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3  2025-10-20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辽宁省鞍山市部分高中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月考
高三语文
时间:150分钟 分数:150分
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王祯《农书》说:“夫禹别九州,其田壤之法固多不同。”
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各种地形交错分布。随着人口的增加,平原地带的土地已不能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于是人们开始向山地、沼泽等要地。为了有效地改造和利用这些原本不适宜耕种的土地,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减少水分蒸发,防止水土流失,缓解耕作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智慧的中国人民发明了圩田、垛田和梯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使原本“下下地”的江南变成了“上上地”的国家粮仓。
依山势而建的云南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是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伟大创举。山巅有涵养水分的森林,山中有采光充分、自流灌溉的梯田,山下有潺潺流动的小溪。森林、村寨、梯田和溪流“四素同构”,构成了一种完美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空间。为了保证大小不一的梯田得到相对均衡的供水,哈尼族人民还发明了“木刻分水法”。在水沟中设置木桩,在木桩上刻出大小不同的槽口,以实现水量合理分配。村民依“款”行事,以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稻作民族。
西汉《氾胜之书》指出:“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东汉班固《汉书·货殖列传》中说:“顺时宣气,蕃阜庶物。”
为了更好地利用季节、合理使用土地,实现生物互利作用最大化和生物互害作用最小化,寻求多样生物之间的最佳生态关系,在有限的耕地上实现最大的产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了轮作复种、间作套种、多熟种植等多种种植制度。
内蒙古敖汉旱地农业系统是以小米为主要农作物,兼顾糜黍、荞麦、高粱、黑瓜籽、杂豆等杂粮旱地作物,实行条播、轮作倒茬、间作套种等传统耕作方式的典型代表。这种耕种模式,在2020年11月入选为“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的最佳案例,为世界减贫贡献了中国人的农耕智慧。
(摘编自柏芸《农业文化遗产中的农耕智慧》)
材料二:
《胤禛耕织图》是雍正帝为劝课农桑而下令绘制的一系列与春耕相关的科普图册,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古代农业智慧。
“耕”绘制的是犁耕的场景。农田中,一老者一手扶曲辕犁,另一手扬鞭策牛犁田;牛鼻有绳穿过,绳子两端与犁梢相连;牛脖上有轭套住,牛轭亦用绳与犁盘相连;不远处,雍正帝站在田间小道上,面露笑容,观摩犁田。
曲辕犁源于耒耜,耒为手柄,耜为下端起土的部分。耒耜早在神农氏时期就已存在,用于翻整土地。随着古代生产水平的提高,更先进的犁开始出现。早期的犁主要由犁梢(操控用)、直辕(牵引用)、犁底(安装犁铲用)、犁铲(破土用)、犁箭(确定耕深用)等部件组成,耕田效率较低。随后的各个朝代中,劳动人民不断改进犁的构造。到唐代,出现了曲辕犁,并且沿用到清代。据《全唐文》卷八百一记载,曲辕犁在构造上不仅由直辕形式变成了曲辕形式,而且增加了犁壁、犁评、犁盘。其中,曲辕形式改变了耕作者的用力方式,更省力;犁壁位于犁铲上方,可用于翻土;犁评位于犁箭上方,通过调整犁箭高度来调整耕田的深度;犁盘位于犁最前端,用于拉接牛轭,便于牛转身,可省畜力。曲辕犁是我国古代农耕工具走向成熟的标志,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科技成果。


浏览完整试题“灌溉”绘制的是灌溉农田的场景。画面近处,雍正帝站在田间小道上,利用桔槔带动戽斗从小河中取水,然后倒入稻田中;画面远处,4人手扶着翻车的横支架,脚踩着翻车的踏板,不断地将河水引上来,以灌溉农田。
桔槔类似于水平杠杆,其一端悬挂有重物,另一端悬挂有戽斗。戽斗盛满水后,产生的力矩不超过重物产生的力矩,因而很容易被抬升及搬运。翻车是指龙骨水车,主要由两块长条形槽板、多块卧于槽板内的横向刮板、大小木轮等构件组成。其中,横向刮板由木链条连接成整体,类似于龙骨;木链条两端分别连着大小木轮。使用时,小木轮一侧作为“龙尾”被置入水中,大木轮一侧作为“龙头”被置于岸边,岸上的操作人员脚踏大木轮上的踏板,带动木链条循环转动,并顺势带动横向刮板转动,横向刮板则“刮”着水往上抬,使之流入岸上的农田中,其原理类似于现代刮板式输送机。而实际上,我国早在东汉时期就出现了翻车,如《农政全书》卷十七就载有“汉灵帝使毕岚作翻车”。桔槔和翻车是我国古代农业灌溉的科学工具,亦为重要科技成果。
“攀花”是《胤禛耕织图》中织图的重要组成部分,绘制的是雍正帝的福晋们操作提花机的场景。图中一位织女坐在较高的位置控制经线的起落,另一位织女则脚踩地综,投梭打纬,流利地织造所需的织锦。
织锦所用的提花机,又称花楼机,主要由多根水平与竖向相交的木条通过巧妙的方式连接而成,用于织造复杂锦纹。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之“乃服第二”部分,较为详细地描述了提花机的构造和原理。我国早在商朝就有提花机,随后被不断改进,到宋代已经非常成熟了。织锦前,技术人员把纹饰绘制在纸上,然后根据绘图内容准备好所需的丝线,把丝线挂在提花机上,并在提花机的各种线口做好设置。随后,织女通过操纵提花机,即可把这种纹饰织出来。织女无需掌握织造锦纹的技术,而且可以重复操作提花机,以织出多幅同样的复杂锦纹。提花机的织花方法类似于今天的计算机编程,是我国古代纺织技术的最高成就代表。
(摘编自周乾《〈胤禛耕织图〉里的古代农业智慧》)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云南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是哈尼族人民的创举,它依山势而建,充分利用了水分和阳光,虽然大小不一,但供水能够得到合理分配。
B. 内蒙古敖汉旱地农业系统综合运用多种耕种方式,有助于在有限的耕地上实现最大的产出,为世界减贫提供了借鉴。
C. 翻车的原理类似于现代刮板式输送机,通过踏板带动木链条循环转动,并顺势带动横向刮板,从而将水从河流输送到农田中。
D. 提花机历史悠久,商朝时便已出现,宋代时至于成熟;操作简单,织女不必经过专门的学习,便可以轻松操纵提花机。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人迫于平原地带土地的不足,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把本来不适宜耕种的山地、沼泽等都有效地改造为了良田沃野。
B. 相较于早期直辕形式的犁,唐代出现的曲辕犁使用起来更加省力,且增加了犁壁、犁评、犁盘等部件,有效提升了耕田效率。
C. 桔槔和翻车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灌溉工具,翻车的构造、使用比桔槔更加复杂,且翻车早在、东汉时期就已出现,历史较桔槔更为悠久。
D. 提花机织造锦纹的方法简单且高效,代表着我国古代纺织技术的最高成就,今天的计算机编程便是受到提花机织花方法的启发。
3.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一中的农耕智慧的一项是( )
A. 《齐民要术》:“地势有良薄,山泽有异宜。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B. 《农政全书》:“近墙近屋之处,雨露不及,种稻则不秀,惟芋则收。”
C. 郭祥正《田家四时》:“田田时雨足,鞭牛务深耕。选种随土宜,播掷糯与粳。”
D. 《吕氏春秋·审时》:“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4. 材料一多处引用古籍记载,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5. 古人的农耕智慧对现代农业发展有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 D 2. B 3. D
4. ①增强了论证的权威性:引用《农书》《氾胜之书》《汉书·货殖列传》等古籍,这些古籍均为农业或历史领域的经典著作,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②丰富了论证的内容:古籍记载中包含了丰富的农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这些内容为文章提供了论据,使论证更加充实、深入。同时,通过古籍中的描述,读者能够了解古代农耕文明的智慧。
5. ①要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古人根据地形条件,创造了圩田、垛田和梯田等多种土地利用方式,以有效改造和利用不适宜耕种的土地。
②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态:古人注重土壤的保护与养护以及多样生物之间的生态关系,发明了多种种植制度,实现生物互利作用最大化和生物互害作用最小化。
③要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古人通过不断改进农具,如从耒耜到曲辕犁的演变,利用桔槔带动戽斗和翻车取水等,提高了耕作效率。
【解析】
【导语】材料一重点描写了中国各地因地制宜的耕作方式,如梯田、轮作和旱地农业,材料二详细解读了古代劳作和灌溉工具的发明与改进。通过引用古籍和实例分析,既传承了古代农业智慧,又为现今农业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文章既有历史深度,又具实用价值,突出了农业智慧对生态和社会的巨大贡献。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织女不必经过专门的学习,便可以轻松操纵提花机”错,由材料二“随后,织女通过操纵提花机,即可把这种纹饰织出来。织女无需掌握织造锦纹的技术,而且可以重复操作提花机,以织出多幅同样的复杂锦纹”可知,文中说的是“织女无需掌握织造锦纹的技术”,并没有说操纵提花机不需要经过学习。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把本来不适宜耕种的山地、沼泽等都有效地改造为了良田沃野”错,绝对化,扩大了范围。由材料一“为了有效地改造和利用这些原本不适宜耕种的土地,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减少水分蒸发,防止水土流失,缓解耕作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智慧的中国人民发明了圩田、垛田和梯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可知,古人只是部分地对这些土地进行了有效改造,使其更加适宜耕种,而不是将所有的山地、沼泽全都改造成了良田沃野。


展开余下试题C.“历史较桔槔更为悠久”错,由材料二“而实际上,我国早在东汉时期就出现了翻车,如《农政全书》卷十七就载有‘汉灵帝使毕岚作翻车’。桔槔和翻车是我国古代农业灌溉的科学工具,亦为重要科技成果”可知,文中并没有提及桔棉最早出现于何时,无法判断其历史和翻车相比谁更悠久。
D.“今天的计算机编程便是受到提花机织花方法的启发”错,由原文“提花机的织花方法类似于今天的计算机编程,是我国古代纺织技术的最高成就代表”可知,文中说的是“提花机的织花方法类似于今天的计算机编程”,并不是“今天的计算机编程便是受到提花机织花方法的启发”。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材料一介绍了古代农人的农耕智慧,主要有因地制宜、顺应天时、发明多种耕作方式以合理利用土地。
A.强调要根据地形和气候去耕种,体现了顺应天时、因地制宜的农耕智慧。
B.强调要根据不同的环境去种植作物,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农耕智慧。
C.强调要根据土地特性来选择种子,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农耕智慧。
D.强调庄稼需要人、地、天三者共同作用,不能体现材料一中的农耕智慧。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论证效果的能力。
①增强了论证的权威性:材料一引用了王祯《农书》中的话“夫禹别九州,其田壤之法固多不同”,又引用西汉《氾胜之书》说“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以及东汉班固《汉书·货殖列传》中的话“顺时宣气,蕃阜庶物”,这些古籍均为农业或历史领域的经典著作,通过引用这些权威来源,增强了论述的可信度和权威性,表明古代中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并且有详细的农业理论和实践指导,这使作者关于古代农耕智慧的论点能够获得更大的认可和支持。
②丰富了论证的内容:材料一引用了多部古籍记载的内容,直接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对于农耕的认识和实践。例如,《氾胜之书》的“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和班固《汉书》的“顺时宣气,蕃阜庶物”,提到合理利用土地、时节和生态关系;再如,《农书》中对于不同地形结构的改造和利用,这些都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在农业耕作中积累的丰富知识和经验。通过这些古籍记载,读者不仅能了解到具体的农业技术和方法,更能感受到古代中国农耕文明所蕴含的智慧,从而使整篇文章的论证更加充实、立体,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古人根据不同的地形条件,发明多种土地利用方式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例如,《农书》提到的圩田、垛田和梯田系统即是对山地、沼泽等地形条件的利用,通过这些改造措施,提高土地肥力,增强了土壤适应耕种的能力,为现代农业在不同地形开展耕作提供了借鉴。
②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态:古代农耕智慧强调保护土壤与生态平衡,文章中提到哈尼稻作梯田系统,通过森林涵养水分,自然分配水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内蒙古敖汉旱地农业系统利用不同作物的种植制度,实现生物多样性,减少了作物间的互害作用。这启示现代农业要尊重自然规律,进行可持续的生态农业开发。
③重视农业科技创新:通过不断改进农具和提升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如从耒耜到曲辕犁的演变,以及桔槔和翻车的发明,都是古人科技创新的体现,这告诉现代农业要持续推进技术革新,利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和灌溉技术,提高生产效率,节约资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娃的心娃的胆
陈忠实
司令跪倒在黄河水和沙滩相接的水边。眼前是翻卷着泥浪的黄河河面,右首是陡峭冷峻的悬崖石壁。身后,十余位师长、团长、营长和众多随员也相继跪倒。稍远处,十余匹战马石雕一般撑蹄昂首。三叩之后扬起头来,司令涕泪交流。
每到清明,他都不忘给逝去的先祖烧香叩拜。现在,他以从未有过的庄严、肃穆和痛彻心脾的悲怆,跪倒在黄河滩上,为着八百个尚未完全成年的关中子弟的英灵。
这儿刚刚发生过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八百个士兵,就从右前方的悬崖峭壁顶上跳进了黄河。他们的手榴弹扔完了,子弹打光了,肉搏之后刺刀拼弯乃至断折了,有的连枪也拼丢了。他们被两倍于自己的鬼子逼到这悬崖上,这八百个中国士兵从崖顶跳进了黄河。八百个娃娃呀!全在16岁至18岁这个年龄段。他们是3个月前从关中乡村征召来的农家子弟,有的还是司令老家邻村的乡党……现在都跳到黄河里去了。
就在这个刚刚组建的新兵团结束军事训练即将参加会战的时刻,他亲自去看望了这些他习惯称为小乡党的士兵。司令曾经想到,这些娃娃肯定将成为日本鬼子难以招架的对手:他们之中肯定会有出类拔萃的人物显露出来,进入军队各级指挥岗位,乃至成为将军。当然,也免不了死亡和伤残……他唯独没有料到这种结局。
司令仰头朝崖头山顶上望去,浓厚的暮色里一片模糊。突然,身后传来随员惊讶的声音:“河里是什么?”苍茫模糊的河面上,隐隐可以看到有布质的东西在摆动。司令从沙滩上站起身来,膝盖和裤脚被扑淹上来的河水浸湿了。
有人接着以更惊讶的声音:“河里——一杆旗!” 当三个卫兵把那面旗和相连的尸体拉到沙滩上的时候,随员们全都惊呼起来。
司令自己也惊呆了——
军旗旗杆的钢质尖头,从一个日本鬼子的胸膛刺进去,从背脊处穿出;那个日本鬼子紧紧抱住中国旗手的后腰,中国旗手的双手死扣着日本鬼子的脖子;两人面对着面,中国旗手用旗杆的尖头捅穿日本鬼子胸膛,把他直压到黄河水底;旗杆上的中国西北军的军旗已经撕裂,暮色里看不出颜色。
司令默默地脱下军装上衣,蹲下身去,捏着衣襟擦拭旗手的脸膛。旗手眼窝和鼻孔里积存着黄河的泥沙,圆睁着的眼睛和鼓出的眼球,显示着他憋着多深的一股仇气、鼓着多大的劲儿啊!
司令从腮帮子擦到下巴的交界处时,突然发出一声惊叫:“三娃!是你呀!”旗手左腮和下巴棱儿交会处,有一块大拇指盖大的暗红色的痣斑。
那次给新兵团作完讲演,司令直接朝列队的士兵走过去。那些尚未完全褪尽乡村孩子神色的一张张脸膛让他想面对面和他们说话。
司令盯住一个浓眉大眼方脸的士兵,士兵举手行一个军礼,铿锵有劲地开口:
“报告孙司令,我是蒲城人。”
司令稍一愣怔:“你是杨军长的老乡。”随即扬起头,面对士兵,提高嗓门说:“蒲城出忠臣啊!全中国都知道杨虎城将军的忠肝义胆。蒲城还出过一个忠臣叫王鼎,他效法春秋时史鱼尸谏,留下劝谏皇上不要签割地赔银的卖国条约的遗书,悬梁自尽了。王鼎尸谏皇上,死忠;杨将军兵谏,大忠。人说蒲城包括整个渭北水硬土硬,长出来的麦子,秆儿硬麦芒也硬,麦子磨出来的面粉也是性硬,这样的麦子养出来的男人女人能不硬气吗?”
会场一片肃然中。
司令问:“你怎么知道我姓孙?”
士兵笑着说:“满蒲城人都知道俺杨军长把兵交给你带了……”
司令仍然对着蒲城籍士兵问:“家里都有啥人?”
“俺妈俺爸,俺婆俺爷,俩哥一个妹子。”
“你妈能舍得你当兵?”
“俺妈哭哩!俺爸把俺妈训住了。”
“你婆呢?”
“俺婆心宽,走时还叫我念她教的口曲儿呢!”
“啥口曲儿?念一念,让我和大伙儿听听。”
士兵清清嗓子,大声诵念起来:“啥高?山高,没有娃的心高。啥远?海远,没有娃的脚远。啥大?天大,没有娃的胆大。”
司令听得慷慨激昂,士兵们热烈鼓掌。司令说:“心——高,脚——远,胆——大。这才是关中娃陕西娃的本色。”


展开余下试题“俺爷还会唱戏哩,逢年过节搭台子唱。”士兵更得意了。
“教给你了没?”
“我能唱几段。”
“那你就唱几句。”
士兵拉开了架势,吼唱起来:“两狼山哎——战胡儿啊——天摇地动……好男儿哎——为国家啊——何惧——一生……”
司令已经热泪盈眶,颤着声问:“你叫啥名字?”
“三娃。”
“哪个三字?”
“一二三的三字。”
“改成‘山’吧。”
“好。”
“像山。就像咱们长安的秦岭山一样,压到小倭寇小鬼子的头上。”
“山娃记下了。”
司令抚摸了这个小乡党下巴棱儿上的那块暗红色的痣斑:“我把你也记住了。你婆教你的口曲儿,你爷教你的戏词,我听一遍就都记下了……”
……
六年之后,一九四五年九月十八日,武汉中山公园,接受日本投降仪式举行。陆军上将第六战区司令孙蔚如一身戎装,高大威武地坐在受降主官的位置上。冈部直三郎双膝跪地,双手举过低垂的脑袋,托着那把制造杀戮制造罪恶的指挥刀。孙蔚如走过去,从匍匐在脚下的冈部直三郎的手里收取了这把战刀。那一刻,他的眼前浮现出三娃捅穿日军士兵胸膛的军旗,耳边响起三娃他婆教给三娃的口曲儿。还想到了母亲。
三年前,在即将东出潼关进军中条山之前两日,他回家向母亲告别,跪倒在母亲膝下,说不能尽孝了。母亲只说:“当兵就要打仗。国家遭人欺侮哩。这是尽大孝哩,你要打赢回来。”大约一个月前,日本投降的消息传到孙家,母亲喜极而终了。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令与士兵的对话凸显了士兵们的年轻活力和将士们关系的和谐,洋溢着浓浓的乡土情怀和家国情怀。
B. 司令建议兵娃的名字由“三娃”改为“山娃”,表明了要将秦岭压到侵略者头上的誓愿,表达了关中军人坚定而崇高的战斗信念。
C. 小说中写鬼子“两倍于”中国士兵、新兵团“刚刚组建”,既突出了兵力的悬殊,又暗示了会战发起的仓促。
D. “他唯独没有料到这种结局”,既写出了战争的残酷与战士牺牲的悲壮,又表现司令员对他们牺牲感到愧疚悲伤痛惜。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如“翻着泥浪的黄河”“陡峭冷峻的悬崖石壁”等,渲染了悲壮的气氛,烘托了英雄人物牺牲的惨烈。
B. 小说中的对话富有生活气息和地域色彩,多用方言口语,如“俺爷”“俺婆”“训住”“娃的心”“娃的胆”,具有浓厚的关中风味。
C. 小说将司令祭拜英灵的场景与八百名年轻士兵参军、训练、战斗、牺牲等情况交错进行叙述,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情节曲折有致。
D. 冈部直三郎跪服缴械,与前、后文司令跪拜英灵形成对比,突出侵略者的外强中干和中华儿女同仇敌忾的英雄气概。
8. 小说中叙写受降仪式的内容有何作用,请联系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9. 有人说,陈忠实的创作关注特定的文化背景对人物性格、命运的影响。请结合文中娃娃兵的形象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C 7. D
8. ①受降仪式时间、地点、参加人员都是真实的,历史场景与虚构情节相结合,使艺术描写更显真实,前文的相关情节更能深入人心。
②在受降仪式的现场,再次写到三娃捅穿敌人胸膛的军旗和唱的口曲儿,凸显了和三娃相似的千万中华好儿郎为国捐躯的英雄形象。
③抗战胜利,我军受降,这场景是无数英烈用生命换来的,而英雄已逝,从而表达了对英雄的痛惜与缅怀,使小说主题内蕴更深刻。
9. ①关中水硬土硬的地域特色,培育了性格硬气、杀敌报国、宁死不屈的娃娃兵;
②关中历史人物和现实英雄的忠肝义胆,滋养了娃娃兵敬慕先辈、报效国家的情怀;
③家中长辈的口曲、戏词等优秀传统文化,使娃娃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精神激励和爱国教育,最后为保家卫国献出了生命。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司令祭奠八百名跳黄河牺牲的娃娃兵为主线,穿插回忆士兵训练、战斗及受降仪式等场景,展现了关中子弟保家卫国的英勇壮举。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娃娃兵们的纯朴、坚毅与无畏,通过“心高、脚远、胆大”的口曲儿和秦腔唱段,凸显了关中文化孕育的硬气精神。黄河、悬崖等环境描写烘托出悲壮氛围,而受降仪式与牺牲场景的呼应,则强化了民族气节与抗战精神。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暗示了会战发起的仓促”错误,根据文中“就在这个刚刚组建的新兵团结束军事训练即将参加会战的时刻”可知,会战已策划好,新兵团已训练完,不能说会战发起的仓促。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与前、后文司令跪拜英灵形成对比,突出侵略者的外强中干和中华儿女同仇敌气的英雄气概”错误,“冈部直三郎跪服缴械,与前、后文司令跪拜英灵”不是对比,写这些内容凸显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最终胜利,以及对牺牲英灵的告慰,体现的是中华儿女的抗争精神和民族气节,而非强调侵略者“外强中干”。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①受降仪式的时间、地点、人物均为真实历史元素,作者将虚构的三娃与八百娃娃兵的故事,嵌入真实的历史场景中,使前文黄河崖跳崖、军旗刺敌等情节更具代入感。例如,真实的受降仪式与虚构的“三娃捅穿敌人胸膛”的细节形成呼应,让艺术描写更贴近历史真相,让读者感受到英雄事迹的真实性与震撼力。
②受降现场再次提及三娃的军旗和口曲儿,是对前文牺牲场景的呼应。三娃作为八百娃娃兵的缩影,其“心高、脚远、胆大”的形象在胜利时刻被重新唤醒,暗示无数像三娃一样的青年以生命换来了抗战胜利。这种描写将个体英雄升华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凸显了中华儿女“宁死不屈、保家卫国”的集体形象,让英雄精神在胜利时刻得到延续。
③受降仪式的“胜利”与前文娃娃兵的“牺牲”形成强烈对比:冈部直三郎跪地缴刀的屈辱,反衬出三娃等士兵牺牲的价值;而孙蔚如将军收取战刀时想起三娃和母亲,既呼应了“家国情怀”的主题,也暗含“胜利由鲜血铸就”的痛感。母亲“喜极而终”的细节,更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交织,深化了对英雄牺牲的缅怀,以及对“忠与孝”“国与家”的深刻思考。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及分析写作背景、探究写作意图的能力。
①从文中“人说蒲城包括整个渭北水硬土硬,长出来的麦子,秆儿硬麦芒也硬,麦子磨出来的面粉也是性硬,这样的麦子养出来的男人女人能不硬气吗”可知,特定的地域特色影响人的性格。蒲城水硬土硬,养育了硬气的男人女人,所以娃娃兵也是硬气的,他们性格硬气、杀敌报国、宁可跳下黄河也不做日军的俘虏。
②从文中“蒲城出忠臣啊!”可知,作者借孙司令之口,提及蒲城历史人物王鼎和杨虎城,将“忠”的精神具象化。三娃作为蒲城子弟,对“忠臣”故事的认同,反映出地域历史传统对青年的精神滋养。当他喊出“好男儿为国家何惧一生”的戏词时,实则是将历史英雄的“忠”内化为自身的信仰——从王鼎“死忠”到杨虎城“大忠”,再到娃娃兵“战死忠魂”,形成了“忠勇精神”的传承链条。
③家庭教育影响人的性格和命运。三娃从小听爷爷奶奶唱戏唱曲,这些朗朗上口的民间文学,以最朴素的方式告诉娃娃兵“家国大义”。这种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让三娃等士兵在参军前就埋下了“保家卫国”的种子,最终在战场上化为“死扣敌人脖子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辽宁省鞍山”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