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结语 东方战略思维的价值不在于其“古老性”,而在于其“适应性”。在人工智能重塑战争形态的今天,重新解读《孙子兵法》等经典,不仅是为了传承文化,更是为了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更稳健的决策路径。正如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教授马凯硕所言:“东方的战略智慧,或许是人类应对21世纪挑战的关键密码。” 《战略思维的东方密码——从孙子兵法到现代军事决策》选自《中国军事科学》2024年第3期 作者:李振华(有删减) 材料二: 传统军事防御体系以“地理屏障”为核心,如中国的长城、马其诺防线,其逻辑是“以空间换时间”。但现代战争中,地理边界逐渐模糊,防御重心从“物理域”转向“信息域”。 以太空防御为例,美国“星链”计划通过1.2万颗低轨卫星构建全球通信网络,其军事价值不仅在于通信保障,更在于对太空资源的争夺。2023年,SpaceX公司宣布将“星链”终端部署至乌克兰战场,为乌军提供实时情报支持,这一行动被俄方称为“太空战的前奏”。 对比传统与现代防御体系:长城依赖砖石与人力,维护成本高且易被突破;“星链”依赖卫星与算法,覆盖范围广且可动态调整。但两者的本质相同——都是通过控制关键资源实现战略优势。 中国“南天门计划”中的空天飞机、俄罗斯“核动力太空拖船”项目,均体现了对“非对称防御”的探索。未来防御体系的竞争,将是“地理思维”与“太空思维”的对话。 《军事技术评论》2024年夏季刊 作者:王海峰(有删减)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东方战略思维强调“全胜”,通过非军事手段达成目标,而西方更注重“绝对胜利”的直接对抗。 B. 晋文公“退避三舍”的战术体现了东方战略中“示弱于形,强大于心”的辩证逻辑,与西方线性思维截然不同。 C. 东方战略思维强调动态调整,哈佛大学研究显示,采用东方战略思维的军队在战争中的胜率高于传统西方军队。 D. 兰德公司报告指出,东方战略在认知战中具有传统优势,因其更擅长通过舆论战削弱敌方意志。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一项是( ) A. 戚继光“兵无定势”的思想与阿塞拜疆无人机战术均体现了对战场动态变化的灵活应对。 B. 北约在利比亚的空袭失败,暴露了西方线性思维在非对称战争中目标与手段脱节的问题。 C. 《孙子兵法》的36种战略模型被量化为算法,说明东方经验智慧可完全通过技术复现。 D. 马凯硕认为,东方战略智慧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应对不确定性的适应性,而非历史久远性。 3. 请结合文本,从以下各选项中支持材料观点更合适的一项是( ) A. 某军事论坛称:“现代战争中,卫星定位系统已完全取代地理屏障成为核心防御手段。” B. 某智库报告提出:“未来太空战的关键是争夺低轨卫星资源,而非传统领土控制。” C. 某学者观点:“算法决策可消除人为因素,使军事行动更高效且无风险。” D. 某媒体评论:“西方战略理论因过度依赖技术,在非对称冲突中必然失败。” 4. 材料一提到“技术是工具,而思维是灵魂”,请结合晋文公“退避三舍”的案例,说明这一观点的内涵。 晋公子重耳亡楚,楚子飨之,楚子问曰:“若返晋国,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返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此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也。 (以上选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及城濮之战,文公遵诺,退三舍以避楚。楚众欲止,子玉不可。军吏以为辱,子犯曰:“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此强而避之,怒而挠之也。 楚师追逼,凭险而陈。晋侯闻谣而疑,子犯决之曰:“战也!师直为壮,曲为老。”遂纳良谋,先犯陈、蔡,伪遁诱敌,大破之。此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以利动之,以卒待之也。 (以上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5. 材料二指出,现代防御体系从“地理屏障”转向“信息域”,但未明确两者本质是否相同。请结合材料一与材料二,分析传统防御体系与现代防御体系的本质异同,并说明这种转变对战略思维的影响。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烬余录 张爱玲 我与香港之间已经隔了相当的距离了——几千里路,两年,新的事,新的人。战时香港所见所闻,唯其因为它对于我有切身的、剧烈的影响,当时我是无从说起的。现在呢,定下心来了,至少提到的时候不至于语无伦次。然而香港之战予我的印象几乎完全限于一些不相干的事。 在香港,我们初得到开战的消息的时候,宿舍里的一个女同学发起急来,道:“怎么办呢?没有适当的衣服穿!”至于我们大多数的学生,我们对于战争所抱的态度,可以打个譬喻,是像一个人坐在硬板凳上打瞌盹,虽然不舒服,而且没结没完地抱怨着,到底还是睡着了。 艾芙林的悲观主义是一种健康的悲观。她是从中国内地来的,身经百战,据她自己说是吃苦耐劳,担惊受怕惯了的。宿舍里的存粮看看要完了,但是艾芙林比平时吃得特别多,而且劝我们大家努力地吃,因为不久便没的吃了。我们未尝不想极力节省,试行配给制度,但是她百般阻挠,她整天吃饱了就坐在一边啜泣,因而得了便秘症。 我们聚集在宿舍的最下层,黑漆漆的箱子间里,只听见机关枪“忒啦啦拍拍”像荷叶上的雨。同学里只有炎樱胆大,冒死上城去看电影——看的是五彩卡通——回宿舍后又独自在楼上洗澡,流弹打碎了浴室的玻璃窗,她还在盆里从容地泼水唱歌。 港大停止办公了,异乡的学生被迫离开宿舍,无家可归,不参加守城工作,就无法解决膳宿问题。我跟着一大批同学到防空总部去报名,报了名领了证章出来就遇着空袭。我们从电车上跳下来向人行道奔去,缩在门洞子里。——究竟防空员的责任是什么,我还没来得及弄明白,仗已经打完了——门洞子里挤满了人,有人大声发出命令:“摸地!摸地!”哪儿有空隙让人蹲下地来呢?但是我们一个磕在一个的背上,到底是蹲下来了。飞机往下扑,砰的一声,就在头上。我把防空员的铁帽子罩住了脸,黑了好一会,才知道我们并没有死,炸弹落在对街。飞机继续掷弹,可是渐渐远了。警报解除之后,大家又不顾命地轧上电车,惟恐赶不上,牺牲了一张电车票。 不久,我们得到了历史教授佛朗士被枪杀的消息——是他们自己人打死的。像其他的英国人一般,他被征入伍。那天他在黄昏后回到军营里去,大约是在思索着一些什么,没听见哨兵的吆喝,哨兵就放了枪。
展开余下试题佛朗士是一个豁达的人,彻底地中国化,中国字写得不错(就是不大知道笔划的先后),爱喝酒。他有孩子似的肉红脸,磁蓝眼睛,伸出来的圆下巴,头发已经稀了,颈上系一块暗败的蓝字宁绸作为领带。他研究历史很有独到的见地。上课的时候他抽烟抽得像烟囱。尽管说话,嘴唇上永远险伶伶地吊着一支香烟,跷板似的一上一下,可是再也不会落下来。烟蒂子他顺手向窗外一甩,从女学生蓬松的鬈发上飞过,很有着火的危险。 围城中种种设施之糟与乱,已经有好些人说在我头里了。政府的冷藏室里,冷气管失修,堆积如山的牛肉,宁可眼看着它腐烂,不肯拿出来。做防御工作的人只分到米与黄豆,没有油,没有燃料。各处的防空机关只忙着争柴争米,设法喂养手下的人员,哪儿有闲工夫去照料炸弹?接连两天我什么都没吃,飘飘然去上工。当然,像我这样不尽职的人,受点委屈也是该当的。在炮火下我看完了《官场现形记》。小时候看过而没能领略它的好处,一直想再看一遍。一面看,一面担心能够不能够容我看完。字印得极小,光线又不充足,但是,一个炸弹下来,还要眼睛做什么呢?——“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围城的十八天里,谁都有那种清晨四点钟的难挨的感觉——寒噤的黎明,什么都是模糊,瑟缩,靠不住。回不了家,等回去了,也许家已经不存在了。房子可以毁掉,钱转眼可以成废纸,人可以死,自己更是朝不保暮。人们受不了这个,急于攀住一点踏实的东西,因而结婚了。 到底仗打完了。乍一停,很有一点弄不惯,和平反而使人心乱,像喝醉酒似的。看见青天上的飞机,知道我们尽管仰着脸欣赏它而不至于有炸弹落在头上,单为这一点便觉得它很可爱。冬天的树,凄迷稀薄像淡黄的云;自来水管子里流出来的清水,电灯光,街头的热闹,这些又是我们的了。时间又是我们的了——白天,黑夜,一年四季——我们暂时可以活下去了,怎不叫人欢喜得发疯呢? 香港重新发现了“吃”的喜悦。在战后的香港,街上每隔五步十步便蹲着个衣冠楚楚的洋行职员模样的人,在小风炉上炸一个铁硬的小黄饼。所有的学校教员,店伙,律师帮办,全都改行做了饼师。我们立在摊头上吃滚油煎的萝卜饼,尺来远脚底下就躺着穷人的青紫的尸首。 因为没有汽油,汽车行全改了吃食店,没有一家绸缎铺或药房不兼卖糕饼。香港从来没有这样馋嘴过。宿舍里的男女学生整天谈讲的无非是吃,成天就只买菜,烧菜。 时代的车轰轰地往前开。我们坐在车上,经过的也许不过是几条熟悉的街衢,可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惊心动魄。就可惜我们只顾忙着在一瞥即逝的店铺的橱窗里找寻我们自己的影子——我们只看见自己的脸,苍白,渺小:我们的自私与空虚——谁都像我们一样,然而我们每人都是孤独的。 (《烬余录》初载一九四四年二月《天地》第五期,此处有删改) 【注】香港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攻香港时发动的战役。1941年12月8日开始,12月26日结束,最后日军占领了香港,香港暂时脱离了英国的殖民地统治,进入香港日据时期。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段作者与香港相隔的既是时空距离,也是心理距离,正如鲁迅所说“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B. 回忆女同学为没有适当衣服穿而发急,表现了她的天真;写自己在炮火下看小说,则为显示对文学的热爱。 C. 在对佛朗士外貌、穿着细致的描写中,在对他上课抽烟情境的夸张、比喻中,流露的是作者的追思与怀念。 D. 文章的结尾,作者解剖了战争中的人以及自己,让我们看到了战乱中更为真实的人性,有一针见血的犀利。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用回忆的方式,以时间为线,围绕战争,关联起作者所说的“不相干的事”,从而使文章散而有序。 B. 文中作为亲历者,作者回忆真切,让人仿若身临其境;而作为观察者,又能够洞察人生世相,发人深省。 C. 作者没有用宏大的叙事去描绘战争的激烈与血腥,而是通过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展现战争对人的影响。 D. 有人评价本文像是一个历经沧桑的百岁老人所写,充满苍凉之感,这既源自内容,也因语言的沉重悲痛。 8. 张爱玲曾说“我喜欢参差的对照的写法”,“对照”正是本文的一大特点,请结合文本试做赏析。 9. 本文标题为“烬余录”,可否改为“香港战役二三事”,为什么?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庄宗之嗣位也,志在渡河,但恨河东地狭兵少,思欲百炼其众,以取必胜于天下,乃下令曰:“凡出师骑军不见贼不许骑马或步骑前后已定不得越军分以避险恶。其分路并进,期会有处,不得违晷刻。并在路敢言病者,皆斩之。”故三军惧法而戮力,皆一以当百。故朱梁举天下而不能御,卒为所灭,良有以也。初,庄宗为公子时,雅好音律,又能自撰曲子词。其后凡用军,皆以所撰词授之,使揭声而唱,谓之“御制”。至于入阵,不论胜负,马头才转,则众歌齐作。故凡所斗战,人忘其死,斯亦用军之一奇也。 (节选自陶岳《五代史补》卷二) 材料二: 李存勖不可以为天子,然固将帅之才也,知用兵之略矣,使得英主而御之,与韩信齿。奚以明其然邪?自克用以来,太原其根本也,则泽、潞其喉吭也;太行之险一失,则井陉之道且危。存勖殚全力以图东方,澶、郓悬隔千里之外,间以赵、魏,潞州叛,泽州陷,太原内蹙,而东出之师,若脊断而不能举。于斯时也,不知兵者,必且舍澶、郓以旋师而西顾,乃一受其掣,而踉跄以返,王彦章①之流,蹑其迹而乘之,太原其委命之墟矣。而存勖之计此决矣,李继韬②之内叛,视若疥癣:泽州之失,弃若赘疣:急攻杨刘③,疾趋汴、洛,一战而朱氏以亡,其神矣哉!太原自克用修缮城隍以来,非旦夕可拔者,大兵集于东方,继韬虽狡,梁人虽鸷,必不敢遽尔合围,不忧归师之见逼。敌见吾视泽、潞之乱若罔闻,则益不测吾之所为,胆先自破,沮其乘虚之计,而河上之师④终恃此以为挠我之成谋,则虑我之情缓,而相防之计疏。此一举而袭汴都、夷友贞⑤、平河南,规恢之大略也。微韩信,孰足以及此?谓存勖为将帅之才,非虚加之矣。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八) 【注】①王彦章:后梁将领。②李继韬:后唐将领,此时驻守潞州。③杨刘:地名,黄河上的一个渡口。④河上之师:指后梁将领段凝统率的军队,驻防黄河渡口。⑤友贞:即朱友贞,后梁末代君主。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 答案标号涂黑。 凡出A师B骑军不见C贼不许骑马D或步骑前后E已定F不得越军G分以H避险恶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以,“一”作“以”的前置宾语,与《促织》中“掭以尖草”结构不同。 B. 齿,并列、排列。与《师说》中“君子不齿”的“齿”意义相同。 C. 其,大概。与《论语十二章》中“子曰:“其‘恕’乎!”意义相同。 D. 相,互相。与《赤壁赋》中“相与枕藉乎舟中” “相”字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存勖即位以后为解决兵力太少的问题,颁布严苛的军令,增强了军队的凝聚力,提高了士兵的战斗力,作战时都能以一当百。 B. 李存勖喜欢音律又能撰写曲子词,出兵打仗时把撰写的曲子词教给士兵,让士兵高声歌唱,士兵在冲锋陷阵时都能够忘死而战。
展开余下试题C. 王夫之认为泽州、潞州及太原的严峻形势会导致后唐东出的军队难以行动。后来,王彦章的追击也确实让李存勖差点在太原丢命。 D. 后梁驻防黄河渡口的军队认为后唐会受到泽州、潞州变乱的影响而放缓东进作战的行动,因而防范后唐的计策也就粗疏了。 13. 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朱梁举天下而不能御,卒为所灭,良有以也。 (2)不知兵者,必且舍澶、郓以旋师而西顾,乃一受其掣,而踉跄以返。 14. 王夫之强调李存勖“固将帅之才也”,材料中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睢阳学舍书怀 范仲淹 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箫。 多难未应歌凤鸟①,薄才犹可赋鹪鹩②。 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君恨即销。 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③何必怨山苗。 【注】①楚狂接舆曾劝孔子避世,说:“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②晋代张华初未知名,著《鹪鹩赋》以自寄。阮籍见之,叹曰:“王佐之才也!”③西晋诗人左思《咏史》:“郁郁润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涧底松:比喻才高位卑的寒士。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以白云写自己漂泊无依,以“汉苑洞箫”比朝廷招贤之声。 B. 诗人将“歌凤鸟”的隐士与“赋鹪鹩”的寒士对举并更推崇后者。 C. 颈联对仗工整,表达诗人贫贱不移、安贫乐道、渴求知音的心志。 D. 诗人借用左思诗中“山苗”荫蔽“涧松”的描写对社会不公强烈控诉。 16. 本诗多处用典,哪些典故作者是反其意而用之?作者借这些典故表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主题班会上,王老师引用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月亮圆缺蕴含的哲理,鼓励同学们坦然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变化。 (2)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善用典故,“_____________________”借“谦谦君子”的典故劝谏太宗要加强道德修养:“_____________________”引“网开一面”的典故劝谏太宗要田猎有度。 (3)《阿房宫赋》中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通过描绘未来气候变化带来的地表荒芜、海面上升等场景,《珍AI地球》以令人震撼的科幻效果提醒人们珍爱地球;“翩翩而来的画舫,细雨打湿了衣裳”,《当AI遇上乌镇》用人工智能为水乡江南创作了一首动人歌曲;“轴心时代”的东西方大哲何以对话?人工智能用《当孔子遇见苏格拉底》将畅想化作现实…… ①人工智能行业发展一日千里,为新闻内容生产带来怎样的机遇与挑战?②日前公布的2025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AI精品案例引发了人们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和思考。③相关作品充分展现了人工智能赋能网络正能量内容生产传播的创新做法、最新成效,对于拓宽AI应用的想象空间提供了启示。 随着语音交互、知识问答、图像生成等技术应用不断突破,( A )。从辅助编辑、生成摘要,到创作视频、制作海报,再到数字人主播,人工智能更深入地参与到网络作品生产传播过程中。一位从业者分享:原先创作视频花1个多月,现在只需5天。的确,人工智能深度参与的信息整合、字幕生成、自动剪辑、图片修复等功能,大大减少了重复性人工劳动和成本,提升了作品的时效性。 人工智能不仅是生产“加速器”,还是创意的“孵化器”。当憨态可鞠的大熊猫成为奥运推荐官,当古朴典雅的瓷器自报家门、唱念做打,当未来人类的火星生活具体可感,人工智能让网友“冲浪”的体验愈发新奇绚丽。借助AI的翅膀,缺乏影像资料的历史画面也能可视化承现;根据个性化需求,能展示不同风格的文艺作品,大副度提升艺术性。AI增加了网络作品的表现力,有效增强受众体验感和参与感。 “爱,是AI世界里最温暖的指令。”从业者的使命,不仅在于守牢底线,在数据安全、内容质量上把好关,( B )。《AI重现志愿军年轻模样》,让泛黄照片动起来,一位位生命定格在美好年华的先烈露出笑容。不少读者表示:“看完已泪目”、“盛世正如你们所愿”。此外,一批关于凡人微光、英雄赞歌等正能量作品也成功“破圈”。由此可见,人性温度是永不过时的“破壁器”,创意灵感是作品高人一筹的“关键招”。尽管AI可以“无限量产”,但受众并不喜欢低质重复;AI可以“无中生有”,但虚实结合才能引发共鸣。从业者充分发挥作用,才能让AI向善,更好传递正能量。 18. 文中第二段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19.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20. 文中第四段有三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 21. 下列句子引号的用法与文中加点处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茶馆里各处都贴着“莫谈国事” 纸条。(老舍《茶馆》) B. 大幕一又挑,站出戏班头儿,大声叫喊要维持秩序,立即就跳出一个两个所谓“二杆子”人物来。(贾平凹《秦腔》) C. “矢”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这种态度,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D. 阿Q尤其“深恶而痛绝之”的,是他的一条假辫子。(鲁迅《阿Q正传》) 22. 东西方大哲何以对话?请为《当孔子遇见苏格拉底》AI视频写一段两位哲人对话的底稿。要求对话内容分别引用孔子和苏格拉底的一句哲理名言,包含一个成语,语言得体,符合逻辑,不超过100字。以下苏格拉底的名言可供参考(也可引用其他):①“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②“美德即知识”;③“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孔子:①_____________ 苏格拉底:②_____________ 三、写作(60分) 23. 完成作文。 生活中,许多人乐于追求一种由他人设计的“沉浸式”体验,以获得真实的愉悦和满足。比如沉浸式阅读、沉浸式观展、沉浸式用餐、沉浸式旅行等。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