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一如鲁迅先生曾言,乡愁是批判者的思想陆地。也正是这种渗透着批判之爱的乡愁才成就了曾几何时繁荣昌盛的中国乡土血性写作。 随着新时代乡村序幕的展开,周立波式的乡土文学催生了山乡巨变的新乡土对表。周立波乡土写作现象并非应运这种巨变的时代性而生,相反,是时代性需要,从历史中乡土作家群体里精选出又一位如茅盾、郑振锋、冰心式的写作旗手。周立波笔下寄寓的时代巨变主体不是黄土黑瓦向钢筋水泥的转场,也不是黄狗布衣向宠物名牌的位移,更不是贫农向富豪的包装,而是以农业文明的精神土质向城乡文明的精神气质升级,是红色农业文明兼及绿色农业文明向新时代新生态递进的复合式三农文明。坚信在这种巨变灯光的聚焦下,中国会涌现一大批担负这种新使命的写作者。但真正的乡土写作不仅于向物理性的乡村投射灯光,更要承担向涅槃性的农村叫醒的功能。乡土,乡情,乡愁,乡恋,一定是永恒不变,不可或缺的乡土写作闭环。 (摘编自向阳《乡土文学与农业文明的接续》)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个性的农民集体成为农业文明的支点,构成乡土文学的核点,于是乡土文学成了一卷流动的农民合照剪影。 B. 农村乡土给农民和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的形成提供了空间,文学乡土则是民族集体文化象征与文化信念的组合。 C. 乡土文学应是百科全书式的大写作,表现农业文明中的中华哲学思辨、农业治理结构和民族科学智慧等。 D. 周立波乡土写作现象的产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其笔下寄寓的时代巨变的主体是农业文明的递进升级。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接力”“一脉相承”体现鲁迅、汪曾祺和赵树理有关乡土文学创作的主张紧密关联。 B. “如出一辙”表明东西方乡土文学的地方主义与“地方色彩”“风俗画面”体系一致。 C. “血腥味”和“土腥味”形成对比,突出部分作家作品中尖锐的城乡人文冲突和矛盾。 D. “非余光中式的乡愁”强调渗透着批判之爱的乡愁的内涵与那种思念故乡的愁情不同。 3. 下列说法中,最适合作为文章第三段论据的一项是( ) A.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B.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C.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D.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4. “乡土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样态,许多作家坚持对乡村的书写,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5. 学校文学社开展“乡土作家与时代使命”主题讨论活动,假如你是文学社成员,请列出你的发言要点。 【答案】1. C 2. C 3. A 4. 农民的奋斗精神是生成文学的根性,也是乡土文学之根;农村是中国文化生长精神的养成所,更是乡土文学的生成源:中国历来用以农立国的体系治理社会,农业文明具有惯性;优秀作家具有强烈身份意识,层出不穷的作品具有强大感召力。 5. 永远把农村、农业、农民当作自己创作的源泉和归宿;热爱农民及古老淳朴民风、文化,常怀反思精神;把握新的时代特点,不断探索新的文学路径。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乡土文学应是百科全书式的大写作,表现农业文明中的中华哲学思辨、农业治理结构和民族科学智慧等”错,原文列举了一系列亦政亦农亦工亦文亦哲亦术的百科全书式的大写作,说它们写尽农业文明中的中华哲学思辨,农业治理结构,民族科学智慧。但不等于所有“乡土文学”都应是百科全书式的大写作。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血腥味’和‘土腥味’形成对比,突出部分作家作品中尖锐的城乡人文冲突和矛盾”错,原文是说“以全新的农村制式框架和混合着都市气体的当代农民的人文冲突矛盾为主体叙事,将带有血腥味却又依旧残留着农民土腥味的乡土场景进行解剖”,可见,“血腥味”和“土腥味”之间不是对比,人文冲突矛盾是叙述的主体,不是表达的目的。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第三段观点是:乡土文学有农村的自然色彩。 A.出自出自东晋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写乡村远处的村落特点。适合作为第三段论据。 B.出自曹操《短歌行》,表现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不适合作为第三段论据。 C.出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描写仙府的石门打开时的幻境。不适合作为第三段论据。 D.出自苏轼《赤壁赋》,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以及人的渺小。不适合作为第三段论据。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结合“农民是中国文化奋斗精神的根性,这种精神就是生成文学的根性,这也是全部乡土文学之根”可知,农民的奋斗精神是生成文学的根性,也是乡土文学之根; 结合“农村的自然颜色构成了农业文明的底色,是乡土亲情民族集体的物理家园的镜像,也是中国文化生长精神的养成所,更是中国乡土文学的生成源”可知,农村是中国文化生长精神的养成所,更是乡土文学的生成源: 结合“中国从古至今都处于以农立国的体系治理社会,无论工业文明,城市文明如何融入并影响这个体系,始终无法避免被农业文明的惯性驱动”可知,中国历来用以农立国的体系治理社会,农业文明具有惯性; 结合“中国的优秀作家从未忘记自己‘地之子’的身份认同,随便一抹,尽是将泥土涂在脸上做标签的中国作家”可知,优秀作家具有强烈身份意识,层出不穷的作品具有强大感召力。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展开余下试题由“农村,农业,农民永远是文学的活水之源和生存母体。没有个性的农民集体一定不能成为农业文明的支点,自然也就无以构成乡土文学的核点”可知,永远把农村、农业、农民当作自己创作的源泉和归宿; 由“他们在作品中尽管有着对故乡父老以及古老淳朴民风、文化的热爱与挽留,但却是以彻底批判的反向审美达成乡土文学的写作目的”可知,热爱农民及古老淳朴民风、文化,常怀反思精神; 由“是时代性需要,从历史中乡土作家群体里精选出又一位如茅盾、郑振锋、冰心式的写作旗手”“坚信在这种巨变灯光的聚焦下,中国会涌现一大批担负这种新使命的写作者”可知,把握新的时代特点,不断探索新的文学路径。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忆邵子南同志 孙犁 邵子南同志死去有好几年了。在这几年里,我时常想起他,有时还想写点什么纪念他,这或者是因为我长期为病所困苦的缘故。 实际上,我和邵子南同志之间,既谈不上什么深久的交谊,也谈不上什么多方面的了解。去年冯牧同志来,回忆那年鲁艺文学系,①他的描述是:“邵子南整天呱啦呱啦,你是整天一句话也不说……” 我和邵子南同志的性格、爱好,当然不能说是完全相反,但确实有很大的距离,说得更具体一些,就是他有些地方,实在为我所不喜欢。 我们差不多是同时到达延安的。最初,我们住在鲁艺东山紧紧相邻的两间小窑洞里。每逢夜晚,我站在窑洞门外眺望远处的景色,有时一转身,望见他那小小的窗户,被油灯照得通明。我知道他是一个人在写文章,如果有客人,他那四川口音,就会声闻户外的。 后来,系里的领导人要合并宿舍,建议我们俩合住到山下面一间窑洞里,那窑洞很大,用作几十人的会场都是可以的,但是我提出了不愿意搬的意见。 这当然是因为我不愿意和邵子南同志去同住,我害怕受不了他那整天的聒噪。领导人没有勉强我,我仍然一个人住在小窑洞里。我记不清邵子南同志搬下去了没有,但我知道,他是没有这种择人而处的毛病的。并且,他也绝不会因为这些小事,而有丝毫的芥蒂,他也是深知道我的脾气的。所以,他有些地方,虽然不为我所喜欢,但是我很尊敬他,就是说,他有些地方,很为我所佩服。 我们最初认识是在晋察冀边区。边区虽大,但同志们真是一见如故,来往也是很频繁的。 我有时也到邵子南他们那里去,他们在团里是一个文学组。四五个人住在一间房子里,屋里只有一张桌子,放着钢板蜡纸,墙上整齐地挂着各人的书包。炕上除去打得整整齐齐准备随时行动的被包,还放着油印机,堆着刚刚印好还待折叠装订的诗刊。每逢我去了,同志们总是很热情地说:“孙犁来了,打饭去!”还要弄一些好吃的菜。他们都是这样热情,非常真挚,这不只对我,对谁也是这样。他们那个文学组,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主要是,我看见他们生活和工作得非常紧张,有秩序,活泼团结。他们对团的领导人很尊重,相互之间很亲切,简直使我看不出一点“诗人”、“小说家”的自由散漫的迹象,并且,使我感到,在他们那里,有些部队上的组织纪律性,我很喜欢这种味道。 那时,他们的文学组编印《诗建设》,每期都有邵子南同志的诗,那用红绿色油光纸印刷的诗传单上,也每期有他写的很多街头诗。我可以说,邵子南同志在当时所写的诗,是富于感觉,很有才华的。虽然,他写的那个大型歌剧,我并不很喜欢。但它好像也为后来的一些歌剧留下了不小的影响,例如过高的调门和过多的哭腔。我所以不喜欢它,是觉得这种形式,这些咏叹调,恐怕难为群众所接受,也许我把群众接受的可能性估低和估窄了。 在延安我们相处的那一段日子里,他很好说这样两句话:“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有时谈着谈着,甚至有时是什么也没谈,就忽然出现这么两句。邵子南同志是很少坐下来谈话的,即使是闲谈,他也总是在屋子里来回走动着。这两句话他说得总是那么斩钉截铁,说时的神气也总是那么趾高气扬。说完以后,两片薄薄的缺乏血色的嘴唇紧紧一闭,简直是自信到极点了。 我不知道他为什么好说这样两句话,有时甚至猜不出他又想到什么或指的是什么。作为警辟的文学语言,我也很喜欢这两句话。在一个问题上,独抒己见是好的,在一种事业上,勇于尝试也是好的。但如果要处处标新立异,事事与众不同,那也会成为一种虚无吧。邵子南同志特别喜爱这两句话,大概是因为它十分符合他那一种倔强的性格。 他的身体很不好,就是在我们都很年轻的那些年月,也可以看出他的脸色憔悴,先天的营养不良和长时期神经的过度耗损,但他的精神很焕发。在那年夏天,我们初次见面的时候,他留给我的印象是:挺直的身子,黑黑的头发,明朗的面孔,紧紧闭起的嘴唇。灰军装,绿绑腿,赤脚草鞋,走起路来,矫健而敏捷。②这种印象,直到今天,在我眼前,还是栩栩如生。他已经不存在了。 关于邵子南同志,我不了解他的全部历史,我总觉得,他的死是党的文艺队伍的一个损失,③他的才华灯盏里的油脂并没枯竭,他死得早了一些。因为我们年岁相当,走过的路大体一致,都是少年贫困流浪,苦恼迷惑,后来喜爱文艺,并由此参加了革命的队伍,共同度过了不算短的那一段艰苦的岁月。在晋察冀的山前山后,村边道沿,不只留有他的足迹,也留有他那些热情的诗篇。村女牧童也许还在传唱着他写的歌词。在这里,我不能准确估量邵子南同志写出的相当丰富的作品对于现实的意义,但我想,就是再过些年,也不见得就人琴两无音响。而他那从事文艺工作和参加革命工作的初心,我自认也是理解一些的。他在从事创作时,那种勤勉认真的劲头,我始终更是认为可贵,值得我学习的。 ④今年春寒,写到这里,夜静更深,窗外的风雪,正在交织吼叫,记得那年,我们到了延安,有一天,邵子南同志在山沟里拾回一个庞大的牛头,在我们的窑洞门口,架起大块劈柴,安上一口大锅,把牛头原封不动地煮在里面,他说要煮上三天,就可以吃了。 我不记得我和他分享过这顿异想天开的盛餐没有。在那黄昏时分,在那寒风凛冽的山头,在那熊熊的火焰旁边,他那兴高采烈的神情,他那高谈阔论,他那爽朗的笑声,我好像又看到听到了。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在邵子南去世几年后写就的,作者在开篇就交代了创作此文时对邵子南的情感态度,并对自己的创作动机进行了推测。 B. 文学组的居住环境虽然艰苦,但全身心投入到革命事业的同志们并不自由散漫,他们表现出了井然有序、活泼团结的风貌。 C. 作者在文中指明了邵子南常说“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的原因,并表示这是与邵子南本人的性格特征有关的。 D. 作者与邵子南同志在人生经历、情感体验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两人参与革命事业的缘由都是来源于对文艺的喜爱。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运用拟声词,以冯牧的视角正面写出邵子南话多、作者话少的特点,二人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极具画面感。 B. 句子②以三个逗号将句子成分分隔开来,以语气上的停顿,突出作者对邵子南的印象持续时间之久、程度之深。 C. 句子③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邵子南才华横溢,但未完全施展出来,作者对其早逝的惋惜跃然纸上。 D. 句子④引出后文多年前邵子南制作那顿盛餐的记叙,表达了作者对邵子南的怀念,起到了连接此刻与往昔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