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4  2025-10-20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浙江省杭州市二中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杭州二中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十月月考
语文试卷
命题人:陈欢 李莳春 审核校对:陈欢 李莳春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超20万场“银龄数字课堂”陆续开课,近6亿人次享受“一键呼入人工客服”尊老专线服务……当科技与时光温柔相拥,这场“银色”数字革命,正让晚年生活从“将就”蜕变为“讲究”。
政策春风引领数字适老“加速跑”
在这场“银色浪潮”中,数字适老成为破解传统养老难题、激活“银发经济”的关键引擎。2023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促进数字技术适老化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更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数字生活和信息服务需求。2024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启动“数字适老中国行”活动,从服务升级、技能教学等6个方面入手,为更大范围的老年人提供适老化产品与服务。2025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信息通信暖心服务“十件实事”,将“提升适老化服务水平”作为惠民实事持续推进。政策红利持续催生地方创新样本。各地信息通信业积极落实工信部要求,结合地方实际,不断丰富数字技术适老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①_______
数字适老的技术迭代,本质上是一场从“替代人力”到“重塑生态”的进化。前沿技术持续注入“银发经济”,让技术创新真正生长于老龄社会的土壤。智能设备变身健康管理的“隐形守护员”。如智能睡眠枕头能实时采集老人的体温、心率等数据,做到“无感”监测。目前我国养老呈现“9073”的格局,就是90%左右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居家环境的“数字进化”必不可少。智能门锁、安防传感器等设备实时守护老人安全,并在异常情况下发送自动语音和短信告警,着力打造“智慧”“安全”“高效”的居家养老环境。
②_______
“银发经济”浪潮席卷而来之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数字养老更需要暖心服务,助力适老化产品和服务为老年人所知、所用。线上适老化服务全方位同步进行。中国移动开通10086尊长热线服务,2020年底至今累计服务老年客户8919万人,提供人工服务4.65亿次;线下实体厅店积极推进适老化改造。目前已在31个省的营业厅设立智慧助老体验中心7959家,开展“银龄”文娱汇等助老活动2.5万场,覆盖近33万人次;智慧社区养老服务日益完善。中国电信推出的康养解决方案可提供健康体检、AI问诊、AI健康周报等服务,目前在用会员已超过167万个。同时,打造“守护一键通”,订单已超8000台,累计接通呼叫超5000次。
数字适老已从概念期的“星星之火”发展为产业期的“燎原之势”。数字适老不仅是技术命题,更是人文课题。科技的温度正在消解老龄化的冰冷数字。未来的智慧养老,应该是一张“不落一人”的安全网——让每一位老人在数字时代不被速度抛弃,不被孤独围困,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摘编自李瑞璐《③》)
材料二:
在我国,城乡管理中的社区属于基层法定社区,政府通过社区发挥国家在社会养老服务中的作用。国家建立起以社区为平台的老年社会服务体制,社区成为老年社会服务中“国家-家庭-个人”的连接枢纽,成为传统“家国一体”养老的又一次现代延展。
目前,我国的城市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和农村社区链式养老服务模式类似一个“伞”形结构,社区作为“伞”的主干部分在服务提供中占据核心位置,国家在养老服务运行中起主导作用:它支持社区在其区域范围内提供服务,依托社区将服务传递到家庭中,老年人居家享受养老服务。市场和志愿性组织也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到社区服务中。


浏览完整试题家庭是中国式养老的立足点。在家庭中所获得的生活照料和亲情关爱是其他养老方式难以替代的。随着经济和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老年人的情感需求愈加凸显并呈现多元化,因此,能否实现居家养老在于能否建立起以社区为主体的服务递送模式,完成辖区内居家养老所需的服务递送,如同一把伞打开能覆盖所需的家庭。
在中国,城乡社区连接着广大居民群众,聚集着各类组织和社会力量,对接着国家机构,是国家与个人之间、政府与社会之间的重要桥梁。基层社区治理与服务是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社区开展各种社会服务是我们的制度优势。社区具有养老枢纽的作用,社区平台于机构而言,是一个落地平台,养老机构的专业支持、质量管理、服务监督和质量评估等支撑功能要通过社区平台实现;社区平台于居家养老而言,是一个支持平台,可以更加灵活地提供养老服务、更加精准地实现供需匹配,实现“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的转变。
(摘编自林闽钢《④》)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列举“‘银龄’数字课堂”等例子,材料二提出“伞形结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二者均强调技术替代人力的核心作用。
B. 两则材料均体现对养老保障“全面性”的追求。材料一“不落一人的安全网”侧重数字化维度的全面性保障,材料二“伞形覆盖家庭”侧重服务供给体系维度的全面性保障。
C. 依据材料二可以推断出,“护理机器人喂食”是无法替代家庭亲情的,此观点与材料一“技术赋能养老”的观点存在本质矛盾。
D. 材料二提出社区是“国家—家庭—个人”的连接枢纽,这体现了政府在养老方面有积极作为,而材料一并没有政府积极参与养老的行为。
2. 在材料一和材料二序号处添加标题,下列哪一项不恰当?( )
A. ①技术革命重塑“老有所养”好图景
B. ②银色浪潮激起“智慧养老”新浪花
C. ③养老变享老——数字适老开启“银发友好”新时代
D. ④中国式养老的现代延续
3. 材料一这篇新闻报道使用了大量数字,请分析其作用。
4. 材料二提到社区是养老服务的“伞形结构”主干,这一比喻体现了社区哪些功能?请结合材料二概括。
5. 为什么现阶段数字适老仍需以社区为枢纽?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 B 2. B
3. ①增强报道的客观性与可信度。②量化展示政策成效与服务规模。③突出服务覆盖的广泛性与普惠性。
4. ①是连接国家、家庭与个人的核心枢纽,将养老服务精准递送到家庭。②社区为养老机构提供落地与监督平台。③社区整合政府、市场与志愿资源。
5. ①社区能组织培训,帮助老人掌握数字技能。②社区可整合智能设备与健康服务资源。③社区弥补技术缺乏情感关怀的短板。④社区体现中国“家国一体”养老的制度优势。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聚焦中国养老问题,通过两则材料呈现了数字化与社区化双轨并行的养老模式创新。材料一以详实数据展现数字技术赋能“银发经济”的实践成果,强调科技的人文温度;材料二从社会治理视角剖析社区作为养老枢纽的“伞形结构”,体现中国特色养老的制度优势。两则材料互补共生,既展示了技术革新对传统养老模式的突破,又揭示了社区在连接国家与家庭中的关键作用,共同勾勒出中国式养老从“老有所养”到“老有优养”的升级路径。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的能力。
A.“二者均强调技术替代人力的核心作用”错误,材料一“数字适老的技术迭代,本质上是一场从‘替代人力’到‘重塑生态’的进化” 说明作者认为技术不应仅仅是替代人力,而是要构建新的养老服务体系。材料二,“国家建立起以社区为平台的老年社会服务体制……的连接枢纽”,强调社区作为服务枢纽的组织功能,突出“国家-家庭-个人”的连接机制。
C.“存在本质矛盾”错误,材料一“技术赋能养老”是辅助居家养老(如安全监测、健康管理),材料二“家庭亲情不可替代” 强调情感需求,二者并非“本质矛盾”,技术是补充而非替代。
D.“材料一并没有政府积极参与养老的行为”错误,材料一同样体现了政府的积极参与。如“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促进数字技术适老化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启动‘数字适老中国行’活动”“发布‘十件实事’”等,均表明政府是数字适老政策的制定者与推动者。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内容拟写标题的能力。
B.材料一②内容聚焦线上尊长热线、线下体验中心、社区康养解决方案等服务落地,而非“智慧养老”;“银色浪潮激起‘智慧养老’新浪花”侧重技术,与“服务”主题不符,不恰当。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数字使用作用的能力。
增强说服力与可信度,如“超20万场‘银龄数字课堂’”“近6亿人次享受‘一键呼入’”“服务老年客户8919万人”等具体数据,使报道内容更具客观性和权威性,避免空泛描述,增强读者对数字适老成果的信服。
量化成果,展现发展规模与成效,数字直观呈现了政策落地后的实际成果,如“7959家智慧助老体验中心”“2.5万场助老活动”“167万个康养会员”等,清晰展示了数字适老从概念到产业化的“燎原之势”。
突出服务的广泛性与普惠性,“近6亿人次”“31个省”“覆盖近33万人次”等数据,强调服务覆盖范围之广,体现“不落一人”的普惠理念,凸显数字适老的社会价值。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社区成为老年社会服务中……养老的又一次现代延展”“社区作为……老年人居家享受养老服务”,社区作为“伞”的主干,是连接“国家—家庭—个人”的桥梁,承担着政策落地、资源整合、服务传递的核心作用。
“社区具有养老枢纽的作用……可以更加灵活地提供养老服务、更加精准地实现供需匹配”,对养老机构:社区是其服务落地的平台,支撑专业支持、质量监督与评估。对居家养老:社区是支持平台,提供灵活、精准的服务匹配。
“市场和志愿性组织也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到社区服务中”“在中国……是国家与个人之间、政府与社会之间的重要桥梁”,社区聚集政府、市场、志愿组织等多方力量,统筹协调各类资源,形成养老服务合力。


展开余下试题【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材料一提到数字适老需“暖心服务”(如线下体验中心、“银龄”教学),社区可提供线下场景(如智慧助老体验中心、社区课堂),帮助老年人接触、学习适老技术(如智能设备操作),避免数字服务“悬空”。
社区是政策、市场、家庭的“整合者”(材料二),既能承接国家数字适老政策(如工信部方案),又能联动企业提供适老产品(如智能门锁),还能了解家庭实际需求(如老人健康状况),实现数字资源与老年需求的精准匹配。
社区可以提供辖区内居家养老所需的服务递送,“在家庭中所获得的生活照料和亲情关爱是其他养老方式难以替代的”,社区能满足老年人的情感需求。
依托社区推进数字适老,符合“家国一体”的传统,发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治理优势,确保数字适老不是少数人的福利,而是普惠性、可持续的公共服务,社区体现“中国式养老”的制度优势。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普者黑看见一匹马
兴安
①马在蒙古族人的心目中,就是不会说话的亲人。
②我对马的感情是与生俱来的,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马的眼睛,在“蒙古五畜”中,马的眼睛是最接近人的眼睛的。羊的眼睛过于含混,牛的眼睛过于呆直,骆驼的眼睛过于缥缈。只有马的眼睛,让人感到亲近、熟识和生动,就像是蒙古女人的眼睛,充满了温情和善意。
③不久前,我在云南的普者黑,一个彝族山寨,看见一匹马。那天早上,我一个人在寨子里闲逛,小雨刚过,巷子里空无一人,水雾漂浮,除了远处传来的鸟鸣,一片寂静,仿若仙境。冷不丁,在我前方的一个窗洞里伸出了一只马头。马向外拉伸着脖子,眼眸盯着我,像是一种召唤。我赶忙迎过去。这是一匹北方马,不是云南的滇马,颜色接近红棕色,虽不如西洋马高大,但是很结实,头颅健硕,胸宽鬃长。这一系列特征,尤其是它的眼睛,告诉我这是一匹蒙古马,而且应该是一匹漂亮的科尔沁蒙古马。我心头一热,感觉在遥远的异乡见到了久违的亲人。
④在蒙古草原上,马几乎是半野生状态,马群撒出去几天甚至一个月也不用管它们,它们成群结队,自由地游荡在草原上,觅食撒欢,即使在白雪皑皑的冬天,它们也会用蹄子刨开厚雪,吃上被雪滋润的枯草。如果遇到狼的袭击,它们会用坚硬的蹄子,将狼的脑壳踢碎。而眼前的这匹蒙古马,却被关在窄小的楼洞里,只能从窗口伸出脑袋,翕动着鼻翼向外张望。我有些心酸,想象它如何从几千里之外的草原,背井离乡来到这里。它的心境如何?想不想故乡?那渴望的眼神,明明希望有人能将它解救出来,可我无能为力。马似乎觉察了我的怯懦,无望地缩回去,转过身,将浑圆的臀部朝向我,浓密的马尾向我怄气似的甩动两下。可是,它一边吃着草料,一边还转过头,偷偷地瞄我一眼,那眼神在黑暗中只是微弱地一闪,只有我能觉察到。
⑤雨又下起来了。我准备离开,嘴里本能地冒出一句告别的蒙古语“拜日泰”。可是当我走出差不多十几米远的时候,突然听到身后一阵响鼻,我回过头,只见那匹马伸长了脖子,张开鼻孔,睁着溜圆的眼珠望着我。我急忙回身又来到它的面前。马见我回来,几乎将整个脖子伸出窗外,张开黑黝黝的鼻孔翕动着,喘着粗气,然后又深深地打了两个响鼻。我伸出手,试图抚摸它的前额,可是它下意识地躲开,用那只没有被鬃发遮住的眼睛,哀怨地看着我。此时的那只眼睛,比刚才更亮,也更潮湿和晶莹。我看见它的背部,有两条很深的疤痕,这是长期驾辕拉车留下的印记。
⑥雨下大了,我不得不离开,听着它的响鼻,我没有停下脚步,拐进了一家烟酒小店。老板娘是一个黝黑的、俊秀的彝族中年妇女,目光明亮而热情。我向她打听那匹马的故事。老板娘告诉我,这匹马被主人买来很久了,主要用来拉花车,就是旅游马车。这两年因为疫情,游客少了,所以马几乎天天被关在屋子里。其实彝族人在历史上与马的关系和蒙古人很相似,彝族谚语里就有“上山赶牛群为乐,出门骑马为荣。”他们从小就练习骑马,每年都要举办火把节和赛马会,每年农历的八九月属马日,每一家人都要用茅草扎一匹马,摆在村口,以此祭奠祖先神灵。可是现在家家都有摩托车或者汽车,如果不搞旅游花车,马真是一点用也没有。机器代替了马的很多功用,马的速度和高效的优势失去了,人与马的相互依存的共同体关系开始分离,就像文学史上的“多余人”一样,马成了社会和历史进程中的“失败者”。临走,老板娘告我,明天是我们彝族一年一度的草马节,一定有很多游客来,那匹马该派上用场了。我沮丧地告别老板娘,想起意大利人费班尼斯的话——“既然我们已经不再需要马来确保我们的日常生存的需要,那我们就去爱它们,了解它们”。
⑦第二天,我早早地来到村口,看着村民们把扎好的草马有序地立在路边的草丛里。不一会儿,前方一阵喧哗,接着是一阵马蹄声,原来是一匹黄栗色的矮脚马,就是滇马,拉的车是双轮马车,车上坐了五六个游客,车棚缀满了五颜六色的野花。眼前这匹矮脚马的鬃毛被剪得整整齐齐,连刘海都是平的,像一匹骡子,没有了野性,甚至还有点滑稽。正在这时,人群两面散开,翘首张望。只见一匹高大的棕色红马,扬着长长的黑色鬃发,缓步而来。红棕马步伐迈得很大,速度也不快,仿佛就是为了让两边的人检阅、拍照,甚至欢呼。我终于认出来了,它就是我昨天还为它牵肠挂肚的那匹蒙古马。它似乎也在人群中看见了我,头稍稍往我的方向侧偏了一下,溜圆的眼珠看了我一眼,打了两声响鼻,一晃而过。花车匆匆而过,可我脑海中依然闪现着那匹马的光彩和豪迈。在它的眼神中,我看了自信和骄傲,而昨天窗洞中哀怨和孤独,已经一扫而光。这一刻,我感到释然。
⑧艺术理论家阿尔布莱希特·萨弗尔在《雕塑艺术:骏马和骑手的形象呈现》一书中写道:“在所有的动物中,只有马有着悲伤的外表。”而“马之所以悲伤,是因为它不得不放弃了它自己的意志和自由”。萨弗尔对比了狗的驯化经验,虽然狗也同样没有了意志和自由,但是它对此完全没有感知,它心甘情愿地为主人效劳。相反马是清醒的,天性想让它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但是宿命又让它囚禁在永恒的奴役之中,无休止地听从人类的支配,这种状态颇似加缪解读的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假如西西弗斯每次推巨石到山顶之后就会失忆,忘记巨石将滚落下来,那么每一次推巨石对他来说都是第一次,这就变得毫无悲剧性可言了。而在马的存在中,叛逆、对自由的坚持和逃脱的欲望已经失去可能性,只能成为一种遥远的记忆,或者命运轮回。这种悲剧的循环比我前面说的马在现代历史中的退出和被抛弃,更具有存在意义上的悲剧性。
⑨回到北京已经两个月了。普者黑那匹红棕马一直占据着我的记忆,挥之不去。逐渐地,它已经幻化成为两个影像,一个从黑暗的窗洞里伸长了脖颈,眼眸哀怨忧伤;一个高昂着头颅奔走,气宇轩昂。我无法确定哪一个才是真实的它,但直觉告诉我,我与那个眼眸哀怨且忧伤的它在情感上更能惺惺相惜。
(本文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就写出了马在蒙古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高,这与后文彝族人把马关在屋子里的冷落态度形成对比,显示了两个民族对马截然不同的态度。
B. 我从普者黑这匹蒙古马的眼睛里看到了“渴望”“哀怨”“自信、骄傲”等多种神情,契合了文章开头所说的“我对马的感情是与生俱来的”。


展开余下试题C. 蒙古马在草原上是自由、半野生的状态,而滇马却是连鬃毛都被剪得整整齐齐的滑稽模样,说明滇马不如蒙古马有野性。
D. 花车巡游时蒙古马因为受到了人们的检阅、拍照,而重新获得了骄傲和自信,这一刻“我”觉得之前的担忧是多余的,于是感到释然。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3段中,对彝族山寨的环境描写,突显了其缥缈寂静的特点,作者沉浸其中,也为后文“冷不丁”地发现蒙古马提供了合理性。
B. 第4段“它的心境如何?”“想不想故乡?”连续发问,作者通过对这匹蒙古马拟人化的揣度,生发出对它当下处境的忧伤之感。
C. 作者把现代社会中的马比作文学作品中的“多余人”形象,意在使文章更具有文学性,进而引发读者的思考。
D. 从“小雨刚过”“雨又下起来了”到“雨下大了”,“雨”不仅写出了时间的推移,也隐含了作者心境的变化。
8. 本文叙述了作者与一匹蒙古马相遇的故事,为什么还要介绍历史上彝族人与马的关系?
9. 为什么“我与那个眼眸哀怨且忧伤的它在情感上更能惺惺相惜”?结合文本做简要分析。
【答案】6. B 7. C
8. ①用彝族历史上骑马为荣、以马祭神的亲密关系,对比现在马因机器替代、疫情被关的冷落,突出马被时代边缘化的困境;
②说明马的处境是时代趋势(机器替代)和现实因素(疫情)导致,非彝族不重视马,避免误解;
③为后文草马节、马拉花车铺垫,且从蒙古到彝族的拓展,体现人与马依存断裂是普遍现象,深化主题。
9. ①哀怨源于马背井离乡、失去自由、遭奴役,而花车巡游的骄傲只是暂时工具性表现,并非回归自由天性;
②“我”本就对马有与生俱来的感情,同情其困境,认同它对自由的渴望,更能感知其清醒却被迫接受宿命的悲剧;
③哀怨的马是时代中弱势生命被抛弃的缩影,体现普遍困境,与“我”对生命本质的体察更契合。
【解析】
【导语】《在普者黑看见一匹马》以偶遇蒙古马为线索,串联起马的处境与民族记忆。作者借马的哀怨与骄傲,折射时代变迁中人与马依存关系的断裂,又以萨弗尔的话深化对生命自由的思考。文字细腻,情感真挚,让一匹马成为叩问生命与时代的载体。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
A.“这与后文彝族人……截然不同的态度”错误。由原文“其实彝族人在历史上与马的关系和蒙古人很相似”“现在家家……真是一点用也没有”可知,马被关是因时代趋势和疫情,非彝族冷落,两民族对马态度并非“截然不同”。
C.“说明滇马不如蒙古马有野性”错误。由原文第⑦段“眼前这匹矮脚马的鬃毛被剪得整整齐齐……是拉旅游花车”可知,滇马剪鬃毛是因用途,非天性无野性。
D.“蒙古马……之前 担忧是多余的,于是感到释然”错误。马的骄傲源于重新获得工作价值,而非因被拍照;作者释然是因马暂时摆脱囚禁状态,但深层担忧未消。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意在使文章更具有文学性”错误。由原文第⑥段“机器代替了马的很多功用……马成了社会和历史进程中的‘失败者’”可知,比喻是为揭示马被边缘化的困境,而非仅为“文学性”。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①从原文第⑥段“出门骑马为荣”可知彝族历史上与马亲密,再结合“马天天被关在屋子里”的现状,通过二者对比,凸显马被时代边缘化的困境,明确马从“生活伙伴”沦为“被囚禁者”的变化。
②依据原文第⑥段“机器代替了马的很多功用”,可知马的冷落是机器替代的时代趋势,再加上“这两年因为疫情”的现实因素,能排除“彝族不重视马”的误解,说明处境非民族态度导致。
③由原文第⑥段“明天是我们彝族一年一度的草马节”,可看出此内容为后文第⑦段草马节马拉花车情节铺垫;又因“彝族人在历史上与马的关系和蒙古人很相似”,能拓展出“人与马依存断裂是普遍现象”,深化主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①根据原文第④段“被关在窄小的楼洞里”,可知马失去自由,再结合第⑤段“背部有两条很深的疤痕”,能确定哀怨是马真实处境的流露;而第⑦段“花车匆匆而过”,说明巡游时的骄傲是暂时的工具性表现,故哀怨更贴近马的本性。
②从原文第②段“我对马的感情是与生俱来的”,可知“我”本就亲近马,再联系第④段“我有些心酸”的感受,能推导“我”同情马的困境,且结合第⑧段“马是清醒的”,可感知其被迫接受宿命的悲剧,产生共情。
③依据原文第⑥段“马成了社会和历史进程中的‘失败者’”,可知哀怨的马是时代中弱势生命的缩影,再结合第⑨段“我与那个眼眸哀怨且忧伤的它在情感上更能惺惺相惜”,能得出这一形象契合“我”对生命本质的体察。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选自《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有删节)
材料二:
当大叔之据京城,取廪延以为己邑,虽舜复生,不能全兄弟之好,故书①曰“郑伯克段于鄢”,而不曰“郑伯杀其弟段”,以为当斯时,虽圣人亦杀之而已矣。夫妇、父子、兄弟之亲,天下之至情也,而相残之祸至如此,夫岂一日之故哉!
《谷梁》曰:“克,能也,能杀也。不言杀,见段之有徒众也。段不称弟,不称公子,贱段而甚郑伯也。于鄢,远也。犹曰取之其母之怀中而杀之云尔。甚之也。然则为郑伯宜奈何,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呜呼!以兄弟之亲,至交兵而战,固亲亲之道绝已久矣。虽缓追逸贼,而其存者几何,故曰于斯时也,虽圣人亦杀之而已矣。然而圣人固不使至此也。《公羊传》曰:“母欲立之,已杀之,如勿与而已矣。”而又区区于当国内外之言,是何思之不远也。《左氏》以为段不弟,故不称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求圣人之意,若《左氏》可以有取焉。
(选自苏轼《论郑伯克段于鄢(隐元年)》,有删节)
【注】①书:《春秋》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国不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杭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