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3 2025-10-06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重庆市一中2025-2026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重庆一中高2026届高三9月月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节日本质上是一种由人为创造的社会性时间。简单来说,社会时间就是由社会所建构的时间,它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又通过诸社会活动来对自身加以表达。由于不同民族、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物质生产方式与社会实践活动,因此社会时间的建构与表达也会有所不同。正如爱德华·汤普森所说的那样:“时间标志法取决于不同的工作条件及其与‘自然’节奏的关系。”而作为社会时间之一种,节日的建构也是与一个地区或民族的经济结构、社会传统、政治制度等紧密相关的,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等特点。
历史上,中国一直是一个以农为本的国家,农业是国民经济命脉与民众最主要的衣食之源。对广大乡村民众而言,农业生产还是他们一年之中最为主要的活动,并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日常生活节奏。一年之中,受自然节律的影响,农业生产活动从种植到收获也会表现出一定的节律性特征,也即农事节律。与此相适应,乡村社会生活也会表现出一定的节奏性,从年初到年末,各种活动各有其时。农业生产活动有涨有落,于是乡村社会生活诸活动也必然会随之起起落落,一年四季各有其时,各种活动也就会巧妙配合而又有序地分布于时间与空间之中。而在农业是为最主要经济部门与乡村民众是最主要国民主体的情势下,整个国家或社会的时间生活安排亦必然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以农为本”特色(当然牧区、渔猎区等例外)。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农耕文明的产物,在其被创造与建构的过程中自然不可避免会受到农事节奏的影响。正如《说文解字》所言:“年,谷熟也。”因此在我国形成历法产生之前,农耕周期也就是庆典(庆典即节日)周期,而作为确定农时时间标准的节气也就是节日。也就是说,最初节日时间的排定与相关庆典周期的进行,是与农事周期完全一致的。一直到中古之前,节气还是祭祀日与民众社会生活的时间点,于是岁时节日也大多依傍着这些节气而产生。但中古以后,随着传统节庆体系的逐步完善与发展,其自然属性不断削弱,人文色彩不断增强,于是节日庆典与农事周期在时间的一致性上开始逐渐发生偏离,由此形成了独立于节气系统或者说农耕周期的节日系统。虽然如此,节日系统与农事周期仍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比如在节期的选择上总是农闲多、农忙少,一些代表性节俗活动甚至会因农忙而移于其他时期举行。
不过,虽然节日以农事周期为基础而产生,但作为一种时间制度,节日在民众年度时间生活过程中仍发挥着极为重要的节点作用。“节日”之“节”,其本意为竹节,后引申为动物骨骼的连接之处。而将“节”与“日”相连,就是将一年中的时日分为不同的段落或阶段,所以所谓节日也就是时间的“截点”,具有周期性、循环性等特点。因此,节日是传统民众年度时间生活中的重要“节点”。一年之中,节日庆典及其相关仪式,有规则地穿插于民众日常生活之中,从而形成一种“非日常”与“日常”交替变换的节奏起伏。这一节奏起伏,可使人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之余获得身心的放松与愉悦。正如台湾学者王尔敏所言:“每过一段勤苦辛劳之时域,前面即遇一个欢娱苏解之节日,解放身心,调节紧张。如此循环往复,在人民记忆中留存节庆之余味,忘却工作之辛苦。”
浏览完整试题
但节日又不仅仅只是民众年度时间生活的“节点”,还是具有“神圣性”的时间节点,承载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首先,节日反映出中国古人对天地自然的顺应与时序关系。正如张祥龙所认为的那样,“节”对中国古人来说不是外在的、偶然的,而是天、地、人本身的存在方式和运行节奏,是万物与人和谐相处的方式。其次,这种神圣性还表现在人们会在节日时进行诸多“神圣性”的活动。每个中国传统节日都有相应的代表性习俗活动,如春节的送旧迎新、迎神拜祖、亲友团聚、拜年贺正,端午节的吃粽子、龙舟竞渡、避毒驱邪、祭拜屈原,中秋节的吃月饼、祭月拜月与家人团聚等。而在这些活动背后,又反映出来的是传统中国人对自然时序、神灵信仰、先贤崇祀、祖先崇拜、亲情伦理、聚合团圆、家庭和睦、社会团结等的追求与尊崇,而这才是中国传统节日的最核心内涵。从社会时间的角度来说,其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用其他社会现象作为参照点来表达某一社会现象的变化或运动,即在事件与作为时间的参照系之间建立起一种附加的意义关系。因此,正是这些节俗活动本身及其所承载的精神文化内涵,才赋予了作为年度重要时间节点的节日具有了时间上的“神圣性”,也由此奠定了其不同于“日常”的“非日常”性。
(摘编自王加华《传统节日的时间节点性与坐标性重建》)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会时间的建构与民族、时代的物质生产及社会实践相关,节日的地域性、民族性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B. 中古以后形成的独立节日系统,因体系的逐步完善与发展,与农耕生活逐渐分离,已和农耕周期没有关联。
C. 节日具有周期性、循环性等特点,同时随机穿插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进而形成了一种交替变换的节奏起伏。
D. 中国传统节日与中华民族的经济结构、社会传统、政治制度等紧密相关,因而成为了一种外在的时间符号。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从“社会时间”的概念切入,为阐释节日的本质与特征奠定了理论基础,体现了从一般到特殊的论证逻辑。
B. 文中“节日”之“节”的本义及引申义的表述,体现了字义的变化发展,有助于理解节日在时间系统中的特点。
C. 作者引用台湾学者王尔敏的言论,是为了证明节日在生活中的实用效果,从而与后文强调的“神圣性”形成对比。
D. 文章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为例,表现出传统节日习俗活动所承载的精神文化内涵,从而使论述更具说服力。
3. 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清明节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其形成_______。在我国成形历法产生之前,清明首先是_______,然后才承载其他功能。但随着节庆体系的完善,清明节的自然属性逐渐淡化,_______,扫墓祭祖、春游踏青等成为其代表性习俗活动。
4. 请简要说明原文中节日有哪些“非日常”性。
5. 历史上著名的兰亭雅集发生在上巳节,根据本文,谈谈《兰亭集序》的描述所呈现出的上巳节的精神内涵。
【答案】1. A 2. C
3. ①. 受农事节奏影响 ②. 确定农时的节气 ③. 人文色彩不断增强
4. ①节奏调节功能:节日作为时间“节点”,有规则地穿插于日常生活,形成“非日常”与“日常”的交替节奏,能让人在忙碌中放松身心,区别于日常的持续紧张。
②神圣性内涵:节日承载顺应自然时序、神灵信仰、祖先崇拜等精神文化,通过祭月、祭祖等“神圣性”活动,赋予时间特殊意义,不同于日常的世俗性。
③人文属性强化:中古后节日自然属性削弱、人文色彩增强,形成独立于农耕周期的系统,其习俗活动(如踏青、竞渡)体现人文追求,有别于日常农事或生活琐事。
5. ①顺应自然时序:上巳节在春日,兰亭雅集“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体现古人顺应自然、契合时节的追求,符合节日对天地自然时序的顺应。
②重视人际聚合:雅集“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众人相聚宴饮,展现对亲友团聚、社会团结的尊崇,契合节日亲情伦理与聚合内涵。
③承载精神愉悦:众人“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在节日中放松身心,体现节日调节日常紧张、带来身心愉悦的“非日常”功能。
【解析】
【导语】本文从社会时间理论出发,阐述了中国传统节日作为农耕文明产物的本质特征。文章首先指出节日是由经济结构、社会传统等建构的社会时间,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接着分析中国传统节日与农事周期的密切关系,说明其从自然属性向人文属性的演变;最后强调节日不仅是时间节点,更是承载精神文化内涵的“神圣性”时间,体现了古人对自然时序、伦理道德等的追求。全文逻辑清晰,论证充分,展现了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 能力。
B.“已和农耕周期没有关联”错误。原文指出中古以后节日系统“与农事周期仍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比如在节期的选择上总是农闲多、农忙少”,并非“已和农耕周期没有关联”。
C.“随机穿插”错误。原文说节日庆典“有规则地穿插于民众日常生活之中”,而非“随机穿插”。
D.“因而成为了一种外在的时间符号”错误。原文强调节日是“具有‘神圣性’的时间节点,承载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并非“外在的时间符号”;且“与经济结构、社会传统等紧密相关”是节日的建构背景,并非其“成为外在时间符号”的原因。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评价文章内容的能力。
C.“形成对比”错误。引用王尔敏的言论,是为了证明节日作为时间“节点”,能让人“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之余获得身心的放松与愉悦”,体现节日的“调节节奏”作用;后文强调节日的“神圣性”,是从“精神内涵”角度补充节日的价值,二者并非“对比”关系,而是对节日不同维度价值的阐释。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第①空,原文明确“中国传统节日作为农耕文明的产物,在其被创造与建构的过程中自然不可避免会受到农事节奏的影响”,清明节是传统节日,故其形成必然受农事节奏影响,所以可填“受农事节奏影响”。
展开余下试题
第②空,原文提到“在我国形成历法产生之前……作为确定农时时间标准的节气也就是节日”,清明最初是节气,故此时首先是“确定农时的节气”,与原文“节气即节日”的早期特征一致。所以可填“确定农时的节气”。
第③空,原文指出“中古以后,随着传统节庆体系的逐步完善与发展,其自然属性不断削弱,人文色彩不断增强”,清明节自然属性淡化后,应对应“人文色彩不断增强”,且后文“扫墓祭祖”等习俗正体现人文内涵,所以可填“人文色彩不断增强”。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①节奏调节功能:原文说节日是“时间的‘截点’”,“节日庆典及其相关仪式,有规则地穿插于民众日常生活之中,从而形成一种‘非日常’与‘日常’交替变换的节奏起伏”,且能让人“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之余获得身心的放松与愉悦”,区别于日常持续紧张,体现“非日常”。
②神圣性内涵:原文强调节日是“具有‘神圣性’的时间节点”,“承载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如“顺应天地自然的时序关系”,通过“祭月、祭祖”等“神圣性”活动赋予时间特殊意义,不同于日常的世俗性,属“非日常”。
③人文属性强化:原文提到中古后节日“自然属性不断削弱,人文色彩不断增强”,形成“独立于农耕周期的节日系统”,其“踏青、竞渡”等习俗体现人文追求,有别于日常农事或琐事,具备“非日常”特征。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内容的能力。
①顺应自然时序:原文指出节日“反映出中国古人对天地自然的顺应与时序关系”,《兰亭集序》“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写春日上巳节的自然景象,体现古人契合时节、顺应自然的追求。
②重视人际聚合:原文说节日承载“亲情伦理、聚合团圆、社会团结”的追求,《兰亭集序》“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写众人相聚,展现人际聚合,契合原文节日对团结团聚的尊崇。
③承载精神愉悦:原文提到节日能让人“获得身心的放松与愉悦”,《兰亭集序》“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写雅集时的身心畅快,体现节日调节日常紧张的“非日常”功能。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黄河东流去[注](节选)
李凖
有心跟着山水走,又怕山水不到头。
——民歌
李麦和长松等十几家人,来到寻母口时,已经入秋了。虽然赤杨岗离寻母口不到一百里地,他们在路上却走了一个多月。黄河发水后,遍地都是支流,再加上涨涨落落,木筏根本无法走。出来没几天,他们就把木筏卸了,用木料在当地换了点粮食,开始从旱路走。一路上也不知蹚了多少条河,过了多少渡口,到了寻母口时,各家的家具、衣服差不多在路上都被变卖光了。
到了寻母口后,他们把小车、挑子扎在一座破龙王庙里。这里是难民聚集的地方。李麦他们来到时,这里已经住着几十家往西待渡的难民。
天亮先到渡口打听了一下。听撑船的说:渡口上已经半个月不让过难民了。船都忙着运货物,船价高得吓人。一个卖馍的从西岸来到东岸,就要花两块钱光洋。船只虽然是拨来接送难民的,却被河防军队霸占住走私运货。
小孩子们向街上跑着,他们已经一个多月没有吃过一顿饱饭了。他们看着街上那些焦黄的油条,雪白的包子,嘴里馋得几乎要长出一只手来。
李麦上街转了一圈,她看着人来人往像流水一样,商店里到处都是货物,心里想:看来这里还能混。走此处,说此处,当下顾嘴要紧。
她转到一家旅店门口,看见十几个跑单帮的商人,骑着满载布匹和棉纱的自行车来到门口。旅店的掌柜热情地向他们招呼着:“住店吧!到里边!到里边!有茶水,有洗脸水!”那几个跑单帮的商人,进到旅店里看了看却又出来了。只听他们说:“太脏了!被子跟卖油条盖的一样!”旅店掌柜忙解释着说:“不脏啊,那都是浮灰,拍拍就掉了!”几个跑单帮的也没理他。他们相互说:“走,到河沿看看!”说着都骑上自行车一溜烟走了。
旅店掌柜看着生意跑了,眨巴眨巴眼睛说:“才赚了几个钱,还讲究哩!”李麦这时走过来说:“这位掌柜的,我想打问个事,你这里边拆洗被子不拆?”旅店掌柜打量她一眼问:“你是哪里人?”李麦说:“我们是逃荒过来的难民,专门管拆洗被子。当天拆洗当天做好,不耽误您的生意。您要拆洗了,我们就来拿。”旅店掌柜听说当天能送来,就动了心。他说:“拆一条被子多少钱?”李麦说:“您随便。我们这都是逃荒出来的。您权当行好。给多少我们都不争。被子拆洗好您看就是了。”旅店掌柜看她说话实在,就说:“这样吧,一条被子二斤面。洗五条被子再给一条肥皂。你看行不行!”李麦说:“行。你说多少都行。我们明天来取被子吧!”旅店掌柜想了一下说:“你现在就捎走五条吧!天黑前送来。”
李麦把被子扛回龙王庙,把情形和杨杏、王跑家、凤英等讲了讲,大家都高兴得什么似的拆起被子来。李麦交代她们一定要把被子洗干净,活做好。她说:“咱们到一个生地方,头三脚难踢,全凭一个实在。”
几个妇女在河滩里把被子洗好晾干,拣了八十条干净席子铺在地上套了套,晌午过后就给旅店送了去。旅店掌柜看她们把被子洗得雪白,心里高兴,给她们计了十斤面,又让她们背回十条被子。
龙王庙里有了这十斤面,各家的锅底下又冒烟了。妇女们看有了营生,走路也有劲了,说话也有音了,到了晚上,大家围在一块商量怎么办。
长松、春义和王跑等几个男的也到街上转了转。他们看着这个渡口眼花缭乱的生活,却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这里没有地种,能干啥呢?
长松说:“咱在这个地方不行,卖个开水也得张嘴吆喝!咱张不开嘴。”
王跑说:“我看好了点事。到东大路上赶脚。反正我有条驴。”徐秋斋说:“你不怕,王跑,你还会个木匠手艺,在这里木匠还能闲住?我明天也上街,把我的卦摊摆出来。”天亮说:“算了吧,大爷,兵荒马乱的谁还算卦?”徐秋斋说:“咳,越是这年景,问吉凶的人越多。好歹还能赚个馍吃。”
春义抱着头没吭声,他深深感到自己在这里是“百拙无一能”。蓝五也叹了口气说:“我到这儿,真是老水牛掉在井里边——踢腾不开了!”
李麦说:“咱们不要发愁,明天我再到街上瞅瞅。是鸡都带着两只爪,是人都长着两只手。只要不怕出力,还能顾不住个嘴?咱出门,头一条就是不能脸热怕丢人!你就是打个小工,也得张嘴问问喊喊。要不你在街上转一百圈,人家也不知道你是干啥的。在这集镇码头上混,全凭一个嘴勤腿勤。咱们大伙都要打起精神干,能积攒点粮食,咱们就能上路了。”
申奶奶也有点精神了,她说:“天亮他娘,这些小孩们也得给他们安排个营生,能吃在外,就省在家,明天我领着他们到街上要饭去。你们各家都给自己孩子准备个篮子,准备个碗。”
李麦说:“婶子,也好,明天你就领着他们去吧!反正要一口得一口,要饭碗孩子们该拿也得拿。”
夜里,一群孩子围着申奶奶。申奶奶给他们讲着要饭知识。她说着:“……到那些饭摊子前要饭的时候,向买饭的要,别向卖饭的要。要饭得先学会喊叫,比如见年纪大一点的人,就说:‘行行好吧!大爷!’‘给俺一口吧!大爷!’见年轻一点的就喊大叔,见老婆们,就喊奶奶,年轻一点,盘着头的就喊婶子、大娘,没盘头留着辫子的,喊人家个姑姑……另外要的时候,要学得有眼色一点。等着人家快吃完了,也快吃饱了,再把碗伸过去,他剩一点就给你了。人家刚买了一盘包子,一碗面条还没有吃,你就伸着去要,人家就不会给咱了!……”
展开余下试题
申奶奶一句一句地教着这些孩子们。孩子们瞪着小黑眼珠用心地听着。他们像上课听讲一样,不过这个课的内容既不是加减乘除,也不是“人之初,性本善”……
文本二:【注】
开头的话
李凖
这本书的名字叫《黄河东流去》。但她不是为逝去的岁月唱挽歌,她是想在时代的天平上,重新估量一下我们这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延续的生命力量。故事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扒开黄河,淹没四十四个县造成空前浩劫的事件。在这个大灾难、大迁徙的过程中,我主要写了七户农民的命运,写了他们每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写了这次大流浪中,在他们身上闪发出来的黄金一样的品质和纯朴的感情。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开头的民歌表达出对生活既有期待又顾虑担忧的复杂情感,契合落难寻母口的人们的真实心境。
B. 黄河决堤是天灾,河防军队霸占船只走私运货是人祸,两者都是造成难民背井离乡、迁徙流浪的原因。
C. 龙王庙的场景描写既体现群像共性,也展示人物个性:长松内向、王跑活络、徐秋斋狡黠、蓝五颓丧。
D. “顾嘴”“权当行好”“是鸡都带着两只爪”等方言俗语的使用,是为了增强小说的趣味性和真实性。
7. 关于文本一中李麦这个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麦看到街上人来人往,商店里都是货物,“看来这里还能混”的心理描写表明她心思敏锐且为人精明。
B. 李麦告诉旅店掌柜“我们是逃荒过来的难民”,她凭处境打动了掌柜,获得了替旅店拆洗被子的机会。
C. 李麦交代妇女们“被子洗干净,活做好”,这既体现她自己勤劳朴实,同时也体现她的“主心骨”作用。
D. 李麦看着男人们为营生发愁,鼓励大家要嘴勤腿勤、打起精神,她积极乐观的情绪感染到了其他人。
8. 文本一最后一段写申奶奶给孩子们讲要饭知识,其中画线句子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9. 文本二指出作品“不是为逝去的岁月唱挽歌,她是想在时代的天平上,重新估量一下我们这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延续的生命力量。”请谈谈文本一的创作是如何体现作者这一认知的?
【答案】6. A 7. B
8. ①孩子们所学并非启蒙性知识,而是“要饭技巧”——如何在饥饿中乞食求生,折射底层难民的绝境之痛。
②在战乱灾荒中,儿童被迫放弃正常成长路径,学习赤裸裸的生存技能,揭露战争与灾难对人性的摧残。
③“上课”的严肃形式与“要饭知识”的残酷内容形成反差,强化悲悯与控诉之情,加强了情感张力。
9. ①个体生命韧性:李麦主动寻活路、号召妇女协作,体现逆境中的主动性与创造力。申奶奶教孩子乞讨技巧,反映在绝境中仍竭力延续生命的顽强。
②群体互助力量:妇女们合力拆洗被子换粮食,展现底层互助的温暖。众人商议谋生对策,体现集体智慧与凝聚力。
③精神意志的延续:难民们变卖财产、忍受饥饿仍坚持西行,对生存的渴望超越物质匮乏。李麦鼓励众人“是人都长着两只手”“打起精神干”,彰显劳动尊严与乐观精神。
【解析】
【导语】这篇节选通过细腻的群像描写,展现了黄河灾民在寻母口的生存挣扎。作者以李麦为核心,刻画了难民群体在绝境中迸发的生命韧性:妇女拆洗被褥、男人寻找营生、老人传授乞讨技巧,每个细节都闪耀着底层人民“黄金般的品质”。文本采用方言俗语增强真实感,通过对比旅店商人的挑剔与难民的勤恳,凸显了民族在灾难中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叙事平实却饱含深情,将苦难转化为对生命力的礼赞。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 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黄河决堤是天灾”错误。根据材料二“故事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扒开黄河,淹没四十四个县造成空前浩劫的事件”可知,黄河决堤是国民党反动派扒开黄河所致,属于人祸,而非天灾。
C.“徐秋斋狡黠”错误。根据“徐秋斋说:‘咳,越是这年景,问吉凶的人越多。好歹还能赚个馍吃。’”可知,徐秋斋是一个有生活智慧、懂得在困境中寻找生存之道的人。
D.“是为了增强小说的趣味性”错误。方言俗语的使用,主要是为了使小说的语言更具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更真实地展现人物的身份和生活环境,而不是为了增强趣味性。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B.“她凭处境打动了掌柜,获得了替旅店拆洗被子的机会”错误。由原文“旅店掌柜听说当天能送来,就动了心……”可知,打动掌柜的是李麦开出的价格和拆洗被子的效率等。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句子的赏析能力。
①孩子们本应在课堂学“加减乘除”“人之初”,却被迫在破庙里学如何乞讨,这种“课堂内容”的错位,恰恰是黄河浩劫后底层民众流离失所的缩影,字里行间满是苦难的沉重。
②本应在课堂中接受文明启蒙的儿童,因为国民党反动派扒开黄河造成的浩劫,被迫提前直面生存的残酷。看似平静的“教学”场景,实则是战争与灾难对人性的摧残。
③孩子们和上课一样用心听着申奶奶的“上课”,而申奶奶所讲的内容却是“要饭知识”,形式的严肃和内容的残酷形成反差,强化悲悯与控诉之情,加强了情感张力。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讨创作背景和意图的能力。
①以李麦为代表,她积极寻找生计,主动向旅店掌柜争取拆洗被子的活计,展现出在困境中顽强求生的品质。申奶奶,冷静地教孩子要饭的“知识”,为孩子和家庭寻找生存机会,反映在绝境中仍竭力延续生命的顽强。
②李麦带领妇女们一起拆洗被子,男人们聚在一起积极探索出路,这是民族生命力量在群体层面的体现,展现互助的温暖,体现集体智慧与凝聚力。
③因为黄河发水,大家经历一个多月,变卖了家当、没吃过一顿饱饭,最后来到了寻母口,表现出百姓对生存的渴望,李麦鼓励大家“只要不怕出力,还能顾不住个嘴”,彰显出的劳动尊严和乐观精神,是民族能够在灾难等困境中生存延续的重要支撑。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陆贽,字敬舆,苏州嘉兴人。少孤,特立不群,颇勤儒学。年十八登进士第,以博学宏词登科,授华州郑县尉。罢秩,东归省母,路由寿州,刺史张镒有时名,贽往谒之。镒初不甚知,留三日,再见与语,遂大称赏,请结忘年之契。及辞,遗贽钱百万,曰:“愿备太夫人一日之膳。”贽不纳,唯受新茶一串而已,曰:“敢不承君厚意。”
德宗在东宫时,素知贽名,乃召为翰林学士,转祠部员外郎。贽性忠荩,既居近密,感人主重知,思有以效报,故政或有缺,巨细必陈。由是顾待益厚。建中四年,朱泚谋逆,从驾幸奉天。时天下叛乱,机务填委,征发指踪,千端万绪,一日之内,诏书数百。贽挥翰起草,思如泉注,初若不经思虑,既成之后,莫不曲尽事情,中于机会,胥吏简札不暇,同舍皆伏其能。
兴元初,师次城固,帝念奉天时言,播迁患难应识其人,遂遣中使持诏召贽赴行在。时贽母韦氏在江东,帝遣中使迎至京师,缙绅荣之。俄丁母忧,东归洛阳,寓居嵩山丰乐寺。藩镇赙赠及别陈饷遗,一无所取。初贽以受人主殊遇,不敢爱身,事有不可,极言无隐。朋友规之,以为太峻,贽曰:“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吾所学,不恤其他。”精于吏事,斟酌决断,不失锱铢。
裴延龄日短贽于上前。上由是信延龄而不直贽。贽竟罢相,改为太子宾客,罢知政事。
贽性畏慎及策免私居朝谒之外不通宾客无所过从。延龄言贽与张
上一篇: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2025-2026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篇:
云南省部分校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重庆市一中”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