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5  2025-10-29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山东省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高三语文
测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代黄州人潘大临有一封《致谢无逸》书,其中说道,“秋来景物,件件是诗意,恨为俗气所蔽翳。昨日清卧,闻搅林风雨声,遂起题壁曰:满城风雨近重阳……忽催税人至,遂败意;止此一句,奉寄。”这个有名的故事揭示出一种规律——诗人、小说家、作曲家和书画家,在他们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关键时刻,如果受到打扰,思维过程被中断,破坏了兴会,往往再也没有办法接续一篇本来即将诞生的佳作伟构。这类事情,在文学艺术史的记载中,在实际生活中,都并不罕见。
为了合理充分地解释类似现象,需要注意创造性思维中“有意义的空白”。
在艺术创造、科学研究中,一个新颖而深刻的构思的萌生,一个开创性观点之闪露端倪,常常有着或长或短的将出而又隐的微妙曲折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思维的主体感觉到有什么东西在胸中骚动涌起、挣扎折腾,好像只要稍微伸伸手就可以采撷到一颗最硕美的思维之果。可是,当他热情亢奋、兴高采烈地抬手举足,想要把心之所思确定下来,物化为可视可闻、可传达可交流的实体的时候,忽然又觉得身躯绵软、视界模糊。他这才发现,自己所看到的,只不过是一个飘渺恍惚、迷离闪烁的影子。那个影子的存在是如此之真确,正以不可抗拒的强大磁力吸引着他,使他梦魂牵绕、寝食不安。那个影子的存在又是如此虚幻,他一次又一次地抓握,却总是两手空空。
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是主体对其内心状态的一种自我觉知,是找不到确定对象的觉知,是对于“空”、对于“不存在”、对于“缺口”的觉知。我们把这心理状态称之为有意义的空白。
有意义的空白是任何人都可能有的心理现象,但是不同的人对于自己内心“空缺”的感觉的敏锐程度、强烈程度,以及突破“空缺”的愿望的强烈程度,有很大的差别。贝多芬把自己在音乐创作中对某种意念的抓握,称为“对魔鬼的追逐”。中国古代诗论家所谓“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枯”,不但画出了胶着于“有意义的空白”的诗人的“迷狂”,也画出了他们追逐那能够填充“空白”的合适目标的坚韧超常的意志。心理活动中的有意义的空白,犹如宇宙中的黑洞,不可观察,却有着巨大无比的吸力。它焦灼地发出呼唤,寻求相称的形式和明确的内容,使自己能在意识中逐渐清晰地显现,能为主体自我省察。“空白”的“意义”越是富于独创性,它所具有的吸力也就越大。在它没有被填充之前,主体将一直处于躁动不安之中。
不同的人对于某类具体的“空白”即“缺口”的个体独特性的敏感程度,以及与此紧密相联的对于不完全合适的填充物的鉴别能力和排斥能力的大小,也有很大差别。越是有能力进行卓绝的艺术创新的文艺家,对意识的空白、意识的缺口越是挑剔。他只肯接纳那独一无二的合适的填充物,而毫无通融余地地把与之极为近似的替代者拒之门外。在创作中,填充物与意识的缺口有一丝一毫不相吻合,便会使他烦躁不安、浑身难受。“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安”与不“安”就在于与“缺口”吻合还是不吻合。对于大多数写作者来说,想出“春风又满江南岸”这样的句子已经可以心安了,然而王安石并不以此为安,他先后换了十来个字,最后才在“绿”字上“安”下来。
不同的人,对于自己意识中的缺口的价值判断,对于缺口的情感态度,可以有很大的不同;进而,他们采用的填充缺口的途径与方法,也有很大的不同。这一项不同,对于思维成果的大小高低更有决定的影响。“有意义的空白”动荡沉浮在意识与无意识的分界线上下,这就决定了对它进行内省体验有极大困难。前代诗人说,“一句坐中得,寸心天外来”。有经验的思维者既不会用高度清醒的理智去追逐抓握“空白”,那样抓到的可能并不是所需要的;也不会放弃理智的态度,任随心理之流自由地滑动,那样又会与“有意义的空白”失之交臂,永难重逢。他们会把心理的放松与警觉巧妙地调整到最佳配合,就是说,注意力不是聚焦于一个点,而是舒缓地散流到较为宽广的平面上,意识的某一根神经不事声张地警觉地谛听着无意识从“空白”的什么地方释放的任何微弱的信号。


浏览完整试题例如在作画的过程中,当画稿已经按意图大体完成,画家却觉得什么地方不对劲,但又找不到毛病之所在,怎么办呢?一代代传下来的经验是,从画幅跟前后退几步,眯缝起眼睛,无目的地漫视整个画面。他的脑子里似乎是空空荡荡,无所思、无所忆,处于半梦幻、半清醒之中,处于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游移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他可以绕过理性意识的种种管辖限制,让无意识有机会躲过重重关卡升浮到意识中来。无意识向意识的渗透和楔入,驱使艺术家半自动地在画幅上作出一些细小的变更,这里抹掉一点,那里添加一点,作品因此突然焕发出原来没有的光彩。画家们的这一经验,具有普泛的深远的文艺心理学上的含义,它启示人们,如何去捕捉“有意义的空白”。
(摘编自王先霈《创造性思维中“有意义的空白”》)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意义 空白”是在艺术创造中独有的寻求相称的形式和内容的心理状态。
B. 每个人都有可能感受到“有意义的空白”,但并不都能将它转化为艺术创造。
C. 对追求卓绝的艺术家来说,“有意义的空白”最合适的填充物是独一无二的。
D. 无意识向意识的渗透和楔入,有助于创作者抓握“空白”,创造出艺术精品。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创作主体即使没有受到外界的干扰,思维进程也可能因受阻而不畅。
B. “有意义的空白”是艺术创作的前提,没有“空白”发出呼唤,主体就创作不出艺术作品。
C. 对缺口的价值判断、情感态度以及填充缺口的途径与方法等因素,决定着思维成果的大小。
D. 艺术创造的过程是相通的,音乐、美术、文学创作中捕捉“空白”的经验,可以互为借鉴。
3. 下列诗句,不适合支撑画横线段落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B.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C.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D.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4.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用《致谢无逸书》中的故事,揭示了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时刻不能被打扰的创作规律。
B. 文章将“有意义 空白”比作“影子”和“黑洞”,突出“空白”的难以把握和强大吸引力。
C. 文章用王安石写诗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敏感和挑剔才使得艺术家能到达艺术精美之境的道理。
D. 文章最后通过展示画家创作出光彩夺目作品的过程,启示人们该如何捕捉“有意义的空白”。
5. 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文中“一句坐中得,寸心天外来”这一现象的理解。
【答案】1. A 2. B
3. C 4. A
5. ①“寸心”即灵感,是“有意义的空白”的填充物;“天外”即意识之外,“天外来”是从意识把握不到的去处来到意识之中。②这句诗体现了诗人在创作中对“空白”的追逐抓握。③这句诗是诗人觉知到“天外来”的意识而发出的呼唤。诗人把心理的放松与警觉巧妙地调整到最佳配合,让无意识向意识的渗透和楔入,从而创作出优秀的诗歌作品。
【解析】
【导语】这篇文本围绕“有意义的空白”这一核心概念,深入探讨了艺术创作中的心理机制。文章以潘大临的典故开篇,生动展现了创作灵感被打断的普遍现象。通过“影子”“黑洞”等意象,形象描述了创作主体在灵感萌发时的矛盾心理状态。文本既分析了艺术家对“空白”的敏锐感知和执着追求,又揭示了无意识在创作中的关键作用。论证层层递进,既有理论阐释,又有王安石改诗等实例佐证,最后以画家创作经验收束,形成完整的论述闭环。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A.“是在艺术创造中独有的寻求相称的形式和内容的心理状态”错误。根据原文“有意义的空白是任何人都可能有的心理现象,但是不同的人对于自己内心‘空缺’的感觉的敏锐程度、强烈程度,以及突破‘空缺’的愿望的强烈程度,有很大的差别”可知,“有意义的空白”不是在艺术中“独有”,是“任何人都可能有的心理现象”。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没有‘空白’发出呼唤,主体就创作不出艺术作品”错误,过于绝对。由原文“诗人、小说家、作曲家和书画家,在他们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关键时刻,如果受到打扰,思维过程被中断,破坏了兴会,往往再也没有办法接续一篇本来即将诞生的佳作伟构”可知,主体没有“空白”发出呼唤也能创造出艺术作品,只是不是佳作。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画线段落核心观点是:杰出的文艺家对填补“意识空白”的“填充物”极为挑剔,必须找到“独一无二的合适”的那一个,为此不惜反复推敲、艰苦寻觅,拒绝任何近似替代品。
A.“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这两句诗生动地描绘了诗人为了找到最合适的字句而耗费长达三年的时间,一旦吟诵出这来之不易的句子,便激动得泪流满面。这完美地支撑了段落中关于文艺家为求“安”字而艰苦卓绝、对填充物极度挑剔的观点。
B.“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这两句诗强调了寻觅过程的艰辛与最终找到完美答案时的轻松。虽然结果看似轻松,但前提是“无觅处”的长期艰苦探索,这正说明了在找到那个“独一无二的合适的填充物”之前,创作者所经历的挑剔与不妥协。因此,它可以作为支撑。
C.“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这两句诗强调的是文章的浑然天成和创作过程中的灵感迸发。它弱化了甚至完全忽略了创作者主动、挑剔、艰苦的寻觅过程,将完美的作品归因于天赋和偶然的机遇。这与段落中强调文艺家主动、执着、挑剔地寻找唯一合适“填充物”的核心观点是相悖的,因此不适合作为支撑。


展开余下试题D.“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三句词描绘了在人群中无数次苦苦寻觅,最终在偶然回首间发现目标的场景。其内核与B项类似,都强调了目标的唯一性和寻觅过程的艰辛,最终的成功是建立在长期不懈的挑剔与追寻基础之上的。因此,它同样能够支撑段落的观点。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揭示了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时刻不能被打扰的创作规律”错误。根据原文“诗人、小说家、作曲家和书画家,在他们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关键时刻,如果受到打扰,思维过程被中断,破坏了兴会,往往再也没有办法接续一篇本来即将诞生的佳作伟构”可知,揭示了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时刻如果被打扰,思维过程被中断,就再也没有办法接续一篇本来即将诞生的佳作伟构。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②诗句“一句坐中得,寸心天外来”中“寸心”即灵感,结合原文“处于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游移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他可以绕过理性意识的种种管辖限制,让无意识有机会躲过重重关卡升浮到意识中来……”可知,“天外”即意识之外,“天外来”是从意识把握不到的去处来到意识之中。这句诗体现了诗人在创作中对“空白”的追逐抓握。
③根据原文“不同的人对于自己内心‘空缺’的感觉……有很大的差别”“它焦灼地发出呼唤……主体将一直处于躁动不安之中”可知,“有意识的空白”会主动寻求,使自己能在意识中逐渐清晰地显现,能为主体自我省察;根据原文“他们会把心理的放松与警觉巧妙地调整到最佳配合……无意识从‘空白’的什么地方释放的任何微弱的信号”可知,诗人觉知到“天外来”的意识发出的呼唤,把心理的放松与警觉巧妙地调整到最佳配合,“意识的某一根神经不事声张地警觉地谛听着无意识从‘空白’的什么地方释放的任何微弱的信号”,让无意识向意识的渗透和楔入,从而创作出优秀的诗歌作品。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晚台儿沟发生了什么事?对了,火车拉走了香雪,为什么现在她像闹着玩儿似的去回忆呢?四十个鸡蛋没有了,娘会怎么说呢?爹不是盼望每天都有人家娶媳妇、聘闺女吗?那时他才有干不完的活儿,他才能光着红铜似的脊梁,不分昼夜地打出那些躺柜、碗橱、板箱,挣回香雪的学费。想到这儿,香雪站住了,月光好像也黯淡下来,脚下的枕木变成一片模糊。回去怎么说?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窣窣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是哪儿来的流水声?她寻找着,发现离铁轨几米远的地方,有一道浅浅的小溪。她走下铁轨,在小溪旁边蹲了下来。她想起小时候有一回和凤娇在河边洗衣裳,碰见一个换芝麻糖的老头。凤娇劝香雪拿一件旧汗褂换几块糖吃,还教她对娘说,那件衣裳不小心叫河水给冲走了。香雪很想吃芝麻糖,可她到底没换。她还记得,那老头真心实意等了她半天呢。为什么她会想起这件小事?也许现在应该骗娘吧,因为芝麻糖怎么也不能和铅笔盒的重要性相比。她要告诉娘,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就再也不会被人盘问她们每天吃几顿饭了。娘会相信的,因为香雪从来不骗人。
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香雪也要赶路了,她捧起溪水洗了把脸,又用沾着水的手抿光被风吹乱的头发。水很凉,但她觉得很精神。她告别了小溪,又回到了长长的铁路上。
前边又是什么?是隧道,它愣在那里,就像大山的一只黑眼睛。香雪又站住了,但她没有返回去,她想到怀里的铅笔盒,想到同学们惊美的目光,那些目光好像就在隧道里闪烁。她弯腰拔下一根枯草,将草茎插在小辫里。娘告诉她,这样可以避邪。然后她就朝隧道跑去。确切地说,是冲去。
香雪越走越热了,她解下围巾,把它搭在脖子上。她走出了多少里?不知道。尽管草里的纺织娘\油葫芦总在鸣叫着提醒她。台儿沟在哪儿?她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再近一些地才看清,那是人,是迎着她走过来的人群。第一个是凤娇,凤娇身后是台儿沟的姐妹们。
香雪想快点跑过去,但脚为什么变得异常沉重?她站在枕木上,回头望着笔直的铁轨,铁轨在月亮的照耀下泛着清淡的光,它冷静地记载着香雪的路程。她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她用手背抹净眼泪,拿下插在辩子里的那根草茎,然后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
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她们叫着香雪的名字,声音是那样奔放、热烈;她们笑着,笑得是那样不加掩饰,无所顾忌。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它发出洪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哦,香雪!香雪!
(节选自《哦,香雪》)
材料二: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更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待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毕竟是太真实了,以致使“想出名”这一声名狼藉的念头也多少改变了一点形象。这是个复杂的问题,且不去管它了吧。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我开始相信,至少有一点我是想错了: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年年月月我都到这园子里来,年年月月我都要想,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展开余下试题(节选自《我与地坛》)
6. 下列对文段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票了……”一句意蕴丰厚,不仅烘托出香雪归来时人们的兴奋激动,也象征着封闭山区开始苏醒。
B. 材料一第一段叙述香雪回忆小时候凤娇劝她换芝麻糖的故事,与拿四十个鸡蛋换铅笔盒的事进行了对比,使香雪的形象更加丰满。
C. 材料二中“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骄傲”的含义就是通过发表文章来使母亲荣光,这也是母亲长期以来对我的期待。
D. 材料二中“母亲盼望我找到 那条路到底是什么”,文中作了含蓄的回答:面对艰难的命运,要用坚忍的意志顽强地活下去。
7. 下列对文段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第一段用大量的疑问句式来写香雪的内心活动,真切细腻,生动传神,同时又使行文活泼而富于变化,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
B. 材料一以“哦,香雪!香雪!”作结尾,包含着对纯真善良、大胆泼辣、摆脱了封闭的山村姑娘香雪的赞赏,同时也照应了题目。
C. 材料二第一段中连用“又是…,又是……”的句式,反映了母亲去世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内心的真实状况,突出了对“我”的精神打击。
D. 材料二中“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寻找儿子时的神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切关爱。
8. 从叙述称谓看,香雪总是称“娘”,而史铁生却总称“母亲”,两者为何不同?
9. “铅笔盒”和“地坛”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6. C 7. B
8. (1)生活环境、身份不同:香雪是生活在农村的小姑娘,史铁生是生活在城市的青年、作家。(2)语体不同:香雪用的是口语,史铁生用的是书面语。(3)与母亲的关系不同:香雪与娘关系亲密,史铁生与母亲有些隔阂疏远。(4)人物性格不同:香雪胆小,总依赖母亲;史铁生性格倔强深沉,有独立性。
9. (1)“铅笔盒”,表层意蕴:在文中有线索作用,推动情节发展,用鸡蛋换铅笔盒而导致走了三十里夜路;深层意蕴:突出了主旨,代表着现代文明(工业文明);代表着香雪的理想追求与尊严。(2)“地坛”,表层意蕴:突出了环境作用,为人物提供了活动的场景;深层意蕴:突出了主题,在地坛中受到了感染,认识到了人生之永恒;母爱像地坛一样博大而深沉。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这也是母亲长期以来对我的期待”错误。材料二第三段,由“至少有一点我是想错了: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两句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期待并不是发表文章,而是希望“我”在面对艰难的命运的时候,能够意志顽强坚忍。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B.分析不全面。材料一结尾“哦,香雪!香雪!”,既是山谷间回荡的姑娘们呼唤香雪的声音,也包含着作者对香雪执着追求知识和文明的赞赏,更包含着对现代文明的呼唤。这样的结尾既呼应了标题,又升华了主旨,显得含蓄隽永,令人回味无穷。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1)从语言角度来看,两个词的语义完全相同,只是语体色彩不同:“娘”是口语,显得亲切深情,“母亲”是书面语,显得庄严尊重。
(2)从文本出发,可以立足于人物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是外在因素,人物生活的环境和人物的身份各不相同。香雪生活在封闭落后的小山村,那里的人知识文化水平不高,语言交流中口语居多。而史铁生生活在城市里,并且是一位青年作家,文化素养比较高,所以一般会用书面语来称呼。
二是内在因素,人物的性别和性格各不相同。香雪是女性,天真烂漫,胆小活泼,对母亲有很深的依恋,所以用口语称呼。而史铁生是男性,有着“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所以不会用口语来称呼母亲。
三是人物与母亲的关系不同。从材料一“娘会相信的,因为香雪从来不骗人”和香雪相信“娘”说将草茎插在辫子里可以“避邪”的说法可以看出,“娘”对香雪极为呵护,香雪和“娘”的关系非常亲密,称呼上会更倾向于口语。从材料二“母亲”寻找史铁生,可史铁生发现“母亲”却决意不喊“母亲”的内容可以看出,史铁生与“母亲”之间有隔阂,关系有些疏远,称呼上会更倾向于书面语。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铅笔盒”和“地坛”两个物象在文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具有塑造人物,揭示主题的作用。这样的文学形象一般可以由浅入深来进行分析。
铅笔盒:
从情节本身来看,火车开进小山村,香雪特别关注乘客的书包,带磁铁的泡沫塑料铅笔盒牵动了她所有的注意力,为了换一个这样的铅笔盒,多坐过一站,情愿走三十里夜路回家等一系列的情节,都紧紧围绕铅笔盒展开。因此铅笔盒具有线索作用。也正是为了换这样一个铅笔盒才有了走三十里夜路的情节,所以铅笔盒又具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从主旨的角度,木质的铅笔盒对香雪来说就意味着闭塞和落后,曾被同学嘲笑,泡沫塑料铅笔盒则意味着知识和文明。因此铅笔盒又具有象征意味,它代表着香雪在同学面前的尊严,更代表着她的理想和追求,同时也是现代文明的象征。因此文章通过铅笔盒点明了主旨。
地坛:
从浅层次来看,地坛就是我舔舐伤口、宣泄痛苦的地方,也是母亲屡次寻找“我”、默默陪伴“我”的地方,可见,地坛是“我”与母亲活动的背景。
从深层次来看,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大一个园子,“我”才可以在这里默默地舔舐伤口,在它的博大和包容中,“我”渐渐接受了身残的现实,也明白了人生的永恒。爱子心切的母亲面对艰难的命运,也像地坛一样,默默呵护和关注着身残而又痛苦的儿子,意志坚忍,用自己的活法告诉儿子应当怎样活着,更让儿子明白了母爱就像地坛一样博大深沉。可见地坛也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顺人,则刑罚省而令行;明赏罚,则伯夷、盗跖不乱。如此,则白黑分矣。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人臣皆宜其能胜其官而莫怀余力于心莫负兼官之责于君。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争讼止,技长立,则强弱不觳力,冰炭不合形,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
(节选自《韩非子·用人》)
材料二:
闰月,乙卯,上宴近臣于丹霄殿。上曰:“征、珪尽心所事,故我用之。然征每谏,我不从,我与之言辄不应,何也?”魏征对曰:“臣以事为不可,故谏;陛下不从而臣应之,则事遂施行,故不敢应。”上曰:“且应而复谏,庸何伤!”对曰:“昔舜戒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臣心知其非而口应陛下,乃面从也,岂稷、契事舜之意邪!”上大笑曰:“人言魏征举止疏慢,我视之更觉妩媚,正为此耳!”
上问魏征曰:“群臣上书可采,及召对多失次,何也?”对曰:“臣观百司奏事,常数日思之,及至上前,三分不能道一。况谏者拂意触忌,非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山东省部分”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