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 语文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第Ⅰ卷1至6页,第Ⅱ卷7至11页。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一直认为,年是中国人的文化修行,书法化身精神图腾,春联则担当了季候启蒙。当稠浓黑亮的墨汁落于两行红纸上,家乡的年就( )了。帮街坊邻里写春联,是父亲雷打不动的“年俗”。一方砚,少许水。一根墨条,重按慢转,人磨墨,墨磨人,墨如庭前蜡梅,香气四溢。三折两裁,对联纸在父亲手下瞬间被理得顺顺帖帖。父亲会因人而异,集句撰联。场景情状( )、文字修辞比选、平仄对仗推敲,一一满意后,父亲取笔蘸墨,稍稍掭笔,一笔顿下,纸上便洇出墨花,恰似朵朵迎春花绽放。纵笔挥毫,红纸有字的灵性,年就有人的氛围。众人起身躬立,不再说笑,( )地盯着父亲手中毛笔左右摇曳上下翻转。墨,游走笔尖纸端,生发无穷变化——那是每日铺开的简淡日子和浸透柴米油盐的烟火生活。一气呵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纸上乾坤大,笔下日月长。春联承传中华文化亘古而新颖的文明基因,一笔一画蕴藏满满的期冀,一撇一捺洋溢浓浓的年味,透过人情世故流淌于每个人的内心。 (选自李昕《书法的行迹》,有删节) 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粉墨登场 考量 目不斜视 B. 赫然登场 考察 目不斜视 C. 赫然登场 考量 目不转睛 D. 粉墨登场 考察 目不转睛 2. 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喜庆的色彩反射墙身四壁,阳光透过窗棂铺洒到满地对联上,映红观者脸庞,也烘托出憧憬中来年的好日子 B. 阳光透过窗棂铺洒到满地对联上,映红观者脸庞,喜庆的色彩反射墙身四壁,也烘托出憧憬中来年的好日子 C. 阳光透过窗棂铺洒到满地对联上,也烘托出憧憬中来年的好日子,喜庆的色彩反射墙身四壁,映红观者脸庞 D. 阳光透过窗棂铺洒到满地对联上,喜庆的色彩反射墙身四壁,映红观者脸庞,也烘托出憧憬中来年的好日子 3. 父亲为即将升学的孩子写一副春联表达“满满的期冀”,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国泰民安逢盛世 风调雨顺颂华年 B. 多亲书卷游学海 更上层楼度新春 C. 和顺一门添百福 平安二字值千金 D. 书山万仞志能攀 学海无涯勤可渡 【答案】1. C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空,“粉墨登场”指化装上台演戏,今多借指登上政治舞台(含讥讽意);“赫然登场”形容登场时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结合语境,侧重的是家乡的年受人关注,应为“赫然登场”。 第二空,“考量”指考虑、思量;“考察”侧重指观察、调查。语境中指对当时场景的思虑与斟酌,这里应为“考量”。
浏览完整试题第三空,“目不斜视”指不斜着眼看;“目不转睛”指不转眼珠地(看),形容注意力集中。结合语境,应为“目不转睛”。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句复位的能力。 语段上文“当稠浓黑亮的墨汁落于两行红纸上……一气呵成”,表明父亲已写完所有对联,结合事理情境及上下文分析,应由对联写到观者,由眼前景物写到对未来的希冀,从内容和语序可以判断D项最符合语境要求。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对联 能力。 具体情境:一是向即将升学的孩子表达希冀,二是运用春联的形式。 A、C两个选项并未提及“升学”这一主题,故可排除; D.不符合对联“仄起平收”的形式要求,且未涉及“过年”这一主题,不符合春联内容特点。 故选B。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据台江县志、榕江县志,以“村BA”出名的台江县台盘村的篮球运动,自1936年至今已有88年历史;以“村超”出名的榕江的足球运动,自1940年至今已有84年历史。而以“村VA”出名的海南文昌的排球运动,自1905年至今已有119年历史。当前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村超”“村BA”和“村VA”等“村味赛事”成为一种地方文化模式的生成物,基础性的文化记忆与关键性的媒介激活发挥了重要作用。 严格来讲,“村味赛事”已经超出了过去狭义“竞技”“体育”概念的所指与文化范畴,而在与乡土文化、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融合中,生成了一种新的文化IP和群众体育文化发展的新业态,构成了以社会参与为表征的大众体育发展的变革主力。 以榕江“村超”为例,其倡导的“快乐足球”,本质既非“快乐体育”也非“足球竞技”,而是追求最为本质、具有普适性的“零距离”运动参与,旨在使个体通过参与获得愉悦感和具身体验。此时,过去狭义上的“竞技”“体育”概念,已不足以解释大众对该运动形式的认知,因为竞技是使人类生物体潜能无限接近或超越极限的行为,这使其显得相对小众;体育隶属于教育范畴,是一种价值观和技能习得的传递,具有生命历程的阶段性和局限性特征。而广泛参与“村超”等“村味赛事”,是基于人们以快乐和人人参与为主旨的广义运动价值认知,即从狭义“竞技”“体育”概念所指,转向行动实践意义上的广义“运动”,将相关运动形式视为以身体为载体,涉及体力、惯习、实践与知识权力等多要素的综合性社会文化行为。以“村超”为代表的“村味赛事”,所追求的并不是相关运动带来的教育价值和竞技水平提升,而是“全民主场”“人人参与”“人人热爱”融合文化创新的快乐运动。其间,民众参与实践的认知由“竞技”“体育”向“运动”的价值转变,也反映了我国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思维意识的觉醒。 (取材于王智慧《超燃“村味赛事”激发体育强国建设的新活力》) 材料二: 全球本土化,又称为全球在地化,最初是指“全球化思维,在地化实践”。20世纪90年代初,学术界关注到全球化导致的各地区文化体系同质性现象,将“全球化”和“在地化”两个概念合成一个新词——全球在地化,以强调全球化的发展需要建立在发掘并重新利用各个地区特有文化元素的基础之上。乡村传统文化有其固有的生命力,它不仅是千百年来当地群众塑造独特生活方式的印证,更是他们与当地自然生态相互依存、共同成长的鲜活记忆。但以全球化、商品化为核心特征的城市文化,不可避免地冲击着乡村传统文化的根基。为留住乡愁,发展乡村文化,在地化知识概念被对应地提出,以此凸显当地文化知识体系的特殊价值。其中的关键,是通过文化与知识回归对日常生活的尊重与认同,重新吸引老百姓积极参与。理解并尊重乡村的知识传统和文化传统,由此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势利导精耕乡村体育土壤,构建乡村体育发展的长效机制,有助于推动新时代乡村体育文化的长期繁荣,从而以乡村体育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取材于周立《“村超”出圈:乡村文化振兴新力量》) 4. 下列对两则材料 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体育既可以传递价值观,也可以传递技能习得,具有生命历程的阶段性和局限性特征。 B. 人们广泛参与“村味赛事”,与他们将相关运动形式视为综合性社会文化行为有关。 C. 狭义的“竞技”“体育”转向广义的“运动”,体现我国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思维意识的觉醒。 D. 城市文化破坏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曾让群众失去对乡村生活的尊重与认同。 5. 下列对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仅论及基础性的文化记忆在地方文化模式生成中的重要作用,对关键性的媒介激活作用并未分析。 B. 除引用论证之外,材料一还运用了举例论证,来证明“村味赛事”并不追求教育价值与竞技水平提升。 C. 材料二阐明每个地区发掘、利用其特有文化元素的必要性,意在强调“全球在地化”的正确性。 D. 材料二作者按照“发展乡村在地化体育—促进乡村振兴-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思路推进论述。 6. 根据文意,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复制“村味赛事”可以直接推动群众体育发展,为我国体育强国战略下体育文化事业的繁荣提供强大动力。 B. 按照“全球在地化”逻辑,深挖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的礼俗文化、建筑文化等有助于讲好中国乡村故事。 C. “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护着的社会共同经验”,“村味赛事”是《乡土中国》中这一观点的生动诠释。 D. 充分激发群众主体性,调动群众自发的组织能力,可以找到乡村体育发展的初衷:回归人民,服务群众。 【答案】4. D 5. A 6. A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围绕“村味赛事”现象,从文化学和社会学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材料一通过“村BA”“村超”等案例,展现了乡土体育从竞技性向群众性、文化性的转变,揭示了体育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新价值。材料二引入“全球在地化”理论,强调本土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重要性。两则材料共同呈现了乡村体育作为文化载体,如何通过创新融合激活乡土记忆,推动文化认同,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动力,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融合。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破坏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失去对乡村生活的尊重与认同”错误。根据材料二“但以全球化、商品化为核心特征的城市文化,不可避免地冲击着乡村传统文化的根基”“其中的关键,是通过文化与知识回归对日常生活的尊重与认同,重新吸引老百姓积极参与”等内容可知,选项中“破坏”“失去”的表述属于过度解读文本内容。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 A.“仅论及基础性的文化记忆在地方文化模式生成中的重要作用”错误。材料一开篇虽未展开分析“关键性的媒介激活”,但并非“仅论及基础性的文化记忆”,原文“基础性的文化记忆与关键性的媒介激活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并列提及,只是未深入分析后者,“仅论及”表述片面。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 A.“复制‘村味赛事’可以直接推动群众体育发展”表述过于绝对,材料一指出“村味赛事”是“与乡土文化、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战略创新融合”的产物,其成功依赖地方“基础性文化记忆”,具有地域性特征,“复制”无法直接推动发展,“直接推动”表述绝对化,不符合实际;“为我国体育强国战略下体育文化事业的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夸大其词。 故选A。 三、(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班固赞司马迁,以为“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方汉武用法刻深,急于功利,大臣一言不合,辄下吏就诛。有罪当刑,得以货自赎,因而补官者有焉。于是朝廷皆以偷合苟免为事,而天下皆以窃资殖货为风。迁之遭李陵祸也,家贫无财贿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以陷腐刑,其愤懑不平之气,无所发泄,乃一切寓之于书。故其序游侠也,称“昔虞舜窘于井廪……仲尼阨于陈蔡”,盖迁自况也。 (秦观《司马迁论》,有删节) 材料二: 司马迁尚气好侠,有战国豪士之余风。故其为书,叙用兵、气节、豪侠之事特详。其言侯嬴自杀以报魏公子,而樊於期自杀以头遗荆轲,皆奇诞不近人情,不足考信。以嬴既进朱亥以报魏公子,不自杀未害为信;而樊於期自匿以求苟免,尚安肯愤然劫以浮词,以首遗人哉?此未必非燕丹杀之也。予读《刺客传》,颇爱曹沫、豫让之事,沫有补其国,而让为不负其君,然皆不合大义,而庶几所谓好勇者。如聂政、荆轲之事,此特贱丈夫之雄耳。迁叙聂政、荆轲之事特详,反复叙录而不厌,盖其尚气好侠,事投其所好。故不知其言之不足信,而忘其事之为不足录也。 (张耒《司马迁论》,有删节) 材料三: 人不可以有不平之气也。有不平之气,必有矫枉过直之言,言至于过直,则其害有不可胜言者矣。昔司马迁述《史记》,自黄帝止于麟趾,成一家之言。其论大道,先黄老而后六经,所以矫汉民之尚黄老也。其序游侠,退处士而进奸雄,所以矫群臣之龌龊也。其述货殖,则崇势利而卑贫贱,所以激武帝之兴利也。盖迁虽横就刑戮处于污俗之中困于心衡于虑损激之气形于简策故其言每过直而不自知焉。及稽其流弊,则自迁之先黄老而虚浮之说愈胜,自迁之进奸雄而闾里之奸愈滋,自迁之崇势利而货赂之风愈炽。彼何晏之清谈,步骘之暴横,灵帝之鬻官,皆迁有以启之也。 (吕祖谦《司马迁论》,有删节) 7.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班固赞司马迁 赞:称赞 B. 皆奇诞不近人情 诞:虚妄 C. 劫以浮词 劫:被胁迫 D. 灵帝之鬻官 鬻:卖 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于是朝廷皆以偷合苟免为事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B. 有战国豪士之余风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C. 反复叙录而不厌 知止而后有定 D. 则其害有不可胜言者矣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盖迁虽横就刑戮/处于污俗之中/困于心衡于虑/损激之气形于简策/故其言每过/直而不自知焉 B. 盖迁虽横就/刑戮处于污俗之中/困于心/衡于虑/损激之气形/于简策故其言每过直/而不自知焉 C. 盖迁虽横就刑戮/处于污俗之中/困于心/衡于虑/损激之气形于简策/故其言每过直而不自知焉 D. 盖迁虽横/就刑戮/处于污俗之中/困于心/衡于虑/损激之气/形于简策/故其言每过直/而不自知焉 10. 下列对文中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老,黄帝与老子的合称,文中指以道家思想为主,强调“清静无为”的学说。 B. 游侠,古称好交游、轻生死、重信义、能救人于急难的人,文中指无赖之徒。 C. 处士,指品德高尚、有才华却不追求做官的隐居之人,后也泛指未做官的士人。 D. 清谈,以何晏为代表的魏晋士人谈论宇宙、自然、人生等抽象哲理而形成的风气。 11.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观结合司马迁遭遇李陵之祸的经历,对班固关于司马迁的看法进行了分析。 B. 张耒喜爱阅读司马迁笔下曹沫、豫让的故事,但仍认为他们只是好逞勇武之人。 C. 吕祖谦指出,司马迁“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述货殖”具有现实针对性。 D. 三则材料都联系了司马迁的现实处境加以分析论证,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12.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汉武用法刻深,急于功利,大臣一言不合,辄下吏就诛。 (2)如聂政、荆轲之事,此特贱丈夫之雄耳。 (3)自迁之崇势利而货赂之风愈炽。 13. 针对司马迁《史记》的写作,秦观、张耒、吕祖谦评论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答案】7. A 8. D 9. C 10. B 11. D 12. (1)正当汉武帝施行法律严厉苛刻、急功近利(之时),大臣一句话不合(他的意思),就被交给狱官接受惩罚。 (2)像(司马迁记)聂政、荆轲的事情,这不过是小看大丈夫的气概罢了。 (3)自从司马迁崇尚权势财利,用财物贿赂人的风气就更盛了。 13. 秦观:《史记》重视写货殖与游侠的原因。 张耒:《史记》人物事件的真实性和记录的必要性。 吕祖谦:司马迁带着“不平之气”写《史记》产生的负面作用。 【解析】 【导语】这三篇评论从不同角度剖析了司马迁《史记》的写作特点与思想倾向。秦观侧重个人遭遇对创作的影响,认为司马迁因腐刑之痛而借游侠、货殖等篇章抒发愤懑;张耒从尚气好侠的性格特质切入,指出其对刺客故事的偏爱导致叙事失真;吕祖谦则强调现实批判性,认为“先黄老”“序游侠”等写法是对汉武朝弊政的矫枉过正。三文共同揭示了《史记》“成一家之言”的深层动因,展现了文学批评中“知人论世”的典型范式。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赞:评论、评价。句意:班固评价司马迁。 B.正确。句意:这些说法都荒诞虚妄、不合人情。 C.正确。句意:又怎么会被空洞的言辞胁迫。 D.正确。句意:汉灵帝的卖官鬻爵。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介词,把/连词,来。句意:于是朝廷官员都把苟且迎合、免于责罚当作行事准则。/动摇树根来看土捣得实不实。 B.助词,的/代词,代“法度”。句意:有战国时期豪侠之士的遗风。/商议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 C.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顺承,就,则。句意:反复记录却不感到厌烦。/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 D.均为连词,就,那么。句意:那么它的危害就有说不尽的了。/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