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在前作《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作为“魔丸”转世,“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宣言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传统神话中神所赋予的既定命运,本质上这是对宿命论背后权力逻辑的公然反叛;而对天劫咒的反抗,则是个体意识觉醒后对神权秩序发起的强力冲击,凸显了现代语境下个体自由意志的觉醒与对传统束缚的挣脱。《哪吒之魔童闹海》则在这个基础之上,构建了一个更为宏大的世界,通过深入刻画龙族内部的矛盾、妖族的生存困境以及仙界的权谋算计,进一步解构了神话的权力结构。无量天翁,作为备受尊崇的仙界代表,表面慈眉善目,打着修仙强教的旗号,但是背地里做的都是伤害无辜、涂炭生灵之事。 神话传说中的英雄故事是宇宙与文化所共有的主题,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哪吒形象无疑象征着勇敢、正义、反叛等精神特质,对哪吒的英雄崇拜,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文化表征,深植于人类精神信仰的根系。然而,《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创作者另辟蹊径,跳出传统英雄叙事的窠臼,采用“反英雄”的叙事策略,将哪吒塑造为一个被偏见与歧视所困的“他者”。此角色在身份建构过程中既遭遇着来自社会结构的暴力规训,又面临着自我觉醒的艰难抉择,正是在这种极端困境与顽强抗争的张力之间,哪吒释放出震撼人心的英雄气魄与人性光辉,实现了对传统英雄叙事的深度重构与大胆超越。 从前作的“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才算”的主体宣言到续作的“小爷是魔那又如何”的自我拥抱,哪吒不仅在话语层面否定了权力体系的合法性,更通过“浴火重生”的具身实践重构了新的意义网络,实现了个体的精神突围。 传统神话的讲述往往建立在二元对立的关系之上。“新神话”动画电影的叙事打破了这种基于“正邪”“善恶”的二元对立模式,故事矛盾的核心集中在“个体与命运的对抗”“英雄人物的成长与自我找寻”之上,情节展开的动力联系着角色的自我选择,人物关系的设置也有了新的突破。《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哪吒与敖丙的对立关系因混元珠的设定被颠覆,原本哪吒(善)/敖丙(恶),被置换为哪吒(魔)/敖丙(灵)。片中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反转,即“丑”化的、“烟熏妆”哪吒与温文尔雅、器宇轩昂的翩翩公子敖丙,改写了传统影视剧“正反派”人物造型的固有程式,亦正亦邪、正邪转化的双雄结构让人物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和立体。 (选自周星,吴英华《<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创造性分析》 李妮乡《国产“新神话”动画电影的叙事策略与美学呈现》)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事新编”作为文学命题,其经久不衰源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丰富的资源,它们为创作提供了无尽的源泉。 B. “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宣言,凸显了个体自由意志的觉醒,使得影片进一步解构了神话的权力结构。 C. 小白失忆、小青失法等例子说明,“失去”让经典神话人物抛弃原本的神仙或妖魔身份,变为普通人。 D. 在中国传统神话叙事架构中,对道统神权所铸就的森严等级秩序的反抗没有成功的例子。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推测和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悄然挪动叙事主线、大胆启用边缘线索”能够打破观众对旧故事的固有认知,为故事带来新的发展方向,带给观众别样的体验。 B. 国产动画电影积极摆脱固有印象,增添年轻化等元素,这表明随着社会发展和观众需求的变化,动画电影需要不断拓展受众群体和深化价值表达。 C. 创作团队在构思《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哪吒形象时,跳出传统英雄叙事的窠臼,这是对传统英雄内涵的摒弃。 D. 在描述《哪吒之魔童闹海》中人物和情节时,运用“浴火重生”“具身实践”等词语,增添了表达的生动性与专业性。 3. 下列说法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动画电影《姜子牙》中,姜子牙发现所谓的“天道”背后隐藏着元始天尊为了三界平衡而牺牲无辜的权谋算计。 B. 电视剧《满江红》中,岳飞在面对朝廷内部奸臣阻挠和不合理命令时,坚持抗金,表现了其刻在血脉里的抗争精神。 C. 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孙悟空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而表现出了失意、怯懦、纠结等性格特征。 D. 学校社团排演的校园话剧,把精卫填海的故事改编为精卫在填海过程中面临生态破坏等现代问题的思考。 4. 材料一第二段连续提出三个问题,有什么作用? 5. 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哪吒之魔童闹海》是如何进行“故事新编” 。 【答案】1. D 2. C 3. B 4. ①通过问题揭示“故事新编”这一命题的核心要点。 ②连续设问,引发读者深思。 ③为下文详细解说做铺垫。 5. ①《哪吒之魔童闹海》借用“哪吒闹海”的神话传说,对传统叙事进行改编。具体表现为打破二元对立关系等。 ②《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的哪吒不再是传统神话中的英雄人物,而是被偏见与歧视所困的“他者”;“丑化的、“烟熏妆”哪吒,颠覆了对以往哪吒形象的塑造。 ③《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的哪吒在大家、大爱与大我中融入个体意识的觉醒;由传统对秩序的回归转变为对传统权力结构的反抗。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聚焦国产动画电影的“故事新编”现象,通过两则学术文本展现了传统神话的现代重构。材料一从叙事学角度分析改编策略,突出“去神化”处理与人文关怀;材料二以《哪吒》系列为例,探讨对神话权力结构的解构与“反英雄”叙事创新。两文共同呈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动画中的创造性转化,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价值对话。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其经久不衰源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丰富 资源”错误,根据材料“这一文学命题蕴含三个问题,第一个是‘故事’从何处取材?第二个是‘新’在何处?第三个是如何‘编’?”可知,经久不衰的原因不只是取材丰富,还包括在“新”和“编”等方面的探索与创新。 B.“‘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宣言,……使得影片进一步解构了神话的权力结构”错误,材料二“在前作《哪吒之魔童降世》中……背离了传统神话中神所赋予的既定命运”“《哪吒之魔童闹海》则在这个基础之上……进一步解构了神话的权力结构”,“我命由我不由天”这一宣言出自《哪吒之魔童降世》,“解构了神话的权力结构”出自《哪吒之魔童闹海》。 C.“‘失去’让经典神话人物抛弃原本的神仙或妖魔身份,变为普通人”错误,材料原文为“国产动画电影着眼于改编人物的身份认同……‘失去’成为重新构建人物身份认同的重要逻辑基础”,人物身上的神性或妖性淡化了,更凸显人性,他们并非彻底成为毫无神仙或妖魔特征的纯粹普通人,而是在身份认同上有了向“人”的转变和侧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