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当面临道德选择的两难之境时,儒学的处理策略是“中庸之道”。孔子对“中庸”的表述为“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礼记·中庸》)。为了达成恰到好处的中庸境界,儒家思想认为须掌握为人处世的精髓——时中,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客观情况灵活处理问题,审时度势,相“时”而动,因“时”而中。《孟子离·娄上》记载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淳于髡问孟子“男女授受不亲”是否是“礼”的要求,孟子给出了肯定的回答,淳于髡接着问“嫂溺,则援之以手乎?”孟子说:“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孟子认为,在“嫂溺”的危急时刻,必须对“男女授受不亲”做出权变,如果为了抱守“礼”而见死不救,那么虽然表面上维护了“礼”,但实际上却背离了“礼”的实质即“仁义”。 (摘编自唐明燕《儒家思想中的修身之道》)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忘本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重要源泉。 儒家修身理论主要通过“内省”“克己”的方法实现个体对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的认同,并使个体在潜移默化中自觉践行其道德规范,在保证社会秩序稳定的同时,也抑制了人的欲望和情感,使个体束缚于宗法伦理的枷锁中。今天我们借鉴儒家的修身方法,必须认识到其局限性。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为儒家修身理论面对新的社会文明情境和文化语境提出了革命性要求。虽然其具体方法可能不全部适用于今,但是背后体现的重视主体自觉自律的理念却具有永恒的意义。由儒家的修身方法来反思人生存的意义,使其不仅是一种目的性、规范性的运动,也是发掘人的主动性、创造性,解放人、发展人、塑造人,促进人的自由发展的运动。 (摘编自《儒家修身方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借鉴》)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认识到道德于人的重要性,所以古代儒家重视修身,并建构了一套道德修养的方法。 B. 在儒家思想看来,只要不断反省自身,强化自我道德品格,就能做到“知明而行无过”。 C. 孔子对于“重义轻利”的关注点不在贫穷或者富贵,他对获得利益持认可的态度。 D. 儒家的“中庸”理念,强调审时度势,因“时”而中,特殊情况不必固守“礼”“义”。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天祥的《正气歌》,和孟子提出的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一脉相承。 B. 古代儒家传授的“知”都是做人做事的道理,所以特别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C. 在儒家看来,面临道德的冲突时,坚持内心的操守和中庸之道并不矛盾。 D. 随着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儒家修身理论也需要我们在传承中创新。 3. 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一中儒家 “中庸之道”的一项是( ) A.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B.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C.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D.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4. 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三段的论证思路。 5. 材料二指出:“儒家修身理论主要通过‘内省’‘克己’的方法实现个体对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的认同,并使个体在潜移默化中自觉践行其道德规范,在保证社会秩序稳定的同时,也抑制了人的欲望和情感。”这句话对新时代个人发展和社会和谐有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 【答案】1. A 2. B 3. A 4. 第三段先引用名言交代“养气”说的出处;之后通过孟子的解释阐述了“浩然正气”的意义,指出养浩然正气是一种修身的重要方法;最后强调“浩然正气”在后代得到继承和发展,文天祥的《正气歌》就是典型的例子。 5. ①重视自我约束和道德修养,不断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 ②要弘扬社会正气,传播正能量。 ③积极践行,知行合一,言行一致。 ④坚定内心操守,坚持原则而不僵化教条。 【解析】 【导语】材料一强调儒家思想中的修身之道,包括自我反省、养浩然正气。强调“学”是获得“知”的重要途径,强调保持内心的操守和“中庸之道”的处理策略。材料二强调儒家修身方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借鉴。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B.“只要不断反省自身,强化自我道德品格,就能做到‘知明而行无过’”错误。结合材料一“自省是自我约束的心理机制,即通过反思,从思想意识、情感态度、言论行动等各个方面去深刻认识自己、剖析自己,调节自我行为,不断强化自我的道德意识和伦理品格,达到‘知明而行无过’”可知,选项“只要……就”太过绝对。 C.“他对获得利益始终持认可的态度”错误。结合材料一“不过古代儒家思想中的‘重义轻利’,是以义、利发生冲突为前提的。如果义、利之间不冲突,儒家思想则对获得利益持认可的态度”可知,“始终”扩大范围,选项少个“义、利之间不冲突”的前提。 D.“特殊情况不必固守‘礼’‘义’”错误。结合材料一“孟子认为,在“嫂溺’的危急时刻,必须对‘男女授受不亲’做出权变,如果为了抱守‘礼’而见死不救,那么虽然表面上维护‘礼’,但实际上却背离了‘礼’的实质即‘仁义’”可知,强调的是“中庸之道”的变通,如果坚守“礼”,可能失去“义”。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B.“古代儒家传授的‘知’都是做人做事的道理”错误。结合材料一“古代儒家教给人的‘知’,首要内容并非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做人做事的道理”可知,原文没有“都”,选项和原文不一致。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为了达成恰到好处 中庸境界,儒家思想认为须掌握为人处世的精髓——时中,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客观情况灵活处理问题,审时度势”可知,“中庸之道”是根据不断变化的客观情况灵活处理问题,审时度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