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6  2025-10-29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
广西南宁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南宁市2026届高中毕业班摸底测试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青春如何不负:献身为民不负韶华
1981年底,28岁的习近平作出一个不寻常的人生选择——离开中央军委办公厅秘书的岗位,到基层任职锻炼。这在领导与亲朋好友间引起不小震动。彼时,大批知青回城,多年艰苦的生活让一些人产生“补偿心理”,耽于安逸舒适的生活。“难道我们这代人就该用这种方式弥补失去的青春吗?”站在改革初起、百业待兴的关口,念及依旧贫苦的乡亲们,年轻的心叩问着、思索着。“在远离他们的地方作愿意为他们献身的清谈,我心里觉得空,不踏实,我感到了一种呼唤。”怀着这样的初心,习近平同志赴任正定,决意到人民中寻找自我的价值。
28岁,风华正茂。这恰是自称“二十八画生”的青年毛泽东参加中共一大时的年纪。1921年夏,一群平均年龄28岁的先进分子因共同理想走到一起,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开启改天换地的历史伟业。自古英雄出少年。在一次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一口气讲出一连串闪光的名字——《共产党宣言》发表时马克思是30岁,恩格斯是28岁。列宁最初参加革命活动时只有17岁。牛顿和莱布尼茨发现微积分时分别是22岁和28岁,达尔文开始环球航行时是22岁,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时是26岁。贾谊写出“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时不到30岁,王勃写下千古名篇《滕王阁序》时才20多岁……
历史上多少伟业发轫于这样的青春岁月,多少圣贤豪杰在青年时代就显露出审时知变、敢为人先的襟怀。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更是青年英雄辈出。人一生中的“黄金时代”该怎样把握?跨越代际的永恒之问,如同高悬的明镜,照彻一辈辈青年的心灵。
(二)青春在哪里用力:立根基层实处用力
改革开放之初,正当而立之年的正定县委书记习近平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中国青年》上不是正在争论‘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吗?你实事求是地写写我的实践与体会,就算我从基层青年干部的角度发个言吧。”
去乡村考察,赶上乡亲锄地、间苗,就撸起袖子跟乡亲们边干边聊,以身作则要求机关干部“到基层调查,要一下到底,亲自摸情况,直接听反映,寻求‘源头活水’”;了解到当地经济和农业上“单打一”的现状和农民生活的困难,跑地区、跑省里、跑北京,让老百姓从高征购重压下解放出来;接到农村青年反映抓商品生产问题的来信,第一反应是发现人才的兴奋,要求核查情况,请对方出来抓村里的商品生产……
在正定工作三年多,习近平同志走遍全县每一个村,与干部群众打成一片,切中基层所盼定计划、谋发展,使正定赶上时代大潮,道路越走越宽广。对清人郑板桥的名诗《竹石》,习近平总书记深有感触,曾将其改了几字,表达当年上山下乡的体会:“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三)青春怎样出彩:__________
当今青年一代,成长拔节伴随祖国的强盛,有着开阔的视野和广阔的天地,也不乏成长的阵痛和困惑。“在一些青年中,青春沾染了惰气、暮气、邪气。”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任何贪图享乐、坐享其成的心理,任何不思进取、不劳而获的心态,对国家和民族发展都是有害的,对青年个人成长也是不利的。”时代的浩荡洪流中,青年该如何不负使命,青春又该如何焕发光彩?“首要要求就是‘自找苦吃’。”


浏览完整试题当年,在梁家河的乡亲们眼中,习近平是“受下罪,吃下苦”的好后生。长期吃不上新鲜蔬菜,喉咙里“燥得冒烟”,老乡送的酸菜就是最好的美味佳肴;大冷天带着村民打井,率先下到井里,踩在冰凉刺骨的泥水里干活……肩膀上的皮脱了一层又一层,扛起了重担,闯过了“五关”,锤炼了意志,才“真正理解了老百姓”。
“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相较社会物质丰裕下的安于现状、时代变迁中的驻足观望,在变革的浪潮中弄潮搏浪、在发展的高原上再攀高峰,无疑是“自找苦吃”。然而,“只想着过舒适的生活,是平庸的追求。”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品尝过耕耘的“苦”,时间自会奖赏收获的甜。如此“苦乐年华”,方为青春应有的滋味。
(摘编自朱基钗等《习近平的青春观》,《人民日报》2025年7月3日)
材料二: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妇孺皆知的名言,源自顾炎武《日知录》中的“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由近代维新派领袖梁启超精炼而成。在顾炎武的家国思想中,不仅强调士人之志,必在国家,呼吁士人要有家国情怀,还将“天下”这一概念从传统的王朝统治升华为民族文化共同体,赋予普通民众在中华文明承继上的历史责任与使命。天下兴亡,指的是天下苍生的生存和中华民族的延续;而“保天下”,强调的是每个人都要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顾炎武吸取明末清谈误国的教训,主张经世致用,提倡“士当求实学”,而不应空谈义理。一方面,他建立严密的考据体系。如《日知录》中的“风俗”条、“财用”条、“俸禄”条等,就是他广泛考察历史演变轨迹并综合研究分析后撰写成的。另一方面,强调学术要解决实际问题。他提出“文须有益于天下”,认为文章可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的文章,多一篇就有多一篇的好处。
如果说“经世致用”是顾炎武的治学之要,“行己有耻”则为其立德修身之本。顾炎武对于知耻极为重视。他在《日知录》“廉耻”条中说,礼义廉耻“四者之中,耻尤为要”,丧失羞耻之心则会无所不为,提醒世人坚守道德底线与做人原则。他还将“士大夫之无耻”提升到“是谓国耻”的高度,并指出“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强调士人作为国家治理和社会风尚的引领者,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摘编自曹雅丽《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从顾炎武家风思想汲取修身治学处世智慧》)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的“我感到了一种呼唤”,与《沁园春•长沙》中的“到中流击水”,都体现了青年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B. 材料一探讨了“人一生中的‘黄金时代’该怎样把握”等问题,既有精神层面的引领,也有行动方面的指南。
C. 材料一中,习总书记曾改写前人诗句表达体会,旨在鼓舞青年赶上时代大潮,谋发展,找出路,锤炼意志。
D. 材料二中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思想的论述,可以表示为: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穿插“难道我们这代人就该用这种方式弥补失去的青春吗?”等问句,增强文本互动性,引发读者自我反思。
B. 材料一引用“好事尽从难处得”,这里的“难”既指在客观层面挑战时代难题之“难”,也指在主观层面克服贪图安逸之“难”。
C. 材料二中顾炎武撰写《日知录》中的“风俗”条、“财用”条等,并提出文章应有益于天下,体现了其经世致用的主张。
D. 材料二中顾炎武认为“礼义廉耻”中“耻”最重要,普通人与士大夫的无耻行为对社会风尚和国家治理产生的影响相同。
3. 将材料一划横线处小标题补充完整,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服务群众真诚出彩 B. 艰苦奋斗担当出彩
C. 坚守岗位平凡出彩 D. 创新创业闯荡出彩
4. 两则材料都涉及“实践”这一概念,但其内涵各有侧重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5. 习总书记指出“在一些青年中,青春沾染了惰气、暮气、邪气……这对国家和民族发展都是有害的,对青年个人成长也是不利的”。请根据材料谈谈当代青年应如何避免这些问题。
【答案】1. C 2. D
3. B 4. ①材料一的“实践”侧重指在基层中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了解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际行动推动发展。②材料二的“实践”侧重指在治学中要“求实学”,注重严谨的考据,强调学术要解决实际问题(写有益于世的文章)。
5. ①青年要有为事业奋斗而肯吃苦、敢吃苦的决心和毅力,做有益于民生的实事,写有益于时的文章,摆脱惰气。②青年将个人志向与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激发自己审时知变、敢为人先的情怀(在改革发展的历史伟大进程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拒绝暮气。③青年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坚守道德底线与做人原则,遏制邪气。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以“青年担当”为核心,各有侧重又相互呼应。材料一以习近平青年经历为纲,借正定实践、梁家河“自找苦吃”等实例,阐明青春需“献身为民、扎根基层、主动吃苦”,案例鲜活,充满时代感召力。材料二深挖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内涵,结合“经世致用”“行己有耻”,为青年修身治学提供传统思想镜鉴。二者古今对照,既给出当代青年实践路径,又赋予其文化根基,立意深远。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旨在鼓舞青年赶上时代大潮,谋发展,找出路”错误,材料一中习总书记改写郑板桥《竹石》诗句,意在鼓励青年需扎根群众,锤炼意志。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影响相同”错误,根据材料二第3段顾炎武“将‘士大夫之无耻’提升到‘是谓国耻’的高度,……强调士人作为国家治理和社会风尚的引领者,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可知,普通人与士大夫的无耻行为对社会风尚和国家治理产生的影响并不相同。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呼应的是第二部分“立根原在群众中”的思想。
B.“奋斗”对应“闯过‘五关’、推动发展”,“吃苦”对应“自找苦吃”,“担当”对应“扛起重担、不负使命”,完全契合段落核心。
C.强调“坚守”与“平凡”,但未能充分体现第三部分中主动“自找苦吃”,“锤炼了意志”并在变革与发展中“弄潮搏浪”“再攀高峰”的时代担当。
D.侧重“创新事业、开拓新领域”,材料未提及“创新”,与材料内容不符。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①根据“跑地区、跑省里、跑北京,让老百姓从高征购重压下解放出来”“正定工作三年多,习近平同志走遍全县每一个村,与干部群众打成一片,切中基层所盼定计划、谋发展”可知,材料一的“实践”侧重指在基层中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了解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际行动推动发展。
②根据“顾炎武吸取明末清谈误国的教训,主张经世致用,提倡‘士当求实学’,而不应空谈义理。一方面,他建立严密的考据体系”“另一方面,强调学术要解决实际问题”可知,材料二的“实践”侧重指在治学中要“求实学”,注重严谨的考据,强调学术要解决实际问题(写有益于世的文章)。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以“自找苦吃”破“惰气”。材料一强调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青年应像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那样,主动到基层“受下罪,吃下苦”,参与实际工作;材料二倡导“经世致用”,青年可通过做实事,避免贪图安逸、不劳而获。
②以“家国情怀”破“暮气”。材料一列举马克思、毛泽东等青年“审时知变、敢为人先”的事例,青年应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发展结合,如“献身为民、立根基层”,在改革浪潮中主动担当;材料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启示青年,要将个人行动融入民族文化传承与社会进步,避免驻足观望、不思进取。
③以“道德坚守”破“邪气”。材料二顾炎武强调“行己有耻”,“耻尤为要”,青年需坚守“礼义廉耻”,明确道德底线;材料一“献身为民”的初心提示青年,以“为民服务”为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价值观。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节选)
罗贯中
却说当日满江火滚,喊声震地。左边是韩当、蒋钦两军从赤壁西边杀来;右边是周泰、陈武两军从赤壁东边杀来;正中是周瑜、程普、徐盛、丁奉大队船只都到。火须兵应,兵仗火威。曹军着枪中箭、火焚水溺者,不计其数。
纵马加鞭,走至五更,回望火光渐远,操心方定,问曰:“此是何处?”左右曰:“此是乌林之西,宜都之北。”操见树木丛杂,山川险峻,乃于马上仰面大笑不止。诸将问曰:“丞相何故大笑?”操曰:“吾不笑别人,单笑周瑜无谋,诸葛亮少智。若是吾用兵之时,预先在这里伏下一军,如之奈何?”说犹未了,两边鼓声震响,火光竟天而起,惊得曹操几乎坠马。斜刺里一彪军杀出,大叫:“我赵子龙奉军师将令,在此等候多时了。”操教徐晃、张郃双敌赵云,自己冒烟突火而去。子龙不来追赶,只顾抢夺旗帜,曹操得脱。【①诸葛亮之智——攻心为上,溃其军心。赵云领命突袭,夺旗而不穷追,意在瓦解曹军残存的士气与组织,使其惊魂丧胆,再无恋战之心。】
操与军士冒雨而行。行至葫芦口,军皆饥馁,行走不上,马亦困乏,多有倒于路者。操教前面暂歇。马上有带得锣锅的,便就山边拣干处埋锅造饭,割马肉烧吃。尽皆脱去湿衣,于风头吹晒;马皆摘鞍野放,啃咬草根。操坐于疏林之下,仰面大笑。众官问曰:“适来丞相笑周瑜、诸葛亮,引惹出赵子龙来,又折了许多人马。如今为何又笑?”操曰:“吾笑诸葛亮、周瑜毕竟智谋不足。若是我用兵时,就这个去处,也埋伏一彪军马,以逸待劳,我等纵然脱得性命,也不免重伤矣。彼见不到此,我是以笑之。”正说间,前军后军一齐发喊。操大惊,弃甲上马。众军多有不及收马者。早见四下火烟布合,山口一军摆开,为首乃燕人张翼德,横矛立马,大叫:“操贼走哪里去?”诸军众将见了张飞,尽皆胆寒。许褚骑无鞍马来战张飞,张辽、徐晃二将纵马也来夹攻。两边军马混战做一团。操先拨马走脱,诸将各自脱身。张飞从后赶来,操迤逦奔逃。追兵渐远,回顾众将,多已带伤。【②诸葛亮之智——】
正行时,军士禀曰:“前面有两条路,请问丞相从哪条路去?”操问:“哪条路近?”军士曰:“大路稍平,却远五十馀里;小路投华容道,却近五十馀里,只是地窄路险,坑坎难行。”操令人上山观望,回报:“小路山边有数处烟起,大路并无动静。”【③诸葛亮之智——】操教前军便走华容道小路。诸将曰:“烽烟起处,必有军马,何故反走这条路?”操曰:“岂不闻兵书有云:‘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诸葛亮多谋,故使人于山僻烧烟,使我军不敢从这条山路走,他却伏兵于大路等着。吾料已定,偏不教中他计。”诸将皆曰:“丞相妙算,人不可及。”遂勒兵走华容道。此时人皆饥倒,马尽困乏,焦头烂额者扶策而行,中箭着枪者勉强而走。衣甲湿透,个个不全;军器旗幡,纷纷不整。大半皆是彝陵道上被赶得慌,只骑得秃马,鞍辔衣服,尽皆抛弃。正值隆冬严寒之时,其苦何可胜言。
操见前军停马不进,问是何故。回报曰:“前面山僻路小,因早晨下雨,坑堑内积水不流,泥陷马蹄,不能前进。”【④诸葛亮之智——】操大怒,叱曰:“军旅逢山开路,遇水叠桥,岂有泥泞不堪行之理?”传下号令:教老弱中伤军士在后慢行;强壮者担土束柴,搬草运芦,填塞道路,务要即时行动,如违令者斩。众军只得都下马,就路旁砍伐竹木,填塞山路。操恐后军来赶,令张辽、许褚、徐晃引百骑执刀在手,但迟慢者便斩之。此时军已饿乏,众皆倒地,操喝令人马践踏而行。死者不可胜数,号哭之声,于路不绝。操怒曰:“生死有命,何哭之有?如再哭者,立斩!”三停人马:一停落后,一停填了沟壑,一停跟随曹操。过了险峻,路稍平坦。操回顾止有三百馀骑随后,并无衣甲袍铠整齐者。操催速行,众将曰:“马尽乏矣,只好少歇。”操曰:“赶到荆州,将息未迟。”
又行不到数里,操在马上扬鞭大笑。众将问:“丞相何又大笑?”操曰:“人皆言周瑜、诸葛亮足智多谋,以吾观之,到底是无能之辈。若使此处伏一旅之师,吾等皆束手受缚矣。”言未毕,一声炮响,两边五百校刀手摆开,为首大将关云长提青龙刀,跨赤兔马,截住去路。【⑤诸葛亮之智——】操军见了,亡魂丧胆,面面相觑。操曰:“既到此处,只得决一死战。”众将曰:“人纵然不怯,马力已乏,安能复战?”程昱曰:“某素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丞相旧日有恩于彼,今只亲自告之,可脱此难。”操从其说,即纵马向前,欠身谓云长曰:“将军别来无恙。”云长亦欠身答曰:“关某奉军师将令,等候丞相多时。”操曰:“曹操兵败势危,到此无路,望将军以昔日之情为重。”云长曰:“昔日关某虽蒙丞相厚恩,然已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以奉报矣。今日之事,岂敢以私废公?”操曰:“五关斩将之时,还能记否?大丈夫以信义为重。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云长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于是把马头勒回,谓众军曰:“四散摆开。”这个分明是放曹操的意思。操见云长回马,便和众将一齐冲将过去。云长回身时,曹操已与众将过去了。云长大喝一声,众军皆下马,哭拜于地。云长愈加不忍。正犹豫间,张辽纵马而至。云长见了,又动故旧之情,长叹一声,并皆放去。


展开余下试题曹操既脱华容之难,行至谷口,回顾所随军兵,止有二十七骑。比及天晚,已近南郡,火把齐明,一簇人马拦路。操大惊曰:“吾命休矣!”只见一群哨马冲到,方认得是曹仁军马,操才心安。曹仁接着,言:“虽知兵败,不敢远离,只得在附近迎接。”操曰:“几与汝不相见也。”于是引众入南郡安歇。随后张辽也到,说云长之德。操点将校,中伤者极多,操皆令将息。曹仁置酒与操解闷,众谋士俱在座。操忽仰天大恸。众谋士曰:“丞相于虎窟中逃难之时,全无惧怯。今到城中,人已得食,马已得料,正须整顿军马复仇,何反痛哭?”操曰:“吾哭郭奉孝[注]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遂捶胸大哭曰:“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众谋士皆默然自惭。
(有删节)
[注]郭奉孝:即郭嘉,曹操帐下重要谋士之一。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开头先用一组排比句描写赤壁之战时吴军的兵力部署,然后用寥寥数语表现曹军狼狈不堪的败势,交代了曹操仓皇出逃的背景。
B. 本文多次描写曹军将士丢盔弃甲、重伤乏困仍被驱赶前行的悲惨场景,既写出了曹军失败撤退时的景象,也为下文情节做了铺垫。
C. 本文对曹军三次被伏击的败退过程进行了详略得当的描写,既突出诸葛亮的周密布局,又通过曹军的狼狈强化了情节的戏剧性。
D. 本文结尾写曹操脱险之后仰天大哭,怀念已故的郭嘉,麾下谋士们都默默无言内心惭愧,隐含作者“郭嘉不死曹操不败”的观点。
7. 关于关羽义释曹操一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通过程昱之言侧面展现了关羽的个性特征和人格魅力,紧扣回目中“义释”二字。
B. 关羽仍尊称曹操为“丞相”,表明了他依然承认曹操的汉臣身份,并视自己为其旧部。
C. 关羽先因旧恩放走曹操,再因不忍放走曹军,又因旧情放走张辽,体现了他的真性情。
D. 情节通过“笑”与“惊”层层铺垫,最终在关羽义释处达到高潮,叙事节奏张弛有度。
8. 曹操败走华容道时的“三笑”,是其复杂性格的集中体现。请结合文本,谈谈这“三笑”凸显了曹操怎样的性格特点。
9. 曹操败走华容道的每一步都在诸葛亮的预先设计之中,方括号①中的文字是评论者插入的对诸葛亮智慧的评点。请你参照这种方式,从②③④⑤处中任选两处给出简单的评点。
【答案】6. D 7. B
8. ①败而不馁,豪迈乐观。虽屡遭伏击、损兵折将,但每次脱险后都能“大笑”,用笑声激励士气,稳定军心,展现了其作为军事统帅临危不乱的心理素质和超乎常人的乐观精神。
②骄矜自负,刚愎自用。他的“笑”是对诸葛亮、周瑜的蔑视与嘲讽,体现了他过于自信、轻敌麻痹的心理,是其性格悲剧的体现。
9. 第②处,诸葛亮之智——挫其锐气,驱敌入彀。诸葛亮命张飞在此伏击,意在进一步惊骇曹军,消耗其战斗力,并将他们驱赶到预设的最终陷阱——华容道。
第③处,诸葛亮之智——洞悉人性,诱敌深入。诸葛亮利用曹操“多疑必自误”的性格弱点设下圈套,使曹操主动钻入陷阱。
第④处,诸葛亮之智——巧借天时,以疲其师。诸葛亮利用恶劣的自然环境折磨曹军,让曹军体力耗尽、士气崩溃,彻底丧失战斗力,从而使其在关羽出场之际只能束手就擒。
第⑤处,诸葛亮之智——识人驭将,一箭双雕。诸葛亮深知关羽重义气,让关羽在此等候,既借机放走一败涂地的曹操以成鼎足之势,又成就了关羽的美名。
【解析】
【导语】这段《三国演义》华容道选文展现了罗贯中高超的叙事艺术。通过曹操“三笑三惊”的戏剧性结构,既刻画了其自负多疑的性格,又反衬出诸葛亮“攻心为上”的军事智慧。文中对曹军溃败的细节描写极具画面感,与关羽义释曹操时的人性挣扎形成强烈反差。结尾曹操哭郭嘉的桥段,既是对其刚愎性格的讽刺,也暗示了人才对霸业的重要性。全文情节跌宕,人物鲜活,堪称古典小说中“智”与“义”的经典演绎。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D.“隐含作者‘郭嘉不死曹操不败’的观点”错误。从文中看,曹操的话表达出“郭嘉不死自己不败”的意思,但无证据表明这是作者的看法。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B.“视自己为其旧部”错误。使用尊称,是关羽出于礼貌的称呼,包含有对以往恩情的感念,但并非视自己为其旧部。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败而不馁的统帅定力与乐观韧性。赤壁大败后,曹军屡遭伏击、损兵折将,曹操却三次“仰面大笑”——第一次笑周瑜、诸葛亮“无谋”,稳定军心;第二次笑二人“智谋不足”,掩饰兵败的慌乱;第三次笑其“无能”,强行提振士气。即便身处绝境,仍以笑声展现临危不乱的心理素质,体现作为军事统帅的定力与超乎常人的乐观。
②骄矜自负的轻敌本性与刚愎自用。三次“笑”的核心都是嘲讽周瑜、诸葛亮“不及己”:认为自己能想到“伏兵”,而对方“见不到此”;甚至中伏后仍坚信自己“料敌如神”。这种“笑”本质是骄傲自满的体现,暴露其轻敌麻痹的性格弱点——正是这份自负,让他屡屡踏入诸葛亮的伏击圈,成为兵败的重要原因。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点人物形象的能力。
第②处:抓曹军葫芦口休整的松懈时机,派张飞伏击。既震慑曹军、消耗兵力,又不硬追,把曹军逼向华容道,完成战术引导。
第③处:摸透曹操多疑且自恃懂兵法的性格,故意在华容道烧烟、大路留白。诱曹操反其道选华容道,借其性格让他自投陷阱。
第④处:预判雨天会让华容道泥泞难行,借自然条件拖垮曹军。曹军填路、自相践踏,体力士气耗尽,为关羽截杀铺路。
第⑤处:深知关羽重义,派他守华容道。既借关羽之“义”放曹操以稳三足鼎立,又成就关羽美名,还让关羽更服调度,一举三得。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王羲之①,字逸少,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尚书吏部郎周顗,顗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及长,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司徒导所器重。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尝诣门生家,见棐②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广西南宁市”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