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新的征途上,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只要我们保持坚定理想信念和坚强意志品质,就能迈过一道道沟坎,沿着革命先辈开辟的道路继续坚定地走下去,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节选自何东平《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 材料二: 进入黄土高原以来,马鸿逵、马鸿宾的骑兵一直尾追我们。到了吴起镇,他们更是追而不舍。还有鲁大昌,我们在腊子口交过手的这个手下败将也匆匆赶来了,妄图报复。 经过甘南急行数百里的红军部队,减员不少,给养困难,又初到天气寒冷的西北地区,极需休整。但是为了保卫边区人民的革命胜利果实,中央军委决定,给敌人一次沉重的打击。毛主席亲自指挥了这一仗。 这是十月的一天早晨,秋高气爽,太阳还没有升到山顶,毛主席率领部队进入吴起镇一带的山头阵地。我们一纵队四大队担负着迂回敌人左侧的任务,一路上只见兄弟部队也都进入各自的伏击地。 八时整,我们埋伏在川道左侧的山沟里都有些急了,这时突然见前方川道里冒起一团团尘土,我与大队长王开湘同志各自拿起望远镜仔细一看,嗬,果真马大胡子的骑兵来了,一队接着一队,还真不少。 突然“啪!”山谷里响起了清脆的枪声。刹时间,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两厢伏兵一起杀了出来。敌人此时才知道进了我们的伏击图,但已经晚了。我们一个迅猛突击,把走在前而的那个团打了个七零八落。受惊的马狂奔乱跳,敌人无法控制坐骑,纷纷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有的腿还挂在脚蹬里,硬给马拖着跑了。敌人后边的三个骑兵团,阵势还没有摆定,一家伙就给他们自己的败骑冲散了。真是人喊马嘶,不打自垮。我们就这样轻轻松松地消灭了敌人一个骑兵团,打垮了敌人三个骑兵团。 谁知道,这就是我们长征中的最后一仗啊!这一仗,宣告了一年来蒋介石“追剿”计划的彻底破产。 (节选自杨成武《长征胜利万岁》)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为后代矗立起一座巍峨的精神丰碑。 B. 周广才宁冒饿死的危险也要留下“半截皮带”的事迹,反映了军人的意志力、血性与担当,体现出不屈不挠的坚韧品质。 C. 红军在遵义会议后主动抛弃了从前一直过于死板的战争指导原则,于是有了“四渡赤水”这一作战灵活的经典战例。 D. 我军在吴起镇 川道两侧山沟进行伏击,轻松歼灭了尾随而至的国民党军队的一个骑兵团,并重创三个骑兵团。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许多红军战士在长征最艰难的时期不知道最终会在哪里落脚,但他们有着跟党走的坚定信念。 B. 徐解秀老人的话是用共产党员的具体行为生动解说“共产党”,同样具有感动人心的力量。 C. 文中划线句句式工整,以雄浑壮阔的气势、铿锵有力的语调表现了红军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 D. 毛泽东亲自指挥的吴起镇之战,充分体现了我军善于把握战争先机、争取主动权的战争智慧。 3. 材料二中,杨成武对战士们没有进行全方位细节描写,下列各项理由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纪实性回忆录,是对长征过程的一般性介绍,不需要加入细节描写。 B. 如果对战士们进行全方位的语言、动作等描写,就破坏了纪实性回忆录的真实性。 C. 本文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叙述,作者是叙述者和战斗指挥员,所以忽视了对人物个体的细节描写。 D. 本文是对长征中的吴起镇战役的大略回顾,以宏观叙述为主,因此细节描写相对较少。 4. 两则材料都颂扬长征精神,但是表达方式和内容侧重点不同,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5. 材料一指出“我们要自觉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意气风发地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下面事例中的人物从长征精神中所汲取的“奋进力量”。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针对李奇微新发明的“磁性战术”,毛主席结合战争实际提出了“零敲牛皮糖”来“解毒”,一点一点消灭敌人的战术。2020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某机步营战士、党员陈祥榕在边境冲突中,突入重围,营救战友,不屈不挠,英勇战斗,直至牺牲。2024年7月,70岁老党员汪水云多年坚守基层,为群众排忧解难,在彭泽县复排村上游防汛段防汛人员紧缺时,主动向党组织请缨,参与防汛一线工作。 【答案】1. C 2. C 3. D 4. ①材料一采用了议论的方式,深入阐述了长征精神的内涵,以及可以从中汲取奋斗力量的意义。②材料二采用了记叙和描写的方式,交代红军打败敌军的战斗过程,借此歌颂了红军智慧、勇敢、不怕牺牲、勇于夺取胜利的精神。 5. ①毛主席从长征精神中汲取了智慧力量,创新提出“零敲牛皮糖”战术应对战场挑战。②陈祥榕从长征精神中汲取了坚韧力量,在边境冲突中英勇战斗直至牺牲。③汪水云从长征精神中坚守了初心使命,多年坚守基层并主动参与防汛一线工作。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深入揭示了长征精神的丰富内涵与持久影响。材料一从理想信念、初心使命、坚韧品质和智慧力量四个方面,阐述了长征精神的核心价值,倡导新时代传承这一精神。材料二则以具体战役为例,纪实性地描绘了红军长征的英勇与智慧。两材料互为补充,理论结合实践,共同赞颂长征精神的永恒光辉,鼓舞后人不断奋进。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从前一直过于死板的战争指导原则”错误。结合材料一第五段“重新回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一战争指导原则上”可知,从前的指导原则是可取的,并不是一直是死板的。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C.“以雄浑壮阔的气势、铿锵有力的语调表现了红军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错误。这组排比只是在陈述红军前面的困难,气势不能叫雄浑,语调不能叫铿锵。只这三句也显示不出红军一往无前的精神。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A.“不需要加入细节描写”错误。纪实作品也可加入合理细节,“不需要”的表述过于绝对。 B.“破坏了纪实性回忆录的真实性”错误。如果是真实的细节描写反而会增强纪实作品的真实性,并不会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