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3 2025-10-29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江苏省扬州市高三七校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七校联盟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联考
高三语文
2025.10.15
一、阅读(7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简”是许多杰出研究者和写作者最为推崇的文风特征之一。文简所展现的应是写作者能够以最简约、最平实、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准确表达艰深思想和高远境界的深厚功力。
养成“文简”的好文风,要在具体的遣词造句中用心思量。针对当前实际问题,思想理论工作者要做到文简并提高文章实效,要避免对西方话语模式及翻译文自觉或不自觉的模仿。要在“言之有物、准确鲜明、生动活泼、简洁畅达”上下功夫。写作者在词句使用和写作态度上一定不能自视甚高、故作深奥,要远离“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装腔作势,借以吓人”等不良风气,要避免生造和使用除了自己之外谁也不懂、不常使用、意义不明或深奥晦涩的词句,要牢记唯有研究成果的形成和表达做到“从群众中来”,研究成果的效用才更有可能“到群众中去。”养成“文简”的好文风,还要培养反复推敲、删繁就简的耐心。好文章当然有可能是一气呵成的,但更多还是要经过反复修改才能得来的。
“理”是言辞文章的灵魂所在。“理”可以是作者亲身实践得出的一些道理、哲理,也可以是抓住了客观事物根本的、反映客观事物实质的、阐述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真理。理论文章要想达到入脑入心的实效,最关键的还是要透彻阐明作者思想中所要传达的或是客观事物中所蕴含的“理。”
“理透”源自对真理的科学掌握。毛泽东曾批评党八股式的文章和演说“这种装腔作势的东西,不能反映真理,而是妨害真理的”,只有揭破这种形式主义的东西,“才能使大家学会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去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毛泽东不仅为我们阐述了理透的本源,还为我们阐明了达到理透的途径。(甲)对于思想理论工作者来说,要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抓住事物的根本并在文章中反映真理,途径只有一条,那就是实践。“理透”依托于富有条理和逻辑的写作之上。(乙)首先,作者要彻底明晰自身所要阐述的“理”,也要确保这一“理”符合客观事物的实质与规律。思想理论工作者一定要“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万不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其次,合理安排所要阐发的观点和所掌握的材料。(丙)撰写理论文章,既要重视观点,也要重视材料,应以观点统领材料论据,以材料论据增强观点说服力,努力使思想观点和材料论据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最后,确保推理和写作的思路富有条理和逻辑。养成“理透”的优良文风,不只要高屋建瓴,更要深入浅出。(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上,我们党的领袖提出许多影响深远的思想观点,但从不装腔作势和故作高深,相反都尽可能以最朴实生动、最贴近群众、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去阐明深刻的道理。除了语言生动形象之外,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具体实例阐述抽象、高深的理论等也有助于深入浅出地达到“理透”的效果。
“神正”,也是对写作者及其文章在思想观念、价值追求、气象格局等方面的更高要求。
“神正”体现为坚定的信仰信念。在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历史、时代和人民的共同选择。“神正”体现为鲜明的人民立场。学问为人民而做,文章为人民而写,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保文章有利于增进人民福祉;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关注人民实践创造,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能以科学理论和高尚大德武装人民、引领风尚。“神正”体现为强烈的历史担当。强烈的历史担当首先表现在文章能够通过理论创新反映时代巨变,解析时代之问。强烈的历史担当还表现在文章能够融通古今中外,体现中国特色,彰显人类情怀。
浏览完整试题
(摘编自沈壮海王芸婷《试论文风》)
材料二:
堆砌概念、堆砌材料,围绕一个流行概念在一个平面上反复诠释、重复论证,而在认知上并没向前推进一步;或者人云亦云、套话连篇,洋洋洒洒数千乃至上万言,无一句无来历,无一语无依据,使出的是洪荒之力,论证的却是人所尽知的常识。为发表而写作,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写作,是此类文风的病根。
是否直面问题决定一篇文章的价值高低。文体有多种,文章所面对的问题也难以一概而论,可以是现实社会问题、自然科学问题、情感表达问题、学术理论问题等,问题可以不拘大小,文章也可以不拘长短,但总要先有一个令人不得不说的真问题,有一种不吐不快的真情感。古人作文讲求所谓“为时”“为事”,就是要有清晰的问题,就是要发时代之先声,文章才能有精气神,才能有真见识。
好文章第一要有洞察力,如同剥洋葱一样层层进逼,最终对表达的问题有本质的把握。正 所谓“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以其昏昏”而想要在文章中:“使人昭昭”,行不通。第二在表达上要能清晰准确呈现问题症结。从谋篇布局到字斟句酌,都服务于对问题的揭示。华而不实、言烦辞碎的文风,实际上是用表面上的华丽和博学,来掩饰思想见识上的贫弱。
总之,能够言之有物、直面问题的文风,就是值得提倡的文风,它也有利于我们塑造更好的学风、作风、世风。
(摘编自王学典文章)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 “文简”要完全摒弃西方话语模式,以本土化语言实现通俗易懂,而“理透”需依赖逻辑论证与实践相结合。
B. 材料一认为“神正”的历史担当要求文章能反映时代巨变、融通古今中外、研究真学问,这是对写作者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的最高要求。
C. 材料一认为“文简”重在语言形式 简约,“理透”重在思想深度的透彻,二者共同构成了当今时代优良文风的核心要素。
D. 材料二批判堆砌材料的文风,是因为这种文章用形式繁复掩饰思想的贫弱,这与毛泽东批评的“党八股”的本质相同。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简”强调语言通俗化,并非否定学术语言的严谨,而是要求表达艰深思想时避免晦涩。
B. 材料二批判某些文章“无一句无来历”,实则是讽刺那些缺乏独立思考、没有新认知的文。
C. 材料二以“剥洋葱”为喻,形象地论证了谋篇布局需由表及里,最终触及本质的写作理念。
D. 两则材料均以“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批判写作中的不良倾向,但对应的写作要求各有侧重。
3. 如果给材料二拟一个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论当代文风的困境与突围 B. 直面真问题,锻造好文风
C. 从堆砌到洞察:写作的祛魅之路 D. 文风改良与学风建设之关联
4. 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
文风是时代的风向标。材料一提出了优良文风的三大要素,其中,“理透”的根本在于坚持_______,并通过实践与逻辑论证阐明真理,而“神正”强调文章需体现坚定的信仰、人民立场及历史担当,最终实现_______的传播效果。材料二批评不良文风的根源在于_______,认为文章价值取决于是否直面问题,故主张写作者需以_______为创作核心,从而引领“学风、作风、世风”的整体向好。
5. 请结合材料,谈一谈下面这句话应该放在文中(甲)(乙)(丙)(丁)哪处地方,为什么。
邓拓曾引用刘健和丘浚以“绳”和“钱”比喻人的学识的故事,一个是:“学如一仓钱币,纵横充满,而不得贯以一绳”,一个是:“有绳一条,无钱可贯”,指出“每一篇文章如果都有一根思想红线,把最重要的材料贯串起来,总是好的”。
【答案】1. D 2. C
3. B 4. ①. 马克思主义方法 ②. 入脑入心 ③. 为发表而写作 ④. 直面真问题
5. 应放在(丙)处。
理由:邓拓的话强调文章需用“思想红线”串联材料,与(丙)处“以观点统领材料,使观点与材料交融”的论述一致,可作为论据支撑该观点。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皆围绕文风展开。材料一论述“文简”需避免模仿西方话语、反复修改,“理透”要科学掌握真理、逻辑条理,“神正”体现信仰、人民立场与历史担当。材料二批评堆砌概念、套话连篇的不良文风,强调好文章要直面问题、有洞察力且清晰呈现症结。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要完全摒弃西方话语模式”错误。材料一原文是“要避免对西方话语模式及翻译文自觉或不自觉的模仿”,并非“完全摒弃”。
B.“研究真学问”“最高要求”错误。材料一“神正”的历史担当未提及“研究真学问”;原文是“更高要求”。
C.“重在语言形式的简约”“二者共同构成……核心要素”错误。材料一“文简”强调的是用简约语言表达艰深思想;材料一提到“文简”“理透”“神正”都是优良文风的要素。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C.“材料二以‘剥洋葱’为喻,形象地论证了谋篇布局需由表及里,最终触及本质的写作理念”错误。材料二说“好文章第一要有洞察力,如同剥洋葱一样层层进逼,最终对表达的问题有本质的把握”,“剥洋葱”的比喻是论证“洞察力”需由表及里触及本质,而非“谋篇布局”。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含义及作用的能力。
全文开篇以当代不良文风的问题:堆砌概念材料、为发表而写作、不解决问题为引子,随即聚焦“直面问题”这一关键环节,明确提出“直面真问题”是好文风的核心要求。
后文进一步从是否直面问题决定文章的价值高低、好文章需具备洞察力与清晰呈现问题症结等维度分析优良文风的特征,通过古人作文讲求“为时”“为事”等论述,论证“直面真问题”对锻造好文风的重要性,最终落脚于言之有物、直面问题的文风值得提倡的观点。
所以可用“直面真问题,锻造好文风”作为材料二的标题。
故选B。
【4题详解】
展开余下试题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理透’源自对真理的科学掌握”“对于思想理论工作者来说……那就是实践”可知,“理透”的根本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故填入“马克思主义方法”。
②由“理论文章要想达到入脑入心的实效……所蕴含的‘理’”可知,“神正”最终实现的传播效果是“入脑入心”,故填入“入脑入心”。
③由“为发表而写作……是此类文风的病根”可知,材料二批评不良文风的根源在于“为发表而写作”,故填入“为发表而写作”。
④由“是否直面问题决定一篇文章的价值高低”“能够言之有物……它也有利于我们塑造更好的学风、作风、世风”可知,写作者需以“直面真问题”为创作核心,故填入“直面真问题”。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邓拓的话用“绳”(思想红线,即观点)和“钱”(材料)的比喻,强调文章需用观点串联材料。
(甲)处前文强调“理透”源自对真理的科学掌握,后文指出达到“理透”的途径是实践,主要围绕“理透”与实践的关系展开,邓拓的话与之话题不一致。
(乙)处主要阐述“理透”依托于富有条理和逻辑的写作,包括明晰“理”、合理安排观点和材料等方面,邓拓的话并非针对写作的条理逻辑,不适合放在此处。
(丙)处论述撰写理论文章要“以观点统领材料论据,以材料论据增强观点说服力,努力使思想观点和材料论据水乳交融”,与邓拓强调观点串联材料的契合。
(丁)处论述养成“理透”文风要深入浅出,不适合放在此处。
故应放在(丙)处。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林家铺子》(节选)
茅盾
林先生的铺子,从父亲手里接过来,也有十多年了,单说这十多年里,就有过两次的被“吃倒账”。第一次还是林先生自己年纪轻,刚刚接过这爿铺子的时候,亏空了几百元,由亡父的老友张先生做保人,向恒源钱庄上借了一千元,才勉强应付过去。第二次,前年的“一·二八”战事,上海各业停滞,他家铺子虽然是小小的一家,也受了影响,结果是把囤下的货急于保本脱手,又多亏张先生担保,向恒源庄上再借了五百元,方得无事。所以林先生向来是规规矩矩做生意,从不耍花枪的,他的唯一的靠山就是那“三宝门”的恒源钱庄的三分三的月息的放款。可是今年的情形却有点两样了。
这一年的清明前后,镇上的市面比上年更不景气;洋货铺子里的东洋货,价钱特别打得多。听说东洋厂家因为战事关系,生意清淡了许多,国内的销路虽然在闹抵制,也还是很可观。厂家和商人都在拼命挣扎,把货物大量地抛出来。林先生也在这时候,夹在许多小商人中间,拼命地挣扎。他的那爿小小的铺子,从二月到四月初,足足亏空了四百元,然而又不能关门。
最近的一次镇上的小商人会议,大家对于何去何从,也是议论纷纷,有的主张到上海去控告那些放印子钱的人;有的主张联名呈请县政府严办那些私贩东洋货的奸商;有的主张联名呈请县党部严办那些做公债的人。林先生也参加了这会议,他心里也未尝不以为这些主张都不错,可是他又知道这些主张都不会有什么效果的。
“商会里总得议出个办法来,总不能大家一齐拖倒,弄得市面更加不像市面。”林先生望着斜对面的裕昌祥,心里这么想。裕昌祥里拿算盘的,正是那个姓余的,林先生认得他,就是上次挤兑的时候,他手里拿一枝硬木棍子的。那姓余的看见了林先生,本来是板着的脸孔,就松开了些,而且和林先生点头招呼。林先生连忙还礼,心里一动,就踱过去闲搭话。
“余老,生意好呀!”
“托福!林老板,你呢?”
“差远哩!——余老,像现在这市面,真教人灰心。”
“可不是!东洋货是越来越多了!”
“就是说呀!东洋人真是可恶!但是,余老,你看商会里会想出什么好法子来么?”
“嗨!林老板,你总不要做梦!商会里么?无非是几点钟的会,白赔些茶水,大家敷衍面子罢哩!”
“那,总得想个法子呀!就像我们小店,一年到头拼着命做,也不过是保本,而且,现在又是销路差!”
“市面是越弄越不像样了。本该向县政府里递个呈子,可是商会里没有人肯出头。”
林先生苦笑着,正想再搭讪几句,忽然听得一个人在他铺子里高声喝道:“阿秀!阿秀呢?阿秀出来!”
林先生忙别了姓余的,转身跑回自己的铺子里,却看见一个人坐在账桌旁边的高背椅子上,翘起了一只腿,正在把皮鞋底在桌脚上磕。林先生认得他是卜局长的儿子,名叫卜福,人都叫他“小开”的。
“唔,卜少爷,光临小店,有何贵干?”林先生赔着笑脸说。
“你就是林老板么?听说你的女儿阿秀,生得很美,怎么不见她出来?”
“呵,呵,卜少爷喜欢阿秀,要见见她,是不是?这个容易!阿秀!阿秀!”
林先生急得脸都红了,一面招呼着,一面就跑到里边去叫阿秀出来。
阿秀正在楼上和母亲说话,被父亲这一叫,心里就明白了几分,又害羞,又害怕,躲在母亲背后,不肯出来。林大娘也慌了手脚,拉着阿秀的手,说:“阿秀,就出去罢!卜少爷在那里等你呢。”
阿秀低着头,扭着腰,很不情愿地一步一步走下楼来。卜福一见阿秀,就满脸堆起笑容,站起来迎上去,阿秀却侧转了头,不看他。
“阿秀,见过卜少爷。”林先生在旁边说。
阿秀走到近前,对卜福轻轻点了点头,就很快地缩转身子,躲到父亲背后。卜福这一乐,非同小可,一手在阿秀头上拍了一下,嘻嘻地笑着说:“阿秀,你怎么怕羞呀!哈哈!”
阿秀把身子一扭,就像一条泥鳅似的从父亲身边滑了开去,飞跑上楼去了。卜福追上去,林先生也跟在后面,一面说:“卜少爷,舍间简陋得很,请楼上坐罢。”
卜福到了楼上,东张西望,问长问短,林先生和林大娘陪着小心回答。卜福坐了一会儿,就告辞下楼,走到铺子门口,却又站住了,对林先生说:“林老板,你得赶快把阿秀许配给我!我已经看中了她!”
林先生又窘又急,赔着笑脸说:“呵,呵,卜少爷,小孩子年纪轻,不懂事,还早呢!”
“早什么!我今年也二十了,你不要误了我的大事!”
“呵,呵,卜少爷,我怎么敢!不过,小女实在年纪还小,等她再大一点-——”
“等不得!等不得!你赶快给我一个回音,明天,后天,最迟后天!”
卜福说着,就大踏步走了。林先生望着他的背影,呆立了半晌,然后垂头丧气走进铺子去。
“这,这,这可怎么好呢?”林大娘哭丧着脸说。
“怎么办?还不是只能去对他说,小女年纪太小,还不能许亲。”林先生苦笑着说,
“他肯么?他说‘等不得’呢!”
“等不得,也只得等!我总不能把女儿卖给他!”
林先生咬紧了牙关说,可是心里却在发慌,他很明白卜局长的势力,得罪不起;要是卜局长存心来摆布他,那他的生意就完了,他的一家也就完了。然而要他把女儿许给卜福,那他也万难从命。
“难道就没有一点别的法子了么?”林大娘又问。
“别的法子?除非-——除非设法去运动卜局长,求他不要叫卜福来缠阿秀。可是,哪里来这一大笔钱呢?”
林先生说着,突然一阵心酸,几乎掉下泪来。
文本二
茅盾自述(节选)
我从民国六年(1917年)开始写些短文投寄给《申报》的《自由谈》,那时我的职业是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的编辑。我的投稿,大概是些文艺批评、小说、散文之类,署名则用“玄珠”。
我开始写小说是在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以后。那时我在武汉,政治环境使我不能再做政治工作,于是我就打算以写小说来度过一些时日。我从武汉回到上海,就动手写我的第一部小说《幻灭》。那时,我住在景云里,和鲁迅对门。我写好了《幻灭》的前几章,就请鲁迅看。鲁迅看了,说:“写得好的,你可以继续写下去。”我得到了鲁迅的鼓励,就一口气把《幻灭》写完了。接着,我又写了《动摇》和《追求》,这三篇小说后来合起来称为《蚀》三部曲。
展开余下试题
我写小说,一方面是因为我那时的生活经验使我有了写小说的材料,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想通过小说来反映当时社会的某些问题。我在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的时候,接触了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对于社会上的种种现象有了一些观察和了解。后来,我又参加了一些政治活动,对于政治斗争也有了一些体验。这些生活经验,都成为我写小说的素材。
我写小说,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想通过小说来影响读者的思想和感情。我认为,文学作品不仅要有艺术价值,还要有社会意义。我希望我的小说能够引起读者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能够激发读者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通过描写林先生铺子两次“吃倒账”的经历,以及当前镇上不景气的市面,为故事的发展营造了艰难的环境。
B. 林先生与裕昌祥里姓余的闲搭话,询问商会能否想出好法子,既表现出林先生对商会的期待,也体现出他内心的无奈。
C. 卜福见到阿秀后的一系列言行,如“满脸堆起笑容”“一手在阿秀头上拍了一下”等,生动地刻画出他对阿秀的讨好和真心喜欢。
D. 结尾处林先生心酸,几乎掉泪,写出他无钱去运动卜局长又担心卜局长父子压迫,让他原本亏空的生意难做下去的心酸。
7. 关于文本一中林先生这个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林先生向来规规矩矩做生意,从他接手铺子十多年里两次依靠他人担保向钱庄借款维持生意可以看出。
B. 林先生参加小商人会议,虽认为大家的主张不错,但又知道不会有效果,体现出他对局势有着清醒的认识。
C. 面对卜福的无理要求,林先生虽坚决拒绝,但内心发慌,这表明他胆小怕事,不敢与恶势力进行抗争。
D. 林先生在困境中努力挣扎,既想保住生意,又想维护女儿的幸福,却处处受限,是一个可怜又可悲的人物。
8. 文本一中描写林先生与卜福的冲突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 文本二提到茅盾写小说“想通过小说来反映当时社会的某些问题”,请结合文本一,谈谈《林家铺子》是如何体现这一创作目的的。
【答案】6. C 7. C
8. ①推动情节发展:卜福强娶阿秀的要求成为新的矛盾焦点,将林先生的困境从经济危机延伸至家庭危机,为后续情节(如林先生的挣扎、店铺的命运)埋下伏笔。②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了林先生在权势面前的隐忍、无奈与反抗(“我总不能把女儿卖给他”)以及卜福的嚣张跋扈(“等不得!等不得!”)和仗势欺人,暴露出权贵阶层对底层百姓的压迫。③深化主题:冲突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底层商人在官僚势力压迫下的生存困境,深化了小说对社会黑暗面批判的主题。
9. ①描写了当时社会所面临 经济困境与商业危机:文中“镇上的市面比上年更不景气”“从二月到四月初亏空了四百元”等描写,展现了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东洋货倾销)和国内时局动荡(“一·二八”战事)对民族商业的冲击。小商人会议上“控告放印子钱”“严办私贩东洋货”等主张,反映了底层商人在经济崩溃边缘的挣扎与无奈。②情节涉及官僚势力的压迫:卜福欲强娶阿秀的情节,暴露了官僚阶层对普通民众的欺压,暗示权力腐败是加剧社会矛盾的重要因素。③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的复杂性:东洋货与国货的竞争、小商人与钱庄的债务关系、商人与官僚的对立,交织成一幅当时中国社会的真实画面,揭示了帝国主义侵略、封建势力压迫与民族资本主义困境之间的深层矛盾。
【解析】
【导语】《林家铺子》通过小商人林先生的经营困境与家庭危机,展现了1930年代民族工商业在战乱、洋货倾销下的生存挣扎。文本一以细腻笔触刻画林先生在经济压迫与权贵欺凌的双重夹击中的无力感,折射出旧中国小资产阶级的悲剧命运。文本二揭示茅盾“文学为人生”的创作观——通过典型人物反映社会矛盾,实现“引起关注、激发追求”的社会意义。两文本共同体现了现实主义文学对社会问题的深刻介入。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C.“他对阿秀的讨好和真心喜欢”错误,卜福的言行并非“真心喜欢”阿秀,而是凭借父亲的权势肆意轻薄、强逼联姻,“拍头”“逼婚”等行为凸显其纨绔子弟的蛮横与对他人尊严的漠视。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C.“这表明他胆小怕事,不敢与恶势力进行抗争”错误,林先生“内心发慌”是因畏惧卜局长势力、担心生意与家庭安危,并非“胆小怕事,不敢抗争”——他明确表示“总不能把女儿卖给他”,可见其有底线,只是在权势压迫下无力直接对抗。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1)将经济困境(店铺危机)与家庭危机(女儿婚事)双线交织,形成强烈的戏剧冲突。卜福的突然出现打破了林先生仅存的体面,使其面临更严峻的生存抉择。为后续情节(如林先生试图周旋、铺子最终倒闭)提供了关键转折点,使故事矛盾更加尖锐。
(2)林先生的“赔笑脸”“苦笑着”等细节展现小商人在权势面前的卑微与挣扎;“咬紧牙关”的内心独白,暗示其残存的反抗意识;卜福磕皮鞋底、拍阿秀头的动作描写,活画出一个仗势欺人的纨绔子弟形象。
(3)通过“恒源钱庄——商会——卜局长”的权力链条,揭露当时社会官商勾结的黑暗现实;林先生“设法去运动卜局长”需要钱却没有的绝望,折射出底层民众在体制性压迫下的无力感。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
(1)林先生铺子的经营困境,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民族工商业的生存危机,揭示了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下民族工业的萎缩,暴露出个体经营者在系统性危机前的无力,茅盾借此批判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的畸形发展。
(2)卜福欲强娶阿秀,林先生却无可奈何的情节,展现了权力压迫、特权阶层的肆无忌惮,小市民在官僚强权下的屈辱与挣扎,可看出官僚体系与封建残余势力的勾结,成为压垮底层民众的最后一根稻草,体现了茅盾对权力腐败的尖锐批判。
(3)多重矛盾的交织,如洋货与国货、小商人与钱庄、商人与官僚等矛盾,构建了宏观的社会图景。茅盾以林家铺子为缩影,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勾连,展现了半殖民地社会“三座大山”压迫下各阶层的生存困境,实现了“通过小说反映社会问题”的创作意图。
(三)阅读III(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斶曰:“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无其实而喜其名者削,无德而望其福者约,无功而受其禄者辱,祸必握。故曰:‘矜功不立,虚愿不至。’此皆幸乐其名,华而无其实德者也。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是故成其道德而扬功名于后世者,尧、舜、禹、汤、周文王是也。故曰:‘无形者,形之君也。无端者,事之本也。’夫上见其原,下通其流,至圣人明学,何不吉之有哉!夫孤寡者,人之困贱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谓,岂非下人而尊贵士与?夫尧传舜,舜传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贵也。”
(节选自《战国策
上一篇:
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丰集高中、观庙高中两校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篇:
江苏省南京市一中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江苏省扬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