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3  2025-10-20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期中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重庆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重庆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
4.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历史研究应以客观事实而非价值观为基础,这是中西方史学家长久以来共同追求的核心守则,实事才能求是。理解或诠释,当然是史学研究的魅力所在,但发现与考订史实不仅是历史理解的基础,更是验证历史理解以及实现历史理论更新演进的关键所在。当然不能简单地认为历史学的求真能够完整还原历史,真实是有限度的;但无论是扎实地历史还原,还是借助学术想象力的历史再现或认识,都必须在客观的原则下,借由史料的分析来开展。
今日的史学者普遍相信,受可掌握材料和研究者视野的限制,研究者无法简单地复原全部历史——研究者所展示的历史,具有主观性和片面性,以至于当代中国史学专业大学生的官方教材里都非常明确地指出“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历史”和“史家纂写的历史”是性质不同的两个概念。但史学家们同样明白,这不仅可以被理解为史料无用,或者史学研究可以放弃史料,仅依靠想象价值观或任何预设的规律进行研究;反而是进一步告诫历史学家要更审慎更谦卑地对待史料,更全面更深入地掌握史料,更科学更合理地利用史料——无论是建构新的历史解说,还是打破旧有陈论,都必须从旧史料新解或新史料发现出发。
因此,尽管文史哲都是人文学科,彼此间也确实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以求真为标准才使得历史学既不会是哲学,也不会是文学,反而在精神与方法上更接近科学。史景迁是当代美国最著名的汉学家之一,他曾经写过一部研究清初山东农村基层妇女生活状况的名著《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尽管这是一部非常前沿且有趣的新文化史、微观史著作,但由于地方志等史料中缺乏基层妇女的生活材料,史氏一方面使用了《聊斋志异》等纯文学材料;另一方面又发挥文学想象,对王氏这位具体女性的日常生活进行了诸多细致的细节联想。显然,这部作品“不是妇人王氏的‘信史’”,它或可代表一种历史书写的方式,但不宜被看成历史研究的范本。正如周振鹤指出的,兼具科学和人文两重属性的历史学,“往前进一步是哲学,往后退一步是演义(即文学)”。也就是说,如果历史学不强调客观性,不以求真为标准,不坚持历史解释、理论或背后所代表的价值 观、意识形态等都必须建立在以史料考订、史料分析为基础的“真实”之上,那么,历史学在人文领域的学科属性就会被消解,失去存在的必要。
(节选自梁晨、李中清《从求实到求是:数字史学的价值与追求》,有删改)
材料二:
当前主流的历史学家已经承认通过文献考订是无法复原史实的。如果我们承认无法复原史实,那么如何判断我们通过“科学”方法挖掘、考订更多文献的研究方式是接近还是远离了史实?因此,从这一层意义上,所有文献和考据方面的努力所能达到的只是让我们的研究更具有说服力而已,但“具有说服力”并不等于“史实”,如果套用法律术语,就是这样的研究能达成的只是证据真实,而不是事实真实。


浏览完整试题如果认为历史学作为学科与众不同的力量在于“真实”的话,那么这种认知应当更正为历史学的力量在于“让其他人、或者其所针对的对象或者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真实”,由此注定历史学不可能成为一门还常意义的科学。
但无论是获得真相,还是“让其他人、或者其所针对的对象或者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真实”都属于历史学的力量,而不是历史学的目的,要界定历史学的目的,最为重要的就是要界定历史的作用。人类几乎所有的决定,上至国家层面的政策的制定、决议的形成,下至个人的在早市上选择购买的蔬菜,从本质上都是在对“历史”的研究(或通俗的说就是“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影响未来“历史”的决策,即在“让其他人、或者其所针对的对象或者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真实”的基础上形成“历史认知”,由此来预测和影响未来。在目前史学界,认为“历史认知”可以绝对“客观”以及能做到“客观”的人应该是不多的,我们不得不说任何“历史认知”都是主观的,由此通过人类的主观认知,使得过往的历史与未来建立起了不可分割的联系。
(节选自成一农《抛弃人性的历史学没有存在价值》,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发现与考订史实不能够完全还原历史,但它是历史理解的基础,是验证历史理解以及实现历史理论更新演进的关键。
B. 周振鹤认为历史学兼具科学和人文,如果不强调客观性,历史学在人文领域的学科属性就会被消解,失去存在的必要。
C. 材料一中史景迁的《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借助学术想象力再现历史,并非扎实地还原历史的方式。
D. 材料二认为,通过“科学”方法挖掘、考订更多文献并不一定能让历史研究接近事实真实,而只能提供证据真实。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科学、规范地考订史料和分析史料,是历史学区别于其他人文学科的重要标志,让历史学独立于人文学科而接近科学。
B. 章学诚所言“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即器以明道”中的“事”“器”指历史研究内容,“理”“道”指历史研究成果。
C. “历史学的力量”和“历史学的目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求真”体现了“历史学的目的”,“求是”是“历史学的力量”。
D. 从发现与考订史实到理解或诠释史实并形成历史认知,是历史研究从“实”到“识”再到“是”的完整过程。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盖欲为良史者,当慎辨于天人之际,尽其天而不益以人也。
B. 若乃事实未明,而徒以褒贬、文采为事,则是既不能成书,而又失为史之意也。
C. 班固评价司马迁著《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D. 《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此即为“春秋笔法”。
4. 关于历史研究,两则材料观点有同有异,请简要概括。(4分)
5. 费孝通在《再论文字下乡》中说:“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请结合两则材料说说历史的“实用”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山谷微风
余华
①二月下旬,我和家人离开寒冷的北京,来到冬季时气候宜人的三亚,住在朋友提供的阿那亚二期公寓里。
②阿那亚坐落在吉阳区的山谷里,地势狭长,绵延而上。傍晚时分,我们坐在公寓的阳台上,沐浴微风,眺望远处层峦叠嶂的山势,辽阔壮观,心旷神怡。心旷神怡不只是视觉的向往,还有微风徐徐吹来的惬意悠然。
③七年前的冬季,我们在三亚海棠湾住过一些日子,领略了什么是风急浪高。我们每天在海边的木栈道上行走,嚣张的海风吹得我一阵一阵的头痛,所以这次来三亚带上三顶帽子,心想当三顶帽子都被风吹走后,差不多是我们回北京的时候了。
④我的想法当然错了,这里的微风彬彬有礼,会让我把三顶帽子安然如故带回北京。山谷微风柔和清新,亲切友好,来到身上仿佛是不间断的问候。
⑤初来这里时,我常去下沉式的Y酒店,要一杯咖啡,坐在西班牙餐厅的长桌旁,感受微风吹拂。敞开风格的建筑结构让微风有了细致的变化,我因此想到了一个词汇,这是莎士比亚派遣记忆的信使前来告诉我的。
⑥莎士比亚本能地把风和自由组织进一个句子,在《暴风雨》中,普洛斯彼洛对爱丽儿说,“你将像山上的风一样自由。”在《特洛伊罗斯和克瑞西达》里,阿伽门农对埃涅阿斯说,“请你像风一样自由地说吧。”
⑦就是自由,山谷微风来到通透的敞开式建筑里,依然自如进出,可是墙体的存在试图要规定它的进出,它的自由诉求因此表达出来了。我感受到了与公寓阳台上不一样的微风,阳台上的微风坦率直白,方向一致,扑面而来时毫不犹豫,西班牙餐厅里微风的方向并不总是一致,有些迟疑,有些暗示,有时候迎面而来,有时候在背后提醒,似乎要表达什么,又不知从何说起。
⑧这是什么样的微风,我找不到准确的表述语句,只找到一连串的不是,不是杜甫“细草微风岸”的风,不是高骈“水晶帘动微风起”的风,冯延已的“吹皱一池春水”是因为“风乍起”,过于突然,也不是,更不是“风萧萧兮易水寒”里的风,山谷微风不是壮志凌云之风,不会去送别荆轲,它知道自己普通微小,所以低调,其低调有点像我少年时期在炎热夏天里寻找的穿堂风。
⑨卷起来扛在肩上的草席,这是我少年时有关夏天的意象。那时候我们家搬到了海盐中学后面。当时海盐中学的位置是现在的向阳小学,如今已是全新的建筑,但是这幢两层的旧式建筑完好保存下来,楼上楼下都是五个房间,当时上下各是四个教室、一个教师办公室。当时一层走廊的两端没有门,中间有大门,空荡荡的大门,我中学的四年只见过门框没见过门,这应该是穿堂风乐意光顾的原因。
⑩暑假的时候,我经常在午饭后光着上身,穿着拖鞋,卷起自己床上的草席,扛在肩上,走过池塘,走进海盐中学那幢教学楼的走廊,探寻穿堂风,从这头走到那头,既感受风向,也感受风力,然后选定一个和风习习的位置,铺开草席,席地而睡。
①可是穿堂风是自由主义的风,一会儿从这边过来,一会儿从那边过来,有时候风吹不断,有时候突然没风,像是风扇遭遇停电。


展开余下试题⑩我少年时期夏天的午睡因此充满了缺陷,经常是躺下后还没睡着就没风了,就得起身卷起草席去找下一个风点,确定那里的风还会吹一会儿,再躺下去,可是马上又没风了。
⑬躺下,起身,再躺下,再起身,如此反复,睡意全无,这是穿堂风留给我的清晰记忆,在此后的日子里时常出现一下。如今的穿堂风只剩下名字,它在炎热夏天里已经不受重视。凉风习习不再是从自然界长途跋涉而来,而是人工凉风了,从私人和公共建筑里的制冷空调里出来,在房间里在大厅里在建筑里旋转扩散。
⑭我童年时享受过人工凉风,准确的说法是手工凉风,那时候人们的家里没有电风扇,空调是闻所未闻,人们习惯在夏天的晚上坐在户外乘凉,人手一把蒲扇,一边给自己扇风,一边与邻居聊天。
⑮童年的我假装认真听他们说话,站在扇过来的风这边,搭上一阵子顺风,这个大人手累了放下蒲扇,我就走到另一个仍在扇风的大人旁边,继续假装听他们说话,继续搭顺风,他们笑的时候我也跟着笑,其实我根本听不懂他们说的话。
⑯这里的山谷微风不是当年海盐中学教学楼里的穿堂风,这里白天的上坡风和晚上的下坡风持续不断,这是山谷狭长地势给予的礼物,因此我坐在Y酒店负层的西班牙餐厅长桌旁时,感受的不是微风的离去和到来,而是微风的细致和变化,还有微风的不可知,我开始了无边的遐想。
⑰多少豪杰壮举,不论是壮士一去不复还,还是壮士高奏凯歌而归,只要进入历史的长河就会无足轻重,维吉尔说:“一丝微风勉强把他们的名字吹入我们耳中。”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第②段介绍阿那亚坐落在山谷里,地势狭长,绵延而上这一地形特点,隐含了惬意悠然的微风徐徐吹来的原因。
B. 第③段插入七年前冬季在三亚吹海风的经历,解释了这次带三顶帽子的原因,写出了我领略了嚣张的海风后的心有余悸。
C. 对温情问候“我”的山谷微风的喜爱,以及由此生发的对穿堂风、手工风的联想,暗含着自由简单的生活情趣。
D. 电风扇、空调等现代制冷产品的出现,免除了追逐穿堂风的种种劳苦,夏天的午睡更加圆满,感受微风的能力却变得钝化。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第④段“这里的微风彬彬有礼”,展现出山谷微风柔和清新、亲切友好的特点,将微风人格化,富有表现力。
B. 第⑧段中用一连串“不是……”,引用中国传统古诗文,表达角度独特,反向突出了微风的微小低调的特点。
C. 文章对特征各异的风进行了褒贬评价,层层递进,最后水到渠成,得出非凡与平凡终归虚无的生命启示。
D. 文章写了不同场景下不同的风,联想与想象丰富,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拓展了文章的广度,有助于突出主题。
8. 有人曾评价余华的写作:“他清晰的思想脉络借助于有条不紊的逻辑转换词。”文本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4分)
9. 文中多处写到“微风”并由此引发作者无边的遐想,其中包含了哪些意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王朴字文伯,东平人也。少举进士,为校书郎,依汉枢密使杨邡。邡与王章、史弘肇等有隙,朴见汉兴日浅,隐帝年少孱弱,任用小人,而邡为大臣,与将相交恶,知其必乱,乃去郡东归。
世宗即位,迁比部郎中。世宗锐意征伐,已扰群议,亲败刘旻于高平,归而益治兵,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数顾大臣问治道,选文学之士徐台符等二十人,使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平边策》,朴在选中。而当时文士皆不欲上急于用武,以谓平定僭乱,在修文德以为先。惟朴等言用兵之策,谓江淮为可先取。世宗雅已知朴,及见其议论伟然益以为奇,引与计议天下事,无不合,遂决意用之。
显德三年,征淮,以朴为东京副留守。还,拜户部侍郎,迁枢密使。
朴为人明敏多材智,非独当世之务,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
(节选自《新五代史·王朴传》)
材料二:
王志愔,博州聊城人。擢进士第,为中书侍郎。时北虏犯边,志愔上疏曰:“虏恃其骄悍,求请无厌,陛下若示以怯弱,何以弭患?宜且征兵御之。”帝不纳。后虏果大入,赖预备得免。志愔曰:“今之边将,类多懦怯,虚张首级,罔上害民。乞明赏罚,以核功实。”帝善之,迁御史中丞。
(节选自《新唐书·王志愔传》)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标识。(3分)
朴 见 汉 兴 日 浅 隐 帝 年 少 孱 弱 任 用 小 人 而 邡 为 大 臣 与 将 相 交 恶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依汉枢密使杨邡”与“依依惜别”中的“依”字含义不同。
B. “知其必乱”与“知之为知之”中的“知”字含义相同。
C. “世宗锐意征伐”与“锐意进取”中的“锐意”含义相同。
D. “朴在选中”与“选贤与能”中的“选”字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王朴因察觉汉朝政局隐患而主动离开东归,后为世宗赏识,参与平定江淮。
B. 王朴不仅精通政治军事,还通晓阴阳律历,其才能深受世宗信任。
C. 王志愔建议征兵御虏未被采纳,后虏患成真,他因此受到皇帝重用。
D. 两篇传记均体现古代官员在治国安邦中应具备的远见和担当精神。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世宗雅已知朴,及见其议论伟然益以为奇,引与计议天下事。
(2)今之边将,类多懦怯,虚张首级,罔上害民。
14. 请结合材料一,概括王朴为何能得到世宗的重用。(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春夜赋得寒潮
张若虚
寒潮夜入楚江头,掩泪悲凉对月愁。
万里风波归梦断,九秋烟雨客心休。
云藏吴会无多路,雁过淮南有数州。
何处孤舟堪系缆,一灯残夜照沙鸥。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联以“寒潮夜入”起笔,营造出凄清氛围,奠定全诗感情基调。
B. 颔联“万里风波”“九秋烟雨”虚实结合,扩展了时空意境。
C. 颈联以“云藏吴会”“雁过淮南”暗示归途艰难,表达羁旅之思。
D. 尾联以“孤舟”“残夜”等意象收束,直抒胸臆,强化悲凉之感。
16. 本诗如何运用意象表达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里仁》中强调要向贤者学习、以不贤者为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时空角度抒写漂泊孤苦之悲。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比喻手法写生命之短暂与渺小。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推动着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在中国广袤的国土上,超过190万座的5G基站,星罗棋布。在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汇集着数百万家数字化工厂,联网设备总数超过7000万台(套)。


展开余下试题这十年,数字化浪潮还重塑了社会分工。十年间,我国对1999年颁布的国家职业分类大典进行了两次修订。在最新公示的职业分类中,首次出现了数字职业标识,数量高达90多个,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增材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商务数据分析师、农业数字化技术员……从这些新职业名称可以看出,如今数字职业从业者已分布在社会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各个环节,覆盖了一、二、三产业。
数字乡村治理是信息技术在乡村空间中不断应用、嵌入与融合的过程。虽然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存在多重耦合基础,并在经济、生态、文化、民生等重点领域有着应用空间,________。________,有助于数字乡村治理的持续推进。然而,数字乡村治理还面临农村人员结构和信息素养方面的问题。精准定位这些阻力因素,有助于数字乡村治理的持续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开发”是数字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两者分别是数字乡村的“硬件底座”和“软件基础”。目前来看,在硬件上,存在乡村数字基础设施薄弱的挑战。不少研究明确提出,当前我国数字治理面临的最突出挑战是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的薄弱,而面向农业生产的物联网、农机智能装备、4G和5G网络、北斗导航、遥感卫星等基础设施的研发和应用都远落后于现实需求。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十年间,我国对1999年颁布的国家职业分类大典进行了两次修订,在最新公示的职业分类中,首次出现了数字职业标识,数量高达90多个。
B. 十年间,我国对1999年颁布的国家职业分类大典进行了两次修订,在最新公示的职业分类中,首次出现了数字职业标识,数量高达90多个左右。
C. 十年间,我国对1999年颁布的国家职业分类大典进行了两次修订,在最新公示的职业分类中,首次出现了数字职业标识,数量高达90个。
D. 十年间,我国对1999年颁布的国家职业分类大典进行了两次修订,在最新公示的职业分类中,首次出现了数字职业标识,数量高达90多个以上。
19.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硬件底座”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B. 他个子高,外号叫“竹竿”。
C. 科学家发现“宇宙墙”引发热议。
D. 所谓“形散神不散”,是散文的特点。
20.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为以“数字职业”为主语开头的句子,可适当增删词语,保持原意。(4分)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22. 请根据第二段内容,概括数字化浪潮对社会分工的具体影响。(5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君子忧道不忧贫。——孔丘
材料二:在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人民日报》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重庆市2025”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