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记者:胡先生,中国象棋的发展在今天面临着很多困境,那您觉得要让中国象棋走向世界,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胡荣华:中国象棋要在立足国内发展的基础上走向世界。中国有句老话,“国运盛,棋运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经济发达了,中国的世界影响力大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自然会走向世界。中国人当年学国际象棋的时候,读着外国人翻译过来的相关书籍,这样学的东西只是皮毛,真正提高棋法是在中国人看外文原版棋艺专著后。所以我们把中国象棋的棋法翻译成英文,让外国人去看,外国人是很难看精的。另外,外国人下中国象棋,工于子力价值的计算,但是不能用中国传统的哲学思维理解棋理,所以,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影响中国象棋的推广,只有等到外国人主动去学习中国文化,了解到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才能深入研究中国象棋,那时候中国象棋才会有世界影响力。 (摘编自伍树燕《象棋与人生,功夫在棋外——中国象棋特级大师胡荣华访谈录》) 【注】胡荣华,中国象棋特级大师,被誉为“棋坛司令”。自1960年崭露头角,连续10届荣获全国象棋冠军。他不仅在赛场创造了传奇,更以其卓越的棋艺和独到的见解,推动了象棋理论的发展。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棋道、人生和文化 深刻见地,以及言谈之间的儒雅谦逊,无不彰显出胡荣华的宗师风范。 B. 胡荣华强调“低头车”“羊角仕”及“马后炮”等传统布局的科学性,足见其棋风趋于稳健持重。 C. 因为大赛的重要性,选手往往不能以轻松的状态应战,影响了发挥,棋界有“大赛无名局”的说法。 D. 中国象棋与国际象棋的棋理颇有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西方文化思维的差异。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很多象棋术语融入了日常生活,这说明象棋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B. 胡荣华以排球项目来说明象棋问题,类比贴切,使对方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C. 国运决定棋运,当外国人主动研究中国文化时,中国象棋就会具备世界影响力。 D. 记者从象棋与生活问到专业问题,最后是象棋的发展前景,提问简练且有层次。 3. 根据材料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词句,每处不超过6个字。 胡荣华曾说:“得之淡然,失之坦然,顺其自然,才合乎棋道。”选手如果在比赛前过早地考虑输赢,就容易产生______,这种心理会极大影响选手的发挥。在对弈时,过分依赖所谓的“大子”,忽视其他棋子的作用,这是______常犯的错误。其实,棋子角色不同,但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全局的胜利,所以要注重整体布局和棋子之间的______,我们常说的“全国一盘棋”就是这个道理被运用于现实生活的体现。 4. 根据上下文,两处括号中提出的问题分别是什么? 5. 为了反驳一个错误的命题,先假设这个命题正确,由此推论而得出谬误的结果,从而证明原命题不成立,这样的论证方法叫“归谬法”。针对“象棋子力有等级”的说法,胡荣华是如何用归谬法反驳的?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战官渡袁绍败绩 劫乌巢曹操烧粮 (明)罗贯中 (一) 却说袁绍兴兵,望官渡进发,绍兵临发,田丰从狱中上书谏曰:“今且宜静守以待天时,不可妄兴大兵,恐有不利。”逢纪曰:“主公兴仁义之师,田丰何得出此不祥之语!”绍因怒,欲斩田丰。众官告免。绍恨曰:“待吾破了曹操,明正其罪!”遂催军进发,旌旗遍野,刀剑如林,逼近官渡下寨。 (曹军新到,初战不利)曹操见军慌乱,集众谋士问计。刘晔进曰:“可作发石车以破之。”操令晔进车式,连夜造发石车数百乘,分布营墙内,正对着土山上云梯。候弓箭手射箭时,营内一齐拽动石车,炮石飞空,往上乱打。人无躲处,弓箭手死者无数。袁军皆号其车为“霹雳车”。由是袁军不敢登高射箭,审配又献一计:令军人用铁锹暗打地道,直透曹营内,号为“掘子军”。曹兵望见袁军于山后掘土坑,报知曹操。操又问计于刘晔。晔曰:“此袁军不能明攻而暗攻,发掘地道,欲从地下透营而入耳。”操曰:“何以御之?”晔曰:“可绕营横掘长堑,则彼地道无用也。”操连夜差军掘堑。袁军掘地道到堑边,果不能入,空费军力。 (二) 且说曹操军粮告竭,急发使往许昌教荀彧作速措办粮草,星夜解赴军前接济。使者携书而往,行不上三十里,被袁军捉住,缚见谋士许攸。许攸字子远,少时曾与曹操为友,此时却在袁绍处为谋士。当下搜得曹操催粮书信,径来见绍曰:“曹操屯军官渡,与我相持已久,许昌必空虚;若分一军星夜掩袭许昌,则许昌可拔,而操可擒也。今操粮草已尽,正可乘此机会,两路击之。”绍曰:“曹操诡计极多,此书乃诱敌之计也。”攸曰:“今若不取,后将反受其害。”正话间,忽有使者自邺郡来,呈上审配书。书中言许攸在冀州时,尝滥受民间财物,且纵令子侄辈多科税,钱粮入己,今已收其子侄下狱矣。绍见书大怒曰:“滥行匹夫!尚有面目于吾前献计耶!汝与曹操有旧,想今亦受他财贿,为他作奸细耳!本当斩首,今权且寄头在项!可速退出,今后不许相见!” 许攸出,仰天叹曰:“忠言逆耳,竖子不足与谋!吾子侄已遭审配之害,吾何颜复见冀州之人乎!”遂欲拔剑自刎。左右夺剑劝曰:“公何轻生至此?袁绍不纳直言,后必为曹操所擒。公既与曹公有旧,何不弃暗投明?”只这两句言语,点醒许攸,于是许攸径投曹操。时曹操方解衣歇息,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鞋,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 (三) (许攸深知乌巢虚实,建议曹操夜袭)操自选马步军士五千,准备往乌巢劫粮。张辽曰:“袁绍屯粮之所,安得无备?丞相未可轻往,恐许攸有诈。”操曰:“不然,许攸此来,天败袁绍。今吾军粮不继,难以久持;若不用许攸之计,是坐而待困也。彼若有诈,安肯留我寨中?且吾亦欲劫寨久矣。今劫粮之举,计在必行,君请勿疑。”辽曰:“亦须防袁绍乘虚来袭。”操笑曰:“吾已筹之熟矣。”便教荀攸、贾诩、曹洪同许攸守大寨,以备不虞。教张辽、许褚在前,徐晃、于禁在后,操自引诸将居中:共五千人马,打着袁军旗号,军士皆束草负薪,偃旗息鼓,黄昏时分,望乌巢进发。
展开余下试题(四) 却说袁绍在帐中,闻报正北上火光满天,知是乌巢有失,急出帐召文武各官,商议遣兵往救。张郃曰:“某与高览同往救之。”郭图曰:“不可。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操既自出,寨必空虚,可纵兵先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张郃曰:“非也。曹操多谋,外出必为内备,以防不虞。今若攻操营而不拔,乌巢有失,吾属皆被擒矣。”郭图曰:“曹操只顾劫粮,岂留兵在寨耶!”再三请劫曹营。绍乃遣张郃、高览引军一万,往官渡击曹营;遣蒋奇领兵五千,往救乌巢。 (蒋奇因兵少被歼)却说张郃、高览攻打曹营,曹军伏兵一齐冲出,三下攻击,袁军大败,张郃、高览各带重伤,夺路走脱。郭图恐张郃、高览回寨证对是非,先于袁绍前谮曰:“张郃、高览素有降曹之意,今遣其击寨,故意不肯用力,以致损折士卒。”绍大怒,遂遣使急召二人归寨问罪。郭图先使人报二将云:“主公将杀汝矣。”及绍使至,高览问曰:“主公唤我等为何?”使者曰:“不知何故。”览遂拔剑斩来使。郃大惊。览曰:“袁绍听信谗言,必为曹操所擒;吾等岂可坐而待死?不如去投曹操。”郃喟然叹曰:“只得如此!”于是二人领本部兵马,往曹操寨中投降。 (五) 却说曹操乘袁绍之败,整顿军马,迤逦追袭。袁绍幅巾单衣,引八百余骑,奔至黎阳北岸,军行之次,夜宿荒山。绍于帐中闻远远有哭声,遂私往听之,却是败军相聚,诉说丧兄失弟,弃伴亡亲之苦,各各捶胸大哭,皆曰:“若听田丰之言,我等怎遭此祸!”绍大悔。次日,上马正行间,逢纪引军来接。绍对逢纪曰:“吾不听田丰之言,致有此败。吾今归去,羞见此人。”逢纪素恨田丰,趁机构陷曰:“丰在狱中闻主公兵败,抚掌大笑曰:“果不出吾之料!”袁绍大怒曰:“竖儒怎敢笑我!我必杀之!”遂命使者携宝剑先往冀州狱中杀田丰。却说田丰在狱中。一日,狱吏来见丰曰:“与先生贺喜!”丰曰:“何喜可贺?”狱吏曰:“袁将军大败而回,君必见重矣。”丰笑曰:“吾今死矣!”狱吏问曰:“人皆为君喜,君何言死也?”丰曰:“袁将军外宽而内忌,不念忠诚。若胜而喜,犹能赦我;今战败则羞,吾不望生矣。”狱吏未信。忽使者携剑至,传袁绍命,欲取田丰之首,狱吏方惊。丰曰:“吾固知必死也。”狱吏皆流泪。丰曰:“大丈夫生于天地间,不识其主而事之,是无智也!今日受死,夫何足惜!”乃自刎于狱中。 (节选自《三国演义》,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袁曹初交兵,袁绍一度占据主动,但曹操的谋士刘晔却连献妙计,暂时稳定了战线,双方进入相持阶段。 B. 张辽因为不信任来自敌方的许攸而极力反对夜袭乌巢,但曹操理性分析并果敢行动,属于有算计的冒险。 C. 郭图为了保全自己,蒙骗袁绍,设计逼走了张郃、高览,这说明袁绍的败亡不全是他个人的问题。 D. 田丰是袁绍帐下的优秀人才,他洞察时局,又有识人之明,他的悲剧证明了“贤臣应择主而事”的道理。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谋略往往能决定战争的胜负,作者重点叙述交战双方的战略谋划,叙事详略得当。 B. 作者擅长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人物,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呈现人物的鲜明性格。 C. 作者在宏大历史画卷中也不忘表达军士等小人物的真实感受,体现了人性光辉。 D. 作者推崇“明智忠勇”等政治品质,袁绍集团的败亡是因为这些品质的缺失。 8. 小说情节通常因偶然性事件而更显曲折跌宕。请围绕许攸这一人物,分析本文偶然性情节 体现。 9. 官渡之战以前,曹操的谋士郭嘉曾以“十胜十败”之说分析了曹操的十大优点和袁绍的十大缺点,准确预言了曹操以少胜多的结局。小说中的战役过程可以体现曹袁两人的哪些优缺点?请简要对比概括。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三家之市,贤否杂处,十室之邑,善恶相半,天必佑贤黜不肖,福善祸淫人。胡足见造化之大哉?为善不必福,福在其中;为恶不必祸,祸在其中,是天道也。积善顺天,不求其福可也,积恶而求免祸,其可乎?施德于人,不求其报可也,施怨而责人无报,其可乎?是故君子善与天合,德与人和。为恶而不为恶所倾,恶亦足为矣;为善而不为善所成,善亦不足为矣。恶而终倾,善而终成,君子必舍彼而取此。 寿夭有数,贵贱有分,天也,君子为其所可为,不为其所不可为,斯可以胜天。言数者以富贵安佚为福以贫贱忧戚为祸人之贤否邪正不与焉是岂知君子有自求之福,小人有自取之祸哉?故曰:“静重之福,轻躁之祸,匪降自天,自取由人。”臣弑其君,则子弑其父,禄山之后则有庆绪。人曰天也,我曰人也,忠于君,所以教其子之孝;顺于长,所以教其弟之悌,孝悌之道,性根于天,迭相视效,习成于人,人而反是道,自祸也,祸福自己,天何心哉?性地虚明,旷如青天;心曲阴墨,隘如坎窞。是故恶莫大于阴谋,善莫先于阴德,知斯谋足以自陷,则知斯德足以自裕。 (节选自《迩言》) 材料二: 帝①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谓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沈、业奔走告文王(司马昭),文王为之备。帝遂帅僮仆数百,鼓噪而出。中护军贾充又逆帝战于南阙下,太子舍人成济问充曰:“事急矣。当云何?”充曰:“公畜养汝等,正为今日。今日之事,无所问也。”济即前刺帝,刃出于背。文王闻,大惊,自投于地曰:“天下其谓我何!”丁卯,葬高贵乡公于洛阳。下车数乘,不设旌旐,百姓相聚而观之,曰:“是前日所杀天子也。”或掩面而泣,悲不自胜。 (节选自《汉晋春秋》) 材料三: (晋)明帝时,王导侍坐。帝问前世所以得天下,导乃陈帝(司马懿)创业之始,用文王末高贵乡公事。明帝以面覆床曰:“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 (节选自《晋书》) 【注】①魏帝曹髦,即位前受封为高贵乡公。曹髦即位之时,曹魏政权已旁落多年,权臣司马懿,及其子司马师、司马昭先后弄权。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言数者A以富贵安佚B为福C以贫贱忧戚D为祸E人之贤否邪正F不与焉G 岂知H君子有自求之福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以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匪,同“非”,表示否定判断,与《静女》“匪女之为美”的“匪”意义相同。 B. 自陷,“自”是“陷”的前置宾语,与《赤壁赋》“而又何羡乎”的“何羡”结构相同。 C. 是,指示代词,这,与《答司马谏议书》“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的“是”意义相同。 D. 安,怎么,与《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安”意义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只要坏事没有产生恶劣的影响,做也无妨。所以,不是所有的坏事都不可原谅。 B. 历史上,安禄山造反,其子安庆绪为夺权而杀之。材料一认为“父不忠”与“子不义”有因果关联。 C. 王沈和王业的告密使行动还没开始就丧失了突然性,这一事件也足见皇帝对抗权臣时的无力。 D. 贾充的话说明此次弑君行为是有预谋的,而皇帝葬礼的情况也表明司马昭对皇帝之死毫无愧疚之感。
展开余下试题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善不必福,福在其中;为恶不必祸,祸在其中,是天道也。 (2)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 14. 材料三中,晋明帝的话是什么意思?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析他为什么这么认为。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同喻景山游月湖 陈宓 兼旬不到月湖来,无数荷花雨里开。 燕是旧知频绕栋,蝉如有意共衔杯。 公庭兀坐虽无暇,佳友同携得几回。 冒雨作闲成胜赏,儿童迎道任相咍①。 【注】①咍:嘲笑、讥笑。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意境开阔唯美,“兼旬”相别更让诗人对雨荷心生亲近之感。 B. 颔联用拟人表现“燕”与“蝉” 活泼欢快,用语浅近而不失雅趣。 C. 官府 繁冗公务令作者厌倦,但携友同游的快乐又冲淡了愁绪。 D. 本诗首联和颈联相照应,从中可以窥见诗人日常生活的状态。 16. 综观全诗,你可以看到诗人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五)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其一)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田居期间,少有世俗杂事,多有闲暇时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在《劝学》中,作者认为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和勤反思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古诗词中用到“云”这一意象的名句很常见,例如: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8世纪初,漫画在英国诞生。它是美术领域里的造型新样式,它的特性是画风幽默且善于抨击时弊,凭借这种风格,漫画迅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喜爱。它以大胆的夸张、巧妙的变形,鞭笞假丑恶、讴歌真善美,在艺术构思方面,漫画常用对比、象征、隐喻、以小见大等手法,制造一种滑稽怪诞的效果。20世纪初,漫画乘“西学东渐”之风出现在国人的视野里,在政局更迭、社会动荡的时代背景下,我国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漫画大家,他们以笔为刀, A ;以墨为镜,映照社会变迁,为我国漫画艺苑贡献了无数内涵深刻、画风多样的经典力作。当前,漫画创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宽松氛围,不过,由于很多青年漫画作者在功力和修养方面多有欠缺,加之泛娱乐快餐文化的影响,毫无美感、内涵肤浅的平庸之作在画坛( ),令人遗憾。许多漫画创作连标题都很敷衍,甚至干脆标上《无题》二字了事。须知,好的漫画标题当与画面相呼应,补偿形象表达之不足,引导读者领略迂回含蓄之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个合格漫画家, B ,更要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思想批判的锋芒。其实,漫画与喜剧、相声等艺术形式有诸多相似之处,如喜剧讲究代入情境、烘托氛围,将笑料贯穿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相声讲究铺平垫稳三翻四抖,最忌胡编乱造的馊包袱和硬噱头。这些原则,也切合漫画的创作规律。漫画,一是要贴近社会生活,不虚妄、不造作,以睿智灵动的形象思维来表达真挚的情感;二是夸张要分寸得当,不能为所欲为,否则就成了洒狗血似的“胡闹”。好的漫画总是声情并茂地讲述着有趣的故事,让欣赏者发出会心的微笑。 18. 填入文中第一段括号内的成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层出不穷 B. 泥沙俱下 C. 屡见不鲜 D. 比比皆是 19. 下列各项,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B.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D.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 观察下面这幅漫画,先解释漫画的寓意,再说明作者将标题设定为《似水流年》的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