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3  2025-10-29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2026届湖南省金太阳10月份高三阶段监测联合考试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十月份高三年级阶段监测联合考试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 150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的五古《关山月》是家喻户晓的代表性诗作:“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元本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卷四《关山月》注云:“天山,在唐西州交河郡天山县。天山至玉门关不为太远,而曰几万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为度也。”但注释者一般把这里的“天山”意象解释为“祁连山”。李白诗中多次使用“天山”意象,其诗里的“天山”是具体指某一处还是泛指呢?是不是就一定是今甘肃祁连山呢?
对于李白诗里的“天山”,大多数读者都将它视为当今新疆的天山,但很多文史学者又指出,李白诗中的“天山”是指甘肃的祁连山。其实,作为地理名词的“天山”所指,今天有新疆的天山和甘肃祁连山之不同;唐代“天山”有阻隔南疆与北疆的天山和在吐鲁番、哈密一带的天山的区别。李白《关山月》一诗中除“天山”外,还有“玉门关”“白登道”“青海湾”四个地名意象。这四个地名意象除“白登道”在今山西大同一带外,其余均与今祁连山在空间距离上形成地理逻辑的某种关联性。这样说来,李白此诗中的“天山”指祁连山是有可能的。但是,此“祁连山”未必都是今人理解的甘肃张掖一带的祁连山。
检索《全唐诗》,共约78处写到“天山”。据爱如生《中国基本古籍库》数据检索,唐以前诗歌写到“天山”的有14处,宋代以后诗歌写到“天山”的凡157处,且绝大多数是用“三箭定天山”的典故,可以说,“天山”在唐以后多为泛指了。但是唐诗中,乃至其他时期诗中的“天山”所指,则比较复杂,有专指的,也有泛指的。有明确指新疆天山的,比如去过西域的岑参的诗:“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这里的“天山”肯定不是今天甘肃的祁连山。因诗中用了地名“轮台”,可以做参照。其实在唐初,“天山”还有与“交河”连用的,如虞世南《出塞》“雪暗天山道,冰塞交河源”,说明这里的“天山”指的是今天新疆东部交河一带的天山。
宋代李昉辑《文苑英华》卷二百收录唐代骆宾王《行路难》诗云:
阴山苦雾埋高垒,交河孤月照连营。连营去去无穷极,拥斾遥遥过绝国。阵云朝结晦天山,寒沙夕涨迷疏勒。龙鳞水上开鱼贯,马首山前振鹏(一作雕)翼。长驱万里詟祁连,分麾三令(一作命)武功宣。……
这首诗写到“天山”,后面又提到“祁连”,因为前面又提到过“交河”的地名,所以,骆宾王所说的“天山”“祁连”应是两处,可能分指伊州的天山和祁连山。李白生活于骆宾王稍后的时代,他们诗作的语境应是一样的。
赵殿成注王维《燕支行》“登鼓遥翻瀚海波,鸣笳乱动天山月”句之“天山”云:
《史记正义》:天山,一名白山,今名折漫罗山,在伊吾县北百二十里。《史记索隐》:祁连山。《西河旧事》云:山在张掖、酒泉二界上。东西二百余里,南北百里。有松柏五木,美水草,冬温夏凉,宜畜牧养。一名天山,亦曰白山也。晋灼《汉书集注》:天山在西域,近蒲类国,去长安八千余里。《北边备对》:天山,即祁连山也,又名时漫罗山,又名祁漫罗山。盖虏语谓为祁连也、时漫罗也、祁漫罗也,皆天也。


浏览完整试题为什么“祁连山”又可以指新疆交河一带的天山呢?我们需要梳理一下历代文献中出现“天山”地名时的所指。
文献中最早出现“天山”的是《山海经》: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
(毕)沅曰:山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南二百里。晋灼《汉书集注》云:在西域,近蒲类国,去长安八千余里。《括地志》云:祁连山,在甘州张掖县西南二百里。又云:天山,一名白山,今名折罗漫山,在伊吾县北百二十里。皆见《史记正义》。
汉代文章中,也有“祁连山”与“天山”并举的现象。如桓宽《盐铁论》卷八两处提及“祁连天山”。在汉代文献中,“祁连”“天山”连用应是常见现象,说明当时祁连指天山还需要强调。《汉书》卷五十五《卫青霍去病传》“去病至祁连山”注:“祁连山即天山也,匈奴呼天为祁连。祁音上夷反。”
唐代杜佑《通典》记录的唐代地理代表了当时的信息,卷一百七十“西州郡”条云:“交河郡,领县五:高昌、交河(贞观中置。交河水流出县地。天山一名祁连山,今名折罗漫山)、柳中、蒲昌、天山(与交河同置)。”这里说的“天山”,则是指今新疆吐鲁番一带的天山了。当时,这里还设置有名为“天山”的县。
宋人程大昌在《北边备对》中的“天山”条总结云:
《通典》《元和志》,于张掖县既著祁连山矣。而伊、西、庭三州皆有此山,则是自甘张掖而西至于庭州,相去三千五六百里,而天山皆能周遍其地,则此山亦广长矣。
程大昌这个解释比较圆满。他认为,不管是甘州还是西域的伊、西、庭三州都有天山,都是来自匈奴语,都是祁连山,也都是天山。
明代李贤主纂的《大明一统志》卷八十九《外夷部》云:“天山:在交河城北。一名祁连山。唐天山县以此为名。”到清代已经明确知道,天山是一个横亘东西的巨大的山脉体系,“东西绵亘三千余里,层峰叠峰,随地异名,盖以百数”。
综上所述,古代文献中的“天山”有多义性、多指向性,既有指盘亘整个新疆的天山,也有指哈密一带的天山,还有指今甘肃的祁连山。从盛唐诗人李白所处的地理信息语境来看,其诗中的“天山”意象很难确指,而指新疆东部的天山或许可能性更大。
(摘编自莫道才《关于李白诗歌“天山”意象的地理考察》)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注释者普遍认为,李白《关山月》中的“天山”意象是指今新疆境内的天山山脉。
B. 作者通过分析《关山月》中四个地名的空间关联,排除了“天山”指祁连山的可能。
C. 文章引用程大昌的观点,意在说明古代“天山”概念具有广袤和跨地域的特点。
D. 唐代诗歌中的“天山”意象所指明确单一,均为具体的地理位置,不含泛指情况。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以李白《关山月》的注释分歧引出论题,即李白诗中“天山”意象的确指问题。
B. 文章运用了数据统计法,通过检索《全唐诗》等古籍中“天山”的出现次数来支撑论点。
C. 文章列举骆宾王《行路难》、赵殿成注王维《燕支行》等内容,是为了说明“祁连山”与“天山”的关系在诗歌语境中的复杂性。
D.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问题,然后从不同角度分析,最后得出古代文献中“天山”多义性的结论,逻辑严密。
3. 根据文章内容,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作者认为,唐诗等古代文献中的“天山”有________,而李白《关山月》中的“天山”意象很难确指,但指________的可能性更大。这是因为从汉代到唐代的文献中,“祁连”与“天山”常常连用或互指,且李白所处时代的地理信息语境中,位于________一带的天山也被称为祁连山。
4. 请根据文本内容,概括唐代及以前文献中对“天山”所指的不同记载。
5. 作者最终认为李白《关山月》中的“天山”指“新疆东部的天山”可能性更大。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
【答案】1. C 2. D
3. ①. 多义性、多指向性(或:不确定性、模糊性) ②. 新疆东部的天山(或:吐鲁番/交河郡附近的天山) ③. 交河郡(或:伊州/西州/吐鲁番)
4. ①《山海经》提到“天山”,毕沅认为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南二百里,晋灼《汉书集注》中说在西域,近蒲类国,去长安八千余里,《括地志》称祁连山在甘州张掖县西南二百里,也提到天山一名白山,今名折罗漫山,在伊吾县北百二十里。
②汉代文献中,“祁连”“天山”连用常见,《汉书》注中提到“祁连山即天山也,匈奴呼天为祁连”。
③唐代杜佑《通典》记载交河郡有天山,指的是今新疆吐鲁番一带的天山,当时还设有名为“天山”的县。
5. ①地理概念的延续性:从汉代到唐代的文献(如《汉书》《通典》)中,“祁连”与“天山”常连用或互指,表明今新疆东部(如交河郡、伊州一带)的天山历史上也被称为祁连山,这为李白的用法提供了历史语境。
②同时代诗人的参照:与李白时代相近的诗人如岑参,其诗中的“天山”(如与“轮台”并提)明确指新疆天山,这表明盛唐诗人有使用此指代的习惯。
③地名意象的关联分析:虽然文章指出《关山月》中地名与甘肃祁连山有空间关联,但通过对更广阔历史地理语境的考察,作者认为将“天山”理解为更具包容性和历史延续性的新疆东部天山,更符合唐代复杂的地理认知。
④文献的综合性结论:引用了程大昌等古人的总结性观点,即天山是一个绵延数千里的巨大山脉体系“随地异名”,支持了“天山”意象的多义性和指向新疆天山的可能性。
【解析】
【导语】这篇学术论文聚焦李白《关山月》“天山”意象的地理争议,通过文献学方法系统梳理了从汉代到清代的“天山”概念流变。作者以跨学科视角,结合诗歌文本分析、历史地理考证和数据统计,揭示了古代地名在文学创作中的多义性特征。文章结构严谨,论证层层递进,既呈现了学术争议的复杂性,又体现了文学地理研究的范式价值,对古典诗歌意象研究具有方法论启示。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指今新疆境内的天山山脉”错误,原文明确指出“注释者一般把这里的‘天山’意象解释为‘祁连山’”,而非新疆境内的天山山脉。
B.“排除了‘天山’指祁连山的可能”错误,原文分析地名关联后,得出的结论是“李白此诗中的‘天山’指祁连山是有可能的”,而非排除了“天山”指祁连山的可能。


展开余下试题D.“均为具体的地理位置,不含泛指情况”错误,原文明确说明“但是唐诗中,乃至其他时期诗中的‘天山’所指,则比较复杂,有专指的,也有泛指的”,而非均为具体的地理位置,不含泛指情况。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错误,文章开篇提出李白诗中“天山”的所指的问题,随后通过分析历代文献、不同时期诗歌中的“天山”意象等展开论证,最后总结古代文献中“天山”的多义性和多指向性,属于“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得出结论”的结构,而非“总分总”,“总”需有开篇总括和结尾总括的呼应,文中开篇仅为引出问题,未总括观点。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处:依据原文“古代文献中的‘天山’有多义性、多指向性”,且前文多次提及天山所指“比较复杂,有专指的,也有泛指的”可知,应填“多义性、多指向性”或“不确定性、模糊性”。
②处:依据原文“其诗中的‘天山’意象很难确指,而指新疆东部的天山或许可能性更大”“这里说的‘天山’,则是指今新疆吐鲁番一带的天山了”“天山:在交河城北”可知,应填“新疆东部的天山”或“吐鲁番/交河郡附近的天山”。
③处:原文提到“唐代杜佑《通典》……‘交河郡……天山一名祁连山’”“唐西州交河郡天山县”,且骆宾王诗中“交河”与“天山”关联,可知交河郡”或“伊州/西州/吐鲁番”一带的天山在唐代也被称为祁连山,应填“交河郡”或“伊州/西州/吐鲁番”。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山海经》及相关注疏:原文引用《山海经》“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并列举毕沅(今甘肃张掖县西南二百里)、晋灼《汉书集注》(西域近蒲类国)、《括地志》(祁连山在甘州张掖,天山又名折罗漫山在伊吾县北) 不同记载,体现早期“天山”指代分歧。
②汉代文献:原文指出“汉代文献中,‘祁连’‘天山’连用应是常见现象”,且《汉书·卫青霍去病传》注明确“祁连山即天山也,匈奴呼天为祁连”,说明汉代二者存在互指关系。
③唐代文献:原文提及唐代杜佑《通典》“交河郡……天山一名祁连山,今名折罗漫山”“当时,这里还设置有名为‘天山’的县”,明确唐代“天山”可指今新疆吐鲁番一带。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从《汉书》“祁连山即天山”,到唐代《通典》交河郡“天山一名祁连山”,“祁连”与“天山”的互指关系贯穿文献,说明今新疆东部的天山在历史语境中可被称为“祁连山”,为李白使用该指代提供依据。
②岑参诗中“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因“轮台”为西域地名,可确定“天山”指新疆天山,证明盛唐诗人有将“天山”指向新疆的使用习惯,李白或受此语境影响。
③虽《关山月》中“玉门关”“青海湾”与甘肃祁连山有空间关联,但结合更广阔的历史地理语境,甘肃祁连山只是“天山”体系的一部分,而新疆东部天山更符合“天山”作为广袤山脉的认知,包容性更强。
④引用程大昌“自甘张掖而西至于庭州,相去三千五六百里,而天山皆能周遍其地”的观点,明确“天山”是横亘东西的巨大山脉体系,“随地异名”,进一步佐证“天山”可指向新疆东部,而非仅局限于甘肃祁连山。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跑警报(节选)
汪曾祺
我刚到昆明的头二年,一九三九、一九四○年,三天两头有警报。有时每天都有,甚至一天有两次。一有警报,别无他法,大家就都往郊外跑,叫作“跑警报”。也有叫“逃警报”或“躲警报”的,都不如“跑警报”准确。“躲”,太消极;“逃”又太狼狈。唯有这个“跑”字于紧张中透出从容,最有风度,也最能表达丰富生动的内容。
警报有三种。一曰“预行警报”。有了预行警报,这条古驿道就热闹起来了。从不同方向来的人都涌向这里,形成了一条人河。走出一截,离市较远了,就分散到古道两旁的山野,各自寻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待下来,心平气和地等着,等空袭警报。
联大的学生见到预行警报,一般是不跑的,都要等听到空袭警报——汽笛声一短一长,才动身。新校舍北边围墙上有一个后门,出了门,过铁道,就是山野了。要走,完全来得及。只有预行警报,联大师生一般都是照常上课的。
跑警报大都没有准地点,漫山遍野。说是漫山遍野,但也有几个比较集中的“点”。古驿道的一侧,靠近语言研究所资料馆,有一片马尾松林,就是一个点。这地方除了离学校近,有一片碧绿的马尾松,树下一层厚厚的干了的松毛,很软和,空气好,马尾松挥发出很重的松脂气味,晒着从松枝间漏下的阳光,或仰面看松树上面的蓝得要滴下来的天空,都极舒适,是因为这里还可以买到各种零吃。昆明做小买卖的,有了警报,就把担子挑到郊外来了。五味俱全,什么都有。最常见的是“丁丁糖”,丁丁糖即麦芽糖,做成一个直径一尺多,厚可一寸许的大糖饼,放在四方的木盘上,有人掏钱要买,糖贩即用一个刃形的铁片楔入糖边,然后用一个小小铁锤,一击铁片,丁的一声,一块糖就震裂下来了,所以叫作“丁丁糖”。其次是炒松子。昆明松子极多,个大皮薄仁饱,很香,也很便宜。我们有时能在松树下面捡到一个很大的成熟了的生的松球,就掰开,一颗一颗地吃起来。那时候,我们的牙都很好,那么硬的松子壳,一磕就开了!
警报有三种。预行警报大概是表示日本飞机进入云南省境了,但是进云南省不一定到昆明来。等到汽笛拉了紧急警报——连续短音,这才可以肯定是朝昆明来的。空袭警报到紧急警报之间,有时要间隔很长时间,所以到了这里的人都不忙下沟,沟里没有太阳,而且过早地像云冈石佛似的坐在洞里也很无聊,大都先在沟上看书、闲聊、打桥牌。很多人听到紧急警报还不动,因为紧急警报后日本飞机也不定准来,常常是折飞到别处去了。要一直等到看见飞机的影子了,这才一骨碌站起来,下沟,进洞。联大的学生,以及住在昆明的人,对跑警报太有经验了,从来不仓皇失措。
警报时间有时很长,长达两三个小时,也很“腻歪”。紧急警报后,日本飞机轰炸已毕人们就轻松下来。不一会,“解除警报”响了——汽笛拉长音,大家就起身拍拍尘土,络绎不绝地返回市里。也有时不等解除警报,很多人就往回走:天上起了乌云,要下雨了。一下雨,日本飞机不会来。在野地里被雨淋湿,可不是事!
联大同学也有不跑警报的,据我所知,就有两人。一个是女同学,姓罗。一有警报,她就洗头。别人都走了,锅炉房的热水没人用,她可以敞开来洗,要多少水有多少水!另一个是一位广东同学,姓郑。他爱吃莲子。一有警报,他就用一个大漱口缸到锅炉火口上去煮莲子。警报解除了,他的莲子也烂了。有一次日本飞机炸了联大,昆明北院、南院,都落了炸弹,这位郑老兄听着炸弹乒乒乓乓在不远的地方爆炸,依然在新校舍大图书馆旁的锅炉上神色不动地搅和他的冰糖莲子。
日本人派飞机来轰炸昆明,其实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意义,用意不过是吓唬吓唬昆明施加威胁,使人产生恐惧。他们不知道中国人的心理是有很大的弹性的,不那么容易被吓得魂不附体。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展开余下试题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六日
文本二:
泡茶馆(节选)
汪曾祺
“泡茶馆”是联大学生特有的语言。本地原来似无此说法,本地人只说“坐茶馆”。“泡”是北京话。其含义很难准确地解释清楚。勉强解释,只能说是持续长久地沉浸其中,像泡泡菜似的泡在里面。“泡蘑菇”“穷泡”,都有长久的意思。北京的学生把北京的“泡”字带到了昆明,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便创造出一个新的语汇。“泡茶馆”,即长时间地在茶馆里坐着。
或问:泡茶馆对联大学生有些什么影响?答曰:第一,可以养其浩然之气。联大的学生自然也是贤愚不等,但多数是比较正派的。那是一个污浊而混乱的时代,学生生活又穷困得近乎潦倒,但是很多人却能自许清高,鄙视庸俗,并能保持绿意葱茏的幽默感,用来对付恶浊和穷困,并不颓丧灰心,这跟泡茶馆是有些关系的。第二,茶馆出人才。联大学生上茶馆,并不是穷泡,除了瞎聊,大部分时间都是用来读书的。联大图书馆座位不多,宿舍里没有桌凳,看书多半在茶馆里。联大同学上茶馆很少不夹着一本乃至几本书的。不少人的论文、读书报告,都是在茶馆写的。联大八年,出了很多人才。研究联大校史,搞“人才学”,不能不了解了解联大附近的茶馆。第三,泡茶馆可以接触社会。我对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生活都发生兴趣,都想了解了解,跟泡茶馆有一定关系。如果我现在还算一个写小说的人,那么我这个小说家是在昆明的茶馆里泡出来的。
一九八四年五月十三日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中“跑警报”的“跑”比“逃”“躲”更准确,是因为“跑”能体现人们面对空袭时仓皇躲避的状态,符合当时的紧急情境。
B. 文本一详细描述了从“预行”到“解除”的整个警报过程,旨在如实记录历史事件,揭露战争的残酷性。
C. 文本二认为“泡茶馆”能让联大学生养浩然之气,是因为茶馆环境清雅,能让学生远离时代的污浊与混乱。
D. 两篇文本均体现出抗战时期的生活困境,文本一的“警报威胁”与文本二的“学生穷困潦倒”,共同反映了时代的艰难。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详写马尾松林的环境与“丁丁糖”“炒松子”的细节,既展现跑警报时的生活气息,也烘托人们从容的心态,细节生动鲜活。
B. 文本一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人物特质,如将多数人“跑警报”与罗姓女生“洗头”、郑姓同学“煮莲子”对比,凸显两人的特立独行。
C. 文本二对“泡茶馆”的“泡”字溯源,解释其与北京话的关联及新含义,语言平实且兼具趣味性,体现汪曾祺散文“俗白中见雅致”的风格。
D. 两则文本均以小见大,通过描写联大学生在特定时代的日常行为(跑警报、泡茶馆),折射出民族精神与时代风貌,立意深远。
8. 文本一将“逃警报”“躲警报”与“跑警报”对比,强调“跑”字“于紧张中透出从容”,请结合文本举例说明这一特点如何体现。
9. 请结合两则文本,分析抗战时期联大学生在苦难中展现的精神特质,并谈谈这种特质与“民族魂”的关联。
【答案】6. D 7. B
8. ①预行警报时,联大师生照常上课,不急于躲避,待空袭警报响起才从容动身,而非仓皇逃窜。
②跑警报时人们会聚集在马尾松林,享受阳光、空气,购买零食,在等待中保持生活情趣。
③空袭警报到紧急警报间隔期,人们在沟上看书、闲聊、打桥牌,而非焦灼不安。
④罗姓女生借警报时洗头、郑姓同学煮莲子,二人在危险中坚守日常,尽显从容。
9. (1)联大学生的精神特质:①从容豁达,面对空袭警报不仓皇失措,以看书、闲聊等方式应对;②坚守自我,在苦难中保持生活情趣与精神追求,如泡茶馆养浩然之气;③乐观坚韧,以幽默感对抗穷困与危险,不颓丧灰心。
(2)与“民族魂”的关联:这种精神是“民族魂”的生动缩影。文本一中“不在乎”的精神本质是民族在忧患中磨砺出的坚韧弹性,文本二中“泡茶馆”养就的正气与乐观,正是中华民族面对苦难时不屈不挠、坚守气节的精神体现,是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精神内核。
【解析】
【导语】这两篇散文以昆明联大生活为背景,通过跑警报和泡茶馆两个日常场景,展现了抗战时期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汪曾祺以白描手法勾勒出特殊年代的生活图景:空袭下的从容不迫,茶馆里的苦中作乐。细节描写鲜活生动(如丁丁糖、煮莲子),在平凡中见深刻,既记录了历史真实,又彰显了儒道互补的民族精神——面对苦难时的淡定与坚韧。文字平实隽永,以小见大,体现了作者对民族性格的深刻洞察。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A.“仓皇躲避”错误,文本一明确“跑”字“于紧张中透出从容”,而非“仓皇躲避”,“仓皇”与“跑”的核心内涵相悖。
B.“旨在如实记录历史事件,揭露战争的残酷性”错误。文本一虽然记录了过程,但作者的重点并非揭露战争残酷,而是通过种种从容的表现,展现一种“不在乎”的生活态度和民族韧性,基调是舒缓甚至带有审美意味的。选项目的分析有偏差。
C.“能让学生远离时代的污浊与混乱”错误,文本二指出“泡茶馆”养浩然之气,是因为学生在茶馆中“自许清高,鄙视庸俗,并能保持绿意葱茏的幽默感,用来对付恶浊和穷困”,而非“远离时代的污浊与混乱”,选项“远离”与原文“对付”的主动态度相悖。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对比”错误,文本一写罗姓女生“洗头”、郑姓同学“煮莲子”,并非与“多数人‘跑警报’”形成对比,而是以两人的特殊行为作为“从容应对警报”的极端例证,与多数人的“不仓皇失措”本质一致,共同凸显整体的从容心态,而非“特立独行”。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①预行警报时的淡定:联大师生“照常上课”,不急于躲避,待空袭警报响起才从容动身,对比“仓皇逃窜”的常见反应,凸显“紧张中的从容”;
②等待警报时的闲适:人们聚集在马尾松林,“晒阳光”“看蓝天”“买零吃”,甚至捡松球吃,将“跑警报”转化为享受自然、体验生活的时刻,从生活细节中体现从容;
③间隔期的松弛:空袭警报到紧急警报的间隔期,人们“在沟上看书、闲聊、打桥牌”,不焦灼、不恐慌,用日常活动消解紧张,展现对危险的“平常心”;
④个体的“反常识”行为:罗姓女生“一有警报,她就洗头”、郑姓同学“煮莲子”,将“警报”完全融入日常需求,不被危险裹挟,以“不变的日常”应对“突发的危险”,是从容的极致体现。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1)联大学生的精神特质:
①从容豁达:面对警报不仓皇,以看书、闲聊、洗头、煮莲子等日常行为应对,将危险转化为生活的一部分;
②坚守自我:泡茶馆时“自许清高,鄙视庸俗”,不因穷困而颓丧,始终保持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如读书、写论文);
③乐观坚韧:用“绿意葱茏的幽默感”对抗“恶浊和穷困”,不被困境击垮,尽显生命力。
(2)与“民族魂”的关联:学生的特质是“民族魂”的微观体现——文本一指出中华民族“生于忧患,很‘皮实’”,以“不在乎”的弹性应对灾难,这正是学生“从容豁达”的根源;文本二学生“养浩然之气”“不颓丧灰心”,则呼应了中华民族“面对苦难不屈不挠、坚守气节”的精神内核,二者共同构成“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实现了“个体行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26届湖南”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