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5 2025-10-29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河南省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绝密★启用前
2025—2026学年(上)高三年级天一小高考(一)
语 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 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 、阅读(72分)
(一)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坚持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生活美学的出场,是对中国传统“生生”意蕴的生动诠释,于四时、山水、礼乐的生活中彰显着中国人的审美境界。为此,《光明日报》组织三位青年学者围绕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思想特质、面向未来的生活美学与生活美育等维度展开讨论。
主持人:中华民族在对真善美的求索中积累了深厚的生活智慧,形成了丰富多维的审美生活样态。请谈谈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有哪些生活美学理论资源。
王一楠:中国的生活美学理论资源,植根于中国人独特的世界观、宇宙观与充盈其间的生命意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时间的感知最先来自对自然变化和时序更迭的体验。这不仅成为农耕生活的规则,更延展为包含政治活动在内的一切人之行为的准绳,在此视野下,世界是一气流衍、生机满溢的;宇宙则是自然、生命与时间、空间的统合。《周易》六十四卦共同呈现出“生生”之节奏,既包含四时更迭之律动,又赋予个人独特的时空定位,使宇宙时空与具体的生命相联系。因此中国哲学在源头上拒绝割裂“天”与“人”、此岸与彼岸,而是将对生命境界的超越性求索寓于日常生活实践中。
袁劲:以生活美学为视角,我们可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主轴里寻得理论资源,如学界概括的“儒行、道化、禅悟”。首先,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秉持“尽善尽美”的理念,既在制度上注重“言语之美,穆穆皇皇;朝廷之美,济济翔翔”式的彝伦攸叙(伦常规范有序),更在生活中高扬“曾点气象”“孔颜乐处”般的怡情舒性。其次,道家的“大美无言”“法天贵真”思想,体现在老子以橐龠(鼓风吹火的器具)、辐毂论虚实有无和庄子关乎解牛、承蜩、操舟、蹈水的寓言里,是富有生活智慧与生命情趣的顺其自然之美。最后,中国化的佛禅思想,于行住坐卧中“现观现量”“不即不离”,参悟翠竹黄花的禅意与诗意。
康倩:儒家的伦理美学、道家的自然美学、禅宗的觉悟美学、《周易》的“生生”美学这四大核心脉络,共同铸就了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哲学基因——“道器不二,即用显体”,塑造了“日用即道”的中国审美生活范式。第一点是儒家的伦理与审美交融的“礼乐文明”。孔子“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主张外在仪礼与内在仁德和谐共生,体现于居室陈设的雅正、言行举止的从容等方面。第二点是道家讲求顺应自然的“天人合一”境界。道家为人的居处生活提供了超越功利、回归本真的自然主义向度。道家美学塑造了崇尚无为、朴素、野趣、自然韵律的生活审美观。第三点是禅宗平常日用中的“当下觉悟”。其核心智慧“平常心是道”,主张在担水劈柴、吃茶洗钵的寻常日用中体悟真如佛性。第四点是《周易》强调宇宙生命的动态和谐观。“观物取象”揭示古人从自然万物中提炼审美意象,融入器物纹饰、建筑布局,使生活空间成为宇宙秩序的微观映射。
浏览完整试题
主持人:生活美学不仅是关于审美生活的学问,更是通达美好生活的重要方式。请谈谈我们应如何建立与生活的“审美连接”。
康倩:事实上,中国传统生活美学并非悬浮于空中的理论说教,而是深深植根于我们平凡生活的每一天。首先,我们可以在日常器物与活动中发现超越性意义,建立“审美连接”的基石。中国美学传统强调“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但其精髓更在于“道不离器”。古人饮茶、赏器、焚香,非止于感官享受,而是在这些具体可感的“器”与“事”中,体悟宇宙秩序、人生哲理与生命情调。其次,我们可以在主客交融中深化生命体验,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中国美学崇尚“天人合一”,体现在生活美学上,便是“物我共感”。刘勰《文心雕龙》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种审美不是冷眼旁观,而是将自我情感、生命节奏投射于外物,同时让外物的生机反哺内心,形成双向滋养。
袁劲:“以美的眼光看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美”,生活美学为审美去蔽,为生活开新。“美从何处寻”?每位美学家和审美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例如,陆机的“物—意—文”、刘勰的“物—情—辞”。综合来看,目观、身接与情寄是三个关键环节。“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如果说“审美”过程中“美”是“审”的结果,那么作为“审谛之视”的“观”便尤为重要。美感的生成,除了目睹还需要亲历,即祝允明所谓“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情生”。作为审美体验中“物我统一的期待”,“寄”将生命灌注于山水园林、诗词歌赋之中。可以说,“目观一身接一情寄”是个体与生活的审美连接,亦是精神自由与人性完满的美育实践。
王一楠:当代生活美学以时代眼光重审中国古代美学资源和思想传统,亦面临三重困境:
一是感官刺激对深度体验的消解,二是传统文化的表层化危机,三是AI创作和机械复制对原真性的替代。故而,应更加重视发挥美对生活、对历史、对个体本真的“照亮”作用。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分为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四个境界,审美教育的目的便是使人不断由较低的境界向较高的境界超越。建立与生活的“审美连接”,也意味着在肯定日常生活正当性的同时,从自然和功利状态中走出,追求更高远的精神境界。
(摘编自《生活美学:追求美好生活的哲学审思》)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四时、山水等生活中彰显着中国人的审美境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中国传统“生生”意蕴的诠释,推动了生活美学的诞生。
B. 袁劲和康倩都从顺其自然的层面论述道家思想所体现的生活美学,但两者对禅宗思想论述的立足点却迥乎不同。
C.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重在显示外物对个人情感的激发作用,并以此照应前文对“器”的作用的强调。
D. 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分为四个不同的境界,要实现由较低到较高境界的超越,离不开与日常生活的“审美连接”。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时间的感知最早来自对自然的感受,反映着宇宙时空与具体生命的紧密联系,体现了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观念。
B. “浴乎沂,风乎舞雩”的“曾点气象”,将审美寓于日常生活之中,和道家解牛、承蜩等寓言一样,体现着传统生活美学。
C. 中国美学传统的精髓在于“道不离器”,“器”承载着人生哲理与生命情调,“器”越雅致,其所蕴含的审美意蕴越浓厚。
D. 当代社会物质丰富、科技发达,一定程度影响了人们对中国古代美学资源和思想传统的深度理解,凸显了当代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 请根据三位学者对主持人第二个问题的回答,用三句话概括建立与生活的“审美连接”的意义。每句话不超过15个字。
4. 请根据原文“目观一身接一情寄”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
5. 罗丹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与材料有何契合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1. D 2. C
3. ①在日常器物中体悟超越性意义;②在主客交融中丰富精神世界;③在审美连接中追求高远境界。
4. ①目观:通过眼睛观察,描绘出田园的宁静与美好;②身接:亲自参与到田园的劳作中,感受到了田园生活的质朴与自在;③情寄: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田园生活中。
5. ①均认同“美”存在于生活中,需主动“发现”;②均强调“感知方式”是连接人与美的桥梁;③均指向“审美去蔽”,打破对美的忽视。
【解析】
【导语】文本围绕中国传统生活美学展开深入探讨,呈现了儒、道、禅三家思想在生活美学中的体现。文章先阐释理论资源,再讨论实践路径,最后反思当代困境。三位学者的对话形式使论述更具互动性,从《周易》的“生生”哲学到“日用即道”的实践智慧,展现了中华美学“道器合一”的特质。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对中国传统‘生生’意蕴的诠释,推动了生活美学的诞生”错误。根据材料“生活美学的出场,是对中国传统‘生生’意蕴的生动诠释”可知,不是人们对“生生”意蕴的诠释推动了生活美学的诞生。
B.“迥乎不同”错误。根据“中国化的佛禅思想,于行住坐卧中‘现观现量’‘不即不离’,参悟翠竹黄花的禅意与诗意”可知,袁劲对禅宗思想的论述立足于“日常生活中的觉悟”;根据“第三点是禅宗平常日用中的‘当下觉悟’。其核心智慧‘平常心是道’,主张在担水 劈柴、吃茶洗钵的寻常日用中体悟真如佛性”可知,康倩对禅宗思想的论述也立足于“日常生活中的觉悟”,可见并非迥乎不同。
C.“重在显示外物对个人情感的激发作用,并以此照应前文对‘器’的作用的强调”错误。根据“刘勰《文心雕龙》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种审美不是冷眼旁观,而是将自我情感、生命节奏投射于外物,同时让外物的生机反哺内心,形成双向滋养”可知,该句重在表现“物我共感”的双向关系,并非仅强调外物的激发作用,也没有照应前文对“器”的作用的强调。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C.“‘器’越雅致,其所蕴含的审美意蕴越浓厚”错误。根据“中国美学传统强调‘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但其精髓更在于‘道不离器’”可知,材料中并没有提及“器”的雅致程度与审美意蕴浓厚程度的关系,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展开余下试题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归纳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在日常器物中体悟超越性意义:根据材料“我们可以在日常器物与活动中发现超越性意义”“古人饮茶、赏器、焚香,非止于感官享受,而是在这些具体可感的‘器’与‘事’中,体悟宇宙秩序、人生哲理与生命情调”可知,可通过日常器物与活动发现超越性意义。
②在主客交融中丰富精神世界:根据材料“我们可以在主客交融中深化生命体验,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可知,中国美学“物我共感”的特点,能让自我与外物双向滋养,在主客交融中丰富精神世界。
③在审美连接中追求高远境界:根据材料“建立与生活的‘审美连接’,也意味着在肯定日常生活正当性的同时,从自然和功利状态中走出,追求更高远的精神境界”可知,审美连接对提升人生境界的作用,使人们追求高远境界。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①目观:诗人看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等田园景象,通过眼睛观察,描绘出田园的宁静与美好。
②身接:诗人亲身经历了田园生活,如“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亲自参与到田园的劳作中,感受到了田园生活的质朴与自在。
③情寄: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田园生活中,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写,寄托了自己的精神追求和人生理想。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均认同“美”存在于生活中,需主动“发现”。根据材料“以美的眼光看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美”可知,材料直接点出生活本身蕴含美,关键在于人是否具备“看”与“发现”的意识;罗丹的话则以“不缺少美”肯定美的存在,以“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强调人主动探寻的重要性。
②均强调“感知方式”是连接人与美 桥梁。根据材料“目观、身接与情寄是三个关键环节”“那么作为‘审谛之视’的‘观’便尤为重要”可知,材料提出建立审美连接的三环节中“目观”作为首要环节,指的就是用眼睛去观察、捕捉生活中的美,与罗丹所说的“发现美的眼睛”高度契合。
③均指向“审美去蔽”,打破对美的忽视。根据材料“生活美学为审美去蔽,为生活开新”可知,材料指出生活美学的作用是“为审美去蔽”,即破除人们对生活中美的忽视或麻木;罗丹的话正是针对人们对身边之美“视而不见”的状态,指出问题根源在于“缺少发现的眼睛”,与材料中“审美去蔽”的理念完全契合。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东藏记
宗璞
太阳从新校舍东面慢慢升起,红彤彤的朝霞又唤醒自强不息的一天。新校舍轮廓渐渐清晰,一排排版筑土墙、铁皮搭顶的房屋,整齐地排列着。墙角边这样那样的植物,大都是自己长出来的,使土墙不致太褴褛。铁皮屋顶在阳光抚摸下,泥垢较少的部分便都闪闪发亮。学生们为此自豪,宣称“这是我们的‘金殿’”!
一会儿,图书馆的门也开了。图书馆是校舍中唯一的砖木建筑。
不知什么时候,孟弗之已经在图书馆里了。①他穿着一件旧蓝布衫,内罩一件绸面薄棉袍,手边放着一个蓝花小包袱。用包袱包书是他入滇以后的新习惯。
“孟先生,这么早。”出纳台前的职员招呼。
弗之点头,随手拿起一份报纸。报上有一篇分析空袭的文章,说前几个月空袭虽没有重大伤亡,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不便,警报期间还发生盗窃案件。这时学生渐渐多起来,出纳台前排起一个小队。弗之神情蔼然,他坐在那里,整个室内便有一种肃穆气象。
有人在门外大声议论明晚时事讨论会的题目,显然是社团积极分子。
弗之听了有些感慨,想起庄卤辰曾说起座谈时事的事。他走出门,一个学生对他笑笑说:“孟先生有课?庄先生每两周给我们分析战局,很有意思。”
“好。”弗之说,“讲过几次了?”
“两次。”学生答,他忽然手指着远处大声说,“预行警报!”
大家都朝五华山方向看去,山顶的旗杆上果然升起了一个红球。若不是它预示警报,这个红球在蓝天白云之下倒是很好看。
“今天这么早!”好几个人说。
“我去上课。”弗之向大家点点头。学校惯例是有预行警报照常上课,空袭警报的汽笛响了,各自疏散。预行警报和空袭警报的间隔有时只二十来分钟,有时要一两个小时,有时有预行而无空袭,对预行不采取措施可以不至于荒废时间。
弗之进了教室,站在教桌前,慢慢解开包袱,把中国通史的讲义拿出来。
凄厉的汽笛声响了,是空袭警报。
“今天接得这么紧!”有人低声说。
汽笛声从低到高,然后从高处降低下来,好像力量不够了似的,稍停一下又从低到高。弗之抬抬手臂,表示不上课了,慢慢地放好讲义,包起蓝花布。学生们陆续向外走。最初有警报时人们很慌乱,有人真的拔脚飞奔,成为名副其实的跑警报。后来习惯了,都悠闲起来,似乎是到郊外散一次步。
弗之和人群的走向相逆,尽量靠边。
“弗之,你往回走?”
忽听见招呼,见庄卤辰夹在人群中匆匆走来,遂立住脚说:“你走得快,肯定不是跑警报。”
弗之知道,每有警报,卤辰都到实验室守护,怕电器着火,怕仪器失窃。他觉得对实验室的惦记比对警报的恐惧还难受,还不如在实验室守着,炸弹来了也知道是怎么掉下来的。卤辰也知道,有警报时,弗之的习惯是回家坐在蜡梅林里。有些文章便是那时构思的。
“我还有个防空洞,紧急警报来了可以钻进去。”
“我有铁皮屋顶呀。”
两人笑笑,各奔前程。
市民们从挂红球开始,便陆续疏散。②这时街上已没有多少人,空荡荡的好像是等人占领,让人看了心酸。
弗之进了蜡梅林,缓步而行,欣赏着阵阵幽香。走到门前,见门上挂着锁,知碧初等已往防空洞去了,遂也往城墙走来。
城墙的这一段很高,如同一个小悬崖。崖下原有一小洞,为狸牲出没之所。上面都是浮土,很不结实,峨和孩子都说它只能防手榴弹。不过躲在其中有一种精神安慰,也就不细考究能防什么弹了。
汽笛猛然尖锐地响起来,一声紧接一声,声音凄厉。
弗之走进洞去。他只是想和妻儿在一起。离洞口几步处有一个木栅栏,栏内黑压压地坐着许多人。③逃、躲、藏,这就是我们能做的吗!
“爹爹!爹爹来了!”清脆稚嫩的声音划破了黑暗。
“莫吵嘛,莫吵。”杂货店罗老板不满地轻声说,意思是怕敌机听见。
碧初和三个孩子挤得紧紧的,给弗之腾出地方。这洞很窄,靠两边墙壁用砖搭了座位,人们便促膝挨肩而坐。弗之挤过去,挨着嵋坐下了,另一边是罗老板。
众人都不说话,注意倾听飞机声音。黑黢黢的洞里声息皆无。
这时忽然一声猫叫,“喵——”声音很好听。
另一家邻居的孩子学着说:“莫要响,莫要响。”
猫不愿待在篮子里,更大声叫起来。
罗老板喝道:“不听说!等着掐死你!”
就在猫叫人呼中,远处传来“轰隆轰隆”的沉重的声音,大家,连那只猫忽然都静了下来。敌机来了。
刚刚倾听了飞机的声音,现在得注意炸弹的声音了,下一秒钟这一群人不知还在不在人世。飞机响了一阵,声音渐渐远去。
“喵——”猫儿又大叫起来。众人都舒了一口气,想着今天不会扔炸弹了。
忽然飞机声又响起来,愈来愈近,似乎来到头顶上了。真像猫玩老鼠一样啊,让老鼠松一口气,再把它捺到爪子底下!猫儿配合飞机,又大声叫了,声音不那么好听了,有点像紧急警报。
展开余下试题
过了一阵,飞机声又愈来愈轻,终于消失了。
约过了一顿饭时刻,解除警报响了。一声声拉得很长,没有高低。
“解除了!解除了!”大家愣了几秒钟才纷纷站起。罗老板大声说着顺口溜:“预行警报穿衣戴帽,空袭警报又哭又叫,紧急警报阎王挂号,解除警报哈哈大笑。”“哈哈大笑啰!哈哈大笑啰!”别人应和着向外走。
他们出了防空洞,④见天空还是那样蓝,云彩还是那样飘逸,蜡梅还是那样馥郁。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校舍虽然简陋但排列整齐,图书馆又增添了文化气息,开头部分为作品营造了自然、鲜活而有生命力的氛围。
B. “两人笑笑,各奔前程”使用轻松的语气,化解了警报下的紧张气氛,也体现了卤辰与弗之对敌人的蔑视。
C. 文本叙事节奏张弛有度,对汽笛声 描写贯穿全文,文中人物情绪状态的变化与汽笛声的缓急变化始终一致。
D. 猫的“声音不那么好听了”,反衬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恐慌与畏惧,也展现了人们如猎物一样被玩弄戏耍的命运。
7. 下列选项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塑造了一个儒雅的学者形象,与下文他“坐在蜡梅林里”的形象相吻合。
B. 句子②呈现空荡凄凉的街景,暗含着对在战争背景下生存的人们的同情与悲悯。
C. 句子③抒情意味强烈,表达了对“逃、躲、藏”这种生存常态的不甘与抗拒。
D. 句子④从视觉、触觉、嗅觉角度进行环境描写,衬托人们劫后余生的庆幸。
8. 文中写敌机警报下的人生百态,实际也彰显了民族的气质与胸襟。请结合文本内容对此简要分析。
9. 看到本文描写的警报声和敌机声,回想历年“九·一八”警报的长鸣声和2025年9月3日阅兵式上中国战机的轰鸣声,你分别有着不同的感想。请结合本文内容,写出以“声音:由凄厉到雄壮”为主题的演讲稿要点。
【答案】6. A 7. D
8. ①坚韧从容的精神底色:面对频繁的警报,师生从最初慌乱到后来“悠闲如散步”,孟弗之坚持上课至空袭警报响起才从容收拾讲义,体现了在困境中坚守秩序、不废学业的坚韧与镇定。
②恪尽职守的责任担当:庄卣辰每遇警报便去实验室守护仪器,不顾个人安危坚守岗位;孟弗之在防空洞外仍构思文章,展现了知识分子在危难中对职责与理想的执着。
③危难中的温情与豁达:孟弗之与庄卣辰相遇时的轻松调侃,罗老板的顺口溜,以及解除警报后对蓝天、蜡梅的欣赏,彰显了民族在苦难中乐观豁达的胸襟。
9. ①曾经,在凄厉的警报声和敌机声中,无数中华儿女生命受到威胁,也有无数仁人志士在守护着中国的周全。
②每年,急促的“九·一八”警报声,都在提醒我们:不要再让家人担惊受怕,不要再让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③如今,祖国变强大,雄壮的战机轰鸣声回荡在祖国的天空,我们可以尽情地观看蓝天白云,享受盛世的安宁与美好。
【解析】
【导语】这篇《东藏记》节选以抗战时期西南联大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日常描写展现战时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白描手法,以铁皮屋顶、蜡梅林等意象构建出简陋而坚韧的校园图景。文中三次警报描写形成叙事节奏,将琐碎日常与宏大历史交织。全文在含蓄克制的叙述中,暗涌着民族危亡时知识分子的文化坚守与精神高度。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也体现了卤辰与弗之对敌人的蔑视”错误。“两人笑笑,各奔前程”写两人在警报声中的从容心态,以及对职责的坚守,并没有体现“对敌人的蔑视”。
C.“与汽笛声的缓急变化始终一致”错误。如“凄厉的汽笛声响了,是空袭警报”时,学生们陆续向外走,“弗之进了蜡梅林,缓步而行,欣赏着阵阵幽香”,人们的情绪状态依然是缓和的,可见并不是与汽笛声的缓急变化“始终一致”。
D.“反衬”“展现了人们如猎物一样被玩弄戏耍的命运”错误。猫叫渲染紧张氛围,应是“烘托”,且并未展现“被玩弄戏耍的命运”。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D.“触觉”错误。句子④“天空蓝”“云彩飘逸”是视觉,“蜡梅馥郁”是嗅觉,并未涉及“触觉”。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最初有警报时人们很慌乱……后来习惯了,都悠闲起来,似乎是到郊外散一次步”;孟弗之坚持“有预行警报照常上课”,直到空袭警报才“慢慢解开包袱”“包起蓝花布”。这些展现了民族在长期抗战中形成的坚韧从容的精神底色。
②庄卣辰“每有警报都到实验室守护”,甚至说“炸弹来了也知道是怎么掉下来的”;孟弗之则“回家坐在蜡梅林里”构思文章。这些内容展现了恪尽职守的责任担当。
③孟弗之与庄卣辰相遇时,用“铁皮屋顶”与“防空洞”互相调侃;罗老板的顺口溜“预行警报穿衣戴帽……解除警报哈哈大笑”以民间智慧化解恐惧;还有结尾处“天空还是那样蓝……蜡梅还是那样馥郁”。这些都象征着民族在危难中的温情与豁达,和对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①曾经,警报声“凄厉”“尖锐”,敌机“轰隆轰隆”,这些沉重的声音,象征着民族危亡,无数中华儿女只能在“逃、躲、藏”中挣扎求生,但是无数仁人志士不畏艰难(如庄卣辰守护实验室的场景),守护着中国的周全。
②不同于“凄厉”“尖锐”的警报声,国家每年“九・一八”的急促警报声是历史的警钟,这并非沉溺苦难,而是提醒我们勿忘国耻,不能忘记过去的苦难,更让人民安心,我们不必再担惊受怕、也更不会再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③2025年阅兵式上雄壮的战机轰鸣声回荡在祖国的天空,展现国防力量的强大,这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战机的轰鸣声中,传递着自信与尊严,我们可以尽情地观看蓝天白云,享受盛世的安宁与美好。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秦既解邯郸围,而赵王入朝,使赵郝约事于秦,割六县而媾。虞卿谓赵王曰:“秦之攻王也,倦而归乎?王以其力尚能进,爱王而弗攻乎?”王曰:“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是助秦自攻也。来年秦复攻王,王无救矣。”
赵王计未定,楼缓从秦来,赵王与楼缓计之,曰:“予秦地如毋予,孰吉?”楼缓对曰:“今臣新从秦来而言勿予,则非计也;言予之,恐王以臣为为秦也,故不敢对。使臣得为大王计,不如予之。”王曰:“诺。”
虞卿闻之,往见王曰:“危哉楼子之所以为秦者,是愈疑天下,而何慰秦之心哉?独不言其示天下弱乎?且臣言勿予者,非固勿予而已也。秦索六城于王,而王以六城赂齐。齐,秦之深仇也,得王之六城,并力西击秦,齐之听王,不待辞之毕也。则是王失之于齐而取偿于秦也。而齐、赵之深仇可以报矣,而示天下有能为也。王以此发声,兵未窥于境,臣见秦之重赂至赵而反媾于王也。从秦为媾,韩、魏闻之,必尽重王;重王,必出重宝以先于王。则是王一举而结三国之亲,而与秦易道也。”赵王曰:“善。”则使虞卿东见齐王,与之谋秦。虞卿未返,秦使者已在赵矣。楼缓闻之,亡去。赵于是封虞卿以一城。
(节选自《
上一篇:
海南省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篇:
贵州省贵阳市一中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河南省部分”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