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2 2025-10-20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高三语文月考试题
本试卷共11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2025.10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这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深沉的历史意识,为中华民族打下了维护大一统的人心根基,成为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而不断复兴的精神支撑。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中华文明长期的大一统传统,形成了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向内凝聚”的统一性追求,是文明连续的前提,也是文明连续的结果。团结统一是福,分裂动荡是祸,是中国人用血的代价换来的宝贵经验教训。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节选自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东西并峙,都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帝国。两个庞大帝国之间,没有直接接触,然而彼此都间接地知道远处有这样一个大国,广土众民,文化粲然。中国人称罗马帝国为“大秦”,俨然视为遥远的另一个秦帝国,其推重可知!东西两大帝国的统一大业,均由本处于边陲的势力,凭借优势的武装力量,以征伐完成——这也是双方共有的形式。
两个帝国的征伐过程,则不相同。秦灭六国,杀伐甚重;六国既灭,未闻秦军戍守六国故地。秦亡,一时起义的诸侯军队,灭秦之后兵锋南下,也未闻戍守秦国故地。刘项相争,刘邦得了天下,汉兴之后,早期郡守大都是由勋旧出任。然而,也未有汉军戍守内地的历史记载。此后中国的历史中,只有外族征服中国,方有戍军入驻国内之事。相对于中国的情形,罗马军队是由本国农户组成。罗马大将率军出征,罗马兵团大多随统帅将领留戍征服地区。于是,一批又一批,罗马子弟离开意大利半岛,却在新得的领土落户,成为当地的统治群。
中国、罗马两个地区的不同处,当在中国早就有了郡县制度。春秋时代,秦、楚、三晋,都在扩大领土的过程中,将新获土地,派遣流官治理,不再实行世袭封建。秦统一天下以前,七国均已纷纷建立郡县两级的地方行政体系。秦汉地方长官,通常不由本籍人士出任,但地方掾吏则为当地俊秀。中央又有刺史监临督察地方官员。这一套制度,起源早,发展时间也颇长久,因此运作相当顺畅。中央有了这一套统治机制,完全不必依赖军队,即足以统治广土众民。反观罗马的情形:地中海地区是泛希腊文化的天下,也是罗马帝国的本部,但周边地区,包括今日的中东及欧洲大陆,其族群成分处处不同,各地的政治单位也各有不同的组织形态。希腊亚历山大建立的大帝国,为时短促,即已分崩离析。于是,罗马军团兵锋所指,每一地区都有独特的情况,罗马不能建立类似中国的郡县制度,只能在各地以不同的方式,与当地原有势力取得合作,以宗主国的地位,依赖戍军,控制属地。罗马军队马背上取得的天下,还是只能从马背上统治。这一形势当然极不稳定。日久之后,分成各地的罗马军团,亲近自己利益所在的戍地,对宗邦故国,未必忠诚不贰。强藩率军回朝,或是近卫将领专控朝政,都使罗马帝国长期沦于军人专政的痼疾。
浏览完整试题
再由文化发展的角度看。战国时代虽然百家争鸣,主流思想毋宁是儒家。秦以法家治国,其实法家不过是儒家的变种;汉兴以后,黄老曾经短暂得势,汉代终究以外儒内法为根本。儒家士大夫不断凭借政治与社会的优势地位,推行儒家教化,以致儒家思想深入人心,民间的民俗文化也逐渐与儒家融合。甚至边远地区,地方官员不断努力于教化工作,其涵化的力量十分强大。再加上中国文字是视觉文字,足以克服方言的隔阂。于是,虽然广土众民,地方性的差异不少,中国能保持相当一致的文化同构型,政治权力可以更迭,文化认同则足以维系共同体的延续不散。罗马以军事力量控制庞大帝国,并不存心以教化的力量,建立主流思想。于是,各地的故有文化,以及凡此故有文化的知识分子,都各行其是。在整个欧洲成为基督教的天下时,这一制度性的宗教,虽有普世的理念,却又有强烈的排他性;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将异端赶尽杀绝。欧洲长期笼罩于定于一尊的意识形态及精神生活,容不下任何不同的理念。
从经济的层面来看,罗马与秦汉帝国,都曾将广大地区的地方经济,组织于一个庞大的经济体系中。在“罗马的和平”之下,舟车来往,无远弗居,各地物产,互通有无。地中海是罗马帝国的内海,地中海地区是罗马的中原。然而,各地物产的交流,主要的大宗生产品,例如橄榄油、葡萄酒、皮革、食盐……乃至于一般家用的物品,其实还是在地方性的市场圈内解决。相对而言,汉代中国的庞大经济网络,其中资源交流,由农舍到城市,一层一层集散,实与一个道路系统密切相关。大路、支线,以及河流航道,编织为一个相当固定的交流网络,将中国本部紧密联系为互相依存的整体。罗马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其实只指涉意大利半岛,及北面的东西大路。地中海的航道、船运虽可由一个港口到另一个港口,纵横自如,但不会构成固定的网络。两者相较,中国经济体系,一旦编织成形,可以扩张,却难以裂解。如果分裂为几个地区性的网络,仍会回到整体大网。因此,中国历史上,国家分裂时,经济的重新整合,常早于政权的统一。罗马则不然,地区性的经济网络是构成庞大交换网络的成分。地区网络与地区网络之间,可以彼此来往,无须依赖一个固定的交通网,也无须依赖固定的资源供求。因此,罗马的庞大经济体系,一旦破裂,其中个别的成分,没有再求重整的迫切需要。罗马帝国秩序的稳定性不如中国,凝聚力不能持久,以致在罗马帝国之后,欧洲及中东、北非,裂解为多文化、多族群的列国体制。
(节选自许倬云《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比较》,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指出,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想要认识中国,必须立足于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否则无法理解古今中国以及未来中国。
B.材料二引用秦灭六国不驻军、诸侯灭秦不守秦地、汉兴无戍军三例,意在说明秦汉军事力量薄弱,无法派遣军队控制地区。
C.材料二谈到秦汉与罗马文化,指出欧洲基督教具有强烈排他性导致了文明分裂,而中国因推行儒家教化消弭了地方的文化差异。
D.材料二中提到地中海的航道不会构成固定的网络,不依赖固定的资源供求,这体现了罗马帝国经济体系的灵活性优于秦汉帝国。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以“唯一绵延不断的国家形态文明”为核心前提,推导出“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的结论,为讨论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做铺垫。
B.材料二“罗马军队马背上取得的天下,还是只能从马背上统治”一句,既概括了罗马军事征服的特点,也暗示其统治具有脆弱性。
C.材料二并非仅呈现秦汉与罗马的差异,而是结合中国本部与地中海区域的地理环境、族群构成等背景,分析差异产生的深层原因。
D.材料一侧重对比分析,材料二侧重理论阐释,论述角度不同,但都与“文明的统一性与连续性”有关,有利于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3.以下表格是对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政治体制的梳理和分析,请根据原文在下表括号中填入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
比较维度 秦汉帝国 罗马帝国
地方治理 郡县制 ①
官员任免 ② 罗马军团留戍
监督方式 ③ 无
4.材料二具有史论文的严谨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5.材料一提出中华文明的统一性追求“是文明连续的前提,也是文明连续的结果”。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匆离额济纳
范长江
骑骆驼作沙漠长征,在我尚为第一次。我们在北平和平绥线一带所看到的骆驼,体格总不很大,驼峰小而倒仆的多。这五只骆驼,因为被喀尔喀人终年休养着,精神焕发,体格壮美,其中三匹有出乎寻常的高度,人骑在驼峰间,只剩了一个头部比驼峰略高一筹。骆驼肚子肥大得可怕,从脊梁到肚底,我们这般骑士们的腿长只够它五分之二。新长的秋毛,是那样的鲜嫩,那样的舒展。
驼主兼向导的这两位蒙古喇嘛,一个叫道尔济,一个叫苏牧羊,是同胞兄弟俩。翻译是久留蒙古的汉人老杜。老杜从前拉骆驼惯走外蒙古,酒泉到绥远一路也很熟,蒙古话说得很漂亮。他们知道我是初行戈壁,选择了那匹比较矮而年轻的骆驼,给我作骑驼,顾虑大驼不好驾驭,恐怕我跌下来。实在是骑驼比骑马平稳安适得多。
用汽车行戈壁,并不感觉戈壁十分广阔,骑上骆驼,就感到缩地之无术了。由白音泰来东南过东河,额济纳肥美的森林水草区,慢慢留在我们的后面,骆驼舒缓平稳的脚步,前后摇荡着骑人的上身。驼背上不必要很完全的骑鞍,有相当垫隔的工具就行。驼不要繙,牵着连在它鼻上的单索,就可以对它指挥如意。
展开余下试题
你要想骆驼自己加速它的行进速度,最好让它们并排着前进,平行局势下,谁也不肯让谁,它想赶过它的同伴,而它的同伴却没有一个愿意落后,你快我更快。它们各不相让,我们赶路的人,却占了便宜。生存是竞争的,为了竞争,各方面不能不全力奋进,否则将成落伍者和失败者。
戈壁中无鲜明的道路,只是望着山头走。走过一个山头,又望着另外山头,作为前进的指针。连续通过两大戈壁滩,骑得乏了,下驼休息。下面是干燥的沙地,寸草不存,四望遥远的天边,有时有山,有时我们的视线消失在阴灰的地天相接的气氛里。人是这样的四个,骆驼是这五匹。两个蒙古人和我语言不通,他们三个相互间谈得起劲,我自己除了偶尔和翻译谈几句之外,没有方法可以表达我的思想和感情。我这时才感到戈壁之辽阔,及其给予旅人之空虚。一片戈壁盆地的中心,沙地上存留着灰白色的细泥沉淀块,整个来说,这些沉淀泥块已经破碎了。远远看去,还保存着蜂巢式的平面。假如回到万万年以前,戈壁正是碧蓝海底的平沙,如果我们坐在探海器里,沉坠到汪洋的中心,那时可能遇到许多鲨鱼、乌贼、珊瑚之类,隔着玻璃我们可以和许多水栖动物见面。可惜我迟生了若干万万年,沧海已成荒漠,风沙而外,所余的只有极少的古海征候了。
途次,常遇成堆的白骨狼藉戈壁中,盖为过去横渡沙漠而牺牲之骆驼。骆驼本生于沙漠,其所恃以生者,以其能食各种杂草,有水囊可以蓄水,有驼峰可以耐饥,故能纵横大漠,独傲群兽。待其经过一定时期之后,一代之生命即告结束,黄沙广漠,即为此漠上英雄白骨之陈列所。过去若干代如此,今后若干代亦莫不如此,此盖为骆驼生存史之本质。然而我们所骑未死骆驼,对于彼等先代之白骨,仍时现惊避之行动,是盖有惧于“死”。生物必不能不死,而生物皆不欲死,此生物之所以奇特也。
午后走过了一个十数里的大沙窝区,黄昏后又走进另一沙窝,我有点不愿意走,一方面是骑骆驼骑得饿了,一方面是恐怕走进沙窝,夜间走不出来。但是老杜告诉我,苏牧羊的意思是再过了这片沙窝才住下,过了沙窝有草可以喂骆驼。我当然只好听话。天是慢慢由太阳的世界走入月亮的世界,朦胧的月光射在紧密的沙浪上,半明半暗的浪头,无尽地连绵着,起伏着,四望都是茫茫。五匹骆驼在苏牧羊领导之下,转来转去,浮沉在沙浪之中,飘荡,飘荡。到嫦娥小姐都有休息的意思了,我们仍没有发现沙海的边沿。看苏牧羊东张西望的神气无疑是迷路了。既然丧失了方向,也只好暂时找地住了下来。沙里无水无草,因为沙是松的,帐幕也立不起来,草率地烧些茶吃,我们就露天睡在沙上了。
仰面看到明月和星光,她们陪着我们。她们的态度非常温和活泼,似乎有几分嘲笑人类。笑人类的活动太迟缓,太小气,太自私,太白费气力。因为她们想来,人类正当的生活期,应该是集中所有的力量,克服自然界,增加全人类的享受,而现在还停滞在民族压迫民族、阶级压迫阶级、世界压迫世界、个人倾轧个人的时期,人类的进步太慢了,墨索里尼和希特勒在拼命提倡压迫弱小民族,说是“传播文化”,这完全是开人类历史的倒车。在她们看来,是更加可笑了。
我们这一小队人驼,实无异于大海中的孤舟,假如我们今夜就消灭在沙漠里,等于大西洋上沉没了一只帆船,不会引起世人的注意。这种遭遇,常常令许多有志的人灰心。他们努力的苦心,总希望世人了解和同情,如果一番热忱放在冰窟里,往往令人伤心丧气。然而,真正从事艰难事业的人,又应该有更深的了解。人与人间之彻底了悟,因生活环境之不同,与修养之有别,纵然平心静气,障碍已多,何况利害不齐,观点各异。故明代名将俞大猷说:“真丈夫处世,唯自信而已,又何穷通得失之足动于其心哉!”这实在是紧要的秘诀,我们认定事情做去,旁人是否能了解我们的苦心,大可不管。
太阳刚从地平线的东方放出红光,我们已经骑上骆驼随沙梁而起伏。骑驼有如骑龙,因为它的头颈有几分像龙,走路的风度,又安详落大。驼上四望,风景索然,于是转而运用思想,往往能把一个问题想得很远很深,没有什么另外的刺激可使我的思想混乱。我这时才明白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精义。淡泊指生活,宁静指环境,即生活之物欲不能过高,始能建立高尚之志趣。同时自己心内心外,都要保持安宁与清静,才能集中精力,致力于精深远大之事功。因为是清晨,看准了方向,约二小时走出沙窝。飓风区海浪式的沙窝,上上下下,象征人生之崎岖,崎岖中正有人生最精彩的节目。一入戈壁,宛如人入顺境,平顺生涯,又无大可称述了。
(节选自《中国的西北角》【注】,有删改)
【注】《中国的西北角》是新闻记者范长江于1936年出版的通讯报道集,记录其1935年7月至1936年5月期间对中国西北地区的考察经历。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作者多次骑骆驼穿越戈壁的经历,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西北驼运生活的细节。
B.“人骑在驼峰间,只剩了一个头部比驼峰略高一筹”“腿长只够它五分之二”等正面描写,突出骆驼体型的高大。
C.“嫦娥小姐都有休息的意思了”一句,以混搭的语言风格和幽默的语调,赋予自然以灵性,烘托旅途的愉悦心理。
D.文本引用明代名将俞大猷的话,抒发了真正从事艰难事业的人应秉持自信、不必在意旁人是否理解自己苦心的感慨。
7.关于文本中对骆驼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表面看来,作者是对骆驼的外表进行赞美,因为它们提供了交通上的便利,内在看则是对“骆驼精神”的赞美。
B.以“用汽车行戈壁”的感受与骑上骆驼“感到缩地之无术”进行对比,突出骆驼行进视角下人对荒漠环境深感无奈。
C.文本塑造出的骆驼的独特形象,既丰富行程叙事,又成为读者理解荒漠环境、作者旅途情感与文章主题的切入点。
D.文本对骆驼的描写更多基于作者自身的旅途体验,茅盾《风景谈》则借对骆驼队的描写,含蓄地表达对延安抗日军民的赞美。
8.某电视台拟以“戈壁行吟——范长江《匆离额济纳》”为题拍摄电视纪录短片,请你任选文本中的相关段落为该纪录片的某画面拟写文字脚本,要求拟写的文字具有文学性。(4分)
9.作者骑骆驼穿越戈壁时,将眼前所见与人生哲思、生命感悟相融合。请结合文本举例分析。(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材料二:
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有删改)
材料三:
荆州牧刘表死,鲁肃乞奉命吊表二子,且以观变。肃未到,而曹公已临其境,表子琮举众以降。刘备欲南济江,肃与相见,因传权旨,为陈成败。备进住夏口,使诸葛亮诣权,权遣周瑜、程普等行。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惟瑜、肃执拒之议,意与权同。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留曹仁、徐晃于江陵,使乐进守襄阳。权自率众围合肥,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荆州还,遣张喜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
展开余下试题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有删改)
材料四:
进,与操遇于赤壁。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预备走舸,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进,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1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是时曹公新得A表众B形势C甚盛D诸议者E皆望风F畏惧G多劝权H迎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吊,指悼念死者,与成语“吊民伐罪”中的“吊”意思相同。
B.“表子琮举众以降”与“举天下之豪杰”中的“举”意思不同。
C.遗,指送给,与《师说》中“小学而大遗”的“遗”意思不同。
D.兼,指同时、并且,与“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的“兼”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赤壁之战的描写,《三国志》中魏蜀吴三方人物传记偏重于对己方的描写,而《资治通鉴》则是从交战的双方来展现的。
B.四则材料同记赤壁之战,但材料一、二略写,材料三、四详写,记述了火攻奏效,曹军战船被孙刘联军全部焚毁、只能败逃的史实。
C.四则材料都记载了赤壁之战中曹军有瘟疫流行,但存在瘟疫具体出现在交战前后有差异,材料一、二、三是在战中,材料四是在战前。
D.材料四记述黄盖诈降,曹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指点点,毫无防范,暗示战争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而非自然条件和物质条件。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刘备欲南济江,肃与相见,因传权旨,为陈成败。
(2)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14.请结合材料四,概括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5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蝶恋花
史达祖
二月东风吹客袂。苏小①门前,杨柳如腰细。胡蝶识人游冶地。旧曾来处花开未。
几夜湖山生梦寐。评泊②寻芳,只怕春寒里。令岁清明逢上巳。相思先到溅裙水③。
【注】①苏小:南齐钱塘名妓苏小小。此处借指所恋之女子。②评泊:思量,忖度。③溅裙水:指妇女在水边洗裙,这里代指游春的场景。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开篇“二月东风”点明时间,“吹客袂”既写出词人旅途奔波之感,又暗示其心境因即将到达思念之地而有所波动。
B.“苏小门前,杨柳如腰细”既展现了初春杨柳的柔美姿态,又烘托出“苏小”居所的清幽雅致,暗示出词人心中女子的婀娜形象。
C.“蝴蝶识人游冶地,旧曾来处花开未”侧面烘托出此地为昔日游乐之所,词人借问蝴蝶花开与否,含蓄地表达出对旧景重现、佳人依旧的期盼。
D.整首词用词精准,意境优美,情感真挚,上阕侧重于描写春日之景与往昔回忆,下阕侧重于抒发当下的思念之情,情景交融,过渡自然。
16.本词下阕“几夜湖山生梦寐。萍泊寻芳,只怕春寒里”在表情达意上极具特色,请结合词句内容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青色是解读中华传统文化的色彩密码之一,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 ”描写将要下雨时的阴郁,又用“ ”表现天空的广袤无垠。
(2)在《虞美人》,李煜用“ , ”两句来抒发物是人非的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
(3)《荀子·劝学》中“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
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窗子是房屋最迷人的镜框,节令变换着镜框里的风景。冬意最浓的那些天,屋里的热气和窗外的阳光一起努力,将冻结在玻璃上的冰雪融化;它总是先从中间化开,向四边蔓延。①透过这美妙的冰冻,我发现严冬的世界才是最明亮的。窗外的小树林何曾这般明澈?②我想:脱去了叶子的小树林,才会如此明澈,经历了人间悲欢的人,才会如此通透。明澈与通透成就了安宁。
安宁不是安寐,而是一种博大而丰实的自享,世上唯有创造者拥有的自享才是真正的幸福。③朋友送来一盆“香棒”(香蒡,又名滴水莲、滴水观音、佛手莲花),放在我的窗台上说:“看吧,多漂亮的大叶子!”
这叶子像一只只大手,伸出来,叫人欣赏。逆光中,叶子舒展着潇洒的线条。一种奇特的感觉出现了!严寒占据着窗外,④丰腴的春天却在我的书房里怡然自得。自从有了这盆“香棒”,我才发现我的书房竟有如此灿烂的阳光。夏天里,阳光的双足最多只是站在我的窗台上,现在却( ▲ ),直射在我北面的墙壁上。阳光照进“香棒”的每一片叶梗和叶子,把它们变得像碧玉一样纯净但透亮,我仿佛看见绿色的汁液在叶子里流动。植物的血液是碧绿的,心灵的血液是透明的,而世界的纯洁来自心灵的透明。但是为什么总有人说自己纯洁,却以为世界一片混沌呢?
18.请仿照“窗子是房屋最迷人的镜框,节令变换着镜框里的风景”这种比喻的形式,另选本体和喻体,写一个句子。要求比喻贴切,语意完整,表达流畅。(4分)
19.文中加点的部分如果改成:“这是很漂亮的大叶子。”与原句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20.下列关于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句的“冰冻”一词使用错误,应改为“冰洞”。
B.第②句,如将第二个逗号改为分号,表达的层次就更清晰。
C.第③句括号里的内容不能删去,删去会严重影响文意表达。
D.第④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表达更加生动。
21.下列填入文中第三段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无所不至 B.急不可耐 C.无孔不人 D.长驱直入
22.文中第三段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三、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今年暑期爆火的《生万物》一剧严守“土地伦理”这一叙事中心,一切主要矛盾、主要情节都是由此展开。剧中不回避土地带来的苦难与异化,却始终将其视为一种值得敬畏的精神维度。有人评论说,对当下的观众而言,该剧的一个重要价值就是对“精神原乡”的一种深情呼唤。剧中人与土地的深度联结,他们在土地上的生与死
上一篇:
上海市七宝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下一篇:
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2025年秋学期10月质量调研高三年级(三校联考)语文试卷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山东省烟台”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