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对“小家”的情感是红色家书蕴含的基本情感,对“大家”的情感是红色家书区别于普通家书的独特鲜明之处。中国共产党人以“国”为核心,从救国抱负到戍国决心再到建国热忱,将不同历史时期的爱国情怀融入家书,以感人的文笔抒发了强烈的报国之情。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怀抱“拯救中国”革命初心,在家书中鼓励家人奋起抗争,推动传统的“离散的个体家庭”转变成为“开放的民族革命实验场”,使家人由“革命的围观者”改造为“革命的同路人”。在山河破碎之际,中国共产党人将保护小家与保卫国家相统一,在家书中以“国之不存家何在”诠释个人家庭与国家民族之间唇齿相依的紧密关系。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围绕生产建设问题与家人通信往来,20世纪50年代红色家书重要内容是向家人分享自己的工作感受,集中力量建设新中国,展现了和平建设时期齐家与治国的有机统一。 “一切为了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从事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所遵循的根本价值理念,这一理念在革命战争年代与和平建设时期所写就的红色家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从革命战争年代立志拯救受压迫人民到和平建设时期向家人强调人民政权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理念贯穿红色家书始终,成为其秉承人民理念、坚持人民主体、践行人民情怀的鲜明写照。 (摘编自秦立海、孙春惠《论红色家书视域下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书信日记由“私”而“真”,因“真”而“琐”,这些特色给书信和日记带来了天然趣味,许多作者生前不打算公开发表。 B. 材料一认为,书信、日记与官书不同,前者多记生活琐事,后者则记历史大事,而很多好文章、知心友就隐在书信和日记的琐事中。 C. 材料二认为,那些承载党的政治动员与宣传功能作用的红色家书,与普通家书并不一样,重在体现家国情怀,不注重表达私人情感。 D. 材料二认为,红色家书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以“国之不存家何在”来诠释个人家庭与国家民族之间的紧密关系,将爱国情怀融入家书。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说李慈铭“写日记时就预备付印的”,话虽有几分调侃,却也点出了其日记失去了 “私”这一重要特色,算不得真正的日记。 B. 书信和日记的内容一般不为外人所见,其言语和感情更贴近书写人的本真,故而更便于读者深入理解书写人的人品和性情。 C. 红色家书首先表现中国共产党人对“家”的情感与责任,因而在家书中与家人交流情感、处理家庭事务是红色家书最重要的作用。 D. 中国共产党人所遵循的根本价值理念是“一切为了人民”,革命战争年代和和平建设时期的红色家书始终将这一理念贯穿其中。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黄永玉在致曹禺的信中就将平时难以启齿的话直接表达出来:“你知道,我爱祖国,所以爱你……我不对你说老实话,就不配你给予我的友谊。” B. 邓颖超在给即将出院的周恩来的信中细细地叮嘱:“现仅提你注意,出院前定要详细问下王大夫,以后疗养应注意的各种事项,勿疏忽为盼!” C. 《答司马谏议书》从“书”字看是一封王安石写给司马光的信,标题中称呼司马光的官称,内容谈论的是与“受命于人主”的变法相关的答对之言。 D. 毕业生陈琪给张桂梅写信说:“这三年您做了很多,可太多是我们这个叛逆年龄无法理解的……高三的无数个日夜有您陪伴胜似千杯牛奶、万碗鸡汤。”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色。 5. 结合材料一、二,分析下面这封家书呈现出来的特点。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你的母亲赵一曼[注]于车中 【注】赵一曼: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抗日活动,1936年牺牲,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答案】1. B 2. C 3. C 4. ①论证思路清晰,总体上采用并列结构,从“私”“真”“琐”三个角度论述书信和日记的特色; ②采用多种论证方法,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 ③语言通俗流畅又不乏文化味。 5. ①体现信件“私”和“真”的特点,这是一封母亲写给儿子的私人信件,因为“私”,所以表达情感真切自然。如使用“我最亲爱的孩子啊!”直接抒发强烈的爱子之情; ②红色家书表达共产党人对“家”的情感与责任,赵一曼烈士表达未能对儿子尽到教育责任的遗憾和愧疚之情; ③中国共产党人以“国”为核心,将爱国情怀融入家书。赵一曼烈士在信中呼告“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表达为民族大义而牺牲的自豪与壮烈,并以此崇高情怀教育后代。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借两则文本对比,呈现书信文体多重维度。材料一以林语堂、鲁迅等为例,剖析传统书信“私”“真”“琐”特质,凸显其非公共性的本真价值;材料二聚焦红色家书,揭示其在家国同构中超越私密性的政治文化意义。二者互补,分别从文学审美与历史社会学视角,构建书信多元阐释空间。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 “因‘真’而‘琐’”错。原文材料一仅说“除了‘私’和‘真’,‘琐’恐怕也要算书信和日记的一种特色了”,并非 “因‘真’而‘琐’”,选项强加关系。