧溪也通过画作传达了燕子在春天到来的信息,如《莲燕图》《柳燕图》等。“白露之日,鸿雁来。又五日,玄鸟归。又五日,群鸟养羞”。“白露”代表着由热转凉,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成熟。白露时节,正是秋收大忙时,也是农时中十分关键的时段。燕子“秋去春来”的这一特点为古代农业生产生活提供了较为准确的指导。
应时祭祀
唐宋诗人多喜以燕喻人,不过诗句中也常见家燕春秋迁徙时节的记录。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春景》中的新社,即春社日一年农耕的开始,也是古代祭祀土神的重要节日,一般在春分前后,用以祈求丰收。最早只有春社,自汉代以后始有秋社。又自唐宋起,始确定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
而燕子作为候鸟,恰好其迁徙的物候习性与人类的社日相符。尤其春社,不仅在气候上象征着春天的正式归来,也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以及祈祷丰收、关系农耕生活的现实意义。因此燕子被看作象征春社的吉祥鸟,故也称“社燕”。这更能说明燕子与社日之间“关系匪浅”。
由此可见,燕来之时与春社日相近。社日,是农业文化习俗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①
传统农业中,作物生长需要的水分主要来自雨水,所以知晓降水情况,尤其是预知作物生长期、收获期内的降水,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相雨,是农业生产者尝试多种方法来预测短期内的降水情况。相雨的方法很多,物候就是其中一种,因动物的行为活动较容易被及时发现,古人便经常依据动物物候现象来预测晴雨,而观测家燕物候就是古代农业生产者常用的一种相雨方式。
“燕子低飞大雨到”,是一条人们耳熟能详的谚语,并一直被广泛运用。燕子在降雨前会降低飞行高度,一方面是因为气流变化,另一方面是昆虫在水汽的影响下降低了飞行高度,燕子为了捕食也只好相应地降低飞行高度。燕子喜筑巢于檐下,日常活动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田家五行》中有谚:“海燕忽成群而来,主风雨。”谚云:乌肚雨,白肚风。古人常见燕子自远方海面飞来,便以为燕子来自于大海,海燕成群的飞来便预示着风雨将至。燕子喜于檐下做巢,故而亦有谚:“燕巢做不乾净,主田内草多”来警示人们要关注田内庄稼的生长情况,便于及时除草,杂草多则不利于庄稼的生长。
浏览完整试题
(摘编自徐颖《预示晴雨农时的“玄鸟”》,有删改)
材料二:
家燕与农耕文明问答录
问:古人为何称家燕为“玄鸟”?
答:古人因家燕迁徙规律神秘、羽色乌黑,将其视为“玄鸟”(玄即黑色,引申为神秘),早期记载充满图腾崇拜色彩,如《诗经》中“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便将其与部族起源神话关联。
问:它如何从“神鸟”变为“农时助手”?
答:② ?
问:“社燕”这一称呼蕴含怎样的文化密码?
答:“社燕”特指与春社日相关的家燕。春社是古代祭祀土神、祈求丰收的重要节日,多在春分前后,此时家燕北归,恰与“春社报春”的民俗呼应。晏殊词“燕子来时新社”即点明其作为春社吉祥象征的文化角色。
问:③ ?
答:此谚语蕴含双重科学逻辑,降雨前气压降低,昆虫因翅膀沾水汽难以高飞,燕子为捕食随之低飞;空气湿度增大时,燕子羽毛吸水变重,需降低飞行高度保持平衡。
问:家燕文化对当代生态保护有何启示?
答:家燕作为“自然观测员”,其价值至少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家燕数量减少或行为异常可能预示环境恶化,可作为生态监测的生物指标;其二是古人“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将自然物候与生产生活紧密勾连,启示当代人摒弃“征服自然”的粗暴逻辑,在科技发展中保留对自然的观察与敬畏,如《种树郭橐驼传》“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所倡导的和谐共生理念。
(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人最初将家燕称为“玄鸟”,是因为燕子能预报农时,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
B. 古人依据家燕行为预测降水,是因为家燕活动易观察,且其行为与气象、农事关联。
C. 南宋画家牧溪的《莲燕图》《柳燕图》,主要是为了证明燕子能准确预报春分。
D. 春社日在唐宋时期才确定,在此之前只有秋社,燕子因与春社日契合成为“社燕”。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分之日,玄鸟至”古人将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都对应着相应的农时”中“农时”,与今天常说的“农业生产的时节”含义不相同。
B. 材料一从多维度讲家燕与农耕关联,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研究方法;材料二在问答中对问题全面总结概括,思路清晰。
C. “白露之日,鸿雁来。又五日,玄鸟归。”这句话可以体现家燕具有“预报农时”的作用。
D. “家燕作为‘自然观测员’,其价值至少体现在两方面,……”,此句对家燕生态价值总结全面,能直接回答“家燕对生态保护有何用”的问题。
3. 根据原文相关内容,将文中画横线的空缺部分补写完整。
4. 材料二采用问答形式阐述家燕与农耕文明的关系,这种论证方式相比材料一的传统论述有何优势?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5. 《乡土中国》中提到“乡土社会的经验是有效的,因为环境不变”,请根据相关链接并结合材料中古人利用家燕指导农耕的内容,分析这一观点的具体体现。
相关链接:乡土社会是稳定的,人们身处的环境先于个人存在且代代如是。在这样的社会中,经验具有高度有效性,因为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定型的,祖先积累的经验能够应用于当代社会。人们不追求抽象的普遍规则,而是针对个别具体的人解决个别具体的问题,将前人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用作自己生活的指南逐渐形成了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即“礼”。
【答案】1. D 2. C
3. ①预报晴雨;②随着农耕文明发展,古人逐渐将燕子物候与农时、祭祀结合,使其从神坛走向田间,成为指导农耕的物候标志;③“燕子低飞大雨到”蕴含何种科学原理?
4. ①针对性强:每个问题聚焦一个具体方面,使内容清晰有条理。
②互动性强:模拟对话情境,更贴近读者认知习惯,易于理解吸收。
③逻辑清晰:通过问答层层递进,从历史到科学再到当代启示,结构严谨。
④概括性强:答案直接提炼核心信息,避免冗长论述。
5. ①环境稳定性:乡土社会气候、物候规律代代相传,家燕迁徙、低飞行为与节气、降雨的关联稳定可循,经验有效。
②经验传承:古人通过“燕子低飞大雨到”等谚语将观察转化为生产指导,代代应用,成为“礼”的一部分。
③解决具体问题:不追求抽象规则,而是针对具体农时、具体问题提供方案,体现“个别解决”的乡土智慧。
④自然敬畏:将燕子物候与祭祀结合,形成“天人合一”的实践,强化了经验的文化合理性。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以家燕为切入点,通过双文本互补结构,系统梳理了鸟类物候与农耕文明的深层关联。材料一采用历时性论述,从“神鸟崇拜”到“农事指导”的嬗变中,揭示燕子在节气预报、祭祀文化中的功能性价值;材料二通过问答形式,提炼出“生态监测”“天人合一”等现代启示。两则材料共同构建了“自然观察-生产实践-文化符号”的三重阐释框架,既呈现了传统农业社会的经验智慧,又为当代生态保护提供了历史参照。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春社日在唐宋时期才确定,在此之前只有秋社”错误。由原文“最早只有春社,自汉代以后始有秋社。又自唐宋起,始确定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可知,春社早于秋社,而非“在此之前只有秋社”。唐宋时期是进一步将社日具体化为“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含义不相同”错误。“农时”含义与今天基本相同。
B.“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研究方法”错误。材料一并非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是从多角度阐述现象。
D.“能直接回答‘家燕对生态保护有何用’的问题”错误。该句总结的是家燕作为生态指标和“天人合一”理念的启示,并未直接回答具体用途,而是价值层面。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内容和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后文说到“相雨的方法很多……而观测家燕物候就是古代农业生产者常用的一种相雨方式”,观测家燕能够相雨,并且后文引用人们熟悉的谚语,来说明家燕能够预报晴雨,可填“预报晴雨”。
②本处要回答燕子如何从“神鸟”变为“农时助手”的问题,即燕子逐渐与社会生产活动联系起来,对农业起到指导作用,材料一说到燕子能够预报农时、应时祭祀、预报晴雨,即古人逐渐将燕子物候与农时、祭祀结合,成为指导农耕的物候标志。
展开余下试题
③根据后文“此谚语……”,说明这是有关燕子的谚语,再根据“降雨前气压降低……需降低飞行高度保持平衡”,可见这是对燕子在大雨来临时低飞的科学解释,提问“燕子低飞大雨到”蕴含的科学原理。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特色的能力。
①材料二每个问题聚焦一个具体方面,如“古人为何称家燕为‘玄鸟’?”“‘社燕’这一称呼蕴含怎样文化密码?”等,使内容清晰有条理,读者能迅速抓住关键信息。
②问答形式模拟对话情境,更贴近读者认知习惯,易于理解吸收。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一场对话中,能更积极地参与到对家燕与农耕文明关系的探讨中。
③材料二通过问答层层递进,从历史渊源,到文化内涵,再到科学原理,最后到当代启示,结构严谨。
④材料二的答案直接提炼核心信息,避免冗长论述,如在回答“家燕文化对当代生态保护有何启示?”时,直接指出家燕作为“自然观测员”的两方面价值,简洁明了。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本信息的能力。
①在传统农业社会,气候模式、四季更替和物候现象相对固定。家燕“秋去春来”的迁徙规律、低飞预示降雨等行为模式代代相似,经验有效。
②“燕子低飞大雨到”等谚语准确预测短期天气变化,这些观察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古人将这些观察用于指导农业生产,代代应用,成为“礼”的一部分。
③观测燕子行为是为解决具体农事问题(如播种、收割、降水预测),而非追求抽象理论,体现乡土社会“针对个别问题形成个别方案”的实践逻辑。
④家燕与春社日等农事祭祀活动相结合,形成“社燕”等文化符号,强化了农业生产的时间节律,形成“天人合一”的实践,体现出对自然的敬畏,强化了经验的文化合理性。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泥潭
刘楚昕
如您所见,我死了。
一九一二年五月,八号还是九号不知道。傍晚,我被两队巡警逼到公安门西侧城墙脚下。我颤抖的怒吼刚沉寂没多久,五个巡警抬枪朝我一轮齐射,接着拉动枪栓,又是一轮。枪声停了,呼喊与脚步声乱哄哄持续着。一盏油灯在人群中高高举起,橙黄色的光照在我后背上。墙上的人影来来回回晃动着,我像被踩死的毛虫一样蜷着身子安安静静缩在墙根。一个小个子巡警贴着墙壁小心翼翼摸到我脑后,拿枪托杵了下我的肚子,随后我的身体像装满碎肉的布袋翻了个圈,四肢软绵绵地摊开在地上。
巡警直起身,挥手叫道:“死了!”宣告我的死亡后,其余巡警围上来查看我的死状,他们的目光游走在我身上,打量我因为大小便失禁浸湿的裤子,还有那副凝固在脸上仿佛打盹般萎靡不振的表情。我的尸体令他们既震惊又兴奋。我保持这样不雅的姿势没法动弹,只能任由旁人看上一遍又一遍。唉,没想到我最后竟是以这样惨烈的死法结束人生。我希望有人随便拿什么盖住我的脸。
又过了很久,我眼睛上的血干了,就像蒙上了一层血。用这双眼看世界一切应该都是褐色的。我被扔上一驾板车,车夫想赶在天黑前把我拉走。在他的催促下,骡子埋下头,挽具勒进了棕褐色的毛皮,车轮在布满沟壑的土路上滚动,轰隆隆……我直挺挺地躺在板车上(所幸车夫帮我摆正了身体,真是个好人),车架像是要散架似的左右晃动,我的尸体跟着一颤一颤地抖动。
鼓声响起来了,咚……东边传来沉闷的鼓声,一下接一下,咚……咚……
听见鼓声,我们不约而同停下脚步,朝声音传来的那片天空望去。我摘下军帽夹在腋下。天地间呈现出一式的石青色。城外革命军的炮击停止后,四下宁静得令人出神。是谁这时候还在敲鼓呢?是某个恪尽职守没有逃走的守夜人吗?这些念头在我脑中一闪而过,而我没精力深究了。我已经累得没法思考了,头昏脑涨走在牵马的戈什右手边。父亲在马背上摇摇欲坠。我扭头望了一眼跟在马屁股后面的卫兵。他们拖着沉重的步子沉默了一路,仿佛随时会一个接一个像中弹了似的裁倒在街边。我想我们所有人都一样疲惫麻木说不出话发不出声音没有任何表情……
咚……咚……
鼓声中我们继续前进,脚下破碎的瓦砾吱嘎吱作响。一股沮丧的情绪如迷雾般笼罩住我们的队伍。
过承天寺,我看见近百名死伤者横陈在寺门前的街道上。和尚们坐在濒死的士兵身旁低声念经。父亲下令停止前进,在戈什的搀扶下艰难下马。他接过拐杖走到一个肚子破了的士兵跟前。那个士兵还是少年模样,双手捧住流出的肠子缩在墙角抽泣,认出父亲后哭着哀求:“大人,我不想死……”
父亲让戈什去叫军医,自己俯身陪他说了很久的话,问他叫什么,住哪里,家里有哪些人。军医跨过地上一动不动不知死活的肉体,跌跌撞撞走到跟前,压低了声音告诉父亲:“他没救了。”父亲沉默着,转而认真听那少年一一回答自己的问话直到声音渐渐衰弱,仿佛说话的人已经沉沉睡去。附近不少人勉强睁开湿润的双眼,目光空洞呆滞,齐刷刷望向父亲。旁边一个断了脚趾的士兵单脚跳过来立正行礼,一脸严肃地注视着长官……
我没法思考了。我的嘴皮干得出血,并且一直断断续续地干咳。我觉得自己像得了昏热病,身体摇摇晃晃,像一个纸人。可如果那时我能多注意到父亲,如果的话……也许那样痛苦的他就不会在三个小时后选择在左都统署用手枪击穿自己胸膛了。
我忽然醒了。铁轨有节律地振动着。月光照进车厢,过道里睡满了人,头挨着脚,几乎每一寸地方都躺着一副躯体。我感到冷,脑袋晕乎乎的。邻座的人靠在我的肩上沉睡。我松开毛毯,侧身躺下,强烈的咳意从肺里涌出。我强忍住,缓慢而又低沉地咳了两声,随后又昏睡过去。火车行了一天,我这样晕了一天。我应该在上车前就病了,一直干咳,上车后开始发烧,头昏脑涨的,然后越睡越迷糊。车厢内憋闷了整夜。有几次我想要振作精神,但就像被厚重的沥青从头到脚覆盖,始终无法从昏沉的感觉中挣脱,直到一股冷气骤然灌入我的鼻子。我又醒了。天亮了,有人拉开了车窗,窗外的冷风冲散了温暖黏稠的气息。我看见窗上凝了一层朦胧的水雾,雾水慢慢滑落,就像一滴泪珠滑过面颊,留下长长的泪痕。湿漉溏的痕迹中隐现出连绵的田埂,接着一片荒原猛地闯入视线。
“我认识您呢。”他对我说。
我这才注意到这个男人。我裹紧了深灰色的绒毯子,一边咳嗽一边发抖。
他站在过道里上下打量我,握紧了拳头激动地说:“我从前见过您呢,恒老爷,过去当兵的时候,在步军营里,没到宣统年,还没革命。后来革命了、仗打完了,就不住城里了,跟人跑到北边做生意,到处跑,瞎跑,真没想到还能在这儿再遇见您!您还好吗?……”他想了想,忽然指着车厢的另一头说:“我带着人,要到南边去。”
我从袖子里掏出牙色帕子掩口咳了一阵,没看清他手指的方向。我回答他说:
“抱歉得很,我没认出您。”
我不认识他,但不知怎的他好像误解了我的话。他忽然变得高兴极了。边上乘客默不作声地听着,我能感觉到周围的人正悄悄朝我们投来好奇的一瞥。我下意识侧过脸。我很想立刻中断交谈,但他显然不能领会我的心情,而是继续说道:
“……小人叫喜顺。两个月前拿了发的钱,跟以前一个营的朋友跑去河南做买卖,后来又跑到山西……几乎把北边跑个遍——老爷后来去哪儿了呢?这次要到什么地方?……”
我憋着气不让自己咳出声,勉强吐出几个字:
展开余下试题
“不要叫我老爷了。”
“对不起!——您哪里不舒服?”
“我病了。”我小声说。
挨着我坐的瘦子挪了挪屁股。他的手缩在袖子里,耸了耸肩,自言自语道:
“该不是痨病吧。”
(节选自《泥潭》,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巡警射杀“我”后高举油灯查看尸体,表明他们对革命者的死亡既震惊又敬畏。
B. 父亲倾听濒死士兵诉说的场景,体现了他作为官员对个体生命的冷漠与敷衍。
C. 火车上喜顺认出“我”并追问去向,暗示底层民众对革命失败原因的深刻反思。
D. “我”在板车上听到的鼓声与逃亡队伍的反应,折射出革命精神在混乱中的延续。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我死后蜷缩在墙根”的视角展开叙事,消解死亡恐惧,凸显革命者精神超越肉体的永恒性。
B. 如“血染眼白成暗红色”“褐色世界”等视觉描写,将暴力创伤转化为个体生命脆痛的隐喻。
C. 尸体被运送“现在时”与父亲自杀的“过去时”交织,揭示革命理想与现实溃败的撕裂感。
D. “鼓声”象征不屈的革命意志,“油灯”象征良知微光,赋予历史叙事以诗性哲理。
8. 选段前部分以亡灵视角叙事,后部分又回归现实,有什么好处?请结合选段简要分析。
9. 作者在书前写下这样一段话:“迷失在黑夜中时,不妨抬头看看星空;如果不知道该相信什么,人应当面对自己的良知。”请结合小说中“巡警射杀‘我’”、“父亲自杀”、“喜顺的追问”三个场景,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6. D 7. A
8. ①增强历史纵深感:亡灵视角与现实视角交织,打破线性时间,揭示革命创伤的延续性。
②强化主观体验:亡灵视角直接呈现死亡瞬间感官细节,增强悲剧张力;现实视角则通过病中恍惚状态,表现精神上的未解脱。
③深化主题:亡灵视角控诉历史的暴力,现实视角展现革命后理想的迷失,共同揭示革命未能真正改变社会的困境。
9. ①巡警射杀“我”:在暴力与死亡中,良知体现为对生命尊严的坚守,“我”希望被遮盖脸孔,是对个体尊严的最后的呼唤。
②父亲自杀:理想溃败后,父亲选择面对良知——他无法承受士兵的死亡与革命失败的责任,以自杀终结痛苦。
③喜顺的追问:喜顺代表底层民众在历史洪流中的迷失,他的追问实为无意识的诘问——革命后何去何从?此时“面对良知”意味着正视历史创伤与个人责任,而非逃避。
【解析】
【导语】这篇小说以亡灵与现实交织的叙事手法,展现了辛亥革命时期的残酷与荒诞。通过“我”被射杀后的亡灵视角,冷峻地呈现了暴力死亡的屈辱与麻木;而父亲自杀、伤兵哀嚎等场景,则揭示了理想主义者在时代泥潭中的精神困境。作者以“褐色世界”“血染眼白”等意象,将个体创伤升华为历史隐喻,鼓声与油灯形成微弱的希望对照。小说最终指向良知这一人性底线——当革命理想破灭时,唯有面对内心良知,才能获得救赎的可能。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A.“敬畏”错误。巡警的态度是“震惊又兴奋”,而非敬畏。
B.“冷漠与敷衍”错误。父亲俯身倾听士兵,体现的是悲悯而非冷漠。
C.“深刻反思”错误。喜顺的追问体现底层民众对命运的茫然,而非对革命的反思。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消解死亡恐惧,凸显革命者精神超越肉体的永恒性”错误。亡灵视角并未“消解死亡恐惧”,反而通过尸体被羞辱、搬运的细节强化了死亡的惨烈与荒诞,凸显的是个体在历史暴力中的无力感,而非“精神永恒”。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叙述视角的把握能力。
①本文采用了亡灵视角和现实视角交替的叙事方式,实现了时间结构的双重架构,亡灵视角直接呈现革命时期的暴力与混乱,现实视角展现革命后的社会流动与身份重构,揭示革命创伤的延续性。
②运用亡灵视角,从“死后”回望,呈现死亡“过程体验”的细节,增强悲剧张力;现实视角则展现了病中身体的脆弱与精神的疲惫,表现精神上的未解脱。
③亡灵视角直接呈现革命时期的暴力与混乱,现实视角写到疲惫和疾病,自己“像被沥青覆盖”般的无力,写出了革命后的迷茫,共同揭示革命未能真正改变社会的困境。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的能力。
①巡警射杀“我”:巡警对“我”的死亡既“震惊又兴奋”,却无人施以基本的尊重,这是黑夜的象征,而“我”希望有人随便拿什么盖住我的脸,这是对个体尊严的最后呼唤。
②父亲自杀:革命失败后,近百名死伤者横陈在寺门前的街道上,革命的失败和士兵的死亡成为父亲无法承受的痛苦,最终选择自杀来面对自己的良知。
③喜顺的追问:喜顺代表的是底层民众,他仍称呼“我”为老爷,他追问“我”革命后将要去向哪里,代表普通人在历史变局中的迷茫,但其朴素的信任,暗示良知是混乱中的支点,此时“面对良知”意味着正视历史创伤与个人责任,而非逃避。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余幼聘金沙于氏,八龄而夭。娶陈氏。陈名芸,字淑珍,舅氏心余先生女也,生而颖慧,学语时,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诵。四龄失怙,母金氏,弟克昌,家徒壁立。芸既长,娴女红三口仰其十指供给克昌从师修脯无缺。一日,于书簏中得《琵琶行》,挨字而认,始识字。刺绣之暇,渐通吟咏,有“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之句。余年一十三,随母归宁,两小无嫌。得见所作,虽叹其才思隽秀,窃恐其福泽不深,然心注不能释,告母曰:“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母亦爱其柔和,即脱金约指缔姻焉。
七月望,俗谓鬼节,芸备小酌,拟邀月畅饮。夜忽阴云如晦,芸愀然曰:“妾能与君白头偕老,月轮当出。”余亦索然。但见隔岸萤光,明灭万点,梳织于柳堤蓼渚间。余与芸联句以遣闷怀,而两韵之后,逾联逾纵,想入非夷,随口乱道。芸已漱涎涕泪,笑倒余怀,不能成声矣。觉其鬓边茉莉浓香扑鼻,因拍其背,以他词解之曰:“想古人以茉莉形色如珠,故供助妆压鬓,不知此花必沾油头粉面之气,其香更可爱,所供佛手当退三舍矣。”芸乃止笑曰:“佛手乃香中君子,只在有意无意间;茉莉是香中小人,故须借人之势,其香也如胁肩谄笑。”余曰:“卿何远君子而近小人?”芸曰:“我笑君子爱小人耳。”
正话间,漏已三滴,渐见风扫云开,一轮涌出,乃大喜,倚窗对酌。酒未三杯,忽闻桥下哄然一声,如有人堕。就窗细瞩,波明如镜,不见一物,惟闻河滩有只鸭急奔声。余知沧浪亭畔素有溺鬼,恐芸胆怯,未敢即言,芸曰:“噫!此声也,胡为乎来哉?”不禁毛骨皆栗。急闭窗,携酒归房。一灯如豆,罗帐低垂,弓影杯蛇,惊神未定。剔灯入帐,芸已寒热大作。余亦继之,困顿两旬。真所谓乐极灾生,亦是白头不终之兆。
(节选自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有删改)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娴女A红B三口C仰其十指D供给E克F昌从师G修脯H无缺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连词,与《师说》“群聚而笑之”中的“而”意义和用法不同。
B. 失怙,在古代汉语中指父亲去世,而“失侍”指的是母亲去世。
C. 笑倒余怀,省略“于”,与《兰亭集序》中“引以为流觞曲水”句式相同。
D. 就,倚靠
上一篇:
贵州省贵阳市2025-2026学年高三9月统考语文试题
下一篇:
2025年江苏省高考语文预测卷A(逐题解析)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2026届山东”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