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5  2025-10-29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丰集高中、观庙高中两校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丰集高中观庙高中两校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天”和“人”可以说是两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天人关系”问题则是历史上我国哲学讨论的最重要的问题。司马迁说他的《史记》是一部“究天人之际”的书,宋朝的思想家邵雍说得很明白,“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对天人关系问题的认识有种种不同的理论,例如荀子提出“明天人之分”,道教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等等。但唯有“天人合一”学说影响最大,它不仅是一个根本性的哲学命题,而且构成了中国哲学的一种思维模式。
在中国哲学史上,讲“天人合一”的哲学家很多。也许成书于公元前三百年前的《郭店楚简·语丛一》中的“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是关于“天人合一”思想最早最明确的表述。它的意思是说,《易经》是一部讲会通“天道”和“人道”的关系(即“天人合一”)的书。由《易经》开始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一种哲学的思考、一种思维模式,或可对我们解决当前生态问题有所启发。
我们不能把“人”和“天”看成是对立的,这是由于“人”是“天”的一部分,“人之始生,得之于天”。“人”不仅应“知天”,而且应该“畏天”。现在人们强调“知天”,只是一味用“知识”来利用自然,以至于无序地破坏自然,把“天”看作是征服的对象,而不知对“天”应有所敬畏,这无疑是“科学主义”极端发展的表现。“知天”和“畏天”是统一的,这种统一表现着“人”对“天”的一种内在的责任。我们不能把“天”和“人”的关系看成是一种外在关系,这是因为“天即人,人即天”,“天”和“人”是相即不离的。“人”离不开“天”,离开“天”则“人”无法生存;“天”离不开“人”,离开“人”则“天”的活泼的气象无以彰显。如果“人”与“天”是一种外在关系(即它们是相离且不相干的),那么“人”就可以向“天”无限制地索取,而把“天”看成敌对的力量,最终人将自取灭亡。“天”和“人”不仅不是对立的,而且存在着内在的相即不离的关系。所以说,“为天地立心”就是“为生民立命”,不可分为两截。
“天”和“人”之所以有着相即不离的内在关系,皆因“天”和“人”皆以“仁”为性。“天”有生长养育万物的功能,这是“天”的“仁”的表现。“人”既为“天”所生,又与“天”有着相即不离的内在关系,那么“人”之本性就不能不“仁”,故有“爱人利物之心”。如果“天”无生长养育万物的功能,“人”如何生存,又如何发展?如果“人”无“爱人利物之心”,无情地破坏着“天”的“生物之心”,同样“人”又如何生存?因此,中国哲学认为,不能把“天”和“人”看成是不相干的两截,不能“研究其中之一能够不牵涉另一个”。
“天人合一”这一哲学命题体现着“天”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它不仅包含着“人”应如何认识“天”的方面,同样也包含“人”应该尊敬“天”的方面,因为“天”有其神圣性(神性)。故而,虽然中国哲学(主要是儒家哲学)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宗教(如基督教、佛教),但它却有强烈的宗教性,可以起着某种宗教的功能。中国哲学(主要是儒家哲学)强调“天”和“人”存在着一种内在相即不离的有机联系,“天人合一”不仅意味着“人”对“天”的认知,还强调“人”应在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过程中达到“人”的自我超越。无论如何,这样一种思维路径对我们走出“天人二分”(或“天人对立”)的困境是十分有意义的。


浏览完整试题从上述四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天人合一”作为一种思维模式,对解决“天人关系”无疑有其正面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它赋予了“人”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即“人”必须在追求“同于天”的过程中,实现“人”的自身超越,达到理想的“天人合一”的 境界。
(摘编自汤一介《论“天人合一”》,有删改)
材料二:
“天人合一”,语出张载《正蒙·乾称》。作为一种表达天人之间关系的特殊思想,它成熟甚早,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是儒家等学派所阐发的宇宙观之核心理念之一.从儒家的“四书”、《易传》,到道家的《老》《庄》等,无不以天人相和谐为其思想旨归。但何为天?何为人?又如何相合?则各呈异说、内涵丰富,构成了先秦诸子学说的一个重要内容。
“天人合一”的思想,历经秦汉、隋唐、宋明,下至晚清,经历了极为复杂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就儒学之主流而言,大致有汉儒的天人感应说、汉唐间的自然论、宋明时期的“天理”以及性即理、心即理等,一直到近代西学传入,又有了科学诸解释。在现代学术研究的方式和视野之下,“天人合一”观念成为历史叙述的内容,同时也作为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化的重要资源之一被重新加以理解和阐释。总的说来,在科学宇宙观和自然进化论已经成为常识,并为一般大众所理解和接受的情形下,再来谈所谓“天人合一”,其论说的前提必然包含了对科学知识的承认,也预设了现代性批判的眼光,即对迷信观念的鄙夷和对宗教信仰的排斥,以及知识的分类意识和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等等。
在此背景之下,对“天人合一”的阐释,一般是用中西文化比较的方式来进行的,有意模糊了传统儒、释、道的思想界线,从中国文化之总体特性来确立其现代意义。其现代诠释,大略可概括为三种模式:一是科学的理解;二是历史的解释;三是哲学的阐发。
(摘编自景海峰《“天人合一”观念的三种诠释模式》,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与“人”的关系是历史上我国哲学讨论的最重要的问题,《易经》就开始涉及“天人合一”这一思想。
B. “人”是“天”的一部分,应该“知天”“畏天”,人的生存得益于天的养育,应该像天一样以“仁”为本性。
C. 先秦诸子百家虽然各有主张,但在“天人合一”方面表述相同、理念相同,进而演变发展出复杂丰富的理论。
D. 在科学思想深入人心的今天,人们讨论“天人合一”,需要具有现代科学知识、批判的眼光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古代学者对“天人关系”进行着孜孜不倦地探讨,有些甚至针锋相对,如司马迁与邵雍的认识。
B. “天即人,人即天”,二者相即不离,“为天地立心”与“为生民立命”关联紧密, 不能孤立理解。
C. 在对“天人合一”的认识上,儒家思想因其宗教属性而认为“天”具有神性,应该受到人们的尊敬。
D. 只有认识到传统儒、释、道思想并无本质区别,才能对“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进行现代化的阐释。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天人合一”思想的一项是( )
A.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B.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C. 人之受命于天也,取仁于天而仁也。
D.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4. 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梳理古今学者阐释“天人合一”思想的历史演变过程。
5. 请结合材料一古人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谈谈对我们当下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的启示。
【答案】1. C 2. B 3. B
4. ①先秦时期,儒家等学派将“天人合一”思想作为其宇宙观核心理念之一,但各有阐发;②汉儒提出天人感应说,汉唐时有自然论,宋明时有“天理”以及性即理,心即理等学说,近代有科学诸解释;③现代学术界通过已有的现代常识诠释“天人合一”思想,大略分为科学的理解、历史的解释、哲学的阐发三种模式。
5. ①人不仅应“知天”,而且应该“畏天”,对大自然存敬畏之心,不应肆意破坏自然;②“天即人,人即天”,“天”和“人”是相即不离 ,对大自然的破坏就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③因为“天”和“人”皆以“仁”为性,天“仁”而养育万物,人也应从“仁”出发去护佑自然。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先秦诸子百家”扩大范围,在“天人合一”理念上,材料中提到了儒家和道家,并没有说诸子百家。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有些甚至针锋相对,如司马迁与邵雍的认识”说法错误,依据原文“司马迁说他的《史记》是一部‘究天人之际’的书,宋朝的思想家邵雍说得很明白,‘学不究天人,不足以谓之学’”可知,司马迁提倡探究天人关系,邵雍也提倡探究天人关系,两者观点有一致性,并不是针锋相对的关系。
C.“儒家思想因其宗教属性而认为‘天’具有神性”因果倒置,依据原文“因为‘天’有其神圣性(神性)。故而,虽然中国哲学(主要是儒家哲学)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宗教(如基督教、佛教),但它却有强烈的宗教性,可以起着某种宗教的功能”可知,“天”有其神圣性是原因,而它有强烈的宗教性,可以起着某种宗教的功能是结果,选项因果倒置。
D.“只有……才能……”条件关系不成立,“认识到传统儒、释、道思想并无本质区别”说法错误,依据原文“在此背景之下,对‘天人合一’的阐释,一般是用中西文化比较的方式来进行的,有意模糊了传统儒、释、道的思想界线,从中国文化之总体特性来确立其现代意义”可知,原文是“有意模糊了传统儒、释、道的思想界线”,并非“认识到传统儒、释、道思想并无本质区别”,而且模糊传统儒、释、道思想和对“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进行现代学术研究并无条件关系。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概念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首先理解“天人合一”是“天”和“人”相即不离的,四个论据中,ABD均体现天人一体的关系,符合论点。
而B项是荀子的观点,说天道是持久不变的,它并不因为尧而存在,也不因为桀而消失,强调的是“天人之分”,“人”不能对“天”有所改变,所以此项不能体现天人合一的观点。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章论证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结合材料二“它成熟甚早,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是儒家等学派所阐发的宇宙观之核心理念之一”“但何为天?何为人?又如何相合?则各呈异说、内涵丰富,构成了先秦诸子学说的一个重要内容”可知,先秦时期,儒家等学派将“天人合一”思想作为其宇宙观核心理念之一,但各有阐发;
结合材料二“就儒学之主流而言,大致有汉儒的天人感应说、汉唐间的自然论、宋明时期的‘天理’以及性即理、心即理等,一直到近代西学传入,又有了科学诸解释”可知,汉儒提出天人感应说,汉唐时有自然论,宋明时有“天理”以及性即理,心即理等学说,近代有科学诸解释;
结合材料二“其现代诠释,大略可概括为三种模式:一是科学的理解;二是历史的解释;三是哲学的阐发”可知,现代学术界通过已有的现代常识诠释“天人合一”思想,大略分为科学的理解、历史的解释、哲学的阐发三种模式。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依据材料一第四段“我们不能把‘人’和‘天’看成是对立的,这是由于‘人’是‘天’的一部分,‘人之始生,得之于天’。‘人’不仅应‘知天’,而且应该‘畏天’”“‘知天’和畏天’是统一的,这种统一表现着‘人’对‘天’的一种内在的责任”可知,我们人类应“知天”、“畏天”,对大自然要保有敬畏之心,不应肆意破坏自然;
依据材料一第五段“‘天’和‘人’是相即不离的……离开‘人’则‘天’的活泼的气象无以彰显”“如果‘人’与‘天’是一种外在关系(即它们是相离且不相干的),那么……最终人将自取灭亡。所以‘天’和‘人’不仅不是对立的,而且存在着内在的相即不离的关系”可知,“天即人,人即天”,“天”和“人”是相即不离的,如果人类向大自然无限制地索取,对大自然无休止的破坏其实就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最终人将自取灭亡;
依据材料一第六段“‘天’和‘人’皆以‘仁’为性”“如果‘天’无生长养育万物的功能,‘人’如何生存,又如何发展?如果‘人’‘无爱人利物之心’,无情地破坏着‘天’的‘生物之心’,同样‘人’又如何生存”可知,“天”和“人”皆以“仁”为性,天“仁”而养育万物,人也应从“仁”出发去护佑自然,而不能去破坏自然;
依据材料一第七段“因为‘天’有其神圣性(神性)”“‘天人合一’不仅意味着‘人’对‘天’的认知,还强调‘人’应在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过程中达到‘人’的自我超越”可知,“天”具有神圣性,我们应该尊敬“天”的神圣性,在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过程中达到“人”的自我超越。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蓝袍先生(节选)
陈忠实
我爷爷徐敬儒,是清帝的最末一茬秀才,因为科举制度的废止而不能中举高升,爷爷只好穿上蓝袍在杨徐村坐馆执教,教的是他的“四书五经”。我爷爷把门楼上那副“耕读传家”的题匾挖掉了,换上一副“读耕传家”的题匾,把“耕”和“读”的位置做了调换。我父亲初看时,还以为我爷爷笔下失误,问时,爷爷一拂袖子,瞪了父亲一眼,没有回答。我父亲不敢再问,却明白了是有意调换而不属于笔误,该当慢慢地去体味,低下头小心翼翼地凿刻起来。
爷爷瞑目前,选定我父亲做他的接班人,父亲穿上了爷爷留下的蓝袍去私塾坐馆执教。后来因为家庭内部变化,在我刚满十六岁的时候,父亲让我做他的替身去坐馆执教……
过罢正月十五,私塾又开学了。我也穿上了蓝布长袍,第一次去坐馆,心里怎么也稳实不下来。走出我家那幢雕刻着“读耕传家”字样的门楼,似乎这村巷一夜之间变得十分陌生了,街巷里那些大大小小的树木,一搂抱粗的古槐,端直的白杨,夏天结出像蒜薹一样的长英的楸树,现在好像都在瞅着我,看我这个十六岁的先生会不会像先生那样走路!那些拥拥挤挤的一家一户的门楼里,有人在窥视我的可笑的走路的姿势吧?不管怎样,我已经走出街门了,没有再退回去的余地了,只有朝前走。这时候,像面对一个十分面熟而又确实读不出字音的生字时顺手掀开字典,我想到了父亲走路的姿势。我多少次看见父亲来去学堂时走在村巷里的身姿,而他训导我的如何走路的条文倒模糊了。
我抬起头,像父亲那样,既不仰高,也不低垂,两目平视,梗直脖根,绝不左顾右盼,努力做到不紧不慢,朝前走过去。
走进学堂的黑漆大门了,三间敞通的瓦房里,学生们已经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摆满了学生自己从家里搬来的方桌和条凳,排列整齐,桌子四周围坐着年龄差别很大的学生,在哇啦哇啦背书。除了新添的几个启蒙生,教室里坐着的全是那些春节以前和我同窗的本村的熟人、同伴、同学,有的个子比我长得还高还壮实,我今天看见他们,心里却怯了,我完全知道他们和我父亲捣蛋的故技,尤其是杨马娃和徐拴拴两人,念书笨得很,却尽出鬼点子捣蛋。我一进门就瞅见他俩的诡秘的脸相,倒有点怯场了,那些不怀好意的脸相!
我立即走向那张四方教桌,偏不注意那几个扮着怪相的脸。我在父亲坐过的那把直背黑漆木椅上坐下来,腰似乎自然地挺直了,父亲就是这样挺着身坐。桌子角上压着一沓打好了格子的空影格纸,那是学生们递上来的,等待我在那些空格里写上正楷字,他们再领回去,铺在仿纸下照描,我取下一张空格纸,从铜笔帽里拔出毛笔,蘸了墨,刚写下一个字,忽然一个声音在我耳边响起:
“蓝袍先生——”
我的脑子里轰然一声爆响,耳朵里传来学堂里恣意放肆地哄笑的声浪。我转过头,看见一张傻乎乎愣笑着的脸,这是村子里一个半傻的大孩子。他的嘴角吊着涎水,一只手在背后抓挠着屁股,得意地傻笑着,我立即追问:“谁叫你这么称呼我?”
教室里的笑声戛然而止,静默中潜伏着许多期待。
我从桌上摸过板子,那块被父亲的手攥得把柄溜光的柳木板子,攥到我的手里了,心里微微忐忑了一下,我就毫不退让地说:“伸出手来!”
傻子脸色立时大变,眼里掠过惊恐的阴影,把双手藏到背后去了。
我从他的背后拉过一只左手,抽了一板子,傻子当下就弯下腰去,用右手护住左手嚎啕起来:“马娃子!你教我把人家叫‘蓝袍先生’,让我挨打……呜呜呜呜……”
我立即站起,一下子揪住杨马娃,这个暗中专门出鬼点子捣乱的“坏头头”。不压住这个杨马娃,我日后就难得在这张椅子上坐安稳。我命令:“杨马娃,到前头来!”
杨马娃虎不失威,晃一下脑袋,走到前头来了。他个子虽不高,年岁不小了,也是个老学生。他应付差事似的朝我草草鞠了一躬,就站住了。
我早已不能忍耐这种恶作剧还在继续往下演,“伸出手——”
杨马娃伸出手来。他的眼里滑过一缕冤枉的无可奈何的神色,既不看我,也不看任何人,漫不经心地瞅着对面的墙壁。
我抽一下板子,那只手往下闪了一下,又自动闪上来,没有躲避,也听不到挨打者的呻唤,更听不到求饶声了,我突然觉得那只手在向我示威,甚至蔑视我。教室里很静,听不到一丝声响。我感到了两方的对峙在继续,我不能有丝毫的动摇,不然就会被压倒,难得起来。我也不吭气,谁也不看,只看着那只要击中的手。我记得父亲打板子的时候就是这样,从来不看被打者的脸,更不听他们的呻唤和求饶,只是打够要打的数字。我抽下五板子了……


展开余下试题傻子突然跪倒在地,抱住我的板子,哭喊说:“先……先先先生!马娃叫我叫你‘蓝袍先生’,我说你要打手的,他说不会,你和俺俩都是在一块念下书的,不会打手的。他就叫我跟你耍玩,叫‘蓝袍先生’……我往后再不……”
我似乎觉得胳膊有点沉,抬不起来了,再一想,如果马娃一直不开口,我能一直打下去吗?倒是借傻瓜求情的机会,正好下台,不失威风也不失体面。
傻瓜先爬起来,深深地鞠了一躬,跑下去了,杨马娃则不慌不忙,文质彬彬地鞠了躬,慢慢走回到座位上去了。
我重新坐好,提起毛笔,题写那张未写完的影格儿,手却在抖。我第一次执板打人,心里却没有享受打人的畅快,反倒添加了一缕说不清的滋味……
就这样,我穿着蓝袍,像爷爷,像父亲,做起了先生……人说,我活脱就是二十年前我爸的原样儿!连脾气也跟我爸一模一样了。
杨徐村解放了,人民政府废止了我的课程,让我到城南的师范学校去进修。我来到了师范学校,一个新的世界,我脱掉蓝袍,穿上了“列宁装”,无论如何,我感到一种从来没有过的轻松,我像卸下了钢铸铁浇的铠甲,顿时感到浑身舒展了。我挺直了脊背,向前走去……
(选自《蓝袍先生》,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偏不注意那几个扮着怪相的脸”里的“偏”有“故意”之意,掩饰“我”第一次执教内心的不安和胆怯。
B. 小说中“他的眼里滑过一缕无可奈何的神色”“漫不经心地瞅着对面的墙壁”,通过细节描写,表现杨马娃对挨打的诧异。
C. 小说中“从来不看被打者的脸,更不听他们的呻唤和求饶,只是打够要打的数字”这一句主要是为了表现父亲的冷酷。
D. 在小说中,傻瓜“深深地鞠了一躬”,杨马娃“文质彬彬地鞠了躬”都形象表现出他们对于“我”惩罚的无比信服。
7. 下列对本文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介绍门楼雕刻着“读耕传家”字样,体现出爷爷作为旧文化继承者对“读”,对知识的重视,也为下文塑造“我”的形象做了铺垫。
B. 小说第三段的环境描写主要是“我”在赴学馆途中的所见,在写树木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意在表现“我”初次去学堂途中的敏感与忐忑。
C.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叙述亲切自然,既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令人信服,也让读者能够真切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从而引起读者共情。
D. 小说心理描写细腻,从赴学馆途中的不自信到进入学堂后的胆怯,再到与杨马娃冲突后的暴怒,最后惩戒学生后的满足,体现了“我”的成熟。
8. 文学作品常常借助独特的意象表达深刻的内涵。《蓝袍先生》中的“蓝袍”与《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套子”都极具象征意味,请分析二者的异同。
9.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儿子“我”,但行文中却多次提到父亲,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6. A 7. D
8. 同:“套子”与“蓝袍”都象征着一种束缚,一种难以突破的枷锁。
不同:①《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套子”是沙皇政府的法令、一切陈规陋习、普遍存在的潜藏的奴性心理;②《蓝袍先生》的“蓝袍”是家传礼法的体现与延续、师道尊严的象征、对人的天性的压抑。
9. ①从社会环境上看,父亲与“我”都深受当时落后的封建教育环境影响,“我”也受到了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
②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看,“我”作为祖辈父辈私塾任教的延续者,父亲的训导和举动对于塑造“我”顺从、保守的形象起着衬托作用。
③从情节发展上看,“我”的所有心理和行为均来自父亲的着意培养,推动了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④从主题表达上看,“我”在父亲的培养和督促下,继续着陈旧迂腐的教育,引导读者对因循守旧、扼杀天性的旧教育的反思,使小说的主题表现更加深刻。
【解析】
【导语】这篇小说通过“蓝袍”的传承,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文中“蓝袍”既是身份的象征,也是精神枷锁的隐喻。作者以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了一个16岁少年被迫继承祖业时的忐忑与挣扎。从门匾“读耕传家”的细节,到私塾教学的冲突场景,再到最终脱下蓝袍换上“列宁装”的解放,生动呈现了时代变革下知识分子的精神蜕变。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表现杨马娃对挨打的诧异”错误。“滑过一缕无可奈何的神色”和“漫不经心”是神态描写,“瞅着”是动作描写,这些细节,表现了杨马娃在挨打后的无奈,内心对“我”的些微反抗。
C.“主要是为了表现父亲的冷酷”错误。是为了表现父亲是一个冷峻、规矩、严谨的人。
D.“表现出他们对于‘我’的惩罚的无比信服”错误。“我”顶替父亲成为一名私塾先生,第一天就受到了冲击挑战,最终“我”战胜了杨马娃,他们的表现并不是对于“我”的惩罚的信服,而只是出于对“我”的身份的威慑。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最后惩戒学生后的满足”错误。原文是“心里却没有享受打人的畅快,反倒添加了一缕说不清的滋味”,可见“我”并未感到满足,这里的“滋味”是“我”继承了父亲的腐朽的教育方式而内心失落悲哀。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的物象及象征意义的能力。
同:“套子”是别里科夫对抗一切新事物的“保护壳”,最终将他禁锢成“时代的畸形儿”;“蓝袍”是徐家三代私塾先生的“身份符号”,穿上“蓝袍”意味着承袭旧教育的规矩,也意味着被传统礼法捆绑。故“套子”与“蓝袍”都象征着一种束缚,一种难以突破的枷锁。
不同:
①“套子”在制度层面,体现为沙皇政府的法令、维护旧秩序的陈规陋习;在心理层面,表现为社会普遍存在的“怕变革、怕新事物”的奴性心理,是群体性的思想枷锁。
②“蓝袍”在家族层面,是“耕读传家”的礼法延续,是徐家的身份图腾;在教育层面,是执教者必须端起的“先生架子”;在个体层面,是对“我”天性的压抑(如第一次执教时模仿父亲走路、打学生时的勉强),是个人思想被传统捆绑的具象化。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次要人物作用的能力。
①由“爷爷瞑目前,选定我父亲做他的接班人……父亲让我做他的替身去坐馆执教”可知,一家三代做私塾先生,既是家族的传承,也是社会的影响,父亲与“我”都深受当时落后的封建教育环境影响。
②“我”模仿父亲的姿态,模仿他用板子惩罚学生的方式,“我”在父亲的潜移默化中成为旧制度的延续者,父亲对于塑“我”顺从、保守的形象起着衬托作用。
③父亲让“我”走向私塾执教,并处处以”榜样“引导我,如打板子的规矩,推动“我”与学生的冲突爆发,这些推动了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④“我穿着蓝袍,像爷爷,像父亲,做起了先生……”,可见父子二人的执教方式高度一致,暗示旧教育的“僵化”是代际传承的痼疾,小说将批判指向扼杀天性、因循守旧的封建教育体系,主题更具深度。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懿,字仲德,太原祁人。仲德少沈审,有意略。苻氏之败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河南省信阳”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