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3  2025-10-06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云南省部分校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云南省部分校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种语言,有可能开始只是在不足百人的群体中流通,当群体扩大到一定规模,出现阶层、团体划分时,变异会自然发生。听读者不是话语的消极接受者,而是从一开始就影响着交流。《韩非子》就强调,“知所说之心”,游说者要善于根据对象的心理调整言辞。根据《论语》记载,孔子在不同场合的说话风格完全不同。语言的理想状态是为一个意义保存一种形式,为一种形式保存一个意义。修辞正是因语境参数的变化为区别语义而做的配置和调整。“一形一义”的修辞要求推动着词汇功能分化、语法结构体和表达功能出现转移等。
文明进步使新事物不断产生,表达的新要求和语言系统不断冲突。这也推动着写说者乐意尝试并传播经过一定修辞操作的语言创新。比如,名词“观点”“看法”、形容词“酸甜苦辣”等,都实现了从感官、感觉到心智情感领域的隐喻转换。再如,动词“吃”从搭配食物,到接续“罚单”“红灯”等;动词“打开”,从支配门、窗,到启动“手机”“浏览器”等,都是通过隐喻和转喻交错的复杂机制来一步步扩展自己的应用场景的。
语言要表达得体,表现新奇,适应变化的时代,必须借助修辞的创新力量。因为修辞,语言在交流中不断适应,常用常新,与人类社会同步发展。当前修辞创新表达增多、流行语迭代增速,也正是我们社会充满活力的表现。
千百年来,不少人视修辞为修饰,视修辞是偏离甚至是反常,这种观念根深蒂固,中外攸同。孔子主张“辞达而已矣”,反对“游言”“巧言”;笛卡尔、洛克和康德则先后对修辞语言提出严厉批评。
修辞不是偏离而是常态。汉语修辞学重视区分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消极修辞并不是没有修辞,而是努力把话说得清楚明白。而积极修辞更是打破旧认知、旧规则,利用传统话语遗产的推陈出新、守正创新。修辞是利用“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来发挥语言表达的最大效能、挖掘其最大潜力的积极探索。
反修辞者针对的主要是辞格。他们痛恨动辄罗列百余种辞格的做派,疾呼对其实行大幅精简。目前,简为隐喻和转喻这两种的较为流行,极端的甚至简为隐喻一种。而笔者以为,简为隐喻、转喻和反喻(比喻、借代和反语)三种的方案相对合理,因为这三种辞格大致对应交流的写说者、语言和听读者三个要素,较有代表性。
辞格不是“语言本身的缺点”,恰恰是要弥补“语言本身的缺点”,这一点在这三个辞格上也显露无遗。例如,隐喻就是新联系的创造。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说,隐喻是“机智的话语”,“只有眼光敏锐之人才能看出相距甚远的事物之间的相似来”。隐喻的意象更能有效增强语言的形象色彩。转喻能在符号缺失时“救急”。如手机作为一种新的通信工具刚出现时,华语各地普遍使用“大哥大”一名,这是由“人”到“物”之转。反喻则增加了语言理解的张力,可以中和语言的非褒即贬的极化倾向。可见,比喻反映了说话人的认知创新,借喻是语言本身的符号创新,反喻是照顾听话人主观感受的表达创新。
过去常说,修辞是“语言之花”,这绝非虚言。修辞创新经过时间的过滤会进入大众语言系统。上一代人的语言创新会成为下一代人的约定俗成。语言本身就是修辞创新的层层堆积。修辞是语言里最富智慧也最有生命的部分,是语言文明的精华。在成人的语言里,很难找到没有隐喻的片段。凝固了的借代语和反语在语言里俯拾皆是。


浏览完整试题每一种语言实际上都是一个修辞共同体。因为语言共时和历时的二重性,原始的修辞意义已经很难追索。语言对当代人来说只剩下了约定俗成的任意性。所以西方学者感叹,“我们和先人之间最大的障碍是修辞”。要深入了解一个民族和文化,必须知晓其具体的修辞活动,掌握其特定时期在特定场合的言说方式、修辞技巧及话语遗产。语言史就是修辞史。目前,各语言修辞史研究及对比修辞研究都还很薄弱,亟应加强。
修辞学长期聚焦的所谓修辞技巧,本质上也都是实实在在助力交流的工具。比喻能以形象的语言启发理解。因为自己本来就明白,思想表征不一定是语言的,但为了让别人明白,有时必须借助比喻才行。借代语常有一定的感情色彩,能对交流实现有效的管控、调节。比如,自称“教书的”可用于自谦,他称则带有蔑视意味:外交语言中的“阁下”等带有尊敬意味;饭馆里说“包子往里走”(相声《别扭话》),用商品代称顾客的方式虽然方便,但很容易引起不快。
修辞反对“假大空”,因为它终究会阻碍交流;崇尚“真善美”,这正是人类共同的追求。文化交流首先是语言交流,而修辞是人类都听得懂的语言。在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中,我们应该充分重视修辞的力量。修辞意味着平等地交流、优雅地应对、和平地对话,体现着从容的风度和理性的沟通。我们应诚字当先,积极了解各国的修辞文化,运用修辞智慧,打造融通中外的新念、新范畴、新表述,沟通心灵,消除芥蒂,增进共识,不断扩大我们的朋友圈。
(摘编自霍四通《修辞智慧与文明交流互鉴》)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语言的理想状态是“一形一义”,当语境参数发生变化时,为了区别语义,修辞就应运而生。
B. 修辞的创新力量保证语言在交流中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常用常新,所以社会能充满活力。
C. 积极修辞能打破旧认知、旧规则,守正出新,因此,我们要提倡积极修辞,反对消极修辞。
D. 知晓具体的修辞活动,掌握特定时期与场合的言说方式等,就能深入了解一个民族和文化。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在不同场合的说话风格完全不同,这是他“知所说之心”,即善于根据不同的对象调整言辞。
B. 作者认为辞格不是“语言本身的缺点”,但动辄罗列百余种辞格不可取,辞格应精简为隐喻和转喻两种。
C. 每种语言实际上都是一个修辞共同体,语言史其实就是修辞史,当前亟须加强各语言修辞史研究。
D. 比喻、借代等修辞技巧能助力交流,或以形象化语言启发理解,或凭借感情色彩有效管控、调节。
3.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应该充分重视修辞的力量”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刘勰《文心雕龙·时序》)
B. 要使人信服,一句言语常常比黄金更有效。(德谟克利特)
C.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D. 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培根《谈读书》)
4. 为什么说修辞是“语言之花”?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引用了两句西方名言,一句是雨果说的,“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一句是拿破仑说的,“世上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从长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这两句名言引发了现场听众的共鸣。
请根据《修辞智慧与文明交流互鉴》中修辞的相关知识,简要分析这两句名言引发现场听众共鸣的原因。
【答案】1. A 2. B
3. D 4. ①修辞创新推动语言发展;②修辞是语言智慧的体现;③修辞反映文化精华。
5. ①借助比喻将抽象概念形象化,雨果的名言通过海洋——天空——胸怀的递进式隐喻,形象化表达了胸怀宽广的抽象概念,增强了感染力。拿破仑的名言用“利剑”与“思想”的对比隐喻,突出思想的持久力量。②两句名言以普适的比喻传递了宽容、思想的力量的价值观,超越文化差异,引发所有听众的情感与思想共鸣。
【解析】
【导语】这篇选文以修辞学为核心,系统阐述了修辞在语言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文章从语言变异、修辞创新、辞格功能三个维度展开,既批判了传统对修辞的偏见,又论证了修辞作为“语言之花”的本质——通过隐喻、转喻等手法弥补语言局限性,推动语言发展。文中东西方例证丰富,最后升华到文明交流的高度,体现了修辞在跨文化沟通中的桥梁作用。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B.“修辞的创新力量……所以社会能充满活力”错误,原文“因为修辞,语言在交流中不断适应,常用常新,与人类社会同步发展。当前修辞创新表达增多、流行语迭代增速,也正是我们社会充满活力的表现”只是说明修辞创新是社会充满活力的表现,并未说明修辞创新是社会充满活力的原因。
C.“反对消极修辞”错误,原文“汉语修辞学重视区分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消极修辞并不是没有修辞,而是努力把话说得清楚明白。而积极修辞更是打破旧认知、旧规则……”仅客观区分两种修辞的功能,并未否定消极修辞。选项属于无中生有。
D.“……就能深入了解一个民族和文化”错误,原文“要深入了解一个民族和文化,必须知晓其具体的修辞活动,掌握其特定时期在特定场合的言说方式、修辞技巧及话语遗产”中“必须”表示“知晓修辞活动”是“了解民族文化”的必要条件,但选项中“就能”将其偷换为充分条件,表述过于绝对,忽略了了解民族文化还需结合历史、习俗等其他维度。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作者认为……辞格应精简为隐喻和转喻两种”错误,根据原文“反修辞者……疾呼对其实行大幅精简。目前,简为隐喻和转喻这两种的较为流行……而笔者以为,简为隐喻、转喻和反喻(比喻、借代和反语)三种的方案相对合理”可知,简为隐喻和转喻两种是目前较为流行的观点,而非作者认为,作者明确主张简为隐喻、转喻、反喻三种,而非两种。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句意为文学的变化受社会情况影响,其兴衰与时代发展相关,核心强调文学与社会、时代的关系,未提及修辞及修辞的作用,与题干观点无关,无法作为论据。
B.侧重言语的说服力,但未明确有说服力的言语与修辞的关联,未直接指向修辞的力量,无法作为论据。
C.句意是看到你落笔,风雨为你感叹;看到你的诗,鬼神都为之感动哭泣。是对李白诗歌艺术感染力的极致赞美,强调文学作品的艺术震撼力,而非修辞在交流、沟通中的实际作用,无法作为论据。
D.明确将“修辞”与“善辩”直接关联,精准呼应了原文中修辞是助力交流的工具,能启发理解、调节交流、促进共识的核心观点,直接体现了“修辞的力量”,最适合作为论据。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①根据原文“修辞创新经过时间的过滤会进入大众语言系统。上一代人的语言创新会成为下一代人的约定俗成”可知,修辞创新推动语言发展;
②根据原文“语言本身就是修辞创新的层层堆积。修辞是语言里最富智慧也最有生命的部分”可知,修辞是语言智慧的体现;
③根据原文“修辞……是语言文明的精华”“语言史就是修辞史”可知,修辞反映文化精华。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从修辞技巧看,借助隐喻比喻将抽象概念形象化,增强语言感染力,契合原文修辞弥补语言缺点、启发理解的功能,胸怀宽广是抽象的精神特质,无法直接观察或触摸,若直白表述会显得平淡,难以触动人心。雨果的名言用“海洋——天空——胸怀”的递进式隐喻,将 “宽广”这一抽象特征与听众熟悉的具象事物绑定,增强了感染力。拿破仑名言用隐喻凸显思想力量的独特性,“思想的力量”同样是抽象概念,若直接说“思想比武力更重要”,缺乏说服力和画面感,用拿破仑的名言将两种力量具象化,突出思想的持久力量。
②雨果的名言传递宽容、博大的胸怀,拿破仑的名言传递思想重于武力的理念,这种以普适比喻承载共通价值观的修辞策略,完全符合原文“修辞是人类都听得懂的语言”,“在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中,我们应该充分重视修辞的力量……增进共识”的观点,因此运用这两句名言能突破文化差异,引发所有听众的情感与思想共鸣。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俗世凡人
聂鑫森
在“彩虹油漆行”,漆尚净是个异类。
他的姓名就怪,姓漆,而且是个漆匠;干这一行的,一年四季衣服都是脏兮兮的,身上还带着一股洗都洗不去的油漆味,呛人,崇尚净洁,难!
但漆尚净上班也好,下班后也好,从头到脚总是干干净净的,让人看不出他是个干油漆活的。他人也长得帅,高高挑挑的个子,眉目清秀,蓄着大背头。说话斯斯文文,绝没有粗鄙话,最喜欢谈今论古,一套一套的。
有人问他,中国的传统老行当,各有各的祖师爷,也就是书上所说的行业神,做木匠的尊奉鲁班,造纸的尊奉蔡伦,酿酒的尊奉杜康……油漆这一行尊奉谁?
他立刻垂手而立,腰微弯,虔诚地说:“我们的祖师爷,是唐代的大画家吴道子。”
“谁说的?书上没见记载!”
“我师傅说的,他又是听他的师傅说的,代代相传,只是你不知道罢了。”
“瞎扯。”
“你只知道吴道子是画家,尤以人物画享誉久远,故有‘吴带当风’之说。其实他更是画壁画的高手,当时他为长安、洛阳两地的寺观作壁画三百余间,一间即一间房子的四壁。刷墙底、作画用的涂料、颜料,须用不同的油液去调制,称他是油漆行的祖师爷,并非没有道理。”
“哦,漆师傅能自圆其说,佩服。”
漆尚净的祖父、父亲都是油漆匠,而且有自家的小作坊。漆尚净读过中学,然后遵父命继承祖业。先拜师学漆匠,师傅不是父亲,而是城中油漆行的顶尖人物,出师后再回到自家作坊。到一九五五年公私合营时,他已是四十多岁的人了,成了“彩虹油漆行”的纯粹油漆匠,每月有工资。因他家的门面、工具、库存并入“合营”,于是还有一个按月领取股息的“股息证”,当然数目很小。父母早过世了,妻子也因病撒手西去,又没有儿女,只有他孤零零一个人过日子。他家有一个小庭院,在离油漆行不远的曲曲巷中。上班时,和同事们说说笑笑,快活如神仙;回到家里,冷冷清清,洗澡(先热水,后冷水,再热水,三遍方毕)后,做饭、吃饭,然后到书房去看书、练字、画画。他最喜欢老子说过的一句话:不与人争,则人不能与之争。
工人上班,都穿公家发放的工作服,上衣下裤和头上的帽子,一律是蓝色的。漆尚净却是自备的工作服,而且是两套:黑府绸和白府绸的衣、裤、帽。刷白底色和白油漆时,他穿黑府绸的工作服;刷黑、红、黄、蓝、绿等颜色的油漆时,他穿白府绸的工作服。无论漆刷如何横驰直走,不但又快又好,且工作服上绝不会溅上一个漆点。这手段,好生了得!他敢穿白府绸、黑府绸的工作服上班刷漆,看出他对自己手艺的自信,他要让人明白:油漆匠身上干净,心里也干净。
这门绝活是怎么练出来的?漆尚净说:“是叫师傅打出来的!当年给师傅当徒弟,到可以独立操作了,一天下来,先检查我的工作服,有一个油漆点就要在屁股上挨一棍。要做到少挨打或不挨打,只能把本事练好。老话说‘不打不成才’,是至理名言。哈哈!”
工友中技术最差的要数马五,苦出身,没读过几年书,还不想钻研技术,看周围的人事总是翻着白眼。他对漆尚净上班的做派就嗤之以鼻。
漆尚净在聊天时,很随意地说起魏晋时代“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遇到喜欢或尊敬的人,目光正视,谓之“青眼”;遇见讨厌或鄙俗的人,眼睛向上看,谓之“白眼”。然后说:“我就是一个大俗人,所以马五兄弟看我永远是白眼!可惜,他又不是阮籍。”
大家哄堂大笑。马五一甩手,愤愤地走开了。
油漆行的经理崔范,是市轻工局派下来的,有文化不说,待人还非常谦和。他很欣赏漆尚净的为人和技艺,两人只要聚在一块,就会开怀畅谈。
有一次,漆尚净和马五出外勤,到本市城南的一家商店,油漆几个柜台和货架,也就是一天的活。崔范说要跟班劳动,也高高兴兴地跟去了。
这正是一九六三年春。
小商店还没开张,店堂成了工场。除了他们三个人,没别的闲杂人。崔范和漆尚净,一边干活一边轻声交谈,谈一些如烟往事,谈领导干部如何熟悉业务不再瞎指挥……马五低着头,竖起耳朵听,嘴角浮出一丝冷笑。
待干完所有的活,已是暮色四合。
漆尚净悄悄对崔范说:“今天我们什么也没说。崔经理,是吧?”
崔范猛地回过神来,说:“是呵,是呵。”
第三天,轻工局政治处忽然派人来找漆尚净谈话,原来是马五向局里写了告状信。漆尚净不慌不忙地回答问题,强调他们除了谈油漆上的事,没谈别的话题。“马五是泄私愤,因为崔经理批评过他对工作不负责,我说过他技术不过硬。马五的告状是孤证,他还能找出另一个证人吗?”
“他说没有其他证人。”
“那就是他信口雌黄,造谣生事。”
…………
蔫头蔫脑过了几年的马五,突然神气起来了。
漆尚净突然觉得自己老得不行了,五十七八岁,已像一根蜡烛将要燃成灰烬。
有一天,因为漆尚净没去油漆行上班,马五领着几个人窜进曲曲巷,砸开了漆家的院门,冲进厅堂里。挨墙的一把圈椅上,坐着已经死去的漆尚净,双眼微闭,面色平和,身穿脏兮兮的蓝色工作服,似乎只是在工间休息时打个盹而已。


展开余下试题漆尚净背后的墙上,是一幅大写意的油漆画,硕大的荷叶错错落落,绿沉沉的;盛开的、半开的、含苞的荷花亭亭玉立。题款为:任他污泥染,出水我犹净。
他是什么时候死的,是怎么死的?这幅画又是什么时候画的?谁也不清楚。
马五狠狠地说:“这个人,要死了还惦记着一个‘净’字,可恨!”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漆尚净认为油漆行的祖师爷是吴道子,虽然这一说法不见于书上记载,但他自圆其说,做出了合理的解释。
B. 漆尚净与崔范在工作时谈论往事,述说着对这些往事的不满,交谈引发马五告状,导致了漆尚净的不幸结局。
C. 油漆行的经理崔范欣赏漆尚净的为人和技艺,但自从马五告状后,崔范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从此远离漆尚净。
D. 漆尚净临终时身穿“脏兮兮的蓝色工作服”,说明当时的时代影响了他,迫使他晚年放弃对洁净的执着追求。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即交代漆尚净“是个异类”,突出了主人公的独特性,又为下文故事的展开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 小说描写漆尚净穿黑、白府绸工作服刷漆,意在以此突显漆尚净爱憎分明的性格,也展现了其对自己手艺的极度自信。
C. 小说中马五虽然形象着墨不多,但性格鲜明,他代表了油漆行中另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与漆尚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 公私合营等时代背景,为小说中人物的命运、矛盾冲突提供了社会土壤,也使故事更具有历史真实感。
8. 小说结尾部分漆尚净的遗作题款为“任他污泥染,出水我犹净”,这有何深刻意蕴?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 请结合作家聂鑫森下面这段话,简要分析本文“文化品格”的具体表现。
我希望我的短篇小说具有一种文化品格,不管是对久远历史的钩沉,还是对现实生活的切入,贯穿此中的依然是一种古典主义的人文情怀,所要表现的依然是对文化传统的守望和坚持。
(摘编自聂鑫森《注重小小说的文化品格》)
【答案】6 A 7. B
8. ①象征人格高洁:以荷花自喻,表明身处污浊俗世(油漆行业、动荡年代),仍坚守内心纯净与职业尊严,不为外物所染。
②回应人生信念:呼应前文“不与人争,则人不能与之争”及整洁做派,体现其以“净”为本的精神追求和文化自觉。
③批判时代荒诞:在非理性环境中,马五之流反以“净”为仇,凸显正道沦丧、黑白颠倒的社会悲剧,强化了悲壮意味。
9. ①传统文化的融入:通过吴道子为祖师爷、引用“青眼白眼”典故等,将行业神、历史人物与古典话语嵌入日常生活,赋予凡人凡行深厚文化底蕴。
②人文情怀的坚守:主人公以斯文态度对待粗重劳作,用读书、写字、画画涵养精神世界,展现“士”的风骨与内在修为。
③守望传统的姿态:在公私合营、政治运动等现实冲击下,漆尚净坚持技艺尊严与人格独立,成为文化传统在底层民间的执着载体与沉默见证。
【解析】
【导语】聂鑫森的《俗世凡人》以漆匠漆尚净为主角,刻画了一位身处市井却坚守文化传统的异类。他衣着洁净、谈吐儒雅,将吴道子奉为祖师,在时代洪流中保持精神独立。小说通过其与马五的冲突,展现了对净的执着追求,最终以一幅出淤泥而不染的遗作,完成了对文化品格的诗意礼赞。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述说着……不幸结局”错误。原文描写他们谈话的内容未表现出不满情绪。马五告状是出于个人恩怨(被批评工作不负责、技术差),属于“泄私愤”,并非因谈话内容本身有问题。文中并未交代漆尚净死因,只是暗示他在动荡年代悄然离世,但不能简单归因为告状导致。
C.“但自从马五告状后……远离漆尚净”错误。文中仅写崔范跟班劳动一次,谈话轻松自然。马五告状后,只有政治处派人调查漆尚净,未提崔范态度变化。更无“远离”情节。
D.“说明……执着追求”错误。漆尚净一生讲究洁净自律,死时穿“脏兮兮”的蓝工服,恰恰形成强烈反讽与悲剧张力:“脏”是外加的侮辱,而非自我妥协。画作题款“任他污泥染,出水我犹净”正是对此最有力反驳,肉体可毁,精神不染。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意在以此突显漆尚净爱憎分明的性格”错误。漆尚净并非一个情感激烈、立场对立的人。相反,他温文尔雅、谈古论今、说话斯文,甚至以幽默化解冲突(如引用阮籍青眼白眼典故调侃马五)。他穿黑白府绸,重点在于技艺精湛、自律严谨、审美自觉,体现的是匠人精神与生活美学的统一,而非表达对某人某事的爱或恨。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的能力。
①以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喻自身精神境界。漆尚净身处油漆行业——形体易污、气味难除,却始终衣履整洁、言谈儒雅;在政治动荡、人心扭曲的时代背景下,仍坚守职业操守与内心清明,题款正是其一生外浊内清的诗意总结。
②呼应前文“不与人争,则人不能与之争”及每日三遍洗澡、黑白府绸工服等细节,表明“净”不仅是身体洁净,更是灵魂自律与文化自觉。临终穿脏蓝工服反讽现实,墙上留净荷,则是精神胜利的宣言。
③马五代表被扭曲的群体心理,将“净”视为异类而仇视。题款暗含悲壮色彩——当污浊成为常态,求净竟成罪过,凸显正道沉沦、是非颠倒的社会悲剧,强化人物命运的震撼力。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征的能力。
①借吴道子为祖师爷之说、青眼白眼的典故,将古典文化自然融入市井叙事,不仅增添知识厚度,更使油漆匠的日常劳作升华为文化传承的仪式,赋予俗世职业以神圣意味。
②漆尚净虽为工人,却以读书、写字、谈古论今涵养心性,在劳动中保持斯文与尊严,体现君子固穷式的内在修为。其言行举止超越身份局限,折射出儒家修身立德的人文理想。
③面对公私合营、政治告密等时代洪流,他不抗争亦不妥协,而是以技艺精进与生活自律守住一方精神净土。最终以画明志,成为传统文化在民间崩解之际的孤勇承载者,彰显静水流深的文化韧性。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承(王承)字安期。清虚寡欲,无所修尚。言理辩物,但明其指要而不饰文辞,有识者服其约而能通。弱冠知名。太尉王衍雅贵异之,比南阳乐广焉。永宁初,为骠骑参军。值天下将乱,乃避难南下。迁司空从事中郎。豫迎大驾,赐爵蓝田县侯。迁尚书郎,不就。东海王越镇许,以为记室参军,雅相知重,敕其子毗曰:“王参军人伦之表,汝其师之。”在府数年,见朝政渐替,辞以母老,求出。越不许。久之,迁东海太守,政尚清净,不为细察。小吏有盗池中鱼者,纲纪推之,承曰:“文王之囿与众共之,池鱼复何足惜耶!”有犯夜者,为吏所拘,承问其故,答曰:“从师受书,不觉日暮。”承曰:“鞭挞宁越以立威名,非政化之本。”使吏送令归家。其从容宽恕若此。寻去官,东渡江。是时道路梗涩,人怀危惧,承每遇艰险,处之夷然,虽家人近习,不见其忧喜之色。既至下邳,登山北望,叹曰:“人言愁,我始欲愁矣。”及至建邺,为元帝镇东府从事中郎,甚见优礼。承少有重誉而推诚接物尽弘恕之理故众咸亲爱焉。渡江名臣王导、卫玠、周 、庾亮之徒皆出其下,为中兴第一。年四十六卒,朝野痛惜之。自昶至承,世有高名,论者以为祖不及孙,孙不及父。
(选自《晋书列传第四十五》,有删改)
材料二:太傅东海王(司马越)镇许昌,以王安期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云南省部分”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