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  2025-10-20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辽宁省鞍山市部分高中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月考
高三语文
时间:150分钟 分数:150分
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王祯《农书》说:“夫禹别九州,其田壤之法固多不同。”
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各种地形交错分布。随着人口的增加,平原地带的土地已不能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于是人们开始向山地、沼泽等要地。为了有效地改造和利用这些原本不适宜耕种的土地,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减少水分蒸发,防止水土流失,缓解耕作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智慧的中国人民发明了圩田、垛田和梯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使原本“下下地”的江南变成了“上上地”的国家粮仓。
依山势而建的云南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是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伟大创举。山巅有涵养水分的森林,山中有采光充分、自流灌溉的梯田,山下有潺潺流动的小溪。森林、村寨、梯田和溪流“四素同构”,构成了一种完美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空间。为了保证大小不一的梯田得到相对均衡的供水,哈尼族人民还发明了“木刻分水法”。在水沟中设置木桩,在木桩上刻出大小不同的槽口,以实现水量合理分配。村民依“款”行事,以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稻作民族。
西汉《氾胜之书》指出:“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东汉班固《汉书·货殖列传》中说:“顺时宣气,蕃阜庶物。”
为了更好地利用季节、合理使用土地,实现生物互利作用最大化和生物互害作用最小化,寻求多样生物之间的最佳生态关系,在有限的耕地上实现最大的产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了轮作复种、间作套种、多熟种植等多种种植制度。
内蒙古敖汉旱地农业系统是以小米为主要农作物,兼顾糜黍、荞麦、高粱、黑瓜籽、杂豆等杂粮旱地作物,实行条播、轮作倒茬、间作套种等传统耕作方式的典型代表。这种耕种模式,在2020年11月入选为“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的最佳案例,为世界减贫贡献了中国人的农耕智慧。
(摘编自柏芸《农业文化遗产中的农耕智慧》)
材料二:
《胤禛耕织图》是雍正帝为劝课农桑而下令绘制的一系列与春耕相关的科普图册,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古代农业智慧。
“耕”绘制的是犁耕的场景。农田中,一老者一手扶曲辕犁,另一手扬鞭策牛犁田;牛鼻有绳穿过,绳子两端与犁梢相连;牛脖上有轭套住,牛轭亦用绳与犁盘相连;不远处,雍正帝站在田间小道上,面露笑容,观摩犁田。
曲辕犁源于耒耜,耒为手柄,耜为下端起土的部分。耒耜早在神农氏时期就已存在,用于翻整土地。随着古代生产水平的提高,更先进的犁开始出现。早期的犁主要由犁梢(操控用)、直辕(牵引用)、犁底(安装犁铲用)、犁铲(破土用)、犁箭(确定耕深用)等部件组成,耕田效率较低。随后的各个朝代中,劳动人民不断改进犁的构造。到唐代,出现了曲辕犁,并且沿用到清代。据《全唐文》卷八百一记载,曲辕犁在构造上不仅由直辕形式变成了曲辕形式,而且增加了犁壁、犁评、犁盘。其中,曲辕形式改变了耕作者的用力方式,更省力;犁壁位于犁铲上方,可用于翻土;犁评位于犁箭上方,通过调整犁箭高度来调整耕田的深度;犁盘位于犁最前端,用于拉接牛轭,便于牛转身,可省畜力。曲辕犁是我国古代农耕工具走向成熟的标志,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科技成果。


浏览完整试题“灌溉”绘制的是灌溉农田的场景。画面近处,雍正帝站在田间小道上,利用桔槔带动戽斗从小河中取水,然后倒入稻田中;画面远处,4人手扶着翻车的横支架,脚踩着翻车的踏板,不断地将河水引上来,以灌溉农田。
桔槔类似于水平杠杆,其一端悬挂有重物,另一端悬挂有戽斗。戽斗盛满水后,产生的力矩不超过重物产生的力矩,因而很容易被抬升及搬运。翻车是指龙骨水车,主要由两块长条形槽板、多块卧于槽板内的横向刮板、大小木轮等构件组成。其中,横向刮板由木链条连接成整体,类似于龙骨;木链条两端分别连着大小木轮。使用时,小木轮一侧作为“龙尾”被置入水中,大木轮一侧作为“龙头”被置于岸边,岸上的操作人员脚踏大木轮上的踏板,带动木链条循环转动,并顺势带动横向刮板转动,横向刮板则“刮”着水往上抬,使之流入岸上的农田中,其原理类似于现代刮板式输送机。而实际上,我国早在东汉时期就出现了翻车,如《农政全书》卷十七就载有“汉灵帝使毕岚作翻车”。桔槔和翻车是我国古代农业灌溉的科学工具,亦为重要科技成果。
“攀花”是《胤禛耕织图》中织图的重要组成部分,绘制的是雍正帝的福晋们操作提花机的场景。图中一位织女坐在较高的位置控制经线的起落,另一位织女则脚踩地综,投梭打纬,流利地织造所需的织锦。
织锦所用的提花机,又称花楼机,主要由多根水平与竖向相交的木条通过巧妙的方式连接而成,用于织造复杂锦纹。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之“乃服第二”部分,较为详细地描述了提花机的构造和原理。我国早在商朝就有提花机,随后被不断改进,到宋代已经非常成熟了。织锦前,技术人员把纹饰绘制在纸上,然后根据绘图内容准备好所需的丝线,把丝线挂在提花机上,并在提花机的各种线口做好设置。随后,织女通过操纵提花机,即可把这种纹饰织出来。织女无需掌握织造锦纹的技术,而且可以重复操作提花机,以织出多幅同样的复杂锦纹。提花机的织花方法类似于今天的计算机编程,是我国古代纺织技术的最高成就代表。
(摘编自周乾《〈胤禛耕织图〉里的古代农业智慧》)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云南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是哈尼族人民的创举,它依山势而建,充分利用了水分和阳光,虽然大小不一,但供水能够得到合理分配。
B. 内蒙古敖汉旱地农业系统综合运用多种耕种方式,有助于在有限的耕地上实现最大的产出,为世界减贫提供了借鉴。
C. 翻车的原理类似于现代刮板式输送机,通过踏板带动木链条循环转动,并顺势带动横向刮板,从而将水从河流输送到农田中。
D. 提花机历史悠久,商朝时便已出现,宋代时至于成熟;操作简单,织女不必经过专门的学习,便可以轻松操纵提花机。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人迫于平原地带土地的不足,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把本来不适宜耕种的山地、沼泽等都有效地改造为了良田沃野。
B. 相较于早期直辕形式的犁,唐代出现的曲辕犁使用起来更加省力,且增加了犁壁、犁评、犁盘等部件,有效提升了耕田效率。
C. 桔槔和翻车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灌溉工具,翻车的构造、使用比桔槔更加复杂,且翻车早在、东汉时期就已出现,历史较桔槔更为悠久。
D. 提花机织造锦纹 方法简单且高效,代表着我国古代纺织技术的最高成就,今天的计算机编程便是受到提花机织花方法的启发。
3.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一中的农耕智慧的一项是( )
A. 《齐民要术》:“地势有良薄,山泽有异宜。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B. 《农政全书》:“近墙近屋之处,雨露不及,种稻则不秀,惟芋则收。”
C. 郭祥正《田家四时》:“田田时雨足,鞭牛务深耕。选种随土宜,播掷糯与粳。”
D. 《吕氏春秋·审时》:“夫稼, 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4. 材料一多处引用古籍记载,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5. 古人的农耕智慧对现代农业发展有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娃的心娃的胆
陈忠实
司令跪倒在黄河水和沙滩相接的水边。眼前是翻卷着泥浪的黄河河面,右首是陡峭冷峻的悬崖石壁。身后,十余位师长、团长、营长和众多随员也相继跪倒。稍远处,十余匹战马石雕一般撑蹄昂首。三叩之后扬起头来,司令涕泪交流。
每到清明,他都不忘给逝去的先祖烧香叩拜。现在,他以从未有过的庄严、肃穆和痛彻心脾的悲怆,跪倒在黄河滩上,为着八百个尚未完全成年的关中子弟的英灵。
这儿刚刚发生过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八百个士兵,就从右前方的悬崖峭壁顶上跳进了黄河。他们的手榴弹扔完了,子弹打光了,肉搏之后刺刀拼弯乃至断折了,有的连枪也拼丢了。他们被两倍于自己的鬼子逼到这悬崖上,这八百个中国士兵从崖顶跳进了黄河。八百个娃娃呀!全在16岁至18岁这个年龄段。他们是3个月前从关中乡村征召来的农家子弟,有的还是司令老家邻村的乡党……现在都跳到黄河里去了。
就在这个刚刚组建的新兵团结束军事训练即将参加会战的时刻,他亲自去看望了这些他习惯称为小乡党的士兵。司令曾经想到,这些娃娃肯定将成为日本鬼子难以招架的对手:他们之中肯定会有出类拔萃的人物显露出来,进入军队各级指挥岗位,乃至成为将军。当然,也免不了死亡和伤残……他唯独没有料到这种结局。
司令仰头朝崖头山顶上望去,浓厚的暮色里一片模糊。突然,身后传来随员惊讶的声音:“河里是什么?”苍茫模糊的河面上,隐隐可以看到有布质的东西在摆动。司令从沙滩上站起身来,膝盖和裤脚被扑淹上来的河水浸湿了。
有人接着以更惊讶的声音:“河里——一杆旗!” 当三个卫兵把那面旗和相连的尸体拉到沙滩上的时候,随员们全都惊呼起来。
司令自己也惊呆了——
军旗旗杆的钢质尖头,从一个日本鬼子的胸膛刺进去,从背脊处穿出;那个日本鬼子紧紧抱住中国旗手的后腰,中国旗手的双手死扣着日本鬼子的脖子;两人面对着面,中国旗手用旗杆的尖头捅穿日本鬼子胸膛,把他直压到黄河水底;旗杆上的中国西北军的军旗已经撕裂,暮色里看不出颜色。
司令默默地脱下军装上衣,蹲下身去,捏着衣襟擦拭旗手的脸膛。旗手眼窝和鼻孔里积存着黄河的泥沙,圆睁着的眼睛和鼓出的眼球,显示着他憋着多深的一股仇气、鼓着多大的劲儿啊!


展开余下试题司令从腮帮子擦到下巴的交界处时,突然发出一声惊叫:“三娃!是你呀!”旗手左腮和下巴棱儿交会处,有一块大拇指盖大的暗红色的痣斑。
那次给新兵团作完讲演,司令直接朝列队的士兵走过去。那些尚未完全褪尽乡村孩子神色的一张张脸膛让他想面对面和他们说话。
司令盯住一个浓眉大眼方脸的士兵,士兵举手行一个军礼,铿锵有劲地开口:
“报告孙司令,我是蒲城人。”
司令稍一愣怔:“你是杨军长的老乡。”随即扬起头,面对士兵,提高嗓门说:“蒲城出忠臣啊!全中国都知道杨虎城将军的忠肝义胆。蒲城还出过一个忠臣叫王鼎,他效法春秋时史鱼尸谏,留下劝谏皇上不要签割地赔银的卖国条约的遗书,悬梁自尽了。王鼎尸谏皇上,死忠;杨将军兵谏,大忠。人说蒲城包括整个渭北水硬土硬,长出来的麦子,秆儿硬麦芒也硬,麦子磨出来的面粉也是性硬,这样的麦子养出来的男人女人能不硬气吗?”
会场一片肃然中。
司令问:“你怎么知道我姓孙?”
士兵笑着说:“满蒲城人都知道俺杨军长把兵交给你带了……”
司令仍然对着蒲城籍士兵问:“家里都有啥人?”
“俺妈俺爸,俺婆俺爷,俩哥一个妹子。”
“你妈能舍得你当兵?”
“俺妈哭哩!俺爸把俺妈训住了。”
“你婆呢?”
“俺婆心宽,走时还叫我念她教的口曲儿呢!”
“啥口曲儿?念一念,让我和大伙儿听听。”
士兵清清嗓子,大声诵念起来:“啥高?山高,没有娃的心高。啥远?海远,没有娃的脚远。啥大?天大,没有娃的胆大。”
司令听得慷慨激昂,士兵们热烈鼓掌。司令说:“心——高,脚——远,胆——大。这才是关中娃陕西娃的本色。”
“俺爷还会唱戏哩,逢年过节搭台子唱。”士兵更得意了。
“教给你了没?”
“我能唱几段。”
“那你就唱几句。”
士兵拉开了架势,吼唱起来:“两狼山哎——战胡儿啊——天摇地动……好男儿哎——为国家啊——何惧——一生……”
司令已经热泪盈眶,颤着声问:“你叫啥名字?”
“三娃。”
“哪个三字?”
“一二三的三字。”
“改成‘山’吧。”
“好。”
“像山。就像咱们长安的秦岭山一样,压到小倭寇小鬼子的头上。”
“山娃记下了。”
司令抚摸了这个小乡党下巴棱儿上的那块暗红色的痣斑:“我把你也记住了。你婆教你的口曲儿,你爷教你的戏词,我听一遍就都记下了……”
……
六年之后,一九四五年九月十八日,武汉中山公园,接受日本投降仪式举行。陆军上将第六战区司令孙蔚如一身戎装,高大威武地坐在受降主官的位置上。冈部直三郎双膝跪地,双手举过低垂的脑袋,托着那把制造杀戮制造罪恶的指挥刀。孙蔚如走过去,从匍匐在脚下的冈部直三郎的手里收取了这把战刀。那一刻,他的眼前浮现出三娃捅穿日军士兵胸膛的军旗,耳边响起三娃他婆教给三娃的口曲儿。还想到了母亲。
三年前,在即将东出潼关进军中条山之前两日,他回家向母亲告别,跪倒在母亲膝下,说不能尽孝了。母亲只说:“当兵就要打仗。国家遭人欺侮哩。这是尽大孝哩,你要打赢回来。”大约一个月前,日本投降的消息传到孙家,母亲喜极而终了。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令与士兵的对话凸显了士兵们的年轻活力和将士们关系的和谐,洋溢着浓浓的乡土情怀和家国情怀。
B. 司令建议兵娃的名字由“三娃”改为“山娃”,表明了要将秦岭压到侵略者头上的誓愿,表达了关中军人坚定而崇高的战斗信念。
C. 小说中写鬼子“两倍于”中国士兵、新兵团“刚刚组建”,既突出了兵力的悬殊,又暗示了会战发起的仓促。
D. “他唯独没有料到这种结局”,既写出了战争的残酷与战士牺牲的悲壮,又表现司令员对他们牺牲感到愧疚悲伤痛惜。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如“翻着泥浪的黄河”“陡峭冷峻的悬崖石壁”等,渲染了悲壮的气氛,烘托了英雄人物牺牲的惨烈。
B. 小说中的对话富有生活气息和地域色彩,多用方言口语,如“俺爷”“俺婆”“训住”“娃的心”“娃的胆”,具有浓厚的关中风味。
C. 小说将司令祭拜英灵的场景与八百名年轻士兵参军、训练、战斗、牺牲等情况交错进行叙述,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情节曲折有致。
D. 冈部直三郎跪服缴械,与前、后文司令跪拜英灵形成对比,突出侵略者 外强中干和中华儿女同仇敌忾的英雄气概。
8. 小说中叙写受降仪式的内容有何作用,请联系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9. 有人说,陈忠实的创作关注特定的文化背景对人物性格、命运的影响。请结合文中娃娃兵的形象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建炎四年,金人攻常州,(岳)飞四战皆捷。兀术趋建康,飞设伏牛头山,大破之,遂复建康。飞严饬部伍,不扰居民,避寇者多赖以免。乃以为通、泰镇抚知泰州。飞辞,乞淮东一重难任使,收复本路州郡,乘机渐进,使山东、河北、河东、京畿等路次第而复。不听。
绍兴二年,贼曹成拥众十余万,据道、贺二州。命飞权荆湖东路安抚都总管。成闻飞至,惊曰:“岳家军来矣。”即遁。追至贺州,破之。成乃自桂岭置砦至北藏岭,连控隘道,以众十余万守蓬头岭。飞部八千人,一鼓登岭,破其众,成奔连州。飞谓部将曰:“成党散去,追而杀之,则胁从者可悯,纵之则复聚为盗。今遣若等诛其首而抚其众,慎勿妄杀,累上保民之仁。”进讨成,成走邵州。三年,命飞平虔、吉、循、梅及建昌、邵武诸郡。飞至虔贼彭友悉众迎战飞挥兵即马上擒之余党退保固石洞。飞遣死士疾驰登山,贼众乱,呼丐命。飞令勿杀,受其降,皆破降之。初,帝以隆祐太后震惊之故,密令飞屠虔城。飞力请寻首恶而赦胁从,帝许焉。虔人感其德,绘像祠之。
(节选自《历代名臣言行录》)
材料二:
自中原板荡,夷狄交侵,余发愤河朔,起自相台,总发从军,历二百余战。虽未能远入夷荒,洗荡巢穴,亦且快国仇之万一。今又提一旅孤军,振起宜兴,建康之城,一鼓败虏,恨未能使匹马不回耳!故且养兵休卒,蓄锐待敌,嗣当激励士卒,功期再战。迎二圣①,归京阙,取故地,上版图,朝廷无虞,主上奠枕,余之愿也。河朔岳飞题。
(节选自岳飞《五岳祠盟记》)
材料三:
权湖南帅岳飞被旨讨贼曹成,自桂岭平荡巢穴,二广、湖湘悉皆安妥。痛念二圣远狩沙漠,天下靡宁,誓竭忠孝。赖社稷威灵,君相贤圣。他日扫清胡虏,复归故国,迎两宫还朝,宽天子宵旰之忧,此所志也。顾蜂蚁之群,岂足为功?过此,因留于壁。绍兴二年七月初七日。
(节选自岳飞《永州祁阳县大营驿题记》)
材料四:
惟中兴之初,先武穆王手扶天戈,忠义与日月争光。名在旗常,功在社稷。天报勋劳,克昌厥后,虽百世可知也。岳先生,我宋之吕尚②也。建功树绩,载在史册,千百世后,如见其生。
(节选自文天祥《回岳县尉③》)
【注】①二圣:指被金兵掳走的宋徽宗和宋钦宗。②吕尚:姜子牙。③岳县尉:岳飞曾孙岳觌,任处州庆元县尉。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飞至虔A贼彭友B悉众C迎战D飞E挥兵即马上F擒之G余党H退保固石洞。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飞设伏牛头山”与《项脊轩志》“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的省略成分与倒装类型相同。


展开余下试题B. 次第,指依次,与《声声慢(寻寻觅觅)》“这次第”的“次第”意思不同。
C. 以,因为,与《齐桓晋文之事》“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的“以”意思相同。
D. 虽,即使、纵然,与《三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虽”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岳飞没有接受朝廷通、泰二州镇抚使的任命,而是选择去淮东任职,收复本路失地后,还收复了山东、河北、河东、京畿等广大地区。
B. 岳飞所述“中原板荡,夷狄交侵”,对应了材料一中金军肆虐常州、建康,曹成据道、贺等地叛乱,以及虔、吉诸州动荡的局势。
C. 绍兴二年,岳飞奉命讨伐曹成叛军,在贺州破敌,自桂岭平荡巢穴,使二广、湖湘地区得以安定,战后在永州祁阳大营驿题记明志。
D. 文天祥在给县尉岳觌的回信中,将岳飞比作宋朝的吕尚,充分肯定其作为中兴名将的军事功业与历史地位,由衷地表达了敬意。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飞部八千人,一鼓登岭,破其众,成奔连州。
(2)故且养兵休卒,蓄锐待敌,嗣当激励士卒,功期再战。
14. 材料四评价岳飞“忠义与日月争光”,请结合材料谈谈岳飞“忠义”的具体表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破阵子·春景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词以轻淡的笔触,描写了古代少女们春天生活的一个小小片段,展示在读者面前的却是一幅情趣盎然的图画。
B. 词 上片写景。“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这两句既点明了季节,又写出了季节与景物的关系,行文轻快流丽,蕴含喜悦的情意。
C. 词的下片写人。从正面来描写斗草的活动,反映出少女身上显示的青春活力,充满着一种欢乐的气氛。
D. 全词笔调活泼,风格朴实,形象生动,展示了少女纯洁无瑕的心灵。
16. 在这首词中,晏殊写春景——“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请写出杜甫《蜀相》中类似写春草黄鹂的句子。二者手法相同而情感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讽刺了士大夫们以“_______,_______”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不良风气。
(2)《登泰山记》中描写日将出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描写日已出的两句是“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把莫扎特和贝多芬放在一起比较一下他们音乐的不同特色。在音乐史或有关音乐评述的文章中这样的比较屡见不鲜,许多人爱把他们两人进行对比,仿佛他们是一对性格迥异的亲兄弟。这确实是一种有意思的现象。
很少有人拿莫扎特和其他音乐家对比。拿莫扎特和贝多芬对比,说明他们两人地位旗鼓相当,也说明了在人们心目中,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音乐造诣已经登峰造极。
我更愿意从这一点来对比莫扎特和贝多芬,即他们面对人生苦难的态度及其在音乐中的表现。( A )选择人生苦难这一点来作为比较的基点,( B )这一点是他们两人共有的,( C )是人生还是艺术,( D )让他们经历共有的磨难,也让他们获得共有的财富。疾病、贫穷、孤独、嫉妒、倾轧……如黑蝙蝠的影子一样紧紧跟随着他们。谁会比他们更悲惨呢?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如此深重的苦难,表现在他们的音乐之中却是那样的不同。傅雷特意用“天籁”来形容莫扎特的音乐,说他的音乐表现了天使般的温柔,是最恰当不过的了。贝多芬和莫扎特不同,他对于苦难反抗之心很强烈,这明晰地刻印在他的行为轨迹和他的乐思之中。在他的音乐里,他把苦难演译得极其充分、淋漓尽致,不是渲染它或宣泻它,而是重视它超拨它,以此反弹于他的乐思中乃至他对传统音乐创作规范的突破上。因此,即使在苦难的深渊中也有对欢乐的讴歌。
莫扎特和贝多芬是那个世纪的双子星座,莫扎特的音乐把痛苦点石成金化为美的境界,贝多芬的音乐把痛苦碾碎成药滋养着人生升华为崇高的境界。贝多芬曾经说过:“一切灾难都带来几分善。”在这一点上,贝多芬和莫扎特是一致的,他们的音乐在这一交叉点上汇合。所以,我们在贝多芬的某些音乐中听到莫扎特的影子,便不会感到奇怪。
18. 下列句子中的“有意思”与文中第一段“这确实是一种有意思的现象”中的“有意思”,含义相同的是哪一项( )
A. 在有意义之事中,再寻有意思,枯燥与乏味皆去。
B. 本届车展有个很有意思的趋势,就是纯电车的比重大大落后于油电混动车型。
C. 和他一起玩,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我觉得和他一起做朋友有意思!
D. 这人真有意思,明明不过是个普通职员,偏偏整天装得跟个大老板似的。
19. 在第三段括号内填入恰当 关联词语。
20. 文中第四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
21. 对于结尾处画横线的句子,有人认为有语病,有人认为也讲得通,你怎么看?请说明理由。
22. 有些成语在使用过程中,意义会发生变化。比如文中画波浪线的“登峰造极”一词,原本义为“比喻达到顶峰”,现在义为“登上顶峰,到达最高处,比喻水平达到最高点。请再举出一个类似的成语,说明其意义的变化。
四、作文(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在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无数中华儿女奔赴战场,用热血和生命筑起抵御外敌的钢铁长城,彰显出“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英勇无畏;也有许多人在沦陷区坚守岗位,以教师、医生等身份守护文化火种,点燃民众希望,践行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信念。这场胜利,既是正面战场上浴血拼杀的“锋芒”铸就,也是敌后战场默默耕耘的“韧性”积累。刚与柔交织,共同绘就了民族解放的壮丽画卷。
请结合以上材料,围绕“刚与柔”这一主题,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辽宁省鞍山”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