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5  2025-10-06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广东省揭阳市2025-2026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段考2
语文试题
(完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算起,中国人喝茶已经有超过5000年的历史了。在对茶叶利用的漫长岁月里,人们起初主要把茶当作食品、药品来使用。国人认为“药食同源”,有着诸多益处的茶,当仁不让地被应用到日常饮食中。一开始,对茶多使用食物的处理方法,基本上就是把自己觉得好吃好喝的东西和茶放在一起混煮,最终连茶叶一起吃下去。三国《广雅》里记载:“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中唐时期,茶圣陆羽出世了。对于这种茶食混用的方法,茶圣很是鄙夷,他痛斥混煮出来的茶汤“斯沟渠间弃水耳”,味道就像下水道里的污水。公元780年他写了一部书,告诉大家煮茶的正确方法。从茶的产地、加工、器具、饮用方法,一直聊到茶历史、茶文化的方方面面,这就是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茶中的真香被陆羽彻底发掘,一下子征服了世人,“越众饮而独高”。陆羽还详细列出了茶的器具和仪轨,“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陆羽倡导的饮茶方法,通常被称为“煎茶法”,它和点茶法在饮用前,都要先将茶加工成末状。
不过,按宋人的标准,点茶可比煎茶高级多了!
唐代制茶方法相对简单,属于最原始的蒸青茶工艺。煎茶时茶中的苦涩物质很容易释放到茶汤中。宋代制茶工艺大幅提升。北宋初年,宋太宗就派人到福建北苑,接管了南唐的贡茶园,专门开始种植和加工只供皇家饮用的“龙团凤饼”。后来,丁谓、蔡襄、郑可简等士人先后参与到茶的制作中。士大夫有文化、有见识、有能力,也有人脉,他们一旦参与到农副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茶的标准、质量、创新、品牌、人群市场,一下子就都有所提升。茶制作工艺水平飞速发展,达到了前所未见的顶峰。点茶法由此出现,点茶的时候,通常先把粉末状的茶放在茶盏里,然后把壶拿到高处,壶嘴一歪,微微向下倾斜进行冲点。末茶和热水一起通过击拂,形成浓厚的沫饽,形成茶汤一起吃下去。
皇室的重视加上士大夫阶层的参与推广,点茶文化迅速流传,很快渗透到社会各阶层的礼仪文化和日常生活中。
殿堂之上,茶从一种饮品上升为皇家恩宠的代表物品,皇帝经常以赐茶作为表彰臣子荣誉之事。只有在宋朝,茶才被赋予了如此之高的地位。皇帝在皇宫内院举办私宴,还会亲手给臣子点茶。
点茶是文人们休闲时的重要内容,和烧香、挂画、插花被共称为“四般闲事”。民间,茶已经成为每户人家不可或缺的日常必需品,“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也。”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概念也是这个时候形成的。皇帝、士大夫喝高级“团饼茶”加工的末茶,百姓则多喝普通“散茶”加工的末茶。许多和茶有关的礼仪也渐渐形成,比如客来敬茶、以茶作为聘礼等。在宋代,茶馆、茶坊、茶肆、茶楼、茶摊遍地都是。在开封、杭州等大城市,针对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群,开设相应的茶馆。
点茶法历唐、五代、宋、元、明五个朝代,覆盖唐、五代十国、宋、辽、金、西夏、吐蕃、高丽、日本等政权的疆域。今天,我们经常以“宋代点茶”来代称它,就是因为它在宋代达到了巅峰,宋代点茶是这种古老茶法中最具特色的代表。


浏览完整试题点茶法的消亡大约在明中期。最主要的原因是宋明两代国力发生了变化。明代初年其实还在延续宋代的团饼贡茶制度,但因为团茶制作要消耗大量的人财物力,茶农不堪其苦。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穷苦出身的朱元璋颁布了废团兴散的诏令,大大降低贡茶的标准:“岁贡上供茶,罢造龙团,听茶户惟采芽茶以进。”上行下效,在皇帝的提倡下,叶子状的散茶饮用开始兴起。
不过若说点茶法因为朱元璋的一纸诏令就立刻消亡了,还有些牵强。明代早期还有不少文人玩习末茶以为雅事。点茶法的最终衰落,茶叶制作工艺的发展也是主要原因。散茶自古就有,从茶食同饮开始已经存在了上千年,为何要等到唐煎、宋点各领风骚三百年后,直到明代才成为主流呢?
在明代以前,团饼茶是绝对的主流,散茶固然也好,但基本无人钻研。时兴散茶以后就不一样了,在皇帝的影响下,大家开始重视散茶的制作工艺发展。之前的古法制茶以蒸青为主,蒸汽杀青温度最高为100℃,许多高温才能产生的香气激发不出来,青草味较重,直接冲泡叶子茶饮用时口感发闷,体验弱于末茶。明代高温炒青开始流行,炒青的锅温在200℃以上,许多经高温激发出来的芳香物质得到释放,茶香变得高扬,且非常有穿透力。
炒青的出现,打开了中国人寻找茶叶多元体验的大门,中国人对于茶味、茶香的感知系统开始发生变化。制作工艺也由单一、纵深的探索,转为横向、多种工艺的尝试。不再局限于只用蒸青这种制作方法来衡量全国各产区的茶产,开始分门别类研究各个茶种的特殊性,并摸索与之匹配的制茶工艺。之后,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黑茶六大类茶的加工工艺慢慢呈现、完善,并最终形成了品种香、地域香、工艺香、季节香、储藏香等综合的茶香系统。
炒青之后的散茶,让饮茶变得简易起来,使用热水简单地冲泡,就能得到一杯馨香可口的茶汤。由繁入简,由难转易,由精变博,点茶向泡茶的转变,不能简单地做出“进步或退步”的结论,让我们见仁见智吧。
(摘编自观合《点茶之书:一盏宋茶的技艺与美学》)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人饮茶的历史可追溯至“神农尝百草”,当时的茶既是食品也是药品,体现了“药食同源”的观念。
B. 唐代陆羽在其著作《茶经》中,主张先将茶叶加工成末状,这一做法与后来的“点茶法”是相同的。
C. 北宋初年的“龙团凤饼”开始只是专门为皇家制作的贡茶,后经士大夫的参与,很快推广到各阶层。
D. 明代的炒青工艺,利用高温有效地激发茶叶的芳香物质,使散茶冲泡的口感要优于之前的蒸青散茶。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在解释点茶法“高级”的原因时,重点比较了唐宋的制茶工艺对最终茶汤效果的决定性作用。
B. 作者通过列举与茶有关的礼仪及不同阶层的茶馆,对点茶文化如何融入宋代的日常生活进行了说明。
C. 文章介绍中国茶叶的六大品类以及相关茶香系统,意在论证炒青工艺的出现给茶业带来的深远影响。
D.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阐述饮茶方式“煎茶→点茶→泡茶”的演变历程,勾勒出中国茶饮发展脉络。
3. 根据原文和图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5个字。

唐代以水煎茶,全部技巧集中在对①_________的控制上。与之不同的是,点茶不仅讲究磨茶、择水、候汤,还要求有高超的击拂手法。点茶在宋代十分流行,尤其是②_________,将茶道提升为一种极优雅的生活艺术,这从陆游《临安春雨初霁》“晴窗细乳戏分茶”一句中可以得知。《茶经》中,陆羽记录了煎茶法的二十四茶器,不过今天大多已不见于茶事之中。而宋代点茶法所用的器具,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中的执壶,是今天③__________所用茶壶的老祖宗。
4. 作者阐述点茶法衰落的原因时,行文思路清晰严谨。请简要说明。
5. 今天,行销世界的不少茶叶品牌,使用碎茶茶包的形式,让冲泡变得更为容易,让茶饮更为普及,但也有许多国人对此不屑一顾,认为这是茶文化的退步。你怎样看待这种茶饮形式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1. C 2. A
3. ①. 火候 ②. 士人阶层 ③. 泡茶法
4. ①首先直陈最主要原因,“宋明两代国力发生变化”;②然后指出衰落的另一因素,以设问引出炒青与蒸青制作工艺的不同,明确技术发展是推动力。
5. 不能简单认为茶包冲泡是茶文化的退步。①茶包冲泡遵循饮茶方式“由繁入简”“由精到博”的规律;②降低饮茶门槛,扩大受众,有助茶文化传播,适应现代生活变化;③忽略传统茶文化的仪式感,可能导致相关工艺失传。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以时间为脉络,串联中国茶饮从唐至明的演变:先溯源茶的早期用途,再聚焦陆羽《茶经》与煎茶法,详述宋代点茶的工艺巅峰与文化渗透,最后解析明代点茶衰落与泡茶兴起的缘由。行文兼顾史料(如《广雅》《茶经》)与细节(制茶工艺、阶层差异),将茶饮演变与社会背景、技术发展结合,语言通俗却不失专业,清晰勾勒出中国茶饮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内涵。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很快推广到各阶层”错误,“龙团凤饼”作为高级团饼茶,始终是皇帝和士大夫饮用,并未推广到百姓阶层,百姓饮用的是普通散茶。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重点比较了唐宋的制茶工艺对最终茶汤效果的决定性作用”错误,作者解释点茶法“高级”,不仅比较唐宋制茶工艺(唐代蒸青易出苦涩,宋代工艺提升),还提及皇室重视、士大夫参与对茶文化普及的推动,重点并非仅在制茶工艺对茶汤效果的决定性作用,选项概括片面。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火候:唐代煎茶“全部技巧集中在对……的控制”,原文虽未直接提“火候”,但煎茶核心是煮茶,需控制水温、煮制时间,“火候”是最关键的控制要素。
②士人阶层:原文提到“点茶是文人们休闲时的重要内容”,陆游诗句体现文人“分茶”雅趣,“士人阶层”契合“将茶道升为优雅生活艺术”的主体。
③泡茶法:宋代点茶执壶用于冲点茶末,现代执壶主要服务于散茶冲泡(泡茶法),体现器具传承关系。


展开余下试题【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先点明核心主因:“点茶法的消亡大约在明中期。最主要的原因是宋明两代国力发生了变化”指出点茶法消亡于明中期,最主要是“宋明国力变化”。
再补充关键次因:以设问散茶为何“直到明代才成为主流”,引出炒青与蒸青制作工艺的不同——“明代高温炒青开始流行,炒青的锅温在200℃以上,许多经高温激发出来的芳香物质得到释放,茶香变得高扬,且非常有穿透力”,明确技术发展是推动力。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不能简单判定茶包冲泡是茶文化退步,需辩证看待:
①符合饮茶演变规律:文本提及茶饮从“煎茶→点茶→泡茶”是“由繁入简,由难转易,由精变博”的过程,茶包冲泡简化流程,与这一规律一致;
②利于茶文化传播:茶包降低饮茶门槛,适应现代快节奏生活,扩大受众范围,让茶文化突破传统场景限制,本质是文化适应时代的体现;
③需警惕传统流失:茶包虽便捷,但缺失点茶、煎茶的仪式感与工艺细节,若过度依赖,可能导致传统制茶、饮茶技艺(如点茶击拂、煎茶候汤)失传,需在普及与传承间平衡。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历史的天空
徐贵祥
日军开炮了。
一发炮弹在不远处的林子里爆炸,腾空而起的石块、泥土和折断的树枝在空中飘飘扬扬,纷纷坠落在脚边。
石云彪拍了拍雪无痕的脑袋,往它的脖颈上系了一圈白色的绸子,然后俯下身去在它的耳边说了几句话。雪无痕将信将疑地抬起头来,深情地看着它的主人,迟迟不肯挪动脚步。石云彪再次拍了拍雪无痕的脑袋,掰开它的嘴巴,往里面放了一块肉干,然后喝道:“快走开!”
雪无痕依然不动,并且将肉干吐了出来,一如既往眼巴巴地注视着石云彪,并求援似的向周围的人摇了摇尾巴。这个高智商的畜生,这个大难不死的情种,它似乎已经明白了眼前发生的事情和将要发生的事情。它经历的事情太多了,它曾经不止一次地看到过人类的各种表情,它凭着它历经沧桑的丰富的经验,从眼下悲壮的氛围之中敏感地意识到将要发生的悲剧。以往,它曾经是个目击者,也曾经是个战斗者。今天,看来它是打定主意要同它的主人一起血战到底了。
石云彪恼了,咬了咬牙,霍地站起来,照着雪无痕的屁股狠踢了一脚——脚还悬在空中,又停住了,然后耐着性子再弯下腰去对它耳语,跟它笑谈。
可是雪无痕没有上当。它知道,这一次赋予它的任务是虚构的,是想把它支使开,是想让它脱离这片残酷的战场。它不。它绝不会在这种事关品格的严峻时刻离开它的同甘共苦的战友。任凭石云彪又推又搡又拿枪比画,它顽强地屈下前爪,而用后爪死死地抠牢地面,善解人意的脑袋温情地磨蹭着石云彪的腿杆。
石云彪不再推它,并且抱住了它的脖颈子。但是,这样的温存只持续了几秒钟,石云彪猛然松手,拎起手枪,对准了雪无痕的脑袋。
没有胆怯,没有惊恐。雪无痕的表情平静坦然,并且立直了前腿,两眼秋波幽幽如同两泓深邃的古井。它似乎在说:开枪吧,咱们的最后时刻来到了。死在你的手里,我是心甘情愿的。
石云彪的手在这一瞬间颤抖了。枪管,无力地垂下了。四周已是枪声如爆炒豆,叽里呱啦的喊叫如同弥漫树林的鸦聒。石云彪终于对雪无痕点了点头,像是在说:那好,我知道你是不会当逃兵的。那好,那我们就一起同敌人拼吧。
又一发炮弹在近处爆炸,飞起的弹片将石云彪身边的小树劈成两截。
余副官惊叫一声,纵身扑向石云彪。石云彪岔开两腿,像两只钢牙,咬定了脚下的岩石。他挥手将余副官推开,然后淡淡一笑,又从右边的口袋里掏出了一个物件。
余副官抹了一把脸,于惶惑之中看清楚了,托在团座手上的,是一只玉石造的假眼球。石云彪自己摸索着把假眼球塞进那只空虚的眼眶里,然后摸了摸风纪扣,戴正军帽,掸掸军装上的泥土,收起两腿并且挺直了腰杆,那只独眼骤然放光,朗朗地喊了一嗓子——
“812高地——全体人员——集合!”
陈墨涵的心跳猝然加快。
正面的攻势已不是先前的虚张声势了,仗打到这步田地,敌人动真的了。
从炮声的强弱程度上,陈墨涵判断马陂方向的敌军已经越过二四六团的防线,812高地危在旦夕。他同二营营长简单商量了撤退计划之后,便亲率一个连箭一般地插向812高地,前去接应石云彪。
只翻过一道山梁,陈墨涵就看见了那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团部的三十余人已同日军混战在一起。他看见了那个穿着校官呢军服的独眼上校,看见了那柄在花团锦簇的银光中闪电一般旋转飞舞的大刀。
一片血色如沸腾的海洋从陈墨涵眼前弥漫开来,咸涩的潮水充溢了他的胸腔,这时候他的眼前便沉落了一个完整世界的喧嚣。一切都遥远了,一切都在冥冥之中遁去了踪影。他仅仅看见十万里云天下耸立着一座巍峨的山巅,看见从群山之上冉冉升起的那个凛然的身姿。
石云彪扔掉了卷刃的大刀,从血泊中拎过一挺机关枪横于坡上。几株血花溅开了石云彪的呢制军服,嫣然开放如燃烧的玫瑰。机关枪吐出的火舌恰似悸动的长剑,向远处席卷如舔,在这异常热情的舔食中,数十副东洋躯体拉秧茄子般齐刷刷地滚下了山坡……蓦然,陈墨涵的眼前掠过一道白色的光影,这光影像个精灵,左冲右突,上蹿下跳,一次又一次勇猛地扑向穿着屎黄色军服的日军。已经无法分辨它究竟经历了什么,它的那身高贵的皮毛已经被血浸透了——它是雪无痕。陈墨涵此时已经顾不上指挥队伍了,他的神经被不远处的喊杀声连根抠起,烫热的血液在骨骼里此起彼伏汹涌澎湃。两颗子弹分别命中了他的左臂和右腿,他趔趄了一下,但已经顾不上包扎了,他向跟随其后的连长吼了一嗓子,然后喀嚓一声从背上倒拔出大刀,迎着呼呼掠过耳边的辛辣的热风,拖着伤腿,呐喊着扑向812高地。
倏然,陈墨涵像被一枚钉子钉住了。
他看见一道血光如同一弯新鲜的虹桥喷向天空,潮水在瞬间升腾蒸发,石云彪的右臂随着这片血红的潮水飞向坡上残败狼藉的树林。
陈墨涵梦一般地看着石云彪,看见那副身躯犹如一座沉重晃动的山,那只独眼粲然炸裂,迸射的碎末流金溢彩地飞向深秋的蓝天。
石云彪弯下腰去,又拣起了一把三尺长的大刀,然后仰起血肉模糊的头颅,独眼平视前方。一阵枪声扑过来,泼水一般浇湿了石云彪胸前的军服,他的身体微微向后晃了一下,最后一次站直了,挥动仅剩的左臂,大喝一声,睚眦俱裂,手中的大刀划了一道流畅的弧线飞出三丈开外,正僵硬在那里的一名东洋军官顿时身首异处。
石云彪这才倒下。石云彪是在自己的大笑中倒下的。四十年后,每当进入那种状态之后,陈墨涵依然能清晰地听见那雷霆般的笑声……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发炮弹在不远处的林子里爆炸”“又一发炮弹在近处爆炸”,营造出战斗一触即发的紧迫感。
B. 结尾处写四十年后,陈墨涵还记得石云彪临死前的笑声,可见,石云彪大无畏的精神对陈墨涵影响之深。
C. 文中“弥漫树林的鸦聒”“拉秧茄子般齐刷刷地滚下了山坡”“屎黄色军服”,表明作者对日军的厌弃与鄙夷。
D. 石云彪想赶走雪无痕,可见他预知即将到来的厮杀极其残酷,自己可能会因此殉国,希望雪无痕离开战场,独自逃生。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叙写与日军殊死搏斗,不仅有石云彪的有限视角,还有余副官等的全知视角,叙述角度灵活多样。


展开余下试题B. 小说善于描写人物动作,如石云彪“弯”“拣”“挥动”等,将石云彪勇敢无畏、誓死抗争的形象展示了出来。
C. 小说写石云彪拿出“玉石造的假眼球”塞进眼眶,为后文多次对他“独眼”的描写和交代做了铺垫。
D. 小说多次使用比喻手法,如画线句将石云彪比喻成“山巅”,突出了石云彪形象的高大,令人难忘。
8. 小说中叙写雪无痕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 同是抗战题材小说,获茅盾文学奖的小说《历史的天空》与《荷花淀》对“战争”的书写有何不同?请以“战场·战争·战士”作为评判的关键词简要分析。
【答案】6. A 7. A
8. ①小说通过石云彪试图哄走雪无痕,后来想击毙雪无痕,最后留下雪无痕参战的叙写,烘托了石云彪的重情重义,使人物形象更立体,更丰满。
②雪无痕对主人的忠诚、坚定与石云彪对国家的忠诚不渝、舍生忘死相映衬,使文本呈现出悲壮的审美风貌。
③雪无痕对主人的忠诚超越生死,与战士“宁死不退”的精神高度契合,深化了主题。
9. ①战场,即环境,《历史的天空》的战场在“812高地”,充满炮火硝烟;《荷花淀》的战场在“荷花淀”,宁静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②战争,即情节,《历史的天空》有血腥的厮杀,敌我殊死战斗,场面激烈壮观;《荷花淀》是伏击战、胜利战,充满了欢歌笑语、生活气息。
③战士,即人物,《历史的天空》的战士是以石云彪为代表的不怕牺牲、与日军血战到底的抗日官兵,是职业军人;《荷花淀》主要刻画的战士是一群由持家守家、深明大义的传统农村妇女转变而成的女战士。
【解析】
【导语】这段文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抗日战争中中国军人的英勇与牺牲精神。作者徐贵祥以石云彪和雪无痕为中心,刻画了战场上的悲壮与忠诚,通过细节描写和情感渲染,使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感人至深。整体上,这是一篇充满爱国主义情怀和英雄主义色彩的作品。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
A.“营造出战斗一触即发的紧迫感”错误。开篇“日军开炮了”已明确战斗开始,后文“四周已是枪声如爆炒豆”“正面的攻势已不是先前的虚张声势了”进一步说明战斗已在激烈进行,炮弹爆炸并非“营造战斗一触即发的紧迫感”,而是营造出战事渐逼渐紧的紧迫感。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不仅有石云彪的有限视角,还有余副官等的全知视角”错误。小说整体采用的是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没有从“有限”到“全知”的视角变化。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物象的作用的能力。
①烘托人物形象:通过雪无痕“绝不会在这种事关品格的严峻时刻离开它的同甘共苦的战友”的忠诚与坚定,烘托石云彪的重情重义和英勇无畏,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②强化悲壮氛围:雪无痕与石云彪的互动,一个想方设法地赶,一个坚定不移地留,增强了文本的悲壮感和情感张力。
③深化主题:雪无痕面对手枪时“没有胆怯,没有惊恐”“表情平静坦然”,它的宁死不退与战士的精神高度契合,突出了忠诚与牺牲的主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 解读的能力。
①战场:《历史的天空》直接描写812高地上惨烈的战斗场面,炮火的轰鸣、飞溅的碎片、弥漫的硝烟,突出战争的残酷;《荷花淀》则淡化战场,侧重战争背景下的日常生活描写。
②战争:《历史的天空》聚焦战士的英勇奋战,无惧牺牲,如石云彪无畏无惧、殊死战斗,聚焦敌我双方的正面硬刚,充满血腥与悲壮;《荷花淀》核心情节是水生嫂等妇女意外遭遇日军,配合丈夫们展开伏击战,战斗以我军胜利、妇女们成长告终,充满生活气息。
③战士:《历史的天空》中石云彪始终保持着与敌人血战到底的铁血意志,主动以身殉国,是抗日战争中职业军人担当的缩影;《荷花淀》水生嫂们从在家织席、送丈夫参军的传统妇女,到学会划船、配合伏击的主动参与,描写普通人在战争中的成长与觉醒。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陈襄,福州候官人。少孤,出游乡校,与陈烈、周希孟、郑穆为友。时学者沉溺于雕琢之文,所谓知天尽性之说,皆指为迂阔而莫之讲。四人者始相与倡道于海滨闻者皆笑以惊守之不为变卒从而化。襄举进士,调浦城主簿,摄令事。县多世族,以请托胁持为常。襄欲稍革其俗,每听讼,必使数吏环立于前。私谒者不得发,老奸束手。襄莅官所至,必务兴学校,平居存心以讲求民间利病为急。既亡,友人视其箧,得手书累数十幅,大抵皆民事也。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二十一)
材料二:
咨汝邑父老:夫人之为善,莫善于读书为学。今天子选士,虽山野贫贱之家所生子弟,苟有文学,必赐科名,身享富贵,家门光宠,休荫子弟,岂不为盛事?予自到任,居常悯汝邑民不识为学,父子兄弟不相孝友,乡党邻里不相存恤,其心汲汲,惟争财竞利为事,以至身冒刑宪而不知止,予甚哀焉。奈奉行天子诏条,不可私恕,每刑一身,若伤肤发。而汝邑民不知予心,乃相扇炽,构讼成狱,自以为能使予日不得食,夜不得寝,欲与革弊,略不能改,是诚何心?盖不知读书为善之故也。古者,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今百里之邑,良民子弟不少,其间岂无聪明瑰茂朴美之器,可使为公卿者?然而不使之为学,真可惜也!今汝父老归告其子弟,速令来学,予其择明师而教诲之,庶几有成,如前所说。予明年十二月官满即去,汝父老其听予言。
(节选自陈襄《仙居劝学文》)
材料三:
某尝谓学校之设,非以教人为辞章、取禄利而已,必将风之以德行道艺之术,使人陶成君子之器,而以兴治美俗也。杭,东南之会藩也。其山川清丽,人物秀颖,宜有美才生于其间。然自建学以来,士之卓然有称于时者盖鲜,反不逮于支郡,何也?岂非渤海之民,罕传圣人之学,习俗浮泊,趋利而逐末?顾虽有良子弟,曾不知师儒之道尊,而仁义之术胜也。某之至是邦也,固当以教育为先务,而必致学者首明《周官》三物之要,使有以自得于心而形于事业,然后可以言仕。此所谓学之序也。虽然,自以为愚蔽弗明,而力不足,且胜其任责不逮,思得明诚笃行之士,相与讲议其道而推行之。
(节选自陈襄《杭州劝学文》)
[注]《周官》三物,指“六德”“六行”“六艺”。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四人者始相与A倡道于海滨B闻者皆笑C以惊D守之E不为变F卒G从而化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莫之讲,宾语前置,其结构与《石钟山记》“古之人不余欺也”的“不余欺”相同。
B. 累,音lěi,指积聚,与成语“连篇累牍”中的“累”字读音、意义均相同。
C. 风,本义流动的空气,后引申为借风力吹干吹净,在文中为“教化、感化”之意。
D. 胜,经得住,与《鸿门宴》“沛公不胜杯杓”“刑人如恐不胜”的“胜”意义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襄为官刚正恤民。任浦城主簿时,决心革除豪族干政的弊病,令小吏环立公堂来震慑请托的人;遗稿中的大部分内容是记录百姓事务的。
B. 仙居百姓不知求学向善,致使人伦失序,唯利是图,甚至触犯法律,形成诉讼,陈襄常常为此感到痛心,觉得惩罚百姓就像伤及自己身体一样。
C. 陈襄认为连小村落都有忠信之士,那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广东省揭阳”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