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5 2025-10-20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沭阳如东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6届高三第一学期10月份联考试题
语文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2.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涂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
3.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0.5mm的黑色签字笔在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做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引言
军事决策的本质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而这一思维模式在东方军事文化中有着独特的表达。从《孙子兵法》的“上兵伐谋”到现代战争中的“认知战”,东方战略思维始终强调“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辩证逻辑。本文通过对比东西方军事理论,解析东方战略思维的底层逻辑及其对现代军事决策的启示。
一、从“兵法”到“算法”:东方战略思维的底层逻辑。
《孙子兵法》开篇即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种对战争本质的敬畏,奠定了东方战略思维的“慎战”底色。与西方强调“绝对胜利”的克劳塞维茨理论不同,东方战略更注重“全胜”而非“战胜”——即通过非军事手段(如外交、经济)达成战略目标。
例如,春秋时期晋楚“城濮之战”中,晋文公通过“退避三舍”消耗楚军士气,最终以少胜多。这种“示弱于形,强大于心”的策略,体现了东方战略中“形与势”的辩证关系:表面劣势可能转化为心理优势,而短期退让可能为长期胜利创造条件。
现代军事中,这一思维转化为“认知战”理论。2023年俄乌冲突中,俄方通过舆论战、信息战削弱乌方战斗意志,正是对“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现代演绎。美国兰德公司报告指出:“未来战争的核心是争夺‘认知域’的控制权,而这正是东方战略的传统优势领域。”
二、东西方战略思维的差异:从“线性”到“非线性”。
西方军事理论以“线性思维”为主,强调“目标计划执行”的闭环。例如,美军“空海一体战”理论要求通过精确打击摧毁敌方指挥系统,其逻辑是“破坏即胜利”。但这种思维在非对称战争中面临挑战:2011年利比亚战争中,北约空袭虽摧毁卡扎菲政权,却未能建立有效治理体系,导致后续混乱。
东方战略则更注重“非线性”关系。明代军事家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提出:“兵无定势,水无常形。”这种思维强调根据战场变化动态调整策略。2020年纳卡冲突中,阿塞拜疆使用无人机摧毁亚美尼亚传统装甲部队,其战术创新与东方“以奇制胜”的理念高度契合。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研究显示:采用东方战略思维的军队在非对称战争中的胜率比传统西方军队高37%。这一数据引发美军内部对“混合战争”理论的重新审视。
三、现代军事决策中的东方智慧:从“经验”到“数据”。
传统东方战略依赖将领的个人经验,而现代军事决策正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经验智慧”的量化。例如,中国军方研发的“战略决策支持系统”整合了《孙子兵法》中的36种战略模型,通过算法模拟战场态势。2024年朱日和军事演习中,该系统成功预测蓝方行动路径,准确率达82%。
但技术赋能并非万能。英国《简氏防务周刊》指出:“算法可以模拟‘形’,但无法完全捕捉‘势’——后者需要指挥员对人性、文化的深刻理解。”这再次印证了东方战略中“人”的核心地位:技术是工具,而思维是灵魂。
浏览完整试题
结语
东方战略思维的价值不在于其“古老性”,而在于其“适应性”。在人工智能重塑战争形态的今天,重新解读《孙子兵法》等经典,不仅是为了传承文化,更是为了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更稳健的决策路径。正如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教授马凯硕所言:“东方的战略智慧,或许是人类应对21世纪挑战的关键密码。”
《战略思维的东方密码——从孙子兵法到现代军事决策》选自《中国军事科学》2024年第3期
作者:李振华(有删减)
材料二:
传统军事防御体系以“地理屏障”为核心,如中国的长城、马其诺防线,其逻辑是“以空间换时间”。但现代战争中,地理边界逐渐模糊,防御重心从“物理域”转向“信息域”。
以太空防御为例,美国“星链”计划通过1.2万颗低轨卫星构建全球通信网络,其军事价值不仅在于通信保障,更在于对太空资源的争夺。2023年,SpaceX公司宣布将“星链”终端部署至乌克兰战场,为乌军提供实时情报支持,这一行动被俄方称为“太空战的前奏”。
对比传统与现代防御体系:长城依赖砖石与人力,维护成本高且易被突破;“星链”依赖卫星与算法,覆盖范围广且可动态调整。但两者的本质相同——都是通过控制关键资源实现战略优势。
中国“南天门计划”中的空天飞机、俄罗斯“核动力太空拖船”项目,均体现了对“非对称防御”的探索。未来防御体系的竞争,将是“地理思维”与“太空思维”的对话。
《军事技术评论》2024年夏季刊 作者:王海峰(有删减)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东方战略思维强调“全胜”,通过非军事手段达成目标,而西方更注重“绝对胜利”的直接对抗。
B. 晋文公“退避三舍”的战术体现了东方战略中“示弱于形,强大于心”的辩证逻辑,与西方线性思维截然不同。
C. 东方战略思维强调动态调整,哈佛大学研究显示,采用东方战略思维的军队在战争中的胜率高于传统西方军队。
D. 兰德公司报告指出,东方战略在认知战中具有传统优势,因其更擅长通过舆论战削弱敌方意志。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戚继光“兵无定势”的思想与阿塞拜疆无人机战术均体现了对战场动态变化的灵活应对。
B. 北约在利比亚的空袭失败,暴露了西方线性思维在非对称战争中目标与手段脱节的问题。
C. 《孙子兵法》的36种战略模型被量化为算法,说明东方经验智慧可完全通过技术复现。
D. 马凯硕认为,东方战略智慧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应对不确定性的适应性,而非历史久远性。
3. 请结合文本,从以下各选项中支持材料观点更合适的一项是( )
A. 某军事论坛称:“现代战争中,卫星定位系统已完全取代地理屏障成为核心防御手段。”
B. 某智库报告提出:“未来太空战的关键是争夺低轨卫星资源,而非传统领土控制。”
C. 某学者观点:“算法决策可消除人为因素,使军事行动更高效且无风险。”
D. 某媒体评论:“西方战略理论因过度依赖技术,在非对称冲突中必然失败。”
4. 材料一提到“技术是工具,而思维是灵魂”,请结合晋文公“退避三舍”的案例,说明这一观点的内涵。
晋公子重耳亡楚,楚子飨之,楚子问曰:“若返晋国,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返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此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也。
(以上选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及城濮之战,文公遵诺,退三舍以避楚。楚众欲止,子玉不可。军吏以为辱,子犯曰:“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此强而避之,怒而挠之也。
楚师追逼,凭险而陈。晋侯闻谣而疑,子犯决之曰:“战也!师直为壮,曲为老。”遂纳良谋,先犯陈、蔡,伪遁诱敌,大破之。此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以利动之,以卒待之也。
(以上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5. 材料二指出,现代防御体系从“地理屏障”转向“信息域”,但未明确两者本质是否相同。请结合材料一与材料二,分析传统防御体系与现代防御体系的本质异同,并说明这种转变对战略思维的影响。
【答案】1. C 2. C
3. B 4. ①晋文公通过主动退让消耗楚军士气,表面示弱实则掌控心理优势,体现了东方战略中“人”对战场态势的动态判断。
②技术(如算法)可模拟战术模型(“形”),但无法替代指挥员对人性、文化的理解(“势”)。
③因此,技术需服务于战略思维,而非取代其核心地位。
5. ①相同点:两者均通过控制关键资源实现战略优势。传统体系依赖地理空间(如长城),现代体系依赖信息与太空资源(如“星链”)。
②不同点:传统体系以静态防御为主,成本高且易被突破;现代体系动态覆盖、可调整,但依赖技术稳定性。
③影响:战略思维需从“地理决定论”转向“资源控制论”,同时兼顾技术风险与人性因素(如材料一“算法无法捕捉‘势’”)。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均围绕军事思维与防御体系展开。材料一解析东方战略思维底层逻辑,从《孙子兵法》“慎战”“全胜”理念到现代“认知战”,对比东西方线性与非线性差异,强调对现代军事决策的启示。材料二论述军事防御体系从传统地理屏障到现代信息域的转变,以长城与“星链”为例,指出本质是控制关键资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采用东方战略思维的军队在战争中的胜率高于传统西方军队”错误。原文表述为“采用东方战略思维的军队在非对称战争中的胜率比传统西方军队高37%”,选项遗漏“非对称”这一关键前提,扩大了范围。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C.“说明东方经验智慧可完全通过技术复现”错误。材料一提到中国军方研发系统整合《孙子兵法》36种战略模型,但也指出“算法可以模拟‘形’,但无法完全捕捉‘势’后者需要指挥员对人性、文化的深刻理解”,说明东方经验智慧不能完全通过技术复现。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强调现代防御体系从“地理域”转向“信息域”,并以“星链”争夺太空资源为例,支持“低轨卫星资源是核心”的论断。
A.“完全取代”错误。忽视地理屏障的延续性,材料二指出长城的“逻辑是‘以空间换时间’”。
展开余下试题
B.“争夺低轨卫星资源”,与材料二观点高度契合。
C.“消除人为因素”错误。与材料一指出的算法“无法完全捕捉‘势’”矛盾。
D.“必然失败”过于绝对。材料一提到“采用东方战略思维的军队在非对称战争中的胜率比传统西方军队高37%”,仅指出西方理论在非对称战争中的局限性。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材料一指出“春秋时期晋楚‘城濮之战’中,晋文公通过‘退避三舍’消耗楚军士气,最终以少胜多。这种‘示弱于形,强大于心’的策略,体现了东方战略中‘形与势’的辩证关系”。退避三舍的佯装撤退,通过表面退让消耗敌军士气,转化心理优势。这种思维强调根据战场变化动态调整策略。
②但是技术赋能并非万能。英国《简氏防务周刊》指出:“算法可以模拟‘形’,但无法完全捕捉‘势’——后者需要指挥员对人性、文化 深刻理解。”明确指出“人”的核心地位在于理解人性、文化。
③综上,晋文公凭借战略思维主导决策,技术仅能辅助模拟战术,由此可见技术需服务于战略思维,而非取代其核心地位,进一步阐释了“技术是工具,而思维是灵魂”的内涵。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相同点:材料二指出传统与现代防御体系的本质相同,“都是通过控制关键资源实现战略优势”。“传统军事防御体系以‘地理屏障’为核心,如中国的长城”,现代战争防御重心转向“信息域”,侧重“对太空资源的争夺”,如“星链”。
②不同点:材料二指出“长城依赖砖石与人力,维护成本高且易被突破”,即以静态防御为主;“‘星链’依赖卫星与算法,覆盖范围广且可动态调整”,即依赖技术稳定性。
③影响:材料二指出“未来防御体系的竞争,将是‘地理思维’与‘太空思维’的对话”,战略思维要转变。材料一指出“算法可以模拟‘形’,但无法完全捕捉‘势’,指出新思维必须包含对技术局限性的认识和对人的因素的重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烬余录
张爱玲
我与香港之间已经隔了相当的距离了——几千里路,两年,新的事,新的人。战时香港所见所闻,唯其因为它对于我有切身的、剧烈的影响,当时我是无从说起的。现在呢,定下心来了,至少提到的时候不至于语无伦次。然而香港之战予我的印象几乎完全限于一些不相干的事。
在香港,我们初得到开战的消息的时候,宿舍里的一个女同学发起急来,道:“怎么办呢?没有适当的衣服穿!”至于我们大多数的学生,我们对于战争所抱的态度,可以打个譬喻,是像一个人坐在硬板凳上打瞌盹,虽然不舒服,而且没结没完地抱怨着,到底还是睡着了。
艾芙林的悲观主义是一种健康的悲观。她是从中国内地来的,身经百战,据她自己说是吃苦耐劳,担惊受怕惯了的。宿舍里的存粮看看要完了,但是艾芙林比平时吃得特别多,而且劝我们大家努力地吃,因为不久便没的吃了。我们未尝不想极力节省,试行配给制度,但是她百般阻挠,她整天吃饱了就坐在一边啜泣,因而得了便秘症。
我们聚集在宿舍的最下层,黑漆漆的箱子间里,只听见机关枪“忒啦啦拍拍”像荷叶上的雨。同学里只有炎樱胆大,冒死上城去看电影——看的是五彩卡通——回宿舍后又独自在楼上洗澡,流弹打碎了浴室的玻璃窗,她还在盆里从容地泼水唱歌。
港大停止办公了,异乡的学生被迫离开宿舍,无家可归,不参加守城工作,就无法解决膳宿问题。我跟着一大批同学到防空总部去报名,报了名领了证章出来就遇着空袭。我们从电车上跳下来向人行道奔去,缩在门洞子里。——究竟防空员的责任是什么,我还没来得及弄明白,仗已经打完了——门洞子里挤满了人,有人大声发出命令:“摸地!摸地!”哪儿有空隙让人蹲下地来呢?但是我们一个磕在一个的背上,到底是蹲下来了。飞机往下扑,砰的一声,就在头上。我把防空员的铁帽子罩住了脸,黑了好一会,才知道我们并没有死,炸弹落在对街。飞机继续掷弹,可是渐渐远了。警报解除之后,大家又不顾命地轧上电车,惟恐赶不上,牺牲了一张电车票。
不久,我们得到了历史教授佛朗士被枪杀的消息——是他们自己人打死的。像其他的英国人一般,他被征入伍。那天他在黄昏后回到军营里去,大约是在思索着一些什么,没听见哨兵的吆喝,哨兵就放了枪。
佛朗士是一个豁达的人,彻底地中国化,中国字写得不错(就是不大知道笔划的先后),爱喝酒。他有孩子似的肉红脸,磁蓝眼睛,伸出来的圆下巴,头发已经稀了,颈上系一块暗败的蓝字宁绸作为领带。他研究历史很有独到的见地。上课的时候他抽烟抽得像烟囱。尽管说话,嘴唇上永远险伶伶地吊着一支香烟,跷板似的一上一下,可是再也不会落下来。烟蒂子他顺手向窗外一甩,从女学生蓬松的鬈发上飞过,很有着火的危险。
围城中种种设施之糟与乱,已经有好些人说在我头里了。政府的冷藏室里,冷气管失修,堆积如山的牛肉,宁可眼看着它腐烂,不肯拿出来。做防御工作的人只分到米与黄豆,没有油,没有燃料。各处的防空机关只忙着争柴争米,设法喂养手下的人员,哪儿有闲工夫去照料炸弹?接连两天我什么都没吃,飘飘然去上工。当然,像我这样不尽职的人,受点委屈也是该当的。在炮火下我看完了《官场现形记》。小时候看过而没能领略它的好处,一直想再看一遍。一面看,一面担心能够不能够容我看完。字印得极小,光线又不充足,但是,一个炸弹下来,还要眼睛做什么呢?——“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围城的十八天里,谁都有那种清晨四点钟的难挨的感觉——寒噤的黎明,什么都是模糊,瑟缩,靠不住。回不了家,等回去了,也许家已经不存在了。房子可以毁掉,钱转眼可以成废纸,人可以死,自己更是朝不保暮。人们受不了这个,急于攀住一点踏实的东西,因而结婚了。
到底仗打完了。乍一停,很有一点弄不惯,和平反而使人心乱,像喝醉酒似的。看见青天上的飞机,知道我们尽管仰着脸欣赏它而不至于有炸弹落在头上,单为这一点便觉得它很可爱。冬天的树,凄迷稀薄像淡黄的云;自来水管子里流出来的清水,电灯光,街头的热闹,这些又是我们的了。时间又是我们的了——白天,黑夜,一年四季——我们暂时可以活下去了,怎不叫人欢喜得发疯呢?
香港重新发现了“吃”的喜悦。在战后的香港,街上每隔五步十步便蹲着个衣冠楚楚的洋行职员模样的人,在小风炉上炸一个铁硬的小黄饼。所有的学校教员,店伙,律师帮办,全都改行做了饼师。我们立在摊头上吃滚油煎的萝卜饼,尺来远脚底下就躺着穷人的青紫的尸首。
因为没有汽油,汽车行全改了吃食店,没有一家绸缎铺或药房不兼卖糕饼。香港从来没有这样馋嘴过。宿舍里的男女学生整天谈讲的无非是吃,成天就只买菜,烧菜。
时代的车轰轰地往前开。我们坐在车上,经过的也许不过是几条熟悉的街衢,可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惊心动魄。就可惜我们只顾忙着在一瞥即逝的店铺的橱窗里找寻我们自己的影子——我们只看见自己的脸,苍白,渺小:我们的自私与空虚——谁都像我们一样,然而我们每人都是孤独的。
(《烬余录》初载一九四四年二月《天地》第五期,此处有删改)
【注】香港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攻香港时发动的战役。1941年12月8日开始,12月26日结束,最后日军占领了香港,香港暂时脱离了英国的殖民地统治,进入香港日据时期。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展开余下试题
A. 首段作者与香港相隔的既是时空距离,也是心理距离,正如鲁迅所说“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B. 回忆女同学为没有适当衣服穿而发急,表现了她的天真;写自己在炮火下看小说,则为显示对文学的热爱。
C. 在对佛朗士外貌、穿着细致的描写中,在对他上课抽烟情境的夸张、比喻中,流露的是作者的追思与怀念。
D. 文章的结尾,作者解剖了战争中的人以及自己,让我们看到了战乱中更为真实的人性,有一针见血的犀利。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用回忆的方式,以时间为线,围绕战争,关联起作者所说的“不相干的事”,从而使文章散而有序。
B. 文中作为亲历者,作者回忆真切,让人仿若身临其境;而作为观察者,又能够洞察人生世相,发人深省。
C. 作者没有用宏大的叙事去描绘战争的激烈与血腥,而是通过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展现战争对人的影响。
D. 有人评价本文像是一个历经沧桑的百岁老人所写,充满苍凉之感,这既源自内容,也因语言的沉重悲痛。
8. 张爱玲曾说“我喜欢参差的对照的写法”,“对照”正是本文的一大特点,请结合文本试做赏析。
9. 本文标题为“烬余录”,可否改为“香港战役二三事”,为什么?
【答案】6. B 7. D
8. ①战争中人的不同反应对照着写。如“我们”的怕死和炎樱的胆大,我们想保住的是性命,炎樱想保住的是生活,突显了战争对人的掠夺。
②人与环境对照着写。如一边是存粮看着就快吃完,一边是艾芙林比平时吃得更多,突显了战争给人带来的焦灼感。
③生与死对照着写。如一边是生的艰难,一边是如佛朗士教授一般死的荒诞,突显了战争对人的戕害。
④战时和战后对照着写。如战时朝不保夕的幻灭感和战后的掌控感,突显了战争的残酷。
9. 不能换。
①“烬余录”,字面意为记录烧剩的东西,相较“香港战役二三事”,使用了比喻,把两年后对于香港战役的印象比作遗留的灰烬,更加形象生动。
②相较后者,“烬余录”意蕴更丰富。“烬”突显了战争的破坏性,它剥夺生命,摧毁生活,击垮信念。而“余”字则表现了战争影响的深远,香港战役虽然很快就结束了,但它仍影响着人们对世界和自我的认知,如战后人们对“吃”的狂热。
【解析】
【导语】张爱玲的《烬余录》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战时香港的日常生活,通过琐碎细节展现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复杂。文章以时间为线索,散而不乱,既有亲历者的真切感受,又有观察者的深刻洞察。语言平实却充满张力,通过对战争与和平、生与死的对照,揭示了人们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状态与心理变化,展现了张爱玲独特的“参差对照”风格。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B.“则为显示对文学的热爱”错误,“一面看,一面担心能够不能够容我看完”,写自己在炮火下看小说,是为显示战争给人带来的焦灼感和紧迫感。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D.“也因语言的沉重悲痛”错误。文本内容虽涉及战争的残酷,但也写了同学在战时去看电影、洗澡唱歌,战后大家忙着做吃食等内容,语言风格整体并非“沉重悲痛”,而是疏淡空旷的,有时还有一丝调侃。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战争中人的不同反应对照着写。比如文中提到“我们聚集在宿舍的最下层,黑漆漆的箱子间里,……同学里只有炎樱胆大,冒死上城去看电影——看的是五彩卡通——回宿舍后又独自在楼上洗澡,流弹打碎了浴室的玻璃窗,她还在盆里从容地泼水唱歌”,通过“我们”的怕死和炎樱的胆大这一对照,凸显出战争对人们正常生活状态的掠夺,有人能在战火中维持生活的节奏,而多数人只能惶恐保命。
②人与环境对照着写。如“宿舍里的存粮看看要完了,但是艾芙林比平时吃得特别多,而且劝我们大家努力地吃,因为不久便没的吃了”,在存粮即将耗尽这一紧张的环境背景下,艾芙林反常地多吃,这种对照鲜明地展现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焦灼、不安,让人们在物资匮乏的恐惧下行为都变得有些错乱。
③生与死对照着写。如“不久,我们得到了历史教授佛朗士被枪杀的消息——是他们自己人打死的”,佛朗士的死充满荒诞性,而活着的人们却在战争中艰难求生,比如面临食物短缺、防空机关混乱等状况,生与死的这种对照,深刻地体现出战争对人的无情戕害,生命在战争中变得如此脆弱和无常。
④战时和战后对照着写。如战时“围城的十八天里,谁都有那种清晨四点钟的难挨的感觉……回不了家,等回去了,也许家已经不存在了”,人们充满朝不保夕的幻灭感;战后“冬天的树,凄迷稀薄像淡黄的云;自来水管子里流出来的清水,电灯光,街头的热闹,……怎不叫人欢喜得发疯呢”,人们又重获对生活的掌控感,这样的对照突出了战争的残酷。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 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不能换。
①“烬余录”字面意思是记录烧剩的东西,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经历香港战役后的印象比作烧剩的灰烬,形象地传达出历经战火后留存下来的、带着破碎感的记忆。正如文中所述“战时香港所见所闻,唯其因为它对于我有切身的、剧烈的影响,当时我是无从说起的。现在呢,定下心来了,至少提到的时候不至于语无伦次”,两年后回忆起如同灰烬般的过往,生动可感。而“香港战役二三事”只是平铺直叙,缺乏这样的表现力。
②“烬余录”有着丰富的意蕴。“烬”字深刻地体现出战争那强大的破坏性,文中很多描述都展现了这一点,如“围城中种种设施之糟与乱,……冷气管失修,堆积如山的牛肉,宁可眼看着它腐烂,不肯拿出来”,战争让城市的秩序、物资保障等都遭到极大破坏,还无情地剥夺生命、摧毁生活、击垮人们原本的信念;“余”字又强调了战争影响的深远持久,即便“香港重新发现了‘吃’的喜悦……宿舍里的男女学生整天谈讲的无非是吃,成天就只买菜,烧菜”,香港战役结束了,可它依旧在影响着人们后续的生活状态以及对世界、对自我的认知,而“香港战役二三事” 很难体现出这种战争带来的深层次影响和长久的余韵。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庄宗之嗣位也,志在渡河,但恨河东地狭兵少,思欲百炼其众,以取必胜于天下,乃下令曰:“凡出师骑军不见贼不许骑马或步骑前后已定不得越军分以避险恶。其分路并进,期会有处,不得违晷刻。并在路敢言病者,皆斩之。”故三军惧法而戮力,皆一以当百。故朱梁举天下而不能御,卒为所灭,良有以也。初,庄宗为公子时,雅好音律,又能自撰曲子词。其后凡用军,皆以所撰词授之,使揭声而唱,谓之“御制”。至于入阵,不论胜负,马头才转,则众歌齐作。故凡所斗战,人忘其死,斯亦用军之一奇也。
(节选自陶岳《五代史补》卷二)
材料二:
李存勖不可以为天子,然固将帅之才也,知用兵之略矣,使得英主而御之,与韩信齿。奚以明其然邪?自克用以来,太原其根本也,则泽、潞其喉吭也;太行之险一失,则井陉之道且危。存勖殚全力以图东方,澶、郓悬隔千里之外,间以赵、魏,潞州叛,泽州陷,太原内蹙,而东出之师,若脊断而不能举。于斯时也,不知兵者,必且舍澶、郓以旋师而西顾,乃一受其掣,而踉跄以返,王彦章①之流,蹑其迹而乘之,太原其委命之墟矣。而存勖之计此决矣,李继韬②之内叛
上一篇:
河北省邢台市NT20名校联合体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下一篇: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沭阳如东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江苏省如东”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