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4  2025-10-06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2025-2026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必修上册。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王祯《农书》说:“夫禹别九州,其田壤之法固多不同。”
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各种地形交错分布。随着人口的增加,平原地带的土地已不能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于是人们开始向山地、沼泽等要地。为了有效地改造和利用这些原本不适宜耕种的土地,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减少水分蒸发,防止水土流失,缓解耕作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智慧的中国人民发明了圩田、垛田和梯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使原本“下下地”的江南变成了“上上地”的国家粮仓。
依山势而建的云南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是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伟大创举。山巅有涵养水分的森林,山中有采光充分、自流灌溉的梯田,山下有潺潺流动的小溪。森林、村寨、梯田和溪流“四素同构”,构成了一种完美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空间。为了保证大小不一的梯田得到相对均衡的供水,哈尼族人民还发明了“木刻分水法”。在水沟中设置木桩,在木桩上刻出大小不同的槽口,以实现水量合理分配。村民依“款”行事,以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稻作民族。
西汉《氾胜之书》指出:“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东汉班固《汉书·货殖列传》中说:“顺时宣气,蕃阜庶物。”
为了更好地利用季节、合理使用土地,实现生物互利作用最大化和生物互害作用最小化,寻求多样生物之间的最佳生态关系,在有限的耕地上实现最大的产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了轮作复种、间作套种、多熟种植等多种种植制度。
内蒙古敖汉旱地农业系统是以小米为主要农作物,兼顾糜黍、荞麦、高粱、黑瓜籽、杂豆等杂粮旱地作物,实行条播、轮作倒茬、间作套种等传统耕作方式的典型代表。这种耕种模式,在2020年11月入选为“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的最佳案例,为世界减贫贡献了中国人的农耕智慧。
(摘编自柏芸《农业文化遗产中的农耕智慧》)
材料二:
《胤禛耕织图》是雍正帝为劝课农桑而下令绘制的一系列与春耕相关的科普图册,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古代农业智慧。
“耕”绘制的是犁耕的场景。农田中,一老者一手扶曲辕犁,另一手扬鞭策牛犁田;牛鼻有绳穿过,绳子两端与犁梢相连;牛脖上有轭套住,牛轭亦用绳与犁盘相连;不远处,雍正帝站在田间小道上,面露笑容,观摩犁田。
曲辕犁源于耒耜,耒为手柄,耜为下端起土的部分。耒耜早在神农氏时期就已存在,用于翻整土地。随着古代生产水平的提高,更先进的犁开始出现。早期的犁主要由犁梢(操控用)、直辕(牵引用)、犁底(安装犁铲用)、犁铲(破土用)、犁箭(确定耕深用)等部件组成,耕田效率较低。随后的各个朝代中,劳动人民不断改进犁的构造。到唐代,出现了曲辕犁,并且沿用到清代。据《全唐文》卷八百一记载,曲辕犁在构造上不仅由直辕形式变成了曲辕形式,而且增加了犁壁、犁评、犁盘。其中,曲辕形式改变了耕作者的用力方式,更省力;犁壁位于犁铲上方,可用于翻土;犁评位于犁箭上方,通过调整犁箭高度来调整耕田的深度;犁盘位于犁最前端,用于拉接牛轭,便于牛转身,可省畜力。曲辕犁是我国古代农耕工具走向成熟的标志,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科技成果。


浏览完整试题“灌溉”绘制的是灌溉农田的场景。画面近处,雍正帝站在田间小道上,利用桔槔带动戽斗从小河中取水,然后倒入稻田中;画面远处,4人手扶着翻车的横支架,脚踩着翻车的踏板,不断地将河水引上来,以灌溉农田。
桔槔类似于水平杠杆,其一端悬挂有重物,另一端悬挂有戽斗。戽斗盛满水后,产生的力矩不超过重物产生的力矩,因而很容易被抬升及搬运。翻车是指龙骨水车,主要由两块长条形槽板、多块卧于槽板内的横向刮板、大小木轮等构件组成。其中,横向刮板由木链条连接成整体,类似于龙骨;木链条两端分别连着大小木轮。使用时,小木轮一侧作为“龙尾”被置入水中,大木轮一侧作为“龙头”被置于岸边,岸上的操作人员脚踏大木轮上的踏板,带动木链条循环转动,并顺势带动横向刮板转动,横向刮板则“刮”着水往上抬,使之流入岸上的农田中,其原理类似于现代刮板式输送机。而实际上,我国早在东汉时期就出现了翻车,如《农政全书》卷十七就载有“汉灵帝使毕岚作翻车”。桔槔和翻车是我国古代农业灌溉的科学工具,亦为重要科技成果。
“攀花”是《胤禛耕织图》中织图的重要组成部分,绘制的是雍正帝的福晋们操作提花机的场景。图中一位织女坐在较高的位置控制经线的起落,另一位织女则脚踩地综,投梭打纬,流利地织造所需的织锦。
织锦所用的提花机,又称花楼机,主要由多根水平与竖向相交的木条通过巧妙的方式连接而成,用于织造复杂锦纹。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之“乃服第二”部分,较为详细地描述了提花机的构造和原理。我国早在商朝就有提花机,随后被不断改进,到宋代已经非常成熟了。织锦前,技术人员把纹饰绘制在纸上,然后根据绘图内容准备好所需的丝线,把丝线挂在提花机上,并在提花机的各种线口做好设置。随后,织女通过操纵提花机,即可把这种纹饰织出来。织女无需掌握织造锦纹的技术,而且可以重复操作提花机,以织出多幅同样的复杂锦纹。提花机的织花方法类似于今天的计算机编程,是我国古代纺织技术的最高成就代表。
(摘编自周乾《〈胤禛耕织图〉里的古代农业智慧》)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云南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是哈尼族人民的创举,它依山势而建,充分利用了水分和阳光,虽然大小不一,但供水能够得到合理分配。
B. 内蒙古敖汉旱地农业系统综合运用多种耕种方式,有助于在有限的耕地上实现最大的产出,为世界减贫提供了借鉴。
C. 翻车的原理类似于现代刮板式输送机,通过踏板带动木链条循环转动,并顺势带动横向刮板,从而将水从河流输送到农田中。
D. 提花机历史悠久,商朝时便已出现,宋代时至于成熟;操作简单,织女不必经过专门的学习,便可以轻松操纵提花机。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人迫于平原地带土地的不足,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把本来不适宜耕种的山地、沼泽等都有效地改造为了良田沃野。
B. 相较于早期直辕形式的犁,唐代出现的曲辕犁使用起来更加省力,且增加了犁壁、犁评、犁盘等部件,有效提升了耕田效率。
C. 桔槔和翻车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灌溉工具,翻车的构造、使用比桔槔更加复杂,且翻车早在、东汉时期就已出现,历史较桔槔更为悠久。
D. 提花机织造锦纹的方法简单且高效,代表着我国古代纺织技术的最高成就,今天的计算机编程便是受到提花机织花方法的启发。
3.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一中的农耕智慧的一项是( )
A. 《齐民要术》:“地势有良薄,山泽有异宜。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B. 《农政全书》:“近墙近屋之处,雨露不及,种稻则不秀,惟芋则收。”
C. 郭祥正《田家四时》:“田田时雨足,鞭牛务深耕。选种随土宜,播掷糯与粳。”
D. 《吕氏春秋·审时》:“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4. 材料一多处引用古籍记载,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5. 古人的农耕智慧对现代农业发展有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 D 2. B 3. D
4. ①增强了论证的权威性:引用《农书》《氾胜之书》《汉书·货殖列传》等古籍,这些古籍均为农业或历史领域的经典著作,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②丰富了论证的内容:古籍记载中包含了丰富的农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这些内容为文章提供了论据,使论证更加充实、深入。同时,通过古籍中的描述,读者能够了解古代农耕文明的智慧。
5. ①要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古人根据地形条件,创造了圩田、垛田和梯田等多种土地利用方式,以有效改造和利用不适宜耕种的土地。
②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态:古人注重土壤的保护与养护以及多样生物之间的生态关系,发明了多种种植制度,实现生物互利作用最大化和生物互害作用最小化。
③要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古人通过不断改进农具,如从耒耜到曲辕犁的演变,利用桔槔带动戽斗和翻车取水等,提高了耕作效率。
【解析】
【导语】材料一重点描写了中国各地因地制宜的耕作方式,如梯田、轮作和旱地农业,材料二详细解读了古代劳作和灌溉工具的发明与改进。通过引用古籍和实例分析,既传承了古代农业智慧,又为现今农业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文章既有历史深度,又具实用价值,突出了农业智慧对生态和社会的巨大贡献。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织女不必经过专门的学习,便可以轻松操纵提花机”错,由材料二“随后,织女通过操纵提花机,即可把这种纹饰织出来。织女无需掌握织造锦纹的技术,而且可以重复操作提花机,以织出多幅同样的复杂锦纹”可知,文中说的是“织女无需掌握织造锦纹的技术”,并没有说操纵提花机不需要经过学习。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把本来不适宜耕种的山地、沼泽等都有效地改造为了良田沃野”错,绝对化,扩大了范围。由材料一“为了有效地改造和利用这些原本不适宜耕种的土地,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减少水分蒸发,防止水土流失,缓解耕作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智慧的中国人民发明了圩田、垛田和梯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可知,古人只是部分地对这些土地进行了有效改造,使其更加适宜耕种,而不是将所有的山地、沼泽全都改造成了良田沃野。


展开余下试题C.“历史较桔槔更为悠久”错,由材料二“而实际上,我国早在东汉时期就出现了翻车,如《农政全书》卷十七就载有‘汉灵帝使毕岚作翻车’。桔槔和翻车是我国古代农业灌溉的科学工具,亦为重要科技成果”可知,文中并没有提及桔棉最早出现于何时,无法判断其历史和翻车相比谁更悠久。
D.“今天的计算机编程便是受到提花机织花方法的启发”错,由原文“提花机的织花方法类似于今天的计算机编程,是我国古代纺织技术的最高成就代表”可知,文中说的是“提花机的织花方法类似于今天的计算机编程”,并不是“今天的计算机编程便是受到提花机织花方法的启发”。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材料一介绍了古代农人的农耕智慧,主要有因地制宜、顺应天时、发明多种耕作方式以合理利用土地。
A.强调要根据地形和气候去耕种,体现了顺应天时、因地制宜的农耕智慧。
B.强调要根据不同的环境去种植作物,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农耕智慧。
C.强调要根据土地特性来选择种子,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农耕智慧。
D.强调庄稼需要人、地、天三者共同作用,不能体现材料一中的农耕智慧。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论证效果的能力。
①增强了论证的权威性:材料一引用了王祯《农书》中的话“夫禹别九州,其田壤之法固多不同”,又引用西汉《氾胜之书》说“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以及东汉班固《汉书·货殖列传》中的话“顺时宣气,蕃阜庶物”,这些古籍均为农业或历史领域的经典著作,通过引用这些权威来源,增强了论述的可信度和权威性,表明古代中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并且有详细的农业理论和实践指导,这使作者关于古代农耕智慧的论点能够获得更大的认可和支持。
②丰富了论证的内容:材料一引用了多部古籍记载的内容,直接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对于农耕的认识和实践。例如,《氾胜之书》的“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和班固《汉书》的“顺时宣气,蕃阜庶物”,提到合理利用土地、时节和生态关系;再如,《农书》中对于不同地形结构的改造和利用,这些都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在农业耕作中积累的丰富知识和经验。通过这些古籍记载,读者不仅能了解到具体的农业技术和方法,更能感受到古代中国农耕文明所蕴含的智慧,从而使整篇文章的论证更加充实、立体,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古人根据不同的地形条件,发明多种土地利用方式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例如,《农书》提到的圩田、垛田和梯田系统即是对山地、沼泽等地形条件的利用,通过这些改造措施,提高土地肥力,增强了土壤适应耕种的能力,为现代农业在不同地形开展耕作提供了借鉴。
②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态:古代农耕智慧强调保护土壤与生态平衡,文章中提到哈尼稻作梯田系统,通过森林涵养水分,自然分配水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内蒙古敖汉旱地农业系统利用不同作物的种植制度,实现生物多样性,减少了作物间的互害作用。这启示现代农业要尊重自然规律,进行可持续的生态农业开发。
③重视农业科技创新:通过不断改进农具和提升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如从耒耜到曲辕犁的演变,以及桔槔和翻车的发明,都是古人科技创新的体现,这告诉现代农业要持续推进技术革新,利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和灌溉技术,提高生产效率,节约资源。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望烽烟(节选)
刘荣书
宋华山心中埋藏着一个秘密。①那秘密巨石一样压迫着他,常常使他从噩梦中惊醒。五年前,当他的腿伤刚刚痊愈,本想回老家去看守他的果园,有人找到了他,说是受黄显声局长指派,命他留在奉天,继续做他警察的职业。
那个来找他联络的人郑重告诉他,这是黄显声局长直接下达的命令。黄显声局长承诺,不日将打回奉天,要你们做好内应。这个城市不会属于日本人,它将永远属于“中华民国”。
宋华山怀揣使命潜伏下来,违背了他说起过的回老家种田的意愿。
他从未见过黄显声局长。在奉天做警察的人,多数是岫岩籍人氏,自然受了同为岫岩籍的黄显声局长的庇护。宋华山始终把黄显声当作一个族亲来看待,他把他当成自己的长辈——长辈吩咐他做什么,他便服从什么。
潜伏了一年。眼见满洲国成立,日本人的势力越来越大,而那个联络人,却一直没有出现。宋华山心灰意冷。若黄显声局长将他遗忘,那他现在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汉奸了。这真是辱没了祖宗,死后都不能埋进祖坟。正当他想要溜出奉天,潜回家乡之际,那个神秘的联络人再度出现。
他神情沮丧,说,因局势恶化,黄显声局长正在锦州一带同日军作战,看来暂时是无法打回奉天了。
宋华山垂头丧气,负气地说:“怕是黄局长把我忘了!我在这儿稀里糊涂给日本人当差,算咋回事!”
那人劝慰道:“你别急,总会有任务交给你的。你只要妥妥地潜伏,总有用得着的时候。”
“这还是黄局长直接下的命令?”宋华山讥诮地问。
“这命令,虽然不是黄显声局长亲自下达,却是别人从他那里领受,然后再传达到你这儿。只不过绕了个弯儿,这不是和他亲口下达一样嘛。”
“那人是谁?”他问。
联络人盯着宋华山,也不开口,显然有所忌讳。宋华山觉得迫使他开口,必是强人所难。茫然中,感到无趣,抱怨道:“要不是黄显声局长的指派,这汉奸警察,我是再不想当下去了,我要回老家去看果园。”
联络人发出一声叹惋:“②这样的想法,不光你有,我也有……可你以为,老家现在还能回得去?如今东北地界,哪还有一块清平乐土。留在这,总能干些有意义的事……好吧,就实话告诉你吧,那人便是——沈阳县警察局局长张凤岐。”
宋华山吃了一惊:“咋会是他?”
对方点头:“‘九一八事变’那晚,张凤岐也参加了战斗,同黄显声局长一道,撤退到锦州。后来,受黄局长指派,秘密潜返回来,主动同日本人接触,因此让很多人对他产生了误解,以为他是个汉奸——就像你一样,也受了不少委屈。兹事体大,名誉上的受辱,又算得了什么。张凤岐以前做沈阳县警察局长时,口碑好,人正派,日本人求贤若渴,便让他官复原职。张凤岐局长利用自己的身份,给黄显声局长提供了很多情报,并暗中组建一支抗日义勇军,准备配合黄显声局长一举夺回奉天。可如今,夺城之事难以实现。但张凤岐局长并不想放弃,认定即便夺不回奉天,也要搞些动静,给日本人点颜色瞧瞧……这次派我来联系你,就是想让你知道,你并非孤立,还有很多和你一样的人,坚守在城内。坚守一天,便说明我们中华民国的警察,还在履行着自己的那份职责。”
此话令宋华山热泪盈眶,问:“需要我干啥?有没有一个明确目标?”
联络人说:“具体的行动还没完全想清楚。你现在唯一要做的,就是继续潜伏下去,不要引起日本人的怀疑。③一旦引起怀疑,对我们大家,特别是张凤岐局长,都是致命的。”
时间又过半年。这半年里,那个神秘的联络人再次人间蒸发,一次也没来找过他。宋华山却不再像以前那样感到恓惶。因他知道了那个身为沈阳县警察局局长的张凤岐,和自己有着同样的身份。他在市府召开的治安会议上见过他一次。此人身量长硕,言谈举止间透着一股儒雅和练达。就是这样一个有着隐秘身份的人,表面上却和日本人打得火热。他能从他的发言中听出表面的谄媚和忠诚,亦能察觉到周围人对他的敌意和疏远。但又有谁会知道,他是安插在日本人心脏里的一把匕首!每每想起这些,宋华山一颗躁动的心就会变得安静下来。④他开始变得异常沉着,把自己想象成一把静卧在血光里的匕首,只待图穷匕见之日,便让整个奉天城血流成河。


展开余下试题十月里的某一天,联络人再度不期而至,向宋华山传达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任务——所有潜伏在奉天的警察,将共同参与一桩绝密的刺杀行动。高层的目标,准备行刺日本关东军总司令本庄繁及伪满总理郑孝胥。而潜伏在各分所的警察,刺杀目标则是所内日本人派驻的“管事”。
宋华山屏紧呼吸,问:“我要做的,就是杀掉我们所里的小林觉吗?”
“是!”联络人点头,“报仇的时候到了。无论付出多大代价,杀掉一个日本人,便是对我们家国沦丧的一次雪耻,也是唤醒民众的一种发声!”
宋华山听得血脉偾张。
“啥时候行动?”
“要等消息。”
时间在煎熬中消逝得异常缓慢。在此期间,宋华山已做好充分准备,只是未曾想好杀掉小林觉之后,自己将如何全身而退。在他还未将撤退路径想明白之前,那个联络人再次找到了他。
他神色慌乱,再无以前的镇定和做派。惊惧与憔悴的神情,让宋华山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不待他发问,那人便急惶惶说道:“不好了,出大事了。”
“张凤岐局长被日本人抓起来了……”
“事情坏就坏在他身边的警卫身上。这个混蛋去饭店喝酒,和日本宪兵发生口角。日本宪兵打了他几记耳光,他便口出狂言——你们日本人等着吧!咱局长说了,你们兔子尾巴长不了……就是这几句忘乎所以的话,引起日本人的警觉,当即把他抓起来。”
“作为主谋,张凤岐局长遭到轮番用刑,折磨得不成样子,却没屈服。一个在审讯室当差的中国人去送开水,听到张凤岐局长破口大骂,说我张某人身为警察局长,组织警察抗击你们,那是我的责任和义务……‘投降’这词,在我的词典里还找不到。”
联络人说着说着,忍不住失声痛哭。
“就在昨天,张凤岐局长被他们处决了。日本人放狼狗,把他身上的肉一条一条撕下来,多疼啊!想想都疼。”
宋华山声音艰涩地问:“那以后我们咋整?”
联络人看他一眼,擤一泡鼻涕:“兄弟,以后,你我都好自为之吧。”
自那之后,那位不知姓氏的联络人再未出现。而宋华山,也彻底打消潜回老家的念头。他成了一个无所依傍的人,变得更为沉默。
只是他的心里,始终涌动着一种情绪。冥冥中觉得,有一桩大事,仍在不可预知的日子里等着他。虽没有任何人的指派,他却必须要等待下去。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华山十分信服与他同籍的族亲黄显声局长,只愿意听从黄局长直接下达的命令。
B. 出于对宋华山的不信任,在被宋华山问道“那人是谁?”时,联络人并不愿回答。
C. 奉天城内除宋华山、张凤岐外,还有很多不顾名誉、伪装成汉奸默默潜伏的警察。
D. 张凤岐局长被残忍杀害,联络人出于对日本人狠毒手段 畏惧,没有再继续潜伏下去。
7.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运用比喻手法,凸显宋华山假装汉奸潜伏在日本人身边所承受的巨大的心理压力。
B. 句子②反映出人民向往安宁而不得的悲愤与无奈,以及日本侵略给东北带来的深重苦难。
C. 句子③与后文中警卫引起日本人怀疑,导致计划失败、张凤岐牺牲的情节相照应。
D. 句子④展现出宋华山准备在关键时机给日本人以沉重打击的决心及强大的作战能力。
8. 刚开始宋华山说“要不是黄显声局长的指派,这汉奸警察,我是再不想当下去了”,后来“没有任何人的指派”,他却选择等待下去。请结合小说,谈谈你对这一变化的理解。
9. 小说从宋华山这一小人物的视角叙写抗日战争的历史,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答案】6. C 7. D
8. ①刚开始宋华山假装汉奸,是出于对长辈命令的服从。后来在张凤岐被残忍杀害后,宋华山内心受到震动,出于对日本人的愤恨选择继续伪装。
②这一变化体现了宋华山抗日意识的觉醒,从被动抗日开始走向主动抗日。
9. ①小说通过叙写作为一个普通警察的宋华山在抗日战争背景下的命运与觉醒历程,展现了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坚守以及所展现出的民族精神内核,更好地凸显了小说主题。
②宋华山是一个普通人,通过他 视角来展现抗日战争的历史,能够让读者更加贴近历史事件,感受到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真实生活状态和心理变化,产生情感共鸣,增强故事的真实感。
③通过“小人物”叙写“大历史”,描写更加细腻,使对宏阔历史的表达更加具体。
【解析】
【导语】这篇小说以抗日战争为背景,通过小人物宋华山的视角,展现了特殊年代下普通人的家国情怀与精神成长。作者巧妙运用“秘密”作为叙事线索,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大义紧密交织。文中多处心理描写细腻真实,生动刻画了潜伏者的内心煎熬与坚定信念。小说通过宋华山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坚守的转变,讴歌了中华儿女在民族危亡之际的觉醒与担当,具有强烈的历史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族亲”错误,原文宋华山始终把黄显声“当作”一个族亲来看待;“只愿意听从黄局长直接下达的命令”错误。文中提到“宋华山始终把黄显声当作一个族亲来看待……他便服从什么”,但宋华山并非只愿意听从黄局长直接下达的命令,后来他也听从了经他人传达的任务安排,如联络人说“这命令……这不是和他亲口下达一样嘛”,宋华山也接受了任务继续潜伏。
B.“出于对宋华山的不信任”错误。联络人不回答“那人是谁”,并非出于对宋华山的不信任,而是“显然有所忌讳”,因为兹事体大,涉及到张凤岐局长秘密潜伏的重要信息,不能轻易透露。
D.“联络人出于对日本人狠毒手段的畏惧,没有再继续潜伏下去”错误。文中仅表明联络人说“兄弟,以后,你我都好自为之吧”后再未出现,并未提及联络人是出于对日本人狠毒手段的畏惧而没有再继续潜伏下去,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句子的能力。
D.“及强大的作战能力”错误。句子④“他开始变得异常沉着,把自己想象成一把静卧在血光里的匕首,只待图穷匕见之日,便让整个奉天城血流成河”,展现出宋华山准备在关键时机给日本人以沉重打击的决心,但文中并未体现他“强大的作战能力”,属于过度解读。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①原因一:刚开始宋华山说“要不是黄显声局长的指派,这汉奸警察,我是再不想当下去了”,是因为他潜伏初期,局势恶化,黄显声局长承诺的打回奉天遥遥无期,联络人也久未出现,他心灰意冷,此时他假装汉奸主要是出于对身为长辈的黄显声局长命令的服从,自己内心对于潜伏的意义和价值还比较迷茫 。而后来“没有任何人的指派”他却选择等待下去,是因为张凤岐局长被日本人残忍杀害,联络人描述“日本人放狼狗,把他身上的肉一条一条撕下来”,这一事件深深震动了宋华山,他内心对日本人充满愤恨,这种情感促使他决定继续伪装,为抗击日本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②原因二:这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云南省楚雄”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