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3  2025-10-06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贵州省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高三联考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诗以其抑扬顿挫的韵律和深邃悠远的美学特质,成为融入民族血脉的文化基因。但对唐诗何以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不可逾越的典范这一问题,人们一直难以给出很好的解答。蔡宗齐的《唐诗所以然》摒弃传统的赏评解读模式,转而聚焦于声律、对仗、句法、意象组合等诗歌的形式要素,通过技术拆解揭示唐诗魅力的生成机制。这种“从技术到艺术”的研究路径,为“读懂一首古诗”注入现代学术的精确性,让千年唐诗褪去神秘面纱,在理性解剖中焕发出跨越时空的生命力。
《唐诗所以然》突破传统诗学“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阐释困境,展开了一场古典诗学的现代突围。书中将唐诗置于形式主义与结构主义的学术透镜下,通过声律节奏、意象组合、句法革新等“技术单元”的显微镜式剖析,重构了诗歌审美生成的技术逻辑。例如杜甫《春望》一诗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作者分析道,“把沦陷的‘国’与‘城’相对,把人间之‘破’与自然之‘在’做强烈对比”,以“国破”“城春”的时空对撞、“山河在”与“草木深”的虚实反差,构建出乱世荒芜的视觉张力;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更是通过语义节奏是“3+2”或是“2+3”的不同拆解,使同一诗句可解读为“人有情而自然无情的对照”,亦可视为“人类与自然为一个整体,人类与花鸟存在着感人的共振”;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则以“连”“抵”二字的双关对仗,既暗示战火连绵与家书断裂的因果关系,又通过“三月”与“万金”的时空压缩,将个体命运嵌入历史洪流。这种“以技入道”的研究路径,让普通读者得以直观地触摸到唐诗创作背后的逻辑,真正理解“伟大从非偶然,经典皆由匠成”的艺术真谛。
对于李商隐的诗歌,传统研究往往囿于“知人论世”的窠臼,试图从诗人坎坷仕途、情感隐秘中索引附会,例如对《锦瑟》主旨,或归因悼亡,或强扯国运,或附会乐声,皆因执念于“对号入座”而割裂了诗歌的内在逻辑。蔡宗齐则另辟蹊径,以技术化分析为密钥,直指李商隐诗歌的“结构密码”:作品通过句法跳跃(如“晓梦迷蝴蝶”与“春心托杜鹃”的虚实并置)构建出意识流般的叙事空间;而“锦瑟……托杜鹃”四联看似为断裂的“蒙太奇”结构,实则以典故的隐喻网络(庄周梦蝶的物我相化、望帝啼鹃的情感投射)勾连起有关情爱、仕途、求佛的多维迷思,蔡宗齐揭示,李商隐的“晦涩”并非故弄玄虚,而是通过句法颠覆(如“4+3”题评句切割现实与幻境)、意象并置(沧海珠泪与蓝田玉烟的空间对撞)等技术手段,将碎片化的生命体验升华为超越个体的哲思。蔡宗齐的贡献,恰在于将李商隐从“谜语诗人”的标签中解放出来,使其诗歌在技术解码中,重现为一场精密而壮丽的语言实验。
蔡宗齐把唐诗比作精美的建筑,他认为诗歌的“美”并非凭空而来,而是由一系列精密的技术构件支撑,并在时间沉淀里生发雕梁画栋之美。比如,传统诗学常将平仄视为格律的束缚,蔡宗齐认为,唐诗的声律实为情感表达的精密工具,是“技艺榫卯”,暗含文化积淀的厚度。杜甫《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一句,连续使用入声字(急、高、啸),形成短促压抑的节奏,与诗人漂泊无依的心境高度契合。还比如,唐诗中的对仗是形式美学的需求,也是诗人构建多维时空的利器。蔡宗齐称之为“对仗的蒙太奇效应”,看似工整的句式,实则密谋着时空的跳跃与转换,构造了一种超验的艺术效果。蔡宗齐特别关注杜甫的“倒装”“紧缩”等手法。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秋兴八首》),通过语序颠覆,既强化了意象的密度,又制造了阅读的“阻滞感”,迫使读者放慢节奏,深入品味。这种句法游戏,实为现代诗歌“陌生化”理论的先声。


浏览完整试题技术分析的终极目标,是揭示唐诗如何从“匠气”升华为“神韵”。蔡宗齐提出了“衍生性魅力”的概念——诗歌通过技法组合,在读者心中激发的超越文本本身的审美体验。以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例,蔡宗齐指出,该诗虽严守七律格律,却通过“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流水对,制造出旋风般的行进感。格律的严谨非但没有限制情感,反而因“对抗”而增强了爆发力,可以说,这种“在限制中创造自由”的智慧,正是唐诗艺术的精髓。另外,唐诗的留白不仅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更是一种主动的“邀请机制”。书中分析柳宗元《江雪》时指出,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极致空旷,恰恰为后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孤独英雄提供了舞台。这种“以虚衬实”的技法,让读者不自觉代入想象,完成对诗歌意境的二次创作。
伟大的诗歌多半不是“妙手偶得”,而是无数技术细节的精密叠加,唐诗的魅力正源于这种近乎偏执的“工匠精神”。当我们用现代学术工具拆解这些技法时,不仅是在解剖一首诗,更是在礼敬一种文明的高度——将语言炼成金子的耐心与智慧。这,或许正是《唐诗所以然》留给读者最珍贵的启示。
(摘编自陈威《唐诗的“技术解码”》)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未曾解释唐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不可逾越的典范的原因。
B. 通过对杜甫《春望》颔联的语义节奏的不同拆解,同一诗句可解读出不同的理解。
C. 唐诗中的对仗是情感表达的精密工具,唐诗的声律是诗人构建多维时空的利器。
D. 蔡宗齐提出了“衍生性魅力”的概念,认为唐诗的技法比“妙手偶得”更重要。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春望》《登高》等诗为例,主要阐释了唐诗抑扬顿挫的韵律和深邃悠远的美学特质,增强了说服力。
B. 蔡宗齐为了阐释自己的观点,多次运用了比喻论证,如将唐诗比作“建筑”,将唐诗的声律比作“技艺榫卯”。
C. 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如将传统研究方法“知人论世”与蔡宗齐“句法跳跃”等技术分析对比,阐释问题。
D. 文章语言整体保持着客观冷静的学术风格,但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唐诗艺术与研究方法的肯定,具有可读性。
3. 下列有关蔡宗齐的观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甫《春望》的首联在强烈对比、时空对撞和虚实反差中构建出乱世荒芜的视觉张力。
B. 李商隐《锦瑟》通过意象并置等技术手段将碎片化的生命体验升华为超越个体的哲思。
C. 杜甫《秋兴八首》通过倒装等手法制造了阅读的“阻滞感”,迫使读者放慢阅读节奏。
D. 柳宗元《江雪》运用了以实衬虚的技法,前两句意境极致空旷,后两句侧重写人物。
4. 请简要概括文章的行文思路。
5. 请结合文本,简要谈谈《唐诗所以然》对读者“读懂一首古诗”具有哪些意义。
【答案】1. B 2. A
3. D 4. ①第1段提出核心研究路径:指出唐诗“何以成为典范”的未解问题,引出蔡宗齐“从技术到艺术”的研究路径。
②第2~4段举例论证技术分析的价值:以杜甫、李商隐等诗为例,从声律、对仗、句法、意象组合等维度展示“从技术到艺术”的分析框架。
③第5段升华技术分析的意义:提出“衍生性魅力”概念,指出技术叠加最终升华为神韵。
④第6段总结启示:唐诗魅力源于“工匠精神”,技术解码是对文明智慧的礼敬。
5. ①提供可操作的技术工具:用声律、对仗、句法、意象等显微镜拆解法,让读者能直观触摸诗歌创作的逻辑,走出传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困境。
②还原创作逻辑:通过分析唐诗的技术细节,让读者明白伟大诗歌并非“妙手偶得”,而是技术细节的精密叠加,理解经典皆由匠成的真谛。
③激活二次创作:揭示诗歌的“邀请机制”,让读者不仅能读懂诗句,更能代入想象,参与意境的二次创作,实现与文本的深层对话。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以蔡宗齐 《唐诗所以然》为切入点,通过技术解码的方式,揭示了唐诗艺术魅力的生成机制。文章从声律、对仗、句法等形式要素入手,结合杜甫、李商隐等诗人的作品,展现了唐诗“从技术到艺术”的升华过程。作者通过对比传统诗学与现代学术方法,强调了理性分析对理解唐诗的重要性,并指出唐诗的魅力源于其精密的技术细节与深厚的文化积淀。全文逻辑清晰,例证丰富,既有学术深度,又具可读性。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人们一直未曾解释……”错误,原文是“但对唐诗何以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不可逾越的典范这一问题,人们一直难以给出很好的解答”,而非未曾解释。
C.“唐诗中的对仗是情感表达的精密工具,唐诗的声律是诗人构建多维时空的利器”错误,原文明确“唐诗的声律实为情感表达的精密工具”“唐诗中的对仗是形式美学的需求,也是诗人构建多维时空的利器”,选项将“声律”与“对仗”的功能混淆。
D.“认为唐诗的技法比‘妙手偶得’更重要”错误,原文仅提到“伟大的诗歌多半不是‘妙手偶得’,而是无数技术细节的精密叠加”,强调技术细节的重要性,但并未说“技法比‘妙手偶得’更重要”。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A.“主要阐释了唐诗抑扬顿挫的韵律和深邃悠远的美学特质”错误,依据原文“这种‘以技入道’的研究路径……经典皆由匠成’的艺术真谛”“他认为诗歌的‘美’并非凭空而来……并在时间沉淀里生发雕梁画栋之美”可知,文章以《春望》《登高》等诗为例,核心是为了阐释声律、对仗、句法等技术要素如何生成唐诗魅力,而非阐释唐诗抑扬顿挫的韵律和深邃悠远的美学特质。
故选A。


展开余下试题【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
D.“运用了以实衬虚的技法”错误,原文“分析柳宗元《江雪》时指出,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极致空旷,恰恰为后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孤独英雄提供了舞台。这种‘以虚衬实’的技法”可知,《江雪》的技法是“以虚衬实”,而非“以实衬虚”。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行文思路的能力。
①文章首段先指出“唐诗何以成为典范”这一未解问题,再引出蔡宗齐《唐诗所以然》聚焦声律、对仗等“形式要素”,以“从技术到艺术”的路径拆解唐诗魅力。
②第2~4段以《春望》为例,拆解声律节奏等技术,体现“以技入道”;以“句法跳跃”“意象并置”分析《锦瑟》,凸显技术路径的突破;以《登高》《秋兴八首》为例,阐释声律、对仗等技术的审美价值。
③第5段提出“衍生性魅力”概念,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江雪》为例,说明技术组合是为了激发超越文本的审美体验,最终实现“匠气”到“神韵”的跃升。
④第6段强调唐诗魅力源于“工匠精神”,并指出“用现代学术工具拆解技法”的本质是对文明智慧的礼敬,收束全文。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传统诗学常陷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困境,而该书通过“显微镜式剖析”,如声律节奏拆解、意象组合分析等,将抽象的诗歌审美转化为具体可感知的技术,让读者触摸诗歌创作的逻辑,不再依赖模糊的感悟。
②该书打破“伟大诗歌是妙手偶得”的误解,通过技术细节分析,揭示唐诗的魅力源于声律、对仗、句法等技术的精密叠加,这让读者不仅读懂诗句,更能理解诗歌背后的创作逻辑,明白技术是艺术的支撑。
③该书不仅是拆解诗歌,更通过揭示唐诗的“邀请机制”,如《江雪》“以虚衬实”的留白,引导读者代入想象,完成对意境的“二次创作”,这让读者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实现与诗歌文本的深层对话,真正理解诗歌的审美内涵。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四世同堂[注] 老舍
(一)惶惑
北平陷落了,瑞宣像个热锅上的蚂蚁,出来进去,不知道要做什么好。他失去了平日的沉静,也不想去掩饰。出了屋门,他仰头看看天,天是那么晴朗美丽,他知道自己还是在北平的青天底下。一低头,仿佛是被强烈的阳光闪的,眼前黑了一小会儿——天还是那么晴蓝,而北平已不是中国人的了!他赶紧走回屋里去。到屋里,他从平日积蓄下来的知识中,去推断中日的战事与世界的关系。忽然听到太太或小顺儿的声音,他吓了一跳似的,从世界大势的阴云中跳回来:他知道中日的战争必定会使世界的地理与历史改观,可是摆在他面前的是这一家老小的安全与吃穿。祖父已经七十多岁,不能再去出力挣钱。父亲挣钱有限,而且也是五十好几的人。母亲有病,禁不起惊慌。二爷的收入将将够他们夫妇俩花的,而老三还正在读书。天下太平,他们都可以不愁吃穿,过一份无灾无难的日子。今天,北平亡了,该怎么办?平日,他已是当家的;今天,他的责任更要增加许多倍!一方面,他是个公民,而且是个有些知识与能力的公民,理当去给国家做点什么,在这国家有了极大危难的时候。在另一方面,一家老的老,小的小,平日就依仗着他,现在便更需要他。①他能甩手一走吗?不能!不能!可是,不走便须在敌人脚底下做亡国奴,他不能受!不能受!
出来进去,出来进去,他想不出好主意。他的知识告诉他那最高的责任,他的体谅又逼着他去顾虑那最迫切的问题。他想起文天祥、史可法等许多的民族英雄,同时也想起杜甫在流离中的诗歌。
(二)偷生
瑞宣想错了,日本人捕人并不敲门,而是在天快亮的时候,由墙外跳进来。在大处,日本人没有独创的哲学、文艺、音乐、图画与科学,所以也就没有远见与高深的思想。在小事情上,他们却心细如发,捉老鼠也用捉大象的力量与心计。小事情与小算盘做得周到详密,使他们像猴子拿虱子似的,拿到一个便满心欢喜。因此,他们忘了大事,没有理想,而一天到晚苦心焦虑地提虱子。在瑞宣去看而没有看到钱先生的第三天,他们来捕瑞宣。他们捕人的方法已和捕钱先生的时候大不相同了。
②瑞宣没有任何罪过,可是日本人要捉他。捉他,本是最容易的事。他们只须派一名宪兵或巡警来就够了。可是,他们必须小题大做,好表示出他们的聪明与认真。约莫是在早上四点钟左右吧,一辆大卡车停在了小羊圈的口外,车上有十来个人,有的穿制服,有的穿便衣。卡车后面还有一辆小汽车,里面坐着两位官长。为捕一个软弱的书生,他们须用十几个人,与许多汽油。只有这样,日本人才感到得意与严肃。日本人没有幽默感。
车停住,那两位军官先下来视察地形,而后在胡同口上放了哨。他们拿出地图,仔细地阅看。他们互相耳语,然后与卡车上轻轻跳下来的人们耳语。他们倒仿佛是要攻取一座堡垒或军火库,而不是捉拿一个不会抵抗的老实人。这样,商议了半天,嘀咕了半天,一位军官才回到小汽车上,把手交叉在胸前,坐下,觉得自己非常重要。另一位军官率领着六七个人像猫似的轻快地往胡同里走。没有一点声音,他们都穿着胶皮鞋。看到了两株大槐,军官把手一扬,两个人分头爬上树去,在树杈上蹲好,把枪口对准了五号。军官再一扬手,其余的人——多数是中国人——爬墙的爬墙,上房的上房。军官自己藏在大槐树与三号的影壁之间。
天还没有十分亮,星星可已稀疏。全胡同里没有一点声音,人们还都睡得正香甜。一点晓风吹动着老槐的枝子。远处传来一两声鸡鸣。一个半大的猫顺着四号的墙根往二号跑,槐树上与槐树下的枪马上都转移了方向。看清楚了是只猫,东洋的武士才又聚精会神地看着五号的门,神气更加严肃。瑞宣听到房上有响动。他凭直觉想到了那该是怎么回事。他根本没往闹贼上想,因为祁家在这里住过了几十年,几乎没有闹过贼。人缘好,在这条胡同里,是可以避贼的。一声没出,他穿上了衣服。而后,他极快地推醒了韵梅:“房上有人!别大惊小怪!假若我教他们拿去,你别着急,去找富善先生!”
韵梅似乎听明白,又似乎没有听明白,可是身上已发了颤。“拿你?剩下我一个人怎么办呢?”她的手紧紧地扯住他的裤子。
③“放开!”瑞宣低声地急切地说,“你有胆子!我知道你不会害怕!千万别教祖父知道了!你就说,我陪着富善先生下乡了,过几天就回来!”他一转身,极快地下了地。“你要不回来呢?”韵梅低声地问。
“谁知道!”
屋门上轻轻地敲了两下。瑞宣假装没听见。韵梅哆嗦得牙直响。
门上又响了一声。瑞宣问:“谁?”
“你是祁瑞宣?”门外轻轻地问。
“是!”瑞宣的手颤着,提上了鞋;而后,扯开屋门的闩。
几团黑影围住了他,几个枪口都贴在他身上。一个手电筒忽然照在他的脸上,使他闭了一会儿眼。枪口戳了戳他的肋骨,紧跟着一声:“别出声,走!”
瑞宣横了心,一声没出,慢慢往外走。
祁老人一到天亮便已睡不着。他听见了一些响动。④瑞宣刚走在老人的门外,老人先咳了一声,而后懒懒地问:“什么呀!谁呀?有人闹肚子啊?”
瑞宣的脚微微地一停,就接着往前走。他不敢出声。他知道前面等着他的是什么。有钱先生的受刑在前,他不便希望自己能幸免。他也不便先害怕,害怕毫无用处。他只有点后悔,悔不该为了祖父、父母、妻子而不肯离开北平。可是,后悔并没有使他怨恨老人们:听到祖父的声音,他非常难过。他也许永远看不见祖父了!他的腿有点发软,可是依旧鼓着勇气往外走。他晓得,假若他和祖父说过一句话,他便再也迈不开步。到了枣树旁边,他往南屋看了一眼,心中叫了一声“妈!”


展开余下试题天亮了一些。一出街门,瑞宣看到两株槐树上都跳下一个人来。他的脸上没有了血色,可是他笑了。他很想告诉他们:“捕我,还要费这么大的事呀?”可是他没有出声。他往左右看了看,觉得胡同比往日宽阔了许多。他痛快了一点。四号的门响了一声。几支枪像被电气指挥着似的,一齐口儿朝了北。什么也没有,他开始往前走。到了三号门口,影壁后钻出来那位军官。两个人回去了,走进五号,把门关好。听见关门的微响,瑞宣的心中更痛快了些——家关在后面,他可以放胆往前迎接自己的命运了!
(有删改)
[注]《四世同堂》是老舍于1944年至1946年创作的长篇小说,以抗战时期北平沦陷区为背景,通过小羊圈胡同内祁家四代人的生活,展现了社会各阶层在战争中的命运沉浮。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平陷落使瑞宣失去了往日的沉静,他焦虑不安地从屋内走到屋外,又从屋外走到屋内,不知如何是好。
B. “那最高的责任”指挺身而出,为国家贡献力量,不做亡国奴;“那最迫切的问题”指家庭的生存与安稳。
C. 韵梅在瑞宣被捕时“扯住他的裤子”和“哆嗦”的行为,表现出她的软弱和对瑞宣的依赖,与瑞宣的果断形成对比。
D. 小说用不少笔墨写瑞宣的心理独白,使读者能直观感受瑞宣的内心,从而与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增强小说的感染力。
7. 下列对画横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使用了夸张和反复的手法,将瑞宣内心的矛盾直接表现出来,使人物内心两难抉择的撕扯更具冲击力。
B. 句子②中瑞宣的无辜与日军的抓捕行为形成强烈的反差,揭示了日军侵略本质下的强权、蛮横与镇压。
C. 句子③运用了语言描写,在危急关头,瑞宣一方面鼓励韵梅,一方面担忧祖父,体现了他对家人的体贴。
D. 句子④使故事情节陡生波澜,瑞宣正处于被捕的紧张局面,而老人突然发出的问话加剧了情节的紧张感。
8. 小说“偷生”部分主要描述了日军抓捕瑞宣时的场景,充满了讽刺性。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9. 有评价说,“在《四世同堂》中,家与国并没有相疏离,反而由于战争的影响,家与国联系得更加紧密”。你如何理解这一评价?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答案】6. C 7. A
8. ①为了抓捕一个手无寸铁的弱书生,日军出动大卡车、小汽车,派十几人布控,爬树、上墙、放哨,如临大敌。日军的“小题大做”恰恰反衬出他们对反抗力量的恐惧,充满了讽刺性。
②日军聚精会神地端着枪,严阵以待,却因为一只猫转移枪口,确认后又故作“严肃”,这种神经质的反应与其“武士”的姿态形成反差,暴露其外强中干的实质,充满了讽刺性。
9. ①瑞宣的内心挣扎体现了家与国联系得更加紧密。作为当家人,瑞宣肩负着维系一家老小的生计与安全的责任;作为有知识的公民,他又清醒地认识到国家危难之际,自己肩负着为国尽力的责任。瑞宣的焦虑正是源于家的存续已与国的存亡紧密交织,无法割裂。没有国家的太平,家庭的安稳也无从谈起。
②瑞宣前后的思想转变体现了家与国联系得更加紧密。北平陷落后,他最初困于“尽孝”与“尽忠”的矛盾之中;当日军的枪口对准家门时,他意识到国破则家必亡,个人与家庭的安危早已系于国家存亡。最终,他在“痛快”中“放胆”迎接命运。这种从纠结到决绝的转变,体现了战争使家与国联系得更加紧密。
【解析】
【导语】这篇选文通过瑞宣被捕前后的心理与行动描写,展现了北平沦陷下知识分子的家国困境。瑞宣在“尽忠”与“尽孝”间的痛苦挣扎,既凸显了个人在民族危亡时的精神煎熬,又通过日军夸张的抓捕场面,辛辣讽刺了侵略者的色厉内荏。小说将家庭伦理与民族大义交织呈现,使日常场景升华为战时中国的缩影,体现了老舍对战争中人性的深刻洞察。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 分析鉴赏能力。
C.“表现出她的软弱和对瑞宣的依赖,与瑞宣的果断形成对比”错误,韵梅“扯住他的裤子”和“哆嗦”的行为,并非表现出她的软弱,而是人之常情的恐惧,她虽然慌乱恐惧,但依然遵从丈夫的叮嘱,展现出坚韧的一面。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A.“夸张和反复的手法”错误,“他能甩手一走吗?不能!不能”是设问和反复,①句没有使用夸张手法,应该是使用了“设问和反复的手法”。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品味语言艺术的能力。
①小题大做的荒诞。为抓捕“软弱的书生”瑞宣,日军“小题大做”,兴师动众,出动一辆大卡车,“车上有十来个人,有的穿制服,有的穿便衣。卡车后面还有一辆小汽车,里面坐着两位官长”,如此庞大的阵容,过度的部署和投入,反衬出日军对反抗力量的恐惧,他们不敢轻视任何一个可能的威胁,凸显出他们色厉内荏,充满讽刺性。
②严肃表象下的愚蠢。一只猫顺着四号的墙根往二号跑,“槐树上与槐树下的枪马上都转移了方向”,看清楚是只猫后,“东洋的武士才又聚精会神地看着五号的门,神气更加严肃”,他们因一只猫就轻易转移注意力的行为,极为神经质,与他们所标榜的“武士”形象形成强烈反差,他们的惊慌失措,暴露出他们外强中干的实质,这种表现显得可笑,充满讽刺性。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分析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瑞宣的双重责任焦虑。瑞宣既是“当家的”,负责“一家老小的安全与吃穿”;也是“公民”,在北平陷落后,“他的责任更要增加许多倍”,“理当去给国家做点什么”。这种矛盾的根源,在于他清醒地意识到“家的安稳”已不再是“关起门来过日子”就能实现的。他的焦虑,本质是家的存续与国的存亡深度绑定后的必然反应。
②瑞宣的思想转变。北平陷落后,瑞宣的心态发生了巨大转变,他先是困于“尽孝”与“尽忠”的两难,在“走”与“留”之间摇摆。而当日军的枪口贴在他身上、家人陷入恐慌时,他终于看清,他想守护的“小家”,在国家沦陷后根本毫无“安全”可言,只有国家摆脱了敌人的控制,家庭才能真正获得安稳,他必须先直面国家的危难,所以他“放胆”迎接命运。这充分印证了战争“家与国联系得更加紧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裴垍,字弘中,河东闻喜人。垍弱冠举进士。
初,垍在翰林承旨,属宪宗初平吴、蜀,励精思理,机密之务,一以关垍。垍小心敬慎,甚称中旨。及作相之后,恳请旌别淑慝①,杜绝蹊径,齐整法度,考课吏理,皆蒙垂意听纳。吐突承璀②自春宫侍宪宗,恩顾莫二。承璀承间欲有所关说,宪宗惮垍,诫勿复言,在禁中常以官呼垍而不名。杨于陵为岭南节度使与监军许遂振不和遂振诬奏于陵宪宗令追与慢官。垍曰:“以遂振故罪一藩臣,不可。”请授吏部侍郎。严绶在太原,其政事一出监军李辅光,绶但拱手而已,垍具奏其事,请以李鄘代之。
王士真死,其子承宗以河北故事请代父为帅。宪宗意速于太平,且频荡寇孽,谓其地可取。吐突承璀恃恩,谋挠垍权,遂伺君意,请自征讨。卢从史阴苞③逆节,内与承宗相结约,而外请兴师,以图厚利。垍一一陈其不可,且言:“武俊④有大功于朝,前授李师道而后夺承宗,是赏罚不一,无以沮劝天下。”逗留半岁,宪宗不决,承璀之策竟行。及师临贼境,从史果携贰,承璀数督战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贵州省部分”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