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2 2025-10-29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2026届贵州省遵义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遵义市2026届高三年级第一次适应性考试
语 文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考试开始前,请用黑色签字笔将答题卡上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清楚,并在相应位置粘贴条形码。
2.客观题答题时,请用2B铅笔答题,若需改动,请用橡皮轻轻擦拭干净后再选涂其它选项;主观题答题时,请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答题;在规定区域以外的答题不给分;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书房展将作家们的书房空间堆积一处时,所有这些书房仿佛都变成了一个个文本册页,被集中装订一处,整体观之,俨然是一本空间之书。事实上,我们的确可以将作家书房视为空间文本,并加以细读。
一定意义上,书房是以空间形式出现的作家的自画像。书房可以说是作家最钟爱的室内空间——他们在其中阅读、创作、冥想或会友,书房的命名、布局、装饰和书籍存放无一不折射作家的个性、心境、志趣、习惯乃至社会交往。因此,书房空间是探究作家的生活史、精神史、创作史和阅读史的切入口。
例如,我们首先可以关注书房的命名。正如文本往往有标题,作为空间文本的作家书房是否有名字、名字为何,也都值得玩味。传统文人往往会为书斋取名,斋号也往往反映命名者的志趣和追求。所谓托物明志,是传统文人的习性,现代知识分子也常常如此。在革命文化中,革命常常意味着走出书斋,亦即改造传统文人习性。因此,有无斋号往往具有提示革命知识分子的文人意识强烈与否的作用,我们甚至可以夸大其词地根据有无斋号将革命知识分子粗粗地分为两类。例如,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与胡乔木,前者有斋号而后者没有。田家英藏书甚多,他模仿谭嗣同的“莽苍苍斋”,为自己的书斋取名“小莽苍苍斋”,既是追踵前贤,也是明志自许,而其性格与命运也果然有些类似谭嗣同。胡乔木也藏书甚巨,却无斋号,原因或许可以从他对党史工作的态度中一窥而知:“不能把党史工作看成是平静的、书斋里的事业,它是在思想斗争最前线的一项战斗性的工作。”类似地,周扬、丁玲没有斋号,胡风(“四树斋”)、萧军(“蜗蜗居”)则有。没有斋号固然并不一定表示文人意识的缺乏,但有斋号却往往意味着斋主的文人习性不轻。有斋号的革命知识分子与无斋号的革命知识分子之间因性情、志趣与追求的差异所产生的张力关系,以及革命者的革命追求与文人习性相互纠缠的问题,或许是研究革命文化与文化革命的一个有趣的线索。
此外,书房中有无自画像或他人雕像、有无明心见性或寄托情怀的字幅、书房中最重要或最常用的物件是什么,似乎都可以细致入微地探问。因为这些既与作家的生活习惯有关,也处处透露着作家的个性、志趣、喜好和追求。
例如,在书房展中,我们可以看到丁玲的书桌上有一副扑克牌,看来是丁玲常用的。果然,据丁玲之子蒋祖林的说法,丁玲“生活上也没有特别的嗜好,休息时在院子里散散步。外婆在世时,晚饭后陪外婆下下围棋,朋友来时偶尔打几盘扑克。无论下棋还是打扑克都不怎么动脑筋,所以输多赢少。她也不在乎,晚饭后有时一个人玩二十分钟扑克牌‘通关’。这都是换一种方式休息脑筋,不去想工作或创作上的事”。从蒋祖林的叙述可以猜测,丁玲有时会在书房独自玩扑克,这是一个有趣的细节,对于解读丁玲的心境或许是一个切入口。
浏览完整试题
从其他资料也可以知道,丁玲玩扑克的休闲习惯应该保持了很长时间。据说丁玲在下放黑龙江汤原农场期间也带有一副扑克牌,让当年与之相熟的农场员工印象深刻,多年后回忆仍特意提及:“丁玲有一副从国外带回来的塑料扑克,大家偶尔会借着玩。”坚定的革命作家丁玲直到晚年都顽强地认为“创作本身就是政治行动,作家是政治化了的人”,但仍然不妨碍“政治化了的人”保有一种休闲之乐。书房中的这副牌恰恰提示了革命作家生活中的有趣细节,促使我们思考革命作家的生活态度、社会交往与情感世界的多层次纹理。
书房是特殊的空间,作家的主体性形象常常通过书房的空间布局、书籍存放和物件使用体现出来。可以说,书房既是作家的生活空间和工作空间,也是精神空间。若将书房空间视作史料,对其进行文本细读,使之与文字性的史料和文本进行参照,或许能够帮助我们更为立体而准确地把握逝去的作家的存在轨迹,重建他们的日常生活、情感结构与精神世界,进而更具体地探究他们与更大的社会领域和政治世界的连带关系。
(节选自石岸书《空间作为史料:从书房展到文学馆》)
材料二:
对于许多读者来说,读了一本好书后,都会想更加了解这本好书的作者,甚至是这本好书诞生的地方——书房,这可能又是另一种人之常情。对于作家而言,人生的一半时间在看书,另外一半时间在写书,书房既是面子也是里子,是人生中最独特的地方之一。
作家的书房里孕育滋养了文学种子,文学中的情感就像河床里流动和起伏的水,使历史、风俗和景色变得可以触摸和可以生长。
在中国古代,书房不仅作为读书、立言和藏书的地方,更是赓续传统文脉,体现文化昌盛的象征。对于中国的文人来说,书房是具有生命的,在人与天地的交流中,浩然之气充盈期间。在璀璨的星空里,二十八宿布列四方,壁星的光芒曾照亮了鲁壁里的先秦经典,使得文脉得以传承。它也照亮了书房,一间草堂,或一处阁楼,小者只可容膝,大者充栋连床,图书插架,古琴悬壁,便可营造一片荡涤尘虑。
(节选自郑蓓《“我心”向天地——作家书房文化杂谈》)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书房展将作家们的书房空间集中呈现,俨然成为一本空间之书,为我们提供了探究作家精神史的切入口。
B. 传统文人往往会为书斋取名来托物明志,现代知识分子通常也如此,如胡乔木、胡风、萧军都有书斋名。
C. 作家的主体性形象可以通过书房物件使用体现出来,丁玲书房中的扑克牌是她休闲方式的体现,也反映其生活态度。
D. 中国古代书房的首要功能是收藏图书,同时也起到了赓续传统文脉的作用,象征了文化的昌盛。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开篇即提出“空间文本”这一概念,接着从书房的命名和书房物件两方面对照式展开论述。
B. 材料一在论述书房命名时,运用了对比论证,使“有无斋号提示革命知识分子的文人意识强烈与否”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C. 材料一在论述中引用了丁玲儿子蒋祖林的叙述与其他资料,既丰富了文本内容,也使得论据较为真实、有效。
D. 材料二在论述书房意义时,使用了“二十八宿”“壁星”“鲁壁”等传统文化意象,这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3. 结合材料一,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书房作为空间文本”的一项是( )
A. 书房的命名方式 B. 书房中的字幅与雕像
C. 书房中书籍的数量 D. 书房中的休闲物品
4. 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述“作家书房”时侧重点不同,请简要概括。
5. 作为一篇学术随笔,材料一展现出专业、严谨而又不失生动的语言特色。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 C 2. A
3. C 4. ①材料一侧重将书房作为“空间文本”进行史料分析,通过命名、物件等细节探究作家的精神史、生活史及其与社会政治的关联。 ②材料二侧重阐述书房的文化象征意义,强调其赓续文脉、陶冶性灵的文化价值,突出书房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境界。
5. ①专业严谨:运用学术概念如“空间文本”“生活史”“精神史”等,论证中注重例证与引证,如详细分析田家英、胡乔木等案例。 ②生动形象:使用比喻修辞,如将集中呈现的书房比作“装订”的“空间之书”,描述丁玲玩扑克等细节富有生活气息。 ③二者交融:在严谨论证中融入生动描述,如分析革命知识分子文人意识时,既保持学术深度,又通过具体斋号使论述鲜活可感。
【解析】
【导语】这篇学术随笔以“书房空间”为切入点,展现了独特的文化研究视角。材料一采用学术随笔的文体,将书房视为“空间文本”,通过命名、物件等细节分析作家的精神世界,既有严谨的史料分析(如革命知识分子斋号对比),又不失生动的细节描写(如丁玲的扑克牌)。材料二则侧重书房的文化象征意义,运用传统意象展现文脉传承。两则材料互为补充,共同构建了书房作为文化载体的多维解读。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俨然成为一本空间之书,为我们提供了探究作家精神史的切入口”错误,将可能性表述为确定性,材料一说书房“可以说是”探究作家精神史的切入口,使用的是或然判断而非必然判断。
B.“如胡乔木、胡风、萧军都有书斋名”与原文事实不符,材料一明确提到胡乔木“无斋号”。
D.“首要功能”的说法在材料二中无依据,材料二仅说书房“作为读书、立言和藏书的地方”,并未对功能进行主次排序。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方法的能力。
A.“对照式”表述不准确,材料一在论述书房命名和书房物件时是并列展开的两种分析路径,二者之间并无严格的对照关系。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能力。
材料一强调将书房作为“空间文本”进行“细读”,关注 是能够反映作家个性志趣的具体元素。
A.命名方式直接体现作家的“志趣和追求”;
B.字幅与雕像能够显示作家的“个性、志趣、喜好”;
C.书籍数量只是一个量化指标,若不结合具体藏书内容分析,难以成为有效的“空间文本”解读素材,不符合题干要求。
D.休闲物品如丁玲的扑克牌可揭示作家的“生活习惯”和“心境”。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比较材料信息的能力。
①材料一开篇明确提出“将作家书房视为空间文本,并加以细读”,全文围绕书房命名、物件摆放等具体细节展开,着重分析这些空间元素如何反映作家的“个性、心境、志趣、习惯乃至社会交往”,体现了将书房作为史料的研究取向。
展开余下试题
②材料二则从文化传承角度,使用“二十八宿”“壁星”“鲁壁”等意象,强调书房“赓续传统文脉,体现文化昌盛”的象征意义,着重阐述书房“在人与天地的交流中,浩然之气充盈期间”的精神境界,体现了文化散文的论述特色。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语言特色的能力。
①专业性体现在明确的概念界定(如“空间文本”)和严密的论证逻辑,如通过田家英“小莽苍苍斋”与胡乔木无斋号的对比,论证“有无斋号往往具有提示革命知识分子的文人意识强烈与否的作用”。
②生动性则体现在文学化 表达,如开篇比喻“俨然是一本空间之书”,以及选取丁玲玩扑克等富有画面感的细节,使学术论述不显枯燥。
③两者交融的特点在论述丁玲事例时尤为明显:既严谨引用蒋祖林的叙述作为证据,又通过“这是一个有趣的细节”等评述保持可读性。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堤 巴金
我们三人游了三潭印月回到船上,月亮已经从淡墨色的云堆里逃出来了。水面上静静地笼罩了一层薄纱。船向右边去,说是向博览会纪念塔驶去,途经苏堤附近,大家决定去苏堤看看。
这一带尽是树木,并不很密,树丛中也有可走的路。但是我的眼睛分辨不出究竟哪些路是被水淹了,是污泥、沼泽,还是干燥可走的土地。我仿佛觉得那是泥沼。我正想说:“那是泥沼,恐怕没法到堤上去。”
“等我试试看。”黄马上站起来,手挽着树枝,使船靠得更近些,就拣了干燥的地方走上去了。
“先生,我不划了。请你把钱给我,让我回去罢,”船夫说。“为什么不肯划呢?”我惊讶地问,“我们还是照钟点算钱,上岸去玩一会儿,你不是可以多得点钱吗?”
“我不划了,你们把船钱给我。我从来没有给人家这样划过,”他生气地说,向我伸出了手。
“黄,下来,我们不要上去了。我们还是坐船到博览会塔去罢,”我听见船夫的话觉得扫兴,便对着黄大声叫道。
“上面好得很,你们快点上来。先游了这里,等一会儿再到博览会塔去!”黄在堤上兴致勃勃地大声说。他又转身往前面走。
“我们在上面并不要玩多久,马上就要回去的。你沿着堤荡桨,把船摇到那边等我们,”我看见一方面黄不肯下来,而张又在这时候上了岸,一方面船夫又是如此固执不通,便极力开导他。
“你们上岸去,又不认识路,说不定把路走错了,会叫我等三五个钟头,”他忍住了怒气说。
我明白他的意思了。在短时间,在一两分钟以内,我受伤了,我的自尊心受伤了。原来那些话都是托辞。总之,他疑心我们会骗他。我被人疑为骗子!我的自尊心受伤了。我好像受到了大的侮辱。我极力忍住,不要叫自己跳起来。我只是气愤地对站在堤上的黄叫道:“黄,不要去了。他不肯等我们。他疑心我们不给他船钱,就从岸上逃走……”
船夫咕噜地分辩着,并不让我把话说完。
黄并没有在听我讲话。他大声叫:“不要多说了。快上来叫船摇到西泠寺等我们。”
“我划到岳坟等你们吗?”船夫在后面大声叫,声音里似乎充满焦虑,但是我不去管他。
“不,在西泠寺前面等,”黄抢先大声回答。他的话船夫似乎不懂,而且我也不明白。西泠寺这个名称,我第一次听见。
“我在楼外楼等罢,”船夫这样叫。
“不,给你说是在西泠寺,”黄坚持说,并不知道自己的错误。
我笑着对黄说:“只有西泠印社和西泠桥,从没有听见说西泠寺。”我又大声对船夫说:“好,就在楼外楼等罢。”我想多走几步路也好,免得跟船夫打麻烦。
我们已经走出了树丛,现在是在被月光洗着的马路上了。
我突然被一种好奇心抓住了。我想要是我们果然就在堤上坐了车回旅馆去,把船夫留在楼外楼下面空等,等了一点钟,两点钟,等到无可等待的时候,只得划着空船回去,以后他到什么地方去找我们呢?我们明天就要离开杭州了。于是我的耳边响起了他的自怨自艾的话,他的叹气,他的哭泣,他的咒骂。我觉得我感到了复仇心和好奇心的满足。
过了一些时候,我开始感到心里空虚了。刚才的满足已经不知道消失在什么地方去了。它来得那么快,飞去也是这般速。依旧是月光下的马路,依旧是慢慢下着脚步的我。可是我这颗心里却缺少了什么东西。这时候我再想到逃走的打算,觉得毫无意义。我只感到一种悲哀,一种无名的悲哀。
张和黄仍然不停地赞美周围的景色和月光的美丽,但是已经引不起我的兴趣了。
我们看见了路灯,遇见了两三个人,走过了最后的一道桥。我们走完了苏堤。
黄后悔地发见自己说错了地方。原来在这里泊了几只小船,我们本来可以在这里下船的。于是我们下了堤,转了弯,走到岳坟旁边的码头。这时候我才明白船夫的话是对的,他本来说要在这里等我们。
“起先我们叫他把船停在这里就好了!”黄后悔地说。
“他本来说把船停在岳坟等我们,你却叫他靠到白堤上去,这是你的错,”我这样抱怨他。
“我起先不知道这里就是岳坟,”黄笑着说,一面向白堤望了望。“我们叫他把船摇过来好了,他刚刚摇到了那边。”黄并不征求我们的同意,就用手在嘴边做个扬声筒,大声叫道:“喂,把船摇过来!喂,把船摇过来!”
从那边,从小船上送来了应声,接着又是黄的“喂,把船摇过来”的叫声。我们等待着。
船摇过来了。黄第一个就抱怨船夫说:“你划得这样慢!”船夫似乎并不留心听黄的话,他只顾说:“你们先生叫我在楼外楼等的。”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他的声音里充满了喜悦。用什么话来形容这种喜悦才适当呢?就说是绝处逢生罢。
我不由自主地看他的脸。他无意间把头往上面一仰,月光在他的脸上掠过。我看见那是一张朴实的、喜悦的脸。我觉得自己也被一种意外的喜悦感动了。
我也许还不知道他的喜悦的真正原因,但是我自己也被一种从来没有感到过的喜悦抓住了。我觉得这一次我才是真正地满足了。我想笑,我想哭。我很庆幸,庆幸好奇心和复仇心并不曾征服了我。
最后我们回到了湖滨。我在他应得的船钱以外,多付了一半给他。他非常喜悦、非常感动地接了钱。
我们要走开了,忽然我觉得非跟他说一两句话不可。究竟这是什么缘故,我也讲不出来。不过我确实跟他说了话。我问他:“你家里还有什么人吗?”我的意思并不是要说这句话,然而我却这样说了。
“只有一个女儿……十多岁的女儿……她在家生病……我现在就要去买药……”他断续地说,他的喜悦在一刹那间完全消失了。
我呆呆地立在码头上。我想不到会从他那里听到这样的答话。我不知道究竟怎样做才好。我也想不到应该拿什么话安慰他。
他忽然拔起脚就跑。我慢慢地转过头,我看见他还在不远的地方跟一个人说话,但是一转眼间他就消失在人丛中了。
张、黄两个人走回来,带笑地问我站在码头上干什么。我只是苦笑。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以“月亮已经从淡墨色的云堆里逃出来了”起笔,呈现了月景的动态感,与后文“被月光洗着”相照应。
B. 在整个事件中,“黄”始终保持着游玩的兴致,甚至有些固执己见,他与敏感内省的“我”形成鲜明对比。
C. 船夫表现出“绝处逢生”的喜悦,是因为“我”同意将等候地点定在“楼外楼”,打消了他对游客可能食言的顾虑。
D. 小说采用了鲜活的口语,如“人家”“好得很”“三五个钟头”“起先”等口语的使用,使小说对话具有生活气息。
展开余下试题
7. 关于本文中的“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我”叙事,全程冷静客观地记叙事件经过,直接展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
B. “我”在与黄的对话中,通过纠正“西泠寺”这一地名错误,这表明了“我”对杭州景致有一定的了解。
C. “我”在月光下由“复仇心的满足”到“无名的悲哀”,暗示了知识分子从人性本能到道德自律的转变。
D. “我”觉得“非跟他说一两句话不可”,这是一种超越了金钱交易、渴望进行人与人之间真诚沟通的体现。
8. 请结合文本分析船夫这一形象。
9. 小说结尾处“我只是苦笑”这一细节,堪称全文的点睛之笔。请探究“苦笑”的意蕴,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 C 7. A
8. ①戒备谨慎的劳动者:因担心被欺骗而坚持确定等候地点,体现其谋生不易。②淳朴真诚的本性:发现客人守约时表现出“充满了喜悦”的真实反应。③负重前行的父亲:透露家中生病女儿需买药,展现其家庭重担。
9. ①对救助无力的自嘲:多付船钱在船夫现实困境面前的苍白无力。②对沟通局限的清醒:试图真诚交流却发现难以跨越社会鸿沟。③对自身局限的认知:从情绪化反应到理性认知的成长。
【解析】
【导语】这篇散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月夜游苏堤的片段,通过船夫与游客的冲突展现了人性的复杂面。巴金以第一人称视角,将“我”敏感多思的性格与同伴黄的热情直率形成鲜明对比。船夫从猜疑到喜悦的情绪转变,以及最后透露女儿病情的细节,使平凡的小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月光作为贯穿全文的意象,既烘托了景致,又映照出人物内心的波澜。结尾处“苦笑”的留白,暗示了知识分子对底层民众生存困境的复杂感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人文关怀。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C.“是因为‘我’同意将等候地点定在‘楼外楼’”错误。船夫“绝处逢生”的喜悦,并非因为“我”定了“楼外楼”的等候地点,而是因为最终看到“我们”没有逃走、如约出现,彻底打消了他对“游客会骗他、不给船钱”的担忧。“楼外楼”只是临时约定的地点,并非他喜悦的核心原因。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叙述人称和艺术形象的能力。
A.“全程冷静客观地记叙事件经过”说法有误。文中多次直接描写“我”的心理活动,如“我的自尊心受伤了”“我觉得我感到了复仇心和好奇心的满足”“我只感到一种悲哀”等,这些都不是客观记叙,而是带有强烈主观情感的心理描写,展现了“我”丰富而波动的内心世界。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当船夫说“会叫我等三五个钟头”时,这反映了他因生活经验产生的合理戒备,体现底层劳动者谋生的艰辛。
②当客人如约出现时,文中用“绝处逢生”形容他的喜悦,这种强烈反差展现了他淳朴的本质——之前的担忧源于生计,此刻的喜悦则是真实的情感流露。
③最后他提及生病的女儿要买药时“喜悦在一刹那间完全消失”,这个细节生动刻画了一个肩负家庭重担的父亲形象。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关键细节的深层意蕴的能力。
①“我”从自尊心受伤到复仇心满足,最终通过多付船钱获得道德安慰,但听到船夫家人生病后,这种安慰被打破——“苦笑”首先是对救助无力的自嘲。
②“我”试图超越金钱关系沟通,却发现彼此间隔着社会鸿沟,这“苦笑”包含对沟通局限的清醒认识。
③从“复仇心的满足”到面对现实困境时的“苦笑”,展现了知识分子从情绪化到理性认知的成长,是对自身局限的深刻认知。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高祖武皇帝讳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彭城县绥舆里人,汉高帝弟楚元王交之后也。高祖以晋哀帝兴宁元年岁次癸亥三月壬寅夜生。及长,身长七尺六寸,风骨奇特。家贫,有大志,不治廉隅。事继母以孝谨称。
初为冠军孙无终司马。安帝隆安三年十一月,妖贼孙恩作乱于会稽,晋朝卫将军谢琰、前将军刘牢之东讨。牢之请高祖参府军事。十二月,牢之至吴,而贼缘道屯结,牢之命高祖与数十人,觇贼远近。会遇贼至,众数千人,高祖便进与战。所将人多死,而战意方厉,手奋长刀,所杀伤甚众。
六月,恩乘胜浮海,奄至丹徒,战士十余万。刘牢之犹屯山阴,京邑震动。高祖倍道兼行,与贼俱至。于时众力既寡,加以步远疲劳,而丹徒守军莫有斗志。恩率众数万,鼓噪登蒜山,居民皆荷担而立。高祖率所领奔击,大破之。投崖赴水死者甚众。恩以彭排自载,仅得还船。虽被摧破,犹恃其众力,径向京师。楼船高大,值风不得进,旬日乃至白石。寻知刘牢之已还,朝廷有备,遂走向郁洲。八月,以高祖为建武将军、下邳太守,领水军追讨至郁洲,复大破恩。恩南走。
(节选自《宋书·本纪第一》)
材料二:
裕忿广固①久不下,欲尽坑之,以妻女赏将士。韩范谏曰:“晋室南迁,中原鼎沸,士民无援,强则附之,既为君臣,必须为之尽力。彼皆衣冠旧族先帝遗民今王师吊伐而尽坑之使安所归乎!窃恐西北之人无复来苏之望矣。”裕改容谢之,然犹斩王公以下三千人,没入家口万馀,夷其城隍,送超诣建康,斩之。
臣光曰:晋自济江以来,威灵不竞,戎狄横骛,虎噬中原。刘裕始以王师翦平东夏,不于此际旌礼贤俊,慰抚疲民,宣恺悌之风,涤残秽之政,使群士向风,遗黎企踵,而更恣行屠戮以快忿心;迹其施设,曾苻、姚之不如,宜其不能荡壹四海,成美大之业,岂非虽有智勇而无仁义使之然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晋纪》)
【注】①广固:古地名,现位于山东省青州市西北。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彼皆衣冠A旧族B先帝C遗民D今王师吊伐E而尽坑之F使安所G归乎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缘,沿着,与《桃花源记》中“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的“缘”意思相同。
B. 乘,趁着,与《归去来兮辞》中“聊乘化已归尽”的“乘”意思不相同。
C. 南,向南,名词作状语,与《赤壁赋》中“顺流而东也”的“东”用法相同。
D. 为,wèi,与《鸿门宴》中“窃为大王不取也”的“为”读音、意思均不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裕与刘牢之讨伐孙恩时,曾带领数十人侦查敌情,突遇几千敌军,刘裕同敌军交战,虽然所带领的士兵大多战死,但也杀伤很多敌人。
B. 孙恩乘胜沿海路到达丹徒,刘裕日夜兼程,和孙恩同时到达。此时刘裕的兵马较少,士兵也因长途跋涉没有斗志,但依然大破敌军。
C. 刘裕虽然听从了韩范的进言,但还是杀了王公以下的三千人,将一万多人没收充公,拆毁城墙,再把慕容超押回建康斩首。
D. 司马光认为刘裕在平定东夏时,应趁机礼贤下士,抚慰百姓,宣扬和睦友爱的风气,清除劣政,而不是肆意妄为,大开杀戒。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寻知刘牢之已还,朝廷有备,遂走向郁洲。
(2)裕忿广固久不下,欲尽坑之,以妻女赏将士。
14. 刘裕与庄宗李存勖皆是“有智勇”之人,然而两人都未能成就大业。请结合材料二和《伶官传序》,简要分析二人未能成就大业的原因。
【答案】10.
上一篇:
2025高考天津卷语文答案详解
下一篇:
2026届湖南省金太阳10月份高三阶段监测联合考试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2026届贵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