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  2025-10-26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浙江诗诚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联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10月六校联考
语文学科试题卷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填涂);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阅读(71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95%的大洋是黑暗无光、压力巨大、地形复杂的深海。探索深海一直是人类的梦想。进入20世纪,人类才慢慢揭开深海未知世界的神秘面纱。
首先为人类进入深海提供“入场券”的是深潜技术。1930年两位美国科学家乘坐最早的空心深潜球在百慕大成功潜到水下183米。1960年,瑞士“的里雅斯特”号深海潜水器承载两人深潜到马里亚纳海沟的10916米处。此后逐步出现能够在水下移动、采样,具有探测功能的深潜器。目前只有中国和美、法、俄、日等少数国家拥有载人深潜器。我国自主设计研制的“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和“奋斗者”号,下潜深度覆盖了大洋纵深万余米的“全海深”。
在深海海底钻探地壳,涉及深海探索难度最高的技术。1968年开始的国际大洋钻探计划证实了海底扩张等理论。我国科学家自主设计和主持的南海大洋钻探,使南海成为大洋钻探研究程度最高的边缘海。
人类还追求进入海洋内部,进行原位的长期连续观测。海底观测网是21世纪的新事物。2009年加拿大建成“海王星”网,2015年日本建成缆线长5700千米的海沟海底地震海啸观测网,2016年美国的海底观测网投入使用。我国也正在东海和南海建造海底科学观测网。
“深潜”“深钻”“深网”合称“三深”,构成当前进入深海内部进行科学探索的主力。人们曾经以为,深海是没有运动、没有生命的死寂世界。随着探索的深入,人们发现深海不但充盈着水流和生命活动,而且充满了想象不到的奥秘。
深海热液是20世纪海洋科学的重大发现之一,美国的载人深潜器“阿尔文”号1979年在东太平洋发现2米高的“黑烟囱”向上喷出滚滚浓烟,这是渗入地壳的海水与上升的岩浆接触后,形成富含金属元素的热液,即深海热液。之后东太平洋发现的热液生物群,颠覆了人们过去对生命必须依靠太阳才能生存的基本认识,深海海底存在依靠地球内部的地热能、在还原环境制造有机物的第二生物圈。地球系统科学理论把地球看作“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完整系统,从深海探索地球内部将会成为科学界的热点。
发展深海科技绝不能带着“淘金”的狂热竭泽而渔、“挖空”深海。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海洋资源开发保护重大工程扎实推进,半潜式钻井平台“蓝鲸1号”在南海成功试采可燃冰,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来,深海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已另辟蹊径。地下深处岩石孔隙里的微生物构成的地球最底层“深部生物群”,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水深火热”条件下的它们“寿命”可以万年计算,还具有适应高温高压、在还原缺氧环境下繁盛等“特殊功能”。提供这些特殊功能的基因是无价之宝,可能给人类带来全新福祉。
(摘编自汪品先《深海探索:更好认识海洋》)
材料二:
这里是凡尔纳笔下“鹦鹉螺号”未曾抵达的终极深渊——曾被视为“生命禁区”的马里亚纳海沟。近日,中国科学家团队依托国产万米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首次向世界呈现这座海底万米深渊的系统生态图景:获取的7564个物种水平的代表性基因组数据构建起“黑暗绿洲”,其中89.4%为新发现物种,多样性规模与全球已知海洋微生物总多样性体量相当;基因组大小达人类4倍的深渊钩虾编织起能量枢纽,特异性基因能应对高压、低温、黑暗及食物匮乏环境,代谢通路的优化则实现了能量的高效利用;深海鱼类用可追溯至白垩纪的演化智慧突破生存禁区,通过多不饱和脂肪酸积累实现了细胞膜重塑,打破了深海鱼依赖与腌菜防腐机制类似的氧化三甲胺抗压的传统理论……这是人类首次系统性研究深渊生命,揭示了深渊生态系统的生命适应策略与资源潜能。


浏览完整试题“下潜万米深渊,就像倒着爬一次比珠峰还要高的山!”高达1100个大气压相当于“20头大象站在手掌心”。中国研究团队为此创新设计了一套模拟深海高压环境的设备,但根本性难题是找不到明确的嗜压基因。通常生物可能通过关键基因突变就能适应一个环境条件,但微生物的适应涉及成百上千个基因。自2004年《科学》发表首个深海细菌基因组研究后,该领域近20年未有突破性进展。国际学界甚至出现“深海不重要论”,认为浅海数据足以代表深海特征。技术无法突破、价值认同动摇的双重困境使中国研究团队产生了“必须亲眼看看海底”的执念。
2020年之前,能成功下潜万米以上深度且重复使用的潜水器,全球寥寥无几。为了打造中国全海深载人深潜“国之重器”,中国科学院组织 10余家院属单位全面参与“奋斗者”号研制。通过跨系统、跨单位、跨部门的大团队合作,“奋斗者”号成为全球唯一具备深渊系统调查采样能力的载人潜水器。从此,研究者能在深渊现场选择特征区域采样,这种“眼见为实”的采样方式,使样品数量和质量实现了质的飞跃。
样本从深海转移至海面常压环境时,DNA会因环境剧变迅速降解。如何在样本损毁前“抢救”出完整的遗传信息?研究团队需要与时间赛跑。团队最终摸索出在常规实验室环境下成功提取满足测序要求的DNA的实验条件,为后续高质量基因组解析奠定了基石。
破译马里亚纳海沟“黑暗绿洲”生命密码的研究,不仅实现了技术突破,也实现了协作模式的创新。
平均年龄不足40岁的团队践行“只有岗位、没有单位”的理念,打破了传统科研边界。当“奋斗者”号触底,科学家们通过水声通信系统向海面科考船传输了一段音频。这段被永久存档的宣言,标志着《马里亚纳共识》的诞生——向全球开放共享深渊生命数据。这些宝贵的数据是不可复现的历史记录,更推动了全球深海生命研究从竞争走向协作。
正如团队核心成员肖湘教授所言,“深渊教会我们,真正的科学突破从不属于某个国家,而是人类共同跨越认知边界的里程碑”。这场始于万米海底的科研革命,正在将中国方案转化为全球探索深海的新范式,为全球深海探索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摘编自李晨《破译马里亚纳“黑暗绿洲”的生命密码》)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深海神秘莫测,由于地理、技术等条件的制约,人类对深海世界的探索至今还存在诸多未知领域。
B. 载人深潜器是深海探索的重要工具,目前只有少数国家拥有,中国已拥有自主研发的深潜器。
C. “深钻”是难度最高的深海探索技术,有助于地理研究和资源开发,必然会带来更高的经济收益。
D. “深网”技术出现较晚,人类利用它在海洋内部进行原位长期连续观测,可借此预测地震等自然灾害。
2. 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奋斗者”号的研制成功为深渊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得深渊采样的效能提升。
B. 深渊生物基因组数据的采集,颠覆了国际学界一直以来对深海探索的错误认知。
C. 从海底深渊到海面,随着海水压强 巨大变化,生物样本的研究难度也逐步递增。
D. 中国深海探索的研究成果,标志着人类对深海生命基因系统性研究的再次突破。
3. 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述与说明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虽使用不少专业术语,但整体表述简洁通俗而不失生动形象,可读性较强。
B. 材料二按照逻辑顺序展开,主要报道了中国科学团队探索深渊生命的曲折过程。
C. 材料二马里亚纳海沟生命密码的破译,可以佐证材料一关于深海生态系统的观点。
D. 两则材料都列举了具体的数据,表述清晰准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看菜
白金科
徒弟是半道上捡的。木匠在早起上工的路上,碰见了这个十三四岁的孩子。孩子衣衫褴褛,正站在雪地里瑟瑟发抖,一副不知所措的样子。木匠停下来细问,敢情这孩子是无家可归的。木匠于心不忍,说:“跟着我吧,做我徒弟。”孩子“扑通”跪在雪地里,磕了个头,就跟他走了。
木匠是这一带方圆几十里有名的木匠,木匠的活儿做得扎实精致,木匠尤其善雕刻,在家具上雕刻一些吉祥的图案,无论是飞禽走兽还是花鸟鱼虫,总能做到栩栩如生,方圆几十里的人家都喜欢找木匠做活儿。
木匠现在在榆树沟一户姓殷的人家做活儿。殷家只有母女俩,闺女叫梅,十八岁了,母亲为她招了个上门女婿,需要做些家具,好成亲过日子,就请了木匠。
教会一个徒弟是需要时日的,这不仅要看徒弟的天资和领悟能力,还要看他的上进心。木匠有了徒弟,便带来上工,安排做一些边边角角的活儿,顺便看看徒弟的天资。木匠知道,学艺这事急不得,一招一式都得慢慢来。
但有些事说晚了就容易出岔子,比如说这吃饭上的事,木匠一个说不及,就出了岔子。
手艺人上门做活儿,不住宿的,主家要管两顿饭。木匠的家离着榆树沟十里挂零,一早一晚打来回就行,用不着住宿。再说了,殷家只有母女俩,住下也不合适。通常的,上工第一天,午饭和晚饭都会上四个菜,这叫开工饭,再往后,午饭就只有两个菜了,但晚饭会保持四个菜。这几乎是一条不成文的规矩。
有的菜是可看不可吃的,手艺人管这叫“看菜”,比如说这鱼。所有的主家会在晚饭时上一条咸鱼,这条咸鱼,手艺人是不会动筷子的。如若保存得当,咸鱼好些日子也坏不了,让主家完整地撤下去,明晚上再端上来,好凑齐四个菜。日子艰难,大家都懂。
殷家没有男人,也就没人陪木匠吃饭。前些天都是木匠一人一桌,今天木匠有了徒弟,那就师徒俩一块儿用饭了。
木匠好酒。先呷上一口酒,微闭双目细细品着。等到他睁开眼来,要去夹菜的时候,才发现徒弟已经破了鱼身了。


展开余下试题木匠赶紧制止,又给徒弟说一些饭桌上的规矩,徒弟羞愧难当,可是于事无补了。
盘子里是一条白鳞鱼,大约有三两重,金黄色的鱼身,缀以白色的鳞片,煞是好看。现在,朝上的这面的中间部位已经被徒弟夹走了一块,有了一个不大的豁口,已经不是一条完整的鱼了。这样的话,这条鱼就成了剩菜,以后主家就不好意思再端上桌了。
徒弟自然不敢再去动那鱼。
吃完了饭,木匠用筷子夹起那条鱼,翻个个儿,在盘子里摆好。
师徒俩走后,殷家母女开始收拾碗筷。细心的母亲一眼就看出了那条鱼的端倪。母亲知道这是木匠体谅她们母女,告诉她这条鱼不需要换,以后再端上桌就是。
于是,这条鱼又被来来回回地端了十多天。
殷家的活儿做完了。这天晚上,师徒俩在殷家吃收工饭。拿起筷子,木匠对徒弟说:“孩子,今天晚上,别的菜都别动,咱爷俩只吃鱼,把这条鱼吃完。”
吃完饭,师徒俩要走了,殷家母女送至院门口。在院门口,木匠扔下一句话:“一个小玩意儿,留着耍。”
母女俩迷惑不解。
等到去师徒俩吃饭的屋里收拾碗筷时,方才明白了木匠的话——饭桌上四个菜原封未动,完完整整地摆在那儿。
日月如梭。一转眼,梅的儿子也十八岁了。梅为儿子娶媳妇,要做家具。这时候木匠已经老了,做不动了。木匠的徒弟不成才,只能做一些粗枝大叶的活儿,梅便请了一个新木匠。
新木匠是个年轻的后生,自幼就去城里了,在城里学的徒,那是见过大世面,见过洋玩意的。上工第一天,后生看了梅用的家具,脸上有些不屑,就拿了许多早画好的新样子给梅看。梅说,咱庄户人家,结实耐用就行。后生有些郁闷。
吃午饭了。这第一顿饭是开工饭,按规矩上了四个菜,梅的男人陪着后生,入了席。
一开吃,后生就看上了那条咸鱼。盘子里摆着一条白鳞鱼,大约有三两重,金黄色的鱼身,缀以白色的鳞片,煞是喜人。后生可不懂“看菜”这一说,他的师父就没教过他。他一伸筷子便去夹那鱼。
却是怎么也夹不动。
梅的男人脸上露出许多尴尬来。
后生明白了,这是一条木头鱼,是人工雕刻的。
后生的脸腾地红了。
自此,后生少了话语,活儿却是做得格外用心了。
(节选自《小小说月刊》)
文本二:
“小小说”是小说的样式之一。它的显著特点是篇幅短小、人物少、故事情节简单。在艺术处理上,对情节、环境不做精雕细刻,只集中精力描绘人物、深化主题。节奏变化紧凑,构思结构精巧,具有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在我国,“小小说”古已有之,《山海经》《世说新语》《笑林》中的小说大部分都是“小小说”。
(节选自“百度百科”)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开篇交代了徒弟的来历,徒弟“跪在雪地里”“磕了个头”,体现徒弟对木匠强烈的感激之情。
B. 文本一中“木匠一个说不及,就出了岔子”,这个“岔子”指徒弟起初不懂饭桌上的规矩,破了鱼身。
C. 文本一中新木匠对梅用的家具“有些不屑”,是因为梅经济拮据,看不上也做不起新式样的家具。
D. “小小说”在我国源远流长,是小说 样式之一,相比于其他小说,它有自身独特的艺术特征和审美追求。
5. 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孩子衣衫褴褛”一句运用外貌描写,展现了徒弟初遇木匠时凄惨、可怜的形象。
B. 文本一介绍了“看菜”这一规矩的具体内涵,既照应标题,又暗示当时的条件艰苦。
C. 结尾“这是一条木头鱼”出人意料,但实际上前文已有伏笔,如“饭桌上四个菜原封未动”。
D. “这条鱼”在文中多次出现,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增强了情节的连贯性,使文章脉络分明。
6. 文本一是如何塑造木匠的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7. 请结合文本二的有关内容,简要分析文本一是如何体现“小小说”的特征的。
(三)阅读Ⅲ(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梁肉,挥而去之。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①,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
(节选自萧统《陶渊明传》)
材料二:
陶靖节之不仕,不可仕也,不忍仕也。其小试于彭泽,以世家而为仕,道在仕也。仕而知其终不可而去之,其用意深矣。用意深而终不可形之言,故多诡②其辞焉。不可形之于言而托之诡词者,非畏祸也。晋未亡,刘裕未篡,而先发其未然之隐,固不可也。万一裕死于三年之前,义符③辈不足以篡,一如桓温死而谢安可保晋以复兴,何事以未成之逆加诸再造晋室之元勋,而为已甚之辞④哉?此君子之厚也。故其归也,但曰“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如是而已矣。
虽然,此言出而长无礼者之傲,不揣而乐称之,则斯言过矣。君子之仕也,非但道之行也,义也。其交上下必遵时王之制者,非但法之守也,礼也。县令之束带以见督邮时王之制郡守之命居是官者必由之礼也。知其为督邮而已矣,岂择人哉?少长也,贤不肖也,皆非所问也。言不可不慎,诵古人之言,不可以昧⑤其志而徇其词,有如是夫!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五》)
【注】①三径之资:指隐居所需的费用。②诡,隐藏。③义符:南朝宋第二位皇帝,宋武帝刘裕长子。④已甚之辞:过分的言辞。⑤昧:昏暗不明,此处为不理解之意。
8.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县令之束带A以见B督邮C时D王之制E郡守之命F居是官者G必由之礼也
9.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堪,能够承受,与《论语》“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堪”意义相同。
B. 躬,亲自,与《出师表》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躬”意义相同。
C. 之,助词,与《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的“之”用法不相同。
D. 但,只,只是,与《短歌行》中“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但”意义用法不相同。
10.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渊明年轻时就有很高 情趣,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曾写《五柳先生传》来自况。
B. 材料一中提到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的大司马,这一史实是王夫之所说陶渊明“以世家而为仕”的重要依据。
C. 陶渊明用“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作为辞官的理由,王夫之认为这只是托词,不是他辞官的真正原因。
D. 王夫之指出,县令必须装束整齐去见督邮,这是法礼的要求,陶渊明却不愿意这样做,显示出无礼者的傲慢。
11.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挥而去之。
(2)君子之仕也,非但道之行也,义也。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怀古迹(其三)①


展开余下试题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②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③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元年(766),当时杜甫从夔州出三峡,来到昭君故里,写下此诗以抒情怀。②明妃:指王昭君。③汉元帝凭借图画认识妃嫔,王昭君因为不愿贿赂画师毛延寿而被其故意画丑,导致汉元帝未能真正识得她的美貌。
1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都出自诗题相同、内容互相关联、形式相近、风格统一的若干诗组成的组诗。
B. 首联写诗人看到群山万壑向着荆门方向延伸,不禁想象王昭君的故乡应该还有村落尚存,“赴”字化静为动,突出山势雄奇连绵。
C. 颔联简短而雄浑有力地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其中“向”字则暗含了王昭君思归至死的心绪,笔下有神。
D. 颈联用了汉元帝按图招幸之典,点明了昭君葬身塞外悲剧产生的原因,也是昭君“怨恨”的全部缘由。
13.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请结合诗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
1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重阳诗会上,一位老者吟诵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两句,道尽了漂泊多年的沧桑况味。
(2)老师在讲解“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时,引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诗人不愿屈从权贵的傲岸人格。
(3)青年创业论坛上,主持人引用《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两句,激励大家要勇于投身时代浪潮,奋发有为。
(4)在环境保护主题活动中,一位志愿者引用陶渊明《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____”两句,以乡村中常见的声音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生活图景。
(5)文化交流活动中,外宾称赞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主办方负责人巧妙回应以《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两句,展现中华文化兼容并蓄的胸怀。
(6)古代诗文中,“几多”“几何”“几许”“几时”等常用来表示“多少”,既有文人借以抒发内心的情愫,也启发后世读者深思,比如“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小题。
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主要是两件事:第一是对偶,第二是声律。对偶古称“丽辞”,中国古典文论中对于文章的对偶,特别是诗的对偶是有许多讲究的。 甲 ,以为只是字数相等,上下联对应的词语词性相同就是了。实际上远不止此。
《文心雕龙》提出了著名的对偶原则:“故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言对者,对比空辞者也;事对者,并举人验者也;反对者,理殊趣合者也;正对者,事异义同者也。”拿今天的话来说,言对就是不用典故,事对就是用典故,反对就是反义词或意义不相同的词相对,正对就是同义词或意义相近的词相对。
刘勰轻视言对,提倡事对,这是跟骈体文的体裁有关的。从艺术观点说,这个提法有待商榷。许多大诗人的著名的对句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都是言对,不是事对。
“反对为优,正对为劣”,这倒是一条很宝贵的艺术经验。在这个问题上,刘勰的理论是高明的: 乙 ,是用不同的道理来达到同一的意趣,表面上是相反,实际上是相成,这样的对偶是内容丰富的对偶;他又认为正对是“事异义同”,因为两个句子从字面上看来虽然不同,实际上只表示了同一的意思,这样的对偶是( )的对偶。
①因此,关于对偶,②不单我们要看见古人求同的方面,③还要看见古人求异的方面。④前者比后者更加重要。⑤古人在对偶中特别强调相反,强调对立,强调不同。⑥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声律。
⑦《文心雕龙》声律篇中有很重要的两句话:“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5. 在文中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文段表意完整清晰,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甲: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
16. 填入文中第四段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平淡无奇 B. 言不尽意
C. 索然寡味 D. 乏善可陈
17. 文中第五段标序号 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_______________句修改: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句修改:_______________
18. 下列诗句中不符合刘勰“反对”一说的是( )
A.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B. 钟仪幽而楚奏,庄舄显而越吟
C.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D.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19. 请结合材料内容,完成以下思维导图,每空不超过15个字 (②处填写2个字)。

三、写作(60分)
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应该具备两个觉悟:一是勇于从零开始,二是坦然于未完成。进入高中学习已经一月有余,这“两个觉悟”在面对新生活、走好人生路等方面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诗诚联”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