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例如在作画的过程中,当画稿已经按意图大体完成,画家却觉得什么地方不对劲,但又找不到毛病之所在,怎么办呢?一代代传下来的经验是,从画幅跟前后退几步,眯缝起眼睛,无目的地漫视整个画面。他的脑子里似乎是空空荡荡,无所思、无所忆,处于半梦幻、半清醒之中,处于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游移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他可以绕过理性意识的种种管辖限制,让无意识有机会躲过重重关卡升浮到意识中来。无意识向意识的渗透和楔入,驱使艺术家半自动地在画幅上作出一些细小的变更,这里抹掉一点,那里添加一点,作品因此突然焕发出原来没有的光彩。画家们的这一经验,具有普泛的深远的文艺心理学上的含义,它启示人们,如何去捕捉“有意义的空白”。 (摘编自王先霈《创造性思维中“有意义的空白”》)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意义 空白”是在艺术创造中独有的寻求相称的形式和内容的心理状态。 B. 每个人都有可能感受到“有意义的空白”,但并不都能将它转化为艺术创造。 C. 对追求卓绝的艺术家来说,“有意义的空白”最合适的填充物是独一无二的。 D. 无意识向意识的渗透和楔入,有助于创作者抓握“空白”,创造出艺术精品。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创作主体即使没有受到外界的干扰,思维进程也可能因受阻而不畅。 B. “有意义的空白”是艺术创作的前提,没有“空白”发出呼唤,主体就创作不出艺术作品。 C. 对缺口的价值判断、情感态度以及填充缺口的途径与方法等因素,决定着思维成果的大小。 D. 艺术创造的过程是相通的,音乐、美术、文学创作中捕捉“空白”的经验,可以互为借鉴。 3. 下列诗句,不适合支撑画横线段落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B.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C.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D.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4.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用《致谢无逸书》中的故事,揭示了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时刻不能被打扰的创作规律。 B. 文章将“有意义 空白”比作“影子”和“黑洞”,突出“空白”的难以把握和强大吸引力。 C. 文章用王安石写诗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敏感和挑剔才使得艺术家能到达艺术精美之境的道理。 D. 文章最后通过展示画家创作出光彩夺目作品的过程,启示人们该如何捕捉“有意义的空白”。 5. 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文中“一句坐中得,寸心天外来”这一现象的理解。 【答案】1. A 2. B 3. C 4. A 5. ①“寸心”即灵感,是“有意义的空白”的填充物;“天外”即意识之外,“天外来”是从意识把握不到的去处来到意识之中。②这句诗体现了诗人在创作中对“空白”的追逐抓握。③这句诗是诗人觉知到“天外来”的意识而发出的呼唤。诗人把心理的放松与警觉巧妙地调整到最佳配合,让无意识向意识的渗透和楔入,从而创作出优秀的诗歌作品。 【解析】 【导语】这篇文本围绕“有意义的空白”这一核心概念,深入探讨了艺术创作中的心理机制。文章以潘大临的典故开篇,生动展现了创作灵感被打断的普遍现象。通过“影子”“黑洞”等意象,形象描述了创作主体在灵感萌发时的矛盾心理状态。文本既分析了艺术家对“空白”的敏锐感知和执着追求,又揭示了无意识在创作中的关键作用。论证层层递进,既有理论阐释,又有王安石改诗等实例佐证,最后以画家创作经验收束,形成完整的论述闭环。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A.“是在艺术创造中独有的寻求相称的形式和内容的心理状态”错误。根据原文“有意义的空白是任何人都可能有的心理现象,但是不同的人对于自己内心‘空缺’的感觉的敏锐程度、强烈程度,以及突破‘空缺’的愿望的强烈程度,有很大的差别”可知,“有意义的空白”不是在艺术中“独有”,是“任何人都可能有的心理现象”。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没有‘空白’发出呼唤,主体就创作不出艺术作品”错误,过于绝对。由原文“诗人、小说家、作曲家和书画家,在他们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关键时刻,如果受到打扰,思维过程被中断,破坏了兴会,往往再也没有办法接续一篇本来即将诞生的佳作伟构”可知,主体没有“空白”发出呼唤也能创造出艺术作品,只是不是佳作。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画线段落核心观点是:杰出的文艺家对填补“意识空白”的“填充物”极为挑剔,必须找到“独一无二的合适”的那一个,为此不惜反复推敲、艰苦寻觅,拒绝任何近似替代品。 A.“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这两句诗生动地描绘了诗人为了找到最合适的字句而耗费长达三年的时间,一旦吟诵出这来之不易的句子,便激动得泪流满面。这完美地支撑了段落中关于文艺家为求“安”字而艰苦卓绝、对填充物极度挑剔的观点。 B.“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这两句诗强调了寻觅过程的艰辛与最终找到完美答案时的轻松。虽然结果看似轻松,但前提是“无觅处”的长期艰苦探索,这正说明了在找到那个“独一无二的合适的填充物”之前,创作者所经历的挑剔与不妥协。因此,它可以作为支撑。 C.“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这两句诗强调的是文章的浑然天成和创作过程中的灵感迸发。它弱化了甚至完全忽略了创作者主动、挑剔、艰苦的寻觅过程,将完美的作品归因于天赋和偶然的机遇。这与段落中强调文艺家主动、执着、挑剔地寻找唯一合适“填充物”的核心观点是相悖的,因此不适合作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