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5 2025-10-06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湖南逝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9月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湖南省2026届高三九校联盟第一次联考
语 文
由湘潭市一中 常德市一中 长沙市一中 湖南师大附中 双峰县一中 桑植县一中
武风市一中 岳阳市一中 株洲市二中联合命题
炎德文化审校、制作
命题学校:湘潭市一中 审题学校:湖南师大附中联合命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三道大题,23道小题。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创,即文化创意产品,它是特定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通过创意设计,厚重的历史化作轻盈的生活诗意,文化的传承、情感的寄托都浓缩在小小的文创之中。目前,文创设计在市场发展中面临双重挑战:既要破解“符号挪用”导致的同质化困境,又要回应青年一代“情感刚需”催生的体验升级诉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创设计正经历从“文化搬运”向“情感联结”的转型,因此,设计师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文化符号、实用功能和视觉观赏的关注上,还应更多地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通过产品传递文化情感和情绪价值。结合文化符号转译、场景叙事体验、用户共创,寻找趣味性、互动性、审美性、心理疗愈等价值,是设计师需要考虑的目标。
文化符号的情感转译
文化符号,作为集体记忆的载体,是人们在提到某个地方或事件时第一时间能够想到的“印象”,比如天安门、天坛之于北京,大雁塔、汉唐文化之于西安,东方明珠塔、石库门建筑之于上海,等等。因其直接性与形象性,这些文化符号是文创设计的首选内容。在进行当代转译时,需要保留传统文物或图案造型的基本样式,更重要的是,突破对表层形态的模仿,挖掘其深层文化含义。
近年来,博物馆文创注重以轻松且兼具实用性的设计创意,实现馆藏文物的直观化与形象化,进而最大限度地促使消费者基于情绪共振的消费行为。比如,国家博物馆的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冰箱贴近两年成为备受推崇的首都文创,其中就体现出明显的“社交货币”属性。现实展厅中,广大观众面对相机,通过不断地调换角度、更换姿势,只为隔空“戴”上凤冠;文创商店中,购买到一款高颜值的限量版凤冠冰箱贴,所达到的强烈获得感,促使他们乐于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凤冠文创兼具文化性、艺术性与时尚性的特征,可以为拥有者提供一种明确的“人设标签”,带来流量,实现一种可见性的情绪价值。
场景叙事的沉浸体验
情绪价值,让文创产品不仅具有纪念品层面上的吸引力,更具备了文化消费层面上的“心引力”,当前,青年群体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商品本身的实用性,到更渴望获得情感共鸣与心理满足,这些促使设计师在文创产品中更多、更深地融入情感元素。以地域文创为例,以前它多是人们“到此一游”后随手带走的见证物;如今,提供沉浸体验、具备情感黏性的文创产品,可以成为吸引更多人前往当地消费的拉动器。文创销售空间从“商品陈列场”向“情感共鸣器”进化,从线性陈述转向多感官的情绪剧场构建,许多“出圈”文创由单向的售卖模式转变为“情境表演式”。
情境化的文创产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比如,河南博物院近年来在文创领域频频发力,这座拥有近百年历史的博物院以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等最具特色,因此,它发挥优势,在全国较早推出“考古盲盒”文创产品。设计团队并未停留在青铜器造型的复刻层面,而是将考古工作的核心体验提炼为“未知、探索、发现”的情感链条,让用户成为一名文物“发掘者”。盲盒内随机埋藏的文物模型、附赠的洛阳铲工具、包裹“文物”的夯土材料,共同构建起完整的考古仪式感。当用户用微型洛阳铲层层剥离土壤时,指尖传来的颗粒质感与历史触觉记忆形成通感;而文物逐渐显露的过程,则复现了考古学家“破译文明密码”的惊喜体验。2025年河南博物院深挖情绪体验,又推出“考古明盒”体验箱,侧重于让年轻人作为鉴定官层层揭开文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这些设计将文化认知转化为身体记忆,将考古体验转化为游戏化的情感记忆,使普通人完成的不仅是一次休闲解压体验,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浏览完整试题
互动共创中的文化传承
文创设计发展至今,正从“物的集合”转向“人的连接”,让用户成为文化的共创者。文创设计者需要对文化成因、审美特征等进行深入研究,从中不断寻找创意灵感,使文创产品成为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
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传播手段的提升,人们可以实现足不出户“云游天下”,文创设计也朝向数字化、个性化、交互式的方向发展。如敦煌研究院发布的云游敦煌小程序,用户可以登录体验“云彩丝巾”制作。将藻井、瑞兽、装饰图案、山水、建筑等壁画经典图案元素搭配叠加,生成专属的视觉搭配样稿之后,用户可以将该图案移至丝巾上,根据个人喜好编排设计,然后进行数字打印。这种参与式设计使文化传承呈现三个转变:从专家主导到大众共建,从静态保护到动态进化,从工艺复制到情感附着。
文创设计中体现出的情绪共振,本质是文化记忆的当代转化。当文创设计不再止步于纹样复刻与功能附加,当每一件作品都成为穿越时空的情感导体,我们便触摸到了文化传承最真实的温度。文创的情感化设计实践,正重构人与历史的对话方式——它们不再是被瞻仰的标本,而是可参与、可触摸,可生长的生命体。未来的文创赛道,必将是情绪共振频率的竞技场:设计师需化身文化翻译官,将青铜的冷峻转化为掌心的温度,让碑文的斑驳跃动为城市的心电图。当每个用户都能在文创体验中找到自己的情感坐标,文化传承便不再是博物馆玻璃柜中的无声陈列,而是成为一代代人最真实的情感记忆。
(摘编自荆伟《传递文化情感和情绪价值——谈文创设计中的情感导向》)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创”即文化创意产品的简称,不同于人们“到此一游”后随手带走的纪念品,文创产品承载了特定的历史与文化,以及情感寄托。
B. 在进行文化符号转译时,设计师需要保留传统文物或图案造型的基本样式,更需要突破对表层形态的模仿,挖掘其深层文化含义。
C. 河南博物院先后推出的“考古盲盒”“考古明盒”等文创产品,虽然设计理念完全不同,但都能让年轻的用户们产生休闲解压体验。
D. 具有情感化设计的文创产品,正在重构人与历史的对话方式,这就导致未来的文创赛道必将是情绪共振频率的竞技场。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开头给“文创”的概念做了解释,接着指出“文创设计”在市场发展中面临的挑战,进而引出下文的中心观点。
B. 文本论证方法以举例论证为主,论述充分翔实,文中也有提升论述权威性的引用论证、鲜明突出的对比论证。
C. 文本论证语言严谨周密,也不乏形象之处,如文末画线的句子,用生动的文字诠释了“文化记忆的当代转化”,强化了观点。
D. 文本论证结构为总分式结构,分说部分是从设计文创的三个方面依次展开论述,层次清晰,逻辑严谨。
3. 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2个字。
西安长安通推出地铁公交卡——“奉旨出行”玉玺卡,选择现存于陕西历史博物馆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块汉代皇后玉玺为原型,将古代寓意皇权威仪和______的玺印和当代数字芯片相结合,赋予刷卡开闸门一种皇家“奉旨出行”的______。一个小小的公交卡,成为时尚出行的载体,建立了______的“超链接”,在方寸之间尽显科技与文化的巧思。
4. 近年新晋顶流文创“绒馍馍”,在设计上参考了西安地域美食“肉夹馍”,拥有柔软亲肤的毛绒材质,高度还原了肉夹馍形态。结合文本,请你为“绒馍馍”购买现场设计一种“情境表演式”活动,并阐述理由。
5. 省博物馆的“现代开发与文化传承”主题论坛拟邀请年轻消费者就文创设计专题献计献策,请你结合文本提供相关建议。
【答案】1. B 2. B
3. ①. 皇家准允之意 ②. 情绪体验(或者“情绪价值”) ③. 历史文化与大众日常生活
4. (示例)活动设计:在购买场景中,售货员操着地道的陕西方言,完美复制选馍、夹肉等制作过程,复现西安当地美食的制作场景。
理由:通过提供沉浸式互动,使购买者获取关于地域文化的情绪体验。这种设计突出产品与使用者之间的情绪对话。
5. ①博物馆的文创设计应注重轻松且兼具实用性的设计创意,实现馆藏文物的直观化与形象化,满足年轻人的情绪需求。
②博物馆的文创设计可考虑能提供沉浸体验、具备情感黏性的文创产品,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前来消费。
③博物馆的文创设计更需要结合数字技术,让年轻的用户成为文化的共创者,在互动共创中实现文化传承。
【解析】
【导语】这篇论述文创设计的文章结构清晰,论证有力。开篇明确定义文创概念,指出其面临的双重挑战,引出“情感联结”的核心论点。主体采用“文化符号转译—场景叙事体验—互动共创”的三维框架,通过国博凤冠、河南考古盲盒、敦煌云游等典型案例,生动展现了文创从物质载体到情感媒介的转型。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
A.“不同于人们‘到此一游’后随手带走的纪念品”错误。“随手带走的纪念品”也是文创产品,在承载历史、文化与情感方面是相通的。
C.“设计理念完全不同”错误。原文“场景叙事的沉浸体验”这部分内容的结尾处有总结性句子“这些设计将文化认知转化为身体记忆,将考古体验转化为游戏化的情感记忆,使普通人完成的不仅是一次休闲解压体验,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故二者的设计理念可以说是一致的,只是在设计方法上有不同,且在具体实践中有所侧重。
展开余下试题
D.“这就导致”错误。结合材料末段“文创的情感化设计实践,正重构人与历史的对话方式……必将是情绪共振频率的竞技场”可知,原文不存在这样的因果关系。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评价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
B.“文中也有提升论述权威性的引用论证”错误。文中没有“引用论证”,文本中虽然有很多带引号的词语,但并不存在引用名人名言、他人观点做论据的现象。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情境补写的能力。
此处文创创意属于“文化符号的情感转译”类。
①大意为“玺印”承载的历史文化含义,与“奉旨出行”相联系,只要围绕玺印的皇家恩准之意来填写答案即可。
②可以从原文第二段“还应更多地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通过产品传递文化情感和情绪价值”,以及文段中对应的“赋予”一词推知,所填写的内容可以是“情绪体验”或者“情绪价值”。
③可以根据玉玺卡是由“历史文化”与“当代数字芯片”相结合而成,加上公交卡的日常性,再结合该空所在句属于结论句,填写“历史文化与大众日常生活”一类意思的内容即可。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活动设计:可围绕“绒馍馍”呈现地域文化来设计,务求“情境”感。如可设置“美食制作小剧场”,让说着地道陕西方言的工作人员扮演厨师,模拟制作肉夹馍过程,边操作边讲解。
结合文本阐述理由:文章提到当前青年群体消费更渴望情感共鸣与心理满足,文创销售空间从“商品陈列场”向“情感共鸣器”进化,许多“出圈”文创由单向售卖转变为“情境表演式”。“绒馍馍”参考西安地域美食“肉夹馍”,通过“美食制作小剧场”这种情境表演式活动,能营造沉浸体验,让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获得情感共鸣,满足其心理需求。将文化认知转化为身体记忆,把购买行为转化为游戏化的情感记忆,使消费者不仅买到商品,更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符合当下文创设计发展趋势。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并提出见解的能力。
①结合“近年来,博物馆文创注重以轻松且兼具实用性的设计创意……进而最大限度地促使消费者基于情绪共振的消费行为”可知,应注重轻松且兼具实用性的设计创意,实现馆藏文物的直观化与形象化,满足年轻人的情绪需求。
②结合“当前,青年群体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提供沉浸体验、具备情感黏性的文创产品,可以成为吸引更多人前往当地消费的拉动器”可知,可考虑能提供沉浸体验、具备情感黏性的文创产品,以吸引更多年轻人。
③结合“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传播手段的提升,人们可以实现足不出户‘云游天下’,文创设计也朝向数字化、个性化、交互式的方向发展”可知,需要结合数字技术,让年轻的用户成为文化的共创者,在互动共创中实现文化传承。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
丁玲
“娃娃,甭怕,咱是一个孤老太婆,还能害你?”老太婆亲热地望着面前张皇失措的孩子,“你是……嗯,咱知道……”
这孩子大约有十三岁,迟疑地望着老太婆。远处一望无际的原野上,没有一个人影,连树影也找不到一点。“还是跟咱回去吧,天黑了,你往哪儿走,万一落到别人手上……”
窑里黑魆魆的,他不敢动,听着她摸了进去。“不要怕,娃娃!”她把灯点着了。灶里的火光舔在他们脸上,锅里有热气喷出来。陕北的冬天,孤冷的月亮那黯淡的光辉涂抹着无际的荒原,流落的孩子却拥抱着甜美的梦:他又回到队伍,继续当他的马夫,继续同司号员玩着……
孩子跟在老太婆后边去割草。蒙着尘土的沙路上,寻不到杂乱的马蹄和人脚的迹印。他热切地望着远方,他们——大部队到底走得离他多远了呢?他懊恼着自己。那天正在野外放马,突然飞机来了,他藏在一个小洞里,听着外面连绵不断的爆炸声。洞口塌了。等他好不容易爬了出来,就只剩他一人了。他大声地叫喊,凭着感觉一路狂奔,却没遇到一个认识的人……后来才遇着老太婆。
有人送来苞谷做的馍,还有人送来羊毛袜子。有着红五星的帽子仍揣在怀里,他不敢拿出来。大家都高兴地盘问着:“你这么一个娃娃,也当红军,你娘你老子知道么?”
天真的、热情的笑浮上了孩子的脸。他暂时忘却忧愁,重复着在小组会学来的话:“红军是革命的军队,是为大多数工人农民谋利益的,要团结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去打日本……”
看见那些围着他的脸露出无限的羡慕,他就更高兴了。老太婆也扁着嘴笑:“咱一眼就看出了这娃娃不是咱们这里的人,你们看他那张嘴多灵呀!”
有一夜,跟着狂乱的狗吠声中,院子里响起了庞杂的声音,马嘶声、脚步声和喊声一齐涌了进来。烧着火的孩子,心在剧烈地跳:“难道自己人来了么?”
“呯!”窑门被枪托撞开了。冲进来的人一边骂,一边走到灶边:“哼,锅里预备着老子的晚饭吧。”
孩子悄悄看了一眼,他认得那帽子的样子,那帽徽是不同的。他的心一下紧缩起来。
有人眼光扫到老太婆脸上。她瑟缩地坐在地下,掩护她身后的孩子。“这老死鬼干嘛老挨在那儿,藏着什么!”老婆子一动,露出了躲在那里的孩子。孩子被抓到跟前。一个兵打了他一耳光。
“老子有枪先崩了你!”孩子大声嚷叫,因为愤怒,倒一点也不惧怕了,眼睛里燃烧着火焰。
“什么地方来的!”拳头又落在他身上,“听口音,他不是这里人!”孩子一声不响,只是咬紧牙。门突然开了,门口直立着一个人,屋子里顿时安静下来。
“报告连长,有一个小奸细!”
连长走了进来,审视着孩子,默然坐到矮凳上。
“可怜咱就这一个孙子,咱要靠他送终的。”老太婆号哭起来。几个围观的老百姓壮着胆子附和:“是她的孙子。”
连长凝视着那双直射过来的眼睛,下了一道命令:“搜他!”
几十双眼睛都集中在连长手上:一把小洋刀、两张纸票子、一顶黑帽子。纸票反面有一排字,“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国家银行”。帽子上闪着光辉的红色五星。看着它,孩子心里更加光亮了,静静地等待判决。
“这么小也做土匪!”
“招来吧!”连长问他。
“没有什么招的,任你们杀了吧!不过红军不是土匪,我们不骚扰老百姓,四处受人欢迎。我们对东北兵也是好的,争取你们一道打日本,有一天你们会明白过来的!”
“这小土匪真顽强,红军就是这么凶悍!”他的顽强虽说激怒了一些人,但也得了许多尊敬。连长仍是冷冷地看着他,又冷冷地问道:“你怕死不怕?”这问话似乎羞辱了他,他不耐烦地昂了一下头,急促地答道:“怕死不当红军!”
围拢来看的人一层一层地在增加,多少人在捏一把汗。连长不动声色,只淡淡地说道:“那么给你一颗枪弹吧!”
老太婆又号哭起来了。许多人的眼皮沉重地垂下了,有的便走开去。但没有人,就连那些凶狠的家伙也没有请示,要不要立刻执行。
“不,”孩子却镇静地说,“连长,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你可以用刀杀掉我。”
忍不住了的连长,跑过来用力拥抱着这孩子,他大声喊道:“大家的良心在哪里?谁还要杀他,先杀了我吧……”声音慢慢地由嘶哑而哽住了。
孩子觉得有热的东西滴落在他手上,衣襟上。他的眼也慢慢模糊了,隔着一层水雾,那红色的五星浮漾着,渐渐地高去,而他也被举起来了!
一九三七年四月十四日
(有删改)
文本二:
丁玲谈自己的创作
展开余下试题
丁玲
我诞生在20世纪初,因家败父亡,我成了一个贫穷的孤女。而当时的中国又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时代,人民在水深火热中煎熬。这些痛苦不能不感染着我,使我感到寂寞、苦闷、愤懑。
我要倾诉,要呐喊,要反抗。因此我拿起笔,要把笔作为投枪。我追随我的前辈,鲁迅、瞿秋白、茅盾……为人生、为民族的解放,为国家的独立,为人民的民主,为社会的进步而从事文学写作。
我写作的时候,从来不考虑形式的框子,也不想拿什么主义来绳规自己,我只是任思绪的奔放而信笔之所之。
我只要求保持我最初的原有的心灵上的触动,并且不歪曲生活中我所爱恋与欣赏的人物。
(原载《新苑》一九八○年第4期)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开篇描写老太婆对孩子的安慰与收留,既展现了陕北百姓的淳朴善良,也为后文她冒险掩护孩子埋下伏笔,体现了军民之间的温暖情谊。
B. 文本一的环境描写富有表现力。“没有一个人影”的原野衬托孩子与大部队走散后的彷徨,“孤冷的月亮”则反衬孩子做美梦时的温馨。
C. 文本二中,丁玲表示“要把笔作为投枪”。文本一通过描写孩子的苦难遭遇,表达对其个人命运的同情,同时也发出时代性的呐喊,呼应其“为民族解放”的写作目的。
D. 文本二中,丁玲表示“我写作的时候,从来不考虑形式的框子”。文本一采用碎片化叙事,情节曲折跳跃,印证了她对形式的刻意淡化。
7. 下列对文本一中人物情感与行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太婆两次“号哭”,第一次体现出为保护孩子而编造谎言时的情急之态;第二次体现出听闻孩子将被处决时的痛心与绝望,情感真实而有层次。
B. 围观百姓“捏一把汗”“有的便走开去”,表现出他们虽然对孩子抱有同情,但在当时特定环境下,面对强权时仍是冷漠与退缩的,侧面烘托了孩子的勇敢。
C. 孩子被抓后“愤怒”而“不惧怕”,既源于对敌人的痛恨,也源于对红军信念的坚定,这种情感与他“十三岁”的年龄形成反差,更显其精神可贵。
D. 孩子请求“用刀杀掉我”而留枪弹打日本,这一行为不仅展现了他的牺牲精神,更直击连长内心的矛盾,成为推动情节转折的关键。
8. 文本一中的“红五星帽子”具有多重象征意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文本二中,丁玲说“我只要求保持我最初的原有的心灵上的触动,并且不歪曲生活中我所爱恋与欣赏的人物”。请谈谈文本一的创作是如何体现作者这一理念的。
【答案】6. D 7. B
8. ①身份与信念的象征:红五星是红军的标志,孩子珍藏红五星帽子,体现他对红军身份的认同与对革命信念的坚守。
②希望与精神的象征:红五星帽子上的“光辉”不仅是视觉描写,更象征红军精神的崇高,结尾“红色的五星浮漾着”暗示这种精神对周围人的感召,使红五星帽子成为民族团结、共赴国难的精神符号。
9. ①丁玲因时代痛苦“心灵受触动”,文本一中孩子的流落、民众的苦难,正是她对战争中底层命运的真实感知,体现了“为人生”的写作初衷。
②文本一中“团结抗日”的主题,与丁玲“为民族解放”的心灵追求一致,孩子的呐喊正是她对时代的“倾诉与呐喊”,体现她心灵的触动。
③她“爱恋与欣赏”的人物,如孩子、老太婆、连长,均保留真实人性一孩子的坚定、老太婆的善良、连长的觉醒,未被刻意拔高或丑化,符合“不歪曲生活中我所爱恋与欣赏的人物”的理念。
【解析】
【导语】两则文本展现了丁玲文学创作的核心特质。文本一通过小红军与陕北老太婆的动人故事,以白描手法勾勒出战争年代军民鱼水情,孩子对革命信念的坚守与连长的良知觉醒形成强烈戏剧张力。文本二的自述则揭示了作者“为人生而艺术”的创作观——以真挚情感为根基,拒绝形式束缚,始终聚焦民族命运与人性光辉。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D.“文本一采用碎片化叙事,情节曲折跳跃”错误。文本一情节连贯(从走散、被救到被捕),节奏有张有弛,并没有采用碎片化叙事。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中人物情感与行为的理解能力。
B.“面对强权时仍是冷漠”错误。“眼皮沉重地垂下”体现百姓的紧张与不忍,可见围观百姓“有的便走开去”并非因为冷漠,而是出于面对强权时的恐惧与无力。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的能力。
①从身份与信念层面看,红五星是红军 鲜明标志,孩子始终将“有着红五星的帽子”揣在怀里,即便身处困境也未曾丢弃,这清晰地表明他对红军身份的高度认同,以及内心对革命信念坚定不移的坚守,红五星帽子成为他革命信仰的外在象征。
②从希望与精神角度而言,帽子上的“光辉”描写并非单纯视觉呈现,它象征着红军精神的崇高伟大。结尾处“红色的五星浮漾着”,这一描写寓意着红军精神如同光芒般,对周围人产生了强烈的感召力,让众人内心受到触动。红五星帽子由此超越了实物本身,成为民族团结、共同抵御外敌、共赴国难的精神象征,承载着那个特殊时代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希望与追求 。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品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①丁玲成长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时代,人民的苦难让她“心灵受触动”。文本一中,孩子流落荒原,与大部队失散,民众也面临着战争带来的生存危机,这些描写真实反映了战争中底层人民的命运,正是丁玲对时代痛苦的感知,体现了她“为人生”的写作初衷。
②丁玲为民族解放而写作,文本一“团结抗日”的主题与她的追求一致。孩子大声宣告红军是为打日本,不怕牺牲,他的呐喊正是丁玲对时代的“倾诉与呐喊”,表达了对民族解放的渴望,体现了她心灵因时代而产生的触动。
③在人物塑造方面,文本一中的孩子坚定勇敢、老太婆善良朴实、连长最后被孩子触动而觉醒,这些人物形象真实自然,没有刻意拔高或丑化,符合她“不歪曲生活中我所爱恋与欣赏的人物”的理念。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高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节选自《礼记·大学》,有删改)
材料二:
晁错复说上曰:“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贪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
上一篇:
河南省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9月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篇:
湖南省邵东市一中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湖南逝校联”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