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3  2025-10-20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四川省达州市一中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四川省达州市一中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检查条形码粘贴是否正确。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非选择题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题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以后,只交答题卡,请将试题卷带走。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文化场域中,“故事新编”是一个经久不衰的文学命题。
这一文学命题蕴含三个问题,第一个是“故事”从何处取材?第二个是“新”在何处?第三个是如何“编”?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构成了故事的资源宝库,“新”体现在叙事逻辑的重构、故事背景的时代性、常规人物的“非常”形象,亦体现在文化载体的更新换代。“编”意味着“如何将一个故事讲好”,如何将一个人尽皆知的旧故事讲好,如何令观众快速接受一个新故事,此乃“故事新编”的难点与重点。
国产动画电影利用以旧带新、避重就轻的叙事模式,以旧故事的外壳讲述新的精神内核,避开旧故事的叙事重心,扩充民间故事留白、打捞神话传说遗珠,悄然挪动叙事主线、大胆启用边缘线索,在旧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加工、重塑与反转。
改编经典人物的形象是故事新编的难点之一。知名神话传说人物本身具有强烈的神仙、妖魔身份属性,故事通常围绕人妖殊途、人神有别、思凡下界的矛盾展开,人、神、妖界线分明,人物对于自我身份认同也是清晰的。国产动画电影着眼于改编人物的身份认同,神仙/妖魔在电影语境中成为了普通人,去神化、去妖魔化的最终指向为:人与人性的凸显与突围。“失去”成为重新构建人物身份认同的重要逻辑基础,小白失忆、小青失法、子牙失信、哪吒失灵、杨戬失神……人物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失去了某种重要之物,导致了原本的身份认同淡化、消亡或缺失,从而认可自身为人,获得了成为人生存的可能性。
近十年来的国产动画电影极力摆脱低龄化的固有印象,积极走向更广阔的年龄辐射层,增添电影中的年轻化因素、青年亚文化元素、时代特色,寻找青年受众的力量。动画电影逐渐承载了比儿童化、低龄向更为深刻的价值表达。固然,亲情、友情仍是国产动画电影塑造的重心,但从《魔童降世》到《杨戬》,国产动画电影在文学改编中面临着一个相似问题的探讨,即大家、大爱与大我和小家、小爱与小我孰轻孰重的问题。国产动画电影大多取材神话传说,而这类文本本身蕴含着大家、大爱的价值观,在改编中电影重新赋予以往故事中的轻重心以价值观,提取古典文化与现代精神相呼应的部分,尊重个体命运、重视个性价值,颇具人文关怀色彩,呼应了现代性“人的发现”价值体系。
(节选自王天然《故事如何新编?》)
材料二:
在中国传统神话的宏大叙事架构中,“道统神权”以其凛然不可侵犯的神圣性铸就了森严的等级秩序。在这种等级秩序下,神权体系对个体生命拥有绝对掌控权,即使是看似恣意妄为的反叛者,最终都在宿命轮回中完成对既定秩序的回归。然而,近年来中国动画电影,通过对传统神话权力结构的大胆颠覆,完成对权威叙事的深度解构。


浏览完整试题在前作《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作为“魔丸”转世,“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宣言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传统神话中神所赋予的既定命运,本质上这是对宿命论背后权力逻辑的公然反叛;而对天劫咒的反抗,则是个体意识觉醒后对神权秩序发起的强力冲击,凸显了现代语境下个体自由意志的觉醒与对传统束缚的挣脱。《哪吒之魔童闹海》则在这个基础之上,构建了一个更为宏大的世界,通过深入刻画龙族内部的矛盾、妖族的生存困境以及仙界的权谋算计,进一步解构了神话的权力结构。无量天翁,作为备受尊崇的仙界代表,表面慈眉善目,打着修仙强教的旗号,但是背地里做的都是伤害无辜、涂炭生灵之事。
神话传说中的英雄故事是宇宙与文化所共有的主题,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哪吒形象无疑象征着勇敢、正义、反叛等精神特质,对哪吒的英雄崇拜,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文化表征,深植于人类精神信仰的根系。然而,《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创作者另辟蹊径,跳出传统英雄叙事的窠臼,采用“反英雄”的叙事策略,将哪吒塑造为一个被偏见与歧视所困的“他者”。此角色在身份建构过程中既遭遇着来自社会结构的暴力规训,又面临着自我觉醒的艰难抉择,正是在这种极端困境与顽强抗争的张力之间,哪吒释放出震撼人心的英雄气魄与人性光辉,实现了对传统英雄叙事的深度重构与大胆超越。
从前作的“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才算”的主体宣言到续作的“小爷是魔那又如何”的自我拥抱,哪吒不仅在话语层面否定了权力体系的合法性,更通过“浴火重生”的具身实践重构了新的意义网络,实现了个体的精神突围。
传统神话的讲述往往建立在二元对立的关系之上。“新神话”动画电影的叙事打破了这种基于“正邪”“善恶”的二元对立模式,故事矛盾的核心集中在“个体与命运的对抗”“英雄人物的成长与自我找寻”之上,情节展开的动力联系着角色的自我选择,人物关系的设置也有了新的突破。《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哪吒与敖丙的对立关系因混元珠的设定被颠覆,原本哪吒(善)/敖丙(恶),被置换为哪吒(魔)/敖丙(灵)。片中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反转,即“丑”化的、“烟熏妆”哪吒与温文尔雅、器宇轩昂的翩翩公子敖丙,改写了传统影视剧“正反派”人物造型的固有程式,亦正亦邪、正邪转化的双雄结构让人物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和立体。
(选自周星,吴英华《<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创造性分析》 李妮乡《国产“新神话”动画电影的叙事策略与美学呈现》)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事新编”作为文学命题,其经久不衰源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丰富的资源,它们为创作提供了无尽的源泉。
B. “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宣言,凸显了个体自由意志的觉醒,使得影片进一步解构了神话的权力结构。
C. 小白失忆、小青失法等例子说明,“失去”让经典神话人物抛弃原本的神仙或妖魔身份,变为普通人。
D. 在中国传统神话叙事架构中,对道统神权所铸就的森严等级秩序的反抗没有成功的例子。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推测和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悄然挪动叙事主线、大胆启用边缘线索”能够打破观众对旧故事的固有认知,为故事带来新的发展方向,带给观众别样的体验。
B. 国产动画电影积极摆脱固有印象,增添年轻化等元素,这表明随着社会发展和观众需求的变化,动画电影需要不断拓展受众群体和深化价值表达。
C. 创作团队在构思《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哪吒形象时,跳出传统英雄叙事的窠臼,这是对传统英雄内涵的摒弃。
D. 在描述《哪吒之魔童闹海》中人物和情节时,运用“浴火重生”“具身实践”等词语,增添了表达的生动性与专业性。
3. 下列说法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动画电影《姜子牙》中,姜子牙发现所谓的“天道”背后隐藏着元始天尊为了三界平衡而牺牲无辜的权谋算计。
B. 电视剧《满江红》中,岳飞在面对朝廷内部奸臣阻挠和不合理命令时,坚持抗金,表现了其刻在血脉里的抗争精神。
C. 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孙悟空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而表现出了失意、怯懦、纠结等性格特征。
D. 学校社团排演的校园话剧,把精卫填海的故事改编为精卫在填海过程中面临生态破坏等现代问题的思考。
4. 材料一第二段连续提出三个问题,有什么作用?
5. 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哪吒之魔童闹海》是如何进行“故事新编” 。
【答案】1. D 2. C
3. B 4. ①通过问题揭示“故事新编”这一命题的核心要点。
②连续设问,引发读者深思。
③为下文详细解说做铺垫。
5. ①《哪吒之魔童闹海》借用“哪吒闹海”的神话传说,对传统叙事进行改编。具体表现为打破二元对立关系等。
②《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的哪吒不再是传统神话中的英雄人物,而是被偏见与歧视所困的“他者”;“丑化的、“烟熏妆”哪吒,颠覆了对以往哪吒形象的塑造。
③《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的哪吒在大家、大爱与大我中融入个体意识的觉醒;由传统对秩序的回归转变为对传统权力结构的反抗。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聚焦国产动画电影的“故事新编”现象,通过两则学术文本展现了传统神话的现代重构。材料一从叙事学角度分析改编策略,突出“去神化”处理与人文关怀;材料二以《哪吒》系列为例,探讨对神话权力结构的解构与“反英雄”叙事创新。两文共同呈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动画中的创造性转化,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价值对话。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其经久不衰源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丰富 资源”错误,根据材料“这一文学命题蕴含三个问题,第一个是‘故事’从何处取材?第二个是‘新’在何处?第三个是如何‘编’?”可知,经久不衰的原因不只是取材丰富,还包括在“新”和“编”等方面的探索与创新。
B.“‘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宣言,……使得影片进一步解构了神话的权力结构”错误,材料二“在前作《哪吒之魔童降世》中……背离了传统神话中神所赋予的既定命运”“《哪吒之魔童闹海》则在这个基础之上……进一步解构了神话的权力结构”,“我命由我不由天”这一宣言出自《哪吒之魔童降世》,“解构了神话的权力结构”出自《哪吒之魔童闹海》。
C.“‘失去’让经典神话人物抛弃原本的神仙或妖魔身份,变为普通人”错误,材料原文为“国产动画电影着眼于改编人物的身份认同……‘失去’成为重新构建人物身份认同的重要逻辑基础”,人物身上的神性或妖性淡化了,更凸显人性,他们并非彻底成为毫无神仙或妖魔特征的纯粹普通人,而是在身份认同上有了向“人”的转变和侧重。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断和辨析的能力。
C.“这是对传统英雄内涵的摒弃”错误,依据原文“《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创作者另辟蹊径……实现了对传统英雄叙事的深度重构与大胆超越”可知,哪吒形象并非摒弃传统英雄的内涵,而是一种深化与超越。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核心观点是:“新神话”动画打破传统神话“正邪/善恶”二元对立,聚焦“个体与命运对抗”“自我找寻”,人物形象和关系更复杂立体。
A.《姜子牙》打破了天道即正义的二元认知,聚焦姜子牙对“天道真相”的探寻,符合材料二观点,可作论据。
B.岳飞不是神话人物,不符合材料二观点,不可作论据。
C.《大圣归来》打破了传统“齐天大圣”神通广大的单一形象,塑造了亦正亦邪、有成长挣扎的立体人物,符合材料二观点,可作论据。
D.改编“精卫填海”,融入生态保护议题,打破传统“坚韧不拔”的单一叙事,拓展了神话的现实意义,符合材料二观点,可作论据。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语句语言特色及作用的能力。
①连续三个问题直接指向“故事新编”的关键维度,如“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如何赋予经典新内涵”等,点明既要依托传统神话资源,又要实现叙事和价值的创新,让论述方向更清晰。
②设问句式更具互动性,能引导读者主动思考“故事新编”的难点与价值,避免论述的单向输出,让文本更具感染力。
③三个问题为后文的具体分析埋下伏笔,下文通过《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案例,从“打破二元对立”“重构人物形象”“重塑价值内核”等角度,逐一回应了设问中提及的问题,使全文结构严谨,逻辑连贯。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借用“哪吒闹海”神话框架,通过“混元珠”设定,将对立关系置换为“哪吒(魔)/敖丙(灵)”,以“个体与命运的对抗”“自我成长”替代“正邪对抗”的二元对立,让故事矛盾更聚焦于人物内心与自我认同。
②突破传统哪吒正义小英雄的固有形象,塑造“烟熏妆”“丑化”的叛逆形象,使其成为被偏见歧视的“他者”;同时构建“亦正亦邪”的双雄结构,即哪吒叛逆却心怀善意,敖丙温柔却背负家族使命,打破正反派造型的程式化,让人物更真实立体。
③将传统神话中“回归秩序”的价值,升级为“反抗权力体系、实现个体觉醒”的新内核。从“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才算”的宣言,到“小爷是魔那又如何”的自我拥抱,再到“浴火重生”的实践,哪吒否定了传统权力体系的合法性,在“大爱”中融入个体意识,完成从“被动接受命运”到“主动掌控自我”的精神突围。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历史的邂逅(节选)
张曼菱
至今我们寻踪看到的联大①在昆明借住的房子,如昆华中学,如迤西会馆,皆非“陋室”,而是在彼时彼地较好的房子、雅室、静所和生机盎然的民宅。后来为避轰炸而入住的寺院和村落亦属幽然。倒是联大自建的新校舍的教室和宿舍,用铁皮屋顶,时常“停课赏雨”,后来又用茅草,可称“陋室”。自然,所有的房子皆无法与北大红楼、清华园以及南开校园相比。但自有民间谐趣,联大人亦能安然并乐在其中。国难已打开人们的眼界胸襟,他们热爱这片还在中国人自己手中的山河大地。
初入滇时,联大有两个学院安顿在蒙自。蒙自秀丽的南湖,曾引发陈寅恪的诗兴——“荷花海子忆升平”;小巷里卖糖稀饭的小业主,曾被吴宓称为“隐士”,赠对联誉之。南湖畔的洋行,是闻一多闭门读书之处,郑天挺因此送他“何妨一下楼”主人雅号。当他们到蒙自时,一个周姓的大户款待了他们。我去拍摄过这个院子。高墙木院,院子的格局很好,内院有月亮门,两边有对联,周伯斋先生是有相当涵养的崇尚中华文化的一位士绅。他在那里摆宴为联大的老师们洗尘,经常请他们到家里来聊天,赏月喝酒。那大厅里也是琴棋书画风格的,有假山、小亭。并且把他家眷原来住的一栋内楼让出来,给西南联大的女同学住。那个楼就被联大人命名为“听风楼”,楼里有风琴,我曾去弹之。楼前很多的垂藤、气根遮掩,显得非常幽深和神秘,很美。吴宓在日记里也有描写。这种崇尚文化的风气由乡绅们倡导着,很长时间在中国都是长盛不衰的。记得我父亲说过,从前家乡人请客,每一桌上一定要有两个读书人,这个主人就觉得有面子、很光荣。这是一种骨子里头对文化的崇尚和对文化人的倾慕。
民间的淳朴精神还表现在昆明市民为流亡师生们准备的茶馆里。曾经深有体会的李政道博士盛赞:“昆明的茶馆民风体现出对知识分子的同情与帮助,是一种不亚于巴黎咖啡馆的文化。”翠湖,这座宝贵的城中池,当时无多雕饰,天然如清水出芙蓉。湖畔来往常见联大师生。他们总是夹着书,穿过翠湖,从这校区到那校区去。与翠湖毗连的文林街、文化巷和上下的凤翥、龙翔二街,茶室遍布。联大学生整日流连其中。著名的物理系“三剑客”杨振宁、黄昆、张守廉三位同窗常在其中高谈阔论,研究科学之奥秘。当时有一句话“昆明有多大,西南联大就有多大”,这句话赞美了昆明的包容。
联大师生在昆明找到了身心栖息之地,与这片淳厚的民间日益融洽。校园与山城合为一体。然这里面更培育着一种民风和提升着民众的素质,这是昆明人的一个千载难逢之幸运。这句话深处又包含着昆明人的欣喜和感激:西南联大师生的足迹走到哪里,哪里就成了传播文明文化、科学与民主的课堂。
这是一个耳濡目染、深入浅出的过程,这是一段长达七年、相互砥砺的历史。
每逢联大举办开放型的大讲座,只见昆明街上,店铺纷纷上门板,老板和伙计都要去听教授们讲课。刘文典讲《红楼梦》,才气横溢。闻一多讲国事,讲到痛处,一声呼喊,声泪俱下,听者全都哭了。这些讲演令昆明人的见识觉悟大大提高,对抗战积极支持,令人难忘。闻一多先生遇难时,举城的人都痛哭,其七年来在同一个城中相濡以沫所培育的那种崇敬之情,使市民们深知这些人对国家民族的重要。也因为来了这么一批人,令边城人的民族自信心、人格尊严感和行为准则有了极大的提高。
我父亲一直对西南联大非常地留恋。他听过刘文典的《红楼梦》,听过潘光旦的“优生学”的报告,还听过一些时事。当时属于“门外学生”,今天叫“旁听生”。父亲曾亲眼所见,潘光旦先生夹着一只拐杖,跟人家打篮球,在场上跑来跑去。这里有一种感召:失去一条腿阻拦不了我。别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也照样。这种精神一直鼓励着我父亲,点点滴滴地,亦曾照亮了我们这座昆明城市。当年,城里头凡看见穿着板板鞋,踢踏踢踏,背着斗笠的一群一群青年人,就是西南联大的学生。人们都怀着敬意,指点着那些穿着朴素的学者。据说有一位穿皮夹克的,上面都是油腻,不洗,要抗战胜利才洗。闻一多先生就留着胡子,要收复国土才剃胡子。
我的母亲念昆华女中的时候,是西南联大的学生给她当老师。母亲还记得,那位老师皮鞋的鞋底和鞋帮都分开了,用一根细麻绳绑着来上课。后来母亲考上英语专科学校(就是后来云南大学的英语系),曾为美军飞虎队服务过。在追悼闻一多先生的队伍里,那个穿花旗袍的少女就是我母亲。“一二·一”惨案后,她还和几个女生一起故作涂脂抹粉状,穿过戒备森严的军警特务,到云南大学散发传单。


展开余下试题西南联大的那些传奇,在我已经成为一种家学传统。
当年我父亲就读于昆明师范时,聂耳刚刚离开昆师奔赴上海。其所作之歌曲,如《毕业歌》等皆先传回云南他的母校,让昆师的师生们唱。于是无分籍贯,青年学子们沉浸在发愤图强、爱国救国的巨浪中。“四烈士”之一的潘琰,就是参加过战地服务团,又回到校园念书的。所以她临危不惧,冲上前去救护同学,牺牲时仍喊着“要勇敢!”。当时在校园里读书的很多同学,自己就带着战火硝烟,经历过战斗的激情又重返课堂,有的来自沦陷区,千辛万苦投奔联大。当时来云南作战的美军部队急需大批翻译,这个云南当地无法满足的任务又落到了联大的肩上,校方毅然做出决定,凡四年级的男生一律从军一年,方能正式毕业。
本来为躲避战火保护人才而成立的西南联大,在民族危机迫在眉睫时,又大义凛然地打开校园之门,让自己精心选拔和艰辛培育成才的学生们列队投入战争。这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悲壮的乐章之中,最令人心酸和热血沸腾的一曲。
今日回首成浩歌,而当年只是平凡的一步步,在粟米帛布之间,油灯泥泞之中,相依为命的联大人与云南人民,坚守着长夜中的希望。
(有删改)
【注】①联大:抗日战争时期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南迁联合组建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址位于云南昆明。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停课赏雨”处引号的运用,凸显抗战时联大自建校舍条件的简陋,也折射出师生对耽误学业的不满。
B. 李政道评价昆明茶馆文化不亚于巴黎咖啡馆,是在说明茶馆环境的优雅精致,可与西方文化场所媲美。
C. 文中潘光旦先生夹着拐杖打篮球的情形,刻画出联大学者任性妄为的个性,表现了联大对父亲的影响。
D. 作者通过回顾历史,将读者带回到烽火连天的年代,并写出了西南联大与云南人民之间相互扶持的情意。
7. 关于联大人在蒙自生活这个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段首依次写到南湖、小巷、洋行,在空间场景的转换中,表现了秀丽的风光与淳朴的民风对联大人的积极影响。
B. 详写周伯斋先生款待联大师生的内容,不仅表现了他慷慨好客的性格,更显示出当地士绅对文化的尊重与推崇。
C. “我去拍摄过这个院子”“我曾去弹之”等当下行为与文中的历史叙事相交织,隐含着作者对文化追忆的痛心。
D. 对“听风楼”的记录,承载着联大人对往昔的独特记忆,也表明即使是战乱年代,中华文化在民间仍葆有活力。
8. 为什么说“西南联大的那些传奇,在我已经成为一种家学传统”?请简要分析。
9. 西南联大被誉为“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其在抗战时存在意义的理解。
【答案】6. D 7. C
8. ①家族长辈的亲身经历是“家学传统”的直接来源。父亲作为“旁听生”听过联大教授讲课,受潘光旦先生精神感召;母亲曾由联大学生授课,参与过追悼闻一多、散发传单等爱国活动,二人将联大故事与精神传递给作者。
②联大精神潜移默化影响家族价值观。父母的经历让作者从小浸润在联大的爱国、坚韧、求知精神中,这些精神成为家族传承的一部分,而非单纯的历史故事。
9. ①文化与教育的坚守者:在战乱中坚持办学,将北大、清华、南开的学术火种播撒在云南,让知识与文明在烽火中延续,避免了人才与文化的断层。
②民族精神的凝聚者:师生以实际行动彰显爱国情怀,感染了云南民众,提升了全民的民族自信心与抗战积极性。
③军民与地域的联结者:联大师生与云南人民相互扶持——民间以茶馆、住所接纳师生,士绅推崇文化;联大则以知识启蒙民众,推动边城的文明进步,形成“校园与山城合为一体”的共生局面。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以西南联大在昆明的历史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战火纷飞年代中知识分子的坚守与民间文化的温情。作者以个人家族记忆为线索,串联起联大师生与云南人民的深厚情谊,突出了文化传承与民族精神的力量。文中既有对简陋校舍、茶馆文化的生动描绘,也有对学者风骨、民众崇文风尚的深情追忆,展现了特殊历史时期下教育、文化与家国情怀的交融。全文情感真挚,细节饱满,既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精神传统的传承。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对耽误学业的不满”错误,“停课赏雨”体现的是联大人在简陋条件下的乐观心态;
B.“环境的优雅精致”错误,李政道的评价是肯定茶馆对知识分子的包容与帮助;
C.“任性妄为”错误,潘光旦先生的行为体现的是坚韧乐观的精神,而非任性。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段落的理解的能力。
C.“隐含着作者对文化追忆的痛心”错误,作者亲身探访历史场景(拍摄院子、弹风琴),是带着对历史的敬畏与温情进行追忆,传递的是对文化传承的珍视,而非“痛心”。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句子的理解的能力。
①父亲作为“门外学生(旁听生)”,亲身聆听刘文典的《红楼梦》、潘光旦的“优生学”讲座,还亲眼目睹潘光旦“夹着拐杖打篮球”——这种“失去一条腿仍不退缩”的坚韧,直接“鼓励着父亲”,成为父亲向作者传递的鲜活故事;母亲则是联大影响的直接受益者,不仅被联大学生授课(老师“鞋底和鞋帮都分开了,用一根细麻绳绑着来上课”的朴素与敬业深植其心),还亲身参与爱国行动(追悼闻一多、伪装散发“一二·一”惨案传单)。父母二人的经历并非遥远的历史,而是家族内部可感可知的记忆,构成“家学传统”的事实基础。
②文中父母的经历并非孤立事件,而是转化为家族共通的价值观:父亲因潘光旦的精神受到感召,这种“坚韧乐观”成为家族精神的一部分;母亲受联大师生爱国情怀的感染,主动参与救亡活动,这种“家国担当”也传递给作者。作者并非通过书本了解联大,而是从小在父母的讲述与行动中,浸润在“爱国、坚韧、求知”的精神里,这些精神不再是抽象的历史符号,而是融入家族日常、塑造家族品格的“传统”,因此称其为“家学”。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①文化与教育的坚守者:即便战时条件艰苦,联大仍未中断教育传承。在蒙自,闻一多在南湖畔洋行“闭门读书”,专注治学至郑天挺赠其“何妨一下楼”雅号;迁至昆明后,哪怕校舍是铁皮屋顶、茅草房,需“停课赏雨”,师生仍“安然并乐在其中”,甚至在文林街茶馆里,杨振宁等物理系“三剑客”还能“高谈阔论,研究科学之奥秘”,始终延续着三校的学术传统,避免了战火导致的文化与人才断层。
②民族精神的凝聚者:联大师生以行动唤醒全民爱国热情。闻一多讲国事时“声泪俱下”,听者“全都哭了”,还“留着胡子,要收复国土才剃”,用言行传递抗战决心;校方更毅然决定四年级男生“一律从军一年”,让培育的人才投身战场;烈士潘琰临危不惧,牺牲时仍喊着‘要勇敢’”,这些都深深感染云南民众(如闻一多遇难时“举城痛哭”),更提升了边城人的“民族自信心、人格尊严感”。
③军民与地域的联结者:联大与云南人民实现双向扶持。当地士绅周伯斋让出“听风楼”给女同学,摆宴邀师生赏月;昆明茶馆成为师生栖息研讨之地,李政道赞其“体现出对知识分子的同情与帮助”;而联大则以开放讲座反哺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四川省达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