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5  2025-10-29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江西省南昌市二中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江西省南昌市二中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命题人:佟成坤 审题人:佟成坤
一、阅读(74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书信和日记,都带有私家著述的性质。书信写给一个人或一家人,日记写给自己。在古代,书信往往是写在简牍上的,所以又叫“尺牍”。林语堂曾把日记、尺牍与论文加以比较,说得很有意思:“论文材料是天子王侯、部长科长之事,尺牍材料是朋友借贷、感兴抒情之事,日记材料是朝夕会谈、中夜问心之事。故论文公,尺牍私,而日记私之又私。”
“私”之一字,可以说是书信和日记一个重要的特色。这两种文体,在写作时,都是不拟公开发表的,至少在许多作者生前是这样的。晚清文史学家李慈铭活着的时候,常将他的《越缦堂日记》借给人看。所以鲁迅揶揄他说,越缦写日记时就预备付印的。书信和日记,如果写的时候就想着公开发表,那么与别的著作就没有什么两样了,作者于无意中难免加意矜持,这样一来便失了天然之趣,也就损伤了书信与日记的命根。因为人在前台的架子,总与在后台的面目有些不同。当然,名人的书信和日记,在他身后出版,以供研究之用,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因为“私”,所以“真”。别的著作里不记的事、不说的话,在书信和日记里,可能无所顾忌地记得更加真切,更加真实。黄虎痴编《明人尺牍墨华》自叙云:“短束片札,亲手自书,或言国政,或言交情,或言家常,琐屑极细极微之事,大抵皆仓卒濡毫,不假修饰。寥寥数语,流落人间,而其人品之醇驳,性情之邪正,往往于无意中流露而出。则以言观人,莫尺牍若也。”这“流落”与“流露”的词儿,甚有意趣。一个是说明这些书信不是预备发表,而是作者身后不由自主地风流云散;一个是说其中表达的感情是自然流出而非加意做作。
除了“私”和“真”,“琐”恐怕也要算书信和日记的一种特色了。
历史上的大事件,书信和日记不是不可以记,但那更多的是官书的事,志在立言,意存褒贬,而非书信和日记的正宗。我们不妨拿鲁迅的日记与他的文章作个比较。鲁迅的杂文,深刻隽永,有风云之气、辛辣之味,颇多时代的痕迹、历史的面目。而他的日记,写的多是信札往来、银钱收付,买了什么书、来了什么客等等。当初,他就这样一天天地记下去。今天,我们这么一页页地往下读,或者有人要怪其太琐碎了吧。但日记的特色,就在这琐碎之中体现出来了。正如林语堂说的:“论文只谈要紧事,尺牍可谈要紧及不要紧事,日记并可谈最不要紧事。惟有好的尺牍写来必似日记。谈不要紧事,方是佳翰;写无事忙信,才算知交……”
书信和日记,都是大家爱看的东西,可惜现在文情俱佳的不很多了。所以,披览前人的这类著作,作为思想性情的陶养或作文的预备,大概不是无益的吧。
(摘编自田之章《书信与日记》)
材料二:
红色家书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写给家人的书信,与普通家书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将家庭事务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字里行间流露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庭责任与国家使命,显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对家情、国情、民情的关切。虽然在特定历史时期承载了一些党的政治动员与宣传功能,但总体来说作为“写信人内心世界的反映”,红色家书诠释出中国共产党人以家庭为基点、以国家为核心、以天下为己任的深沉浓厚的家国情怀。
红色家书首先表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家”的情感与责任,他们以“家”为基点,展现以家人、家事、家乡为情感寄托的重家情怀。围绕家人亲情叙事是家书的主要行文内容,红色家书也不例外,家书开头一句“见字如面”蕴含着与家人许久未见的感动,结尾一句“甚好,勿念”把对家人的爱护紧紧集中于信笺之上。长期在外从事革命工作与建设事业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孝亲之情、鹣鲽深情、舐犊之爱诉诸笔端,以家书遥寄着对家人的无尽牵挂及其内心思家念家的细腻情感。红色家书除了作为作者与家人情感交流的媒介外,通常还会承载处理家庭事务的价值功用。或处理婚订与托付之事,或关心调解家庭矛盾,或就某事向家人表达问候、祝福、哀悼、感谢等。


浏览完整试题对“小家”的情感是红色家书蕴含的基本情感,对“大家”的情感是红色家书区别于普通家书的独特鲜明之处。中国共产党人以“国”为核心,从救国抱负到戍国决心再到建国热忱,将不同历史时期的爱国情怀融入家书,以感人的文笔抒发了强烈的报国之情。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怀抱“拯救中国”革命初心,在家书中鼓励家人奋起抗争,推动传统的“离散的个体家庭”转变成为“开放的民族革命实验场”,使家人由“革命的围观者”改造为“革命的同路人”。在山河破碎之际,中国共产党人将保护小家与保卫国家相统一,在家书中以“国之不存家何在”诠释个人家庭与国家民族之间唇齿相依的紧密关系。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围绕生产建设问题与家人通信往来,20世纪50年代红色家书重要内容是向家人分享自己的工作感受,集中力量建设新中国,展现了和平建设时期齐家与治国的有机统一。
“一切为了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从事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所遵循的根本价值理念,这一理念在革命战争年代与和平建设时期所写就的红色家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从革命战争年代立志拯救受压迫人民到和平建设时期向家人强调人民政权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理念贯穿红色家书始终,成为其秉承人民理念、坚持人民主体、践行人民情怀的鲜明写照。
(摘编自秦立海、孙春惠《论红色家书视域下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书信日记由“私”而“真”,因“真”而“琐”,这些特色给书信和日记带来了天然趣味,许多作者生前不打算公开发表。
B. 材料一认为,书信、日记与官书不同,前者多记生活琐事,后者则记历史大事,而很多好文章、知心友就隐在书信和日记的琐事中。
C. 材料二认为,那些承载党的政治动员与宣传功能作用的红色家书,与普通家书并不一样,重在体现家国情怀,不注重表达私人情感。
D. 材料二认为,红色家书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以“国之不存家何在”来诠释个人家庭与国家民族之间的紧密关系,将爱国情怀融入家书。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说李慈铭“写日记时就预备付印的”,话虽有几分调侃,却也点出了其日记失去了 “私”这一重要特色,算不得真正的日记。
B. 书信和日记的内容一般不为外人所见,其言语和感情更贴近书写人的本真,故而更便于读者深入理解书写人的人品和性情。
C. 红色家书首先表现中国共产党人对“家”的情感与责任,因而在家书中与家人交流情感、处理家庭事务是红色家书最重要的作用。
D. 中国共产党人所遵循的根本价值理念是“一切为了人民”,革命战争年代和和平建设时期的红色家书始终将这一理念贯穿其中。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黄永玉在致曹禺的信中就将平时难以启齿的话直接表达出来:“你知道,我爱祖国,所以爱你……我不对你说老实话,就不配你给予我的友谊。”
B. 邓颖超在给即将出院的周恩来的信中细细地叮嘱:“现仅提你注意,出院前定要详细问下王大夫,以后疗养应注意的各种事项,勿疏忽为盼!”
C. 《答司马谏议书》从“书”字看是一封王安石写给司马光的信,标题中称呼司马光的官称,内容谈论的是与“受命于人主”的变法相关的答对之言。
D. 毕业生陈琪给张桂梅写信说:“这三年您做了很多,可太多是我们这个叛逆年龄无法理解的……高三的无数个日夜有您陪伴胜似千杯牛奶、万碗鸡汤。”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色。
5. 结合材料一、二,分析下面这封家书呈现出来的特点。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你的母亲赵一曼[注]于车中
【注】赵一曼: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抗日活动,1936年牺牲,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答案】1. B 2. C
3. C 4. ①论证思路清晰,总体上采用并列结构,从“私”“真”“琐”三个角度论述书信和日记的特色;
②采用多种论证方法,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
③语言通俗流畅又不乏文化味。
5. ①体现信件“私”和“真”的特点,这是一封母亲写给儿子的私人信件,因为“私”,所以表达情感真切自然。如使用“我最亲爱的孩子啊!”直接抒发强烈的爱子之情;
②红色家书表达共产党人对“家”的情感与责任,赵一曼烈士表达未能对儿子尽到教育责任的遗憾和愧疚之情;
③中国共产党人以“国”为核心,将爱国情怀融入家书。赵一曼烈士在信中呼告“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表达为民族大义而牺牲的自豪与壮烈,并以此崇高情怀教育后代。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借两则文本对比,呈现书信文体多重维度。材料一以林语堂、鲁迅等为例,剖析传统书信“私”“真”“琐”特质,凸显其非公共性的本真价值;材料二聚焦红色家书,揭示其在家国同构中超越私密性的政治文化意义。二者互补,分别从文学审美与历史社会学视角,构建书信多元阐释空间。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 “因‘真’而‘琐’”错。原文材料一仅说“除了‘私’和‘真’,‘琐’恐怕也要算书信和日记的一种特色了”,并非 “因‘真’而‘琐’”,选项强加关系。


展开余下试题C.“不注重表达私人情感”错。原文材料二“红色家书首先表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家’的情感与责任,他们以‘家’为基点,展现以家人、家事、家乡为情感寄托的重家情怀”“围绕家人亲情叙事是家书的主要行文内容,红色家书也不例外”,可见红色家书同样注重表达私人情感,“不注重”与原文矛盾。
D.“红色家书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以‘国之不存家何在’来诠释个人家庭与国家民族之间的紧密关系”错。由材料二“在山河破碎之际,中国共产党人……以‘国之不存家何在’诠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围绕生产建设问题与家人通信往来”可知,“国之不存家何在”仅对应山河破碎的革命时期,并非“各个历史时期”。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断的能力。
C.“因而在家书中与家人交流情感、处理家庭事务是红色家书最重要的作用”错。由材料二“红色家书首先表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家’的情感与责任……除了作为作者与家人情感交流的媒介外,通常还会承载处理家庭事务的价值功用”“对‘大家’的情感是红色家书区别于普通家书的独特鲜明之处”可知,“与家人交流情感、处理家庭事务”是红色家书的基本作用,而非“最重要的作用”,其独特价值在对“大家”的情怀。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观点:书信具“私”“真”特色,多涉私人情感、日常琐事,非以国家大事为核心。
A.黄永玉致曹禺的信,袒露私人情感,体现“真”,符合材料一观点,可支撑。
B.邓颖超叮嘱周恩来疗养事项,属私人日常关怀,体现“琐”与“私”,符合观点,可支撑。
C.《答司马谏议书》虽为书信,但内容围绕变法这一国家大事,且以官称相称,侧重公共议题,与材料一“书信不侧重记国家大事、具‘私’‘琐’特色”的观点相悖,不能支撑。
D.陈琪给张桂梅的信,倾诉个人对师长的感受,体现“真”与私人情感,符合观点,可支撑。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特色的能力。
①论证思路清晰,采用并列结构。材料一先点明书信和日记“私家著述”的属性,再从“私”“真”“琐”三个角度并列展开,分别阐释二者核心特色:以李慈铭日记借人观看的事例说“私”,引黄虎痴之言证“真”,用鲁迅日记内容谈“琐”,层次分明,逻辑连贯。
②论证方法丰富多样。文中运用引用论证,如引用林语堂对日记、尺牍与论文的比较,以及黄虎痴编选明人尺牍的自叙;还运用对比论证,将鲁迅日记与杂文、书信日记与官书的内容侧重对比,让论证更具说服力。
③语言兼具通俗性与文化味。行文避免艰深术语,用“前台的架子”“后台的面目”比喻写作心态,浅显易懂;同时引用“短束片札”等文言表述,提及《越缦堂日记》等文献,增添文化底蕴,兼顾可读性与厚重感。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材料一“因为‘私’,所以‘真’……往往于无意中流露而出”可知,这封家书体现“私”与“真”的特点。它是赵一曼写给儿子宁儿的私人信件,如“我最亲爱的孩子啊!”,直白抒发爱子之情,尽显母性本真。
②由材料二“红色家书首先表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家’的情感与责任……将孝亲之情、鹣鲽深情、舐犊之爱诉诸笔端”可知,家书饱含对“家”的情感与责任。赵一曼坦言“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直白表达对儿子的愧疚,尽显对家庭的牵挂。
③由材料二“中国共产党人以‘国’为核心……将不同历史时期的爱国情怀融入家书”可知,家书以“国”为核心,融入爱国情怀。赵一曼叮嘱“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彰显为民族牺牲的壮烈,以家国大义教育后代。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家(节选)
巴金
街上很清静,天空晴朗无云,金色的阳光灿烂地照在对门公馆的墙上。无数的麻雀在槐树枝上吱吱喳喳地叫个不停,欢迎初升的太阳。
“我去了,大哥,”在一个较小的公馆的门前觉慧站住了,含泪地对大哥觉新说,“你回去吧。”他握紧了大哥的手。
“可惜我不能够多送你,”觉新也用泪眼看他,叹息说。“你在路上要好好地保重,沿途多写信来。”
“我去了,”觉慧重复地说了这句话,又把觉新的手紧紧握了一下,他几乎忘了自己地说:“不要伤心,我们一定会再见,我们一定有再见的时候。”他猛然把觉新的手一放,好像摔开了那只手似的,就掉转身走了。
他两三次回过头去看觉新,觉新立在别人家的门前对他招手。一直到他的背影淡到没有了时,觉新还是呆呆地立在那里朝着他消失的方向招手。
到了姑母家,觉慧与二哥觉民走到琴的窗下。觉民先用手轻轻地在玻璃窗上敲了两下。
里面起了琴的咳嗽声。一阵脚步声过后,窗帘便揭起来,玻璃窗上露出了琴的脸。头发蓬松,脸上还带睡容。原来她刚刚起床。
琴对他们笑了笑,忽然注意到觉慧的神情,便惊讶地小声问道:“今天?”
觉民点头说:“现在。”
她吃了一惊,脸色马上变了,头微微朝后一仰,低声说了一句:“这样快?”
觉慧连忙把身子挨近窗户,抬起眼睛望上去,小声唤了两三次“琴姐”。他的眼里只有一张她的脸,但是隔了一层玻璃。
“你走了?”她似疑似问地说。她的温柔的眼光不住地射下来,在他的脸上盘旋,好像找寻什么东西似的。“你到了外面,不会忘记我吧。你会不会忘记我?”她的脸上现出了凄凉的微笑。
“不会的。我时常想着你。你知道我会时常想着你,”觉慧对她微微地摇头。
“你等着,你不要就走,”她好像忽然记起了什么事情,点着头对觉慧说。她的脸马上不见了。
觉慧在那里等着。琴很快地又出现了,脸上依然带着微笑。“我送你一样东西,我以前答应送你的。”她说着举起手,从窗缝里送出一张纸片来。觉慧接了看时,原来是她最近的照相。他再用欣喜的、感激的眼光去看她。窗帘已经放下了。他还想多立片刻,可是觉民在旁边催促他走。他又唤了一声“琴姐”,似乎没有听见她的应声。他再看一眼窗户,便毅然地走了。
觉慧和觉民边走边谈,一路上谈了不少的话。他们走到船码头的时候,黄存仁和张惠如已经在那里等候许久了。
这时候岸上放起了鞭炮,船快要开了。 “觉慧,不要忘记多写信,多写文章来啊!”张惠如走进舱来,拍着觉慧的肩膀说。
“你们也要多写信来才行。”觉慧笑着回答。
“二哥,”觉慧知道他跟觉民快要分别了,便紧紧地握着觉民的手,亲热地对觉民说,“再见吧。以后你有空,要多跟存仁、惠如他们来往。将来万一有事情,他们也可以给你帮忙。”他又对黄存仁和张惠如说:“希望你们以后看待我哥哥就像看待我一样。你们会了解他的,他是一个很好的人。”
“那自然,何用你说,我跟觉民已经很熟了。我想他一定愿意参加我们报社的工作。”黄存仁亲切地、鼓舞地说。
“二哥,你答应吧。”觉慧看见觉民还在迟疑,便劝道。
“觉民,来吧,我们欢迎你。”张惠如热情地向觉民伸出手去。
“好,我答应了。”觉民下了决心说,便也伸出手去握住张惠如的手,又跟黄存仁握了手。过后他依恋地问觉慧道:“三弟,你还有什么话吗?我要上岸去了。”
“没有了,琴姐……”觉慧说了这两个字又止住,马上换了坚决的语调说:“没有了。”接着又加了一句:“我希望你们两个早点到上海来。”


展开余下试题“你路上要好生保重啊。”觉民说罢,便跟着张惠如、黄存仁两人上岸去了。
他们立在岸上,他立在船头。他跟他们对望着,彼此不住地挥手。
船开始动了。它慢慢地从岸边退去。它在转弯。岸上的人影渐渐地变小,忽然一转眼就完全不见了。觉慧立在船头,眼睛里还留着他们的影子,仿佛他们还在向他招手。他觉得眼光有点模糊,便伸手揩了一下眼睛。然而等他取下手来,他们的影子已经找不到了。
他的眼睛所触到的,只是一片清莹的水,一些山影和一些树影。三个舟子在那里一面摇橹,一面唱山歌。 一种新的感情渐渐地抓住了他,他不知道究竟是快乐还是悲伤。但是他清清楚楚地知道他离开家了。他的眼前是连接不断的绿水。这水只是不停地向前面流去,它会把他载到一个未知的大城市去,在那里新的一切正在生长。那里有一个新的运动,有广大的群众,还有他的几个通过信而未见面的热情的年轻朋友。这水,这可祝福的水啊,它会把他从住了十八年的家带到未知的城市和未知的人群中间去。他这样想着,前面的幻景迷了他的眼睛,使他再没有时间去悲惜被他抛在后面的过去十八年的生活了。他最后一次把眼睛掉向后面看,他轻轻地说了一声“再见”,仍旧回过头去看永远向前流去没有一刻停留的绿水了。
文本二:
文学生活五十年(巴金《家》代序)
我出身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的大家庭,在二三十个所谓“上等人”和二三十个所谓“下等人”中间度过了我的童年。我感觉到我们的社会出了毛病,我却说不清楚病在什么地方,又怎样医治,我把这个大家庭当作专制的王国,我坐在旧礼教的监牢里,眼看着许多亲近的人在那里挣扎,受苦,没有青春,没有幸福,终于惨痛地死亡。他们都是被腐朽的封建道德、传统观念和两三个人一时的任性杀死的。我离开旧家庭就像甩掉一个可怕的黑影。我二十三岁从上海跑到人地生疏的巴黎,想找寻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路。当时的情况是这样:我有感情无法倾吐,有爱憎无处宣泄,好像落在无边的苦海中找不到岸,一颗心无处安放,倘使不能使我的心平静,我就活不下去。
《家》是我自己喜欢的作品。我自己就是在那样的家庭里长大的,我如实地描写了我的祖父和我的大哥——一个“我说了算”的专制家长和一个逆来顺受的孝顺子弟,还有一些钩心斗角、互相倾轧、损人利己、口是心非的男男女女——我的长辈们,还有那些横遭摧残的年轻生命,还有受苦、受压迫的“奴隶”们。我写这小说,仿佛挖开了我们家的坟墓,我读这小说,仍然受到爱与憎烈火的煎熬。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开头写早上的晴朗的天空、金色的朝阳,叽叽喳喳的小鸟营造了欢欣明朗的氛围,衬托了觉慧逃离“家”时的心情。
B. 文本一在描写觉慧与觉新离别的场景时,运用了很多动作细节描写,“握手”“放手”的细节表现出兄弟之间深厚的情谊。
C. 文本一写觉慧与琴告别时,琴对觉慧的离开几乎毫无准备,而觉慧离开的毅然而决然,暗示了觉慧早已做好了离开琴的准备。
D. 文本二是巴金文学生活的自述,《家》这部作品有作者身上太多的生活烙印和情感宣泄,这使得小说因“真实”而显得“真实”。
7. 关于文本一中结尾段的分析和鉴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觉慧坐船离开,“他不知道究竟是快乐还是悲伤”,表现出他内心的矛盾和复杂,符合十八岁青年独自外出闯荡的心境。
B. 文章尾段多次提到水,清莹 水、不断向前流淌的水、祝福的水,水在这里被作者赋予了“时代”“进步”的象征意味。
C. 觉慧要去的地方“有一个新的运动,有广大的群众”,点明了革命运动在蓬勃发展,也表明革命运动对进步青年有感召力。
D. 作者写觉慧逃离了家,却没有写觉慧投身革命运动,推翻腐朽制度的完整结局,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批判力度。
8. 文本一写了觉慧的哪几次告别?请分别分析觉慧在几次告别时的心情。
9. 从文本二告诉我们,觉慧身上有巴金的影子;《祝福》中的“我”似乎也有鲁迅的影子,但二者在叙事表达和情感表现上各有不同,请试作分析。
【答案】6. C 7. D
8. ①与觉新告别:心情不舍又坚定,既因兄弟情谊牵挂觉新,又坚定逃离封建家庭的决心。②与琴告别:心情珍视又不舍,珍视与琴的情感,感激琴赠送照片,虽有留恋,仍为追求新生活毅然离开。③与觉民、黄存仁、张惠如告别:心情牵挂又期待,牵挂觉民并嘱托朋友关照,期待觉民参与新运动,对未来新生活充满向往。
9. ①叙事表达:觉慧是第三人称核心人物,叙事聚焦其行动与心理,代入感强;“我”是《祝福》的第一人称旁观者,通过观察祥林嫂悲剧传递主旨,更具间离感与批判性。②情感表现:觉慧情感直接外放,对封建家庭的憎恨、对自由的渴望直白热烈,与巴金“甩掉可怕黑影”的体验相通;《祝福》中“我”的情感隐晦深沉,对祥林嫂同情却无力,背后是鲁迅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多通过矛盾与困惑间接流露。
【解析】
【导语】这段文本展现了巴金《家》中觉慧离家时的复杂情感与时代背景。文本一通过觉慧与觉新、琴、觉民的三次告别,细腻刻画了亲情、爱情与友情的交织,以及他对新生活的向往与对旧家庭的决裂。文本二则揭示了巴金创作的自传性色彩,将个人经历融入小说,强化了作品的真实性与批判性。两文本共同凸显了青年在封建家庭束缚下的挣扎与觉醒,以及他们对自由与新生的渴望。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觉慧离开的毅然而决然,暗示了觉慧早已做好了离开琴的准备”错,原文“觉慧连忙把身子挨近窗户,抬起眼睛望上去,小声唤了两三次‘琴姐’”“我时常想着你。你知道我会时常想着你”,可见觉慧对琴有深厚情感,“毅然离开”是对封建家庭的反抗,并非“毅然而决然”“做好离开琴的准备”。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批判力度”错,原文聚焦觉慧“离开家”的关键选择,通过他对“新城市、新运动”的向往,已体现对封建家庭的批判;未写后续结局,反而留下想象空间,突出“反抗与觉醒”的核心主题,并未削弱批判力度。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人物心理的概括能力。
①与觉新的告别:原文“含泪地对大哥觉新说”“他握紧了大哥的手”“又把觉新的手紧紧握了一下”“猛然把觉新的手一放”,可见觉慧心情不舍又坚定——不舍兄弟情谊,因觉新的“逆来顺受”而有牵挂,但更坚定逃离封建家庭的决心。
②与琴的告别:原文“觉慧连忙把身子挨近窗户,抬起眼睛望上去,小声唤了两三次‘琴姐’”“他再用欣喜的、感激的眼光去看她”“他又唤了一声‘琴姐’,似乎没有听见她的应声。他再看一眼窗户,便毅然地走了”,可见觉慧心情珍视又不舍——珍视与琴的情感,对琴赠送照片充满感激,虽有留恋,但为追求新生活仍毅然离开。
③与觉民、黄存仁、张惠如的告别:原文“紧紧地握着觉民的手,亲热地对觉民说”“希望你们以后看待我哥哥就像看待我一样”“他跟他们对望着,彼此不住地挥手”,可见觉慧心情牵挂又期待——牵挂二哥觉民,嘱托朋友关照他,同时期待觉民参与新运动,对未来的新生活和革命事业充满向往。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和情感态度的分析鉴赏能力。
①叙事表达不同:觉慧是《家》的核心人物,文本一以第三人称聚焦觉慧的行动与心理,如“他不知道究竟是快乐还是悲伤”“他清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江西省南昌”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