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家庭是中国式养老的立足点。在家庭中所获得的生活照料和亲情关爱是其他养老方式难以替代的。随着经济和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老年人的情感需求愈加凸显并呈现多元化,因此,能否实现居家养老在于能否建立起以社区为主体的服务递送模式,完成辖区内居家养老所需的服务递送,如同一把伞打开能覆盖所需的家庭。 在中国,城乡社区连接着广大居民群众,聚集着各类组织和社会力量,对接着国家机构,是国家与个人之间、政府与社会之间的重要桥梁。基层社区治理与服务是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社区开展各种社会服务是我们的制度优势。社区具有养老枢纽的作用,社区平台于机构而言,是一个落地平台,养老机构的专业支持、质量管理、服务监督和质量评估等支撑功能要通过社区平台实现;社区平台于居家养老而言,是一个支持平台,可以更加灵活地提供养老服务、更加精准地实现供需匹配,实现“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的转变。 (摘编自林闽钢《④》)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列举“‘银龄’数字课堂”等例子,材料二提出“伞形结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二者均强调技术替代人力的核心作用。 B. 两则材料均体现对养老保障“全面性”的追求。材料一“不落一人的安全网”侧重数字化维度的全面性保障,材料二“伞形覆盖家庭”侧重服务供给体系维度的全面性保障。 C. 依据材料二可以推断出,“护理机器人喂食”是无法替代家庭亲情的,此观点与材料一“技术赋能养老”的观点存在本质矛盾。 D. 材料二提出社区是“国家—家庭—个人”的连接枢纽,这体现了政府在养老方面有积极作为,而材料一并没有政府积极参与养老的行为。 2. 在材料一和材料二序号处添加标题,下列哪一项不恰当?( ) A. ①技术革命重塑“老有所养”好图景 B. ②银色浪潮激起“智慧养老”新浪花 C. ③养老变享老——数字适老开启“银发友好”新时代 D. ④中国式养老的现代延续 3. 材料一这篇新闻报道使用了大量数字,请分析其作用。 4. 材料二提到社区是养老服务的“伞形结构”主干,这一比喻体现了社区哪些功能?请结合材料二概括。 5. 为什么现阶段数字适老仍需以社区为枢纽?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普者黑看见一匹马 兴安 ①马在蒙古族人的心目中,就是不会说话的亲人。 ②我对马的感情是与生俱来的,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马的眼睛,在“蒙古五畜”中,马的眼睛是最接近人的眼睛的。羊的眼睛过于含混,牛的眼睛过于呆直,骆驼的眼睛过于缥缈。只有马的眼睛,让人感到亲近、熟识和生动,就像是蒙古女人的眼睛,充满了温情和善意。 ③不久前,我在云南的普者黑,一个彝族山寨,看见一匹马。那天早上,我一个人在寨子里闲逛,小雨刚过,巷子里空无一人,水雾漂浮,除了远处传来的鸟鸣,一片寂静,仿若仙境。冷不丁,在我前方的一个窗洞里伸出了一只马头。马向外拉伸着脖子,眼眸盯着我,像是一种召唤。我赶忙迎过去。这是一匹北方马,不是云南的滇马,颜色接近红棕色,虽不如西洋马高大,但是很结实,头颅健硕,胸宽鬃长。这一系列特征,尤其是它的眼睛,告诉我这是一匹蒙古马,而且应该是一匹漂亮的科尔沁蒙古马。我心头一热,感觉在遥远的异乡见到了久违的亲人。 ④在蒙古草原上,马几乎是半野生状态,马群撒出去几天甚至一个月也不用管它们,它们成群结队,自由地游荡在草原上,觅食撒欢,即使在白雪皑皑的冬天,它们也会用蹄子刨开厚雪,吃上被雪滋润的枯草。如果遇到狼的袭击,它们会用坚硬的蹄子,将狼的脑壳踢碎。而眼前的这匹蒙古马,却被关在窄小的楼洞里,只能从窗口伸出脑袋,翕动着鼻翼向外张望。我有些心酸,想象它如何从几千里之外的草原,背井离乡来到这里。它的心境如何?想不想故乡?那渴望的眼神,明明希望有人能将它解救出来,可我无能为力。马似乎觉察了我的怯懦,无望地缩回去,转过身,将浑圆的臀部朝向我,浓密的马尾向我怄气似的甩动两下。可是,它一边吃着草料,一边还转过头,偷偷地瞄我一眼,那眼神在黑暗中只是微弱地一闪,只有我能觉察到。 ⑤雨又下起来了。我准备离开,嘴里本能地冒出一句告别的蒙古语“拜日泰”。可是当我走出差不多十几米远的时候,突然听到身后一阵响鼻,我回过头,只见那匹马伸长了脖子,张开鼻孔,睁着溜圆的眼珠望着我。我急忙回身又来到它的面前。马见我回来,几乎将整个脖子伸出窗外,张开黑黝黝的鼻孔翕动着,喘着粗气,然后又深深地打了两个响鼻。我伸出手,试图抚摸它的前额,可是它下意识地躲开,用那只没有被鬃发遮住的眼睛,哀怨地看着我。此时的那只眼睛,比刚才更亮,也更潮湿和晶莹。我看见它的背部,有两条很深的疤痕,这是长期驾辕拉车留下的印记。 ⑥雨下大了,我不得不离开,听着它的响鼻,我没有停下脚步,拐进了一家烟酒小店。老板娘是一个黝黑的、俊秀的彝族中年妇女,目光明亮而热情。我向她打听那匹马的故事。老板娘告诉我,这匹马被主人买来很久了,主要用来拉花车,就是旅游马车。这两年因为疫情,游客少了,所以马几乎天天被关在屋子里。其实彝族人在历史上与马的关系和蒙古人很相似,彝族谚语里就有“上山赶牛群为乐,出门骑马为荣。”他们从小就练习骑马,每年都要举办火把节和赛马会,每年农历的八九月属马日,每一家人都要用茅草扎一匹马,摆在村口,以此祭奠祖先神灵。可是现在家家都有摩托车或者汽车,如果不搞旅游花车,马真是一点用也没有。机器代替了马的很多功用,马的速度和高效的优势失去了,人与马的相互依存的共同体关系开始分离,就像文学史上的“多余人”一样,马成了社会和历史进程中的“失败者”。临走,老板娘告我,明天是我们彝族一年一度的草马节,一定有很多游客来,那匹马该派上用场了。我沮丧地告别老板娘,想起意大利人费班尼斯的话——“既然我们已经不再需要马来确保我们的日常生存的需要,那我们就去爱它们,了解它们”。
展开余下试题⑦第二天,我早早地来到村口,看着村民们把扎好的草马有序地立在路边的草丛里。不一会儿,前方一阵喧哗,接着是一阵马蹄声,原来是一匹黄栗色的矮脚马,就是滇马,拉的车是双轮马车,车上坐了五六个游客,车棚缀满了五颜六色的野花。眼前这匹矮脚马的鬃毛被剪得整整齐齐,连刘海都是平的,像一匹骡子,没有了野性,甚至还有点滑稽。正在这时,人群两面散开,翘首张望。只见一匹高大的棕色红马,扬着长长的黑色鬃发,缓步而来。红棕马步伐迈得很大,速度也不快,仿佛就是为了让两边的人检阅、拍照,甚至欢呼。我终于认出来了,它就是我昨天还为它牵肠挂肚的那匹蒙古马。它似乎也在人群中看见了我,头稍稍往我的方向侧偏了一下,溜圆的眼珠看了我一眼,打了两声响鼻,一晃而过。花车匆匆而过,可我脑海中依然闪现着那匹马的光彩和豪迈。在它的眼神中,我看了自信和骄傲,而昨天窗洞中哀怨和孤独,已经一扫而光。这一刻,我感到释然。 ⑧艺术理论家阿尔布莱希特·萨弗尔在《雕塑艺术:骏马和骑手的形象呈现》一书中写道:“在所有的动物中,只有马有着悲伤的外表。”而“马之所以悲伤,是因为它不得不放弃了它自己的意志和自由”。萨弗尔对比了狗的驯化经验,虽然狗也同样没有了意志和自由,但是它对此完全没有感知,它心甘情愿地为主人效劳。相反马是清醒的,天性想让它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但是宿命又让它囚禁在永恒的奴役之中,无休止地听从人类的支配,这种状态颇似加缪解读的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假如西西弗斯每次推巨石到山顶之后就会失忆,忘记巨石将滚落下来,那么每一次推巨石对他来说都是第一次,这就变得毫无悲剧性可言了。而在马的存在中,叛逆、对自由的坚持和逃脱的欲望已经失去可能性,只能成为一种遥远的记忆,或者命运轮回。这种悲剧的循环比我前面说的马在现代历史中的退出和被抛弃,更具有存在意义上的悲剧性。 ⑨回到北京已经两个月了。普者黑那匹红棕马一直占据着我的记忆,挥之不去。逐渐地,它已经幻化成为两个影像,一个从黑暗的窗洞里伸长了脖颈,眼眸哀怨忧伤;一个高昂着头颅奔走,气宇轩昂。我无法确定哪一个才是真实的它,但直觉告诉我,我与那个眼眸哀怨且忧伤的它在情感上更能惺惺相惜。 (本文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就写出了马在蒙古人心目中 地位之高,这与后文彝族人把马关在屋子里的冷落态度形成对比,显示了两个民族对马截然不同的态度。 B. 我从普者黑这匹蒙古马的眼睛里看到了“渴望”“哀怨”“自信、骄傲”等多种神情,契合了文章开头所说的“我对马的感情是与生俱来的”。 C. 蒙古马在草原上是自由、半野生的状态,而滇马却是连鬃毛都被剪得整整齐齐的滑稽模样,说明滇马不如蒙古马有野性。 D. 花车巡游时蒙古马因为受到了人们的检阅、拍照,而重新获得了骄傲和自信,这一刻“我”觉得之前的担忧是多余的,于是感到释然。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3段中,对彝族山寨的环境描写,突显了其缥缈寂静的特点,作者沉浸其中,也为后文“冷不丁”地发现蒙古马提供了合理性。 B. 第4段“它的心境如何?”“想不想故乡?”连续发问,作者通过对这匹蒙古马拟人化的揣度,生发出对它当下处境的忧伤之感。 C. 作者把现代社会中的马比作文学作品中的“多余人”形象,意在使文章更具有文学性,进而引发读者的思考。 D. 从“小雨刚过”“雨又下起来了”到“雨下大了”,“雨”不仅写出了时间的推移,也隐含了作者心境的变化。 8. 本文叙述了作者与一匹蒙古马相遇的故事,为什么还要介绍历史上彝族人与马的关系? 9. 为什么“我与那个眼眸哀怨且忧伤的它在情感上更能惺惺相惜”?结合文本做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选自《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有删节) 材料二: 当大叔之据京城,取廪延以为己邑,虽舜复生,不能全兄弟之好,故书①曰“郑伯克段于鄢”,而不曰“郑伯杀其弟段”,以为当斯时,虽圣人亦杀之而已矣。夫妇、父子、兄弟之亲,天下之至情也,而相残之祸至如此,夫岂一日之故哉! 《谷梁》曰:“克,能也,能杀也。不言杀,见段之有徒众也。段不称弟,不称公子,贱段而甚郑伯也。于鄢,远也。犹曰取之其母之怀中而杀之云尔。甚之也。然则为郑伯宜奈何,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呜呼!以兄弟之亲,至交兵而战,固亲亲之道绝已久矣。虽缓追逸贼,而其存者几何,故曰于斯时也,虽圣人亦杀之而已矣。然而圣人固不使至此也。《公羊传》曰:“母欲立之,已杀之,如勿与而已矣。”而又区区于当国内外之言,是何思之不远也。《左氏》以为段不弟,故不称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求圣人之意,若《左氏》可以有取焉。 (选自苏轼《论郑伯克段于鄢(隐元年)》,有删节) 【注】①书:《春秋》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国不堪A贰B君将若之C何D欲与E大叔F臣请G事之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虢叔死焉”与《阿房宫赋》“盘盘焉,囷囷焉”的“焉”用法不相同。 B. “姜氏何厌之有”与《齐桓晋文之事》中“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的句式相同。 C. 图,设法对付,与《烛之武退秦师》“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的“图”意思相同。 D. 故,所以,与《孔雀东南飞》中“大人故嫌迟”的“故”的意思不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则材料中的共叔段和京城大叔,庄公和郑伯都是同一人:公叔段居住在京邑,被称为“京城大叔”,《左传》认为庄公没有尽到教导弟弟的责任,故称他为“郑伯”。 B. 庄公和共叔段虽一母所生,但母亲厌恶庄公、偏爱共叔段,迫于母亲 要求,庄公将超过先王规定大小的京邑分封给了弟弟。 C. 庄公最后在鄢杀害了共叔段,在《谷梁传》看来,如同把他从母亲怀中拉出来杀掉一样,这是过分的行为。 D. 《春秋》认为,兄弟之间的亲情,却发展到要交战的地步,即便放走了叛乱者,留下的亲情也不多,在当时就算圣人面对此事,也只能杀了共叔段。
展开余下试题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 (2)当大叔之据京城,取廪延以为己邑,虽舜复生,不能全兄弟之好。 14.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被称为“春秋三传”,用以注释《春秋》,使后人理解。三者对《春秋》中“郑伯克段于鄢”这一句的注释,苏轼分别持什么态度?结合材料做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苏幕遮·草 梅尧臣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①年最少,窣地春袍②,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城南二首·其一 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注】①庾郎:南朝庾信,“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②窣地春袍:垂地的青色章服,指刚释褐入仕的官员。 15. 下列对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梅词上阕所写意境开阔,嫩绿 草色与青色章服彼此照应,映衬出宦游少年的春风得意。 B. 古诗中:“王孙”语义丰富,如梅词中的“王孙”与《山居秋暝》中的“王孙”意思不同。 C. 两作品都用了“落花”意象:梅词借梨花抒写时光流逝,曾诗借桃李之花隐喻仕途浮沉。 D. 两作品都用了“乱”,用字精练:梅词之“乱”写草之繁盛,曾诗之“乱”写山之起伏。 16. 分析两首诗歌中的“草”所承载的不同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 空缺部分。 (1)在《春江花月夜》中,连用两个问句来表达游子和思妇的相思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民宿的庭院里挂着一幅书法作品,内容是《客至》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暗含民宿融洽的氛围和浓郁的人情味。 (3)古诗文中有大量包含星宿的句子,如“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当朋友许久未回消息时,可以发“你大抵是倦了,竟回我这般敷衍”;当吐槽工作压力大时,可以用“横竖就拿那么一点工资,还要24小时使唤人了”……②“林黛玉发疯文学”进可嘲讽、退可自嘲,用娇瞋缓解尴尬和焦虑,这种网络亚文化文学的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③“发疯文学”的本质是青年人试图在失控的现实中,通过夸张的表达重获社群归属感。④当一条夺人眼球的“发疯”内容获得网友的“高赞”时,创作者会经历社会强化循环:情绪宣泄→多巴胺分泌→行为重复。⑤这种机制将使青年人对多巴胺驱动的“发疯文学”表达上瘾,逐渐摈弃“毫无新意”的传统沟通模(mó)式,( )更频繁地使用“发疯文学”。 值得警惕的是,不要让经典文化的“美味”在一浪又一浪的网络“翻炒”里失了味道,让“某某文学”有一天真的沦为似是而非的“疯言疯语”。 18. 下列说法不正确 一项是( ) A. 第①句去掉加点的“当”“时”,句意基本不变。 B. 第②句中的“瞋”为错别字,应该改为“嗔”。 C. 第④句中的冒号使用正确,表示领起下文。 D. 第⑤句中的加点字读音错误,应改为“mú”。 19. 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最终 B. 进而 C. 甚至 D. 反而 20. 定语起着限定或修饰的作用,可以让语言更精确、细腻,请分析画横线的句子中定语的作用。 21. 结合材料,给“林黛玉发疯文学”下定义,不超过60字。 22. 下面是学术期刊关于“发疯文学研究”的征稿启事的初稿片段,其中有四处表述不当,请找出并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表述得体。 ①“发疯文学”作为互联网时代方兴未艾的语言现象,②有人视其为释放压力的幽默表达,有人斥其为解构意义的语言狂欢。③这种认知分歧的背后是社会对青年群体真实困境理解不足的表现。④若您是发疯文学的研究者、⑤网络群体情绪的分析者、⑥青年心理与行为的整活儿者……⑦欢迎联系本刊“社会心理研究”栏目,⑧本栏目长期征集深度与学术价值的稿件,⑨期待您的赐稿!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别人眼中的你就是你”;有人说,“你眼中的自己就是你”;也有人说,“你眼中的别人才是你”。 不同角度的“你”,或许能让你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或许构成了更完整的自己…… 作为时代青年的你,对此有怎样的理解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