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4  2025-10-29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2026届湖北省部分高中协作体联考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6届湖北省部分高中协作体联考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制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近些年来,“新中式”的流行,成为令人瞩目的现象。从表面上看,这种中国潮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不是海外知名品牌的西化流行,而是马面裙、宋锦外套、香云纱衬衫等风靡本土,并逐步远销海外。而且,在服饰流行之外,这种热潮早已延伸到家居、饮食、旅行等生活领域,无论是“围炉煮茶”还是“国风摄影”都已成为被追捧的对象。但从深层观之,“新中式”在当代盛行,显现出的是中国“生活美学”的复兴,因为对这种生活方式的追求,并不是单纯为了实用,而是有着对美的追求。
“新中式”的走红,也被网友们戏称为“血脉觉醒”。实际上,所谓“血脉觉醒”乃是一种“文化自觉”,其背后凸显出来的乃是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一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同。当一名青年人,使用“新中式”、消费“新中式”、分享“新中式”的时候,他内心所荡漾的自豪感与享受度,大概就是对“血脉觉醒”的最佳展现。但仅有“文化自觉”还是不够的,自觉之后还要有“文化自信”,自信之后终会有“文化自立”。只有当我们以本土文化的自立姿态,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时候,才能真正实现被全球认同的文化复兴。
实际上,历史上的复古大都包含创新。欧洲文艺复兴表面上是为了复古希腊罗马的“古”,但创作出来的是文艺复兴的“新”,唐宋的“古文运动”也是如此,所开启的乃是一代新的文风。“新中式”看似是在复古,其实更是创新,它所实现的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转化性创造。“新中式”并不是要回到昔日传统中国,而是力求以传统文化外在的“形”来复兴其内在的“神”。在创新的过程中,抄袭成风、缺乏新意、东拼西凑的现象必然会出现,但这只是短期现象,可以通过规范产业的方式“开源节流”——开优质之源,节劣质之流,无需进行过于激越的文化批判。
如今,到了“扬帆出海”的时代了,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并不是去“送文化”,而是要“种文化”。这一“送”与一“种”,其实有着本质差异,“送文化”只能消费一时,“种文化”却可以生生不息。所以,这一轮的文化出海,就是要去海外播撒“新中式”的种子。当然,现在本土只有“新中式”产业的集聚,却没有高品质的品牌,只有文化形象而缺乏文化内蕴,因而在世界上难以争得高端品牌的一席之地,这是需要加以改变的现状。
(摘编自刘悦笛《“新中式”: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复兴》)
材料二:
海水江崖纹饰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其影响广泛渗透至绘画、服饰、陶瓷等多个艺术领域,是我国传统吉祥纹饰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可追溯至陶器上以简洁线条形式呈现的图案,象征着海洋的浩瀚与力量。随着历史的演进,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其图案结构亦逐渐趋向复杂化。至汉代已成为服饰上的装饰元素,在贵族与官员的服饰中,它不仅作为装饰存在,更具有标识身份的功能。唐宋时期在服饰领域的应用达到了成熟阶段,纹饰注重线条的流畅性与动态感,常与云纹、龙凤纹等其他纹饰相结合,创造出层次分明、立体感显著的装饰效果。明清时期在宫廷服饰中的应用达到了顶峰,纹饰设计趋向规范化与程式化,细节处理更精细,色彩运用更丰富,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传统纹饰风格。


浏览完整试题造型方面,图案将海洋与山脉的元素融合,图案底部由众多斜向排列的曲线组成,被称为“水脚”。海水之上,波涛汹涌的海浪翻滚,山石矗立于波涛之中,周围装饰有祥云。海水江崖纹饰以对称美学吸引人。色彩上,蓝、白、金等高饱和色调反映自然美,符合中国传统审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海水江崖纹饰蕴含着深厚的象征意义。此图案不仅象征着“福禄寿喜”,还蕴含着“一统天下”的深层寓意,在古代中国被广泛应用于皇家服饰及宫廷器物。其波涛汹涌的形态,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坚不可摧。特别是在明清两代,该纹饰成为皇帝龙袍上的标准图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与水均为国家稳定性的象征。海水江崖纹饰常将山石、云纹等元素融合,构成了一幅江山稳固、国泰民安的图景。
时至当下,在新中式服装设计领域,海水江崖纹饰作为一种具有特色的视觉符号,为设计师群体提供了广阔的自主创新空间。通过对传统图案进行现代诠释与重塑,海水江崖纹饰在新中式服装设计中展现出独特的视觉冲击力。早在2014年APE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会议中,各国领导人穿着的新中式服装采用海水江崖纹饰图案,该图案经过简化组合,引人注目。在米兰时装周2025春夏系列的展示现场,某女装品牌推出了其2025春夏系列,在服装的细节处理上,巧妙地融入了海水江崖纹饰以及苗族的蓝染工艺,实现了现代工艺与传统工艺的有机结合。这种结合不仅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韵味,也迎合了现代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对于个性化和时尚化的需求,进而促进了新中式服装设计行业的发展。海水江崖纹饰在新中式服装中的应用,使得产品从众多服装品牌中脱颖而出,增强了品牌的识别度和市场吸引力。
展望未来,海水江崖纹饰在新中式服饰设计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它将超越单纯的图案装饰功能,转化为一种文化象征和设计理念,引领新中式服饰设计的新趋势。
(摘编自周婷婷 彭星星《海水江崖纹在新中式服装中的应用》)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中式”中国潮的最大特点,在于流行的范围从服饰领域向家居等生活领域的全方位延伸。
B. 青年人体验“新中式”时,内心涌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同,这是一种“血脉觉醒”。
C. 海水江崖纹饰起源可追溯到陶器上简洁线条呈现的图案,发展中融合了山石、云纹等元素。
D. 海水江崖纹饰蕴含了深厚的寓意,寄托了古人对江山稳固、国泰民安的政治图景的向往。
2. 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中式”并不是要回到昔日传统中国,所以是否做到对传统文化外在的“形”的复原并不重要。
B. 与“种文化”不同的是,“送文化”只能消费一时,可见这里的“送”只是追逐“流行”、跟风之举。
C. 如果有自媒体声称在某汉代遗址中发现大量绣有海水江崖纹饰的平民服饰,这个消息大概率为真。
D. 海水江崖纹饰对称稳重,色调饱和,符合中国传统审美标准,这应该也是其长久流传的一个原因。
3. 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述与说明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第一段由表层到深层,指出“新中式”的流行实质上是对中国“生活美学”的追求。
B. 材料一以长远眼光看问题,对“新中式”流行过程中出现的抄袭等现象持理性的态度。
C. 材料二按照时间顺序,着眼于古今海水江崖纹饰内涵的不同,展开了多角度的对比阐述。
D. 材料二中海水江崖纹饰在当下的应用,体现了材料一“新中式”看似复古实则创新的观点。
4. 与传统的海水江崖纹饰相比,新中式服装中的海水江崖纹饰有哪些特征?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
5. 海水江崖纹饰在当今世界舞台绽放了独特的魅力,这对我们如何“种文化”有哪些启示?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 A 2. D
3. C 4.
①成为大众化的普通纹饰,不再是皇权的象征。
②图案灵活,通过简化、融合等方式重塑图案。
③工艺多元,实现了现代工艺与传统工艺的有机结合。
④美上趋向个性化和时尚化。
5.
①态度上要有对本土传统文化的自信与自立。
②甄选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识别度的优质载体,打造独特的文化品牌。
③自主创新,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诠释与重塑,丰富文化内涵。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新中式”和“海水江崖纹饰”两个主题,探讨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复兴与创新。材料一从“新中式”的流行现象入手,揭示其背后“生活美学”的追求,强调文化自觉、自信与自立的重要性。材料二则聚焦海水江崖纹饰的历史演变及其在新中式服装中的现代应用,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两则材料共同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创新中焕发新生的路径,既保留文化内核,又赋予其时代意义,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深刻启示。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A.“在于流行的范围从服饰领域向家居等生活领域的全方位延伸”错误,材料一第一段提到“从表面上看,这种中国潮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不是海外知名品牌的西化流行,而是马面裙、宋锦外套、香云纱衬衫等风靡本土,并逐步远销海外。而且,在服饰流行之外,这种热潮早已延伸到家居、饮食、旅行等生活领域”,可见“新中式”中国潮最大特点首先是区别于西化流行,风靡本土并远销海外,而不是流行范围的全方位延伸。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并不重要”错误。材料一提到“‘新中式’并不是要回到昔日传统中国,而是力求以传统文化外在的‘形’来复兴其内在的‘神’”,这表明传统文化外在的“形”是复兴内在“神”的载体,是重要的。
B.“可见这里的‘送’只是追逐‘流行’、跟风之举”错误。材料一只是说“‘送文化’只能消费一时,‘种文化’却可以生生不息”,强调的是文化传播效果的不同,并没有表明“送”是追逐“流行”、跟风之举。


展开余下试题C.“消息大概率为真”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可知,海水江崖纹饰在汉代成为服饰上的装饰元素,用作贵族与官员的身份标识。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C.“着眼于古今海水江崖纹饰内涵的不同,展开了多角度的对比阐述”错误。材料二按照时间顺序介绍海水江崖纹饰的起源、发展历程,虽提及不同时期特点,但并非着眼于古今内涵的不同展开多角度对比阐述,古今内涵有传承性,都有吉祥、江山稳固等寓意,并非主要对比。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
①在象征意义上,传统海水江崖纹饰是皇权至高无上与坚不可摧的象征,广泛用于皇家服饰及宫廷器物,而新中式服装中的该纹饰已成为大众化的普通纹饰,不再具有专属皇权的意味,其受众范围大大拓宽,走向更广泛的消费群体。
②从图案设计看,传统纹饰在明清时期趋向规范化与程式化,而新中式服装中的海水江崖纹饰图案更为灵活。如 APEC 领导人会议上新中式服装采用的海水江崖纹饰图案经过简化组合,米兰时装周上某女装品牌将其与苗族蓝染工艺结合,通过简化、融合等方式重塑图案,展现出独特视觉冲击力。
③在工艺运用方面,传统海水江崖纹饰制作工艺相对单一,而新中式服装实现了现代工艺与传统工艺的有机结合,增添了独特艺术韵味。
④审美风格上,传统海水江崖纹饰以对称美学、高饱和色调反映自然美,符合传统审美,新中式服装中的该纹饰则趋向个性化和时尚化,更能迎合现代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的需求,助力产品在市场中脱颖而出。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内容的能力。
①材料一中指出“新中式”的流行是“文化自觉”的体现,而我们更要由此走向“文化自信”与“文化自立”。海水江崖纹饰拥有悠久历史,蕴含“一统天下”“江山稳固”等丰富寓意,我们应坚信其价值,以自立姿态向世界传播,而非盲目崇外。
②海水江崖纹饰作为我国传统吉祥纹饰重要部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在绘画、服饰、陶瓷等领域影响广泛。我们可像利用此纹饰一样,挖掘更多类似优质文化载体,改变当前 “新中式” 产业有集聚无高端品牌的现状,提升文化传播影响力。
③材料二提到在新中式服装设计中,海水江崖纹饰经现代诠释与重塑,融入现代工艺,满足了年轻人需求。“种文化”时也应如此,对传统文化创新,如“新中式”以传统文化外在“形”复兴内在“神”,让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散发新魅力 。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灯下漫笔(节选)
鲁迅

袁世凯想做皇帝的那一年,蔡松坡①先生溜出北京,到云南去起义。这边所受的影响之一,是中国和交通银行的停止兑现。我还记得那时我怀中还有三四十元的中交票②,可是忽而变了一个穷人,几乎要绝食,很有些恐慌。我只得探听,钞票可能折价换到现银呢?说是没有行市。幸而终于,暗暗地有了行市了:六折几。①我非常高兴,全去换了现银,沉垫垫坠地在怀中,似乎这就是我的性命的斤两。倘在平时,钱铺子如果少给我一个铜元,我是决不答应的。但我当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的时候,却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②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那一面,但又属于无论那一面。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实际上大概是群盗如麻,纷乱至极之后,就有一个较强,或较聪明,或较狡猾,或是外族的人物出来,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像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于是便“万姓胪欢”了;用成语来说,就叫作“天下太平”。
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时候设些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弯子了。有更其直截了当的说法在这里——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但我们也就都像古人一样,永久满足于“古已有之”的时代么?都像复古家一样,不满于现在,就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么?自然,也不满于现在的,但是,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我们的古圣先贤既给与我们保古守旧的格言,但同时也排好了用子女玉帛所做的奉献于征服者的大宴。中国人的耐劳,中国人的多子,都就是办酒的材料,到现在还为我们的爱国者所自诩的。西洋人初入中国时,被称为蛮夷,自不免个个蹙额,但是,现在则时机已至,到了我们将曾经献于北魏,献于金,献于元,献于清的盛宴,来献给他们的时候了。何况在华屋中享用盛宴呢?待到享受盛宴的时候,自然也就是赞颂中国固有文明的时候;但是我们的有些乐观的爱国者,也许反而欣然色喜,以为他们将要开始被中国同化了罢。古人曾以女人作苟安的城堡,美其名以自欺曰“和亲”,今人还用子女玉帛为作奴的贽敬,又美其名曰“同化”。
但我们自己是早已布置妥帖了,有贵贱,有大小,有上下。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一级一级的制驭着,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了。因为一动弹,虽或有利,然而也有弊。我们且看古人的良法美意罢——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阜,阜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左传》昭公七年)
但是“台”没有臣,不是太苦了么?无须担心的,有比他更卑的妻,更弱的子在。而且其子也很有希望,他日长大,升而为“台”,使又有更卑更弱的妻子,供他驱使了。如此连环,各得其所,有敢非议者,其罪名日不安分!
虽然那是古事,昭公七年离现在也太辽远了,但“复古家”尽可不必悲观的。太平的景象还在:常有兵燹③,常有水旱,可有谁听到大叫唤么?打的打,革的革,可有处士来横议么?对国民如何专横,向外人如何柔媚,不犹是差等的遗风么?③中国固有的精神文明,其实并未为共和二字所埋没,只有满人已经退席,和先前稍不同。
外国人中,不知道而赞颂者,是可恕的;占了高位,养尊处优,因此受了蛊惑,昧却灵性而赞叹者,也还可恕的。可是还有两种,其一是以中国人为劣种,只配悉照原来模样,因而故意称赞中国的旧物。其一是愿世间人各不相同以增自己旅行的兴趣,到中国看辫子,到日本看木屐,到高丽看笠子,倘若服饰一样,便索然无味了,因而来反对亚洲的欧化。这些都可憎恶。至于罗素在西湖见轿夫含笑,便赞美中国人,则也许别有意思罢。但是,轿夫如果能对坐轿的人不含笑,中国也早不是现在似的中国了。
这文明,不但使外国人陶醉,也早使中国一切人们无不陶醉而且至于含笑。因为古代传来而至今还在的许多差别,使人们各各分离,遂不能再感到别人的痛苦;并且因为自己各有奴使别人,吃掉别人的希望,便也就忘却自己同有被奴使被吃掉的将来。于是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


展开余下试题这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④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一九二五年四月二十九日
【注】:①蔡锷将军,字松坡。②解放前中国银行与交通银行发行的钞票。③兵燹(xiǎn):战争造成的焚烧破坏等灾害。燹,野火。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①描写在动荡的环境中,人们为了维持生存而不得不采取折价手段的保命心态,凸显出人们在物质利益面前的无奈与挣扎。
B. 句②中“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指的是中国的老百姓长期受到强盗官兵的愚弄,一再沦为牛马,变成奴隶,深刻揭示了中国国民长期受奴役、受压迫,没有人格尊严的处境。
C. 句③中“中国固有精神”指的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是中国古人的良法美意。“固有”二字强调了这一精神状态古已有之,并且仍在延续。
D. 句④中作者呼吁改造国民性,强调青年一代所背负的历史使命以及他们应具有的变革精神,鼓励青年勇于担当,积极投身社会变革,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贡献力量。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段一借兑换银元的小事,由钞票贬值引出对“人”的价值贬值的思考,进而表达对人的“奴性”的批判。
B. 文段一中“皇恩浩荡”“万姓胪欢”“天下太平”的引号为反讽之意,表达了作者对国民苟且偷安、不思改变这一心态的强烈不满和沉痛之情。
C. 文段二中,作者将外国人中的可恕者与可憎者进行对比,表达了对前者的同情以及对后者的强烈批判。
D. 全文构思独出心机,借事抒情,批情入理,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达到了情与理的交融,意味隽永。
8. 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访华发现,中国轿夫虽生活辛苦却仍面带笑容。请结合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分析罗素和鲁迅对“轿夫含笑”所持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9. 当代学者钱理群说:“鲁迅的杂文,正是集中体现了始终没有走出奴隶时代的叛逆性与异质性。”请结合文段二,谈谈你对思想“叛逆性”与语言“异质性”的理解。
【答案】6. C 7. C
8. ①罗素对“轿夫含笑”持赞美态度。因为罗素认为其体现了中国人面对辛苦生活时坚强乐观的精神。
②鲁迅对“轿夫含笑”持批判态度。鲁迅认为其是一种位卑者对位尊者谄媚的笑,反映了弱国子民对强国欺凌者屈服的奴性心态。
9. 叛逆性:①表达了鲁迅对国民奴性问题的反思,对国民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的批判;②表达了鲁迅对中国历史的反思,对封建专制主义和愚昧主义的批判;③表达了鲁迅对中国固有文明的反思,揭露出统治者对外国侵略者献媚屈服的丑行;④表达了鲁迅对中国青年的呼吁和期盼,希望人民真正做“人”,掌握自己的命运。
异质性:①文白夹杂:如“常有兵燹,常有水旱,可有谁听到大叫唤么”,“兵燹”为书面语,“大叫唤”为口语,将风格䢛异的词汇灵活嫁接,体现了语言风格的异质性;②庄谐并举(褒词贬用、反语、讽刺、犀利等):如“皇恩浩荡”“万姓胪欢”,本应该批判摒弃的现象用溢美之词表示,加深了讽刺意味,体现了感情色彩的异质性。
【解析】
【导语】《灯下漫笔》以袁世凯称帝时中交票停止兑现一事为引,犀利地剖析了中国历史,将其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揭示了百姓的悲惨处境和国民的奴性。同时,批判了中国固有的精神文明是“人肉的筵宴”,痛斥了中外对这种“文明”的赞美。鲁迅呼吁青年创造新的时代,扫荡食人者,展现出深刻的思想性与强烈的战斗精神。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
C.“指的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是中国古人的良法美意”错误。句③中“中国固有的精神文明”暗含贬义,文中指的是统治者对老百姓肆意欺凌压迫,对异族侵略者却谄媚逢迎的国民劣根性。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对比”错误。文中只是将外国人进行分类。“对前者的同情”错误,两者都是一种殖民心态,作者对此都持批判态度。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①罗素对“轿夫含笑”持赞美态度。在罗素访华的观察中,他看到中国轿夫尽管生活辛苦,却仍面带笑容。他从自身的认知角度出发,将这种笑容理解为中国人在艰苦生活环境下坚强乐观精神的体现,认为这是一种积极面对生活困境的态度,所以给予赞美。
②鲁迅对“轿夫含笑”持批判态度。结合文中鲁迅对中国社会的深刻洞察,他认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种笑容并非简单的乐观。“轿夫”处于社会底层,是位卑者,而“坐轿的人”则是位尊者。“轿夫含笑”实际上是位卑者对位尊者的一种谄媚,反映出在等级森严、弱肉强食的社会中,弱国子民在长期压迫下形成的对强国欺凌者以及社会上位者的屈服心态,这是一种被奴性支配的表现,所以鲁迅对此进行批判。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体裁特征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1)叛逆性:
①鲁迅通过对中国社会现实的观察,意识到国民存在奴性问题。文中提到百姓在各种势力的压迫下,甘愿做奴隶,甚至“万分喜欢”做奴隶,鲁迅对此进行反思,批判这种奴性人格以及长期形成的奴才传统,期望国民能摆脱奴性束缚。
②鲁迅认为中国历史可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深刻体现了封建专制主义长期对百姓的压迫,以及愚昧主义对民众思想的禁锢,他对这样的历史进行反思和批判,以唤起人们的觉醒。
③鲁迅指出中国固有的精神文明是“人肉的筵宴”,统治者用子女玉帛向侵略者献媚屈服,他对这种固有文明进行反思,揭露统治者的丑行,让人们看清所谓文明背后的本质。
④鲁迅呼吁青年“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希望人民不再处于被奴役的状态,能够真正做“人”,掌握自己的命运,改变不合理的社会现状。
(2)异质性:
①文白夹杂:鲁迅在文中巧妙运用词汇,如“常有兵燹,常有水旱,可有谁听到大叫唤么”,“兵燹”是较为典雅的书面语,代表着战争造成的灾害;“大叫唤”则是通俗的口语表达,这种将不同风格词汇灵活组合嫁接的方式,打破了常规的语言表达习惯,体现出语言风格上的异质性。
②庄谐并举:鲁迅使用“皇恩浩荡”“万姓胪欢”等本应是褒扬的词汇,来描述百姓在被统治被奴役时看似欢喜的状态,实则是对这种不合理现象的批判。通过褒词贬用、反语等手法,形成强烈的讽刺效果,使感情色彩呈现出异质性,增强了文章的批判力度。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郭子仪,字子仪,华州郑人,长七尺二寸,以武举异等补左卫长史,累迁单于副都护、振远军使。子仪事上诚,御下恕,赏罚必信。遭幸臣程无振、鱼朝恩短毁,方时多虞,握兵处外,然诏至,即日就道,无纤介顾望,故谗间不行。破吐蕃灵州,而朝恩使人发其父墓,盗未得。子仪自泾阳来朝,中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26届湖北”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