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5  2025-10-29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广东省深圳市实验高中园、惠东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深实高中园、惠东高级中学
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 语文科试卷
命题:黄河花、梁春柳、邓桂英 审题:姚炜、于燕、欧明晶
本试卷共12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试卷、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同志用大气磅礴的诗句,讴歌了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85年前,红军指战员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壮举,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筑起了巍峨的精神丰碑。今天,我们要自觉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意气风发地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在长征最艰难时,许多人不知道部队明天要开拔到哪里、最终将落脚何处,但红军指战员最常讲的一句话就是“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跟党走就是跟着理想信念走,就是向着光明的前途走。长征的胜利,是理想信念的胜利。没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的有力支撑,要取得长征的胜利是不可想象的。如今时代变了、环境变了,但理想信念不能动摇、精神支柱不能缺少。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是要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始终听党话、跟党走,坚定信仰,才能心有定力、行有动力,在新长征中续写新荣光。
“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习主席曾引用徐解秀老人的话,道出了党同人民的鱼水深情,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正是因为党和人民军队坚守初心使命,人民群众才给我们以全力的支持拥护。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就要紧紧依靠人民,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永远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初心的力量,一心一意为了人民,矢志不渝造福人民,就能永远赢得人民支持拥护,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在原第13集团军军史馆里,有一件“半截皮带”的展品,说的是三过草地的一个班早已断粮断炊,不得不把身上的皮带拿来充饥。战士周广才忍不住攥紧剩下的最后半截皮带,含着泪说“同志们,我们把它留作纪念,带着它见毛主席吧!”衣衫槛褛,忍饥挨饿,敌人围追堵截,高山终年积雪,草地沼泽遍布……这些都考验着他们的意志,锻造着军人的血性与担当。不管战争形态如何变化,战争的主体还是人,不屈不挠的坚韧品质永不过时。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就要善于汲取坚韧的力量,传承红色基因,涵养革命意志,以鲜血和生命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遵义会议之后,我军重新回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一战争指导原则上,重新回到“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这一战法运用上,才有了牵着敌人鼻子走的战略主动,才有了“四渡赤水”的经典战例,才有了长征的伟大胜利。后来,正是依靠具有我军特色的作战思想和战法,我们一路披荆斩棘,赢得了一次又一次伟大胜利。从长征精神中汲取智慧的力量,就是要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创新发展作战理论、作战思想和破敌之法,如此才能掌握制胜先机,打赢未来战争。


浏览完整试题“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新的征途上,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只要我们保持坚定理想信念和坚强意志品质,就能迈过一道道沟坎,沿着革命先辈开辟的道路继续坚定地走下去,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节选自何东平《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
材料二:
进入黄土高原以来,马鸿逵、马鸿宾的骑兵一直尾追我们。到了吴起镇,他们更是追而不舍。还有鲁大昌,我们在腊子口交过手的这个手下败将也匆匆赶来了,妄图报复。
经过甘南急行数百里的红军部队,减员不少,给养困难,又初到天气寒冷的西北地区,极需休整。但是为了保卫边区人民的革命胜利果实,中央军委决定,给敌人一次沉重的打击。毛主席亲自指挥了这一仗。
这是十月的一天早晨,秋高气爽,太阳还没有升到山顶,毛主席率领部队进入吴起镇一带的山头阵地。我们一纵队四大队担负着迂回敌人左侧的任务,一路上只见兄弟部队也都进入各自的伏击地。
八时整,我们埋伏在川道左侧的山沟里都有些急了,这时突然见前方川道里冒起一团团尘土,我与大队长王开湘同志各自拿起望远镜仔细一看,嗬,果真马大胡子的骑兵来了,一队接着一队,还真不少。
突然“啪!”山谷里响起了清脆的枪声。刹时间,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两厢伏兵一起杀了出来。敌人此时才知道进了我们的伏击图,但已经晚了。我们一个迅猛突击,把走在前而的那个团打了个七零八落。受惊的马狂奔乱跳,敌人无法控制坐骑,纷纷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有的腿还挂在脚蹬里,硬给马拖着跑了。敌人后边的三个骑兵团,阵势还没有摆定,一家伙就给他们自己的败骑冲散了。真是人喊马嘶,不打自垮。我们就这样轻轻松松地消灭了敌人一个骑兵团,打垮了敌人三个骑兵团。
谁知道,这就是我们长征中的最后一仗啊!这一仗,宣告了一年来蒋介石“追剿”计划的彻底破产。
(节选自杨成武《长征胜利万岁》)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为后代矗立起一座巍峨的精神丰碑。
B. 周广才宁冒饿死的危险也要留下“半截皮带”的事迹,反映了军人的意志力、血性与担当,体现出不屈不挠的坚韧品质。
C. 红军在遵义会议后主动抛弃了从前一直过于死板的战争指导原则,于是有了“四渡赤水”这一作战灵活的经典战例。
D. 我军在吴起镇 川道两侧山沟进行伏击,轻松歼灭了尾随而至的国民党军队的一个骑兵团,并重创三个骑兵团。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许多红军战士在长征最艰难的时期不知道最终会在哪里落脚,但他们有着跟党走的坚定信念。
B. 徐解秀老人的话是用共产党员的具体行为生动解说“共产党”,同样具有感动人心的力量。
C. 文中划线句句式工整,以雄浑壮阔的气势、铿锵有力的语调表现了红军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
D. 毛泽东亲自指挥的吴起镇之战,充分体现了我军善于把握战争先机、争取主动权的战争智慧。
3. 材料二中,杨成武对战士们没有进行全方位细节描写,下列各项理由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纪实性回忆录,是对长征过程的一般性介绍,不需要加入细节描写。
B. 如果对战士们进行全方位的语言、动作等描写,就破坏了纪实性回忆录的真实性。
C. 本文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叙述,作者是叙述者和战斗指挥员,所以忽视了对人物个体的细节描写。
D. 本文是对长征中的吴起镇战役的大略回顾,以宏观叙述为主,因此细节描写相对较少。
4. 两则材料都颂扬长征精神,但是表达方式和内容侧重点不同,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5. 材料一指出“我们要自觉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意气风发地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下面事例中的人物从长征精神中所汲取的“奋进力量”。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针对李奇微新发明的“磁性战术”,毛主席结合战争实际提出了“零敲牛皮糖”来“解毒”,一点一点消灭敌人的战术。2020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某机步营战士、党员陈祥榕在边境冲突中,突入重围,营救战友,不屈不挠,英勇战斗,直至牺牲。2024年7月,70岁老党员汪水云多年坚守基层,为群众排忧解难,在彭泽县复排村上游防汛段防汛人员紧缺时,主动向党组织请缨,参与防汛一线工作。
【答案】1. C 2. C
3. D 4. ①材料一采用了议论的方式,深入阐述了长征精神的内涵,以及可以从中汲取奋斗力量的意义。②材料二采用了记叙和描写的方式,交代红军打败敌军的战斗过程,借此歌颂了红军智慧、勇敢、不怕牺牲、勇于夺取胜利的精神。
5. ①毛主席从长征精神中汲取了智慧力量,创新提出“零敲牛皮糖”战术应对战场挑战。②陈祥榕从长征精神中汲取了坚韧力量,在边境冲突中英勇战斗直至牺牲。③汪水云从长征精神中坚守了初心使命,多年坚守基层并主动参与防汛一线工作。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深入揭示了长征精神的丰富内涵与持久影响。材料一从理想信念、初心使命、坚韧品质和智慧力量四个方面,阐述了长征精神的核心价值,倡导新时代传承这一精神。材料二则以具体战役为例,纪实性地描绘了红军长征的英勇与智慧。两材料互为补充,理论结合实践,共同赞颂长征精神的永恒光辉,鼓舞后人不断奋进。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从前一直过于死板的战争指导原则”错误。结合材料一第五段“重新回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一战争指导原则上”可知,从前的指导原则是可取的,并不是一直是死板的。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C.“以雄浑壮阔的气势、铿锵有力的语调表现了红军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错误。这组排比只是在陈述红军前面的困难,气势不能叫雄浑,语调不能叫铿锵。只这三句也显示不出红军一往无前的精神。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A.“不需要加入细节描写”错误。纪实作品也可加入合理细节,“不需要”的表述过于绝对。
B.“破坏了纪实性回忆录的真实性”错误。如果是真实的细节描写反而会增强纪实作品的真实性,并不会破坏。


展开余下试题C.“所以忽视了对人物个体的细节描写”错误。第一人称视角可兼顾宏观叙述与个体细节,“忽视”的因果关系不成立。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①材料一采用了议论的方式。全文围绕中心论点“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从“从长征精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初心的力量”“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坚韧的力量”“从长征精神中汲取智慧的力量”四个方面论述,深入阐述了长征精神的内涵;最后总结“只要我们保持坚定理想信念和坚强意志品质,就能……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表现长征精神的意义。
②材料二采用了记叙和描写 方式。前两段叙述,中间“秋高气爽,太阳还没有升到山顶”“刹时间,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以描写为主,记述了长征中的最后一仗,即吴起镇战斗的战斗经过,歌颂了红军智慧、勇敢、不怕牺牲、勇于夺取胜利的精神。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结合“从长征精神中汲取智慧的力量,就是要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分析,面对李奇微的“磁性战术”,毛主席结合战争实际,创新提出了“零敲牛皮糖”战术。这体现了长征精神中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创新发展作战理论、作战思想和破敌之法的智慧力量。
②结合“不管战争形态如何变化……不屈不挠的坚韧品质永不过时”分析,陈祥榕在边境冲突中,面对重重困难,不屈不挠,英勇战斗,直至牺牲。其行为彰显了长征精神中不屈不挠的坚韧品质。
③结合“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初心的力量……矢志不渝造福人民”分析,汪水云作为一位70岁的老党员,多年坚守基层,为群众排忧解难。在防汛人员紧缺时,他主动请缨参与防汛一线工作。其行为体现了长征精神中坚守初心使命的品质。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黄河东流去 (节选)【注】
李 凖
道光二十三,黄水涨上天,冲走太阳渡,捎带锦家滩。
——黄河民歌
晌午以后,赤杨岗村子里只流进了二三寸深的黄泥水。人们看着脚下像箭一样乱跑的水流有些害怕,后来看着水没有多大劲,就又大意起来。
到了黄昏时候,天空中忽然出现了奇异的景象。天忽然黄了!它不像晚霞夕照,也不像落日余晖,却像是一层几十丈高的黄尘和水雾弥漫在天空。接着狂风呼叫起来,这风也怪,它是从地面溜过来的,不见树梢有大的摆动,却把地里的麦子,路旁的野草吹得像捺住头一样直不起腰来。这时,大家在街上站着,忽然感到两条腿上直发凉!紧接着一阵呜——呜——呜的嚷叫声隐隐地传了过来。
春义说:“莫不是日本鬼子过来了吧?”
李麦说:“不像是……没有枪炮响声啊!”她又说:“怎么这么大灰气?什么也看不清!”
李麦还当是云彩,天亮眼尖,大声喊:“水!黄河水下来了!”
小马庄在赤杨岗东边,离赤杨岗只有五六里地。人们看到那浑浊的黄河水,像几万头凶猛野兽一样冲了过来。只一转眼工夫,一个三十来户人家的小马庄,只剩下几棵杨树梢,其他什么也看不见了。
这时大伙全吓懵了。他们也不知道往哪儿跑。
李麦喊着:“跟我来!”她带着头向沙岗上跑。
水铺天盖地地卷过来,当李麦站在沙岗上朝村里看时,只见家家户户的房子都像矮了半截似地泡在水里。
李麦看着沙岗上的人,北街的几十家,大部分都跑上来了。
就是长松一家、徐秋斋老头还没有出来。
李麦对天亮说:“天亮,你赶快到村里看看,你长松哥家和你徐二爷家,赶快去!”
天亮正要下水,蓝五对春义和柱子说:“一个人不行,咱们都去!”说着几个人蹚着水回村里了。
没多大一会儿,蓝五拉着一只木筏过来了,筏上坐着徐秋斋。天亮和春义又蹚着水到了长松家大门口,把这一家人推上了沙岗。
天黑下来了,李麦突然想起了申奶奶。她说:“天亮,怎么没看见你申奶奶?”天亮说:“我也没看见。”李麦一急就想蹚水回村,天亮说:“妈,我去!”徐秋斋喊着他,从腰里掏出来一盒火柴给了他。
摸到申奶奶家的小草屋门口,门开着,天亮叫着:“申奶奶!申奶奶!”里边没人答应。天亮大着胆走了进去,他划了根火柴,只见申奶奶穿着一身新衣裳,盘着腿闭着眼坐在自己的床上。
天亮拉住她一只胳膊背上就走。申奶奶这时忽然哭喊起来,一边哭喊着,一边还用手打着天亮的头。
天亮背着她只管跑,一口气跑到了沙岗上。天亮把她放在地上,她还是赶着打天亮。天亮只好笑着含着泪由她打。
李麦看着,又心疼老人,又心疼自己孩子。她随手在地下拾了一根小柳枝,递给申奶奶说:“婶子,你用这打他!用这打手不疼。”
申奶奶听见是李麦的声音,才住了手。她说:“天亮他娘,你们不要管我,我不想活了!”
“为啥不想活?婶子!是条命都得活!”
“怎么活?这一次大水逃不了这条命了。”
“咱出去逃荒,咱出去要饭。等光景好了,水退了再回来。”
“天亮他娘,你是好人,你的心我知道。可我现在逃荒……”
李麦擦着泪说:“婶子,走不动路,我们背着你;要不动饭,我们给你要!”
她们两个人在哭着说着,沙岗上几百口子人,没有一个不掉眼泪的。他们饮泣的声音和黄河波浪的呜咽声混合在一起。
别人都撑着筏回村打捞东西,长松家里没有什么东西可找。他腰里掖着一把镰刀,撑着筏来到村外他新买的那块地里。这块地只有一个地角还露出那可怜的黄土。
“留下点什么呢?”“对,就把我这把镰刀埋在这块地里吧!这是我海长松的地啊!”他用镰刀在地里挖了坑,把自己的镰刀放进去了,最后,他又把自己那根发亮的黄铜烟袋锅放进去了。
他填着埋着,眼泪止不住地顺着脸颊向坑里滴着……他忍不住抓了一把黄泥土团成一团,放到了自己的口袋里。这是我海长松自己的土啊!
中午下了一阵小雨。雨住以后,各家都搭起窝棚和房子来了。
自从传说中的有巢氏发明房子以后,几千年来,房子变成了“家”的代名词。人们把房子叫作“家”,把老婆叫作“屋里人”。四堵墙把人们分成了一个个社会细胞,两扇门构成了几千年的传统“家庭”。在中国,只了解家不了解国是近视患者,只了解国不了解家则是瞎子。中国的“国家”这个词,是把国和家连在一起写的。
不管在什么地方和什么情况下,家庭的标志和色彩总要强烈地表现出来。哪怕是坐一百里地的火车,他们也要把自家的行李堆在一起,挤在一块儿。中国的家庭结构是如此牢固,她是世界上家庭最多的国家,这可能是中国的悲剧,也可能是中国强大生命力所在。不管是什么,我们都应该认真去研究它。
就在这一场小雨催促之后,沙岗上一个个家庭雏形又出现了。只是一个下午的时间,沙岗上像变戏法似地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简单房子。
夜里,雨过天晴,天显得特别蓝,一丝流云飘过,月亮升起来了。人们在地上横七竖八地躺着,但是都没有睡。月亮把清冷的光辉洒在他们的脸上,寻找着他们眼睛里的泪珠。
就在这时候,忽然一声清脆凄婉的唢呐声,在一棵老柏树下响起来。这是蓝五吹的。
唢呐刚一响,王跑就骂着:“蓝五,你吹啥哩!人心里像棍子戳一样,倒有心思吹!……你要是嘴痒,去树上磨磨!”
蓝五慢腾腾地说:“我咋看着这会儿得吹吹呢。”
李麦这时站起来说:“跑!叫蓝五吹吧!人都快憋死了!叫他吹吧!”
几个小伙子跳起来了,他们喊着说:“吹!拣最热闹的吹!吹他一夜!”


展开余下试题蓝五看大伙突然像疯了一样喊着叫着,他含着泪拿起了唢呐。唢呐悠扬热烈的声音响起来了!
(有删改)
【注】《黄河东流去》以1938年日本入侵中原,国民党军队为阻滞日军南下,炸开河南境内黄河花园口大坝,造成一千多万黄泛区难民流离失所为历史背景,以赤杨岗村的李麦、王跑、蓝五等7个家庭的流亡逃荒为叙事线索,形象地描绘了赤杨岗村难民历时8年从失去家园到重建家园的血泪史、抗争史和奋斗史。
文本二:
实际上有些不以“寻根文学”著称的长篇小说同样闪耀着追寻民族文化精神的爝光。如李凖的《黄河东流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都是如此,徐秋斋和李麦、孙少安和孙少平,这些现实主义文学人物典型形象中都隐含了作者寄托的中华民族刚健不息的精神和意志。李凖和陈忠实的创作几乎一脉相承,他说:“《黄河东流去》就是为了展示民族精神、展示对民族前途的信心而创作的。我要借此证明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任何性质和任何强度的劫难都不能使它一蹶不振,它永远可以凭借自己内在的活力战胜一切困难而生存下去,强盛下去!”可见民族精神的追寻是“泛寻根文学”的艺术灵魂。
(摘编自李遇春《新时代文学的理论特质与创作管窥》)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开篇引用黄河民歌,写出了黄河水患由来已久,危害极其严重,奠定了全文的悲剧基调,也为后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B. 文本一写“只一转眼工夫,一个三十来户人家的小马庄,只剩下几棵杨树梢……”,这富有镜头感的描写直接表现出黄河水的迅猛。
C. 文本一写“他们饮泣的声音和黄河波浪的呜咽声混合在一起”,这里用两种声音的混合,写出了刚刚遭受水灾的赤杨岗村人的悲伤绝望。
D. 文本二中作者认为,作为“寻根文学”代表作,李凖的《黄河东流去》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都闪耀着追寻民族文化精神的爝光。
7. 关于文本一中结尾蓝五吹唢呐这一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一情节着墨不多,却写得较为曲折,主要得益于作者创设的“吹与不吹”的矛盾。
B. 夜里,蓝五在老柏树下吹起了唢呐,唢呐声清脆凄婉,体现了他当时内心的情感。
C. 王跑骂蓝五,是因为遭水灾大家心里都苦闷难受,他觉得此时蓝五吹唢呐不合适。
D. 蓝五“慢腾腾”地回复王跑,既写出了他的胆小懦弱,也表现出了他的人生智慧。
8. 文本一中画线段落让人身临其境,请分析这一效果是如何取得的。
9. 文本二中李凖说:“它永远可以凭借自己内在的活力战胜一切困难而生存下去,强盛下去!”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对“内在活力”的理解。
【答案】6. C 7. D
8. ①从村民的角度来写,写村民见到的弥漫的黄尘水雾、被捺住直不起腰来的野草和麦子,听到狂风呼叫,感觉两腿发凉,给读者很强的代入感、画面感、冲击感。
②词语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如3次用“忽然”一词,“弥漫”“呼叫”“溜”等动词写出现场感。
9. ①乐观坚韧的意志。如洪水过后,蓝五吹响了悠扬热烈的唢呐,表现了人们的乐观坚强。
②团结互助的精神。如受灾后,李麦、天亮、蓝五、春义、柱子等帮助同村人。
③包容善良的品质。如大灾面前,申奶奶不想拖累大家,大家也不放弃她,天亮笑着含着泪由她打。
④临危自救的生存智慧。如水灾过后,大家就地取材搭起了各种各样的临时房屋。
⑤坚守家园乡土的情结。如离开家园时,海长松将镰刀和烟袋锅埋在自己地里,将一把黄泥土放到了自己的口袋里。
【解析】
【导语】文本一以黄河溃决为背景,借赤杨岗村民救灾、重建的日常叙事,将乐观坚韧、团结互助等民族品格融入细节,如蓝五的唢呐、长松藏土,让苦难中的生命力具象可感。文本二则点明其“泛寻根文学”内核,指出李凖借人物群像诠释民族“内在活力”,二者一叙一论,前者以现实主义笔触为后者的精神解读提供鲜活注脚,共同完成对民族精神的深度书写。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也为后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错。开篇引用黄河民歌“道光二十三,黄水涨上天,冲走太阳渡,捎带锦家滩”,仅以历史民歌点明黄河水患历史悠久、危害严重的背景,且歌词聚焦道光年间的太阳渡、锦家滩,与后文“1938年花园口决堤导致赤杨岗受灾”的核心情节无直接关联。
B.“这富有镜头感的描写直接表现出黄河水的迅猛”错。这是侧面烘托,反向凸显黄河水的迅猛、破坏力之强。
D.“都闪耀着追寻民族文化精神 爝光”错。文本二明确指出“有些不以‘寻根文学’著称的长篇小说同样闪耀着追寻民族文化精神的爝光”,并以《黄河东流去》《平凡的世界》为例,强调二者“不以‘寻根文学’著称”,仅隐含“民族精神追寻”的内核。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D.“写出了他的胆小懦弱”错。结合前文,蓝五主动参与救援,可见他并非怯懦之人;他“慢腾腾”的态度,实则是在困境中对用唢呐疏解情绪的坚持——他意识到众人憋闷已久,需要通过唢呐声释放痛苦,这是一种体察人心的“人生智慧”,而非胆小。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①以村民视角展开描写,贴合普通人面对灾难前异常景象的感知逻辑。先写视觉上“几十丈高的黄尘和水雾弥漫在天空”“麦子,路旁的野草被吹得像捺住头一样直不起腰”,再写听觉上“狂风呼叫”“呜——呜——呜的嚷叫声”,最后写触觉上“两条腿上直发凉”,多感官联动还原现场,让读者仿佛与村民一同直面诡异场景,代入感与画面感极强。
②用词精准且富有表现力。3次“忽然”层层递进,凸显天色、风力、声响变化的猝不及防,营造紧张氛围;“弥漫”写出黄尘水雾的笼罩感,“呼叫”赋予狂风凶猛气息,“溜”则生动表现风贴地而行的特点,动态化词语精准还原场景细节,强化了现场的真实冲击感。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①乐观坚韧的意志:洪水过后蓝五吹唢呐,众人更要求“吹最热闹的”,以热烈乐声驱散绝望,尽显灾难中不屈的生命力。
②团结互助的精神:大水来袭,李麦指挥救援,天亮、蓝五等人冒险回村,先后救出徐秋斋、长松一家与申奶奶,危难中彼此扶持。
③包容善良的品质:申奶奶怕拖累人抗拒救援,天亮仍背她脱险,李麦递柳枝让她“打手不疼”,满含对弱者的体谅。
④临危自救的智慧:雨停后,村民就地取材,仅一个下午便搭起窝棚,快速重建“家”的雏形,为生存创造条件。
⑤坚守乡土的情结:长松将镰刀、烟袋锅埋进自家地,揣起黄土,以质朴方式留存对家园的眷恋,成为重建生活的精神支撑。这些特质共同构成民族“内在活力”。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节选自班固《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商鞅用于秦,变法定令,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侯毕贺。苏子曰:此皆战国之游士邪说诡论,而司马迁暗于大道,取以为史。自汉以来,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广东省深圳”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