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3 2025-10-29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2026届广东省大湾区高三一模(联考一)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启用前注意保密
2026届大湾区普通高中毕业年级联合模拟考试
语 文
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市(县、区)、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和考生号(高考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每张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画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共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就是中国人的信仰
问:“中国”这个概念,超越了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甚至曾经的敌对,具有无法抗拒的巨大合法性和感召力。为什么会如此呢?
赵汀阳:“合法性”的提法使我有些犹豫,因为我所试图解释的中国是一个具有历史性的存在概念,并不是一个政权的概念,与中国的存在方式相应的是可能性、必然性、合理性、有效性之类的历史哲学、存在论、甚至博弈论的问题,并不涉及合法性之类的政治学概念。
问:作为哲学家,你是从哲学上而不是政治上去分析“中国”这个存在。但如果“中国”是一个神性概念,面对这个存在,显然在国家统一中可以成为合法性资源,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赵汀阳:一个存在的历程有其历史,或可能只是一些过眼云烟的兴衰成败或快意恩仇故事,并非所有的历史过程都具有为时间塑形的历史性,即一种存在的历史过程不仅仅存在并流失于“时间之中”,而同时是一种对时间格局的建构而存在于“时间之上”。不太准确地比方说,项羽之勇,韩信之智,西施之美,都已消失而不可见,但其勇其智其美却已经成为概念。中国的历史性建构了一种存在秩序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存在本身并没有消失,而仍然在生长过程中,因此,中国的存在方式不仅是个概念,也是一种天命的实践。
问:比如?我们可以举些例子。
赵汀阳:曾经遇到过一些华裔, ① ,这好几代人中有的甚至没有来过中国也不会汉语,对于他们,中国已经有些抽象了,但按照其说法, ② 。我问过中国对于他们意味着什么,一种比较典型的回答是: ③ ,就像一个想回就可以回去的家。
问:《三国演义》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为什么在人们心中,“分”久了就应该“合”,就应该“统一”呢?
赵汀阳:从状态上看,合是统一;如果从动态上看,合是一种向心力之大势。“势”的概念具有深意,是一个历史动力学概念,而不是一种主观计划。即使在西周分封时期,众多诸侯之“分”仍然从属于一个“合”的天下体系。关键在于,为什么中国具有一种持续向心力而在客观上形成合之大势?这才是我试图解释的,我将其理解为,大概自夏商周三代以来经过秦汉而形成的一个具有强大向心力的“中国旋涡”。
问:“中国旋涡”,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提法,或许可以揭开一些秘密。
赵汀阳:中国旋涡是一个向心卷入的运动,而非向外的扩张运动,卷入的博弈参赛者越多,中国旋涡就越变越大,这一点似乎可以有效解释为什么中国是非扩张型的国家却得以越变越大。另一方面的问题是,古代中原有什么特殊的吸引力以至于众多部族非加入逐鹿博弈不可?我相信,其根本动力学原因并不是通常认为的物质财富之争,而是各地政权争夺中原所建构的精神世界的使用权。财富之争夺只能解释洗劫或占领中原的兴趣,却无法解释众多部族都乐于将自己加入中原“正统”的叙事动力,也就是证明自己是“天下共主”的历史叙事动力。
浏览完整试题
问:葛兆光先生对您提出了质疑,认为你哲学上的“天下体系”只是一种乌托邦想象,真实的历史并不是这样的。他举的例子是以汉唐为例,到处攻打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和古代意义上的“国家”,而不是“一直试图按照‘天下/帝国’的文化标准去行事”。您如何解释汉唐等并不是按“兼容他者”去行事,而是对“四方”有攻打杀伐之举?
赵汀阳:天下概念本来就是一个理想,即使周朝的天下体系也只是天下理想的一种不充分实践。何况秦汉改制以来,天下体系已经结束了。古代中国是个非扩张型的国家,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经常有人举出唐朝的进攻行为作为反例,可这是一种历史误读。需要提醒几个事实:首先,古代中国大地上的博弈是政权之争,而非现代意义的国家之争。匈奴、突厥、鲜卑、契丹、女真都是中国的一部分,是中国的四方之民,它们时而入主中原就像中原时而控制漠北或东北一样,都是政权兴衰成败之天命。其次,唐朝的进攻实乃防守反击。唐朝初年,突厥曾经攻入中原,并且长期侵扰,才使唐朝在实力壮大时反击而获胜。顺便提醒,唐朝皇家实为鲜卑,唐朝的高官大将中,非汉人的比例很大。
问:假设有人指控,“中国”“天下体系”这些概念其实较自我中心主义,而这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止步不前,被人打痛的原因,打痛后才痛感要去拥抱现代的“民族—国家”体系,您会怎么评价?
赵汀阳:天下是关于世界无外的概念,所有地方、所有人都属于天下而拥有天下,《吕氏春秋》和《六韬》等古书都清楚定义了无外之天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假如说,天下是一个由中国提出的普遍概念,所以就是自我中心的,那么同理,西方提出的自由民主法治也是自我中心的了。
(摘编自赵汀阳《没有答案:多种可能世界》)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汀阳认为,讨论“中国”这个概念,应该从历史哲学、存在论等角度入手,而非政治学的“合法性”层面。
B. “中国”具有历史性,这种历史性不仅体现在历史的流逝中,更体现在对存在于“时间之上”的时间格局的建构。
C. 即使移民海外多代的华裔,他们对“中国”的认同,并非完全基于现实的联系,更多是一种文化和情感上的归属感。
D. “中国旋涡”能吸引更多博弈者参与而壮大自身并向外扩张,其根本动力在于争夺中原所建构的精神世界的使用权。
2. 下列对原文论证方面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原文首先从“中国”的合法性和感召力入手,通过提出问题,引发读者思考,然后逐步深入地探讨“中国”概念的哲学内涵。
B. 原文语言简练,较多专业术语,但论证过程中个别概念又极具中国特色,如“中国旋涡”“家”等,生动形象,易被读者接受。
C. 原文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通过对比古代中国和现代西方在国家观念上的差异,突出了“天下”概念的自我中心主义。
D. 原文在论证过程中,针对葛兆光先生提出的质疑,进行了详细的驳斥,充分展现了“天下体系”在历史上的真实存在的事实。
3. 根据原文内容,在文中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5个字。
4. 本次访谈中,访员是如何随受访者观点调整访谈策略,实现“对话式引导”的?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5. 本文赵汀阳提出的“中国旋涡”模式与费孝通《乡土中国》中提到的“差序格局”模式,代表了理解中国社会的两种不同角度。请根据本文内容,简述“中国旋涡”模式是如何运作的,并说明它与“差序格局”由内向外“推”出去的方式和结果有何不同。
【答案】1. D 2. B
3. ①不少好几代人以前就移民了 ②始终心系中国 ③中国是他们的一个永在的家园
4. ①请求例证,化抽象为具体:面对赵汀阳对“中国”概念的哲学抽象解释,访员没有继续追问理论,而是用“比如?我们可以举些例子”这样直白的提问,引导赵汀阳用具体事例解释。
②引用经典,引出核心论断:结合中国历史或文艺作品的特有现象,比如“合久必分”,引导赵汀阳深入阐述观点的同时,展示其观点解释历史问题的强大理论力量。
③顺势转换,引入新题:比如抽出“中国旋涡”话题概念,由赵汀阳作进一步阐述其中隐含的秘密。
④引入质疑,激发深度辨析:以其他学者的质疑或虚拟观点为讨论点,主动引入外部争议,引出赵汀阳辩驳及更深层次思考,实现了“跟着受访者观点走,又推着观点变深刻”的引导效果。
5. ①“中国旋涡”的运作方式:依靠中原先进的文化、精神世界和“天下”观念(原文“争夺精神世界的使用权”)作为吸引力,由外向内地将周边群体不断“卷入”、融合进来。
②不同之处:“差序格局”是由内向外“推”,讲究亲疏有别,结果是区分内外。“中国旋涡”是由外向内“吸”(或“卷”),讲究兼容并包,结果是融合壮大。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哲学视角探讨“中国”概念的历史性和文化认同,展现了“中国旋涡”模式的独特吸引力。赵汀阳以历史哲学和存在论为基础,将中国视为超越政治实体的文化存在,强调其非扩张性的向心力。访谈采用对话式引导,逐步深入剖析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与“差序格局”形成对比,呈现了中国社会整合的独特路径。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并向外扩张”错误,根据原文“中国旋涡是一个向心卷入的运动,而非向外的扩张运动”可知,题干表述与原文矛盾。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原文首先从‘中国’的合法性和感召力入手”错误,根据原文可知,赵汀阳并非从“合法性入手,而是先回应提问者“合法性”的提法,明确指出“中国”是“历史性的存在概念”,而非“政权概念”,并拒绝使用“合法性”这一政治学概念。
展开余下试题
C.“突出了‘天下’概念的自我中心主义”错误,根据原文“天下是关于世界无外的概念,所有地方、所有人都属于天下而拥有天下”可知,“天下”概念并非自我中心主义,而是普遍性的概念。
D.“进行了详细的驳斥,充分展现了‘天下体系’在历史上的真实存在的事实”错误,文章只是解释了汉唐的进攻行为并非扩张,而是政权之争和防守反击,并未“展现‘天下体系’在历史上的真实存在”,反而承认其理想性与不充分性。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处:横线前主语是“华裔”,后文提到“这好几代……不会汉语”,可见是家族早已离开中国定居海外,即“移民”行为,后文“好几代人”说明移民发生在多年前,因此补充“不少好几代人以前就移民了”。
第②处:前文说“中国已经有些抽象了”,“但”字表转折,说明横线处需体现与“抽象”相反的、持续的情感联结。后文“我问过……什么”,暗示横线处应先总述华裔对中国牵挂、关心的态度,故可填“始终心系中国”。
第③处:横线后明确给出比喻,因此横线处内容必须与“家”的核心意象一致。“家”的关键特征是归属感、永恒性,前文提到中国对他们有些抽象,因此需要用“一直存在”之类的内容修饰家园,既化解“抽象”的疏离感,又突出精神归属的稳定性,故可填“中国是他们的一个永在的家园”。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赵汀阳对“中国”的解读涉及存在论、历史性等抽象概念,访员敏锐察觉抽象化可能带来的理解障碍,没有追问,而是直接用直白提问“我们可以举些例子”,主动引导赵汀阳从理论层面转向现实案例层面。
②当对话转向“国家统一”这一具体问题时,访员引用“合久必分”的经典表述,让赵汀阳的回答有了明确的问题靶心,体现了赵汀阳理论对传统历史现象的解释力,让观点更具说服力。
③在赵汀阳首次提出“中国旋涡”这一概念后,访员没有跳转到新话题,而是顺势引导,不打断原有思路,推动赵汀阳进一步解释“中国旋涡”的内涵。
④访员主动引入葛兆光先生的具体质疑和虚拟的负面指控两类外部质疑,这两种质疑迫使赵汀阳跳出正面阐述观点的框架,进入辩驳及深度思考。这种引导不仅让赵汀阳的观点更具抗质疑性,也实现了“跟着受访者观点走,又推着观点变深刻”的引导效果。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中国旋涡”的运作方式:根据原文“我相信……多部族都乐于将自己加入中原‘正统’的叙事动力,也就是证明自己是‘天下共主’的历史叙事动力”可知,依靠中原先进的文化、争夺精神世界的使用权作为吸引力,由外向内地将周边群体不断“卷入”、融合进来。
②不同之处:首先理解“差序格局”这一概念,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网是以自己为中心,向外扩展,愈推愈远,愈推愈薄。可见,“差序格局”讲究亲疏有别,结果是区分内外。根据“中国旋涡是一个向心卷入的运动”可知,“中国旋涡”是由外向内“卷”,根据“古代中国是个非扩张型的国家……反击而获胜”可知,“中国旋涡”讲究兼容并包,结果是融合壮大。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李家庄的变迁(节选) 赵树理
李家庄自从这次成了根据地,再没有垮了,敌人“扫荡”了好几次,李家庄有了好民兵,空室清野也作得好,没有垮了。三年大旱,李家庄互助大队开渠浇地,没有垮了。蝗虫来了,李家庄组织起剿蝗队,和区里县里配合着剿灭了蝗虫,又没有垮了。不只没有垮了,家家产粮都超过原来计划,出了许多劳动模范;合作社发展得京广杂货俱全,日用东西不用出村买;又成立了小学,成立了民众夜校,成立了剧团,龙王庙和更坊门口,每天晚上都很热闹。
日本宣布投降的消息传到李家庄之后,李家庄全村人高兴得跟疯了一样——青年人比平常跳得高多少就不用说,像王安福、陈修福、老宋、杨三奎那么大的老汉们,也都拈着自己的白胡须说:“哈哈!咱们还没有死,就把鬼子熬败了!”
垒小了的大门又都拆开了,埋藏着的东西也都刨出来了。砖瓦窑又动了工,被敌人烧坏了的门楼屋顶都动手修理着。各家又都挂起中堂字画,摆上方桌、太师椅、箱笼、橱、柜、蜡台、镜屏,当媳妇的也都穿起才从地窑里刨出来的衣服到娘家去走走。
村里人准备趁旧历八月十五,开个庆祝胜利大会。这个会布置得很热闹,请了一台大戏,本村的剧团也要配合着演。满街悬灯结彩,展览抗战以来本村得到的胜利品。预定的程序:十四日白天的节目是民兵技术表演——打靶、投弹、刺枪、劈刀、自由表演。十五日正式开庆祝会。十六日公祭抗战以来全村死难人员。三个晚上都演戏、看戏。
十四这天早上,胜利品就陈列起来了,十七条日本三八式步枪、三枝手枪、几十个手榴弹、一把战刀、八顶钢盔、十来件大衣;还有些皮靴、皮带、皮包、钢笔、望远镜、画片、地图,七铜八铁摆了几桌子。
早饭后,步枪打靶开始,每人打三发。打完后,算了一下成绩,全体平均是二十三环,有两个神枪手,三枪都打着红心,其中一个就是武委会主任白狗。第二项是投弹,也不错,平均二十米远;小胖孩从小放牛时候扔石头练下工夫,扔了三十二米远,占了第一名,都夸他是“老子英雄儿好汉”。其余劈刀、刺枪、自由表演,也都各有英雄。表演完了,大家都欢天喜地受奖散会。
下午戏也来了,晚上街上庙里都点起了灯,当啷当啷开了戏。年轻人们都说:“自从记事以来还数今天这八月十五过得热闹。”王安福老汉说:“你们都记不得,我在十二岁时候,就是光绪二十七年,咱村补修龙王庙,八月十五唱了一回开光戏,那时候也是满街挂灯,不过还没有这次过得痛快,因为那时候是李如珍他爹掌权,大家进到庙里都连句响话也不敢说。”
第二天是十五日,是正式开庆祝会的一天。早上,大家一边布置会场,一边派人到区上请铁锁、冷元回来参加。早饭以后,一切都准备好了,只是铁锁跟冷元没有来。大家又等了一会,只有冷元来了。冷元说:“铁锁哥到县里去了,今天赶晌午才能回来,我给他留下了个信,叫他回来就来。”村长说:“那咱们就先开吧!”
会开了,第一个讲话的就是村长。他报告了开会意义之后,接着就讲道:“我现在先笼统谈一谈抗战以来咱们村里的工作成绩。要说把八年来村里的工作从头至尾叙说一下,恐怕多得很,三朝五日也说不完,现在咱们只要把村里的情形笼统跟以前比一比,就可以看出咱们的总成绩来了。先说政权吧:抗战以前,老百姓谁敢问一问村公所的事?大小事,哪一件不是人家李如珍说怎样就怎样?谁进得龙王庙不捏一把汗?如今啦?哪件事不经过大家同意?哪个人到龙王庙来不是欢天喜地的?再说村里人的生活吧:从前全村有八十多户没饭吃的赤贫户,如今一户也没有了;从前每年腊月,小户人家都是债主围门,东挪西借过不了年,如今每年腊月,都能安心到冬学里上课,到剧团里排戏,哪还有一家过不了年的?平常过日子,从前吃是甚穿是甚,如今比从前好了多少?咱们也不用自己夸,各人心里都有个数。再说坏人的转变吧:从前村里有多少烟鬼?多少赌棍?多少二流子、懒汉、小偷?咱们也不是自己夸,这一类人,现在谁还能在咱们李家庄找出一个来?从前东家丢了东西了,西家捉住孤老了,如今啦?在地里做活,锨镢犁耙也不想往回拿,晚上睡觉,连大门也不想关,也没有奸情,也没有盗案。大家都是这样过惯了,也不觉得这算个什么事,不过你细细一想,在抗战以前这样子行不行?说到全村人的进步,大家都是过来人,更不用多讲:论文,不论男女都认得自己个名字;论武,不论长幼都会打几颗子弹。这样在现在看来也都是些平常事,可是在抗战以前也不行呀!我想现在单单把李如珍叔侄们那些人弄得几个来放到咱们村里,他们就活不了:讹人讹不了,哄人哄不了,打人打不了,放债没人使,放赌没人赌,串门没人要,说话没人理,他们怎么能活下去?打总说一句:这里的世界不是他们的世界了!这里的世界完全成了我们的了!可惜近几年来敌人每年还要来扰乱咱们几回,如今敌人一投降,我们更是彻底胜利了!我们八年来,把那样一个李家庄变成了这样一个李家庄,这就是我们的总成绩!”
展开余下试题
文本二:
我在创作中的一点体会(节选) 赵树理
至于我自己,在抗日战争以前,家乡就在农村,不用找任何理由就可以常年和农民在一起;抗日战争以后,我的家乡又恰好在革命势力可以到达的敌后,虽然也常有和反动势力斗争的时候(如我在《李家庄的变迁》中所写的情况),可是总比完全在反动势力统治之下的地区去接近劳动人民有保障得多。这就是我所谓我比别的作家幸福的地方。
一向被封锁在一定范围里的人们,初到了劳动人民的大海中,其思想、感情、生活风度等等,开始总有点不适宜,所以我们的毛主席一九四二年在延安的文艺座谈会讲话中告诉大家应该如何在这大海中锻炼自己。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通过对比抗战前后李家庄的情况,突出了革命政权给村庄带来的巨大改变,展现了根据地人民的生活变化和精神风貌。
B. 文本一写村民庆祝抗战胜利的场景,既有对整体氛围的描绘,又有对个体如王安福老汉话语的刻画,点面结合,生动形象。
C. 文本二讲述了作者抗日战争前后不同时期自身深入群众的优势,与文本一李家庄的故事相互映衬,深化了小说的创作主题。
D. 文本一语言平实质朴,文本二理论性强,二者在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却都紧扣着抗日战争时期生动、热烈的社会现实。
7. 关于文本一中李家庄的庆祝活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庆祝活动中展览的“胜利品”,不仅是对战斗成果的直观呈现,还与前文“敌人扫荡了好几次,李家庄有了好民兵……没有垮了”的内容形成了呼应。
B. 十四日民兵技术表演的优异成绩,隐含着“民兵实力”与“根据地稳固”的深层关联,正是这样的群众武装,才让做好“空室清野”有了坚实保障。
C. 王安福老汉认为如今的庆祝会比光绪二十七年的开光戏“更痛快”,原因在于李家庄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家家产粮超过原来计划”,“日用东西不用出村买”。
D. 庆祝活动“三晚连演”情节的设计,既照应了前文成立剧团的情节,也通过集体文娱活动了凝聚人心,让“胜利的喜悦”从个体感受升华为全村的共识。
8. 文本一中村长的讲话颇具感染力,请从语言表达的技巧角度分析其原因。
9. 文本二提到作家要深入到“劳动人民的大海”中,请结合文本一,分析这部作品从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一主张。
【答案】6. D 7. C
8. ①运用对比手法:村长将抗战前后李家庄在政权、生活、社会治安、村民素质等方面进行对比,让村民更直观地感受到变化,如过去的贫困、现在的富足,过去的担惊受怕、现在的安心生活等,引发情感共鸣,增强讲话的感染力。
②运用排比句,结合村民生活实际:他讲述的内容都是村民亲身经历的事,贴近村民生活,易被理解和接受。
③多次使用反问句:如“在抗战以前这样子行不行”,目的是引起听众思考,增强互动效果,强调如今的变化来之不易。
9. ①题材真实,源于生活:小说素材直接源自农村现实,如组织民兵、互助生产、剿蝗抗旱等情节,均是劳动人民斗争与生活的真实写照,体现了作者从生活“大海”中汲取创作源泉。
②人物鲜活,形象生动:村长那番“大白话”讲话,完全复现了农民的心声与情感,证明了作者对人物的深刻熟悉。
③语言质朴,细节传神:作品中大量运用“熬败了鬼子”、“老子英雄儿好汉”等口语化语言,以及对展览胜利品、民兵表演等场景的生动描写,都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展现了作者深入生活后的精准再现能力。
【解析】
【导语】这篇选文通过《李家庄的变迁》和创作谈的互文呈现,展现了革命根据地农村的深刻变革。文本一以白描手法勾勒李家庄抗战前后的对比:从军事防御、生产自救到文化生活的全面提升,通过庆祝活动的细节描写,生动体现了新政权的群众基础和集体主义精神。文本二则揭示了作者深入群众的创作立场,二者共同彰显了“人民文艺”的特质——既有对革命现实的忠实记录,又饱含对劳动人民的真挚情感。作品语言质朴却充满生命力,是解放区文学的典型代表。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文本二理论性强,二者在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错误。文本一语言平实质朴,符合农村题材的特点;文本二虽为创作体会,但语言平实自然、通俗易懂,并未体现“理论性强”的特点。二者都贴近生活,风格并非鲜明对立。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情节、语段作用的理解能力。
C.“原因在于李家庄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错误。文本中王安福老汉明确强调过去“李如珍他爹掌权,大家进到庙里都连句响话也不敢说”,可见其“痛快”的关键是“精神自由”,根源是“掌权者性质与村民话语权的变化”,而“物质改善”是李家庄的整体变化,并非老汉对比时的核心指向。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
①结合“先说政权吧:抗战以前……如今啦……再说村里人的生活吧:从前……如今……从前……如今……平常过日子,从前……如今……再说坏人的转变吧:从前……现在谁……从前……如今啦……说到全村人的进步……”可知,村长将抗战前后李家庄在政权、生活、社会治安、村民素质等方面进行对比,让村民更直观地感受到变化,引发情感共鸣,增强讲话的感染力。
②结合“从前村里有多少烟鬼?多少赌棍?多少二流子、懒汉、小偷”“讹人讹不了,哄人哄不了,打人打不了……”可知,通过排比列举具体事件,讲述的内容贴近村民生活,易被理解和接受。
③结合“抗战以前,老百姓谁敢问一问村公所的事”“在抗战以前这样子行不行”可知,反问句的使用,能够引起听众思考,引发共鸣,提振情绪,强调如今的变化来之不易。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①文章开篇详细描写组织民兵、互助大队开渠浇地、剿蝗队灭蝗等集体劳动,展现农民在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的生产方式,真实反映农村生活细节,所以小说的素材直接源自农村现实,体现了作者从生活“大海”中汲取创作源泉。
②既有“拈着白胡须”的王安福老汉,也有“扔石头练投弹”的小胖孩,人物鲜活,特别是村长那番讲话,具有口语化和生活化的风格,完全复现了农民的心声与情感,证明了作者对人物的深刻熟悉。
③农民语言生动鲜活,如“咱们还没有死,就把鬼子熬败了!”“老子英雄儿好汉”,体现农民的质朴与智慧。对民兵技术表演、庆祝大会筹备等集体活动的生动描写,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展现了作者深入生活后的精准再现能力。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吾新失母兄之欢,意常凄切。女年十三,男年八岁,未及成人,况复多病。顾此悢悢,如何可言!今但愿守陋巷
上一篇:
2026届皖豫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10月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学生版)
下一篇:
2026届皖豫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10月调研考试语文试卷(教师版)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2026届广东”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