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当年,在梁家河的乡亲们眼中,习近平是“受下罪,吃下苦”的好后生。长期吃不上新鲜蔬菜,喉咙里“燥得冒烟”,老乡送的酸菜就是最好的美味佳肴;大冷天带着村民打井,率先下到井里,踩在冰凉刺骨的泥水里干活……肩膀上的皮脱了一层又一层,扛起了重担,闯过了“五关”,锤炼了意志,才“真正理解了老百姓”。 “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相较社会物质丰裕下的安于现状、时代变迁中的驻足观望,在变革的浪潮中弄潮搏浪、在发展的高原上再攀高峰,无疑是“自找苦吃”。然而,“只想着过舒适的生活,是平庸的追求。”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品尝过耕耘的“苦”,时间自会奖赏收获的甜。如此“苦乐年华”,方为青春应有的滋味。 (摘编自朱基钗等《习近平的青春观》,《人民日报》2025年7月3日) 材料二: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妇孺皆知的名言,源自顾炎武《日知录》中的“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由近代维新派领袖梁启超精炼而成。在顾炎武的家国思想中,不仅强调士人之志,必在国家,呼吁士人要有家国情怀,还将“天下”这一概念从传统的王朝统治升华为民族文化共同体,赋予普通民众在中华文明承继上的历史责任与使命。天下兴亡,指的是天下苍生的生存和中华民族的延续;而“保天下”,强调的是每个人都要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顾炎武吸取明末清谈误国的教训,主张经世致用,提倡“士当求实学”,而不应空谈义理。一方面,他建立严密的考据体系。如《日知录》中的“风俗”条、“财用”条、“俸禄”条等,就是他广泛考察历史演变轨迹并综合研究分析后撰写成的。另一方面,强调学术要解决实际问题。他提出“文须有益于天下”,认为文章可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的文章,多一篇就有多一篇的好处。 如果说“经世致用”是顾炎武的治学之要,“行己有耻”则为其立德修身之本。顾炎武对于知耻极为重视。他在《日知录》“廉耻”条中说,礼义廉耻“四者之中,耻尤为要”,丧失羞耻之心则会无所不为,提醒世人坚守道德底线与做人原则。他还将“士大夫之无耻”提升到“是谓国耻”的高度,并指出“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强调士人作为国家治理和社会风尚的引领者,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摘编自曹雅丽《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从顾炎武家风思想汲取修身治学处世智慧》)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的“我感到了一种呼唤”,与《沁园春•长沙》中的“到中流击水”,都体现了青年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B. 材料一探讨了“人一生中的‘黄金时代’该怎样把握”等问题,既有精神层面的引领,也有行动方面的指南。 C. 材料一中,习总书记曾改写前人诗句表达体会,旨在鼓舞青年赶上时代大潮,谋发展,找出路,锤炼意志。 D. 材料二中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思想的论述,可以表示为: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穿插“难道我们这代人就该用这种方式弥补失去的青春吗?”等问句,增强文本互动性,引发读者自我反思。 B. 材料一引用“好事尽从难处得”,这里的“难”既指在客观层面挑战时代难题之“难”,也指在主观层面克服贪图安逸之“难”。 C. 材料二中顾炎武撰写《日知录》中的“风俗”条、“财用”条等,并提出文章应有益于天下,体现了其经世致用的主张。 D. 材料二中顾炎武认为“礼义廉耻”中“耻”最重要,普通人与士大夫的无耻行为对社会风尚和国家治理产生的影响相同。 3. 将材料一划横线处小标题补充完整,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服务群众真诚出彩 B. 艰苦奋斗担当出彩 C. 坚守岗位平凡出彩 D. 创新创业闯荡出彩 4. 两则材料都涉及“实践”这一概念,但其内涵各有侧重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5. 习总书记指出“在一些青年中,青春沾染了惰气、暮气、邪气……这对国家和民族发展都是有害的,对青年个人成长也是不利的”。请根据材料谈谈当代青年应如何避免这些问题。 【答案】1. C 2. D 3. B 4. ①材料一的“实践”侧重指在基层中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了解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际行动推动发展。②材料二的“实践”侧重指在治学中要“求实学”,注重严谨的考据,强调学术要解决实际问题(写有益于世的文章)。 5. ①青年要有为事业奋斗而肯吃苦、敢吃苦的决心和毅力,做有益于民生的实事,写有益于时的文章,摆脱惰气。②青年将个人志向与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激发自己审时知变、敢为人先的情怀(在改革发展的历史伟大进程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拒绝暮气。③青年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坚守道德底线与做人原则,遏制邪气。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以“青年担当”为核心,各有侧重又相互呼应。材料一以习近平青年经历为纲,借正定实践、梁家河“自找苦吃”等实例,阐明青春需“献身为民、扎根基层、主动吃苦”,案例鲜活,充满时代感召力。材料二深挖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内涵,结合“经世致用”“行己有耻”,为青年修身治学提供传统思想镜鉴。二者古今对照,既给出当代青年实践路径,又赋予其文化根基,立意深远。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旨在鼓舞青年赶上时代大潮,谋发展,找出路”错误,材料一中习总书记改写郑板桥《竹石》诗句,意在鼓励青年需扎根群众,锤炼意志。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影响相同”错误,根据材料二第3段顾炎武“将‘士大夫之无耻’提升到‘是谓国耻’的高度,……强调士人作为国家治理和社会风尚的引领者,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可知,普通人与士大夫的无耻行为对社会风尚和国家治理产生的影响并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