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3  2025-10-20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河北省邢台市NT20名校联合体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邢台市卓越联盟NT20第一学期高三年级10月联考
语文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50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记者:胡先生,中国象棋作为流传千年的文化精粹,和我们日常生活的相关性大吗?
胡荣华:从古至今,象棋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有很多日常用语都跟象棋息息相关。例如,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们国家所号召的“全国一盘棋”,那个时候,我们国家一穷二白,花小钱办大事,靠的就是“全国一盘棋”的统筹协作精神,国家统筹全局,个体互相协作配合,才使得新中国的建设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现如今,我们朗朗上口的“丢卒保车”“丢车保帅”“小卒子过河能顶车马炮”等等术语,也来源于象棋的战术,这些战术术语不但反映了老百姓爱下象棋,还说明老百姓能够把象棋的战术迁移到日常办事的策略上去,是对象棋战术的一种升华。
记者:胡先生,作为享誉中外的棋坛宗师,您常说棋道贵在创新,(①)
胡荣华:您过誉了。记得有一次看棋,当时红方多了个“车”,局面也优于对方,棋界有两句话,“残棋就怕车低头”,“撑起羊角仕,不怕马来将”。但红方偏偏“车沉底”,两边“仕”也没撑起来,被对方来了个小兵塞象眼并配合“卧槽马”,结果遗憾落败。再比如象棋中的“炮”,起初,炮不是“火”字旁,而是“石”字旁,当时的炮应该是抛石机那样的武器吧,“马”对应战场上的骑兵。中国有句俗语叫“马后炮”,说的是,“炮”应该跟在“马”后面走,这样的布局才科学,威力才最大。假设把“马”和“炮”这两个棋子看成是活物,“炮”不服气“马”,非要放在“马”的前面,那这个棋局就会是另外一种结果,而且这种结果一般不会好。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做人也是如此。
记者:(②)
胡荣华:日本棋界有一句话叫做“大赛无名局”,大比赛时,对局双方往往是紧张的,对失败的恐惧甚至超过了对胜利的渴望。中国人因为文化的因素,赛前忌讳听到“输”这个字,害怕失败的心理会对下棋的思路和章法造成很坏的影响,这在其他竞技运动中也是一样。记得央视记者在采访中国女排教练郎平的时候问道,中国女排会不会在2016年奥运会再创辉煌。郎平的回答并没有说到2016年奥运会中国女排要达到什么样的成绩,她回答的大概意思是,“我只要做好我每天该做的事情,每天把队员训练好、管理好,这就行了”。弈棋和打排球是一样的,下棋的最高境界就是把输赢置之度外,不管是在比赛中,还是在平时的练习中,心无杂念,自身技艺也会提高得很快。
记者:胡先生,有人说,围棋每个棋子的地位是平等的,而象棋的“车、马、炮、仕、象、卒”,是分等级的。对于这个说法,您怎么看?
胡荣华:我也常常听到许多象棋的启蒙老师会教学生判断象棋子力的不同价值,说“一个车,相当于马和炮”,“一个马,相当于什么什么”,对此,我颇不以为然。举个例子,很多下象棋的人都说“一车十子寒”,认为“车”的威力远大于“马”和“炮”,与其他棋子的分量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一个“车”,对上了“仕象全”,就是“单车不破仕象全”了。这时候,如果换成三个不起眼的“小卒”或者是“单炮”和高“兵”组合,那就必胜“仕象全”。所以,中国象棋的魅力就在于它不是死板地把每个棋子的地位排个高低,而是让各个棋子出现在合适的位置上,发挥它们各自特定的功能,不分大小,外行人眼中的“小棋子”也能力挽狂澜。这跟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上所处的位置是一样的,人与人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个人都在扮演着自己的角色,行使着不同的社会职能,每个个体都应该得到尊重。


浏览完整试题记者:胡先生,中国象棋的发展在今天面临着很多困境,那您觉得要让中国象棋走向世界,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胡荣华:中国象棋要在立足国内发展的基础上走向世界。中国有句老话,“国运盛,棋运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经济发达了,中国的世界影响力大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自然会走向世界。中国人当年学国际象棋的时候,读着外国人翻译过来的相关书籍,这样学的东西只是皮毛,真正提高棋法是在中国人看外文原版棋艺专著后。所以我们把中国象棋的棋法翻译成英文,让外国人去看,外国人是很难看精的。另外,外国人下中国象棋,工于子力价值的计算,但是不能用中国传统的哲学思维理解棋理,所以,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影响中国象棋的推广,只有等到外国人主动去学习中国文化,了解到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才能深入研究中国象棋,那时候中国象棋才会有世界影响力。
(摘编自伍树燕《象棋与人生,功夫在棋外——中国象棋特级大师胡荣华访谈录》)
【注】胡荣华,中国象棋特级大师,被誉为“棋坛司令”。自1960年崭露头角,连续10届荣获全国象棋冠军。他不仅在赛场创造了传奇,更以其卓越的棋艺和独到的见解,推动了象棋理论的发展。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棋道、人生和文化的深刻见地,以及言谈之间的儒雅谦逊,无不彰显出胡荣华的宗师风范。
B. 胡荣华强调“低头车”“羊角仕”及“马后炮”等传统布局的科学性,足见其棋风趋于稳健持重。
C. 因为大赛的重要性,选手往往不能以轻松的状态应战,影响了发挥,棋界有“大赛无名局”的说法。
D. 中国象棋与国际象棋的棋理颇有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西方文化思维的差异。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很多象棋术语融入了日常生活,这说明象棋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B. 胡荣华以排球项目来说明象棋问题,类比贴切,使对方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C. 国运决定棋运,当外国人主动研究中国文化时,中国象棋就会具备世界影响力。
D. 记者从象棋与生活问到专业问题,最后是象棋的发展前景,提问简练且有层次。
3. 根据材料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词句,每处不超过6个字。
胡荣华曾说:“得之淡然,失之坦然,顺其自然,才合乎棋道。”选手如果在比赛前过早地考虑输赢,就容易产生______,这种心理会极大影响选手的发挥。在对弈时,过分依赖所谓的“大子”,忽视其他棋子的作用,这是______常犯的错误。其实,棋子角色不同,但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全局的胜利,所以要注重整体布局和棋子之间的______,我们常说的“全国一盘棋”就是这个道理被运用于现实生活的体现。
4. 根据上下文,两处括号中提出的问题分别是什么?
5. 为了反驳一个错误的命题,先假设这个命题正确,由此推论而得出谬误的结果,从而证明原命题不成立,这样的论证方法叫“归谬法”。针对“象棋子力有等级”的说法,胡荣华是如何用归谬法反驳的?
【答案】1. B 2. C
3. ①. 对失败的恐惧(恐惧心理) ②. 外行人(新手) ③. 配合协作
4. ①那么,象棋中现成的棋理和战术又有怎样的意义呢?
②胡先生,在重大的象棋比赛中,棋手应该用怎样的心态应战呢?
5. 他从分析象棋实战案例入手,先假定“象棋子力有等级”的说法成立,那么面对同样的棋局,握有“大子”比握有“小子”更具胜算。但同样面对“仕象全”的严密防守,被认为子力等级最高的单“车”是无能为力的,不起眼的“小卒”反倒能稳赢“仕象全”。由此可见,“象棋子力分等级”的说法不成立。
【解析】
【导语】这篇访谈以记者提问串联,聚焦象棋与生活、棋道、文化的关联。胡荣华结合实例,从象棋术语生活化、棋理映人生、子力无等级,到象棋国际化路径,层层递进。语言平实却含深意,既显棋坛宗师的专业见地,又借棋道传递处世智慧,让传统象棋文化兼具深度与温度。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足见其棋风趋于稳健持重”错。胡荣华先生侧重回答了下象棋使用传统战术的重要性,不能够推出棋风特点。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断的能力。
C.“中国象棋就会具备世界影响力”错。根据“‘国运盛,棋运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经济发达了,中国的世界影响力大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自然会走向世界”“只有等到外国人主动去学习中国文化……那时候中国象棋才会有世界影响力”,可知“象棋具备世界影响力”需要“国运兴盛”与“外国人主动学习中国文化”两个条件,选项仅提及后者,且将“才会”(必要条件)表述为绝对化结论。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根据“大比赛时,对局双方往往是紧张的,对失败的恐惧甚至超过了对胜利的渴望”“害怕失败的心理会对下棋的思路和章法造成很坏的影响”,可知选手过早考虑输赢会产生对失败的恐惧,这种“恐惧心理”会影响发挥,可填“对失败的恐惧”或“恐惧心理”。
②根据“我也常常听到许多象棋的启蒙老师会教学生判断象棋子力的不同价值”“认为‘车’的威力远大于‘马’和‘炮’”,可知过分看重“大子”、忽视其他棋子的行为,多是象棋启蒙阶段的学习者或外行常犯的错误。,可填“外行人”或“新手”。
③根据“靠的就是‘全国一盘棋’的统筹协作精神,国家统筹全局,个体互相协作配合”“各个棋子出现在合适的位置上,发挥它们各自特定的功能”,可知象棋对弈需重视整体布局与棋子间的“配合协作”,这与“全国一盘棋”的理念一致,可填“配合协作”。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根据前文记者提及“棋道贵在创新”,以及胡荣华的回应——通过红方违背“残棋就怕车低头”“马后炮”等传统棋理导致落败的案例,强调“无规矩不成方圆”,可知记者的问题应衔接“创新”与“传统棋理”,核心是询问传统棋理和战术的意义。故问题为“那么,象棋中现成的棋理和战术又有怎样的意义呢?”。


展开余下试题②根据胡荣华的回应——围绕“大赛无名局”展开,分析选手对失败的恐惧心理的危害,借郎平案例强调“把输赢置之度外”的心态,可知记者的问题应聚焦重大比赛中棋手的应战心态。故问题为“胡先生,在重大的象棋比赛中,棋手应该用怎样的心态应战呢?”。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论证方法的能力。
胡荣华反驳时,先假定“象棋子力有等级”成立。按此说法,等级高的“大子”应比“小子”更具优势,正如材料中“很多下象棋的人都说‘一车十子寒’,认为‘车’的威力远大于‘马’和‘炮’,与其他棋子的分量更是不可同日而语”,“车”作为公认的“大子”,理当在对局中更易获胜。
但他以实战情况反驳:材料提到“一个‘车’,对上了‘仕象全’,就是‘单车不破仕象全’了”,即“大子”车面对“仕象全”毫无办法;而“换成三个不起眼的‘小卒’或者是‘单炮’和高‘兵’组合,那就必胜‘仕象全’”。
这一结果与“大子更易获胜”的推论完全矛盾,可见“象棋子力有等级”的说法不成立。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战官渡袁绍败绩 劫乌巢曹操烧粮
(明)罗贯中
(一)
却说袁绍兴兵,望官渡进发,绍兵临发,田丰从狱中上书谏曰:“今且宜静守以待天时,不可妄兴大兵,恐有不利。”逢纪曰:“主公兴仁义之师,田丰何得出此不祥之语!”绍因怒,欲斩田丰。众官告免。绍恨曰:“待吾破了曹操,明正其罪!”遂催军进发,旌旗遍野,刀剑如林,逼近官渡下寨。
(曹军新到,初战不利)曹操见军慌乱,集众谋士问计。刘晔进曰:“可作发石车以破之。”操令晔进车式,连夜造发石车数百乘,分布营墙内,正对着土山上云梯。候弓箭手射箭时,营内一齐拽动石车,炮石飞空,往上乱打。人无躲处,弓箭手死者无数。袁军皆号其车为“霹雳车”。由是袁军不敢登高射箭,审配又献一计:令军人用铁锹暗打地道,直透曹营内,号为“掘子军”。曹兵望见袁军于山后掘土坑,报知曹操。操又问计于刘晔。晔曰:“此袁军不能明攻而暗攻,发掘地道,欲从地下透营而入耳。”操曰:“何以御之?”晔曰:“可绕营横掘长堑,则彼地道无用也。”操连夜差军掘堑。袁军掘地道到堑边,果不能入,空费军力。
(二)
且说曹操军粮告竭,急发使往许昌教荀彧作速措办粮草,星夜解赴军前接济。使者携书而往,行不上三十里,被袁军捉住,缚见谋士许攸。许攸字子远,少时曾与曹操为友,此时却在袁绍处为谋士。当下搜得曹操催粮书信,径来见绍曰:“曹操屯军官渡,与我相持已久,许昌必空虚;若分一军星夜掩袭许昌,则许昌可拔,而操可擒也。今操粮草已尽,正可乘此机会,两路击之。”绍曰:“曹操诡计极多,此书乃诱敌之计也。”攸曰:“今若不取,后将反受其害。”正话间,忽有使者自邺郡来,呈上审配书。书中言许攸在冀州时,尝滥受民间财物,且纵令子侄辈多科税,钱粮入己,今已收其子侄下狱矣。绍见书大怒曰:“滥行匹夫!尚有面目于吾前献计耶!汝与曹操有旧,想今亦受他财贿,为他作奸细耳!本当斩首,今权且寄头在项!可速退出,今后不许相见!”
许攸出,仰天叹曰:“忠言逆耳,竖子不足与谋!吾子侄已遭审配之害,吾何颜复见冀州之人乎!”遂欲拔剑自刎。左右夺剑劝曰:“公何轻生至此?袁绍不纳直言,后必为曹操所擒。公既与曹公有旧,何不弃暗投明?”只这两句言语,点醒许攸,于是许攸径投曹操。时曹操方解衣歇息,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鞋,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
(三)
(许攸深知乌巢虚实,建议曹操夜袭)操自选马步军士五千,准备往乌巢劫粮。张辽曰:“袁绍屯粮之所,安得无备?丞相未可轻往,恐许攸有诈。”操曰:“不然,许攸此来,天败袁绍。今吾军粮不继,难以久持;若不用许攸之计,是坐而待困也。彼若有诈,安肯留我寨中?且吾亦欲劫寨久矣。今劫粮之举,计在必行,君请勿疑。”辽曰:“亦须防袁绍乘虚来袭。”操笑曰:“吾已筹之熟矣。”便教荀攸、贾诩、曹洪同许攸守大寨,以备不虞。教张辽、许褚在前,徐晃、于禁在后,操自引诸将居中:共五千人马,打着袁军旗号,军士皆束草负薪,偃旗息鼓,黄昏时分,望乌巢进发。
(四)
却说袁绍在帐中,闻报正北上火光满天,知是乌巢有失,急出帐召文武各官,商议遣兵往救。张郃曰:“某与高览同往救之。”郭图曰:“不可。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操既自出,寨必空虚,可纵兵先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张郃曰:“非也。曹操多谋,外出必为内备,以防不虞。今若攻操营而不拔,乌巢有失,吾属皆被擒矣。”郭图曰:“曹操只顾劫粮,岂留兵在寨耶!”再三请劫曹营。绍乃遣张郃、高览引军一万,往官渡击曹营;遣蒋奇领兵五千,往救乌巢。
(蒋奇因兵少被歼)却说张郃、高览攻打曹营,曹军伏兵一齐冲出,三下攻击,袁军大败,张郃、高览各带重伤,夺路走脱。郭图恐张郃、高览回寨证对是非,先于袁绍前谮曰:“张郃、高览素有降曹之意,今遣其击寨,故意不肯用力,以致损折士卒。”绍大怒,遂遣使急召二人归寨问罪。郭图先使人报二将云:“主公将杀汝矣。”及绍使至,高览问曰:“主公唤我等为何?”使者曰:“不知何故。”览遂拔剑斩来使。郃大惊。览曰:“袁绍听信谗言,必为曹操所擒;吾等岂可坐而待死?不如去投曹操。”郃喟然叹曰:“只得如此!”于是二人领本部兵马,往曹操寨中投降。
(五)
却说曹操乘袁绍之败,整顿军马,迤逦追袭。袁绍幅巾单衣,引八百余骑,奔至黎阳北岸,军行之次,夜宿荒山。绍于帐中闻远远有哭声,遂私往听之,却是败军相聚,诉说丧兄失弟,弃伴亡亲之苦,各各捶胸大哭,皆曰:“若听田丰之言,我等怎遭此祸!”绍大悔。次日,上马正行间,逢纪引军来接。绍对逢纪曰:“吾不听田丰之言,致有此败。吾今归去,羞见此人。”逢纪素恨田丰,趁机构陷曰:“丰在狱中闻主公兵败,抚掌大笑曰:“果不出吾之料!”袁绍大怒曰:“竖儒怎敢笑我!我必杀之!”遂命使者携宝剑先往冀州狱中杀田丰。却说田丰在狱中。一日,狱吏来见丰曰:“与先生贺喜!”丰曰:“何喜可贺?”狱吏曰:“袁将军大败而回,君必见重矣。”丰笑曰:“吾今死矣!”狱吏问曰:“人皆为君喜,君何言死也?”丰曰:“袁将军外宽而内忌,不念忠诚。若胜而喜,犹能赦我;今战败则羞,吾不望生矣。”狱吏未信。忽使者携剑至,传袁绍命,欲取田丰之首,狱吏方惊。丰曰:“吾固知必死也。”狱吏皆流泪。丰曰:“大丈夫生于天地间,不识其主而事之,是无智也!今日受死,夫何足惜!”乃自刎于狱中。
(节选自《三国演义》,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袁曹初交兵,袁绍一度占据主动,但曹操的谋士刘晔却连献妙计,暂时稳定了战线,双方进入相持阶段。
B. 张辽因为不信任来自敌方的许攸而极力反对夜袭乌巢,但曹操理性分析并果敢行动,属于有算计的冒险。
C. 郭图为了保全自己,蒙骗袁绍,设计逼走了张郃、高览,这说明袁绍的败亡不全是他个人的问题。
D. 田丰是袁绍帐下的优秀人才,他洞察时局,又有识人之明,他的悲剧证明了“贤臣应择主而事”的道理。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展开余下试题A. 谋略往往能决定战争的胜负,作者重点叙述交战双方的战略谋划,叙事详略得当。
B. 作者擅长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人物,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呈现人物的鲜明性格。
C. 作者在宏大历史画卷中也不忘表达军士等小人物的真实感受,体现了人性光辉。
D. 作者推崇“明智忠勇”等政治品质,袁绍集团的败亡是因为这些品质的缺失。
8. 小说情节通常因偶然性事件而更显曲折跌宕。请围绕许攸这一人物,分析本文偶然性情节 体现。
9. 官渡之战以前,曹操的谋士郭嘉曾以“十胜十败”之说分析了曹操的十大优点和袁绍的十大缺点,准确预言了曹操以少胜多的结局。小说中的战役过程可以体现曹袁两人的哪些优缺点?请简要对比概括。
【答案】6. B 7. D
8. ①曹操催粮 书信偶然落入许攸手中,让许攸抓住了曹操的弱点,但袁绍因为优柔寡断错失了一举打败曹操的良机。②许攸献计,袁绍迟疑之时,审配指责许攸的书信正巧送到,这一偶然事件加重了袁绍的猜忌,间接造成许攸降曹。③许攸本欲拔剑自刎,却偶然被手下点醒,于是投降曹操,对曹操而言,许攸的到来是天赐良机。
9. ①袁绍刚愎自用,曹操从谏如流;②袁绍优柔寡断,曹操猛锐果敢;③袁绍听信谗言,曹操明辨是非;④袁绍气量狭窄、猜忌人才,曹操气量宏大、知人善用;⑤袁绍不知兵要、战法平庸,曹操心思缜密、用兵如神。
【解析】
【导语】官渡之战中,袁绍刚愎自用,拒谏杀贤,错失战机;曹操善纳良策,果断劫粮,以弱胜强。许攸叛投、田丰冤死等偶然事件,凸显袁绍集团内耗之弊,而曹操的用人智慧与战略胆识,终成扭转战局的关键。这场战役生动诠释了“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的历史规律。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张辽因为不信任来自敌方的许攸而极力反对夜袭乌巢”错误。张辽反对夜袭乌巢的主要原因是这一行动风险太大,胜算太小,而猜测许攸是次要的。且“极力反对”的“极力”夸大其词。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袁绍集团的败亡是因为这些品质的缺失”错误。袁绍集团不乏具备优秀品质的人才,例如田丰、张郃等,主要是袁绍不明智,埋没了文武人才。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情节概括的能力。
①曹操催粮书信被袁军截获,落入许攸之手——这是关键偶然。若此信未被俘获的使者携带,或未遭拦截,许攸无从得知曹军粮竭实情,便不会提出奇袭许昌之策,情节走向将完全不同。此偶然暴露敌方弱点,推动变局。
②审配揭发许攸罪状的书信恰于献计时送达——时间高度巧合。袁绍本已犹豫,此信一至,立即激化猜忌,使许攸由谋士沦为“奸细”,彻底断绝其留袁阵营之路,促成降曹转折。
③许攸欲自刎时被亲随点醒“弃暗投明”——情感与命运的偶然逆转。若无人劝阻,许攸身死,则后续献计乌巢、助曹破粮等皆不可能发生。一句劝言改写战局,凸显个体命运在乱世中的脆弱与偶然。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的能力。
①纳谏与否:袁绍拒田丰、逐许攸,刚愎自用;曹操跣足迎许攸、即用其计,从谏如流——决策机制根本差异,决定战略灵活性。
②决断力对比:袁绍迟疑不决,错失袭许良机;曹操当机立断,亲率五千夜劫乌巢——战机把握上,曹操果敢迅猛,袁绍畏首畏尾。
③辨谗能力:郭图进谗陷害张郃,袁绍轻信并追责;曹操用人不疑,反得降将助力——组织内耗与团结之别,直接影响军队凝聚力。
④人才态度:袁绍因私怨贬才、逼走旧友;曹操容人之过、重用降臣(如许攸、张郃)——气度决定人才流向,曹操聚英,袁绍失众。
⑤军事谋略:袁军地道被堑所阻,战术单一;曹军设伏、伪旗、束草夜行,环环相扣——体现曹操精研兵法、预判全局,而袁绍不知变通,战法平庸。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三家之市,贤否杂处,十室之邑,善恶相半,天必佑贤黜不肖,福善祸淫人。胡足见造化之大哉?为善不必福,福在其中;为恶不必祸,祸在其中,是天道也。积善顺天,不求其福可也,积恶而求免祸,其可乎?施德于人,不求其报可也,施怨而责人无报,其可乎?是故君子善与天合,德与人和。为恶而不为恶所倾,恶亦足为矣;为善而不为善所成,善亦不足为矣。恶而终倾,善而终成,君子必舍彼而取此。
寿夭有数,贵贱有分,天也,君子为其所可为,不为其所不可为,斯可以胜天。言数者以富贵安佚为福以贫贱忧戚为祸人之贤否邪正不与焉是岂知君子有自求之福,小人有自取之祸哉?故曰:“静重之福,轻躁之祸,匪降自天,自取由人。”臣弑其君,则子弑其父,禄山之后则有庆绪。人曰天也,我曰人也,忠于君,所以教其子之孝;顺于长,所以教其弟之悌,孝悌之道,性根于天,迭相视效,习成于人,人而反是道,自祸也,祸福自己,天何心哉?性地虚明,旷如青天;心曲阴墨,隘如坎窞。是故恶莫大于阴谋,善莫先于阴德,知斯谋足以自陷,则知斯德足以自裕。
(节选自《迩言》)
材料二:
帝①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谓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沈、业奔走告文王(司马昭),文王为之备。帝遂帅僮仆数百,鼓噪而出。中护军贾充又逆帝战于南阙下,太子舍人成济问充曰:“事急矣。当云何?”充曰:“公畜养汝等,正为今日。今日之事,无所问也。”济即前刺帝,刃出于背。文王闻,大惊,自投于地曰:“天下其谓我何!”丁卯,葬高贵乡公于洛阳。下车数乘,不设旌旐,百姓相聚而观之,曰:“是前日所杀天子也。”或掩面而泣,悲不自胜。
(节选自《汉晋春秋》)
材料三:
(晋)明帝时,王导侍坐。帝问前世所以得天下,导乃陈帝(司马懿)创业之始,用文王末高贵乡公事。明帝以面覆床曰:“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
(节选自《晋书》)
【注】①魏帝曹髦,即位前受封为高贵乡公。曹髦即位之时,曹魏政权已旁落多年,权臣司马懿,及其子司马师、司马昭先后弄权。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言数者A以富贵安佚B为福C以贫贱忧戚D为祸E人之贤否邪正F不与焉G是岂知H君子有自求之福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以及相关内容 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匪,同“非”,表示否定判断,与《静女》“匪女之为美”的“匪”意义相同。
B. 自陷,“自”是“陷”的前置宾语,与《赤壁赋》“而又何羡乎”的“何羡”结构相同。
C. 是,指示代词,这,与《答司马谏议书》“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的“是”意义相同。
D. 安,怎么,与《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安”意义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只要坏事没有产生恶劣的影响,做也无妨。所以,不是所有的坏事都不可原谅。
B. 历史上,安禄山造反,其子安庆绪为夺权而杀之。材料一认为“父不忠”与“子不义”有因果关联。
C. 王沈和王业的告密使行动还没开始就丧失了突然性,这一事件也足见皇帝对抗权臣时的无力。
D. 贾充的话说明此次弑君行为是有预谋的,而皇帝葬礼的情况也表明司马昭对皇帝之死毫无愧疚之感。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善不必福,福在其中;为恶不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河北省邢台”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