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3  2025-10-29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2026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秘密★启用前【考试时间:2025年10月20日09:00~11:30】
绵阳市高中2023级第一次诊断性考试模拟试题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题卡上的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交回答题卡,试题卷自行保存。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古代儒家思想中,有没有道德是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道德践履水平的高低是君子与小人的分水岭。因此他们把修身看作为人处世的根本,主张“以德修身”。“四书”之首的《大学》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为此,儒家建构了一套细致、系统的道德修养方法。
在儒家看来,自我反省是提升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的重要方式。曾子提到了“三省”:“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孔子也讲:“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自省是自我约束的心理机制,即通过反思,从思想意识、情感态度、言论行动等各个方面去深刻认识自己、剖析自己,调节自我行为,不断强化自我的道德意识和伦理品格,达到“知明而行无过”。
“养气”说最早可能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在这段话里,孟子对“浩然之气”做了解释,浩然之气是最为刚强的,用正义去培养而不以邪恶去损害,这种气就可以充盈塞满于天地之间了。显然养浩然正气是一种修身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在后代得到继承和发展,如后来讲的“气节”“气质”,特别是元代文天祥的《正气歌》更是将这种方法发扬光大。
《论语》开篇即讲“学而时习之”,“学”是获得“知”的重要途径。根据学习动机的不同,儒家将“学”分为两种:“君子之学”和“小人之学”。“君子之学”指的是人用耳朵听到后,心上显现出来,然后就从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体现出来:“小人之学”则是指人用耳朵听见了、通过口中卖弄出来。古代儒家教给人的“知”,首要内容并非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做人做事的道理。儒家认为,一个人通过学习获得的这些道德理念,如果不能内化于心并外化为行为,那么纵使他学到的东西再多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实践是读书人重要的修身途径。正如宋代大儒程颐在点评如何读《论语》时所言:“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四书章句集注》)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波澜不惊的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规范或许并不是特别的难事,而在遭遇矛盾冲突时,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操守,才能真正彰显道德境界。如面对义与利的冲突,古代儒家的态度是“重义轻利”,孔子讲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不过古代儒家思想中的“重义轻利”,是以义、利发生冲突为前提的。如果义、利之间不冲突,儒家思想则对获得利益持认可的态度。孔子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可见,以“义”为旨归,将“利”统一到“义”的旗帜下,这是古代儒家处理义利关系的基本价值取向。


浏览完整试题当面临道德选择的两难之境时,儒学的处理策略是“中庸之道”。孔子对“中庸”的表述为“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礼记·中庸》)。为了达成恰到好处的中庸境界,儒家思想认为须掌握为人处世的精髓——时中,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客观情况灵活处理问题,审时度势,相“时”而动,因“时”而中。《孟子离·娄上》记载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淳于髡问孟子“男女授受不亲”是否是“礼”的要求,孟子给出了肯定的回答,淳于髡接着问“嫂溺,则援之以手乎?”孟子说:“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孟子认为,在“嫂溺”的危急时刻,必须对“男女授受不亲”做出权变,如果为了抱守“礼”而见死不救,那么虽然表面上维护了“礼”,但实际上却背离了“礼”的实质即“仁义”。
(摘编自唐明燕《儒家思想中的修身之道》)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忘本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重要源泉。
儒家修身理论主要通过“内省”“克己”的方法实现个体对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的认同,并使个体在潜移默化中自觉践行其道德规范,在保证社会秩序稳定的同时,也抑制了人的欲望和情感,使个体束缚于宗法伦理的枷锁中。今天我们借鉴儒家的修身方法,必须认识到其局限性。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为儒家修身理论面对新的社会文明情境和文化语境提出了革命性要求。虽然其具体方法可能不全部适用于今,但是背后体现的重视主体自觉自律的理念却具有永恒的意义。由儒家的修身方法来反思人生存的意义,使其不仅是一种目的性、规范性的运动,也是发掘人的主动性、创造性,解放人、发展人、塑造人,促进人的自由发展的运动。
(摘编自《儒家修身方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借鉴》)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认识到道德于人的重要性,所以古代儒家重视修身,并建构了一套道德修养的方法。
B. 在儒家思想看来,只要不断反省自身,强化自我道德品格,就能做到“知明而行无过”。
C. 孔子对于“重义轻利”的关注点不在贫穷或者富贵,他对获得利益持认可的态度。
D. 儒家的“中庸”理念,强调审时度势,因“时”而中,特殊情况不必固守“礼”“义”。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天祥的《正气歌》,和孟子提出的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一脉相承。
B. 古代儒家传授的“知”都是做人做事的道理,所以特别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C. 在儒家看来,面临道德的冲突时,坚持内心的操守和中庸之道并不矛盾。
D. 随着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儒家修身理论也需要我们在传承中创新。
3. 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一中儒家 “中庸之道”的一项是( )
A.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B.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C.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D.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4. 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三段的论证思路。
5. 材料二指出:“儒家修身理论主要通过‘内省’‘克己’的方法实现个体对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的认同,并使个体在潜移默化中自觉践行其道德规范,在保证社会秩序稳定的同时,也抑制了人的欲望和情感。”这句话对新时代个人发展和社会和谐有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
【答案】1. A 2. B
3. A 4. 第三段先引用名言交代“养气”说的出处;之后通过孟子的解释阐述了“浩然正气”的意义,指出养浩然正气是一种修身的重要方法;最后强调“浩然正气”在后代得到继承和发展,文天祥的《正气歌》就是典型的例子。
5. ①重视自我约束和道德修养,不断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
②要弘扬社会正气,传播正能量。
③积极践行,知行合一,言行一致。
④坚定内心操守,坚持原则而不僵化教条。
【解析】
【导语】材料一强调儒家思想中的修身之道,包括自我反省、养浩然正气。强调“学”是获得“知”的重要途径,强调保持内心的操守和“中庸之道”的处理策略。材料二强调儒家修身方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借鉴。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B.“只要不断反省自身,强化自我道德品格,就能做到‘知明而行无过’”错误。结合材料一“自省是自我约束的心理机制,即通过反思,从思想意识、情感态度、言论行动等各个方面去深刻认识自己、剖析自己,调节自我行为,不断强化自我的道德意识和伦理品格,达到‘知明而行无过’”可知,选项“只要……就”太过绝对。
C.“他对获得利益始终持认可的态度”错误。结合材料一“不过古代儒家思想中的‘重义轻利’,是以义、利发生冲突为前提的。如果义、利之间不冲突,儒家思想则对获得利益持认可的态度”可知,“始终”扩大范围,选项少个“义、利之间不冲突”的前提。
D.“特殊情况不必固守‘礼’‘义’”错误。结合材料一“孟子认为,在“嫂溺’的危急时刻,必须对‘男女授受不亲’做出权变,如果为了抱守‘礼’而见死不救,那么虽然表面上维护‘礼’,但实际上却背离了‘礼’的实质即‘仁义’”可知,强调的是“中庸之道”的变通,如果坚守“礼”,可能失去“义”。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B.“古代儒家传授的‘知’都是做人做事的道理”错误。结合材料一“古代儒家教给人的‘知’,首要内容并非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做人做事的道理”可知,原文没有“都”,选项和原文不一致。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为了达成恰到好处 中庸境界,儒家思想认为须掌握为人处世的精髓——时中,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客观情况灵活处理问题,审时度势”可知,“中庸之道”是根据不断变化的客观情况灵活处理问题,审时度势。


展开余下试题A.句意: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野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强调“质朴”和“文采”结合,体现“中庸之道”。
B.句意: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途又很遥远。强调君子应该以弘扬仁道作为一生的奋斗目标,具有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为实现仁德而奋斗;没体现“中庸之道”。
C.句意:约束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劝勉人们克制私欲,求仁得仁;体现“中庸之道”。
D.句意: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我便停止不前。强调事情的成败在于人的作为,做事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没体现“中庸之道”。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①结合“‘养气’说最早可能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可知,开头先引用名言交代“养气”说的出处。
②结合“在这段话里,孟子对‘浩然之气’做了解释,浩然之气是最为刚强的,用正义去培养而不以邪恶去损害,这种气就可以充盈塞满于天地之间了”可知,选取孟子对“浩然正气”的具体解释,阐述了“浩然正气”的意义,指出养浩然正气是一种修身的重要方法。
③结合“这种方法在后代得到继承和发展,如后来讲的‘气节’‘气质’,特别是元代文天祥的《正气歌》更是将这种方法发扬光大”可知,“浩然正气”在后代得到继承和发展,文天祥的《正气歌》就是典型的例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结合材料一“自省是自我约束的心理机制……不断强化自我的道德意识和伦理品格,达到‘知明而行无过’”可知,做人要重视自我约束和道德修养,不断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
②结合材料一“这种方法在后代得到继承和发展……发扬光大”可知,要弘扬社会正气,传播正能量。
③结合材料一“古代儒家教给人的‘知’……实践是读书人重要的修身途径”可知,要积极践行,知行合一,言行一致。
④结合材料一“孟子认为,在“嫂溺’的危急时刻,必须对‘男女授受不亲’做出权变,如果为了抱守‘礼”而见死不救,那么虽然表面上维护‘礼’,但实际上却背离了‘礼’的实质即‘仁义’”可知,坚定内心操守,坚持原则而不僵化教条。
(二)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梁生宝买稻种(节选)
柳青
在春汛期间,郭县北关渭河的渡口,暂时取消了每天晚班火车到站后的最后一次摆渡,下车的旅客不得不在车站旅馆宿夜。踏着土街上的泥泞,生宝从饭铺跑到车站票房了。
1953年间,渭河平原的陇海沿线,小站还没电灯哩。夜间,火车一过,车站和旁的地方一样,陷落在黑暗中去了。没有火车的时候,这公共场所反而是个寂寞僻陋的去处。生宝划着一根洋火,观察了票房的全部情况。他划第二根洋火,选定他睡觉的地方。划了第三根洋火,他才把麻袋在砖脚地上铺开了。他头枕着过行李的磅秤底盘,和衣睡下,底盘上衬着麻袋和他的包头巾。他掏出那杆一巴掌长的旱烟锅,点着一锅旱烟,香喷喷地吸着,独自一人笑眯眯地说:“这好地场嘛!又雅静,又宽敞……”
他想:在这里美美睡上一夜,明日一早过渭河,到太白山下的产稻区买稻种呀!但是,也许是过分的兴奋,也许是异乡的情调,这个远离家乡的庄稼人,睡不着觉。
票房的玻璃门窗外头,是风声,是雨声,是渭河的流水声。
下堡村对岸稻地里那几户人家,在精神上离他总是最近的。他想到他妈,这时肯定挂念着他在这风雨之夜,住在什么地方。他想到继父,不知道老汉因他这回出门生气没有。他想到妹子秀兰,肯定又在进行宣传,要老人相信他走对了路。他想到他互助组的基本群众——有万、欢喜、任老四……当他想到改霞的时候,他的思想就固执地停留在这个正在考虑嫁给谁的大闺女身上了:改霞离他这样近,他在这砖脚地上闭起眼睛,就像她在身边一样。她朝着他笑,深情的眼睛扑闪扑闪瞟他,扰乱他的心思……
他想:用什么办法试探一下她的心底才好呢?给他妹子秀兰说,又说不出口。他还没想出试探改霞的办法,就呼呼地睡着了。
……
早晨天一亮,一个包头巾、挟行李的野小伙子,出现在渭河上游的黄土高岸上了。
春雨在夜间什么时候停了,梁生宝不知道;但当下,天还阴着,浓厚的乌云还在八百里秦川上空翻腾哩。生宝注意到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渭河上游的河床很狭窄,竟比平原低几十丈;而下游的河床,只比平原低几尺,很宽,两岸有沙滩,河水年年任性地改道。这是什么道理呢?啊啊!原来上游地势高,水急,所以河床淘得深;下游地势平,水缓,所以淤起来很宽的沙滩。
“高。是高。这里地势是高。”他自言自语说,“同是阴历二月中间天气,我觉着这里比汤河上冷。”噢噢!对着哩!怪不道这里有急稻子。生宝觉得:把许多事情联系起来思量,很有意思。他有这个爱好。
咦咦!这里的土色怎么和汤河上的土色不同哩?他弯腰抓起一把被雨水湿透了的黄土,使劲一捏,又一放。果然!没汤河上的土性黏。他丢掉土,在麻袋上擦着泥手,心里想:“啊呀!这里适宜的稻种,到汤河上爱长不爱长哩?种庄稼,土性有很大的关系。这倒是个事哩!跑这远的,弄回去的稻种使不成,可就糟哩。”这样一想,倒添了心思。
直至平原上的村庄处处冒出浓白柴烟的时候,生宝才同后来的几个行人,一船过了渭河。
当他吃完早饭的时候,春雨又下起来了,淅淅沥沥地。梁生宝从茶铺出来,仰头东看西看,雨并不甚大。他决定赤脚。他把棉裤的裤腿卷了起来,白布里子卷到膝盖底下。他又往头上顶着一条麻袋,背上披着一条麻袋,抱着用麻袋裹着的行李卷儿,向白茫茫的太白山下出发了。
“嘿!小伙子真争!啥事这么急?”他听见茶铺的人在背后说他。一霎时以后,生宝走出郭县东关,就毫不畏难地投身在春雨茫茫的大平原上了。
生宝刚走开,觉得赤脚冰冷;但走一截以后,他的脚就习惯了雨里带雪的寒冷了。
梁生宝!你急什么?难道不可以等雨停了再走吗?春雨能下好久呢?你嫌车站、城镇住旅馆花钱,可以在路边的什么村里随便哪个庄稼院避一避雨嘛!何必故意逞能呢?
不!梁生宝不是那号逞能的愣小伙子。他知道他妈给他带的馍有限,要是延误了时光,吃不回家怎办?而且,他一发现渭河上游和下游土性有差别,他就恨不得一步跳到目的地,弄清此地稻种的特性,他才安心。要是他还没从下堡村起身,他可以因故再迟十天半月来;既然他走在路上了,他就连一刻也闲待不住。他就是这样性子的人。
春雨的旷野里,天气是凉的,但生宝心中是热的。
他心中燃烧着熊熊的热火——不是恋爱的热火,而是理想的热火。年轻的庄稼人啊,一旦燃起了这种内心的热火,他们就成为不顾一切的入迷人物。除了他们的理想,他们觉得人类其他的生活简直没有趣味。
正月里,全省著名的劳模、窦堡区大王村互助组长王宗济从扩音器里发出的声音,永远在梁生宝记忆里震荡着。“我们大王村,五零年光我这个互助组认真互助,其余都是应名哩。过了两年,受了我这个组的带动,全村整顿起十四个互助组,都认真了。今年正月,我们两个组联起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


展开余下试题梁生宝当时是三千个听众里头的一个。他坐在三千个党的和非党的庄稼人里头,心在他穿棉袄的胸脯里头蛮动弹。他对自己说:“王宗济是共产党员,咱这阵也是共产党员了。王宗济能办成的事,咱办不成吗?只要有人出头,大伙就能跟上来!”
于是,在王宗济发表毕挑战的演讲以后,穿黑棉袄、包头巾的小伙子,在人群中站了起来,举起一只胳膊,大声向主席台喊:“黄堡区下堡乡第五村梁生宝,要求讲话!”
当他在主席台上表示完决心下来的时候,区委书记就在通道上欣喜地等着他,握住他的手,攀住他的肩膀,亲热地说:“开完会就到蛤蟆滩帮助你整顿互助组,订生产计划。”从那时候,生宝的心里就烘烘地热了起来。
在雨里带雪的春寒中,他走得满身汗。因为道路泥滑,他得全身使劲,保持平衡,才不至于跌跤。
直至晌午时光,他走了三十里泥路。他来到鸭鸿河上的一个稻地村庄里。他的麻袋已经拧过三回水,棉衣却没湿,只是潮潮。他心里畅快得很哪!这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
(节选自《创业史》,有删改)
文本二:
乡土(节选)
熊启文
作家“深入实际生活”的效果是用“生活深入作家”的程度来反映的,是在具体的农村社会现实背景中“演”人物。要写好农民,首先得把自己变成一个农民。柳青想着在皇甫村尽量生活时间长些,真正进入到他的书写对象之中,“永远不失去一个普通人的感觉”。柳青有心让自己的作品像从黄土塬上长出来的一样,浸满地气。他留心观察农村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和生活状况,用心揣摩“小说对象”人物的心理、精神状态和行为习惯,将每个人物使用的性格化语言都烂熟于心。《梁生宝买稻种》一段,把农民向往新生活艰苦奋斗刻画得逼真传神,使庄稼人的传统美德和共产党员的特有气质和谐地统一在一起,被选进中学语文课本。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梁生宝“睡不着觉”时,想到母亲、继父、妹妹、改霞等人,真实自然地写出他出门在外时心中对亲人的牵挂和焦虑。
B. “他心中燃烧着熊熊的热火——不是恋爱的热火,而是理想的热火”,既是对上文“热”的解释,又体现出作者对梁生宝所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的赞美。
C. 区委书记“欣喜地等着”“握住他的手”“攀住他的肩膀”等描写,形象写出了他对梁生宝表示决心行动的肯定和欣赏。
D. “庄稼人的传统美德和共产党员的特有气质和谐地统一在一起”,是对柳青塑造的梁生宝这一典型艺术形象的高度评价。
7. 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梁生宝借用三根洋火柴安顿好住宿,掏出旱烟锅香喷喷地吸着,这一细节描写形象地刻画了梁生宝易于满足的农民形象。
B. “是风声,是雨声,是渭河的流水声”,运用排比突出票房外的声响,既衬托了夜晚的寂静,又映射出梁生宝内心的复杂。
C. 小说插叙了梁生宝参加三千人大会的情节,交代了王宗济先进事迹对他的影响、同时表现了梁生宝敢作为、不服输的性格。
D. 小说中“春雨”贯穿全文,不仅使得梁生宝买稻种的情节发展自然合理,也象征创业过程的艰难,强化了小说主题。
8. 文本一画线部分在情感表达技巧方面富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9. 文本二提出:“柳青有心让自己的作品像从黄土塬上长出来的一样,浸满地气。”请谈谈文本一是如何体现这一创作主张的。
【答案】6. A 7. D
8. ①采用呼告,连续发问,表达了作者对梁生宝行为的不解;②由“你”到“他”的人称转换,便于作者交代梁生宝行为的原因和对梁生宝进行客观的评价;③一问一答,表达了作者对梁生宝勤俭节约、公而忘私品质的赞美。
9. ①作者从肖像、心理、动作等方面塑造了梁生宝一心为公、艰苦创业的新型农民形象;②作者描写的沿途天气、土色土质、村庄柴烟等乡土生活场景,呈现出典型的陕北农村生活特点; ③作者采用“这好地场嘛”“洋火”等口语和“小伙子真争”“跳到目的地”等方言,富有陕北地域特色。
【解析】
【导语】文本一通过梁生宝买稻种的经历,生动刻画了一个朴实坚韧、心怀理想的农民党员形象。细节描写(如三根洋火安顿住宿)和内心独白(如对改霞的思念)真实自然,展现了乡土生活的质朴与人物精神的热忱。文本二则揭示了柳青“浸满地气”的创作理念——长期深入农村,观察揣摩农民心理,使作品如黄土般厚重真实。两文本共同体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生活即艺术”的追求。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焦虑”错误。结合文本一“但是,也许是过分的兴奋,也许是异乡的情调,这个远离家乡的庄稼人,睡不着觉”可知,他“睡不着觉”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兴奋”和“异乡情调”,但并非因为焦虑。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D.“象征创业过程的艰难”错误。结合文本一“春雨在夜间什么时候停了”“春雨又下起来了,淅淅沥沥地”和“春雨的旷野里,天气是凉的,但生宝心中是热的”“他心中燃烧着熊熊的热火……理想的热火”可知,小说中“春雨”确实贯穿全文,但属于客观现实天气描写,并未象征创业过程的艰难。无中生有,过度解读。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和品味语言艺术的能力。
①首先,采用呼告手法,以“梁生宝!你急什么?”等连续发问,直接表达出作者对梁生宝在雨中匆忙赶路这一行为的不解,引发读者好奇心。
②其次,人称巧妙转换,从第二人称“你”到第三人称“他”,第二人称拉近与读者距离,增强代入感,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一同发问;随后转为第三人称,便于作者跳出情境,客观地交代梁生宝行为的原因,如“他知道他妈给他带的馍有限”等,使读者能全面了解其行为动机。
③最后,一问一答的形式,先质疑后释疑,在解释中展现出梁生宝勤俭节约、公而忘私的品质,如“既然他走在路上了,他就连一刻也闲待不住”,从而表达出作者对梁生宝的赞美之情,情感表达层层递进,真挚动人。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征的能力。
①在人物塑造上,对梁生宝有细致刻画,如描写他买稻种途中的一系列行为动作,以及内心的种种想法,展现出他一心为公、艰苦创业的新型农民形象,贴合农村真实人物。
②在场景描绘上,详细描写了沿途天气状况,如春雨、阴天等,还有渭河上下游土色土质的差异,以及平原村庄冒出浓白柴烟等场景,呈现出典型陕北农村生活特点,充满生活气息。
③在语言运用上,采用“嘛”“哩”“咱”“蛮动弹”“洋火”等口语,以及“走一截”“一霎时以后”“雨并不甚大”“对着哩”等方言,极具陕北地域特色,让作品仿佛从黄土塬上自然生长而出,真实且富有感染力。
(三)阅读III(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始霸王之国,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不自责过失,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岂不谬哉!
(节选自班固《汉书·陈胜项藉传》)
材料二:
周勃、灌婴等言于汉王曰:“(陈平)事魏不容,亡归楚;不中,又亡归汉。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无知曰:“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26届四川”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