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3  2025-10-20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
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简论中华文化的诗性之美
“文章华国”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文化传统。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极具活力的部分,深刻且生动地体现着中华美学精神,其中最鲜明体现中华民族审美理想的文体是诗歌。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再到明清散曲,长达三千多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史像一条奔流不息的文学长河。我们观察这条千姿百态的“长河”,可真切感悟中华文化的诗性之美。
韵律之美,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诗性之美。至迟在公元前6世纪,《诗经》就已基本编定。《诗经》中的诗歌主要是四言诗,节奏结构大都是“二、二”的节奏。到了汉代,五言和七言诗开始兴起。五言诗虽每句只增加了一个字,却是由三个节拍构成的,其常见的结构为“二、二、一”或“二、一、二”。与四言句相比,五言句在句式上更为灵活。七言诗的节奏增加到四个,不但较大增加了意义的容量,而且在句式上也更灵活多变。五言与七言成为后世诗歌的主要句式,并发展至今。
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特征体现于诗歌的平仄格律。古人早已将汉字的四种声调归纳为平、仄两类,于是“四声”的问题转化为“两声”的问题,非平即仄,非仄即平。这就使得在写作中可以交错运用这两类声调,从而达到声调铿锵的效果。古代诗人摸索这种规律的过程是相当艰苦的。在汉末《古诗十九首》中,还很难找到声调上完全合律的句子。到了南朝,以沈约为代表的诗人从理论上探讨了这一问题。南朝后期的一些诗人,便能写出平仄基本合律的五言诗。到了唐代,中国诗歌的平仄格律基本定型。
五、七言诗的格律中还有对仗这一重要的修辞手法。早在《周易》《尚书》中已有对仗出现。汉魏六朝时期,诗人在对仗方面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准。从初唐开始,诗人们运用对仗手段已驾轻就熟。到了盛唐的杜甫、晚唐的李商隐等人,对仗的手法变化无穷,已超越格律的要求而成为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现在常见的对仗是“宽对”,仅要求上下句对应词语的词性相同,而无需严格遵循意义关联:相较之下,“工对”则要求词性、词义、结构都严格对应,虽规范性强,但表达空间有限。总之,包括句式、平仄与对仗在内的诗歌技巧融会贯通,从艺术风貌上形成了五、七言诗歌的韵律之美。
意象之美,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诗性之美。中国古典诗歌在表现手法上不重写实而重写意,这是因为艺术家们最重视的不是反映外部世界的状貌与姿态,而是表现内心世界的意念与情思。例如,山水田园诗本可以处理为叙事性或描述性的作品,但在唐代最负盛名的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的诗中,往往以抒情手段虚化了即目所见的景象。他们诗中的山水田园其实是宁静心境和淡泊志趣的外化。因此,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所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是营构主观意象的生动。中华民族对意象之美的追求,在古典诗歌中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中华先民崇尚“观物取象,立象尽意”,擅长借助具体的形象来把握事物的抽象意义。《周易》的卦象、汉字的象形,都是这种思维方式的体现。孔子与弟子子贡、子夏之间有两段著名对话。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宋代谢良佐评曰:“子贡因论学而知诗,子夏因论诗而知学,故皆可与言诗。”这说明,诗歌更有利于通过具体情境的描述来领悟普遍的抽象道理。


浏览完整试题中华先民还常常用谐音这座桥梁形成意象,用具体形象更委婉地道出思想情感。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中写道:“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其中“烛”是“嘱”的谐音,“围棋”是“违期”的谐音,表达了女子对远行恋人的叮嘱和不舍。又如,“柳”与“留”谐音,诗词中描述古人在送别之时常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由于诗歌的思维方式是直觉的而非分析的,语言是模糊多义的而非明晰单一的,意义是意在言外而非意随言尽的,所以诗歌更能担当起思考并理解人生真谛的重任。南朝钟嵘在《诗品》中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此语既概括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生动因,又说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特征,即那些传诵千古的诗歌,都是由意蕴深长的意象构成的。意象之美,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感染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摘编自莫砺锋《简论中华文化的诗性之美》)
材料二: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
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便带上主观色彩。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是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和筛选,以符合其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二是经过诗人情感的化合与点染,渗入其人格情趣。
一个物象可以构成许多意趣各异的意象。例如“孤云”象征贫士幽人的孤高,杜甫《幽人》有“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之句;“停云”则寓有对亲友的思念,陶渊明《停云》诗中有“霭霭停云,濛濛时雨”之句。同一个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感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
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的某一特征以增强艺术效果,如“白发三千丈”。也可以将一种物象的特征移用于另一种物象之上,如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杜甫“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些诗都涉及“心”,而“心”本应附属于身体,但在李白诗中它被托付于明月,在杜甫笔下它系于孤舟之上。这些意象被赋予了“心”本无的特质。
诗人在创造意象时,可以以某一物象为联想起点,创造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形象。例如火炬是明亮的,但在“漆炬迎新人,幽圹萤扰扰”中,“漆炬”这一意象却极为新奇——阴间的一切仿佛与人间颠倒,黑色的灯笼象征着死亡循环的延续。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极具活力的部分,最鲜明地体现中华民族审美理
想的文体首推诗歌。中华文化的诗性之美就是古典诗歌的韵律之美和意象之美。
B.古代诗人摸索平仄规律的过程是漫长而艰苦的,在《古诗十九首》中,还很难找
到声调上完全合律的句子。这说明汉末平仄规律还未成熟。
C.从初唐开始,诗人们运用对仗已经得心应手,到了晚唐李商隐时,对于对仗手法
的运用已经登峰造极。
D.中国古代的艺术家们最重视的不是反映外部世界(自然与社会)的状貌与姿态,
而是表现内心世界的情思,源自中国古典诗歌在表现手法上不重写实而重写意。
2.《长安的荔枝》带火了荔枝诗词。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有关荔枝的诗句最具韵律之美的是()(3分)
A.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B.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C.先帝贵妃今寂寞,荔枝还复入长安。
D.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由于经过
诗人的审美关照,“梅”蕴含了坚韧不拔、清高芳洁的意趣。
B.“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中“蜉蝣”这一意象,出自《诗经》中“蜉蝣
之羽,衣裳楚楚”,其含义较稳定单一,主要体现生命短暂与无常。
C.“流光”这一意象具有多重含义,可指光彩、月光、流逝的时光。例如《春江花
月夜二首》中“此夜江中月,流光花上春”,《舟过吴江》中“流光容易把人抛”。
D.“老鱼跳波瘦蛟舞”通过独创的神话意象与不寻常的奇幻描写,体现李凭弹奏箜
篌的强大感染力,也使这首诗具有了独特的浪漫主义色彩。
4.学校将举行诗歌创作大赛,你作为参赛者,将采用哪些方法创设诗歌的意象?请根据材料简要回答。(4分)
5.孔子认为“《诗》可以兴”。请结合材料一中孔子与子贡、子夏的对话,加以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光荣街10号(节选)
石钟山
光荣街10号是军区干休所的一个家属院,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批又一批离退休的老军人,从军区大院宿舍搬到干休所。船到码头车到站,这些操着南腔北调的老军人,戎马一生,到了退休的年纪,搬到了干休所,光荣街10号是热闹的。一转眼,光荣街10号老一辈人中,就剩下小花阿姨一个人了,她就像秋雨中挂在枝头的最后一片树叶。
从那以后,我们这些在外地工作的子女,每次回到光荣街10号,都要去看一看小花姨。小花姨早已不再年轻,已经八十三岁了。每次见到小花姨,她的身子骨依旧健朗,走起路来还带着风。现在她和儿子大龙住在一起,大龙每天上班没法全心全意照顾小花姨,便在老家找了个保姆来照顾小花姨。小花姨每天都有散步的习惯,迈开和她年龄不匹配的步子,大步流星在前面走,保姆颠着小碎步在后面跟随,①似乎在追赶一个淘气的孩子回家吃饭。
小花姨的活动大多时候局限于院内,她匆匆地走着,走到凉亭或某棵树下,或突然停下脚步,望着空空荡荡的前方,呆愣上一会儿,一缕悲伤快速地从她脸颊上掠过。这些地方,都是院内的叔叔伯伯生前经常活动吵架的地方。他们在凉亭里下棋,时刻都是热闹的,他们吵吵嚷嚷互不相让,为了一步棋争得面红耳赤。不知为什么,他们年龄越大,火气却越旺,②总是跟孩子一样较真。
他们的家属,在几棵树下的空地上跳舞,见自己的老头和人争吵起来,就有人说:那谁,还不去管管你家老头。人群里就会走出三两个阿姨,朝正和他人争吵的老头走去,到了近前,扯一把老头的衣袖劝架似的:得了,不就是下一盘棋么,何必弄得跟个鸟眼鸡一样。每当这时,大部分老头就会借坡下驴,甩一甩衣袖,丢下一句:老王,你都玩赖一辈子了,和你这样的人说不清。回家,喝茶去。说完也就走了。


展开余下试题小花姨是钟叔叔的家属。钟叔叔是个爱较真的人,每当小花姨去拉钟叔叔的衣袖,钟叔不仅要把小花姨的手甩开,还会训斥小花姨一顿:你别抹稀泥,下棋就是战斗。这要是在战场上,哪有机会让你重新来过。丁是丁,卯是卯,一步错,步步错。
钟叔叔说到这,脖子上的青筋都会冒出来,一跳一跳的。见小花姨说话不管用,老张或老刘就会上前劝道:老钟,下棋不就是游戏么,怎么好和战场比。让老胡重走一步又能咋,你这么较真,老胡心脏病都犯了。
钟叔叔不敢苟同众人和稀泥的方式,认真地纠正道:性格就是人格,人格就是工作风格,磨磨唧唧,举棋不定,还配当一名指挥员么?
刚才和钟叔下棋的老胡叔,听了钟叔的话,就伤了自尊,他脸色苍白,手抚着胸口,哼哼唧唧地道:好你个老钟,你贬低我人格和能力,告诉你,我和你没完。
眼见着老胡心脏病就要犯了,众人拉拉扯扯地把老胡叔架起来,簇拥着向家里走去。钟叔见老胡走了,气也消了一半。下次再见到老胡,似乎把之前的不愉快都忘光了,热情地招呼道:那啥老胡,这阵子身体还好吧?他们都是几十年在一起的老战友了,谁啥脾气早就心知肚明了。胡叔就借着钟叔的话茬,平静地道:身体还行吧,你也注意点,别仗着身体好到处和人吵架。钟叔听出胡叔话里有话,就呵呵笑一笑,拉着胡叔的手又到凉亭下棋去了。
干休所每个角落,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身影甚至气味。此时,形单影只的小花姨,一定又想起当年那些热闹的场景。如今整个院里就剩下她一个老辈人了。她呆愣一会儿,目光就移开了,望着天空,然后又长久地伫立。人们都说,人死后会进入天堂,天堂自然在天上。小花姨的目光长久地留在天空中。
每次见到小花姨,大都是在院子里,她刚发完呆,或者正在发呆。我们会远远地叫一声:小花姨……然后奔过去,就像当年孩子一样站在小花姨面前。她会迟疑地把目光投在我们脸上,自己的脸也柔和起来,目光慈祥地落在我们的脸上。起初她的目光会一亮,似乎认出我们中的某一个了,片刻又变得木然起来,声音仍慈祥地问:③你是谁家的孩子呀?我们报出父母的名字,她终于想起来了,然后亲切地叫着我们的小名道:××,你回来了,还不快回家去,你爸妈等你们吃饭呢。
我们发现,小花姨已经糊涂了,她的脑子和她的身体不相匹配了。我们望着眼前迟暮的小花姨,似乎又穿越到了自己的少年时代。
小花姨在街道工作,确切地说是负责军区家属院家属鸡毛蒜皮的工作。小花姨的工作很繁杂,比如孩子升学、就业,包括参军,甚至计划生育都是她的工作范畴。她就很忙碌,她年轻矫健的身影不停地挨家挨户穿梭。不是下发通知,就是拿着一份又一份传单张贴在楼门洞里。小花姨有一双又长又壮的腿,走起路来,像一匹马似的健康而又有力。
我们放学后,父母不能按时下班。每天总有几个不能按时吃饭的孩子,在院子里游荡,肠胃不争气,经常会乱叫上一气。小花姨这时总会及时出现在我们面前,挥着手道:到我家去。起初,我们总是见外似的躲开,小花姨不依,④这手扯着我们的衣领子,另一只手又拽过别家孩子的一只袖子,把我们拉扯到她家的饭桌前,饭菜早已盛好。一回生二回熟,我们也不客气了,狼吞虎咽起来。小花姨就坐在一旁,欣赏地看着我们吃饭,还不停地说:慢点别噎着,饭菜锅里还有,吃完了我再给你们去添。
军区院里的孩子,几乎所有人都到小花姨家吃过饭,都说小花姨家的饭是天底下最好吃的饭了。小花姨听了我们的表扬,总是抿起嘴,笑一笑道:你们妈妈做饭也好吃,只是你们吃习惯了。
隔三差五地,我们的母亲会给小花姨家送去一捆菜或一块肉,有时还有半袋米什么的。小花姨说什么也不要,从门里推到门外,她的脸因用力都涨红了。我们的母亲就生气地说:小花,你要是这样,再也不让孩子到你家来了。小花姨听了这话,就不再认真了,突然就软了下来,只象征性地接过一把菜,别的再也不要了。再争执一会儿,双方各自妥协。
小花姨是我们院里最受欢迎的人,不仅我们这些孩子喜欢她,我们的母亲,也亲切地称她为小花。
在我的印象中,小花姨像太阳一样浑身上下散发着光亮,走到哪里,就把这种光亮带到哪里。
(选自《长江文艺》2024年第3期,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写到小花姨的多重身份,她既是钟叔叔的家属,也是“我们”喜欢的阿姨,
更是负责军区家属院家属事务的街道工作者。
B.“叔叔伯伯”“他们的家属”“那谁”“你家老头”等用语没有明确指向,可见
因下棋而争吵的情况在家属院内属于普遍现象。
C.钟叔叔下棋时寸步不让,称“丁是丁,卯是卯,一步错,步步错”,作者以此反
衬出围观者的爱和稀泥,具有较强的讽刺效果。
D.小说运用第一人称叙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代入感,同时又灵活转换叙事角
度和时间,增加了故事的丰富性和趣味性。
7.下列对文中与“孩子”相关的画横线语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运用比喻,将小花姨比作孩子,形象地写出了小花姨虽年老但心态年轻、
精神矍铄的特点。
B.句子②说叔叔伯伯总跟孩子一样较真,可见他们虽然阅历丰富,但是在与人相处
方面还很不成熟。
C.句子③短短一句语言描写,刻画出小花姨虽然把“我们”都忘了,但仍然慈祥地
关爱“我们”的形象。
D.句子④中“扯着”“拽过”两处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表现了小花姨为人亲切大
方和行事干脆利落。
8.小说首尾画波浪线的语句都运用了比喻手法,但用意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9.本文是一篇“出色的非典型军旅小说”,作者善于运用独特的角度与方式塑造老一辈革命工作者的鲜活形象。请从故事情节、人物选择、叙事视角三个方面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材料一:
郭解,轵人也。少时阴贼,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以躯借交报仇,藏命作奸剽攻,休乃铸钱掘家。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喜为侠益甚。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其阴贼著于心,卒发于睚眦如故云。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然后乃敢尝酒食。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夜半过门常十余车,请得解客舍养之。及徙豪富茂陵也,解家贫,不中訾【注,吏恐,不敢不徙。轵人杨季主子为县掾,举徙解。解兄子断杨掾头。杨季主家上书,人又杀之阙下。上闻,乃下吏捕解。解亡,久之,乃得解。遂族郭解。太史公曰: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谚曰:“人貌荣名,岂有既乎!”呜呼,惜哉!
(节选自《史记·游侠列传》)
材料二:
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贤人深谋于廊庙,论议朝廷,守信死节隐居岩穴之士设为名高者安归乎?归于富厚也。是以廉吏久,久更富。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故壮士在军,攻城先登,陷阵却敌,斩将搴旗,前蒙矢石,不避汤火之难者,为重赏使也。其在闾巷少年,攻剽椎埋,劫人作奸,掘家铸币,不避法禁,走死地如骛者,其实皆为财用耳。今夫赵女郑姬,设形容,楔鸣琴,揄长袂,蹑利屣,目挑心招,出不远千里,不择老少者,奔富厚也。医方诸食技术之人,焦神极能,为重精也。吏士舞文弄法,刻章伪书,不避刀锯之诛者,没于赂遗也。农工商贾畜长,固求富益货也。此有知尽能索耳,终不余力而让财矣。无岩处奇士之行,而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


展开余下试题(节选自《史记·货殖列传》)
【注】訾:同“赀”,资财。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开关梁A弛B山泽C之禁D是以富商大贾E周流天下F交易之物G莫不通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陵,帝王的坟墓,与《琵琶行》“五陵年少争缠头”的“陵”意思相同。
B.貌,以……为貌,与《赤壁赋》“侣鱼虾而友麋鹿”的“侣”用法相同。
C.“渊深而鱼生之”与《劝学》中“蟹六跪而二鳌”的“而”用法相同。
D.形容,外貌,模样,与《屈原列传》“形容枯槁”的“形容”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郭解随着年纪增长,志趣行为有所改变,对别人厚加施予却不求回报,甚至救了
别人性命,也不夸耀。
B.郭解被推举迁徙茂陵,杨季主的儿子是推举人,后来被郭解侄子斩首,杨家人到
京城上告,也被杀害。
C.闾巷少年为了财物器用,斗殴杀人,掘坟墓,铸钱币,所作所为与郭解奉行的游
侠行为没有什么不同。
D.在汉朝,高处庙堂的大臣,遍布市井的平民,远赴疆场的壮士,隐居岩穴的奇人,
大都追求丰厚财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少时阴贼,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
(2)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
14.班固站在儒家的立场,指责《货殖列传》“是非颇谬于圣人”。请结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谈谈你对班固这一评价的理解。(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八声甘州
[宋]叶梦得
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想乌衣年少①,芝兰秀发,戈戟云横。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转盼东流水,一顾功成。
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
【注】①年少:指谢安的子、侄一班在淝水之战中表现出色的年轻将领。②奔鲸:这里形容苻坚兵溃如鲸鲵之窜逃。③东山老:指谢安,他曾隐居东山。桓筝:伊善弹筝。曾抚筝而歌《怨歌》,以讽谏晋孝武帝猜忌谢安,不予重用。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写登山所见。“迷岸草”和“孤城”营造出一种雄浑壮丽的空间即视感,奠
定了怀古的感情基调。
B.“坐看”颇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从容气概;“转盼”二句承接“坐看”,
突出了少年豪杰的风采。
C.“漫云涛”二句抒发词人“不见古人”的浩叹,这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
流人物”有异曲同工之妙。
D.下阕从“峥嵘”“豪英”到“空成今古”,再到“可堪岁晚”,词情一再转折,
怀古叹今的兴味丰厚浓郁。
16.叶词受到苏轼“豪放”词风的影响,显得“豪”中有“悲”,“亢奋”中有“感慨”。请结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分析两首词中“笑我”所体现情感的异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文观止》对苏轼《赤壁赋》中的两句做了这样的点评:“终无可奈何也,故借此意于悲声之中。”据此推断,它点评的句子是:“ , ”。
(2)《短歌行》中诗人仰望明月,忧思不绝,想起宾客曾“ ”,屈驾前来看望自己,大家“ ”,重温往日的情谊。
(3)古典诗词常以叠词增强悲情,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又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中国文字寻常所用的不过一二千字。初看去似乎只要认识了这一二千字就可以看懂一般普通的文字了,其实不然。中国常用的文字数目虽有限,可是拼合起的词却很多。例如:“轻”“重”两个字是小学生都认识的,但“轻”字和“重”字和别的单字拼合起来,可以造成许多词,如:“轻率”“轻浮”“轻易”“轻蔑”都是用“轻”字拼成的词,“重要”“严重”“厚重”“沉重”“郑重”都是用“重”字拼成的词。这些词当然和原来的“轻”字和“重”字有关联,可是每个词的意思、情味并不一样。要体会这些词的意义和情味,词典不能帮什么忙。譬如:“轻狂”和“轻薄”两个词明明是有区别的,可是( )去查词典,就会看见“不稳重”“不庄重”等类共同的解释。这并不是词典不好,实在是无可奈何的事。词( )有意义,( )有情味。词的情味完全要靠自己去体会,词典是无法帮忙的。犹之吃东西、甜酸苦辣是尝得出说不出的东西。而且文字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词由于长时间的运用,各有特别的味道,譬如:“现代”和“摩登”意义是差不多的,可是情味大大不同,“现代青年”“现代女子”并不就是:“摩登青年”“摩登女子”的意思。_______如:“近代物理”不能说“摩登物理”,“中国近代史”也不能说“中国摩登史”。
对词的意义、情味的了解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如:
①他见我挨他坐下来,立即___(张皇/慌张)起来,好像他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局促不安,掉过脸去不好,不掉过去又不行,想站起来又不好意思。
②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__(消褪/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③“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___(侃侃而谈/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这种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18.请在文中括号里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3分)
19.下列选项中所用论证手法和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所用手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然而她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
华盛顿似的,冷笑说:“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B.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
历来为繁芜从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
C.天上是皎洁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
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段细轻的白沙巾。
D.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就像尼
采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20.下列填入文中第一段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两个词原是英语modem的意译和音译,但是渐渐分化,变成两个味道不同的词了
B.英语modem的音译和意译就是这两个词,但是渐渐分化,变成两个味道不同的词了
C.这两个词原是英语modem的意译和音译,但是渐渐分化,这两个词的味道就不同了
D.英语modem的音译和意译就是这两个词,但是渐渐分化,这两个词的味道就不同了
21.请在括号里选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辽宁省重点”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