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4  2025-10-06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2025年江苏省高考语文预测卷A(逐题解析)
2025年普通高招全国统一考试临考预测卷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游戏和艺术虽同是把意象加以客观化,造成另一个世界,但游戏的意造世界是“逢场作戏”的,转瞬境迁,即归乌有;而艺术的意造世界则不随创造的活动同归于尽,尽管创造的活动已经过去,但创造的成绩则可永存。儿童在沙滩上堆沙为屋,随堆起,随推倒,既已尽兴,便无留恋;而艺术家对于得意的作品,往往用慈母保护婴儿的热爱去珍护它。这个分别是显而易见的。
艺术冲动含有社会性,因此艺术创作所用的材料和方法也和游戏不同。游戏对于材料是无所选择的。一个意象不管是粗糙还是精美,一浮到儿童的灵活的脑里,立刻就变成一个意造世界;一个玩具,无论是有生气还是无生气,一落到儿童的好玩的手里,立刻就变成活跃的人物。游戏所用的材料只是一种象征、一种符号,它本身的价值如何,儿童常不过问。他想骑马时,眼前有扫帚就用扫帚,有凳子就用凳子,反正它们不过是一种符号,重要的还是马这个意象。艺术家对于材料就不能这样随便。无论是形色、声音还是文字,它一方面须能象征,另一方面也须有内在的价值。艺术的意象和情趣也同样是经过选择的。粗糙、草率的意象和情趣对于艺术而言是无意义的,艺术的意象和情趣一定要具有一种美形式。所谓“美形式”,就是全体和部分的和谐。艺术作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全体和部分息息相关,各部分的大小和位置也须有内在的必然性,所以添一分则嫌多,减一分则嫌少,移动一分则失去和谐。这种特点在游戏中是寻不出来的,游戏没有客观的价值和美丑的分别。我们只要把儿童在游戏时所画的人物和艺术作品稍加比较,便能立刻明白这种分别。儿童画纯是象征,而艺术作品则于象征之外还须具有形式美。
(摘编自朱光潜《艺术的起源与游戏》)
材料二:
纵观当代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其明显的标志之一,就是游戏精神的日益丰富和鲜明。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艺术是人生的梦。当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感性生存的空间越来越狭隘,物化压迫着人类的心灵。而人类的感性欲望,总是对应着缺憾而产生,并在幻想中得到满足。因此,感性欲望必然要依附在一种物化的艺术形式上被有效地表达出来。艺术的审美超越和拯救功能实现着人生的梦。艺术的各种特性对应着人们的感官的游戏或者精神的游戏,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的感性,使人从“单向度”的状态中走出来。在此意义上,当代艺术的本质有如德国哲学家加达默尔所言:“游戏活动与严肃东西有一种特有的本质关联。这不仅是因为在游戏活动中游戏具有‘目的’,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它是‘为了休息之故’而产生的。更重要的原因是,游戏活动本身就具有一种独特的甚而是神圣的严肃。”正是在游戏中投入了“神圣的严肃”,当代艺术家才使他们的艺术不是化为一片虚无和空白,而是具有自己的目的和意义。


浏览完整试题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和精神需求,是人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艺术活动是一种生命的体验活动,是一种审美的体验。人从事艺术活动的终极目的是获得自由。游戏作为一种以内在手段谋求内在目的的生命活动,虽“无(主观外在的)目的”,但“有意图(主观内在目的)”,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游戏因“无目的”而自由,是一种自由的生命活动。自由连通艺术与游戏。
游戏产生艺术,艺术又超越游戏。德国哲学家卡西尔曾说:“孩童是用事物作游戏,艺术家则是用形式作游戏,用线条和图案、韵律和旋律作游戏。”游戏是“艺术的蓝本”,游戏并不一定是艺术,但艺术一定是高级的游戏。
对游戏,人总是怀着原始的冲动和强烈的渴望。这种追求游戏的天性,体现出人对自由的渴盼。在游戏里,人借助想象性和幻想性的体验活动,获得超现实的满足,这是一种使人的身心得到愉悦的滋养和人的感性得到充分呵护的满足。艺术是一种高级的游戏形式,艺术活动深受游戏精神的影响。游戏精神中对自由的渴盼、超现实(虚幻)的满足和人本主义精神内核,在艺术中升华为审美超越和拯救精神。
游戏精神存在于人类的艺术活动中,影响着艺术活动,它将永远伴随着艺术,是艺术能否获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摘编自刘鸿央《略论艺术与游戏精神》)
材料三:
最纯正的游戏精神是自由与和谐,即人们在游戏中不断创造着,同时在创造的过程中又融合游戏精神,这是一种最富儿童精神特质的心理状态。游戏最基本的内涵是快乐,儿童之所以喜欢游戏,其根本动力在于游戏能满足心理快乐本能的需求。自由是游戏精神得以彰显的前提,人可以在游戏中摆脱客观物质世界的种种束缚,激发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体验到生命的乐趣。同时,游戏精神还是一种“过程即结果”的超越功利的精神,追求的是游戏本身所带来的身心愉悦,而不是以游戏为手段去追求游戏之外的功利目的。卢梭认为自由指人的“天赋的”任意活动的合理性。康德采纳并赋予自由创造性、积极的内涵,他认为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行为的自主性。康德认为正是在这一点上,艺术和游戏是相通的。他把自由看作艺术的精髓,认为自由是美的无目的性的自由,是纯粹解放的人的审美自由,只有完全的自由才能进入艺术所带来的愉悦之中。席勒在他的《美育书简》中又发挥了康德游戏和艺术是不带实用目的的自由活动的思想,提出艺术的产生正是由于游戏的观点。他认为游戏的冲动是一种脱离物质束缚、不计较利害关系的自由活动,这种游戏的冲动使得美本身就成了人追求的目的,推动了美感和艺术的产生。
(摘编自杨檬《论艺术创作中的游戏精神》)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艺术作品具有美的形式,是一个全体与部分和谐的有机整体,各部分不可随意增删和移动。
B. 艺术的特性对应着人的感官或者精神的游戏,能使人的感性相对丰富、欲望得到暂时满足。
C. 艺术是一种高级的游戏形式,其中贯串着游戏精神,蕴含游戏精神的艺术就是成功的艺术。
D. 卢梭、康德、席勒三人在对自由的认知上有关联,后者对前者的主张有一定的继承和发展。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儿童游戏时选用材料,常和材料本身的价值无关,一般是根据他们游戏时是否需要而决定的。
B. 材料二认为,科技的发展使当代艺术活动中的游戏精神越来越丰富和鲜明,进而推动当代艺术更加繁荣。
C. 材料一中儿童堆沙为屋的行为,佐证了材料三中游戏精神是一种“过程即结果”的超越功利的精神的观点。
D. 材料二、材料三都围绕艺术与游戏精神展开论述,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认可自由在艺术与游戏间的作用。
3. 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游戏是‘艺术的蓝本’”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的结界兽原型是三星堆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等文物,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动画的巧妙结合。
B. 游戏《绘真·妙笔千山》以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为创作蓝本,融合多种游戏视角,给玩家带来了“如入画境”的体验。
C. 作曲家德彪西主张音乐是游戏和幻想 世界,要充满无限的想象力,他的舞蹈交响诗《游戏》完美体现了这一创作观念。
D. 作家C·S·刘易斯的小说《狮子、女巫和魔衣柜》来源于他的生活和童年游戏,游戏中的道具旧衣柜是他故事中的重要元素。
4. 材料一运用比较的方法阐述了游戏和艺术的不同,请分析比较的角度。
5. 材料二中说“艺术的审美超越和拯救功能实现着人生的梦”,请以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结合材料二、材料三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 C 2. B
3. D 4. ①意造世界:游戏的意造世界具有随机性、即时性,游戏者对游戏成果不珍惜;艺术的意造世界具有永恒性,艺术家热爱与珍护得意的作品。
②材料和方法:游戏的材料不经选择,纯象征,没有客观的价值和美丑的分别;艺术的材料经过选择,能象征,有内在价值和美形式。
5. ①李白在诗中自由飞越空间,进入自由、快乐、美好的神仙世界,超越了现实,这体现出这首诗的审美超越。
②李白在诗中摆脱了现实的束缚,对权贵的不满得以抒发,苦闷、抑郁的心灵得到慰藉,这体现出这首诗的拯救功能。
③现实中李白被权贵排挤,政治抱负难以施展,诗中李白用仙界的自由化解了对权贵的不满,实现了对自由的追求,这首诗实现着李白的梦。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围绕艺术与游戏的关系展开多维度探讨。材料一通过对比强调艺术的永恒性与形式美;材料二突出当代艺术的游戏精神及其自由本质;材料三从哲学角度阐释游戏精神的自由内核。三则材料层层递进,既区分艺术与游戏的差异,又揭示二者在自由创造上的共通性,展现了艺术创作的深层精神动力。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蕴含游戏精神 艺术就是成功的艺术”错,材料二明确指出“游戏精神……是艺术能否获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强调游戏精神是成功艺术的重要条件,但并非唯一条件。而“蕴含游戏精神的艺术就是成功的艺术”,将“决定性因素之一”绝对化为“唯一条件”,忽略了艺术成功还需材料、形式、内涵等其他要素,与原文“游戏精神是艺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的表述矛盾。
故选C。


展开余下试题【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游戏精神越来越丰富和鲜明,进而推动当代艺术更加繁荣”错,强加因果。材料二明确说“当代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其明显的标志之一,就是游戏精神的日益丰富和鲜明”,即游戏精神丰富是艺术繁荣的“标志”,非原因。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仅提及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结界兽原型是三星堆文物”,核心是“传统文化为艺术提供素材”,未涉及任何“游戏”元素,与“游戏是艺术的蓝本”的论点无关,无法支撑观点。
B.表述的是“艺术(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为游戏(《绘真・妙笔千山》)提供创作蓝本”,逻辑关系是“艺术→游戏”,与“游戏是艺术的蓝本”完全颠倒,属于反向关联,不能支撑观点。
C.强调作曲家德彪西“主张音乐是游戏和幻想的世界”,并在作品《游戏》中体现这一观念,仅体现“艺术创作融入游戏精神”,而非“游戏为艺术提供蓝本”,未明确游戏对艺术的“基础性支撑”作用,无法支撑观点。
D.指出小说《狮子、女巫和魔衣柜》“来源于作者的童年游戏”,且“游戏中的道具旧衣柜是故事重要元素”,清晰呈现“游戏为艺术提供创作基础和核心素材”的逻辑,完全契合“游戏是艺术的蓝本”的论点,可作为有效论据。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①意造世界:材料一指出游戏的意造世界“‘逢场作戏’,转瞬境迁,即归乌有”,如儿童“堆沙为屋,随堆起,随推倒,既已尽兴,便无留恋”,体现随机性与即时性,对成果无珍视;艺术的意造世界“不随创造的活动同归于尽”,艺术家对得意作品“用慈母保护婴儿的热爱去珍护”,凸显永恒性与珍视态度,二者形成对比。
②材料和方法:游戏“对材料无所选择”,“游戏所用的材料只是一种象征、一种符号,它本身的价值如何,儿童常不过问”,且无客观价值和美丑分别;艺术材料“须能象征……有内在的价值”,意象和情趣经选择,“要具有一种美形式”,如儿童画纯象征,艺术作品还需形式美,清晰展现差异。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材料二提到艺术让人“借助想象性和幻想性的体验活动,获得超现实的满足”,《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梦“飞度镜湖月”,见“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以奇幻想象构建自由仙界,超越现实中被权贵排挤的困境,契合艺术“审美超越”特质。
②材料二指出艺术能“使人从‘单向度’的状态中走出来”,李白现实中抱负难施、身心压抑,诗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呐喊,抒发对权贵的不满,让苦闷心灵得慰藉,体现艺术“拯救功能”。
③材料三强调艺术终极目的是“获得自由”,李白现实中渴望自由却受束缚,诗中仙界的自由与对权贵的反抗,正是对“自由”人生之梦的实现,契合艺术“实现人生的梦”的内涵。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姓文的秘书
沈从文
当我已升为司书常常伏在戏楼上的窗边练字时,忽然从别处来了一个趣人,做司令部的秘书官。现在想起他也做过我生活的一颗钉子、一个齿轮,对于他便有可感谢处了。
这秘书先生姓文,小小的个儿,白脸白手,一来就穿着青缎马褂儿到各处拜会。这真是稀奇事情。部中上下照例全不大讲究礼节,吃饭时各人总得把一只脚跷到板凳上去,一面把饭菜塞满嘴,一面还得含含糊糊骂些野话。如果见面只是规规矩矩地寒暄,大家倒以为是从京里学来的派头,有点儿“不堪承教”了。可是那姓文的秘书到了部里以后,对任何人都客客气气的,即或叫副兵,也轻言细语,同时当大家放口说野话时,他就只微微笑着。等到我们熟了点儿,单是我们秘书处的几个同事在一处时,他见我说话,凡属自称必是“老子”,便把头摇着说:“哎呀,小师爷,你人才那么一点点儿大,一说话也老子长老子短!”我说:“老子不管,这是老子的自由。”可是我看看他那和气的样子,就有点儿害羞了,便解释说:“这是说来玩的,不损害谁。”①那秘书先生说:“莫玩这个,你聪明,应当学好的。世界上有多少好事情可学!”
后来,我们不知不觉成了要好的朋友,我们的谈话也可以说是在互相交换一种知识。我为他作狼嚎,作老虎吼,告诉他野猪脚迹同山羊脚迹的分别;我可从他那里知道火车叫的声音、轮船叫的声音,以及电灯、电话的样子。我告诉他如何从背后踢别人一脚,他告诉我鱼雷艇是什么,氢气球是什么。②他对于我所知道的种种觉得十分新奇,我也觉得他所明白的真真古怪。
这种交换谈话各人仿佛皆有所得,故在短短的时间中,我们便建立了一种最可纪念的友谊。他来到怀化后,头几天因为天气不大好,不曾整理他的东西。三天后出了太阳,他把那行李箱打开时,我看到他有两本厚厚的书,字那么小,书却那么厚,我竟吓了一跳。他见我为那两本书发呆,就说:“小师爷,这是宝贝,天下的什么东西都写在上面,你想知道的各样问题,全部写得有条有理。”这样说来便使我敬畏了。我用手摸摸那书面,看到书脊上的两个金字,我说:“《辞源》?”“正是《辞源》。你且问我不拘什么古怪的东西,我都能立刻找出。”
我想了想,一眼望到戏楼下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浮雕木刻,就说:“诸葛孔明先生怎么样?”他即刻低下头去,前面翻翻,后面翻翻,一会儿就翻出来了。我快乐极了。他看我自己动手乱翻,怕我弄脏了他的书,就要我下楼去洗手再来看。
他见我对他这一本宝书爱不释手,就问我看过报没有。我说:“老子从不看报,老子不想看什么报。”他便从那《辞源》上翻出“老子”一条来,我方知道老子就是太上老君,太上老君竟是真有的人物。我不再称自己作太上老君。我们却来讨论报纸了,同另一个老书记约好,三人各出四毛钱,合订一份《申报》来看,我且俨然就从报纸上学会许多事情了。这报纸一共订了两个月,我从那上面认识了好些生字。
虽然这秘书先生把我当朋友看待,可是我每天想翻翻他那本宝书却不成。他把书好好放在箱子里,对这书显然也不轻视。既然不能成天翻那本书,我还是只能看看《秋水轩尺牍》,或从副官处把《西游记》一本一本地借来看看。③尽管如此,我梦里却常常偷翻他那宝书,事实上也间或有机会翻翻。氢气是什么,《淮南子》是什么,参议是什么,就多半是从那本书上知道的。
(节选自《从文自传》,有删改)
文本二:
《从文自传》(以下简称《自传》)于一九三四年七月出版,即因“别具一格,离奇有趣”而被读者喜欢。作者以特有的真诚和坦率写自己二十岁以前的生活,讲述自己的种种“顽劣”和“美德”,这是一部掺和了“诗与真实”的自传。
《自传》是沈从文离开湘西,在北京、上海等大都市迁徙约十年之后写下的,写成后隔了两年左右才出版,作者此时已蜚声文坛,写作艺术已臻成熟,④所以这部《自传》也就不同于一般趋时应景的急就章,而是从容的用心的创作。
《自传》不同于所谓“正经严肃”的自传,坦率讲述了作者的“美德与罪恶”,既不吹嘘,也不掩饰,确有卢梭写《忏悔录》的勇气。我们从《自传》中不仅可以看到幼年和青少年时代真实的沈从文,还可以看到湘西的历史沿革和风物人情。《自传》写作者在军队中结识的训练教官,还有使他初识《辞源》的文秘书、白脸长身的湘西妹子、身体贴在河滩石头上拉纤的船夫、爱说粗野话的朋友等。大概也正是这些人和事都是真实的,沈从文才会在以后的创作中不断地进行“改写”和“重塑”,同时也能说明《自传》极富文学价值。


展开余下试题(节选自商金林《沈从文青少年时代的心路历程——〈从文自传〉漫评》,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中作者用部中的人吃饭、说话时的不讲礼节反衬文秘书的文明、客气,暗示文秘书将给作者带来正面影响。
B. 文本一中作者说自己和文秘书的谈话是“交换”“知识”,通过这种形式的谈话两人都有所收获,所以他们建立了友谊。
C. 文本一中文秘书通过翻阅《辞源》,巧妙地破解了作者想借助戏楼下浮雕木刻上的诸葛亮来验证《辞源》真伪的心思。
D. 文本二作者对沈从文的写作态度作了较高评价,说《从文自传》有卢梭写《忏悔录》的勇气,突出了《从文自传》的真实性。
7. 对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属于语言描写,文秘书建议作者摒弃不好的口头禅,学习美好的事情,流露出他对作者的关心。
B. 句子②中的“十分新奇”“真真古怪”交代了文秘书和作者进行谈话的原因,展示出不同知识交流的趣味性。
C. 句子③运用虚写手法,表达了作者渴望翻阅“宝书”《辞源》的迫切心情,体现了作者对知识的执着追求。
D. 句子④表明《从文自传》不是匆忙完成的,“从容的用心的”说明沈从文认真的创作态度和对文学的尊重。
8. 作者为什么说文秘书“做过我生活的一颗钉子、一个齿轮”?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9. 文本二中说《从文自传》“别具一格,离奇有趣”,请结合两则文本分析其具体表现。
【答案】6. C 7. C
8. ①这句话写出了文秘书对作者的成长影响之深与作者的转变之大。
②文秘书使作者的心理和行为发生了转变,作者改掉了粗俗的口头禅,知道了很多新知识,扩大了知识面。
9. ①写作态度真诚。《从文自传》通过生活、工作琐事真实叙写了二十岁以前的沈从文,不虚美,不隐恶,客观讲述了沈从文的“顽劣”和“美德”,坦率,真诚。
②内容充满趣味。《从文自传》中的“作狼喙,1作老虎吼”“野猪脚迹同山羊脚迹”等内容趣味十足,可读性较强。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巧妙地破解了作者想借助戏楼下浮雕木刻上的诸葛亮来验证《辞源》真伪的心思”错误,作者并非想验证《辞源》的真伪,而是想验证文秘书说的“你且问我不拘什么古怪的东西,我都能立刻找出”这句话的真伪。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
C.“运用虚写手法”错,“梦里却常常偷翻他那宝书”属于虚写,“事实上也间或有机会翻翻”属于实写,这里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①这句话以“钉子”“齿轮”为喻,形象写出文秘书对作者成长的深刻影响与推动作用,如同机械运转中不可或缺的部件,嵌入作者的生活并改变其轨迹。文中作者原本“一说话也老子长老子短”,且认为“这是说来玩的,不损害谁”,但文秘书温和劝阻“莫玩这个,你聪明,应当学好的”,其客客气气的态度与文明的处世方式,让作者“看看他那和气的样子,就有点儿害羞了”,进而主动解释并逐渐改掉粗俗口头禅,这种心理上的触动与行为上的收敛,体现了文秘书作为“钉子”的刺入性影响,打破了作者原有的语言习惯与认知。
②文秘书是作者接触外部世界的引路人,以知识的传递推动作者思维与视野的转变,如同“齿轮”带动生命齿轮的转动。作者向文秘书学习“火车叫的声音、轮船叫的声音,以及电灯、电话的样子”,文秘书则对作者所知的“狼嚎”“野猪脚迹”感到新奇,这种知识交换让作者“仿佛皆有所得”。尤其文秘书展示《辞源》时称其“天下的什么东西都写在上面”,并为作者翻查“诸葛孔明”“老子”等条目,甚至引导作者合订《申报》,使作者“从那上面认识了好些生字”,从“从不看报”到主动通过报纸“学会许多事情”。这些细节印证了文秘书以知识传播者的角色,成为作者走出湘西封闭环境、迈向更广阔世界的关键“齿轮”,切实改变了作者的知识结构与认知维度。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体裁特征的能力。
①写作态度真诚。作者如实记录自己的语言习惯,如开口闭口“老子”自称,甚至直言“这是说来玩的,不损害谁”,毫不掩饰湘西军营中的粗鄙习气;同时也不吹嘘自己的“美德”,如坦言对文秘书《辞源》的好奇源于“想知道火车叫的声音、轮船叫的声音”等粗浅认知。文中写文秘书纠正其口头禅时,作者“看看他那和气的样子,就有点儿害羞了”的心理活动,更以细节展现真实的自我反思。这种“既不吹嘘,也不掩饰”的叙事,如同卢梭《忏悔录》般直面生命本真,让读者看到一个未经粉饰的湘西青年形象,体现“真诚和坦率”的写作特质。
②内容充满趣味。作者将湘西的原始生命力融入叙事,如“作狼嚎,作老虎吼,告诉他野猪脚迹同山羊脚迹的分别”,鲜活呈现湘西青年与自然亲近的生存状态;同时又以孩童般的好奇记录与文秘书的知识交换——从“鱼雷艇是什么,氢气球是什么”的懵懂提问,到见《辞源》时“吓了一跳”的憨态,再到合订《申报》“认识了好些生字”的成长,处处洋溢着对外部世界的天真探索。文中“梦里却常常偷翻他那宝书”的细节,更将湘西青年对知识的渴望以略带顽皮的方式呈现,这种野性与知性的交织,既保留了“离奇”的地域色彩,又赋予文本“有趣”的阅读体验,契合“掺和了‘诗与真实’”的评价。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太府卿杨崇礼,在太府二十余年,前后为太府者莫能及。时承平日久,财货山积,尝经杨卿者无不精美。每岁钩驳省便,出钱数百万缗。是岁,以户部尚书致仕,年九十余矣。上[注]问宰相:“崇礼诸子谁能继其父者?”对曰:“崇礼三子,慎余、慎矜、慎名,皆廉勤有才,而慎矜为优。”上乃擢慎矜自汝阳令为监察御史,知太府出纳,慎名摄监察御史,知含嘉仓出给,亦皆称职。上甚悦之。
(节选自袁枢《通鉴纪事本末》)
材料二:
唐玄宗、宪宗,皆中兴之主也。玄宗继中、睿之乱,政紊于内,而外无藩镇分裂之患,约己任贤,而贞观之治可复也。宪宗承代、德之弊,政偾于朝,而畿甸之外皆为畔国,将以求治,则其势尤难。虽然,二君皆善其始,而不善其终,所以失之者一道也。齐桓公用管仲、隰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伯首。及管仲死,用竖刁、易牙,身死不得葬。五公子争立,伯业随毁。盖中人可以上下。此三君者,皆中主耳,方其起于忧患厄困之中,知贤人之可任以排难,则勉强而从之,然非其所安也。及其祸难既平,国家无事,则其心之所安者佚乐,所悦者谀佞也,故祸发皆不旋踵,若合符节。昔太宗既平天下,始任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终用长孙无忌、岑文本、褚遂良,帝亦恭俭节用,去冗官,节浮费,内无宫掖侈靡之奉,旁无近幸赐予之失。
(节选自苏辙《栾城后集·历代论五》)
材料三:
立事之本,在于知人。则所施之宜,当先观大臣之知人与否耳。古之欲立非常之功者,必有知人之明。苟无知人之明,则循规矩,蹈绳墨,以求寡过。二者皆审于自知,而安于才分者也。道可以讲习而知德可以勉强而能惟知人之明不可学必出于天资。
(节选自苏轼《拟进士对御试策》)
【注】上:唐玄宗。
10. 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25年江苏”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