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每一种语言实际上都是一个修辞共同体。因为语言共时和历时的二重性,原始的修辞意义已经很难追索。语言对当代人来说只剩下了约定俗成的任意性。所以西方学者感叹,“我们和先人之间最大的障碍是修辞”。要深入了解一个民族和文化,必须知晓其具体的修辞活动,掌握其特定时期在特定场合的言说方式、修辞技巧及话语遗产。语言史就是修辞史。目前,各语言修辞史研究及对比修辞研究都还很薄弱,亟应加强。 修辞学长期聚焦的所谓修辞技巧,本质上也都是实实在在助力交流的工具。比喻能以形象的语言启发理解。因为自己本来就明白,思想表征不一定是语言的,但为了让别人明白,有时必须借助比喻才行。借代语常有一定的感情色彩,能对交流实现有效的管控、调节。比如,自称“教书的”可用于自谦,他称则带有蔑视意味:外交语言中的“阁下”等带有尊敬意味;饭馆里说“包子往里走”(相声《别扭话》),用商品代称顾客的方式虽然方便,但很容易引起不快。 修辞反对“假大空”,因为它终究会阻碍交流;崇尚“真善美”,这正是人类共同的追求。文化交流首先是语言交流,而修辞是人类都听得懂的语言。在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中,我们应该充分重视修辞的力量。修辞意味着平等地交流、优雅地应对、和平地对话,体现着从容的风度和理性的沟通。我们应诚字当先,积极了解各国的修辞文化,运用修辞智慧,打造融通中外的新念、新范畴、新表述,沟通心灵,消除芥蒂,增进共识,不断扩大我们的朋友圈。 (摘编自霍四通《修辞智慧与文明交流互鉴》)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语言的理想状态是“一形一义”,当语境参数发生变化时,为了区别语义,修辞就应运而生。 B. 修辞的创新力量保证语言在交流中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常用常新,所以社会能充满活力。 C. 积极修辞能打破旧认知、旧规则,守正出新,因此,我们要提倡积极修辞,反对消极修辞。 D. 知晓具体的修辞活动,掌握特定时期与场合的言说方式等,就能深入了解一个民族和文化。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在不同场合的说话风格完全不同,这是他“知所说之心”,即善于根据不同的对象调整言辞。 B. 作者认为辞格不是“语言本身的缺点”,但动辄罗列百余种辞格不可取,辞格应精简为隐喻和转喻两种。 C. 每种语言实际上都是一个修辞共同体,语言史其实就是修辞史,当前亟须加强各语言修辞史研究。 D. 比喻、借代等修辞技巧能助力交流,或以形象化语言启发理解,或凭借感情色彩有效管控、调节。 3.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应该充分重视修辞的力量”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刘勰《文心雕龙·时序》) B. 要使人信服,一句言语常常比黄金更有效。(德谟克利特) C.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D. 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培根《谈读书》) 4. 为什么说修辞是“语言之花”?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引用了两句西方名言,一句是雨果说的,“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一句是拿破仑说的,“世上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从长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这两句名言引发了现场听众的共鸣。 请根据《修辞智慧与文明交流互鉴》中修辞的相关知识,简要分析这两句名言引发现场听众共鸣的原因。 【答案】1. A 2. B 3. D 4. ①修辞创新推动语言发展;②修辞是语言智慧的体现;③修辞反映文化精华。 5. ①借助比喻将抽象概念形象化,雨果的名言通过海洋——天空——胸怀的递进式隐喻,形象化表达了胸怀宽广的抽象概念,增强了感染力。拿破仑的名言用“利剑”与“思想”的对比隐喻,突出思想的持久力量。②两句名言以普适的比喻传递了宽容、思想的力量的价值观,超越文化差异,引发所有听众的情感与思想共鸣。 【解析】 【导语】这篇选文以修辞学为核心,系统阐述了修辞在语言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文章从语言变异、修辞创新、辞格功能三个维度展开,既批判了传统对修辞的偏见,又论证了修辞作为“语言之花”的本质——通过隐喻、转喻等手法弥补语言局限性,推动语言发展。文中东西方例证丰富,最后升华到文明交流的高度,体现了修辞在跨文化沟通中的桥梁作用。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B.“修辞的创新力量……所以社会能充满活力”错误,原文“因为修辞,语言在交流中不断适应,常用常新,与人类社会同步发展。当前修辞创新表达增多、流行语迭代增速,也正是我们社会充满活力的表现”只是说明修辞创新是社会充满活力的表现,并未说明修辞创新是社会充满活力的原因。 C.“反对消极修辞”错误,原文“汉语修辞学重视区分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消极修辞并不是没有修辞,而是努力把话说得清楚明白。而积极修辞更是打破旧认知、旧规则……”仅客观区分两种修辞的功能,并未否定消极修辞。选项属于无中生有。 D.“……就能深入了解一个民族和文化”错误,原文“要深入了解一个民族和文化,必须知晓其具体的修辞活动,掌握其特定时期在特定场合的言说方式、修辞技巧及话语遗产”中“必须”表示“知晓修辞活动”是“了解民族文化”的必要条件,但选项中“就能”将其偷换为充分条件,表述过于绝对,忽略了了解民族文化还需结合历史、习俗等其他维度。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作者认为……辞格应精简为隐喻和转喻两种”错误,根据原文“反修辞者……疾呼对其实行大幅精简。目前,简为隐喻和转喻这两种的较为流行……而笔者以为,简为隐喻、转喻和反喻(比喻、借代和反语)三种的方案相对合理”可知,简为隐喻和转喻两种是目前较为流行的观点,而非作者认为,作者明确主张简为隐喻、转喻、反喻三种,而非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