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从上述四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天人合一”作为一种思维模式,对解决“天人关系”无疑有其正面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它赋予了“人”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即“人”必须在追求“同于天”的过程中,实现“人”的自身超越,达到理想的“天人合一”的 境界。 (摘编自汤一介《论“天人合一”》,有删改) 材料二: “天人合一”,语出张载《正蒙·乾称》。作为一种表达天人之间关系的特殊思想,它成熟甚早,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是儒家等学派所阐发的宇宙观之核心理念之一.从儒家的“四书”、《易传》,到道家的《老》《庄》等,无不以天人相和谐为其思想旨归。但何为天?何为人?又如何相合?则各呈异说、内涵丰富,构成了先秦诸子学说的一个重要内容。 “天人合一”的思想,历经秦汉、隋唐、宋明,下至晚清,经历了极为复杂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就儒学之主流而言,大致有汉儒的天人感应说、汉唐间的自然论、宋明时期的“天理”以及性即理、心即理等,一直到近代西学传入,又有了科学诸解释。在现代学术研究的方式和视野之下,“天人合一”观念成为历史叙述的内容,同时也作为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化的重要资源之一被重新加以理解和阐释。总的说来,在科学宇宙观和自然进化论已经成为常识,并为一般大众所理解和接受的情形下,再来谈所谓“天人合一”,其论说的前提必然包含了对科学知识的承认,也预设了现代性批判的眼光,即对迷信观念的鄙夷和对宗教信仰的排斥,以及知识的分类意识和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等等。 在此背景之下,对“天人合一”的阐释,一般是用中西文化比较的方式来进行的,有意模糊了传统儒、释、道的思想界线,从中国文化之总体特性来确立其现代意义。其现代诠释,大略可概括为三种模式:一是科学的理解;二是历史的解释;三是哲学的阐发。 (摘编自景海峰《“天人合一”观念的三种诠释模式》,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与“人”的关系是历史上我国哲学讨论的最重要的问题,《易经》就开始涉及“天人合一”这一思想。 B. “人”是“天”的一部分,应该“知天”“畏天”,人的生存得益于天的养育,应该像天一样以“仁”为本性。 C. 先秦诸子百家虽然各有主张,但在“天人合一”方面表述相同、理念相同,进而演变发展出复杂丰富的理论。 D. 在科学思想深入人心的今天,人们讨论“天人合一”,需要具有现代科学知识、批判的眼光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古代学者对“天人关系”进行着孜孜不倦地探讨,有些甚至针锋相对,如司马迁与邵雍的认识。 B. “天即人,人即天”,二者相即不离,“为天地立心”与“为生民立命”关联紧密, 不能孤立理解。 C. 在对“天人合一”的认识上,儒家思想因其宗教属性而认为“天”具有神性,应该受到人们的尊敬。 D. 只有认识到传统儒、释、道思想并无本质区别,才能对“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进行现代化的阐释。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天人合一”思想的一项是( ) A.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B.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C. 人之受命于天也,取仁于天而仁也。 D.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4. 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梳理古今学者阐释“天人合一”思想的历史演变过程。 5. 请结合材料一古人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谈谈对我们当下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的启示。 【答案】1. C 2. B 3. B 4. ①先秦时期,儒家等学派将“天人合一”思想作为其宇宙观核心理念之一,但各有阐发;②汉儒提出天人感应说,汉唐时有自然论,宋明时有“天理”以及性即理,心即理等学说,近代有科学诸解释;③现代学术界通过已有的现代常识诠释“天人合一”思想,大略分为科学的理解、历史的解释、哲学的阐发三种模式。 5. ①人不仅应“知天”,而且应该“畏天”,对大自然存敬畏之心,不应肆意破坏自然;②“天即人,人即天”,“天”和“人”是相即不离 ,对大自然的破坏就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③因为“天”和“人”皆以“仁”为性,天“仁”而养育万物,人也应从“仁”出发去护佑自然。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先秦诸子百家”扩大范围,在“天人合一”理念上,材料中提到了儒家和道家,并没有说诸子百家。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有些甚至针锋相对,如司马迁与邵雍的认识”说法错误,依据原文“司马迁说他的《史记》是一部‘究天人之际’的书,宋朝的思想家邵雍说得很明白,‘学不究天人,不足以谓之学’”可知,司马迁提倡探究天人关系,邵雍也提倡探究天人关系,两者观点有一致性,并不是针锋相对的关系。 C.“儒家思想因其宗教属性而认为‘天’具有神性”因果倒置,依据原文“因为‘天’有其神圣性(神性)。故而,虽然中国哲学(主要是儒家哲学)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宗教(如基督教、佛教),但它却有强烈的宗教性,可以起着某种宗教的功能”可知,“天”有其神圣性是原因,而它有强烈的宗教性,可以起着某种宗教的功能是结果,选项因果倒置。 D.“只有……才能……”条件关系不成立,“认识到传统儒、释、道思想并无本质区别”说法错误,依据原文“在此背景之下,对‘天人合一’的阐释,一般是用中西文化比较的方式来进行的,有意模糊了传统儒、释、道的思想界线,从中国文化之总体特性来确立其现代意义”可知,原文是“有意模糊了传统儒、释、道的思想界线”,并非“认识到传统儒、释、道思想并无本质区别”,而且模糊传统儒、释、道思想和对“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进行现代学术研究并无条件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