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技术分析的终极目标,是揭示唐诗如何从“匠气”升华为“神韵”。蔡宗齐提出了“衍生性魅力”的概念——诗歌通过技法组合,在读者心中激发的超越文本本身的审美体验。以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例,蔡宗齐指出,该诗虽严守七律格律,却通过“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流水对,制造出旋风般的行进感。格律的严谨非但没有限制情感,反而因“对抗”而增强了爆发力,可以说,这种“在限制中创造自由”的智慧,正是唐诗艺术的精髓。另外,唐诗的留白不仅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更是一种主动的“邀请机制”。书中分析柳宗元《江雪》时指出,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极致空旷,恰恰为后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孤独英雄提供了舞台。这种“以虚衬实”的技法,让读者不自觉代入想象,完成对诗歌意境的二次创作。 伟大的诗歌多半不是“妙手偶得”,而是无数技术细节的精密叠加,唐诗的魅力正源于这种近乎偏执的“工匠精神”。当我们用现代学术工具拆解这些技法时,不仅是在解剖一首诗,更是在礼敬一种文明的高度——将语言炼成金子的耐心与智慧。这,或许正是《唐诗所以然》留给读者最珍贵的启示。 (摘编自陈威《唐诗的“技术解码”》)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未曾解释唐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不可逾越的典范的原因。 B. 通过对杜甫《春望》颔联的语义节奏的不同拆解,同一诗句可解读出不同的理解。 C. 唐诗中的对仗是情感表达的精密工具,唐诗的声律是诗人构建多维时空的利器。 D. 蔡宗齐提出了“衍生性魅力”的概念,认为唐诗的技法比“妙手偶得”更重要。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春望》《登高》等诗为例,主要阐释了唐诗抑扬顿挫的韵律和深邃悠远的美学特质,增强了说服力。 B. 蔡宗齐为了阐释自己的观点,多次运用了比喻论证,如将唐诗比作“建筑”,将唐诗的声律比作“技艺榫卯”。 C. 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如将传统研究方法“知人论世”与蔡宗齐“句法跳跃”等技术分析对比,阐释问题。 D. 文章语言整体保持着客观冷静的学术风格,但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唐诗艺术与研究方法的肯定,具有可读性。 3. 下列有关蔡宗齐的观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甫《春望》的首联在强烈对比、时空对撞和虚实反差中构建出乱世荒芜的视觉张力。 B. 李商隐《锦瑟》通过意象并置等技术手段将碎片化的生命体验升华为超越个体的哲思。 C. 杜甫《秋兴八首》通过倒装等手法制造了阅读的“阻滞感”,迫使读者放慢阅读节奏。 D. 柳宗元《江雪》运用了以实衬虚的技法,前两句意境极致空旷,后两句侧重写人物。 4. 请简要概括文章的行文思路。 5. 请结合文本,简要谈谈《唐诗所以然》对读者“读懂一首古诗”具有哪些意义。 【答案】1. B 2. A 3. D 4. ①第1段提出核心研究路径:指出唐诗“何以成为典范”的未解问题,引出蔡宗齐“从技术到艺术”的研究路径。 ②第2~4段举例论证技术分析的价值:以杜甫、李商隐等诗为例,从声律、对仗、句法、意象组合等维度展示“从技术到艺术”的分析框架。 ③第5段升华技术分析的意义:提出“衍生性魅力”概念,指出技术叠加最终升华为神韵。 ④第6段总结启示:唐诗魅力源于“工匠精神”,技术解码是对文明智慧的礼敬。 5. ①提供可操作的技术工具:用声律、对仗、句法、意象等显微镜拆解法,让读者能直观触摸诗歌创作的逻辑,走出传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困境。 ②还原创作逻辑:通过分析唐诗的技术细节,让读者明白伟大诗歌并非“妙手偶得”,而是技术细节的精密叠加,理解经典皆由匠成的真谛。 ③激活二次创作:揭示诗歌的“邀请机制”,让读者不仅能读懂诗句,更能代入想象,参与意境的二次创作,实现与文本的深层对话。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以蔡宗齐 《唐诗所以然》为切入点,通过技术解码的方式,揭示了唐诗艺术魅力的生成机制。文章从声律、对仗、句法等形式要素入手,结合杜甫、李商隐等诗人的作品,展现了唐诗“从技术到艺术”的升华过程。作者通过对比传统诗学与现代学术方法,强调了理性分析对理解唐诗的重要性,并指出唐诗的魅力源于其精密的技术细节与深厚的文化积淀。全文逻辑清晰,例证丰富,既有学术深度,又具可读性。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人们一直未曾解释……”错误,原文是“但对唐诗何以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不可逾越的典范这一问题,人们一直难以给出很好的解答”,而非未曾解释。 C.“唐诗中的对仗是情感表达的精密工具,唐诗的声律是诗人构建多维时空的利器”错误,原文明确“唐诗的声律实为情感表达的精密工具”“唐诗中的对仗是形式美学的需求,也是诗人构建多维时空的利器”,选项将“声律”与“对仗”的功能混淆。 D.“认为唐诗的技法比‘妙手偶得’更重要”错误,原文仅提到“伟大的诗歌多半不是‘妙手偶得’,而是无数技术细节的精密叠加”,强调技术细节的重要性,但并未说“技法比‘妙手偶得’更重要”。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A.“主要阐释了唐诗抑扬顿挫的韵律和深邃悠远的美学特质”错误,依据原文“这种‘以技入道’的研究路径……经典皆由匠成’的艺术真谛”“他认为诗歌的‘美’并非凭空而来……并在时间沉淀里生发雕梁画栋之美”可知,文章以《春望》《登高》等诗为例,核心是为了阐释声律、对仗、句法等技术要素如何生成唐诗魅力,而非阐释唐诗抑扬顿挫的韵律和深邃悠远的美学特质。 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