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3  2025-10-06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湖南省邵东市一中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湖南省邵东市一中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3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算起,中国人喝茶已经有超过5000年的历史了。在对茶叶利用的漫长岁月里,人们起初主要把茶当作食品、药品来使用。国人认为“药食同源”,有着诸多益处的茶,当仁不让地被应用到日常饮食中。一开始,对茶多使用食物的处理方法,基本上就是把自己觉得好吃好喝的东西和茶放在一起混煮,最终连茶叶一起吃下去。三国《广雅》里记载:“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中唐时期,茶圣陆羽出世了。对于这种茶食混用的方法,茶圣很是鄙夷,他痛斥煎煮出来的茶汤“斯沟渠间弃水耳”,味道就像下水道里的污水。公元780年他写了一部书,告诉大家煮茶的正确方法。从茶的产地、加工、器具、饮用方法,一直聊到茶历史、茶文化的方方面面,这就是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茶中的真香被陆羽彻底发掘,一下子征服了世人,“越众饮而独高”。陆羽还详细列出了茶的器具和仪轨,“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茶”。陆羽倡导的饮茶方法,通常被称为“煎茶法”,它和点茶法在饮用前,都要先将茶加工成末状。
不过,按宋人的标准,点茶可比煎茶高级多了!
唐代制茶方法相对简单,属于最原始的蒸青工艺。煎煮时茶中的苦涩物质很容易释放到茶汤中。宋代制茶工艺大幅提升。北宋初年,宋太宗就派人到福建北苑,接管了南唐的贡茶园,专门开始种植和加工只供皇家饮用的“龙团凤饼”。后来,丁谓、蔡襄、郑可简等士人先后参与到茶的制作中。士大夫有文化、有见识、有能力,也有人脉,他们一旦参与到农副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茶的标准、质量、创新、品牌、人群市场,一下子就都有所提升。茶的制作工艺水平飞速发展,达到了前所未见的顶峰。点茶法由此出现,点茶的时候,通常先把粉末状的茶放在茶盏里,然后把壶拿到高处,壶嘴一歪,微微向下倾斜进行冲点。末茶和热水一起迎击击打,形成浓厚的沫饽,随着茶汤一起吃下去。
皇室的重视加上士大夫阶层的参与推广,点茶文化迅速流传,很快渗透到社会各阶层的礼仪文化和日常生活中。
殿堂之上,茶从一种饮品上升为皇家恩宠的代表物品,皇帝经常以赐茶作为表彰臣子荣誉之事。只有在宋朝,茶才被赋予了如此之高的地位。皇帝在皇宫内院举办私宴,还会亲手给臣子点茶。
点茶是文人们休闲时的重要内容,和烧香、挂画、插花被共称为“四般闲事”。民间,茶已经成为每户人家不可或缺的日常必需品,“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也。”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概念也是这个时候形成的。皇帝、士大夫喝高级“团饼茶”加工的末茶,百姓则多喝普通“散茶”加工的末茶。许多和茶有关的礼仪也渐渐形成,比如客来敬茶、以茶作为聘礼等。在宋代,茶馆、茶坊、茶肆、茶楼、茶摊遍地都是。在开封、杭州等大城市,针对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群,开设相应的茶馆。
点茶法历唐、五代、宋、元、明五个朝代,覆盖唐、五代中国、宋、辽、金、西夏、吐蕃、高丽、日本等政权的疆域。今天,我们经常以“宋代点茶”来代称它,就是因为它在宋代达到了巅峰,宋代点茶是这种古老茶法中最具特色的代表。


浏览完整试题点茶法的消亡大约在明中期。最主要的原因是宋明两代国力发生了变化。明代初年其实还在延续宋代的团饼贡茶制度,但因为团茶制作要消耗大量的人财物力,茶农不堪其苦。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穷苦出身的朱元璋颁布了废团兴散的诏令,大大降低贡茶的标准:“岁贡上供茶,罢造龙团,听茶户惟采芽茶以进。”上行下效,在皇帝的提倡下,叶子状的散茶饮用开始兴起。
不过若说点茶法因为朱元璋的一纸诏令就立刻消亡了,还有些牵强。明代早期还有不少文人玩习末茶以为雅事。点茶法的最终衰落,茶叶制作工艺的发展也是主要原因。散茶自古就有,从茶食同饮开始已经存在了上千年,为何要等到煎煮、宋点各领风骚三百年后,直到明代才成为主流呢?
在明代以前,团饼茶是绝对的主流,散茶固然也好,但基本无人钻研。时兴散茶以后就不一样了,在皇帝的影响下,大家开始重视散茶的制作工艺发展。之前的古法制茶以蒸青为主,蒸青杀青温度最高为100℃,许多需高温才能产生的香气激发不出来,青草味较重,直接冲呛叶子茶饮用时口感发闷,体验弱于末茶。明代高温炒青开始流行,炒青的锅温在200℃以上,许多经高温激发出来的芳香物质得到释放,茶香变得高扬,且非常有穿透力。
炒青的出现,打开了中国人寻找茶叶多元体验的大门,中国人对于茶味、茶香的感知系统开始发生变化。制作工艺也由单一、纵深的探索,转为横向、多种工艺的尝试。不再局限于只用蒸青这种制作方法来衡量全国各产区的茶产,开始分门别类研究各个茶种的特殊性,并摸索与之匹配的制茶工艺。之后,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黑茶六大茶类的加工工艺慢慢显现、完善,并最终形成了品种香、地域香、工艺香、季节香、储藏香等综合的茶香系统。
炒青之后的散茶,让饮茶变得简易起来,使用热水简单地冲泡,就能得到一杯馨香可口的茶汤。由繁入简,由难转易,由精变博,点茶向泡茶的转变,不能简单地做出“进步或退步”的结论,让我们见仁见智吧。
(摘编自观合《点茶之书:一盏宋茶的技艺与美学》)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人饮茶的历史可追溯至“神农尝百草”,当时的茶既是食品也是药品,体现了“药食同源”的观念。
B. 唐代陆羽在其著作《茶经》中,主张先将茶叶加工成末状,这一做法与后来的“点茶法”是相同的。
C. 北宋初年的“龙团凤饼”开始只是专门为皇家制作的贡茶,后经士大夫的参与,很快推广到各阶层。
D. 明代的炒青工艺,利用高温有效地激发茶叶的芳香物质,使散茶冲泡的口感要优于之前的蒸青散茶。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在解释点茶法“高级”的原因时,重点比较了唐宋的制茶工艺对最终茶汤效果的决定性作用。
B. 作者通过列举与茶有关的礼仪及不同阶层的茶馆,对点茶文化如何融入宋代的日常生活进行了说明。
C. 文章介绍中国茶叶的六大品类以及相关茶香系统,意在论证炒青工艺的出现给茶业带来的深远影响。
D.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阐述饮茶方式“煎茶→点茶→泡茶”的演变历程,勾勒出中国茶饮发展脉络。
3. 根据原文和图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5个字。

在中国茶文化的历史长卷中,宋代无疑是最为璀璨夺目的篇章之一。点茶(如①____________图所示)作为宋代的主流饮茶方式,将茶道提升为一种极优雅的生活艺术,尤其在____________群体中普及,从陆游《临安春雨初霁》“晴窗细乳戏分茶”一句中可以得知。点茶法在制茶方法上和前代主流制作方法一样,也是采用____________,只是工艺更为复杂专业。点茶法的出现,使宋代斗茶之风盛行,甚至出现了茶百戏、水丹青等更为高级的茶艺。
4. 作者阐述点茶法衰落的原因时,行文思路清晰严谨。请简要说明。
5. 今天,行销世界的不少茶叶品牌,使用碎茶茶包的形式,让冲泡变得更为容易,让茶饮更为普及,但也有许多国人对此不屑一顾,认为这是茶文化的退步。你怎样看待这种茶饮形式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1. C 2. A
3. ①. 右侧(或对应点茶场景的图注) ②. 文人(士大夫) ③. 蒸青工艺
4. ①先点明点茶法消亡的直接诱因——明中期国力变化,朱元璋颁布“废团兴散”诏令,降低贡茶标准,带动散茶饮用兴起;
②再补充说明点茶法并非因诏令即刻消亡,明代早期仍有文人以研习末茶为雅事;
③最后强调核心原因——茶叶制作工艺发展,明代高温炒青工艺激发茶叶芳香物质,使散茶口感优于蒸青末茶,推动冲泡方式转向简易的泡茶,最终导致点茶法衰落。
5. 这种茶饮形式的变化不能简单定义为“退步”,而是顺应时代需求的合理发展。从文本可知,中国茶饮方式始终遵循“由繁入简、由精变博”的脉络,碎茶茶包让冲泡更便捷、茶饮更普及,契合现代快节奏生活,与明代散茶取代点茶的“简易化”趋势一致;同时,它拓展了茶饮的适用场景,让茶文化触达更多人群,这是对茶文化传播范围的延伸。而部分国人的不屑,本质是对“复杂仪式即文化本质”的误解,茶文化的核心是对茶味、茶香的感知与精神寄托,碎茶茶包虽简化形式,却未脱离这一核心,故应理性看待其作为茶文化现代传播载体的价值。
【解析】
【导语】本文以时间为脉络,串联中国茶饮从唐至明的演变:先溯源茶的早期用途,再聚焦陆羽《茶经》与煎茶法,详述宋代点茶的工艺巅峰与文化渗透,最后解析明代点茶衰落与泡茶兴起的缘由。行文兼顾史料与细节,将茶饮演变与社会背景、技术发展结合,语言通俗却不失专业,清晰勾勒出中国茶饮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内涵。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很快推广到各阶层”错,误解文意。由原文“专门开始种植和加工只供皇家饮用的‘龙团凤饼’”“士大夫喝高级‘团饼茶’加工的末茶,百姓则多喝普通‘散茶’加工的末茶”可知,“龙团凤饼”作为高级团饼茶,始终是皇帝和士大夫饮用,并未推广到百姓阶层,百姓饮用的是普通散茶。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重点比较了唐宋的制茶工艺对最终茶汤效果的决定性作用”错,作者解释点茶法“高级”,不仅比较唐宋制茶工艺(唐代蒸青易出苦涩,宋代工艺提升),还提及皇室重视、士大夫参与对茶文化普及的推动,重点并非仅在制茶工艺对茶汤效果的决定性作用,选项概括片面。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中内容、读图和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由“点茶的时候,通常先把粉末状的茶放在茶盏里,然后把壶拿到高处,壶嘴一歪,微微向下倾斜进行冲点。末茶和热水一起迎击击打”和两幅图可知,右图是壶朝茶盏里倒热水,左图是小瓶朝壶里在倒粉末状的茶,故此处填写“右侧/乙”。
第②空,原文提到“点茶是文人们休闲时的重要内容”,陆游诗句体现文人“分茶”雅趣,文人、士大夫阶层是“将茶道提升为一种极优雅的生活艺术”的主体,故此处填写“文人/士大夫”
第③空,文中说明代“之前的古法制茶以蒸青为主”,由此可知此处是说点茶法在制茶方法上和前代主流制作方法一样,也采用“蒸青”方法,故填写“蒸青工艺”。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①先点明直接诱因:由“朱元璋颁布了废团兴散的诏令,大大降低贡茶的标准”“在皇帝的提倡下,叶子状的散茶饮用开始兴起”可知,明中期,朱元璋颁布“废团兴散”令,降低贡茶标准,带动散茶饮用兴起;
②接着补充“明代早期还有不少文人玩习末茶以为雅事”这一论据,证明在明代早期仍有文人以研习末茶为雅事,这就排除了一纸诏令即消亡的简单归因;
③最后强调“点茶法的最终衰落,茶叶制作工艺的发展也是主要原因。”明代流行高温炒青技术,茶叶经高温激发出来的芳香物质得到释放,炒青后的散茶,用热水简单冲泡,就得到一杯馨香可口的茶汤,据此“点茶向泡茶的转变”,最终导致点茶法衰落。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首先明确观点:这不是茶文化“退步”,而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理由:从唐代煎茶法到宋代点茶法再到明代散茶,展示了中国茶饮方式“由繁入简、由精变博” 发展趋势。碎茶茶包适应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茶饮更便捷、普及。这种变化与明代散茶取代点茶的“简易化”趋势一致。
碎茶茶包拓展了茶饮的适用场景,使茶文化触及更广泛的人群,有助于茶文化在全球推广和普及。茶文化的核心不仅在于喝茶的仪式,更在于对茶味、茶香的感知及精神寄托。碎茶茶包虽简化了形式,但并未脱离茶文化的核心,因此不能认为是“退步”,“部分国人的不屑”源于对复杂仪式即文化本质的误解,应理性看待其传播文化的价值。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梁生宝买稻种(节选)
柳青
在春汛期间,郭县北关渭河的渡口,暂时取消了每天晚班火车到站后的最后一次摆渡,下车的旅客不得不在车站旅馆宿夜。踏着土街上的泥泞,生宝从饭铺跑到车站票房了。
1953年间,渭河平原的陇海沿线,小站还没电灯哩。夜间,火车一过,车站和旁的地方一样,陷落在黑暗中去了。没有火车的时候,这公共场所反而是个寂寞僻陋的去处。生宝划着一根洋火,观察了票房的全部情况。他划第二根洋火,选定他睡觉的地方。划了第三根洋火,他才把麻袋在砖脚地上铺开来了。他头枕着过行李的磅秤底盘,和衣睡下,底盘上衬着麻袋和他的包头巾。他掏出那杆一巴掌长的旱烟锅,点着一锅旱烟,香喷喷地吸着,独自一个人笑眯眯地说:“这好地场嘛!又雅静,又宽敞……”
他想:在这里美美睡上一夜,明日一早过渭河,到太白山下的产稻区买稻种呀!但是,也许是过分的兴奋,也许是异乡的情调,这个远离家乡的庄稼人,睡不着觉。
票房的玻璃门窗外头,是风声,是雨声,是渭河的流水声。
下堡村对岸稻地里那几户人家,在精神上离他总是最近的。他想到他妈,这时准定挂着他在这风雨之夜,住在什么地方。他想到继父,不知道老汉因他这回出门生气没有。他想到妹子秀兰,准定又在进行宣传,要老人相信他走对了路。他想到他互助组的基本群众——有万、欢喜、任老四……当他想到改霞的时候,他的思想就固执地停留在这个正在考虑嫁给谁的大闺女身上了:改霞离他这样近,他在这砖脚地上闭起眼睛,就像她在身边一样。她朝着他笑,深情的眼睛扑闪扑闪他,扰乱他的心思……
他想:用什么办法试探一下她的心底才好呢?给他妹子秀兰说,又说不出口。他还没想出试探改霞的办法,就呼呼地睡着了。
……
早晨天一亮,一个包头巾、挟行李的野小伙子,出现在渭河上游的黄土高岸上了。
春雨在夜间什么时候停了,梁生宝不知道;但当下,天还阴着,浓厚的乌云还在八百里秦川上空翻腾哩。生宝注意到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渭河上游的河床很狭窄,竟比平原低几十丈;而下游的河床,只比平原低几尺,很宽,两岸有沙滩,河水年年任性地改道。这是什么道理呢?啊啊!原来上游地势高,水急,所以河床淘得深;下游地势平,水缓,所以淤起来很宽的沙滩。
“高。是高。这里地势是高。”他自言自语说,“同是阴历二月中间天气,我觉着这里比汤河上冷。”噢噢!对着哩!怪不道这里有急稻子。生宝觉得:把许多事情联系起来思量,很有意思。他有这个爱好。
咦咦!这里的土色怎么和汤河上的土色不同哩?他弯腰抓起一把被雨水湿透了的黄土,使劲一捏,又一放。果然!没汤河上的土性黏。他丢掉土,在麻袋上擦着泥手,心里想:“啊呀!这里适宜的稻种,到汤河上爱长不爱长哩?种庄稼,土性有很大的关系;这倒是个事哩!跑这远的,弄回去的稻种使不成,可就糟哩。”这样一想,倒添了心思。
直至平原上的村庄处处冒出浓白柴烟的时候,生宝才同后来的几个行人,一船过了渭河。
当他吃毕早饭的时候,春雨又下起来了,淅淅沥沥地。梁生宝从茶铺出来,仰头东看西看,雨并不甚大。他决定赤脚。他把棉裤的裤腿卷了起来,白布里子卷到膝盖底下。他又往头上顶着一条麻袋,背上披着一条麻袋,抱着用麻袋裹着的行李卷儿,向白茫茫的太白山下出发了。
“嘿!小伙子真争!啥事这么急?”他听见茶铺的人在背后说他。一霎时以后,生宝走出郭县东关,就毫不畏难地投身在春雨茫茫的大平原上了。
生宝刚走开,觉得赤脚冰冷;但走一截以后,他的脚就习惯了雨里带雪的寒冷了。
梁生宝!你急什么?难道不可以等雨停了再走吗?春雨能下好久呢?你嫌车站、城镇住旅馆花钱,可以在路边的什么村里随便哪个庄稼院避一避雨嘛!何必故意逞能呢?
不!梁生宝不是那号逞能的愣小伙子。他知道他妈给他带的馍有限,要是延误了时光,吃不回家怎办?而且,他一发现渭河上游和下游土性有差别,他就恨不得一步跷到目的地,弄清此地稻种的特性,他才安心。要是他还没从下堡村起身,他可以因故再迟十天半月来;既然他走在路上了,他就连一刻也闲待不住。他就是这样性子的人。
春雨的旷野里,天气是凉的,但生宝心中是热的。
他心中燃烧着熊熊的热火——不是恋爱的热火,而是理想的热火。年轻的庄稼人啊,一旦燃起了这种内心的热火,他们就成为不顾一切的入迷人物。除了他们的理想,他们觉得人类其他的生活简直没有趣味。
正月里,全省著名的劳模、窦堡区大王村互助组长王宗济从扩音器里发出的声音,永远在梁生宝记忆里震荡着。“我们大王村,五〇年光我这个互助组认真互助,其余都是应名哩。过了两年,受了我这个组的带动,全村整顿起十四个互助组,都认真了。今年正月,我们两个组联起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


展开余下试题梁生宝当时是三千个听众里头的一个。他坐在三千个党的和非党的庄稼人里头,心在他穿棉袄的胸脯里头蛮动弹。他对自己说:“王宗济是共产党员,咱这阵也是共产党员了。王宗济能办成的事,咱办不成吗?只要有人出头,大伙就能跟上来!”
于是,在王宗济发表毕挑战的演讲以后,穿黑棉袄、包头巾的小伙子,在人群中站了起来,举起一只胳膊,大声向主席台喊:“黄堡区下堡乡第五村梁生宝,要求讲话!”
当他在主席台上表示毕决心下来的时候,区委书记就在通道上欣喜地等着他,握住他的手,攀住他的肩膀,亲热地说:“开毕会就到蛤蟆滩帮助你整顿互助组,订生产计划。”从那时候,生宝的心里就烘烘地热了起来。
在雨里带雪的春寒中,他走得满身汗。因为道路泥滑,他得全身使劲,保持平衡,才不至于跌跤。
直至晌午时光,他走了三十里泥路。他来到鸭鸿河上的一个稻地村庄里。他的麻袋已经拧过三回水,棉衣却没湿,只是潮潮。他心里畅快得很哪!这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
(有删改)
文本二:
乡土(节选)
熊启文
作家“深入生活”的效果是用“生活深入作家”的程度来反映的,是在具体的农村社会现实背景中“演”人物。要写好农民,首先得把自己变成一个农民。柳青想着在皇甫村尽量生活时间长些,真正进入到他的书写对象之中,“永远不失去一个普通人的感觉”。柳青有心让自己的作品像从黄土塬上长出来的一样,浸满地气。他留心观察农村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和生活状况,用心揣摩“小说对象”人物的心理、精神状态和行为习惯,将每个人物使用的性格化语言都烂熟于心。《梁生宝买稻种》一段,把农民向往新生活艰苦奋斗刻画得逼真传神,使庄稼人的传统美德和共产党员的特有气质和谐地统一在一起,被选进中学语文课本。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梁生宝“睡不着觉”时,想到母亲、继父、妹妹、改霞等人,真实自然地写出他出门在外时心中对亲人的牵挂和焦虑。
B. “他心中燃烧着熊熊的热火”,既是对上文“热”的解释,又体现出作者对梁生宝所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的赞美。
C. 区委书记“欣喜地等着”“握住他的手”“攀住他的肩膀”等描写,形象写出了他对梁生宝表示决心行动的肯定和欣赏。
D. “庄稼人的传统美德和共产党员的特有气质和谐地统一在一起”,是对柳青塑造的梁生宝这一典型艺术形象的高度评价。
7. 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梁生宝借用三根洋火柴安顿好住宿,掏出旱烟锅香喷喷地吸着,这一细节描写形象地刻画了梁生宝易于满足的农民形象。
B. “是风声,是雨声,是渭河的流水声”,运用排比突出票房外的声响,既衬托了夜晚寂静,又映射出梁生宝内心的复杂。
C. 小说插叙了梁生宝参加三千人大会的情节,交代了王宗济先进事迹对他的影响,同时表现了梁生宝敢于作为、不甘落后的性格。
D. 小说中“春雨”贯穿全文,不仅使得梁生宝买稻种的情节发展自然合理,也象征创业过程的艰难,强化了小说主题。
8. 文本一画线部分在情感表达方面富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9. 文本二提出:“柳青有心让自己的作品像从黄土塬上长出来的一样,浸满地气。”请谈谈文本一是如何体现这一创作主张的。
【答案】6. A 7. D
8. ①采用呼告,连续发问,表达了作者对梁生宝行为的不解;
②由“你”到“他”的人称转换,便于作者交代梁生宝行为的原因和对梁生宝进行客观的评价;
③一问一答,表达了作者对梁生宝勤俭节约、公而忘私品质的赞美。
9.
①作者从肖像、心理、动作等方面塑造了梁生宝一心为公、艰苦创业的新型农民形象;
②作者描写的沿途天气、土色土质、村庄柴烟等乡土生活场景,呈现出典型的陕北农村生活特点;
③作者采用“这好地场嘛”“洋火”等口语和“小伙子真争”“跷到目的地”等方言,富有陕北地域特色。
【解析】
【导语】文本一通过梁生宝买稻种的细节叙事,将农民朴素的生存智慧与共产党员的理想主义熔铸成一体,以春雨、土性等自然意象为媒介,在生活化描写中完成典型人物的塑造。文本二则从创作论角度揭示柳青“地气写作”的美学追求——通过长期沉浸式生活体验,使文学叙事获得土壤般的质感。两者共同构成创作实践与理论阐释的互文,彰显了现实主义文学“深入生活”的永恒命题。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焦虑”错误。结合文本一“但是,也许是过分的兴奋,也许是异乡的情调,这个远离家乡的庄稼人,睡不着觉”可知,他“睡不着觉”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兴奋”和“异乡情调”,但并非因为焦虑。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D.“象征创业过程的艰难”错误。结合文本一“春雨在夜间什么时候停了”“春雨又下起来了,淅淅沥沥地”和“春雨的旷野里,天气是凉的,但生宝心中是热的”“他心中燃烧着熊熊的热火……理想的热火”可知,小说中“春雨”确实贯穿全文,但其是现实天气描写,并未象征创业过程的艰难。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和品味语言艺术的能力。
①首先,采用呼告手法,以“梁生宝!你急什么?”等连续发问,直接表达出作者对梁生宝在雨中匆忙赶路这一行为的不解,引发读者好奇心。
②其次,人称巧妙转换,从第二人称“你”到第三人称“他”,第二人称拉近与读者距离,增强代入感,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一同发问;随后转为第三人称,便于作者跳出情境,客观地交代梁生宝行为的原因,如“他知道他妈给他带的馍有限”等,使读者能全面了解其行为动机。
③最后,一问一答的形式,先质疑后释疑,在解释中展现出梁生宝勤俭节约、公而忘私的品质,如“既然他走在路上了,他就连一刻也闲待不住”,从而表达出作者对梁生宝的赞美之情,情感表达层层递进,真挚动人。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征的能力。
①在人物塑造上,对梁生宝有细致刻画,如描写他买稻种途中的一系列行为动作,以及内心的种种想法,展现出他一心为公、艰苦创业的新型农民形象,贴合农村真实人物。
②在场景描绘上,详细描写了沿途天气状况,如春雨、阴天等,还有渭河上下游土色土质的差异,以及平原村庄冒出浓白柴烟等场景,呈现出典型陕北农村生活特点,充满生活气息。
③在语言运用上,采用“这好地场嘛”“洋火”等口语,以及“小伙子真争”“跷到目的地”等方言,极具陕北地域特色,让作品仿佛从黄土塬上自然生长而出,真实且富有感染力。
(三)阅读Ⅲ(本小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刘实字嘉秀,安福人。宣德五年进士,选庶吉士。自陈才薄亲老乞教职,不许。授金华府同知。金华旱,多逋赋,民至鬻子女偿之,实疏请得免,又赎还子女。以母丧归庐墓,三年服除,迁顺天府治中。景泰中,以荐入翰林修书。为人刚直峻峭,意所不可,达官贵人必面斥之。
书未成,以三考满,迁南雄知府。未数月,有中官使岭外,将至,遣卒先觇供张①。不办,实又不假色词。卒怒,还告。明日,从中使入驿,与诸从骑弓剑列左右。群僚庭参毕,留实诘辱之。而南雄民从驿门外望见,竞趋入翼蔽。实出,中使相视惊愕,徐问实所以得民状,欲召实谢之,实不往。中使去至韶,韶人言:“南雄且驿书讼朝使矣。”中使惧,急遣骑驰奏,诬实毁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湖南省邵东”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